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23)页,223.99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275e69eb5c8c7844411dd55055248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牡一中2018级高三8月份开学测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由于姬姓子弟的封国有内(王畿)有外(边陲),而且又占了诸侯
国的70%以上,周公制订了《周礼》,在遍布全国的姬姓子弟中推广执行,其他诸侯国自然也不能独外。这一做法A.强化了周王的绝对权威B.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C.直接推动了儒学的形成D.加强了周朝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周礼》主要记载的是周文化,因此
在姬姓子弟中推广执行,由于姬姓子弟遍布全国,因此《周礼》顺带影响异姓诸侯,由此说明周公推行《周礼》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B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中的“绝对权威”不符合当时的政治特征,排除;儒学形成时间是在春秋时期,距离周公推行《周礼》久远,因此C中的“
直接”错误,排除;西周并未实行中央集权,排除D。2.据司马迁《史记》载,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行于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从古代地方治理方式转变的角度看,秦行郡县制A.开启中央任免地方官的先例B.使地方保留了一定
的自治权C.使地方官失去政务的主导权D.使中央权力直接渗透到地方【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间接管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即直接管理,故选D;A错在“开启了”,排除;B不符合“
地方治理方式转变的角度”,排除;地方官负责处理地方政务,C错误。3.汉武帝以前丞相权重。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为削夺相权,将一些待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逐渐形成一个起决策作用的中朝官系统。此做法A.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B.旨在调整中央决策体系C.致
力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汉代皇帝通过建立“中朝”削弱丞相的决策权以加强皇权。B正确;中朝官系统的出现是为了分割丞相的权力,不能说中央决策机制走向专业化,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决策机制的变化,由此不能推断政府效率的变
化,C排除;D项材料只涉及中朝和丞相,不能体现缓和中央各部门矛盾,D排除。故选B。4.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
解析】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
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题干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点睛:D是误选项。很多
学生认为“汉代由15个郡扩大到108个郡”,事实上是“把这15郡分成了108个郡。”,郡越分越小,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弱。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
,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开始于隋唐时期B.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C.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分配D.它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钱穆的叙述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是均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
知道它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说法正确,这是均田制的作用和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D选项说法错误,封建土地兼并现象是贯穿封建制度始终,无法消除。6.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
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占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中工场工人和商人、工场主的数据可知,此时该地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地是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苏杭地区,故D
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而汉代、唐代以及宋代均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故ABC错误。7.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这种现象A.促进了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B.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C
.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粮食安全D.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明中后期不同地区生产不同货物的区域分工,有利于促进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打破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粮食安全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明中后期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的货物,有利于促进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故D选项错误。8.明朝洪武十二年规定:“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
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这反映了当时()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相对富足D.棉纱纺织技术的进步【答案】B【解析】材料“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反映了统
治者对商人的限制,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相对富足,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棉纱纺织技术的进步,而是体现重农抑商,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
“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农抑商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
选择意在A.打开中国的市场B.掠夺中国劳动力C.向中国倾销鸦片D.向中国大量投资【答案】A【解析】【详解】从英国人确定“五口”的依据是“传统的外贸口岸”“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信息可以看出,这种选择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故答案为A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与
掠夺劳动力无关,排除B项;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但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排除D项。10.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一系列主张,如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兴宝藏;主张让百万富翁兴办银行;鼓励创造发明,允许发明者自专其利等。
这些主张()A.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B.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空想性D.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答案】D【解析】【详解】《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提出学习资本主义的方案,适应了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故选D;《资政新篇》并没有付诸实
践,也不符合农民战争的需求,没有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排除A;材料的内容是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并没有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排除B;《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提出来的,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空想性,排除C。11.清末
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
便利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D.导致了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等可知,新约是割让台湾等地、允许日本开放工厂的《马关条
约》,这一条约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C项正确;结束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南京条约》,导致了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辛丑条约》都不包括“设机造货,夺我生产”的内容,ABD三项错误。12.近代中国某
一时期,不少进步人士意识到“凡是了解中国朝廷,了解包围和影响皇帝的那些人物”,是没有能力实行中国所需要的激烈改革的。材料旨在强调A.列强侵略推动民族意识觉醒B.中央政治权威遭到彻底否定C.清廷应该及时调整治国策略D.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凡是了解中国朝廷,了解
包围和影响皇帝的那些人物”可知,这些进步人士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绝不可能实行民主改革的,清朝的本性决定其不可能进行彻底的自我改良。所以必须实行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才能实现民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实现民主政治必须推翻清
朝统治,并未强调民族意识的觉醒;B选项错误,这是对清朝统治的否定,不是对中央政治权威的否定;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实现民主政治必须推翻清朝统治,并非强调清政府应该及时调整治国方略。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
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答此题注意两个时间“1925年”与“1928年”,国共合作与国共关系破裂时期。分析选项,A是苏联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原因;B与题意不符;C符合题意;D时间上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的失败14.193
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C.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D.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一些让步,C正确;共产党并没有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A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
是知道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代表全国广大民众的利益。15.洋务派是域外文明的感知者,同时扮演着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下列对洋务派所得的“瓜”的最准确理解是A.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
道路D.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但客观上却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经济上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种豆得瓜”的“瓜”是指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故B项正确;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
才是洋务运动的主旨思想下产物,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并没有促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故C项错误;“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属于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不是得的“瓜”,故D项错误。【点睛】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
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这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③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6.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
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形态③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化奠定了基础B.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地位较低C.经济形态②④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经济形态⑤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答案】B【解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中,经济形态①即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但其地位并不低,第二个说法不正确,B项符合题意;经济形态③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化奠定了基础的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经济形态②④
即洋务企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事实,C项不符合题意;经济形态⑤即官僚资本主义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属实,D项不符合题意。17.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这一谈话的相关背景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D.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954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在这一年,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
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其他选项的发生时间点与1954年不符。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18.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
《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①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②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④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①②B.③④C.②
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适应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在1949—
1956年,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基础的是1954年宪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C、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
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
求得出正确答案。19.“会议的协议,使印度支那战争得以停止。这是继朝鲜停战后又一重大国际事件。国际形势进一步趋向缓和。这对亚洲和世界和平是个贡献。”这次会议,新中国()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C.阐述了“求同存异”思想D.
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B【解析】【详解】由“使印度支那战争得以停止”可知,该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故B正确;A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C是1955年万隆会
议上提出的,排除;D是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大,排除。故选B。20.1950年国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68.4%,而私营企业只占31.6%,到1955年国营企业该数值上升到99.2%,私营企业进一步下降到0.8%。这从侧面反映了A.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B.中
国改革照搬苏联模式C.新的经济基础逐步建立D.“一五计划”成效显著【答案】C【解析】【详解】国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例不断上升,而私营企业占进出口总额比例不断下降,结合时间可知,1955年正值
三大改造时期,通过公私合营,国有经济比例上升,因此占进出口总额比例上升,由此可以得出新的经济基础正在逐步建立,C正确;1955年正值计划经济建立时期,其弊端尚未显现,排除A;题干与苏联模式无关,排除B;“一五计划”完成时间是在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21.1960
年,安徽省省委书记曾希圣在安徽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方针。1962年10月,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据对36个县的调查,实行责任田后,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了38.9%。这些政策A.—定程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纠正了农村
工作中的“左”倾错误D.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1960年,安徽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方针后,“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了38.9%”。这样的结果是实行责任田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的结果,A正确;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C错在“纠正了”,排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排除D。故选A。22.1978年5月7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提出要
有条件、有计划地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要规定合理的奖励、计件工资办法,严格控制奖金总额和计件超额工资。这表明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D.政府尝试突破计划体制束缚【答案】
D【解析】【详解】由材料“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可知,政府在当时已开始尝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鼓励多劳多得,故选D;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12月开始的,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才初步确立,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国有企
业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23.在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赞助;公民大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
宜。这些现象A.表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B.重在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C.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D.体现了执政者的民本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向参加公共活动的公民发放补贴,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激发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正确
。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不能说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排除A。戏剧本身具有教化功能,并非通过发放补贴来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排除B。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点睛】伯利克里改革: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
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③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职能也进一步
扩大。④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希腊政府每次发给每个公民两个"奥波尔",作为"观剧津贴"。24.马克垚教授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罗马人从斯多亚学派那里接受“法”的概
念,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适用于自己的法律,但也存在适用于不同民族的法律。罗马人视野中的两类法律指的是A.习惯法、十二铜表法B.十二铜表法、公民法C.公民法、万民法D.万民法、自然法【答案】C【解析】【详解】
材料中的“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适用于自己的法律”就是罗马共和国时期,专门针对罗马公民的法律即所谓的“公民法”;“但也存在适用于不同民族的法律”表示罗马帝国内适用各族人民的法律即“万民法”,答案为C。十二铜表法是在习惯法的
基础上制定的成文法,是共和国初期使用的,属于公民法的一部分,不符合题意,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不是法律条文,不符合题意,所以ABD均排除。25.“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
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A.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C.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D.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种“状态”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
壮大,但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政议政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故C正确;ABD三项都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故排除。故
选择C项。26.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每一项议案,在成为法律前须送交总统,经总统批准后才能成为法律。这体现了美国A.总统干涉国会立法B.联邦制下中央集权C.总统拥有立法权力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每一项议案……经总统批准后
才能成为法律”可知,美国的国会在行使立法权时,会受到来自总统的制约,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选D;美国总统可以否定国会制定的法律,但不能干涉国会的立法过程,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即没有提及联邦政府与各
州政府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美国总统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归国会,C项说法错误,排除。27.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选项中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推论A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逐步形
成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D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第一个联
邦制共和国A.AB.BC.CD.D【答案】B【解析】英国责任制内阁开始于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故A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是君主权力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美国颁布1
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的原则,故D项错误。28.(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
,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
误。【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9.从1559年到1620年,英国占有超过40座庄园的土地显贵由原来的39个锐减至19个。17世纪初,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不仅入不敷出,甚至濒临破产。材料中
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出现不足B.土地显贵追求享受购买奢侈品C.新兴资产阶级已代替土地贵族D.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17世纪,土地显贵衰落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的结果,即由于金银大量涌入
欧洲,导致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地主阶级日趋衰落,故D正确;据上分析,A与材料无关;据所学可知土地显贵衰落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的结果,即由于金银大量涌入欧洲,导致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封建地主阶级日趋衰落无力购买奢侈
品,B错误;新兴资产阶级处于崛起时期,尚未取代土地贵族,C错误。30.19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削减了海关750个税目的进口税,废除了羊毛的出口税,废除了机器出口禁令。1846年,英国全面放弃保护关税政策。这一现象出现
的主要原因是英国A.取得海上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B.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获得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D.处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以后,即工业革命后,英国大力削减进口税,废除羊毛出口税和机器出口禁令,最
终全面放弃保护关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获得了发展,B项正确;英国取得海上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中期,A项错误;英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是在二战后,C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已
经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D项错误。31.1897~1903年,美国共发生了2864起企业兼并案。其中仅1898~1903年高峰期就有1653家企业被兼并,涉及资产总额63亿美元。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巨变B.工业化生产导致贫
富悬殊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7~1903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发生了两千多起企业兼并案,数千家企业被兼并,垄断组织得到迅速发展,从本质上反映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C项正确;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巨变是现象,不是本质,A项错误;工业化生产导致贫富悬殊与“企业兼并案”频发不符,B项错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始于19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D项错误。32.二战后,美国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称:“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
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这一“目的”的措施是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推行杜鲁门主义C.实施马歇尔计划D.缔结关贸总协定【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发展西欧经济,壮大资本主义阵营同时抵消共产主义的影响;也想着通过恢复西欧经济增强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以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的运用。故选C。A项是战后建立的经济体系,B项是美苏冷战美国在政治上的表现;D项是战后成
立的有关国际贸易的组织。根据以上分析ABD均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33.1958年7月美国国务卿访问巴黎。他与戴高乐的会谈围绕东西方关系、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等众多话题展开,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出现这种现象说
明了A.法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B.欧洲联合冲击美国霸主地位C.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D.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1958年,美、法两国政府在东西方关系、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等众多话题上“分歧大于一致”,说明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D项
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法国是世界大国,A项错误;欧洲联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美国与法国的分歧,不能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C项错误。34.十月革命后,“它所控制的地区只占全国面积的1/4,主要是莫斯
科周围的地方。它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瘫痪,40%的工厂停了工。劳动大众生活困苦,长期忍受着饥饿的折磨”。由此,当时的苏俄A.允许中小企业由私人经营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在经济领域采取非常措施D.被国内外的
敌对势力扼杀在摇篮里【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为此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领域采取非常措施,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都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十月革命后苏俄遭到了国内外敌对
势力的联合进攻,D选项错误。故选C。35.美国共产党人威廉·福斯特在其著作《美国共产党史》中指出:“美国资本主义在财政上办法来实施像(罗斯福)新政这样的改良方案,而不必采用法西斯主义这样攸关命运器。”其意在说明罗斯福新政A.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B.开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C.消除了美国社会
的政治危机D.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共产党史》中认为,政府用财政手段改良资本主义,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意在说明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项正确;材料没有揭示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不是要说明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A项错
误;开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与“不必采用法西斯主义”不符,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不能消除美国社会的政治危机,C项错误。36.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这一经济形势促使这些国家A.增加公共福利开支B.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C.大力
发展知识经济D.强化运用凯恩斯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相比于1968年至1972年期间经济发展情况,1973年至197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说明这一时期处于“滞胀”时期,在此背景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
的干预,以解决危机,B正确;A属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利于解决危机,排除;知识经济出现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C;凯恩斯主义强调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不利于解决危机,排除D。37.据戈尔巴乔夫回忆,在勃列日
涅夫时期,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为40%;军事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20%;250亿的科研总经费中,将近200个亿都用于军事设备的研制。这导致了当时苏联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B.科技创新全面丰收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军费开支巨大,并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及科研,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故A选项错误;材料
“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为40%”“军事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20%”反映了国家军费开支巨大,没有体现科技创新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军费开支巨大,注重发展军事有关的工业,而不是民用工
业,故D项与材料不符。38.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A
.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B.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C.大国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三
大支柱,它们的建立意味着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故选A。二战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实现了民族独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瓦解,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二战后美苏两国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从战时合作关系走向了战后对抗的
关系,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联系并不密切,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39.1992年,丹麦民众担心欧盟会使本国失去“主权、独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
民投票中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2005年法、荷兰民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因此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意在扩大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欧洲宪法条约》。这表明A.价值观趋同有利一体化进程B.主权让渡制约一体化发展C.全球化进
程中应维护民族独立D.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法国、荷兰等国不希望过度削弱国家的主权,从而反对欧盟权力的扩大,这体现了主权让渡的程度影响了欧盟的一体化发展,故选B项;
材料体现的是价值观念分歧,故排除A项;欧盟是区域集团化,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是说明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排除D项。40.下图是德国某品牌轿车的部分零部件生产分布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世界经济
呈现全球化趋势B.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C.德国的汽车生产技术相对落后D.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答案】A【解析】该图显示德国欧宝汽车零部件产自瑞士、匈牙利、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
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例如,许多著名的汽车厂家,在全世界采购零配件,价格低,质量高,不仅大大降低了汽车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促进了汽车零配件的生产。所以图片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无关,德国的汽车生产
技术相对落后不符合史实,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符合历史事实,但和材料无关,故排除BCD项。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初政府采取保护商业流通的政策,商税逐渐成为宋代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商
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地位,带来了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宋初沿袭了前代的法律,政府明令禁止商人参加科举。1064年,宋英宗诏令:“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亦听取解”,为商人参加科举考试,入任官场提供了法律依据。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外还通过买官、与皇室和官吏等联姻贿赂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
地位。商人只要有钱,便可通过购置土地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并获得地主的身份。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传统的轻商、蔑商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士农工商皆本。——摘编自郑泉《宋代商人地位的提高及商业弊政》材料二中古时期的英国商人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16世纪以后,随着英国商业的发展,商人
财富的增加与贵族财富的相对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国王必须依靠向商人的借款才能维持正常财政支出。随着商人财富的增加,地位被排后的商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商人参与政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从伦敦到地方,从上议院下议院到各市政机构无不充斥着商人的身影。掌握政治权力的统治阶层,也开始吸纳商
人加入,使得商人有了各种参与政治事务管理的机会。这一切当然应归功于商人手中的财富以及他们的商务管理实践,这是他们能够获得政治权力、赢得社会尊重的基础。——摘编自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
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背景及其影响。【答案】(1)表现:可以有条件的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与皇室和官吏等联姻;可购置土地,获得地主身份。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人队伍的壮大;抑商政策的松弛;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
。(2)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殖民扩张;资产阶级兴起和旧贵族的衰落;英国王室入不敷出。影响: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改变英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宋初沿袭了前代的法律,政府明令禁止商人参加科举。1064年,宋英宗诏令……为商人参加科举考试,
入任官场提供了法律依据。”可知商人可以有条件的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根据材料一“通过买官、与皇室和官吏等联姻贿赂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商人只要有钱,便可通过购置土地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并获得地主的身份”可
知与皇室和官吏等联姻;可购置土地,获得地主身份。原因:根据材料一“宋初政府采取保护商业流通的政策,商税逐渐成为宋代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商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地位,带来了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结合所学可以从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人队伍的壮大;抑商政策的松弛;商税
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人;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等方面分析回答其原因。(2)背景:根据材料二“16世纪以后,随着英国商业的发展,商人财富的增加与贵族财富的相对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所学利用“16世纪”的
关键词从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殖民扩张;资产阶级兴起和旧贵族的衰落;英国王室人不敷出等方面来分析回答。影响:根据材料二“掌握政治权力的统治阶层,也开始吸纳商人加入,使得商人有了各种参与政治事务管理的机会。这一切当然应归功于商人手中的财富以及他们的商务管理实践,这是他们能够获
得政治权力、赢得社会尊重的基础”结合所学可以从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改变英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去分析。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期外交政策及成就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上积极参与国际会议20
世纪70年代积极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积极实现中日中美建交20世纪8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参与多边外交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外交以及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加入世贸组织中共十八大以
来奉行宽领域、全方位、立体化的多边外交,积极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宗旨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上表所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侧重,你有什么认识或见解,提取出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主题,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有理有
据。)【答案】主题: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论述;新中国成立初,面临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调整对外政策,促成了中美
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反对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中国积极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非正式会议,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解析】【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阅读材料中列举的中国现代外交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方针政策,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取出诸如“中国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等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材
料中“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上积极参与国际会议”,“20世纪8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参与多边外交”,“中共十八大以来,奉行宽领域、全方位、立体化的多边外交,积极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
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宗旨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信息,对所定主题进行论述;解题过程中注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