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6)页,5.08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fcbe31d4c48c79f8828ebc7928803e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资阳外实校高2021级高一下历史半期考试题一、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A.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B.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C.重视水利灌溉事业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答
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因此,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故答案为A
项。BC项,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重视水利灌溉事业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外在表现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中国古代农业整体来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
、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A.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B.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C.农耕文明
不断发展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答案】C【解析】【详解】“春牛”民俗文化和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农耕文化分不开,在农耕文明时代,牛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的牛是相当重要的畜力,故C正确;“春牛”文化主要和农耕文明相关,铁
犁牛耕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之一,A因果倒置,排除;“春牛”文化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春牛”文化是民俗文化,和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关系不大,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春牛”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是农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此思路
解答即可。3.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B.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C.反映了古代小农经
济的脆弱性D.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尚复被水旱之灾”体现的是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A选项排除;材料“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强调的是政府的急政暴赋也是小农破
产的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材料“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选项排除。4.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A.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
弛C.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尽逐绫绸之利”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的农户主要从事丝绸的买卖和手工业生产,C选项符合题意;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
本主义萌芽,D选项排除。5.“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下列有关市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实施物物交换B.出现于南北朝的民间集市,政府设“草市尉”管理C.唐代夜市繁盛,并出现商业街D.宋代的
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并对市不再监管【答案】B【解析】【详解】出现于南北朝的民间集市即“草市”,政府设“草市尉”管理,故选B项;汉代的市交易使用货币五铢钱等,排除A项;繁华的商业街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宋代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并对市不再直接监管,但还是有监管的,排除D项。【点睛】解题关键是
对历代“市”的演变状况的熟练掌握。6.《沈氏农书》(1640年前后编著)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C.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D.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答案】C【解析
】【详解】材料“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体现的是中国古达家庭手工业具有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的特征,C正确;家庭手工业是农业额附庸,产品很少参与市场竞争,A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7.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
《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A.封建文人重商意识增强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C.科举制度已经走向没落D.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答案】B【解析】
【详解】一定时期思想是由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我国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强调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商品经济发达,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郑板桥明码标价卖画,是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的反映,因此选择B;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科举制度
已经走向没落,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郑板桥明码标价卖画,无法体现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联系所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8.如果让你深入研
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你会发现这一政策A杜绝中国官方对外贸易B.禁止中国所有船只出海C.阻止外邦“朝贡”贸易的.D.禁止民间出海及对外贸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清海禁政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海禁政策主要是限制中外往来,而不是杜绝官方对外贸易和禁止中国
所有船只出海,故排除A、B项;外邦“朝贡”属于朝贡贸易,不在海禁之列,故排除C项。海禁针对的主要是民间贸易,即禁止民间出海及对外贸易,故选D。【点睛】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朝贡”贸易体制,对
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则严加禁阻。清乾隆时期,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9.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数,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
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D.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期年之内效法者十
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可知体现了洋务运动获利带动了人们投资近代企业,争相购买股票,故选C项;自然经济解体是指农产品商品化和耕织分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带动了人们对近
代民族工业的投资和建立,没有体现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业,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人们争相购买新建公司的股票,不能体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排除D项。10.1905-1908年间,中国共设厂220家,全部资本达7319万余元,规模较大的纺织厂有
九家。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推行新政奖励实业发展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1905-1908年间”“共设厂220家,全部资本达7319万余元,
规模较大的纺织厂有九家”中可以分析出,20世纪初,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采取了奖励工商业的发展的措施,从而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ACD项都是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排除。点睛:解题时要把“190
5-1908年间”这一时间点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从而得出答案。11.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1830——1833年1868年19世纪70年代末茶叶年平均32800014400002000000生丝年平
均80005700080000A.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B.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可知,从1830年到19世纪70年代末,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急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
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一步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得以在中国掠夺原料,C选项符合题意。图表中只能看出中国生丝、茶叶的出口量变化,不涉及与国际产品的比较,无法得出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结论,A选
项排除。从图表中无从得知茶叶、生丝的种植区是否扩大,B选项排除。材料只涉及中国生丝、茶叶两种产品的出口数量变化,只能体现出自然经济解体程度的加深,无法看出解体范围的扩大,D选项排除。12.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
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商品布占40.31%。这表明A.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B.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C.民族资本
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但经过30多年,到甲午战争前夕“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可见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的信息,而是强调自然经
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洋布和土布的比较,且与洋布相比,“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优势”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13.从1894年中状元,到1926年在破产风波中凄然弃世,张謇这三十余年可谓生活在政治极其让
人失望的年代,他尝说,"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让张謇感到失望的根源是()A.历届政府推行压制剥削的政策B.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的资本输出C.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D.广大民众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答案
】C【解析】【详解】题目中“从1894年中状元……在政治机器让人失望的年代”,说明了张謇“实业救国”的失败。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实业救国无法成功的“根源”,故选C。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压榨是表
面现象,且概括不全面,排除AB。民智未开也根源于社会性质,排除D。14.“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
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则材料说明民族工商业所受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A.官僚资本B.外国资本C.封建官府D.地主阶级【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官僚资本在民族工业发展中掌握了较大的话语权,对民族工业
进行了侵蚀,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外国资本、封建官府、地主阶级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1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
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初步改
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选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只是为了工业化奠定基础,“初步完成”这一表述错误,A选项排除。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C选项排除。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会导致轻重比例协调发展,D选项排除。16.
1952年3月,南京首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召开,会议宣布南京地区农村互助合作组发展到2442个,农户达到17983户,占全郊区农户总数的55.9%,做到了乡乡有互助组。这表明南京地区A.出现了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B.探索社
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劳动组织C.是全国农业改造运动的开端D.彻底地变革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会议宣布南京地区农村互助合作组发展到2442个,农户达到17983户,占全郊区农户总数的55.9%,做到了乡乡有互助组”可知
,南京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出现了农村互助合作组和乡乡有互助组,这说明南京地区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积极探索农村迅速发展的新路径,B正确;据上分析可知,1952年南京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出现了农村互助合作组和乡乡有互助组的发展新模式,
而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出现,是南京地区积极探索的结果,A不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全国农业改造运动开始于1953年,C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据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的经营模式,未涉及变革土地所有制形式,D错误。【点睛】1949-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向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是恢复经济,巩固政权阶段;1953---1956年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三大改造阶段。17.“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作为口
述史料,上述歌谣可直接用于说明A.人民公社化运动B.“大跃进”C.“文化大革命”D.“包产到户”【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所给民谣很明显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发展规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
958的年的“大跃进”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故B项正确;A项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C项是左倾错误占据主导地位;D项是正确的方针政策。因此答案为B项。点睛:材料“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体现了“浮夸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
哪个能体现“浮夸风”即可。18.1961年9月29日,毛泽东在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及有关同志的信中写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过去过了六年之久的糊涂日子(自1956年高级社成立时起),第七年应该醒过来了吧。”材料表明A.毛泽东认识到调整人民公社政策的必要性B.党中央决定彻底解
决人民公社的根本矛盾C.我国已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毛泽东认识到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问题。材料“我们过去过了六年之久的糊涂日子(一九五六年,高级社成立时起),第七年应该醒过来了吧”,可知毛泽东表达
了要调整人民公社的要求,故选A;人民公社的根本问题是“左”倾错误,材料只是经济的局部调整,故B排除;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故C排除;对人民公社的调整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涉及国民经济结构,故D错误。19.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
供了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验”是指A.多种经济责任制取代公有制B.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调动【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
性,因此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D正确;据所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坚持土地公有制,A错误;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B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与材料信息不符,C错误。20.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比1978年减少59.1公斤,下降32.3%。肉类从人均19.2公斤增加到29.9公斤。到80年代末,农民每吃5公斤粮食中,有4.075公斤是大米,白面。这些现象说明A.城市农村消
费水平已经基本相同B.城市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C.民众膳食结构和生活水平的改善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下降32.
3%。肉类从人均19.2公斤增加到29.9公斤。到80年代末,农民每吃5公斤粮食中,有4.075公斤是大米,白面。”可知,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生活水平较之1978年前均有改善,C符合题意;据材料反映的是北京市民人均消费粮食减少,肉类增加;而农村是粮食中大米、白面增加,没有涉及肉类,A错误
;据材料反映的是民众膳食结构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没有体现城市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D错误。21.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党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战略;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
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A.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B.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控C.发展多种所有制调整产业结构D.促进国际国
内市场相互衔接【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些消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方
式的不同,十四届三中全会前强调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后期强调的是市场的基础作用,即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不仅没有强化政府的作用,而是突出了市场的基础、决定作用,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调整,C错误;据材料主要
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没有涉及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D错误。22.下列图片是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写照。这些图片反映出A.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B.农村经济的持续繁荣C.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D【解析
】【详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加入合作社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人民公社化,它是提
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制规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故它们的共同点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答案为D。材料不能说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A错误。人民公社成立造成农村经济的受挫,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积极性得到提高,C错误。23.
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答案】C【解析】【详
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成立。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有着深远的意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海南落地的时间是20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
此时期海南经济特区刚刚建立,经济发展成绩尚未显著;D选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不是造成各地人才流向海南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4.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2年和1995年3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予上海更大的资
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B.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C.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D.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并非对内改革,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开放的
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故B项错误;中国完全融入全球化大潮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题干以浦东为例强调了“先后”“3次”“给予特权”体现了先行先试的特点,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随时代变迁,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不同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
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材料四1978年11月,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哪些特点。(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新型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以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3)材料三反映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和成效。【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2)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瓦肆”“夜市”);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依据:出现资本主义
性质的雇佣关系。(3)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背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成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到全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得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可得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2)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繁荣,可以从城市经济繁荣、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迅速等角度作答。依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新经济萌芽”即资本主义萌芽。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3)变化:根据材料“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及所学
知识可得出,中国农产品出口逐年增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4)背景:根据材料“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可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
村改革的序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成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到全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开放与发展”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符合逻辑)【答
案】观点: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促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1979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首先是开放
经济特区作为试点,四个经济特区经济迅速发展,也成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接着是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整个东部沿海连成一条线对外开放,促进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然后是开放经济开放区,城市里面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延边城市的开放。到现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状态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融合,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也造福了世界。综上所述,中国不断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解析】【详解】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容及影响。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开放与发展”提出一个
观点并予以说明。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拟定论题为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阐述的时候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把对外开放的过程以及对外开放以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述清楚,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分布图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1953—1957)(1)根据
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并对其成因做出合理解释。(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和国“一五计划”特点?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答案】(1)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成因: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
商口岸是因为沿海沿江地区较早受到列强的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更快,西方的技术和经验传入更早;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交通条件更好;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因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发展艰
难;本身资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发展重工业,故以轻工业为主。(2)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
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原因: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得到巩固;新中国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为一五提供物质基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苏联的援助;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为一五提供技术支持。【解析】【详解】(1)特点
:根据材料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可知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成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是因为沿海沿江地区较早受到列强的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更快,西方的技术和经验传入更
早;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交通条件更好;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因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发展艰难;本身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发展重工业,故以轻工业为主。(2)特点:根据材
料的地图可知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
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具体内部原因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技术、人民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得到巩
固;新中国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为一五提供物质基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苏联的援助;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为一五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