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298.568 KB
  • 2024-10-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298.56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fbedc2236fb09a47159bebb3010dd3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指出,农业一旦产生,定居就一定出现。一旦定居,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随着人口增加,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作者意在强

调()A.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B.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C.文明扩张方式存在差异D.人地矛盾推动文明融合【答案】A【解析】【详解】农业产生后,定居生活导致人口数量增加,为了生存,人们会努力将农业生产方式传播到四面八方,钱乘旦在此强调的

是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农业对文明出现的意义,排除B项;文明扩张方式存在差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人地矛盾推动”文明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2.14世纪,欧洲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塞纳河一带设立征税站,如果船载谷物沿塞纳河行驶2

00英里,花费的钱将达到所载谷物售价的一半。后来,欧洲君主为商人提供保护,颁布了统一法律,废除领主特权。这一变化有利于西欧()A.新兴民族国家的产生B.市民政治地位的提高C.封建割据势力的消除D.近代法律体系的

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君主为商人提供保护,颁布了统一法律,废除领主特权,打击了封建割据势力,C项正确;宗教改革后新兴民族国家产生,排除A项;城市自治发展,市民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与近代法律体系的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据《隋书东夷倭国传》记载,

大业三年,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抬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炀帝大为不快,吩咐“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次年,小野妹子再度来访,国书抬头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炀帝依然不快。这反映了日本A.大化改新后国力增强B.注

重外交策略的灵活调整C.已确立中央集权制度D.希望建立对等的国家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拾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次年,小野妹子再度来访,国书抬头为“东天皇敬

白西皇帝”可知,日本是“日出处”,隋朝“日没处”,日本希望建立和中国建立平起平坐的关系,如“东天皇”(日本)和“西皇帝”(隋朝),反映了日本希望建立对等的国际关系,故D正确;日本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隋朝时期还没发生大化改新,时间不符,故A错误;题中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外

交策略的灵活调整,故B错误;大化改新后日本才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时期日本还没有发生大化改新,时间不对,故C错误。4.中世纪时,英国乡绅将子弟送往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主要是为培养神职人员。而到15世纪,乡绅将子弟送到大学,主要学习对世俗职业有用

的知识,如逻辑学、哲学、数学、医学以及民法等。这反映出英国()A人文主义思想传播B.宗教改革成效显著C.阶级分化不断加剧D.高等教育欧洲领先【答案】A【解析】【详解】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乡绅培养子弟的目标由培养神职人员转向学习

有用的世俗知识,这说明乡绅更加关注世俗世界,这显然符合文艺复兴的价值观念,是人文主义思想传播的体现,A项正确;16世纪宗教改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阶级分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英国和其它国家的高等教育

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其高等教育领先欧洲,排除D项。故选A项。5.如图为178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十周年之际,法国人创作的漫画《美国的独立》。作者旨在()(注:大批民众聚集在美国波士顿港口,欢迎英国船只将和平条约带到美国。大船前方

的两位女神,寓意“自由”“平等”)A.讴歌美国的独立战争B.反对法国的专制王权和等级特权C.抨击英国的殖民统治D.宣扬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漫画和注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斯,法国画家创作漫画,纪念美国.独立战争,强调独立

战争为美国带来了“自由”“平等”与和平,影射法国政治黑暗,旨在反对法国的专制王权和等级特权,B项正确;讴歌美国的独立战争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漫画主题,排除A项;法国画家绘制漫画《美国的独立》的目的并非抨击英国

的殖民统治,排除C项;1786年法国大革命尚未爆发,排除D项。故选B项。6.如图是某位学者针对19世纪的英国撰写的论文标题(部分)。这最适于研究()2妇女就业困境的状况2.1工作环境恶劣—以血汗工作为例2.2妇女

就业低工资待遇2.3妇女生活环境恶劣3妇女的就业价值被贬低3.1妇女的就业数据被缩小3.2妇女就业贡献被低估A.女权运动的兴起B.阶级矛盾的尖锐C.家庭结构的变动D.议会改革的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从论文标题看,材料强调了女性

在经济活动中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而且女性的贡献被低估,这显然是为了女性争取权力而做,说明当时女性受到关注,而且有为女性争取权力的情形,是女权运动兴起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性别差异,而非阶级差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家庭结构内容,排除C项;议会改革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

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资本论》在欧洲常被称为“工人阶级圣经”,其科学性和经典性举世公认。但是在第二版出版时,马克思仍对某些地方进行了修改。这说明()A.无产阶级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B.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家剥削

秘密C.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资本论》得到全世界无产者公认【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不断丰富和完善《资本论》,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的理论品质,C项正确;无产阶级革命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A项;剩余价值学说揭露

资本家剥削秘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资本论》得到全世界无产者公认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8.列宁指出:“继俄国1905年的运动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了整个亚洲,几万万受压制的、由于处于中世纪的停滞状态而变得粗野的人民觉醒过来了。”“觉醒”指的

是()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觉醒D.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俄国1905年革命影响,20世纪初亚洲人民觉醒,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其“觉醒”指的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项正

确;直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才逐渐走向崩溃,排除A项;一战后,受十月革命影响,亚洲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涨是表现,并非亚洲觉醒的本质含义,排除D项。故选C项。9.1914年一战开始时,美国总统威尔逊曾呼吁美国

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1916年,威尔逊却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而对全世界提供款项的人,应该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这反映了美国旨在()A.维持世界和平B.维护国家形象C.放弃“孤立政策”D.攫取世界霸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

914年即一战初期,美国政府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双方宣称实行中立外政策,但随着战争形势变化,美国放弃中立政策,以其在“为全世界提供款项”为依据,居高临下地谈努力认识和了解世界,反映了美国旨在攫取世界霸权,D项正确;维持世界和平并非美国外交宗旨,排除A项;美国外交

调整的调整,并非单纯为了维护国家形象,排除B项;放弃“孤立政策”只是美国外交调整的表现,并未说明其根本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0.1929年,苏联与美国的福特公司签约,建立了高尔基厂。1932年,苏联又与杜邦公司签订合约,建立了化肥厂。此后

,赛伯林橡胶公司在莫斯科建造了一个大型轮胎厂。这些现象说明()A.美苏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分歧B.苏联利用国际环境发展经济C.苏联模式注重商品货币关系D.美国借此摆脱经济危机困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时期

,苏联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各国国内生产相对过剩的机会,与美国福特公司和杜邦公司等合作建厂,说明苏联在尝试利用国际环境发展经济,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美苏意识形态分歧已淡化,排除A项;苏联模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为特征,并不注重商品货币关系,排除C项;仅有两家私人公司与苏联的合作,不足以使

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困境,排除D项。故选B项。11.二战中,欧洲各国在伦敦的流亡政府都十分关注战后欧洲的命运,比利时与荷兰之间开始进行关税同盟的谈判;希腊与南斯拉夫签订了协议;波兰与捷克也建立了协调委员会。这些现象A.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B.使欧洲联合成为共识C.反映欧洲统一

思想由来已久D.说明欧洲企图重建国际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二战中欧洲一些国家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已经采取的实际行动,推动了战后欧洲走向联合,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所有欧洲国家的意见,看不出“成为共识”,排除B项;材料仅仅涉及二战中一些国家的做法

,看不出“由来已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对战后欧洲形势的影响,“企图重建国际秩序”说法夸张,排除D项。12.1959年7月,美国国家博览会在莫斯科举办。会上最吸引苏联民众眼球的是控制随机存取法电脑,它能够回答近4000个预设问题,其中被问得最

多的是“美国梦到底是什么?”电脑回答:“美国梦是所有人都能够通过自我奋斗,过上美好的生活。美国人崇尚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享有普遍的选举权。”这表明()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C.意识形态宣传是冷战的重要方式D.美苏争霸重心转向科技领域【答案】C【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美国利用国家博览会,通过电脑,用预设问题和答案的做法,向苏联民众宣传美国梦和美国人的价值观,表明意识形态宣传是冷战的重要方式,C项正确;美国旨在和平演变而非缓和与苏联的紧张

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美苏争霸重心转向科技领域,排除D项。故选C项。13.高频词汇往往反映时代特征,1969年美国《时代周刊》中最可能出现的高频词汇包括A.遏制人权“非洲

年”B.和平发展一超多强C.通货膨胀缩减福利自由主义D.反越战运动福利国家中间阶层【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9年,关注时事的美国《时代周刊》中最可能出现的高频词汇包括,反映当时美国政治、经济和社

会热点问题的反越战运动、福利国家和中间阶层,D项正确;遏制人权“非洲年”是1960年代初的高频词汇,A项错误;一超多强的概念出现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B项错误;通货膨胀、缩减福利和自由主义是1970年代的热词,C

项错误。14.如图是不结盟运动通过的部分文件。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1961年:《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1964年:《和平和国际合作宣言》●1973年:《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宣言》●1

976年:《经济宣言》《不结盟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行动纲领》A.影响力不断扩大B.斗争矛头始终指向殖民主义C.内部存在着分歧D.合作领域从政治扩展到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文字,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成立后,从关注战争、呼吁和平,争取和平和合作,到提出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发表经济宣言等,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合作领域从政治扩展到经济,D项正确;仅有不结盟运动发表的部分文件,不能说明其影响力不断

扩大,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不结盟运动的斗争矛头“始终”指向殖民主义,排除B项;内部存在着分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5.有学者认为,传统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主要是一国政府拥有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自主决策权,但是

全球化进程对经济主权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例如,根据世贸组织规则,成员方不得随意制订关税政策,其结果必然导致由国家主权原则得出的国内独立权受到侵蚀。这表明()A.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需重构B.经济全球化存在主权让渡博弈C.现有国际规则面临着挑战D.全球化进程会导致民族国家消亡【答

案】B【解析】【详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部分国际组织的规定限制了主权国家充分独立行使主权的能力,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存在主权让渡的博弈,B项正确;材料主旨与国际经济秩序、国际规则面临挑战无关,排除A、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

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可可的传播巧克力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的可可豆。12世纪,玛雅人用捣碎的玉米和可可制成咸味的饮料。13世纪,阿兹特克人征服玛雅人,从他们那里引种可可,学会了食用可可并加入辣椒及各种香料,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口感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将可可引入欧洲,将可可豆磨成了粉,加入水和糖,加热后制成的饮料称为“巧克力”,成为社会上层人士显示地位的饮料,可可豆也成为美洲殖民地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17世纪中期,“海上马车夫”荷兰垄断了可可贸易;同一时期,巧克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人们

在饼干、冰激凌、糖果中大量使用巧克力。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盖尔德麻尔森”号沉没,当时该船只总共运载了22.5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19535件。1765年,巧克力进入美国,被本

杰明·富兰克林赞为“具有健康和营养的甜点”,成为大众食品。——摘编自【意】吉吉·帕多瓦尼等《巧克力百科全书》(1)根据材料信息,在图中绘制可可(巧克力)传播路线图。(要求:在答题卡的图中用箭头“→”标示走向)。的(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可可(巧克力)的传播过程作出合理解释。【答案】(1)(1)

传播路线图:中美洲→墨西哥→西班牙和荷兰,从荷兰→整个欧洲、中国和美国。(2)解释:可可(巧克力)从中美洲传入墨西哥一带,是古代印第安文明发展、联系的成果;可可经西班牙、荷兰传入欧洲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

可可传到整个欧洲,清代已为欧洲市场生产用作巧克力餐具的瓷器,反映出世界市场的扩张和欧亚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独立战争前夕,巧克力成为美国大众美食,说明巧克力的生产和加工发展明显,丰富了人们的食品结构。【解析】

【详解】(1)传播路线图:根据材料中“巧克力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可可豆”“12世纪,玛雅人用捣碎的玉米和可可制成咸味的饮料”“13世纪,阿兹特克人征服玛雅人,从他们那里引种可可”“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将可可引入欧洲”

“巧克力征服了整个欧洲”“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盖尔德麻尔森’号沉没,当时该船只总共运载了22.5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19535件”“1765年,巧克力进入美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可的传播路线为从中美洲→墨西哥→西班牙和荷兰,

从荷兰到整个欧洲、中国和美国,按照要求,在答题卡图中相应位置用箭头“→”标示走向即可。(2)解释: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可(巧克力)从中美洲传入墨西哥一带,是古代印第安文明发展的成果,反映文明之间有着经济、文化联络

,可可经西班牙、荷兰传入欧洲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可可传到整个欧洲,清代已为欧洲市场生产用作巧克力餐具的瓷器,反映出世界市场的扩张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独立战争前夕,巧克力成为美国大众的美食,说明巧克力的生产和加工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人们的食品结构。17.表3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人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认识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表3的时期与人物认识16世纪初,葡萄牙学者佩雷斯根据早期西方航海家和商人的记载,完成了《东方概要》书稿。中国人是白人,不留胡子,眼睛细小,稀疏

的头发很长。他们右手拿两根筷子,左手把碗拿到嘴边,用筷子往嘴里送饭。中国人是基督徒,什么食物都吃。17世纪末到中国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李明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书信集。中国人差不多是白色的,南方有些人是黑的,眼睛狭长、扁鼻、少须。“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中,只

有他们和西方一致,他们发明了纸、印刷、火药、精瓷及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应当被视为优于其他民族”。18世纪末来华英国人巴龙的《中国游记》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做了描述。中国人高颧骨、尖下巴、剃掉部分头发,头颅像个圆锥体,是大自然的“畸人种”。肤色属于“褐色”。语言原始面难

懂。中国文明是低等文明,中国人是低等民族。——摘编自张先清《16-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话语》任选一个时期,谈谈你对欧洲人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认识的理解。(要求:认识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认识:16世纪初的葡

萄牙学者认为中国人是白色人种,中国文明属于基督教文明,但与欧洲人有差别。理解: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中西方的直接经济文化交流尚不频繁;基督教会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欧洲人的生活深

受基督教会的控制与影响。作者站在自身文化的立场上认识中国,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认识存在缺陷。示例2认识:17世纪末的欧洲传教士认为中国多数人是白色人种,中国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理解:17世纪末,中国的农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传统科技发展,进入总结阶

段;欧洲传教士在中国长期传教中,与中国人广泛接触,深受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领先世界的中国文明的熏陶作者对中华文明有了深入理解,同时为了便于传播基督教,提出了中国文明优越论的观点。示例3认识:18世纪末的英国人巴龙认为中国人是褐色人种、低等民族,中

国文明是低等文明。理解:18世纪末,英国的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英国经济迅速发展;启蒙运动进入高潮,欧洲人的思想自由开放,科技不断进步;而当时中国处在近代的前夜。作者错误地认为中国人是低等民族,中国文明是低等文明,体现了

欧洲资本主义的种族优越论。【解析】【详解】论述: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阅读表格,任选一个时期,并明确其所反映的欧洲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具体认识,如根据表格第一栏中内容,通过其对中国人的描述,可得出16世纪初的葡萄牙学者认为中国人是白色人种,中国文明属于基督教文明,但与欧洲人有差别;确定要

阐释的历史时期和认识后,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时代背景、具体原因和本质等方面展开分析,说明个人的理解,如要说明16世纪初,葡萄牙学者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认识,就要从新航路开辟入手,说明西方国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但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中西方的直接经济文

化交流尚不频繁,并且基督教会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欧洲人的生活深受基督教会的控制与影响,所以,葡萄牙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是白色人种,中国文明属于基督教文明,但与欧洲人有差别;最后在分析说明的基础上,升华、总结,指出其时代局限性,即作者站在自身文化的

立场上认识中国,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认识存在缺陷;整个解题过程注意明确认识,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8.文化聚落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保存了大量历史遗迹的场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停战空地”的角色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协议

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福煦元帅座车上签订。此车厢被命名为“停战车厢”,那片空地被命名为“停战空地”。自1921年至1922年,法国政府出台两项举措,让贡比涅森林中的空地和车厢进入公众视野。1921年4月,该车厢正式以贡比涅“

停战车厢”之名,进入象征法国军威与战功的荣军院内。1922年11月11日,法国政府在“停战空地”上树立起一座“阿尔萨斯—洛林人纪念碑”,其上刻着一只中剑倒伏、威风扫地的黑鹰(德国象征)。1937年,为纪念福煦元帅逝世十周年,“停战车厢”旁又竖立了一尊高大的福煦雕像,众多政界名

流和一战老兵悉数出席,场面盛大。当年11月11日,法国政府隆重举办纪念一战停战20周年的纪念活动,并广邀各省代表赴巴黎共襄盛举。1946年,法国人不遗余力地搜集有关物件,“停战空地”的建筑相继在原地重建。1950年,复制的车厢重回贡比涅森林。法德和解的深入推进带动欧洲一体化

不断向纵深发展,针对“停战车厢”的纪念,更多反映着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也反映着面对过往时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而非狭隘偏激的民族主义,也非以邻为壑、冤冤相报的零和思维。时代的发展赋予“停战空地”新的角色。——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

化聚落的形成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40年代前“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形成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化聚落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角色的变化及其原因。【答案】(

1)特点:体现了战胜者的意志;极端民族主义影响了国家关系。影响:加剧了法德矛盾;加剧了欧洲及世界的动荡;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法德、欧洲及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破坏。(2)变化:从象征“对抗与复仇”到象征“和解与共生”。原因:反思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在两极格局下,为恢复经济争取国际

地位,法德达成和解;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协议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福煦元帅座车上签订。此车厢被命名为‘停战车厢’,那片空地被命名为‘停战空地’…

…”并结合所学可知,“停战空地”为一战的胜利方法国所建,体现了战胜者的意志;根据材料“……1922年11月11日,法国政府在‘停战空地’上树立起一座‘阿尔萨斯—洛林人纪念碑’,其上刻着一只中剑倒伏、威风扫地的黑鹰(德国象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端民族主义影响了国家关系。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剧了法德矛盾;加剧了欧洲及世界的动荡;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法德、欧洲及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破坏等方面分析20世纪40年代前“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形成的影响。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

…针对‘停战车厢’的纪念,更多反映着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也反映着面对过往时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而非狭隘偏激的民族主义,也非以邻为壑、冤冤相报的零和思维。时代的发展赋予‘停战空地’新的角色”,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停战空地”历史文

化聚落角色从象征“对抗与复仇”到象征“和解与共生”。原因:根据材料“……法德和解的深入推进带动欧洲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针对‘停战车厢’的纪念,更多反映着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也反映着面对过往时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反思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在两极格局下,为恢复经济争取国际地位,法德达成和解;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需要。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1949年的一幅漫画【——摘自孟钟捷《德国简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德国社会的预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材料二从15世纪开始,柏林

先后成为了勃兰登堡邦国和普鲁士王国的首都,1871年德国统一后,又上升为盛极一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首都。冷战时期德国分裂。柏林仍然是东德的首都。虽说和巴黎、伦敦等城市相比还略逊一筹,但其城市规模和配套设置,已经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城市要好得多。…

…德国统一后,柏林政府在城市设计竞赛中明确要求:以新的空间结构将分裂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东西两半柏林重新焊接起来;而且要能体现出德国的自由与民主,将柏林望遗成为新德国的首都。索尼等大型跨国集团把全新的柏林视为向东欧开拓市场的基地。——摘编自玛丽·弗尔布鲁克《德国

史1918-200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统一后继续选择柏林作为首都的意义。【答案】(1)预测:国家走向分裂,两德民众逐渐疏远。评述:作者的预测基本符合历史走向。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由英美法苏联分区占领,被分成东西两部分,统一的

德意志民族被人为的分割开来。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德国正式分裂。1955年,两极格局形成,东西德国分属于不同的阵营,进一步加剧了两德人民的隔阂。随着第二次柏林危机及柏林墙的修建,东西德两国人民之

间的直接交往被阻隔,两德民众越来越疏远该漫画正确的预测了冷战对德意志民族和德国人民的影响,也体现了漫画作者对国际形势的合理预测。(2)意义:有利于消除东西方隔阅,增强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加快东部经济发展,促进东部与西部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柏林城市

的发展;有利于吸引外资投资德国。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赋分【解析】【详解】(1)从漫画中的“兄弟”“表兄弟”和“我们在我国有着很远的亲戚”等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对德国社会的预测是国家走向分裂,两德民众逐渐疏远。联系所

学可知,作者的预测基本符合历史走向。对这一预测的评价应当联系所学,从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1955年两极格局形成后东西德国分属于不同阵营和第二次柏林危机及柏林墙的修建等方面来说明,两德民众确实越来越疏远,然后得出结论。(2)德国统一

后继续选择柏林作为首都的意义,根据“以新的空间结构将分裂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东西两半柏林重新焊接起来”可以看出有利于消除东西方隔阅,增强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根据“索尼等大型跨国集团把全新的柏林视为向东

欧开拓市场的基地”可以看出有利于吸引外资投资德国;根据“但其城市规模和配套设置,已经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城市要好得多”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还包括有利于促进东部与西部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柏林城市的发展。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

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