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PDF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2 页
  • 大小 542.269 KB
  • 2024-10-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9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pdf,共(22)页,542.26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e16f4ff26093f7fe858ebbbb47fe5a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二历史)一、单选题(本道大题共40道,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

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A.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B.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C.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D.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

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得出商代推行神权政治和内外服制度,商代相较于夏代,在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排除A项;商代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

项;商王朝推行神权政治,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有机结合,但“开始”之说与史实不符,且不能完整概括材料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有学者在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指出,它对于减少政治继承中的冲突、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稳定有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

时也符合儒家思想的家族本位观念和最低政治目标。该政治制度是A.嫡长子继承制B.中央集权制度C.王位世袭制D.宗法分封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减少政治继承中的冲突”“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稳定有序”“符合儒家思想的家族本位观念”可知,该政治制度是嫡长

子继承制,因为嫡长制确定了继承人的资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皇位继承的冲突,从而维护了政治局势的稳定,且嫡长尊卑的等级观念也契合了儒家长幼有序的原则,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

治制度,与材料信息“减少政治继承中的冲突”不符,排除B项;王位世袭制并不能“减少政治继承中的冲突、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稳定”,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A项。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

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这反映了()A.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B.秦始皇非常勤政事必躬亲C.皇帝权力未形成高度集中D.秦分化相权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等信息可知,秦朝设置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并且政治制度运作比较缜密,体现了皇权至高

无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体制,A项正确;秦始皇是否勤,政事是否必躬亲不是材料所述内容所反映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即皇帝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项;分化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加强专制主义,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

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4.西汉时期,地方第一级行政区所辖土地人户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厚。因此,中央政府设“州”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东汉灵帝时,原本作为监察区的“州”却又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

性质的变化是由于()A.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B.郡国势力的不断坐大C.镇压地方叛乱的需要D.铲除外戚势力的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地方第一级行政区所辖土地人户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厚”、“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

区”、“却又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及所学知识可得,地方第一级行政区重要性很明显,这样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镇压地方叛乱的需要,C项正确;“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或者行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郡国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

调外戚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5.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

A.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B.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中央势微,地方

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材料中的演变正是中央政府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妥协,A项正确;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且唐政府将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使地方易于形成藩镇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显示

地方监察职能在演变中不断弱化,不是“完善”,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虽然地方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多数节度使在形式上是服从中央的,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6.公元前4世纪,雅典官员在离职时要接受账目审计,无论是议事会成员还是陪审

法庭法官,甚至是一些履行公共职责的公民(包括祭司、使节、三层桨船船长)都要接受账目审计。所有人在审查期间不得离开阿提卡半岛。这一做法()A.限制了雅典官员的行动自由B.旨在防止官员贪腐和滥用职权C.表明雅典选官注重个人品质D.说明雅典民主制注重表面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本

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公元前4世纪,雅典官员在离职时要接受账目审计,无论是议事会成员还是陪审法庭法官,甚至是一些履行公共职责的公民(包括祭司、使节、三层桨船船长)都要接受账目审计。

所有人在审查期间不得离开阿提卡半岛。”可知,雅典要求官员在离职时接受账目审计,其根本目的显然是防止官员贪腐和滥用职权,B项正确;仅是官员离职时接受账目审计,并不是随时限制官员行动自由,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对官员的监督和审

查,不是选拔,排除C项;雅典对官员的审查,并非为民主制的表现形式,排除D项。故选B项。7.古罗马的雕刻艺术深受古希腊的影响,但两者的雕刻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古希腊的雕刻形象以健壮、优美的男女体形为主,坦荡无邪;而古罗马人的雕刻形象大多为贵族、帝王,喜爱炫

耀个人权威、制造个人崇拜。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两者社会性质的差异性B.两者历史发展阶段不同C.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不同D.两者政治体制的差异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史(希腊和罗马)。据材料“古希腊的雕刻形象以健壮、优美

的男女体形为主,坦荡无邪;而古罗马人的雕刻形象大多为贵族、帝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建立了民主政治,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古罗马发展成为帝制,二者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直接造成了两者艺术上的差异,前

者雕刻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后者体现个人权威和个人英雄主义,D项正确;两者都处于奴隶社会,排除A项;历史发展阶段并不是材料所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二者的差异与东方文化的影响无关,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两者的政治体制的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8.《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

依法裁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这表明《大宪章》()A.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B.注重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C.使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D.为近代公民权观念

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215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大宪章》规定了自由人一系列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公民权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

未涉及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1215年的《大宪章》主要维护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大宪章》当时并未起重大作用,不久教皇应约翰请求将其废除,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故选D项。9.《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

下议院议员一直沿用中世纪的旧选举法选举产生,据统计,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全英国仅有15万人有选举权,占总人口的2%,且下院的513名议员中,有254名是衰败城镇的贵族地主。这说明英国()A.复辟风险始终存在B.立宪道路艰难曲折C.革命成果遭到窃取D.议会成为

国王附庸【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2年英国。由“下议院议员一直沿用中世纪的旧选举法选举产生……仅有15万人有选举权”“513名议员中,有254名是衰败城镇的贵族地主”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公民选

举权并未得到切实保障,且封建贵族仍在议会中占据较多席位,说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有待完善,立宪道路曲折,B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之前,英国议会中贵族仍然在议会中占有较多议席,不能据此得出复辟风险始终存在的认

识,排除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革命成果未被窃取,排除C项;《权利法案》扩大了议会权力,限制了王权,“议会成为国王附庸”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1875年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近一个世纪的法国政体动荡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其主要原因是该宪法()A.平息了各政治派别的内争B.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C.避免了混乱局势重新出现D.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5年法国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为近一个世纪的法国政体动荡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结束了法国政体的动荡,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息了各政治派别的内争”中的“平息了”表述绝对化,应

该说1875年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使得法国政治派别之间的内争得到缓和,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避免了混乱局势重新出现”中的“避免了”表述绝对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属于法国1875年宪法的历史影响之一,但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关。故选B项。11.1912

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防止袁世凯独裁;不久,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宋教仁被刺身亡和二次革命惨遭镇压后,国会被迫选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这反映民国初期政治的特点是()A.一党专政、实行独裁统治B.通

过党派选举之争、实行君主立宪C.多党合作、建立民主政权D.尝试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议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

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建立后,为防止袁世凯独裁,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将组建内阁,尝试进行政党内阁、实行议会政治,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当时政党有多个,如同盟会、共和党和统一共和党,排除A项;民国政府是共和政府,没有君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

体现多党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表所示为1928年国民党《训政纲领》的主要内容(部分)。这表明当时()条例主要内容第4条国民党将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等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览而执行之第5条中国国

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第6条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之A.国民政府执政能力得到提升B.国民党意在实行“一党专政”C.政治民主化

取得阶段性成果D.孙中山宪政思想被完全继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

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之”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意在实行“一党专政”,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国民政府执政能力得到提升,排除A项;国民党所谓的“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并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

发展,排除C项;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之间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背离的一面,继承了孙中山关于从“军政”到“宪政”之间要有一个“训政”期的思想,但是背离了孙中山提出的权能区分、人民主权等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13.陕甘

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

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些做法()A.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B.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C.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

知,“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是廉政建设,“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B项正确;材料与表达抗战决心无关,排除A项;材料也不能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属性,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14.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离婚妇女不正经”等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这部法律的制定()A.标志着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开始B.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

C.实现了男女间政治权利的平等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颁布实施后受到带有封建思想的乡村民众抵制,而国家在颁布三年后不惜以群众运动

的方式继续坚持贯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反封建的继续,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等文件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开始,排除A项;这部法律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婚姻权利,且材料并未体现忽视“农村男性”的权利,排除B项;婚姻法主要关于婚姻权利,并不包

括所有政治权利,排除C项。故选D项。15.“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两则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最大共同作用是()A.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B.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C.加快社会的封建化进程D.促进了北方民族大

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和北魏(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加速

了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两次改革都加快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快速发展,当时没有统一全国,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北魏也不是全国政权,排除A项;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是汉化改革,改革时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交融,商鞅变法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王安石担任地方知县时,曾采取“贷谷与民,立息以偿”的办法,以解决青黄不接时农民缺粮问题,效果较好。但青苗法颁

行天下后,逐渐蜕变为政府敛财手段,实际执行中自愿原则遭到破坏,饱受朝堂争议。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造成农业生产混乱不堪B.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无法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D.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曾采取‘贷谷与民,立息以偿’的办法,以解决青黄不接时农民缺粮问题……逐渐蜕变为政府敛财手段,实际执行中自愿原则遭到破坏,饱受朝堂争议”并结合所学可知,青苗法推行时,地方政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加重了百姓

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加剧,王安石变法无法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青苗法自愿原则被破坏,饱受朝堂争议,不能说明王安石变法造成农业生产“混乱不堪”,排除A项;据材料“青苗法蜕变为政府敛财手段,实际执行中自愿原则遭到破坏,饱受朝堂

争议”可得出材料不仅体现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还体现了统治集团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项片面,排除B项;“青苗法自愿原则被破坏”与“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万历元年,张居正奏请实施考成法,要求每个衙门将要考查项目制成两本相同的簿册,一

本送各部门备注,每落实一件注销一件,如有积欠未清之事,由该部门具奏候旨,另一本送朝廷内阁查考。此项改革举措的直接意图在于()A.完善上计制度,监察百官B.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C.突出内阁地位,赏罚官员D.加强官吏

考核,整顿吏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考成法主要是中央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事情的落实情况,以此来整顿明朝中后期吏治废弛,缓解统治危机,D项正确;上计制是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办法,排除A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

折银指的是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官员考核,“突出内阁地位”主要涉及中央官制,排除C项。故选D项。18.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A.清廷内

部达成改革共识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世纪末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只要你保留祖宗

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进而可知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

除A项;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企图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此时皇帝并无实权,排除B项;“已扫清”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9.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予以官阶”。这说

明()A.新政改革循序渐进B.官制改革新旧并存C.科举制实际并未废除D.清政府重视新式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新政。对学堂毕

业生赐进士等出身再进行授官,说明官制改革并不彻底,新旧并存,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B项正确。材料没体现改革循序渐进,排除A项;材料是对选官制度的部分改革,无法判断科举制是否被彻底废除,排除C项;清政府重视新式教育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0.汉代官吏

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A.官员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B.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C

.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D.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对官吏的管理采取“伐阅簿”记录的方式,只要官吏在

任职期间没有犯罪记录,就可以依据功劳实现升迁或者再次被征用,这种管理方式操作规范,有助于官员流动,A项正确;察举制是以德行为升迁依据,排除B项;“伐阅簿”对官吏有记录,并非流于形式,排除C项;材料中的“伐阅簿”是对官员的考核,而非选拔,排除D项。故选A项。21

.下表反映了宋初科举制的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统治者主张宋太祖“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宋太宗“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收罗之路”,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A.首

创武举和殿试制度B.考试内容进行了调整C.取士资格进一步放宽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太祖批评“势家……塞孤贫之路”,实行殿试,扩大寒门子弟的仕进之途。宋太宗“广收罗之路”,选拔工商

业者中的人才。可以看出北宋对科举取士资格的放宽,C项正确;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考试内容和录取人数情况,排除B项、D项。故选C项。22.清代曾任左都御史者共430人,其中进士出身

者221人。科道官共3087人,其中汉人为2153人。汉人御史中有95%来自科举正途。由此可知,清代()A.汉族官僚掌控监察系统B.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公平C.监察机构内部分权制衡D.重视提升监察体系效能【答案】D【解析】【详

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御史和科道官都是监察官,进士出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人具备相当程度的文化知识,相对于非正途,素养较高,因此有利

于提升监察体系效能,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举考试的举行情况,排除B项;监察系统是皇帝掌握的,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御史和科道分权制衡,排除C项。故选D项。23.清初山西道御史季振宜建议停止考满,认为就京官而言,尚书以下大员,按品升补,与考满无关;堂属关系,难以破除情面,考核钻营。就地

方官而言,考满致使地方各级衙门考核层层盘剥。季振宜建议废除考满的原因是()A.与选官制度相矛盾B.与监察机构的职能重叠C.朝廷派系斗争严重D.制度本身运行效能低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

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季振宜认为,在当时的考满制度下,尚书以下大员的升补与考满无关,地方上被层层盘剥,由此可见,考满制度本身在运行上存在问题,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选官制度,不能看出考满与选官制度矛盾,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监察机构,不能反映考满与监察机构职能重叠,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朝廷派系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24.唐朝规定:“三省高级官吏及诸王、驸马等,其亲属不得做京师的地方官,一般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宋代规定:“惟不许官本贯州县及邻境。”明代洪武年间,则

“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这些措施()A.加强了皇权B.表明选官任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C.激化了社会矛盾D.一定程度避免了官员在户籍地结党谋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

明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明都规定了任官的地域回避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防止官员徇私舞弊,结党营私,D项正确;材料涉及唐宋明三朝规定的官员地域回避制度,不涉及皇权与相权关系问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唐宋明三朝选官任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材料涉及唐宋明三朝的任官的地域回

避制度,排除B项;材料涉及对官员的制度,不涉及社会层面,排除C项。故选D项。25.明朝自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

%。由此推知,南北卷制度的实行主要作用在于()A.尊重南北的地域文化差异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保证了中央获得各类人才D.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

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和所学可知,从制度沿革来讲,南北卷制度是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存在客观差异,通过录取比例的

分配,避免选拔的人才过分集中在发达地区。有利于平衡地区利益,有利于维护经济文教落后地区对王朝的向心力,从而凸显了维护政治稳定的意图,D项正确;南北地域文化差异是南北卷制度实施的客观原因,但未能解释主要作用,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B项;各类人才不是也不会按照地域划分,排除C项。

故选D项。26.有学者认为,西方文官制度是对旧有的人事管理体制、基本原则等诸多问题的纠错,它科学、效能的价值取向为去除传统官制的种种痼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以下表述不能佐证其观点的是()A.原先的政党

分肥制容易造成腐败泛滥,影响行政效率B.文官制度使政治和管理分离,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C.负责具体事务的政务官不受政党影响,长期任职D.文官委员会不受党派干涉,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19世纪欧洲。

文官是负责具体事务的事务官,不受政党影响,长期任职,政务官受政党影响,实行任期制,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西方文官制度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有利于克服原先政党分肥制的弊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

文官负责执行政策,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

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7.1855年英国文官委员会成立,主要负责主持文官的考选事宜,制定任用标准、考试规程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文官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

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营利性经济活动。这一系列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政府的推动B.工业革命的影响C.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D.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近代英国。据材料“1855年”“1870年”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须建立有能力、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于是,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以建立廉洁高

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B项正确;A、C、D项都是原因之一,但都不是根本和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28.美国早期的联邦政府文官一直实行任命制,标准是家庭出身、品德和才能。1829年民主党人杰克逊任总统时,因为许多官员对他和民主党公开表示不满,杰克逊就利用职权罢免了许多联

邦官员,起用了一批民主党支持者。此后,政党分肥制逐步形成。这种做法()A.加强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B.利于政府工作的持续C.有效防止了贪污腐败现象发生D.破坏了分权制衡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美国。据材料可知民主党人总统杰克逊起用了一批民主党支持者,体现的是政党加强了对国家政治的控制,利于政策的推行,A项正确;任期内,该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进行,但长期来看,不利于政策、工作的持续,排除B项;该做

法并不能有效防止贪污腐败,排除C项;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并未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29.下图反映了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令》颁布后文官人数变化情况。图中的变化()A.根除了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B.适应了政府职能扩展的需要C.使政府行政不稳定因素增加D.说明政府行政效

率日益低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的英国。根据材料,1881—1943年英国文官人数不断增加且增长速度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

战,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政府管理职能集聚扩展,对文官的需求越来越多,B项正确;根除了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中的“根除”说法绝对,排除A项;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说使政府行政不稳

定因素增加,排除C项;文官人数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政府出现机构臃肿重叠等现象,影响工作效率,但是仅从材料中文官人数的变化不能直接推出“政府行政效率日益低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30.1904年以

前,湖南地区的官办学堂占85%以上,而从1905年开始,公立、私立学堂一跃而上,公立学堂更占了2/3以上。1909年,湖南1262所学堂中,官立仅400所,占31%;而公立、私立学堂占69%。对此,学者认为“统治者将学务一下拱手让与地方,并非心甘情愿,

而是因经济状况迫不得已”。这一观点指出()A.清政府被迫变革教育体制B.科举制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C.学堂选官制度正逐步形成D.“学在官府”的传统遭到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

由材料数据可知,1905年后原本占据主要地位的官办学堂逐渐为公立、私立学堂所取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因为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并责令地方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

堂。而学者指出1905年前后的变化是中央政府出于财政困难被迫进行的变革,A项正确;科举制并不是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B项误读材料,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学在官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冲

击,排除D项。故选A项。31.国民政府考试院规定:公务员考试时,由临时组织的监视委员进行监考,人员每次都要临时变动。考题由典试人员加倍命题,在公布试题时,连委员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题日。考试期间,派巡视员和监视主任随时巡查。这些做法

()A.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B.体现对文官实行严格甄别C.意在提升考试院地位D.增强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由临时组织的监视委员进行监

考,人员每次都要临时变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组织监考和加强巡视的做法,意在防止考试中的舞弊现象,保证考试公平性,D项正确;材料是对考试组织的管理,并非对官员的监察,排除A项;考试是为了招录公务员,而甄别决定公务员是否留任,排除B项;这是考试院内部的考试规则,与考试院地位的提升

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32.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干部成为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A.农村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升B.社会需求影

响农村干部任用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反映的是时代不同,村干部选任标准也不同,体现了社会需

求影响了村干部的选任标准,B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贫下中农、劳动积极分子、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成为村干部,体现的是选任标准变化,并非能力水平,排除A项;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和大学生成为村干部,说明村干部选任不受经济地位影响

,排除C项;基层民主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3.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宣布将5类干部新加入“问责”行列(

下图所示)。该规定的颁布体现了()A.干部选用注重实际从政能力B.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加速C.干部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加快D.中共强化党内监督力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中共中央对干部的问责日益完善,体现了中共强化党内监督力度

,D项正确;问责干部不属于干部选拔,排除A项;问责制度的完善不能体现出公务员专业化发展水平,排除B项;干部管理的民主化与材料的问责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故选D项。34.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布了郑国的法律。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荀寅将法律刻在鼎

上,公布了晋国的法律。两国“铸刑书(鼎)”,在中国法制史上是()A.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B.开创了中国成文法的先河C.是中国律令儒家化的开始D.标志着中华法系正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子产“铸刑书(鼎)”,形成了成文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开创了中国成文法的先河,B

项正确;宗法制在西周已经存在,排除A项;律令儒家化的开始是在汉代,排除C项;中华法系的形成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35.《魏书·裴叔业传》记载,裴植率领寿春军民归附北魏,北魏宣武帝加封他为征虏将军、兖州刺史。后来他的长子裴昕打算逃回萧

齐被抓,按法例当处极刑。宣武帝念裴植率众投诚的功劳,以裴昕受人引诱为由而下诏赦免。这表明,北魏当时()A.政权认同得到强化B.法例制度混乱无序C.执法兼具情理要素D.集权政治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由“北魏宣武帝加封他为征虏将军、兖州刺史”可知裴家成为贵族特权阶级,由“他的长子裴昕打算逃回萧齐被抓,按法例当处极刑……以裴昕受人引诱为由而下诏赦免”可知,裴昕凭借父亲裴植的功劳和地位在触犯重罪后得以

赦免,这反映出当时执法兼具情理要素,C项正确;由“裴昕打算逃回萧齐”可知,当时北魏的政权认同并未完全形成和强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在执法时会考虑一些情理要素,不能说明法例制度混乱,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集权政治受到挑战,排除D项。故选C项。36.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了封建社

会中妇女典型的人物事迹的故事,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明确提到的最早的刻本。这表明当时()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B.理学思想

影响日益扩大C.雕版印刷术开始得到应用D.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唐太宗下令把宣传封建妇女典型的《

女则》刻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体现了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D项正确;材料强调唐代雕刻印刷,不能表明当时雕版印刷只限用于官方刻书,排除A项;唐代初期理学尚未产生,排除B项;《女则》只是我国文献中明确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并不表明其

就是中国最早的雕刻印刷品,排除C项。故选D项。37.北魏确立了“存留养亲”条款:死罪之人,若家中有七十以上的祖父母或父母无人照顾,而犯罪者又是家中的独子“单丁”,律则网开一面,可奏请皇帝予以宽宥;《唐律》对存留养亲制度又作了详细规定,该制度一直保留到清代。“存留养亲”

的规定()A.违背了法律公正B.表明统治者对老人的优抚C.缓解了社会矛盾D.深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和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死

罪的人,若家中有七十以上的祖父母或父母无人照顾……律则网开一面”,可知,家中如有大龄的亲人需要照顾,法律会网开一面,主要是受到儒学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主流价值观的影响,D项正确;法律是公正的,但这属于特殊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

是对老人的优抚,排除B项;“存留养亲”的规定使犯罪之人避免受罚,有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38.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统治

方式礼法并施C.礼仪规范繁琐严苛D.礼制发展趋向世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士庶接

纳"可以推断出礼下庶人,士庶皆用一套礼制程序,体现的是礼制的世俗化趋向,D项正确。材料强调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无法体系其官方哲学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礼,无法体现礼法并施,排除B项;材料未言及礼

制具体的程序,得不出“礼仪规范繁琐严苛”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39.明朝在乡村设置里老,凡属婚姻、土地、斗殴、盗窃、子孙讳犯教令第民事纠纷及轻微刑事案件都归老人理断。老人们还必须时常告谕乡民,要的长爱幼,邻里和片,谨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里老的设置()A.冲击了士绅阶层利益

B.消除了乡里社会纠纷C.削弱了政府控制能力D.有利于稳定基层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明朝在乡村设置里老,管理民事纠纷及轻微刑

事案件,同时要时常告谕乡民,要的长爱幼,邻里和片,谨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样有利于稳定基层秩序,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士绅阶层的冲击,排除A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B项;里老的设置,有利于政府控制能力的增强,并不是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40.雍正在位时下令

从通都大邑到僻壤穷乡,州县地方都要施行读法之制,使“父老子弟递相告诫,知畏法而重自爱。”乾隆也曾发谕旨日:“诚以律例关系重要,非尽人所能通晓,讲读之功不可废也。”清代统治者重视宣讲旨在()A.推动儒学传播B.完

善法律体系C.保障吏治清明D.稳定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雍正在位时下令从通都大邑到僻壤穷乡,州县地方都要施行读法之制,......乾隆也曾发谕旨曰‘诚以律例

关系重要,非尽人所能通晓,讲读之功不可废也。’”可知,清朝时期,统治者注重对基层进行治理,施行读法之制,其目的是巩固其统治秩序,D项正确;推动儒学传播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加强基层治理,而非完善法律体系以及吏治治理,排除B

项和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本道大题共2道,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

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门下省复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体现着

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个稳重的民族

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三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之目的,

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但其共和政制设计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在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与纠察权。“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

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古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摘编自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种新机制的进步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在政治上成为

“现代世界的开拓者”的制度表现。(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的核心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政治构想。【答案】(1)程序:中书出令、皇帝画敕、门下审核、尚书执行。进步意义:各部门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部门合作,集思广益,有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古代中央官

制走向成熟,影响深远;分割相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2)特点:发展道路呈现和缓、平稳、渐进;政治斗争中民主力量与封建势力既斗争又妥协融合;最早实行政治变革,成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样板。表现:推翻君

主专制,确立君主立宪制;建立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形成政党政治等。(3)内容:建立共和政府;实行五权分立。评价:否定君主专制,追求民主共和,具有时代进步性;体现爱国救亡精神;学习借鉴西方近现代政治文明成

果,继承发扬传统政治制度,具有开创性(方法论意义)。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当时的中国并不能贯彻实施。【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程序:根据“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

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得出中书出令、皇帝画敕、门下审核、尚书执行。进步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各部门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部门合作,集

思广益,有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古代中央官制走向成熟,影响深远;分割相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等。【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得出发展道路呈现和缓、平稳、渐进;根据“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

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得出政治斗争中民主力量与封建势力既斗争又妥协融合;根据“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得出最早实行政治变革,成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样板。表现: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概括得出推翻君主专制,确立君主立宪制;建立

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形成政党政治等。【小问3详解】内容:根据“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得出建立共和政府;根据“在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与纠察权

。”得出实行五权分立。评价:结合所学可从积极与局限两个角度概括,可得出否定君主专制,追求民主共和,具有时代进步性;体现爱国救亡精神;学习借鉴西方近现代政治文明成果,继承发扬传统政治制度,具有开创性。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当时的中国并不能贯彻实施。【点睛】42.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唐宋“恩荫”、清代“荫典”均为其遗存。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

拔标准有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然而,举荐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凭意志取人成为定式,举荐者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体现为官宦之亲、门生故吏等特殊关系。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

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近代西方国家参考和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制定了近代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

,不参与党派活动,文官自身更不能组织党派或政治组织,使政府工作在政党轮流执政时可以稳定运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晚清选官制度,虽模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

权统治需要,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摘编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上的差异。(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员选拔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答案】(1)特点:①多种选官制度并存;②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③选官标准

逐渐完善;④选官范围不断扩大;⑤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减少官员个人意志的影响。(答出4点)(2)差异:①晚清文官选拔重视考察儒家经典,西方文官选拔重视考察国家管理的实际能力。②晚清文官选拔过程存在身份

的不平等,西方文官选拔过程重视公正和平等。③晚清文官选拔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方文官选拔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文官政治中立。(答出3点)(3)基本原则:①公平公正。②德才兼备。③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调整。(答出2点

)【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①根据“任子”“恩荫”“荫典“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可得出多种选官制度并存;②根据“一日德不当其位,二日功不当其禄,三日能不当其官”得出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③根据“如唐代的任用标准

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得出选官标准逐渐完善;④根据“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得出选官范围不断扩大;⑤根据“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得出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减少官员个人意志的影响。【小问2详解】差异:①西

方:根据“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得出重视儒家经典考查,脱离实际;根据“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得出西方文官选拔重视考察国

家管理的实际能力;②根据“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得出晚清文官选拔过程存在身份的不平等;根据材料“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得出西方文官选拔过程重视公正和平等;③根据“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

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得出晚清文官选拔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得出西方文官选拔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文官政治中立。【小问3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