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doc,共(25)页,111.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67d01e14ce91b3ad85a6d624d135ab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级第二学期六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
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
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ト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
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风、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照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
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オ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
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
公十年辛苦。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
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
化,而作为躯売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披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
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
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
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材料三: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
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迷姥进大观国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
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风、宝玉、黛玉。熙风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风说:“天下
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
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合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
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
事成就的主要原因。(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
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
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风、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
的重要门径。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
,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
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
主要特点。【答案】1.B2.C3.D4.(1)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2)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
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3)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5.(1)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
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2)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3)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4)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
现;(5)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
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B项,“从始至终都是”“梦幻色彩”说法错,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
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另外,“梦幻色彩”说法也不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
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C项,篡改原文,“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说法错,材料
二中“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材料二的观点是:《红楼梦》主
题是“大旨谈情”。A项,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B项,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C项,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D项,是从“情”的角度来谈宝玉的,所以可以论证《红楼梦》的主题。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非连续性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
。此类题重点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归谬论证等,还有论证结构方面的特点以及语言方面的风格。首先,从论证方法上看,引用刘鹗《老残游记》中的话,使用了引证法;列举“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
,回府后便寻欢作乐”,使用了例证法;“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使用了喻证法;“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
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使用了对比论证法。其次从论证结构上讲,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总的论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接下来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第二层境界,认为《红
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可以说条理非常清晰。在者,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比如“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
儿”,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在第二个境界中大量列举实例,通俗易懂,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5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此类题型主要答题的角度是:不同人物,不同的叙事视角,转换视角,特定的情节等。材料三第一自然段中“人物视
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比如文章列举林黛玉和刘姥姥王熙凤的例子,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也是作者叙事的特点之一;“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风、宝玉、黛玉。熙风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所以对主要人物都有特定的描写手段;“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
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这也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可以说在叙事上《红楼梦》使用了多种手段,所以才深得读者的喜爱。【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
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
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
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
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与瓦共舞林延军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
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
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
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
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
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
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
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后来,父
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遺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
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
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
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
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C.文章写到
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补瓦后
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瓦的感情。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
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例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8.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9.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答案】6.B7.C8.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③“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9.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
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③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
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
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乡村
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有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没有对父亲的不满。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
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而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
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
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从表层看,“与瓦共舞”首先是指父母在雨天修补屋顶,其次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用瓦造“小船”。从深层上看,“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
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主要是指家乡的红瓦,寄托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些“与瓦共舞”的场面有作者童年的回忆,有儿时造‘小船’的快乐,也有父母雨天修补屋顶的辛酸。文
末作者写到“我发现父亲母亲的背就像老屋的瓦片,遮挡的是风雨,留给我的却是温暖”,写瓦“像父母的背”,体现了父母守护儿女的爱与责任。“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通过瓦的用途的变化,表现出了时代的变迁。【9题详解】本题
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此类题,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题干“选用本文的理由”实际上是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结合散文的内容、特点,可以从散文的结构安排,选材特点和主题
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散文的内容选择来说,“中国乡村”栏目能够选择这篇文章,说明其能体现中国的特征。这篇散文中“瓦”的用途的变化过程就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小见大,极具典型意义,与栏目要求相符;从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来说,文中的父母雨天修补屋顶,为孩子遮风避雨,也
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从散文构思来说,全篇文章以“瓦”作为线索,从小时候父母父母修补屋顶,与小伙伴用瓦造“小船”,到住进杨楼,对比瓦片的用途等,结构严谨,同时也给读者以亲
近感;从散文语言来说,“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作者把瓦赋予了象征意义,形象生动,也用瓦来生动地表现时代变化,如“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
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另外,对于父母修补屋顶的文字又非常的平实朴素,如“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点睛】文学类
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选项的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
题。(甲)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
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闯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悅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
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宋史·玉安石传》有删改)(乙)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
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查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右何如?”对日:“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
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鸣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明张溥《宋史论》节选)(丙)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
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
商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C.而
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A.“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如唐玄宗年号有天宝、开元等。B.“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C
.“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D.“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思维
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坚持变法。B.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C.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
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D.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2)重念蒙君
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课内语段翻译)14.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10.C11.D12.D13.(1)不久王安石担任
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2)又想到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14.①朱嘉肯定王安石的文章、品行,才杆,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
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③我赞同朱嘉的观点,客观公正,因为王安石变法多用自己门生,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或:我赞同梁启超的观点,王安石心存经国济世之志,不畏人言
。勇于变法,是著名的改革家。【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
的成分来断。AD项,“先务”的意思是首要的事务,为一个词,“引用凶邪”属于动宾短语,承前省略主语“安石”,所以应在“务”和“引”之间断开,排除AD两项;B项,“引用凶邪”“排摈忠直”结构相同,且主语都是“王安石”,所以两句之间要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
句意思“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江城子可以断开为: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
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D项,“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说法错误,“权”是指暂时代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错误,根据原文“久之,以旱引去”,可知旱灾时,王安石是自己引退。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俄”,不久;“直集贤院”,官名,这里指担任直集贤院;“俄直集贤院”,省略主语“王安石”,翻译时补齐;“以”,因为;
“母忧”,母亲去世;“终”,直到……结束;“起”,就职;“召不起”,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2)中“重”,又;“遇厚”,优厚对待;“宜”,应该;“卤莽”,指简慢草率;“具”,详细地;“冀”,希望;“见恕”,原谅我。【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首先整合文中信息,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不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分析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是考查学生筛选整
合文中信息能力。第二问:你认同谁的观点,是考查学生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是在回答第一问的基础上进行的。明确题目要求后,然后通读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得出第一问答案,然后再根据第一问答案,点明自己赞同谁的观点,并结合文章相
关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陈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陈述理由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本题,第一问,结合原文“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
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可知朱熹赞赏王安石的是文章品行,但批评他在政治上“财利兵革”的措施及其危害。结合原文“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可知梁启超赞赏王安
石为国家的伟人。第二问:考生若赞同朱熹,可从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问题来佐证,如“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即多用门人、用人不当等。若赞同梁启超,可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目的上来佐证,如“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即王安石为志向坚定不移、勇于改革等。【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
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甲)王安石宇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
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
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
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
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
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租宗不足以效法,人们
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
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其八年。(乙)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已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本来,社会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
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点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
宰相时,问过韩琦:“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安石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弼的地位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还是用王安石为相。悲哀啊!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丙)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
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年,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像来祭祀他。距离王安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读宋史,都要放下
书悲痛万分。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诉骂,时代变迁,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中再赋海山楼①陈与义②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岸边天影随潮入,
楼上春容带雨来。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③。[注]①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一诗。②陈与义:南宋爱国诗人,后期诗风雄浑沉郁。③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
治,政绩斐然,后人思之,因名其弹琴之高台日琴台。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
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B.颈联中“还”却”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之情。C.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同是登高望远,今昔情势迥异,诗人怀古伤今,将感情推向高潮。D.诗人遥望海山楼,抒发家国之感、时局之忧,全诗章法谨严,气象雄浑,格调豪迈
雄放。16.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15.D16.①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人”“来”两个动词则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②远近结合,“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写景富有层次。③此联不仅雄浑壮阔,而且
以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
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D项,“遥望”错。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从前两联中可以看出诗人由
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所以作者是站在海山楼观赏而非遥望。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鉴赏能力。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本题要求结合整首词对句子加以赏析,那么答题时就一定要将该句放到全词的语境中,结合整首词的主旨鉴赏。本诗是诗
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此处诗人的胸襟怀抱也借助山海的壮阔而获得展现。此句字面上写“山”实包涵海天在内,为后面抒情做铺垫。颔联写“岸边与天上云彩倒映在水里,
楼上的春色随着春而到来”。天影指天光云影;春容指春天的景象,二者均为静态,“随潮入”和“带雨来”为动态。动静结合,写出了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远近结合,写出了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
楼景象。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下文颔联抒写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以及尾联怀古伤今,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全诗留下无穷的感喟。此诗风格雄浑悲壮,音节宏亮顿挫。【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
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
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3)杜牧《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4)《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
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5)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阿房宫里走廊以及屋檐的形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为国以礼(2).其言不
让(3).王者不却众庶(4).故能明其德(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7).善始者实繁(8).克终者盖寡(9).廊腰缦回(10).檐牙高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
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庶、明、德、鉴、繁、寡、缦、啄。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的疫情,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难得的空闲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前段时间,一张特别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时的那份,更是他从阅读中获得的面
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获取知识的门槛变得更低了,但是信息,人声鼎沸,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可以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知识。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我们才可以在各种风浪中、不焦虑。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18.依次
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从天而降认真芜杂有底气B.突如其来专注芜杂有定力C.突如其来认真繁多有底气D.从天而降专注繁多有定力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照片中,一
位患者戴着口罩在方舱医院里读书B.那是一位患者戴着口罩读书的照片,地点是方舱医院C.那是一位戴着口罩的患者在方舱医院里读书的照片D.照片中,一位戴着口罩的患者在读书,地点是方舱医院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
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也无法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知识。B.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也无法为人们带来系统化的知识和整体性的思考。C.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
下心来读书,后者才可以为人们带来系统化的知识和整体性的思考。D.享受资讯快餐无法代替静下心来读书,后者才可以为人们带来整体性的思考和系统化的知识。【答案】18.B19.A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词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
侧重同义词语的选择、词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词语。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从天而降: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现。疫情的出现是人们没
有想到的,所以用突如其来。认真:严肃对待,指一个人的态度。专注:专心注意,精神上很投入。这里面是说阅读时的神态,所以用专注。芜杂:杂乱;没有条理。繁多:(种类)多;丰富。这里面强调不仅多而且杂乱,所以用芜杂。有底气:就是说话
或者做事情的时候非常有把握。有定力:处变和把握自己的意志力。前文强调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所以在各种风浪中于是才能有把握。所以用有底气。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
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前面说到一张特别的照片,所以首先要强调照片,所以B和C和前文衔接比较紧密用。然后叙述照片的内容,人物和地点都是强调的方面,而D
过于强调地点,因此不合适。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句有两处语病,首先文段强调静下心来读书的重要性,
所以后半句的主语应为静下心来读书;并列成分部分根据逻辑关系,先获得知识,然后再进行思考。故选C。2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
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答案】“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题目涉及《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
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的内容。阅读《红楼梦》第七十六回,熟知情节,然后从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阅读相关张杰,众人在中秋赏月后逐个散去,而黛玉触景感怀,史湘云见状过来陪伴,二人到凹晶馆联诗。黛玉作“冷月
葬花魂”,湘云说她“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这一章“中秋联诗”紧接在“抄检大观园”之后,是表现贾府这个外强中干的大家族没落的笫一强音。结合这一章回内容,联系黛玉经常在大观园聚会赋诗和曾经葬花之事,即可解答本题。2
2.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
归纳她的性格特征。【答案】刘姥姥。朴实善良,善解人意;老于世故,精明狡黠;幽默风趣,性格诙谐;顺从讨好,偶有反抗。【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
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
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参考范文:新时代新青年“为天下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我们应当思索,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当立何志向,有何理想。中国之崛起,中国之日强,亦代表
着国民的自强,我们迎难而上的背影,我们手拉手顶起千斤巨石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在表现着:今日之中国正积赞着新鲜的血液,东方巨龙正在蓄势腾飞。新时代的我们要敢拼搏。跳水名将伏明霞在位亚特兰大奥运会做准备时,大大小小的伤痛不断发生。但是,顽强的拼搏精神驱使着她,坚强的
斗志激励着她,因此,她把一切伤痛抛诸脑后,带伤上场。正是这种拼搏精神,才让她走向了成功的彼岸。拼搏精神是成功的前提。拼搏精神是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走在中国的富强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创新。创新是追
求、是信念、是无畏,是一种越过冷漠荒原后,看到绿洲的快乐。“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先后用了六年时间,做了三千多个杂交组合,历经千次失败,终于找到了他心中最满意的成果。他凭借着这份执着与追求,一次次挑战奇迹,在连野草都无法正常生长的沙漠,养出了世界又一奇迹沙漠水稻。他开创了一次又一次震
惊世界的绿色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创新,社会就无法前进没有创新,国家也无法发展。”纵观古今,凡有成者,无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动力。新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世上有三样东西是追
不回来的:一是说出的话,而是泼出去的水,三是错过的机遇。机会,往往是被善于发现的人抓住。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奖委员会对屠呦呦的出高度评价: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
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善于发现即在平静中发现波澜,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善于发现是建筑祖国高塔的材料。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
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行动展现新时代。在新的时代里,中学生要具备新的形象:勇于拼搏,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为新中国补一块砖,天一片瓦。在新时代做与祖国同步发展的新青年。【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由三段话组成:(1)第一段从“拼图游戏”切入,阐明一个事物的哲理:拼图单片与完整拼图的关系——既独立(特征)又不可替代(价值),前提是“恰当的位置”。可见,一个事物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其个体的价值,才能成为整体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关键词是
:孤立的个体、恰当的位置、不可替代的存在。(2)第二段谈到“人”这一个体与“宏大图景”的关系。人,个体个性独立,但又与时代图景紧密相连,只有成为“宏大图景”中一块“拼图单片”,才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考生在前文物理寓意的基础上,读出本段的比喻含意,才能对命题含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即:人是宏大图景的一部分,只有与宏大图景“相融”,才能发挥其个体的“独特”作用,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关键词:每个人、宏大图景、独特又相融,各得其所,各尽所
能。(3)第三段对写作意图进一步限制,即“宏大图景”指向“中华民族复兴”,人限制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并提出写作指向:思考与行动。(4)综合以上三段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个体整体条件价值拼图单片完整拼图恰当位置不可替代每个人时代图景独特又相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新时代青年中华民族复兴-----参考立
意:1、从个体与整体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的位置与价值”;2、从人才的品质的角度,可立意为“时代青年需要独立自由,又需要胸怀家国理想“;3、从人才的价值的角度,可立意为“只有把自我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才是让自身的价值最
大化”;4、从人才的意识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时代洪流”;5、从人才的多元发展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有独立个性、自由思想、社会理想、国家情怀、世界视野”;素材积累:1、与国偕
行,强国有我。青年兴则国兴。青年一代,有梦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前有投笔从戎的五四青年,后有投笔下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前敢为人先高举“科学、民主、进步”大旗的青年,后有90、00后青年投身科研领域前沿;:前有为国流血牺性的五四青年,后有为国守边疆的北大青年……新的时代
,青年们与国同行,奋斗不止,复兴祖国。2、青年有为,奋斗无悔。复兴路犹长,奋斗正当时。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奋斗是青春最美的颜色。无论是在广阔东北黑土地上奔走的秦玥飞,还是在病床上坚持自主创新研发的邹勇飞;无论是海南“最美”
村官张译尹,还是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他们都以自己青春的奋斗姿态,在祖国的复兴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时代同心同向,为祖国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3、最高领导人说过,“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
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科学家摘得学科“王冠上的明珠”,年轻的奥运冠军能够让国歌响彻寰宇,技术工人可以锻造分毫不差的“匠心”……每一个创新的成果
,每一次目标的实现,哪怕是跨越一个小小的障碍,都留下我们向上的印迹,焕发璀璨的光芒,给人以自信的力量,照亮前行的路程。层次分析:本文由张载名言引出话题: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当立何志向,有何理想。然后从三个角度
进行论证分析:第一,新时代的我们要敢拼搏;第二,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创新;第三,新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最后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