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7 页
  • 大小 144.500 KB
  • 2024-09-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4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共(27)页,144.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3264d9e8593d257f862a1f1b01102c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0.07本试卷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黏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

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北京市人民医院。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222人感染,包括93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这家医院

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盖白布的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SARS病房。我只

看到几间普通的病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我问:“你们靠什么

防护?”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医院。当时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

来,挂在车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办法只能找到一个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

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这是二〇〇三年,春夏之交。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

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然后我就忘掉了。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摘编自新闻

记者柴静传记集《看见》)材料二: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

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国面

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的单一。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

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x证据的暖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

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

影响》)材料三:“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3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

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2003年3月和4月中上旬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在医学界,北京的洪涛院士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

认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SARS病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SARS迅速蔓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此,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

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SARS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所谓当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SARS的病原体。洪涛院士随即

也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4月20日,国家卫生部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疫情。接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广大受众。(摘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非典时

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B.C.D.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柴静更强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任。B.柴静调查发现,人民

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完善有关。而该期节目的顺利播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传播的改变。C.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SARS复

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争执与矛盾。D.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为政府和媒体所作的申辩,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示的所有问题。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要使我们

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促进安定团结。”B.“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C.“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众危机的信息。”D.“

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改善政府不确定、难持续、不对称的社会控制。”4.比较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论证特点上的异同。5.面对近期依旧严峻的新型冠状肺炎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看法。【答案】1.C2.C3.D4.相同点:①都运用了引证法,并都从事实中寻找论据;②都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不同点:③亮明观点之后,材料二先立后驳,材料三先驳后立;④材料二偏重理论性,而材料三更通俗化。5.①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②提升记者面向社会的责

任担当;③新闻主管部门应占据社会舆论主导地位,加强方向调控;④记者应依法报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

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A项,“九年之后采访朱继红的节目得以播出”错误。采访朱继红的节目是在九年前播放的;B项,

第一个框图内应为“消极消息”;C项,原文有“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一句,因而说“必然导致受到限制”是正确的;D项,群众对疫情产生的强烈信息渴望与“媒体集体失语”之间没有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

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错,在世卫组织明确病原之后,政府与媒体迅速

行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异乎寻常”与原文中“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不符。故选C。【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明确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政府新闻管理部

门应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形势,调整管理方式,从内容控制向方向调控转变”。材料二并不反对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调控,也不单纯只强调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排除选项B;也不单单强调政府对新闻媒体内容管控的社会责任,排除选项A;材料二主要

针对的主体是政府,而选项C讨论的是公众在公共危机中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材料二中强调的政府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无关,所以排除选项C。故选D。【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比较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论证特点上的异同”,“论证特点”包括从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方面分析。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

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别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常见的有:层进式;对照式(正反对比、相关比较);总分式;并列式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结合“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

发生变化”“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

了‘故障’”“事实也的确如此”“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等分析,都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运用了引证法,从事实中寻找论据。结合“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中国传媒对于危

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等分析,材料二先立后驳,偏重理论。结合“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神仙打仗,凡人遭殃”“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

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SARS复杂病因引发的医……的真正原因”“至此,争论结束”等分析,材料三先驳后立,更通俗化。【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筛

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

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分析,需要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结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

,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等分析,提升记者面向社会的责任担当。结合“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

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x证据的暖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

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等分析,新闻主管部门应占据社会舆论主导地位,加强方向调控。结合“‘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在暴发严重

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等分析,记者应依法报道。【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

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

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老丁和老韩是好朋友。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一个不爱说话,

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老丁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两人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

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

,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

。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把嫣

红吓哭了。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老丁:“要是没人认呢?”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

,再说没人认的事。”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老韩:“啥说法?”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老韩:“啥说法?”老丁:“就得经官。”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着便宜。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

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

他,两人也算掰了。老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告就告吧。”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

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欠老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七块大洋。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口往前走。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

。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老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牙,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

布袋。本来大家不知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老曹便寻到老韩家。老韩见瞒哄不住,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

拿出来。”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上吊。”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

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丁做生意

却不爱说话,老韩种地却爱说话,两个性格如此不同的人却成了好朋友,小说中的这类内容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富有情趣。B.割草回家的胭脂和嫣红都看到了别人丢失的那只布袋,只是嫣红抢先捡到了手里,这一情节为下文丁韩两家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C.老丁平时做生意不爱说话,为布袋跟老韩争辩时却是口齿伶俐,义正

辞严,句句在理,相比之下,老韩却显得贪心、小气和虚伪。D.小说对老曹丢失和寻找布袋的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解答了前文嫣红捡到布袋的疑问,也交代了后文老曹与老韩成为朋友的缘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运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笔法,不对人

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而是在迅速推进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塑造人物形象。B.小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洗练,开头“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这类语句明显借鉴了民间文学的表述方式。C.小说多处运用前后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写老韩平时非常能说,捡到布袋那天说了一晚上,

但面对老曹的称赞却一句话说不出来。D.小说写老曹找到布袋后,在五个段落中连用五个“又”写老曹说话,既突出了老曹真心实意的感激,也从侧面映衬出老韩的尴尬无语。8.小说中的“一只布袋”有哪些作用?9.长篇小说《一句顶

一万句》的主题之一是“寻找与孤独”:小说中的人们总在寻找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人,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独。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请从小说中老韩的角度作简要分析。【答案】6.C7.A8.①“一只布袋”是行文线索,从捡

布袋、争布袋到还布袋,小说的基本情节都是围绕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②小说通过“一只布袋”的风波,一石三鸟,刻画了老韩、老丁、老曹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③小说借助“一只布袋”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主旨,正如文中老韩所说“因为

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9.①老韩和老丁性格完全不同,只因共同爱好成了好朋友,却又因为孩子捡到一只布袋产生争执,一个偶然事件让老韩与二十多年的朋友老丁瞬间决裂。②老韩本想把布袋里的钱据为己有,无奈之下才还给失主老曹,被老曹认定是不贪财的大好人,因为误会让两人成了一辈子的好

朋友。③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肯定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充满了意外和偶然,这与《一句顶一万句》“寻找与孤独”的主题是一致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

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方法:(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C项,选

项说老丁“义正辞严,句句在理”不合文意,比如老丁说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这个要求就不在理。选项说老韩“贪心、小气和虚伪”也不准确。在老丁要求一家一半分钱时,老韩不同意,说等着失主来认,最终把钱还给了是猪老曹。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小说阅

读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要读懂文章,主要分析对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表述是否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

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A项,“不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不符合小说实际,小说中有对老韩的心理描写。原文,“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着便宜。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

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是对老韩的心理描写。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物象的作用主要有:交代人物背景,

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性格;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的发展;显示线索,构成对比;营造氛围,暗示社会环境;暗示、揭示、深化主题,寄托情感,有象征意义。回答物象的作用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这篇小说的情节是这样的:老丁和老韩原始二十多年的好朋友,两家女儿一起看见一只丢失的布袋,

但是布袋被老韩的女儿捡到了。老丁就去找老韩争布袋里的前,要求一家一半。后来,老韩把孩子捡到的布袋还给了失主老曹。整篇小说从捡布袋、争布袋写到还布袋,基本情节都是围绕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所以,在结构方面,这只布袋是行文线索。小说通过“一只布袋”引发的风

波,老丁和老韩原始二十多年的好朋友,但因为一只布袋绝交。老韩和老曹原来素不相识,但因为一只布袋成了好朋友。所以,“一只布袋”刻画了老韩、老丁、老曹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小说结尾老韩所说“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小说中

的人们总在寻找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人,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独。这也就揭示了这篇小说“寻找与孤独”的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构、概括小说主题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小说中老韩的角度简要分析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

的。首先要读懂小说,梳理其情节结构,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本题题干已经给出了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寻找与孤独”,即小说中的人们总在寻找能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人,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独)。回答时,要抓住小说中的人物、情节

等,依照得到朋友-失去朋友——又得到新朋友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本题,“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可见:老韩和老丁性格完全不同,只因共同爱好成了好朋友。“老丁的小女儿胭

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然后老丁就去找老韩争布袋里的前,要求一家一半,老韩不同意。可见:这个捡布袋的偶然事件让老韩与二十多年的

朋友老丁瞬间决裂。“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老韩本想把布袋里的钱据为己有,无奈之下才还给失主老曹,被老曹认定是不贪财的大好人,就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肯定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充满了意外和偶然,这与《一句顶一万句》“寻找与孤独”的

主题是一致的。【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

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

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

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

上设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李尚隐,其先赵郡人,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明经累举,补下邽主簿。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

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俄

而崔湜、郑愔等复用,尚隐自殿中侍御史出为伊阙令,怀让为魏县令。湜等既死,尚隐又自定州司马擢拜吏部员外郎,怀让自河阳令擢拜兵部员外郎。尚隐累迁御史中丞,时御史王旭颇用威权,嗜贪无厌,为士庶所患。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旭遂得罪。尚

隐性率刚直,言无所隐,处事明断。其御下,豁如也。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十三年夏,妖贼刘定高夜犯通洛门,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临行,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因赐杂彩百匹以慰之。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

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累转京兆尹,赐爵高邑伯,入为大理卿,代王鉷为御史大夫。时司农卿陈思问多引小人为其属吏,隐盗钱谷,积至累万。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时议甚以此称之。二十四年,拜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转太子宾客。寻

卒,年七十五,谥曰贞。(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B.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

四知也/竟不受之/C.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D.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11.下列对文中加

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代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B.典选,指掌管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事务。类似说法如“典试”指主持考试,“典狱”指主管刑狱。C.岭南,指秦岭以南地区。唐代时岭南地处偏僻,经济和社会发展落

后,常常被作为犯人的流放之地。D.宪官,是古代对监察官员的一般称谓。他们的职责是根据刑宪典章和皇帝诏令监察百官,执行法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尚隐不畏权势,弹劾权奸。李尚隐和同事李怀让一起,在朝廷上公开弹劾滥用职权、引

发众怨的崔湜、郑愔,结果反被下狱治罪,并遭到贬谪。B.李尚隐敢于担当,主动请命。刺史冯昭泰刚愎自用,诬陷好人,在众御史畏缩称病的情况下,李尚隐挺身前往查办案情,最终为李师等人昭雪。C.李尚隐因故被累,受到慰勉。因刘

定高造反,李尚隐受到牵连。皇帝相信他的忠诚,对他一方面以贬官作为处罚,一方面又赏赐财物以示安慰。D.李尚隐刚正不阿,处事明断。李尚隐在仕途上虽历经波折,但始终不改正直清廉的品性,当时的人们高度评价他,朝廷也在他死后给予

了褒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旭遂得罪。(2)又详熟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14.文中说“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请概述其具体内容。【答案】

10.D11.C12.A13.(1)恰逢王旭被他的仇家诉讼,李尚隐查办王旭,一点也不宽恕,王旭最终被治罪。(2)李尚隐又熟悉旧例,近年来的制度诏令,他都悄悄记在心里,所到之处都被称赞为好官。14.①任左台监察御史时,与同事一起

弹劾崔湜、郑愔。②任御史中丞时,查办王旭。③任御史大夫时,检举并查办陈思问。【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

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

隐者”的意思是等他离任的时候,有一个人怀带着金子要送给李尚隐。句中“去任”是“离任”的意思,“及去任”在句中作状语,所以应在“去任”后停顿,这样排除A、C项。“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的意思是我生性这样,不可改

变,并不是为了慎守“四知”。句中主语是“吾自性分”,谓语是“不可改易”,“不可改易”中间不可断开,可在其前后断开,这样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

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指秦岭以南地区”

误。“岭南”应为“南岭”,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

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A项,“反被下狱治罪”误,被下狱治罪的是崔湜、郑愔。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

,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会”,恰逢;“按”,查办;“贷”,宽恕;“得罪”,被治罪。第二句关键点:“详练”,熟悉;“故事”,旧例;“制敕”,制度诏令;“暗”,悄悄地,暗中。【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

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依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分析、概括回答。“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概括为:

任左台监察御史时,与同事一起弹劾崔湜、郑愔。“尚隐累迁御史中丞,时御史王旭颇用威权,嗜贪无厌,为士庶所患。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旭遂得罪”概括为:任御史中丞时,查办王旭。“时司农卿陈思问多引小人为其属吏,隐

盗钱谷,积至累万。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概括为:任御史大夫时,检举并查办陈思问。【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

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

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李尚隐,他的祖先是赵郡人,近代又把家搬到京兆的万年(今西安市)。年轻时通过了明经

考试,多次被举荐,补缺下邽主簿一职。当时姚珽担任同州刺史,对他十分礼遇。景龙年间担任左台监察御史。当时的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和吏部侍郎郑愔一同主持选拔官吏之事,他们依附权贵,违规动用了三年的官员的缺额,官民怨恨。不久两人相继主持政事,李尚隐和

同僚御史李怀让一起在朝堂上弹劾他们,崔湜等人于是被关进牢狱查办追究,最后他们被贬黜。当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告桐庐县令李师等二百多人,称他们是妖逆,朝廷下诏让御史调查核实。各位御史都害怕冯昭泰傲慢固执,都声称有病不敢前去。李尚隐叹息说:“怎么能让好人蒙冤受惩罚却

不还给他们清白呢!”于是越级请求前去,最终昭雪了李师等人的冤情。不久崔湜、郑愔等人又被任用,李尚隐调离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伊阙县令,李怀让调任魏县县令。崔湜等人死了以后,李尚隐又从定州司马被提拔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从河阳县令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李尚隐多次升迁后担任御史中丞。当时的御史王旭很擅用威权,

贪得无厌,被官民们所担忧。恰巧王旭被仇家状告,李尚隐查办此事,一点也不宽恕,王旭于是被治罪。李尚隐生性率真刚直,说话从不隐瞒,处事明断。他对待下级,非常豁达。(李尚隐)又精通旧例,近年来皇帝的诏书,都暗暗记在心里,无论到哪里都被称为好官。十三年夏

天,妖贼刘定高在夜里侵犯洛门,李尚隐因为没能觉察出部下和盗贼勾结,被贬为桂州都督。临出发时,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公直忠诚,然而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于是皇帝赐彩色绢帛一百匹来安慰他。不久又改任广州都督,依然兼任五府经略使。等他离任的时候,有

一个人怀带着金子要送给李尚隐,他坚决推辞,说:“我生性这样,不可改变,并不是为了慎守‘四知’。”最终没有接受。多次调动担任京兆尹,赐给他高邑伯的爵位,入朝担任大理卿,替代王缺担任御史大夫。当时司农卿陈思问用了许多小人做自己的下级官吏,暗地里贪污钱财粮食,积累了好几万。李尚隐又检举查

办此事,陈思问于是被流放到岭南而死。李尚隐三次担任宪官,总是要清除朝廷上的坏人,当时的舆论多是由于这些事而称赞他。二十四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改任太子宾客。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各题。秦州杂诗(其十一)①杜甫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蓟门谁自北②,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注】①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携家到秦州(今甘肃天水)避乱,衣食无着,极为困窘。秦州之西常有吐蕃犯边,形势紧张。②蓟门:泛指蓟州、幽州一带,是安史叛军的老巢。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大处着笔,描写秦州古塞的萧索景象,句中叠词“萧萧”“漠漠”强化了表达效果。B.颔联描写黄鹄因雨重而垂翅,苍鹰因饥饿而啄泥,这既是眼前之景,也是诗人自身写照。C.颈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忧虑:无人去平定安史叛军,也未能像汉朝

那样派大将抵御吐蕃。D.尾联写出诗人的无奈和悲哀,其中“厌”字本意为满足,这里则有因听闻太多而苦恼之意。16.清代学者仇兆鳌《杜诗详注》评本诗“对雨而伤寇乱也”,请据此对本诗从整体上作简要赏析。【答案】15.C16.①本诗前两联写“对雨”,描绘出秋雨中秦州边地特有的景象,渲染出一派阴冷、压抑

的氛围;②后两联“伤寇乱”,表达作者对国家内忧外患的担忧,对自身历经战乱、衰老穷困的感叹。③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感时伤身作铺垫,后面的抒情则深化了前面景物描写的内涵。全诗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

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C项,“也未能像汉朝那样派大将抵御吐蕃”错,唐诗中常用“汉”代指本

朝“唐”,所以“未能像汉朝那样派大将抵御吐蕃”是对“汉将独征西”的误读。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

表现手法,“对雨而伤寇乱也”。前两联的主要句意为:古塞萧萧风冷,秋云密布低垂。黄鹄雨中垂翅,苍鹰啄泥充饥。主要描绘出秋雨中秦州边地特有的景象,渲染出一派阴冷、压抑的氛围,为后面的感时伤身作铺垫;后两联的主要句意为

:蓟门叛军,谁去征讨?吐蕃发难,汉将征西。不料我这书生双耳,近暮年却饱听了鼓鼙。这四句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内忧外患的担忧,对自身历经战乱、衰老穷困的感叹。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

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

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_____,______”。(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

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3)《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思国之安者(2).必积其德义(3).至丹以荆卿为计(4)

.始速祸焉(5).吴楚东南坼(6).乾坤日夜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

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积”“德义”“荆卿”“始”“祸”“坼”“浮”,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

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的默写;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

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情景式默写比识记式默写难度大,是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考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______。()。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

季,______,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______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浮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______上来一个水泡,大一点,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涌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名胜不舍昼夜游荡涌B.名胜昼夜不停飘荡挤C圣地昼夜不停游荡挤D.圣地不舍昼夜飘荡涌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永远那么纯洁、活泼、鲜明,永不疲倦和退缩,这是自

然的力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B19.①原文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琅琅上口。②原文更能突显事物的特征,表达情感更强烈,更富于感染力。

③原文生动形象,更有文采,与上下文的风格更加协调一致。20.①现在单讲趵突泉②池边还有小泉呢【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

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第一组,名胜,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著名的地方。圣地,指在某方面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地方。这里指风景优美,所以用“名胜”。第

二组,不舍昼夜,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多指人。昼夜不停,指白天黑夜都不停止。这里指泉水不停地翻滚,所以用“昼夜不停”。第三组,游荡,闲游放荡。飘荡,在水上浮动;在空中飘浮、飘来飘去。这里指在水上浮动,所以选“飘荡”。第四组,涌,水或云气冒出。挤,(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

这里指小水泡紧紧靠拢在一起,所以用“挤”。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词语运用的角度两方面来分析,修辞上一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句子更生动具体,词语运用上可以主要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一些带感情的词语,体

会句子的含义。(1)原文句式连用三个“永远”构成排比,使句式整齐,层次感明显;(2)原文是三个分句,而题干“永远那么纯洁,活泼,鲜明”是连用三个词语构成一句话;原句是“永不疲乏,永不退缩”是反复的修辞

,而题干是“永不疲倦和退缩”为常式句,所以原文的句子表达了更强烈的情感,有强调作用,同时更生动形象,更有文采。因此整体来看,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段的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

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依据前边的内容“济南的三大名胜”可知,①句应该是承上启下的句子,从后文内容“泉太好了”可知,这里重在引出下文的“趵突泉”,从而得出答案:现在单讲

趵突泉从②后面的冒号可知,②是下文的总括句,从文段的最后一句“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可知,这里介绍的是池边的小泉,从而得出答案:池边还有小泉呢。【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

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

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

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嗅觉是什么?②当气味分子刺激我们鼻子中的感觉细胞嗅觉神经元时,③快速向大脑发出神经脉冲,④因而使大脑处理这些

信号并识别气味,使我们闻到气味。⑤虽然对气味非常敏感,仅仅几个气味分子就足以刺激一个嗅觉神经元,⑥但气味闻习惯后会消失。⑦当同一种气味持续刺激时,大脑会有“疲劳"感,适应这种气味,减少或停止接收这种气味刺激所产生的重复的信息。⑧通过降低放电速率的方

式,⑨嗅觉神经元来适应气味的持续存在的刺激。【答案】示例:(1)语句③;在“快速”前加“嗅觉神经元”。(2)语句④;“因而”改为“从而”。(3)语句⑤;在“虽然”后加“我们”。(4)语句⑨;“气味的持续

存在的”改为“持续存在的气味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考生应该熟悉常见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本题语句③成分残缺,缺主语,在“快速”前加“嗅觉神经元”;语句④搭配不当,这里不是因果关

系,“因而”改为“从而”;语句⑤成分残缺,缺主语,在“虽然”后加“我们”;语句⑨语序不当,多项定语应该动词在前,名词在后,“气味的持续存在的”改为“持续存在的气味的”。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

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该发现直接将昆虫传

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答案】关键信息:中美合作发现,昆虫开始传播花粉是在一亿年前,该发现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

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闻拟写原则: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本则新闻的主语是“中美”,谓语动词是“合作发现”,主语主体对象为“昆虫”,事件是“该发现将昆

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结论是“昆虫开始传播花粉是在一亿年前”。【点睛】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

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

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很多地区和学校也开始尝试进行一种特别的考试形式——线上考试,这种考试的特别之处在于: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因为特别,我们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

多特别的考试,而我们每个人,就是那答卷人。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①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②请你为《齐鲁晚报》的“教育论坛”栏目就中学开展线

上考试一事写一篇评论。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莫言监考才真诚,疫考自会鉴人心一

场特殊的疫情,让2020变得不再平凡。同时,也让高三的我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模拟考试:在家进行,没有考场,也没有监考老师。于是,就有了“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这样的声音。可我,并不这样认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诚信考

试,早已经深入人心。有多少学校在线下考试的时候,早就尝试过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我们知道,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考试其实是在帮助大家收获知识。再就是,通过考试暴露出问题,帮助老师掌握教学情况,调整后期的教学

计划。从本质上说,考试的目的和我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去破坏考试的规则。即便有监考,也不一定能确保考试的真实可信。这个,其实我们在线下考试的时候已经屡见不鲜了,更何况是线上考试过去舞弊的同学,多是因为羞于暴露自己在学习中存

在的问题。可这次线上考试,不上报、不排名。所以,曾经作弊的同学,这次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动力了。再说了,真有铁了心要舞弊的人,安排这种监考有意义吗?再有,让所有父母监考,也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并没有开学,但是很多家长已经复工了。难道还要

父母再请假为我们监考,而影响复工复产的大局吗?即便有的家长还没有复工,但也多是在家线上办公了。我们高三的同学都差不多是成年人了,如果这点自觉性都没有,还让父母放下工作,专门为我们监考,于情于理应该都说不过去吧。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不监考,你从网上抄答案怎么办?要知道,这次的试卷是专家们精心准备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原创。网络上是不太可能马上搜索到原题和答案的。也许还有人还会说一千种一万种需要监考的理由。在此,我认为,无需一反驳,有一个无需监考的坚定理由就行了:考

试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我们真正有实力面对不足百日后的高考。疫情,成为了我们这场特殊考试中的试金石。我绝对相信,大多数同学是讲诚信的。虽然,我并不否认,监考也确实能阻止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但绝不是只有监考才能考出真实成绩的。真

不如互信互助,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充分信任我们一回,我们也自然会不负所托,用真实的成绩来面对未来的挑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

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审题:这道作文题从新冠疫情的背景切入,抗疫正在进行中,在家线

上学习进行中,一场没有监考老师,在家进行的考试正在进行中,这切贴近学生实际,学生都有亲身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只要我们细心审题,就不难发现,题目引导我们关注的,主要不是疫情,而是从考生熟悉的“考试”入手,重点是思考“考试”,引

导考生思考眼前的考试,延伸开去思考更广泛的人生的考试,反映时代的声音与精神。从两个写作任务来看,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一个写作任务是侧重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驳论就是向别人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与思考,这个是辩

证思维的一种表现;第二个写作任务是面向社会的思想展现。第一个写作任务,重点训练的是“驳论”,这既是文体上的要求,写篇驳论文,也是论证思路的要求,要求用驳论来进行论证说理。批驳的观点很清晰,一个是“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另一个是“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

程更重要”。其实最主要是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需不需要监考员的问题;一个是监考与自觉如何看待的问题。考生能够考虑清楚这两个问题,提出批驳的意见,就可以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了。作者身份在这里没有进行限定,这个就以真实的自

我身份进入写作最合适了。第二个写作任务,重点是文体上的要求,是写一篇“评论”。评论的对象就是这场正在进行的特殊的“线上考试”。这个写作任务,隐含的信息需要注意:是《齐鲁晚报》的“教育论坛”栏目,从这个栏目名来看,是要谈教育问题,考生适合从这场特殊的线上考试思考教育的问题。立意:第一个:无人

监考,让人减少压力,考试成绩就更好。无人监考锻炼人的诚信度,让人们自觉遵守考场规矩。有些考试不是在考场中,而是让考生出外实验,这样就无法监考。无人监考尊重考生。从小实行无人监考,培养考生讲诚信。第二个:这场无人监考的考试,利在培

养学生的自觉自律,弊在部分学生持有无所谓的态度。疫情面前如何迎接考试,怎样对待人生中会出现的多个考试。素材:1.这种尊重是要以不公平的竞争为代价的,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部分考生会认为自己作弊不会被人发现,就可以轻易的拿到高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部分的学生就会积少成多,造成考试的不公平。07到

09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均超过1000万人,假设100人中出现1人考试作弊,那么全国每年就有10万人在考试中作弊,銬的公平性将会严重倾斜。2.从小保持无人监考,一部分人会养成诚信考试的好习惯,另一部分人会从小作弊,当诚信考

试的人看见作弊拿高分的人后就会难免产生嫉妒的心理,为了不被中、高考等考试淘汰,他们也会选择作弊,那么社会上将会形成一股作弊风,考试将会变得毫无意义。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这特殊的环境下,学

校、家庭一边抗疫,一边探索在线教育教学新路径;师生、家长共同尝试教育教学角色大转变;教育人勤力践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有序开展线上教育教学。突如其来的全国范围线上教育教学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有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

,倒逼教师素养能力提升,促使家长学生接受新的挑战。4.当教师管理的不易,学生教育的艰难。普遍渴望疫情早结束,孩子早入学。就学生而言,在这期间受到生命教育,品质教育是真切的;学生学习力,自控意识、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和践行是直接的

、深刻的。尽管这种“散养式学习会造成学生”分层、出现“分化”现象,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一种挑战,一种历练和养成的过程。对于心中有梦想的家长、孩子,“居家学习”“在线教育教学”,会磨炼他们意志力,树立规划意识、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学会学习是有利的环境和机会。教师报、人民日报新媒体、央视新闻、新华社、国馆文化、长江日报、大河报、中国日报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刊发的一组学习照《同学,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好看》,使人真切的感到:只要心中有梦,心中就会自信、毅力坚韧!养成好习惯成就一生!教育抗疫,在线教学,

是一次挑战,也是家庭教育、学生成长的一场磨炼。行文结构:文章首先针对所给作文材料整理出的观点“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社会上的一些人所持观点加以反驳,开篇明确“我”并不这样

认为,表明自己的态度;接下来从三个角度进行阐释:一是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二是即便有监考,也不一定能确保考试的真实可信;三是让所有父母监考,也是不现实的。最后再次阐明观点,绝不是只有监考才能考出真实成绩的,收束全文。【点睛】材料作文写法指导:首

先要“读”: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②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

读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

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

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

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