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docx,共(11)页,31.20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adb066c08e95d8a383f2cacdce0c5c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高21级高一下语文半期试题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各个民族都有深刻的英雄情结,这一情结贯穿于每个民族衍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过程当中,成为投射各个民族精神向度的辉
煌灯塔。近年来,一股矮化英雄、丑化英雄的思潮开始涌动,借着还原历史、回归现场的名义,对已在民族文化价值谱系中形成稳定内涵、在群众中间具有深远影响的英雄形象,进行毫无道德边界的解构。这种解构是对历史的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的误读与肢解。目前,这种“误读”与“肢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
是“审美斜视”,对真实涌现或经艺术塑造的英雄形象拒绝认同,强行以所谓的“生活逻辑”与“国民性反思”来质疑其真实性。如有人认为刘胡兰年龄那么小,何以能经受住死亡的考验?且不说这样的质疑有无对英雄的基本敬畏,
单就是这样的解读视角就让人匪夷所思。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怎能以我们现在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来强行规约刘胡兰?何况,刘胡兰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体现出同龄人所难以达到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成长高度,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从历史的幅面上凸
显出来,成为凸显本民族最“新鲜的激情和行动”的“这一个”。其二是“偏向还原”,即在一种理性强推的逻辑下,以历史肌理的内在丰富性为借口,片面认为历史结果的形成是多元路径交汇的产物,是无数历史线索偶然碰撞所致,从而达到颠覆英雄、污化英雄的目的。如这
两年网络媒体上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质疑就是典型。这样的质疑至少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首先,缺乏看待历史事件的整体视野。尽管构成历史事件的活动是多元的,但这些活动中必然有一种核心力量,正是这种核心力量的存在
,才使得历史事件以这样而不是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反映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历史事件上,这种核心力量就是抵御外侮的民族血性。其次,缺乏审视英雄形象的辩证态度。英雄并不是脱离人间烟火的固化标签,只要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行为,就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
杆。如果置历史事件的根本结果不论,单在一些细节上大加苛责,狭隘地认为英雄的一切必须绝对完美,必然会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教条主义。再次,缺乏评价历史事件的客观立场。从各种历史材料来看,狼牙山五壮士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五个战士的身份、弹尽粮绝的事实,及最后跳崖而亡的壮举,都经得起文献的佐证和历史的
考量。如果置基本的历史事实于不顾,单纯放大一些根本无法撼动历史事件基本结果的偶然性元素,显然不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而是一种只见斜枝不见主干、只见泡沫不见河流的认识倒置与精神偏狭。其三是“肆意解构”,即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在历史题
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消解英雄身上的庄严色彩,横加填塞世俗化的叙事元素,致使英雄完全沦为浑噩之徒。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本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又是春来茶馆的女老板,为保护新四军伤病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伪军巧妙周旋,
体现出极高的生存胆略和艺术魅力。而同名小说《沙家浜》则把阿庆嫂设定为一个与伪军司令胡传魁、新四军指战员郭建光两边都有私情的江湖人。于是,春来茶馆变成了藏娇褛,胡传魁与郭建光变成了采芳客。这样毫无道德底线的解构,凭借的是取消历史阶段性特征、荡涤英雄主义精神的泛人性主义的逻辑,体现出对历
史和英雄个体的极端无知与轻慢。上述矮化英雄的“思潮”,其悖谬之处根本上就在于对“文本历史性”与“历史文本性”的机械理解。“文本历史性”是指文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空间中生产、建构的,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文本只有镶嵌在特定的历史橱窗中才得以可靠地诠释。而“历史文本性”是指历史还具有
叙事的一面,但历史的这种叙事特征,绝非无根由、无逻辑、无整体意识的纯主观叙事,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摘编自惠雁冰《英雄经典——民族精神的文化史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民族都具有的英雄情结,贯穿于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与民族精神的向度有关。B.“审美斜视”对“文本历史性”机械理解,以所谓的“生活逻辑”来质疑英雄的真实性。C.“偏向还原”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无辩证、不客观、无逻辑。D.“肆意解构”对“历史文本性”
机械理解,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加入世俗化的元素矮化英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分析了矮化英雄、无道德边界的解构历史英雄的几种表现,进而指出其错误的根源。B.文章
引入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片面解读和质疑,就是为了论证“偏向还原”是对历史的肢解和误读。C.文章在引出三种误解或肢解英雄形象的表现时,既有对概念的诠释,又有具体案理论结合实例,论证有力、充分。D.文章以英雄情结引入,以揭示矮化英雄思潮悖谬
根源作结,旨在表明否定英雄不被任何人接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正因为这样的时代以刘胡兰成为时代的英雄。B.英雄能成为一个时期
民族精神的标杆,是因为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符合民族精神向度行为。C.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就会陷入泛性主义的逻辑。D.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
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不能加入主观态度。(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
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极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摘编自杨洪涛《
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材料二: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
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
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
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材料三: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
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
有一丝阳刚之气。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
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摘编自王宁《用
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材料四: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
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
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的社会现象,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B.病态审美现象由多
种因素导致,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C.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巨大的负面影响。D.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
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的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B.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C.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D.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
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6.应该从哪几方面引导青少年的审美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恋王本道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种类不可胜数,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徘徊其间,留下
了不少锦绣华章,梅花的冰骨玉肌、牡丹的雍容华贵、兰花的清幽雅致、菊花的淡定高洁……在这些叩开人们心扉的花儿中,也有看似开不出彩的芦花。在许多人看来,芦花算不上是花。它没有浓郁的香气、夺目的色衫、巧笑倩兮的容颜,然而,250
0年前的那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让人们长久地记住了一个暮秋清晨,烟水迷离中的那一片芦苇,记住了芦苇丛中留下的伊人依稀的面影以及痴情守望者的一怀愁绪。芦花,从此总能在人们的心湖里荡起涟漪。我的芦花情结,始
于30多年前。也是一个暮秋的早晨,我乘车从大辽河南岸赶往北岸的城市盘锦履职。车过当时大辽河上唯一的一座大桥田庄台大桥时,壮美无垠的辽东湾上空,正飘飞着一片似雪非雪的白絮,如烟波浩渺的云,将周遭湿地点染得妙曼而神秘
。同车的伙伴说,眼下正是芦花尽落的时节。我打开车窗,立刻有几枚芦花款款飘进来,素雅晶莹,让我想起唐人雍裕之的《芦花》:“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芦苇并非珍奇植物,幼年在故乡哈尔滨时,上世纪60年代末在辽南山
区插队时,青年时代在营口工作期间,我都曾零星见到过芦花,然而辽东湾之畔湿地上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及其上空飘飞着的浩浩荡荡的似雪芦花,让我眼界大开。后来,我在盘锦安家落户,得知盘锦这片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片的芦苇荡面积就有120多万亩
。每年春、夏、秋三季,芦苇吮天地之精华,尽情舒展着自己的腰姿,亭亭玉立,点染着辽东湾大地。仲夏时节,芦花开始绽放。初起的芦花,如丝绒样的柔滑,呈鲜嫩的绛红色,风姿绰约。入秋之后,芦花渐呈灰白色,且白色日渐加深。随着秋寒一寸寸地深入,芦花变得洁白无瑕,芦秆、芦叶也变成金黄。而后,在飒飒秋风的吹
拂之下,花絮开始纷纷扬扬,空灵飘逸,澹白而清雅。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芦苇的用途也很广泛。湿地上大面积的芦苇,首先有着净化空气、调节湿度的功能。它还可以用来造纸,可用作建筑材料,芦根又可食用、药用。在盘锦的这些年里,我与芦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能与芦花
朝夕相伴,每年中秋时节,我都会带着一把剪刀,穿行于由绿变黄的芦荡之中,剪下几株硕大、飘逸的芦花,插进花瓶,摆放在家中和办公室的案头,花朵在一年间都不会飘落。如此这般,年年更新。此刻,案头的芦花,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有外地的文友见此情景,纷纷效
仿,前来盘锦采芦花。“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也乐于采些应季的芦花,赠送给远方的朋友。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的主题入诗,那片伫立千秋的思想芦苇,体现了远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上世纪50年代,曾经读过一首以现代诗的形式直译的《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
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读来别有一番韵味。爱似乎成了一种基因,始终在芦苇身上传续着。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个关于“芦花枕”的故事。一对小夫妻分居两地,有一次小伙子探亲回家,背回一个软软的枕头,竟是芦花做成的。原来,他知道妻睡眠不好,或许是与枕头有关,工作单位附近
恰好有片芦荡,于是抽空采来芦花,积少成多,做成了一个枕头。年轻的妻从此夜夜不离那个芦花枕,睡眠竟也好了起来。“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如今,
一曲悠扬婉转的歌曲《芦花》成为盘锦的市歌传唱开来。新的时代,芦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温情与美好,愿它将这些绵绵情思传播四方。(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以一组排比词语,列举了众多令人心仪的花儿,与平凡的芦花形成对比,
突出了芦花与众不同的魅力。B.文章两处引用《蒹葭》,一处是原诗,一处是译诗,这样反复引用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这首爱情诗割舍不掉的喜爱之情。C.本文细节描写传神,如用“带着”“穿行”“剪下”“插进”“摆放”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腻地
描写了作者采摘芦花的过程。D.全文以“芦花”为线索,记叙了作者与芦花的不解情缘,文中还穿插了小伙子给妻子送芦花枕的故事,使文章摇曳多姿。8.文中说“芦花被寄予了更多温情与美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9
.文章引用诗句纯熟而贴切,这样表达有哪些好处?请简要阐述。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
,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
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的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
..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
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
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
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注释】①乐丘:指坟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B.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C.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D.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朔即农历每月初一,每月十五叫“望”,《赤壁赋》中“七月既望”是七月十六日。B.觞为古代盛酒器,作动词时有敬酒、饮酒之意,如《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有别于下文提到的“古体”
,因产生时间距离明朝较近而得名。D.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过节时禁烟火吃冷食,后来还有祭扫、踏青、秋千等风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溪隐匿避世,乐观旷达。他在交友方面比较谨慎,只和作者投合;虽然年事
已高,还能怡情山水,对生死也很淡然。B.立恭才华横溢,性情率真。他好读书,懂音律,擅长诗歌写作;出游时和众人饮酒作诗尽情欢娱,与作者交往深厚。.C.立恭嘱我记游,辗转乃成。立恭提议写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动笔,直到次年回到庐陵后才开始写作。D.文章详略得当,情感充沛。文章重点
记叙访村舍、饮酒、赋诗、歌舞等文人雅士的活动,表达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2)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饮酒二十首(其八)陶
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注释】①绁:捆绑,束缚。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没”字用得巧妙,欲扬先抑,
写青松被杂草掩没不见其姿,目的是突出下文青松的“卓然”。B.三四句运用反衬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众杂草在寒霜凝结之时都枯萎凋败,青松却高枝卓然的景象。C.五六句意谓青松数量多而蔚然成林,人们不觉其与众不同,但单独一棵松树立于天地间人们才称奇。D.七八句说作
者提着酒壶抚弄松枝,有时又极目远眺,承上赞美青松,引出世事羁绊不能摆脱悲叹。15.这首诗寄寓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联系诗歌具体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两句表现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2)《归园田居》中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摆脱官场羁绊的的欣喜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羲之认为人们
的生死之情是客观存在的,那种均齐生死寿夭的观念,完全是不近人情的虚诞意识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港珠澳大桥主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每座主桥均有独特的设计
理念。其中青州航道桥塔顶结型撑__________,吸收了“中国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使桥塔显得纤巧精致,__________。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契合。()。东西
人工岛汲取“蚝贝”元素,寓意珠海横琴岛盛产蚝贝,展示了珠海繁荣的经济。大桥水上和水下部分的高差近100米,既有横向曲线又有纵向高低,整体如一条丝带一样轻盈灵动,把多个节点串起来,寓意“珠联璧合”。放眼全世界,在规模、技术、工艺等各方面能与之媲美的大桥__________。
作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该桥__________,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不仅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更代表了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作为
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港珠澳大桥将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匠心独运钟灵毓秀屈指可数石破天惊B.独树一帜美轮美奂凤毛麟角石破天惊C.独树一帜钟灵毓秀凤毛麟角举世瞩目D.匠心独运美轮
美奂屈指可数举世瞩目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九州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元素,与江海直达船航道塔身形成序列化造型效果,寓意“扬帆起航”,具有强烈地标韵味。B.九州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元素,寓意“扬帆起航”,与江海直达船航道塔身形成序列化造型效果,具有强烈
的地标韵味。C.九州航道桥主塔与江海直达船航道塔身形成序列化造型效果,具有强烈的地标韵味,其造型取自“风帆”元素,寓意“扬帆起航”。D.九州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元素,与江海直达船航道塔身形成序列化
造型效果,具有强烈的地标韵味,寓意“扬帆起航”。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港珠澳大桥不仅代表了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更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的的B.港珠澳大桥不仅体现了中国国家综合国力,更代表了中国桥梁的
先进水平。C.不仅港珠澳大桥代表了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更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D.不仅港珠澳大桥体现了中国国家综合国力,更代表了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20.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方法相同,
内容有意蕴。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2019年3月29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举
办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暨“北科智库”成果发布会,发布了《数说北京科技创新》等6项智库成果。其中《数说北京科技创新》通过研究与发展经费、大型科研仪器平台资源、科研论文发表情况、专利授权数量等多个科学技术指标的比较表明,进入新时期,北京科技创新发展保持良好态
势。这份报告不仅全面反映了北京地区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还将重点指标与国内主要省、市、区进行了横向对比,为全社会了解北京创新提供了一个窗口。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读有用的书,跟钱、权、名利有关,读它可以帮助你升学、谋生,获得现实
利益;一种是读无用的书,不教授技能,或对升学、应聘与挣钱没有直接帮助,但可养心。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你更倾向于读哪一种书呢?请就你的
读书选择和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自行立意;自拟题目;感情真挚,综合运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用规范汉字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