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湘鄂冀三省来凤县高级中学等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湘教版答案.pdf,共(6)页,192.54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b2614cdbe32fc234e330f44fa18b49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度湘鄂冀三省七校12月联考高一地理参考答案及解析(湘教版)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CDDBDCCAABAD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DDAC
BABCBCB【答案】1.A2.C3.D【解析】1.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在此次任务过程中先后顺序是:器箭组合体发射升空——绕地球运行(地卫)——绕月球运行(月卫)——落月——绕月球运行(月卫)——绕地球运行(地卫)——落地。故经历
的“卫星”角色为“地卫——月卫——月卫——地卫”,A正确。2.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在“绕”、“落”、“回”三个环节中,器箭组合体发射后到进入太空前不能称天体;绕地、奔月、绕月到从月球上升后再次绕月、绕地均为天体;落月后及“挖土”到上升前不是天体;返回地球大气层后不是天体。故C正确
。3.此次嫦娥五号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月球“挖土”,其重要意义有:通过对月壤的研究,可探知小天体和微陨石撞击月球的历史记录;通过对钻取月岩的研究,可探知月壳岩石圈的组成和分布特征;通过对月壤的研究,可提供月球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信息;通过对月壤的
研究,对于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月壤包含着太阳系空间的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信息。月球上没有水和植物,也没有空气,缺乏土壤发育条件,故月壤干燥,缺水缺肥,无种植条件。故A、B、C正确,D错误,选D。【点评】自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4
日4时30分嫦娥五号器箭组合体成功发射,到12月6日12时35分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与上升器成功分离,进入环月轨道,准备择机返回地球时,此题即完成编题。编题资料均来自官方网站。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在圆满完成“绕”、“落”、“回”三个环节后,将创造多个世界第一,也预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走向新的
辉煌。预祝此次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答案】4.D5.B【解析】4.据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可知,①在最上层,判断为大气圈;④在最底层,判断为岩石圈;③在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判断为水圈;②渗透至①、③、④层,判断为生物圈。①②③④分别是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
石圈,D正确。5.大气圈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等组成,A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层,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B正确;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错误。【答案】6.D7.C【解析】6.裸子植物繁盛时代为中生代。读图可知
,中生代的全球平均气温比新生代高,表现为较暖特征;图中显示,全球平均降水比新生代少,表现为较干的特征。因此中生代全球气候总体特点应是“暖干”,D正确,A、B、C错误。故选D。7.由于环境的变迁,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
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以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由此可知,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
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对核心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
,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以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也灭绝了。【答案】8.C9.A【解析】8.读图可知,M河为袭夺河,N河为被袭夺河,故M河为低位河,N河为高位河。河流袭
夺是低位河流在溯源侵蚀过程中切穿分水岭,与高位河相遇并袭夺其河水的现象,故C正确。河流下蚀使河谷加深,侧蚀使河流加宽,不会产生河流袭夺现象,故A、B、D错误。9.M河袭夺N河之后,M河流域面积增大,流量
相应增大,A正确,C错误;N河流域面积变小,流程变短,落差变小,故B错误;a处河段为M河与N河分水岭,被M河切穿后形成峡谷,河道狭窄,故D错误。【答案】10.A11.B【解析】10.左图为丹霞地貌景观
图,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在流水的作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断侵蚀、搬运、磨蚀及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所以塑造左图中所示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A正确,BCD错误。11.由题干材料“干旱地区丹霞地貌”推知
,变得“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应该是干旱地区物理风化和以风力作风为主的吹蚀及风沙磨蚀作用共同作用结果,故B正确。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干旱地区丹霞地貌不可能是海浪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冰碛物是棱角分明、杂乱无章的,不可能形成“
圆头圆脑”的特征。故ACD错误。【点评】10.本题主要考查塑造图中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常见地貌类型及其成因是解题的关键。11.本题主要考查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
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干旱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解题的关键。【答案】12.A13.D【解析】12.根据试题给出的“桂林山水”,再阅读背景图案可知,图案远景为喀斯特峰林,近景为喀斯特溶蚀平原上的河流,A选项符
合题目要求,故A正确。根据描述,B、C、D分别是雅丹地貌、火山地貌和风成地貌,B、C、D错误。13.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和含二氧化碳的水,故D正确。A、B、C选项中各自然因素不是与
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故A、B、C选项错误。【答案】14.C15.D【解析】14.此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故C项正确。15.“秋阴不散”表示多
阴天,云层较厚,则大气逆辐射较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从而使得地面结霜的时间偏晚。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④,所以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④增多,D正确。阴天云层较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
的太阳辐射②减少,地温相对较低,从而使得地面辐射③较少。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会因天气变化而改变。【答案】16.D17.A【解析】16.读图甲可知,①地海洋垂直方向上气流为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堆积,密度增大,为高气压;④地陆地垂直方向为上升气流,近地面空气流失,密度减小,为低气
压,所以气压①地>④地。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沉,故陆地温度高于海洋,近地面气温④>①。①④位于近地面,②③位于高空,由于海拔越高,气温气压越低,所以①④两地气温气压均高于②③两地。因此①、②、③、④四处气温
关系为④>①>③>②,气压关系为①>④>③>②,气温最高和气压最高的分别是④和①,D正确,ABC错误。17.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即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压,说明海洋气流垂直下沉,陆地气流垂直上升,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结合乙图可知,此时为8时到16时之间,
A正确。【点评】本题考查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和海陆风,主要考查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的掌握情况,16题要求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及高低空气温气压状况,难度较大;17题学生只要细心读图便知答案,难度不大。【答案】18.C19.B20.A【解析】18.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中,人类影响最自接、最广泛的是地表径流环节,读图可知,图中⑤为地表径流,故C正确。19.读图可知,图中①表示水汽输送,水汽输送属于大气环流的范畴,气流将海洋水汽输送到大陆。我国的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将大量的水汽带到大陆形成降水。品读诗句的意境,A、B、D诗句中的“春
风”均指夏季风,与①环节意境相符;而C诗句应为冷锋过境天气(大风、降温、雨雪),与①环节意境不相符,故此题选B。20.①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对全球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①正确。②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得到更新,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但水资源有限的地区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另外水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是有限的,并不能“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②错误。③水循环的强弱变化,往往会导致降水量异常增多或减少,便引发区域性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③正确。④水循环是海陆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由此产生了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态,故
④错误。⑤水循环是海陆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通过侵蚀和搬运作用不断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故⑤正确。⑥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于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故⑥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⑤正确,故选A。【答案】21.B22.
C23.B【解析】21.判断时要注意图中密度曲线的变化趋势:温度越低,盐度越高,密度越大。即海水的密度与海水的温度呈负相关,与海水的盐度呈正相关。故B正确。22.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源,A正确;海洋表层区水温基本上趋于均匀分布,B正确;同纬度海区暖流水温高于寒流水温,不同纬
度海区暖流水温不一定高于寒流水温,如中高纬度暖流水温低于中低纬度寒流水温,故C错;水温在垂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的是温跃层,D正确。23.依据图中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①②③④四个海域依次是红海、黑海、波斯湾、波罗的海。红海位于副热带海区,蒸发量大
于降水量,且海区封闭,不利于同其他海区进行水体交换,红海沿岸几乎无河流注入,因此,红海是四个海区中盐度最高的海。波罗的海纬度高,蒸发弱;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较多;且周围河流众多,淡水注入多,盐度最低。黑海因河流淡水注入盐度较低;波斯湾类似红海,盐度较高。四个海域盐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①③②④
,盐度最高和最低的是①和④,故B正确。【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对核心知识点的识记能力。21题判断时要注意图中密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及与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关系;22题和23题考查对核心知识点的识记能力。【答案】24.C25.B【解析】24.读图可知,图中大洋环流
局部洋流模式为逆时针方向流动,若直线AB是30°纬线,则此大洋环流为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甲处为暖流,乙为西风漂流,丙为东南信风导致的离岸风形成的上升补偿流,属于寒流性质,可以将深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繁盛
,为鱼类提供大量饵料,形成渔场,故C正确。丁处为南赤道暖流,甲乙丁均不会形成渔场,故A、B、D错误。25.读图可知,图中大洋环流局部洋流模式为逆时针方向流动,若直线AB是60°纬线,则图示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
高纬大洋环流,甲位于大陆东岸,为自北向南流动的寒流,故B对,AC错。印度洋纬度较低,图示不可能为印度洋海域的环流,故D错。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0分。【答案】26.(1)甲乙(2)向后退缩理由
:2000年海平面相较于1940年里海湖面明显上升,所以2000年该三角洲的面积应当是萎缩,其前沿位置向后退缩。(3)河流水文:水库拦截泥沙,河流含沙量减少(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水库具有调节作用,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等)。河口地貌:水库拦截泥沙,河
口来沙量减少,三角洲面积增长减缓(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三角洲面积增大)。区域生态:河口盐碱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水位下降,含盐量增加)。【解析】(1)左图示意自1900年至1978年三角洲面积变化,据图可
知,地势甲>乙=丙=丁,甲处地势最高;乙处1920年和1940年湖岸线基本上没有变化,说明该地势较为陡峭,极有可能为陡坡。(2)从左图看出,在1900年至1978年三角洲的面积不断增大,与此对应的里海湖面在逐渐缩小,因此二者
是大致呈负相关关系;从右图可以看出,2000年海平面相较于1940年里海湖面明显上升,所以2000年该三角洲的面积应当是萎缩,前沿位置向后退缩。(3)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可能导致河口及附近水域地理环境发生变
化。其中河流水文方面可能由于水库拦截泥沙,河流含沙量减少;水库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水库具有调节作用,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等。河口地貌方面可能由于水库拦截泥沙,河口来沙量减少,三角洲面积增长减缓或停止增长甚至使河口三角洲因湖水侵蚀而萎缩;也有可能因水库蓄水使流入里海水量减少,里海水
位下降,三角洲面积增大。河口生态方面:河流上游修建水库使水库下游水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含盐湖水倒灌使河口含盐量增加,盐碱化加剧;另外河口水量减少,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点评】本题通过对伏尔加河入湖口的三角洲面积变化图和里海湖面海拔变化图判读分析,综合
考查对河流地貌特征、演变以及水利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综合较强,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能力在于读懂三角洲前沿边界线即为等高线;修建大型水库对河口及附近区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必须综合考虑水文、河口地貌及河口附近生态环境。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独立思考、信息加工、逻辑推理能力及调动和运用
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答案】27.(1)06:00~21:00高地面冷热不均(2)顺南(西南风)逆北(东北风)(3)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可以降低温度差异;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水汽交换,可以降低湿度差异;绿洲具有消减风
力的作用。【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06:00~21:00,此时段绿洲气温较低,气压高。沙漠绿洲局地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因沙漠绿洲热容量不同,导致近地面冷热不均。(2)由于沙漠绿洲热容量不同
,导致近地面冷热不均,白天绿洲是冷源,图示地区热力环流是从绿洲吹向沙漠,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晚上陆地是冷源,图示地区热力环流是从沙漠吹向绿洲,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结合图示、指向标及风向的判定方法,白天该地近地面盛行从绿洲吹向沙漠的西南风(偏南
风),夜间该地近地面盛行从沙漠吹向绿洲的东北风(偏北风)。(3)由于沙漠绿洲热容量差异,导致近地面冷热不均,形成局地热力环流。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可以降低温度差异;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水汽交换,可以降低湿度差异。(或白天风从绿洲吹向沙漠,使沙漠降温增湿;夜晚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使绿洲降温减湿。)【点评】本题通过对新疆吐鲁番盆地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和该地景观图的判读,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命题设计体现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新高考目标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
真实情境为切入点的理念,难度适中。主要考查考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答案】28.(1)地面状况对流水侵蚀的影响(坡度与流水侵蚀/植被状况与流水侵蚀)(2)堆积(沉积)原因:甲水槽上游为裸露沙地,抗
侵蚀能力弱,易产生水土流失。(3)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解析】(1)该实验项目名称围绕流水作用与地面状况(有无植被或地面坡度)两个基本要素拟定名称即可。(2)只要注意到“甲、乙水槽底部产生的现象”就不
难得出此实验模拟的是流水堆积(沉积)作用。再结合甲水槽上游木板上仅铺设沙土而无草皮,便可得出缺乏植被的沙质坡地抗流水侵蚀能力弱,易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3)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缺乏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壤贫
瘠;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点评】本题设计为实验题,主要通过实验操作考查不同坡面及坡面性质对流水侵蚀的影响,并思考人类活动干预下严重水土流失的环境后果。体现了基于新课程标准下以问题为导
向的教学目标,难度适中,考生较易得分。实验题主要创设实践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推测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故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有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答案】29.(1)①江心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②流水侵蚀
凹(2)①地形(或地势、海拔高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②谷地热力环流(或山谷风)(3)大气降水水汽输送【解析】(1)①桑落洲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长江中。相传江水泛涨,有一桑流至于此得名。“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表明为江心洲。江心洲系河流中的沙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
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较缓慢的宽谷段。②“古岸崩欲尽”中的“古岸”指先前的河岸,现已“崩欲尽”了,应为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对比河流凸岸和凹岸,一般河流凹岸易被侵蚀。(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指山下阴历
四月春季的花多已凋谢殆尽,而山上寺庙周围的桃花才次第开放,表明地形地势影响气温高低,气温高低影响花开早迟。②“巴山夜雨涨秋池”,此诗句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巴山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由于盆地处于周围山岭的环绕之
中,气流不通畅,与外界交换弱。夜晚山坡辐射冷却较同高度谷地快,空气密度大,导致较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入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原来较暖空气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发生凝结而下雨,故“巴山夜雨”会时有发生。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山地气温急剧增高,气
压降低,而同海拔谷地增温慢,气压较高,因而气流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谷风沿山坡上升时,常有山顶积云,有时会出现阵雨,但与“巴山夜雨”不符。故“巴山夜雨”为“谷地”夜雨,体现自然界热力环流(或山谷风)。(3)从水循环主要环节理解,诗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上来”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的“西归”应分别为水循环中的“大气降水”和“水汽输送”环节。【点评】本题设计为探究性试题,考查中国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中国古诗词有许多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对培养学生地理审美观、正确理解地理规律、激发学习地理知识兴趣,同时对弘扬民族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提高综合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新高考目标要求,难度适中,诗词鉴赏能力较强的考生易得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情境分析、信息加工、诗词鉴赏及地理知识运用等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