【文档说明】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答案.docx,共(10)页,42.50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6c652f943dba0fbe99caad222f00aa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万州二中教育集团高2022级高二(上)十月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A.“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并不表明这“感发力量”只是“来源
于外界的自然景物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这两个方面,只是列举一二,还有其他方面,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B.“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看,“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可知,平仄和结构
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D.“《诗经》……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错误。根据材料二“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是孔子的“诗教”观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不是《诗经
》。故选C。2.D【解析】D.“孔子……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错误。根据材料二第4段“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可知,不是“孔子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
学的重要精神内核”,张冠李戴。故选D。3.C【解析】C.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外国诗歌,与两则材料谈论的中国传统诗词、孔子的诗学观不符。故选C。4.①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
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材料二先总说孔子关于道德修养与诗礼乐的关系的论述,再从学诗能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经》的篇章内容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孔子诗教观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等方面进行阐释,最后总结孔子诗教观的意义。②两则材料都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论证有力。③语言上: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平实易懂,绝不晦涩。5.①因为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②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孔子认
为,学《诗》方能成为道德楷模;③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6.c.“说明‘他’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主观的,不充分的”错。“他”的认识应是清醒的、充分的,根据文中“
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他”以后的处境和结果进行了充分说明。7.B“也反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错。身材矮小不能直接反
衬出杀害“他”的敌人的残暴,应是以其矮小的个子衬托他意志的坚强。故选:B。8.【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季节——东北严寒的冬天,②反映抗日环境的险恶,③渲染“他”被捕、关押、审讯时严酷的气氛,④衬托“他”坚定的意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渲染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①“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
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这是文中对大雪的第一次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在东北严寒的冬天。②“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赵尚志被叛徒所骗,受伤被俘,此处的关于雪的描写,反映了抗日环境
的险恶。③“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赵尚志受伤被俘,在雪夜审讯,此时的雪夜“无边”“冰冷”“
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利用环境描写渲染“他”被捕、关押、审讯时严酷的气氛;④“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窗外的雪,仍在疯
乱地飘着”,以“疯乱”的雪,衬托“他”坚定的意志。9.【答案】第一问:@通过“他”的回忆,写出“他”的身份、回国抗日、上了汉奸的当被击伤的经过。@通过写“他”的回想,写“他”参加义勇军,献策打败日军,参加雪原决战,成为日军悬赏的重要人物。@描写“他”的幻觉,表现了“他"平时的战斗生活,以及
用“他”的回忆,表现了“他”两次到苏联,两次返乡的经历。第二问:通过对“他”的心理描写把“他”英勇抗日的一生融注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参考①在故事情节上,把“他”漫长的一生在短短八个小时里表现出来,让故事发生的场景、时间集中,使小说的结构更
加紧凑。②在人物形象上,通过对“他”的心理描写把“他”英勇抗8的一生融注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③在表达效果上,“他”战斗的一生与最后八小时的遭遇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
染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设置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
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①情节上,在这最后的八小时里,通过他的回忆展现了他战斗的
一生,由“头年十月,……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可知,通过回忆,介绍了“他”的身份、回国抗日、上了汉奸的当被击伤的经过。由“陡然之间,……投奔
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企图暗杀他”可知,通过写“他”的回想,写“他”参加义勇军,献策打败日军,参加雪原决战,成为日军悬赏的重要人物。由“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
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可知,在敌人的审讯中,赵尚志产生了幻觉,“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以及《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的歌声,展现了“他”平时的战斗生活;由“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紧接着,
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又不得不再次返苏”可知,用“他”的回忆,表现了“他”两次到苏联,两次返乡的经历。把“他”漫长的一生在短短八个小时里表现出来,让故事发生的场景、时间集中,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②人物形象上,最后八小时通过回忆描写了他的心理,“对
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也通过敌人审讯时他的语言和神态“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
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③艺术效果上,赵尚志是个抗日英雄,他曾经在日军攻打宾县义勇军时带领大家杀出重围、化险为夷;他曾经两次带领部队转战苏联;他
曾经让敌人用银子、金条悬赏捉拿、闻风丧胆。然而因为叛徒出卖,他最后受伤被敌人抓住,在冰冷的审讯室了。10.C句意: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
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故”意思是“因此”“所以”,放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D。“才性”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且“足”是“若”的宾语,“跛鳖之与六骥”是“足”的修饰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11.D“《礼记》……成书于春秋时期”错误,应该是成书于汉代。故选D
。12.B“从不厌烦”错误,原文的“不厌”意为不满足;“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错误,原文的“能诫”意为能引以为戒。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13.(1)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趣”通“取”,
取用;“谓”,叫;“至贼”,大贼。)(2)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为,做;厌然,掩盖躲藏;著,显露)14.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
治家治国的前提。参考译文:文本一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
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
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
不灭亡,可能吗?用善来引导别人叫做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做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做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做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做智;把错的认作对的,把对的认作错的,这就叫做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做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意志修养
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
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
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文本二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
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
,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
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
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15.D16.①直抒胸臆。诗人在开头就直接说自己悲秋,而且是“愁复愁”。②借景抒情。颔联写老槐寂寂、归雁悠悠,衬托自己羁旅异乡的伤感之情,这是以哀景衬
哀情。③运用典故。颈联以庾信悲秋、陶潜白头,暗示自己有同样的悲秋的思想感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人卧病后深恐难以归乡,就捎信请家人捎来楸叶”错。“卧病”和“请家人捎”,这两个意思于诗无据。诗歌尾联只是说“前日家人带楸叶,求身强健更何求”,希望通
过楸树叶的力量,延续自己生命的活力,期待自己能够健康长寿。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直抒胸臆。诗人在开头“长年何事不悲秋,今日天涯愁复愁”就直接说自己悲秋,而且是“愁复愁”。“长年”是从时间角度突出悲秋之久,次句的“
复”字则突出了忧愁之多。②借景抒情。颔联“故国老槐空寂寂,半天归雁自悠悠”写老槐寂寂,无人看管,归雁悠悠,未捎书信,“空、自”暗含诗人幽怨之意,以秋天的典型意象“老槐”“归雁”衬托自己羁旅异乡的伤感之情,这是以哀景
衬哀情。③运用典故。颈联“故知庾信多清泪,何事陶潜亦白头”意思是所以知道庾信悲秋流泪,陶潜白头的原因,以庾信悲秋、陶潜白头,暗示自己有同样的悲秋的思想感情。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为之
于未有,治之于未乱(4)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8.(3分)①入木三分(鞭辟入里)②兼而有之③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不遗余力)(每处
1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切合语境,可照常赋分)19.(4分)①将“眼冷”与“心肠热”、“是非不管”“终不下手”与“感慨万端”“未能忘情”分别作对比,凸显出庄子外表冷漠无情而内心火热(难以释怀)的形象特点。②句式整齐,音韵和谐。20.(2分)(这样救世)只会助长(加速)
世态的恶化[或:(这样救世)非但达不到目的(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助长(加速)世态的恶化]21.A【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表述解释说明;B.表示声音延长;C.表示话题转换;D.表示总结上文。22.①太阳对地球(人类)的
影响很大②相机必须拿稳③还会影响航天器的运行23、立意:1.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谐相容,与时俱进。2.在推进现代化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现代化发展。穿越古今的中华文明黑格尔曾说:“假如我们从上述各国的国运来比较它们,那么,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
上唯一持久的国家。征服无从影响这样一个帝国。”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尽管我们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重新成为世界经济文化重要大国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显。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又将走向历史的未来。在过去
与将来之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天问”“嫦娥”等航天领域的命名是对古代先民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纪念,尽管古人只是在文学和神话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他们无法看到火箭和
飞船已经将他们的梦想变成现实,但不要小看我们的先民,正是他们的可爱和执着,让我们今天的成就找到前行的力量和精神的寄托。从某种程度上说,难道我们不是继承了古人的想象甚至困惑,在现代文明的征途上不断前行吗?现代文明高歌猛进,传统文化也熠熠生辉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如饥似渴的发展现代文明,建设美丽而富强的国家,从科技到文化,无不以包容四海的胸怀,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高楼大厦、高铁飞机、互联网+……一切都在改变,但中国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忘记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二十四节气歌仍在传唱,传统节日我们仍然为了团圆奔忙在
路上,西餐厅开得再多,仍然随处可见传统的早点铺子,西洋文化我们不排斥,但古典艺术依然在传承。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基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华民族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如此,文明在走向一致,但文化一定要存异。因此,美国有“挑战者”号、“奋进号”、“好奇号”,我们敬佩他们的开创精神和科技实
力。而我们有“天问”“嫦娥”“鹊桥”“鸿蒙”“麒麟”,这就是民族特色,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何以既拥抱世界又显示自我,古人的智慧穿越时空回答了我们。诚然,古老的农耕文明不会孕育出现代科技,漫长的中国历史也不乏黑暗和贫穷。这就需要我们甄别和思考,在走向未来的路
途上,放下历史的羁绊,保存民族的精魂。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认识自己、也不断塑造自己。带着更多的期待和梦想,穿越古今的中华文明一定会继续在世界历史上走出自己的辉煌。让传统和现代在碰撞中交融,和谐,共赢。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
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