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144.604 KB
  • 2024-10-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育中万隆中英文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5)页,144.60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09ac11f7ec9263f1b412b619ac60ff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万隆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试题历史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

卡。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题,共45分。)1.在建政过程中,周天子作为天下之大宗,理所当然地成为天下之君,周王室也就成为西周国家中央政权。相对于周天子而言,诸侯为小宗而宗于天子,因此,诸侯国便成为臣属于周王室

的第二级政权。据此可知,西周统治()A.凸显了周天子的绝对权威B.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垄断C.体现了政治与宗法的统一D.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西周政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代的

等级秩序依据血缘划分,体现出政治隶属关系与宗法血缘关系相统一,C项正确;“绝对权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垄断”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观念的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2.13世纪英国的某法律文件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

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除非经过由普通法官进行的法律审判,否则任何自由的人,不应被拘留或囚禁、或被夺去财产、被放逐或被杀害”。据此可知,这一规定()A.反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B.体现大陆法系的发展C.标志着议

会君主制建立D.具有限制王权的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该法律文件为英国的《大宪章》,根据材料中的“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说明英国的《大宪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约束和限制,D项正确;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

有一定的任期,不符合英国的史实,排除A项;英国的法律属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一般是指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的总称,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才确立议会君主制建立,排除C项。

故选D项。3.下列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开展政权建设的一则史料,对其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受到广大农民欢迎C.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表格中“边区政府”可知该史

实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据史料中的“边区政府”,“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该史实体现出边区政府的“三三制”原则,该原则最大程度上团

结了抗日的力量,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出现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人民民主专政出现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出现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

D项。故选A项。4.时代呼唤改革,改革造就时代,以下改革对应的时代要求正确的是()选项改革时代要求A商鞅变法缓解因冗官、冗兵造成的财政困难和统治危机B北魏孝文帝改革巩固统治,适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流C戊戌变法以变法实现富国强兵,适应民主共和潮流D清末新政适应封建统治加强的需要A.AB.BC

.CD.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巩固了北魏统治,进一步

适应了民族交往交融发展,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缓解因冗官、冗兵造成的财政困难和统治危机,排除A项;戊戌变法以变法实现富国强兵,适应民主潮流,而不是共和潮流,排除C项;清末新政是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但是封建统治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5.古诗“世胄

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体现了当时的选官制度。这一选官制度()A.是选官制度重大倒退B.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

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中“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可以判断这一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后来成为维护其特权的工具,B

项正确;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重大倒退”说法错误,排除A项;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官员来源,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排除C项;为两汉政权选拔人才的是察举制,排除D项

。故选B项。6.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刺史,秩六百石(约为中下等县令级别),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如:强宗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等。由此可知,汉武帝时

期的刺史制度()A.体现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强化B.扩大了中央的监察范围C.兼顾了行政与监察的高效能D.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的刺史进行巡视监察,有利于强化专制集权统治,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体现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强化,不能说明中央监察范围的扩大,排除B项;刺史属于监察官,不具备行政职责,排除C项;“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说法绝对,

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7.20世纪初,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指出,“必须把分别承担这两种功能(政治和行政)的机构在法律上分开”,使政治官员的职位随政治选举或政治任命而更换,而行政官员的职位则保持相对稳定。据此判断

,古德诺主张()A.权力的分立与制衡B.文官保持政治中立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D.约束政党政治行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国)。由材料中“政治官员的职位随政治选举或政治任命而更换,行政官

员的职位则保持相对稳定”可知,行政官员即事务官(文官)不因政治官员《政务官)的更换而更换,而是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古德诺主张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B项正确;材料中并非强调政治和行政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涉及中央集权政治

,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对政治官员行为的约束,排除D项。故选B项。8.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规定:“考试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门学科。”1918年,考试专门学科增加了机织

、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这一调整()A.彻底废除了科举制度B.使人才选拔制度臻于完善C.保障选官的公平公正D.受到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1918年,北洋政府规定的

考试科目涉及的学科数量明显增加,且分科较为细致,说明这一调整受到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D项正确;1905年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使人才选拔制度臻于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考试科目调整并不能保障选官的公平公正,排除C项。故选D项。9.宋朝,朱熹著童蒙教材《小学》,

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表明,宋代儒学()A.逐渐走向了哲学思辨化B.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C.致力

革新教育体制研究D.迎合市民阶层壮大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童蒙教材《小学》”“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

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可得出宋代的儒者把理学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使其更通俗易懂,也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反映出世俗教化的治理功能,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俗化,而不是思辨化,排除A项;革新教育并不是儒学的目的,而且材料中也没

有体现教育的内容,排除C项;市民文化,如宋词的兴盛迎合了市民阶层壮大需要,而不是儒学,排除D项。故选B项。10.汉代开始,中国法律就包含定罪轻重以亲疏、尊卑、长幼为准的原则,唐至清各代法律皆沿用此原则。而近代西方的法律则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

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重视私有财产,财产多寡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这表明()A.立法的目的在于维护专制统治B.法律总是代表新兴阶级的诉求C.立法价值取向受经济形态影响D.西方立法比中国立法更为先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

法律具有“以礼人法”的特点,而西方法律则更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这些差异与各自经济形态有关,C项正确;A的说法不符合西方法律的特征,排除A项;古罗马时期,法律代表的则是奴隶主的利益,排除B项;法律没有优劣之分,符合国家即可,排除D项。故选C

项。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的立法宗旨规定在第一条之中;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用以保护自然人的生命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基本民事权利;增设居住权,用以满足特殊情况下人们对生活居住的需要;等等。这主要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A.在法律体系中的基

础性地位B.“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定位C.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完整性D.回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重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因此单独设立人格权编,保障人们的居住需求,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定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其他法律进行对比,无法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部分内容,体现不出法律内容的完整性,排除C项

;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内容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2.唐代前期,统治者针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众多,在边缘诸州设置许多都督府、州来妥善安置之,“形成了拥有中华文化的中国与非汉文化的周边民族共存这一帝国的双

重构造体制”。这说明,“双重构造体制”()A.强化中央对边疆的直接控制B.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分裂隐患C.增强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D.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

要结论:唐代前期,统治者针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众多,在边缘诸州设置许多都督府、州来妥善安置之,形成了双重构造体制,有利于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D项正确;“直接控制”,表述错误,应是间接控制,排除A项;“消除”,表述绝对,排

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并不是文化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1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的地位,承认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从而进一步确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

分割性和独立性。这有利于欧洲()A.借助谈判完成德国统一的任务B.王权国家世俗统治的加强C.创立并确认国际法基本准则D.彻底结束国家之间的混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等进一步的确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这就使欧洲王权国家的世俗统治体制得到了加强,B项正确;题目材料主旨强调欧洲国家的世俗统治体制的增强,并非解

决德国统一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国家主权,并非说明国际法准则的创立问题,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能终结欧洲国家之间的混战,排除D项。故选B项。14.我国自治地方是在国家统一行政区域范围内建立的,自治机关首先是设置于地方的一级国家政权机关,其次才是“

自治机关”。自治机关通过行使自治权来管理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自己内部事务”的同时,也必须管理自治地方的区域事务。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A.是国家行政体系内的民族自治B.是基层民主的形式C.体现了联邦制

的国家权力机构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根据材料“自治机关首先是一级国家政权机关”“也必须管理自治地

方的区域事务”可知民族自治被纳入国家行政体系,是少数民族地区管理规范化的表现,A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非基层民主,排除B项;中国不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民族自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不是高度自治权,排除D项。故选A项。15.1977至1979年,中央高

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高度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B.致力于开展大国特色外交活动C.积极营造经济建设良好

外部环境D.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7至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的孕育期和初期,为了积极营造经济建设良好外部环境,国家领导人注重出访发达国家和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中国需要积极营造经济建设的良好外部环

境,“高度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进入21世纪,我国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当时中国高层频繁出访,目的是营造经济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

题(共4题,16题12分,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

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

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

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材料二所谓立

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

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根据材料一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在解决该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政

治智慧”。(2)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立宪政体在中国不能真正建立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认识。【答案】(1)相同问题:党派之争、利益群体之争;制定宪法,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智慧:各

种利益群体相互妥协;分权制衡;利益兼顾;确立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度。(2)原因:民国初年列强侵略中国,各政治力量忙于争权夺利,不顾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导致政局不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整体素质低下,不能承担公民的政治责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3)

认识: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趋势;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国情相结合;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解析】【详解】(1)问题:根据材料一中“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

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可知,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面临党派之争、利益群体之争;急需制定宪法,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智慧:根据材料一中“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

互平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权制衡;根据“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可知,各种利益群体相互妥协,利益兼顾;根据材料一中“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确立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度。(2)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

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列强侵略中国,各政治力量忙于争权夺利,不顾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导致政局不稳;根据材料二中“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整体素质低下

,不能承担公民的政治责任;根据唯物史观,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立宪政体在中国不能真正建立的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3)认识: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发展史分析可知,

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趋势;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国情相结合;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17.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制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

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

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三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文官

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高级文官的考试,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两史、经济、法律、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变迁初

探——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等(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图示④⑤应填写。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与中国科举制度体现的共同价值取向。【答案】(1)④察举⑤隋唐。“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的体现: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激励个人的奋斗精神。(2)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政治中立;文官常任;全面考察,

突出通才共同价值取向:公平、公正;重视才干。【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隋唐至清朝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体现:根据材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

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可推出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根据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推出相对公平

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激励个人的奋斗精神。(2)特点:根据材料三“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可推出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根据材料三“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

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可推出政治。的中立;文官常任;根据材料三“高级文官的考试,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两史、经济、法律、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可推出全面考察,突出通才。共同价值取向:结合所学可

知,都强调公平、公正;重视才干。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至唐代法律与教化简表朝代法律教化成果统治手段礼法关系秦代秦律严刑峻法礼法对立西汉《九章律》尊崇儒术,以经注律德主刑辅,霸王道杂之,礼法融合魏晋南北朝—设律博士,推动律令儒家化律令儒家化唐代《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

以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礼法结合成型材料二宋元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简表朝代法律教化宋代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的《宋刑统》,以唐令为蓝本的《天圣令》理学确立统治地位,通过授徒、讲学、家训等传播。宋代陕西蓝田吕氏兄弟《吕氏乡约》开创乡约这一基层道德教化组织元代整体弃用

唐宋法律,司法实践中则广泛援引唐律-明代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乡约宣讲“六谕”,以《大明律》解释“六谕”。乡约开始执行一定的政府治理职能清代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乡约延续明朝模式,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引用《大清律例》;

乡约与法律合流.根据上述材料,提取两项有关古代中国法律与教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答案】示例信息一:自西汉武帝以后,儒学对古代中国法律与教化影响巨大。汉武帝为维护政治统一,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

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开启了律令儒家化历程;此后,经过历代推进,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成为古代中国法律制定和实施的显著特征。宋代以后,伴随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清以后,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逐渐具有约束力。信息二:唐律成为后世中

国封建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唐高宗时期撰成的《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作为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多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和实施法律。(其他信息,如法律与教化中的礼法关系由对立变为融合;封建王

朝对基层教化越来越重视;儒学对社会的影响由上而下日益广泛等亦可)【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为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相关内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提取信息,根据材料“德主刑辅,霸王道杂之,礼法融合”可以提取信息为“自西汉武帝以后,儒学对古

代中国法律与教化影响巨大。”然后结合所学历朝历代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予以说明,如“汉武帝为维护政治统一,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开启了律令儒家化历程;此后,经过历代推进,律

令儒家化、礼法结合成为古代中国法律制定和实施的显著特征。宋代以后,伴随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清以后,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逐渐具有约束力。”根据材料“礼法结合成型”可以提取信息为“唐律成为后世中国封建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然后结合《

唐律疏议》的影响展开分析,如“唐高宗时期撰成的《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作为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多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和实施法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的材料在刚刚

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同世界的总体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20世纪前半叶,中国处在不稳定的世界体系的底层,中国人追求的是恢复在19世纪失去的独立和主权。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习和探索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同现存世界打交道,以

便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两极格局中,中国同美苏这两个世界的主宰者抗争,向现存的世界秩序发起挑战。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根据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党和国家领导人认真分析我国面临

的威胁,开启了自觉加入世界体系的过程,并利用现行规则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本国的发展。——摘编自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的历程与经验》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外交历程”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通过“一边倒”的方针,争取了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和

支持,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包围和封锁。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1955年万隆会议的建设性贡献,使中国发展了与亚非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中美关系的改善,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外部环

境,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重塑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完善了中国的外交布局,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中国方案。总之,中国积极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为国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使自身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习

和探索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同现存世界打交道”和题干要求“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外交历程”可拟定论点为新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关于阐释可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及新时期的外交成就表现进行作答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

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