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40.792 KB
  • 2024-10-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docx,共(8)页,40.79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380f9459e6835ba69b8b4ea361cf1a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答案1.A【详解】依据材料“现代学者估算,建成这座城墙需要1万人大约工作20年”,可见商朝初年人民遭受沉重的劳役,体现社会矛盾比较尖锐,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经济高度发达,国家机构完善,建筑技术高超,排除BCD项。故选A项。2.D【详解】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时期认为君权神授、“天命恒常”,这种“天命观”不能给政事以有效、正规的指导;西周时期统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训,认为“天命”是可以转移的,为此“天命”被赋予道德内涵,将“德”的概念引入统治阶

级意识形态,实行德政才能顺应“天命”,这反映出天命观从殷商尊神转变为周人尊神但更重人事和修德,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周公等部分统治者的思想,“深入人心”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本思想和天命观的结合,而非背离,排除B项;先秦时期王权与神权是密切结合的,排除

C项。故选D项。3.A【详解】根据材料“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朝在国家的治理上借助亲情、血缘关系的作用,说明周王朝治国理政借

助人伦秩序,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同姓、异姓贵族的关系,并没有体现提倡万民平等,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周王朝的政治管理体系严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依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

制度,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这正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能够修建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秦始皇陵兵马俑能够修建的主要原因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军功爵制无关,排除A项;重塑技艺高超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特点,不是修建的

原因,排除C项;经济的发展财力雄厚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由材料“掌管皇帝侍从警卫”、“掌管皇帝车骑与军马”、“掌管皇军亲族事务”可知秦汉时期九卿既掌管国家事务,还掌管皇室的私人事务,体现出家国同构的色彩,而隋唐六部掌管

的只是国家具体的行政事务,说明家国同构色彩的淡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央官职的发展变化,并未涉及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项;九卿和六部无法体现出中央职权的集中,皇权与相权的发展演变能够说明中央职权的集中,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相权,无法体现出君相矛盾,排除D项。

故选A项。6.A【详解】依据材料中“地方各州的死刑案件都要报告朝廷,由刑部复查”、“由朝廷委派通过科举录取的文官出任各州管理司法的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举措有利于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权力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文抑

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权力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7.A【详解】依据材料中“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文官地位较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排除C项;.材料塑造的也不是忠君勇猛的武将

形象,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武官虽有官号和丰厚的待遇,但只有官衔吗,只能在中央居住,地方实权由文官掌握,其意是防止地方武官作乱,旨在强化中央集权,B项正确;“践行重文轻武理念”只是该做法的表象,不是其目的,排除A项;“提高官员福利待遇”

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是其目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皇权,属于中央集权范畴,排除D项。故选B项。9.D【详解】据材料“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在内阁

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可知,阁臣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并为皇帝举贤任能,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说明内阁阁臣影响皇帝决策,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仅有“票拟”权,

皇帝掌控朝中政治实权,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强化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中都是体现内阁对皇帝的影响,未体现皇帝对内阁的监督,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梭伦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以获取民众支持;某主战派统帅战前战中都会说服雅典人也是为了获取民众支

持,这说明雅典的事务由雅典公民决定,雅典是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D项正确;梭伦等人需要获得民众的支持,说明领袖人物没有绝对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平民与贵族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梭伦等人争取民众的支持,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C【详解】材料“决定”“就是”“可以”等词语体现了,只要雅典多数人同意,不论正确与否都能得到实行,这说明雅典的民主缺乏制约,C项正确;雅典民主实行公民主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律至上,排除

B项;“损害”的说法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2.C【详解】从题干“议会可以发挥有效的‘领导者任用择优’机制”“君主个人的品行禀赋比较无关紧要”等可得出英国权力制约机制高效,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后统治基础是资产阶级,统治基础发生变化说法错误,排除A项;内阁权力高度膨胀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排除B项;贵族政治色彩浓厚无法在题干中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依据材料“债券持有人”

、“土地投机势力”、“金融投机分子和高利贷者”等都从本阶层的立场出发,维护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A项正确;“南北矛盾”表述错误,排除B项;这一时期独立战争已经结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A项。14.D【详解】从材料“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

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实现相互的协作”“任何一方均不拥有绝对权……赋予每种权力以威力的同时,又为每种权力戴上了‘紧箍咒’”可以看出,美国联邦政府的三种权之间既相互约束,又相互协作,并达到动态平衡,从而有利于促进政治局面的稳定,D项正确;“消除了”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国会的立法

权与联邦政府的行政权相互平行和相互制约,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排除B项;国会两院分享立法权,并相互制约,而不是冲突与碰撞,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材料“经常被引用以形容中国乾隆皇帝面对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时高傲、自大、不屑的样子。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发生在1793年,且单膝跪地是当

时欧洲王宫标准的觐见礼”说明史料实证需要严谨客观,D项正确;A错在“历史存在”,排除A项;BC和材料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16.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嘉庆时,中国的统治者仍秉持着天朝上国的心态,限制中外贸易和往来,拒绝接受外来的新事物,这样封闭的做法和盲目自大的心态,使中国

看不世界的变化,逐渐落后于世界上的先进文明,可见当时盛世之下蕴藏危机,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说当时专制统治日益僵化,排除B项;“政府严管对外贸易”只是材料揭示的表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当时西方工业经济高度发展,材料没有涉及这点,排除D项。故选A项。17.A【详解】根据“它能

想到的办法就是中国古代的羁魔政策,让洋人管理洋人”,可知清政府为了逃避管理外国人的事务,竟然主动给予外国人以治外法权,全然不在意这是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可见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淡薄,A项正确;该行为仍是受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是因无知主动出卖国

家主权的,排除C项;清政府没有活用古代政治智慧,排除D项。故选A项。18.C【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场“惨败”使得东亚残存的天下秩序彻底崩溃,证明依靠儒学经世致用来达到富国强兵、立足于民族国家之林的虚妄。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

运动宣告破产,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富国强兵的自救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思想。而且经过甲午战争的惨败,清国的最后一个朝贡国朝鲜也脱离了与中原的宗藩关系,退出了东亚“天下”秩序。因此材料中的“惨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洋务运动还没有开始

,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刚刚兴起,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晚于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就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根据“应就各省形势……”可得出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华,清政府赋予了地方各省较大的自主权,要求他们

积极备战应对,B项正确;A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AC项;此道密旨并不会巩固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排除D项。故选B项。20.C【详解】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积极参与,助推了当时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说明农民是国民

革命的生力军,C项正确;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排除A项;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力量,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了,排除D项。故选C项。21.B【详解】据材料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反思,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对国民大革命的总结和反思,没有

体现与国民党合作的内容,排除A项;1922年的中共二大已经对中国国情做出了正确分析,排除C项;中共一大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2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强调共产党应当联合城市贫民,争取城市中小商人及学生群众的支持,可见中共积极探索建

立统一战线,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要求团结和联合城市中的进步力量,不是强调“以城市为中心”“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排除BD项;此时,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正在探索丰富时期,并没有“正式形成”,排除C项。故选A项。23.B【详解】根据材料“选举细则”、

“暂行选举法”、“以保障广大劳苦民众的选举权利,并先后开展了3次大的民主选举运动”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保障更广泛的民主,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B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在1927年已经破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出现,排除A项;1944年初,

全国抗日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敌后抗日战场节节胜利,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49年新中国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4.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强调改善党

员干部的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问题,旨在团结广大民众推进革命战争,A项正确;土地革命并非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本任务,排除B项;改进工作作风、关心民众生活是具体任务,并非根本目的,排除C项;批评纠正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只是具体做法,

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25.D【详解】《申报》报道的是西安事变,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推动了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D项正确;卢沟桥事变意味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

始,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国民政府逐渐放弃了不抵抗政策,排除B项;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26.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以民族解放为已任

,号召全国工农士兵劳苦民众动员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C项正确;1936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此时国共合作还未形成,没有开辟敌后战场,排除B项;1936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

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27.C【详解】由“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可知,国民政府看到了人

民抗日力量的强大,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说明国民政府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南京国民政府即将要开始积极抗战,表达了积极抗战的决心,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党外合作,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领导抗战,实行不同

的抗战路线和不同的战场,排除D项。故选C项。28.A【详解】根据材料“8月,华北人民政府统一管理华北、华东和西北区的经济财政工作,并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再加入东北和中原两解放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共即将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开始主持城市财政工作,这一做法积极探索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经验

,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积极探索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经验,与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积极探索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经验,没有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积极探索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经验,无法得出解放区面积大于国统区,排除D项。故选A项。29.C【详解】根据题干“工作

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男性普选、年度议会、平均选区、取消议员财产资格和无记名投票”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法的早期工人运动带有较强的政治性,C项正确;未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未提到国际性联合,排除B项;1

721年责任制内阁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30.A【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列宁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要求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A项正确;二月革命之后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B项;依据所学相关知识可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是在十月革命

后苏维埃政权颁布的由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中涉及的,排除C项;通过暴力方式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是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31.(1)特点: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发达,通过考

试选拔官员;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4分,任答两点即可)(2)变化:权力重心由上院逐渐转移到下院;君主和贵族的权力日益形式化;选举权扩大,民主制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有限君权的历史传统;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的

影响;人民争取合法权利的斗争。(5分,任答三点即可)(3)制度建设须立足国情;制度建设应与时俱进;应关注人民利益。(3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特点:根据“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得出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

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得出官僚政治发达,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根据“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一定的‘民本主义’”,得出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2)变化:根据“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得出权力重心由上院逐渐转移到下院

;根据“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得出君主和贵族的权力日益形式化;根据“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

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得出选举权扩大,民主制发展。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传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得出有限君权的历史传统;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人民争取合法权利的斗争。(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特点、目的、内容等方面,简析中、英政治制

度发展的历史启示,得出制度建设须立足国情;制度建设应与时俱进;应关注人民利益。32.(1)分工的特点:分工明确(职能清晰);监察效率高;监察范围广;监察机构权力大。(4分,任答两点即可)(2)设置都察

院,取代御史台;创设六科给事中制度;将六科隶属于都察院。(4分,任答两点即可)(3)评价: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强化了群众监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形成政治廉明的局面;但由于监察制度处于初创时期,有待进一步完善。(4分,答两个方面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

(1)分工的特点:先根据材料“唐代御史台总管全国监察,内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侍御史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杂事”“(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察院)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

、祭祀、营作、大府出纳皆领焉’”可归纳出察院既监察百官,又巡视地方。再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得出特点:分工明确;监察效率高;监察范围广;监察机构权力大。(2)变化:根据材料“1382年,朱元璋罢御史台,置都察院”可归纳出设置都察院,取代御史台;根据材料“另创设六科给事中制度

”可归纳出创设六科给事中制度;根据材料“雍正帝将六科‘始隶都察院””可归纳出将六科隶属都察院。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防止官员权力滥用、整顿吏治及服务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评价:依据材料“广泛吸引群众监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

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强化了群众监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形成政治廉明的局面;但由于监察制度处于初创时期,有待进一步完善。33.论题:近代中国社会“沉沦”与“上升”彼此交融。论

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次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即使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也有内部新旧军阀统治的压迫和外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的“沉

沦”一直在继续。同时,中国社会中反“沉沦”的因素也一直存在,从鸦片战争时爱国官兵的抵抗、三元里人民的抗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抗争。“沉沦”与“上升”彼此交融,直到最后新中国的成立,才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论题2分;论述8分,两大方面,史实正

确,逻辑清晰;总结升华2分;共12分。)【解析】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可得出近代中国社会“沉沦”与“上升”彼此交融的论点。结合近代中国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和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次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即使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也有内部新旧军阀统治的压迫和外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的“沉沦”一直在继续。同时,中国社会中反“沉沦”的因素也一直存在,从鸦片战争时爱国官兵的抵抗、三元里人民的抗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抗争。“沉沦”

与“上升”彼此交融,直到最后新中国的成立,才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等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