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24.969 KB
  • 2024-09-2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共(7)页,24.96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f351d9e5c4008ec279e4ad2a3718ab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阳一中2021年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1.某学者所写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

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据此判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世袭制的确立C.王的出现D.早期国家的诞生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

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专制王权强大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个人观念淡漠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

以判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4.周公东征后,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A.

强化中央集权B.加强西周统治C.促进民族交融D.维护同姓诸侯5.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

于政权长期稳定B.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6.“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tura和co/ere,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字根,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据此判断,中国的文化源头应始于A.一万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C.进入青铜时代的商朝D.封邦建国体制建立后的西周7.《孟子·万章》中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由此可得出

西周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巩固统治B.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8.《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西周时期“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一材料说明西周社会结

构的基本特点是A.等级关系明确而严格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D.血缘与政治关系结合9.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A.宗

教祭祀仪式简化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10.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

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B.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11.先秦统治者不仅建立了国家政务机关,还建立了宫廷事务官属。宫廷事务官属多由国君的亲信贵族担任,位列君侧,权倾内外,

如商朝的冢宰、西周的内宰、东周的太宰、郎中令等,对政务决策具有很大影响。这种体制A.体现出家国一体化的特点B.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区域C.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D.受到儒家治国思想影响12.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学派主张儒家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墨家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法家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A.重建政治秩序B.变革政治制度C.发扬民本思想D.构建官僚政治13.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

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14.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把选贤任能、奖励

军功、建立官僚制度及普遍推行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系统作为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还创立监察制度,颁行法律,进行户口登记等。这主要反映了A.重视农战以富国强兵的必要性B.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趋势C.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D.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15.从西周“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16.先秦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曰,蛮夷戎狄“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后来的《史记·秦本纪

》也指出,华夏“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而“戎夷无此”。据此推知,当时华夏与蛮夷的区分标准本质上是A.血缘关系与宗法观念B.衣食风尚与礼乐法度C.民族心理与风土民情D.文化选择与文明进步17.韩非子曾经对秦国实行的“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

官”的商鞅之法提出批评:现在如果推行这样的法令,让杀敌斩首有功的军士做医师和匠人,那么疾病一定不能解除,屋舍一定不能建成。据此可知,韩非子主张A.维护世卿世禄制度B.量才而用的任官理念C.建立君主专制制度D.民生问题是执政之本18.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争夺霸权提出“尊王攘夷”;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

胡服骑射”,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这说明A.现实需要影响政策制定B.社会变革推动文化统一C.民族交融改变主流思想D.诸侯争霸缓和民族矛盾1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

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20.“商鞅

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与之对应的措施依次是A.焚毁诗书什伍连坐重农抑商B.什伍连坐焚毁诗书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一什伍连坐土地私有D.取信于民移风易俗土地私有21.春秋战国时期,

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如齐、魏、韩等。其初衷是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中的有利地位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2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

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

,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24.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

,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C.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25.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A.秦朝疆域辽阔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D.秦朝统一度量衡26.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任命过哪位人物担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

中C.缺乏可以担此重任的优秀人才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27.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秦国能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A.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秦国军事力量强大,进行兼并战争D.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渴望统一28.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治理D

.各自为政,加强治理29.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30.《史记·秦始皇本

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殿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在多处题辞,提倡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以恪守

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3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

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2.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

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3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

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4.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

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思想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道家学说D.儒家学说35.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

权D.监察三公九卿36.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武帝“数奏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夺”。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立即批准。据此可知,汉武帝意在A.巩固郡国并行制B.调整中央行政

体制C.巩固皇族之间的关系D.削弱诸侯王的势力37.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38.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39.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诸子思想不再是统治思想B.四书五经成为规定教材C.适应了大一统集权的需要D.儒家学说变成官方哲学40.德克·卜德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中有过这样的评价:“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蔡伦的“恩惠”主要体现在A.发明

了最早的书写用纸B.完成了其毕生的心愿C.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D.完成了造纸术的西传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

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

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

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8分)(2)秦始皇

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分析为什么秦始皇采纳这一主张?(8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散一则治,异则

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

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6

分)(2)从材料可知,为顺应这一趋势,统治者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些措施?(8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