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docx,共(11)页,49.3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dd8a326b86696626112fe43e98cc3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以来
,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
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
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
似之点: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强调诗歌是个性化的情感抒发,这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诗作表现
的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个性既体现在对艺术技巧的选择上,也体现在表达的情志上。然而抒情诗是
否只是纯个性的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
,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诚如普希金所言“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因此要做一个真
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
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只有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材料二: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另一方面,诗坛外冷冷清
清,广大读者已经对某些新诗心生厌倦。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
。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此外,回顾这近百年的新诗的足迹,从浪漫主义、
象征主义、意象主义……世界诗歌走了几百年的路,我们在几十年间就都飞驰了一遍。但我们还是不完全清楚,中国新诗究竟要向哪里走?西方新诗诚然走在我们的前面,自然有不少我们可以学习参照的。但如果不克服西方中心主义的心态,不能耐心钻研西方新诗的过去与今天,只是急于搬弄某些技巧,难免会误入歧途
。当食洋不化的“积食病”日益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土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强大的自秦汉以来建立的中华文化
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使之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仅正在逐渐丢失自己的汉文化诗歌传统,而且也开始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汉语及汉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
食洋不化的症状。(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三者不一样,因为这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
的解放联系起来。C.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难以转向个人化的情绪的表达。D.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2.根据
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C.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
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兼而有之。D.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或许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的局面。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整体观点的一项是()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
量。”B.“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D.“我们这个时代恰恰
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4.材料一认为“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请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或《红烛》为例进行分析佐证。5.假如你是一名语文教师,将要指导学生进行新诗创作,你觉得同学们在创作中要特别
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云樵伍中正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他的字有体,有格,庄里人公认。他的字一出手,就有人点赞。他的字不论贴哪挂哪,都
有人看。年底,宋云樵在宋庄写春联,写福字。他写春联,写各种体。红纸一铺,墨水一蘸,笔在纸上,就听话一般起落。欧、颜、柳、赵四体均写。点横撇捺,每笔每画,他都写得到位。庄里认得小篆和草书的人不多。有时,他也适当写一点儿小篆和草书。的庄里人爱福惜福。宋云樵写福字,写
各种体。写福字,多用粗笔。笔画粗,福气大。粗笔写出来的福字,有气势,深含寓意,庄里人喜欢。写的春联和福字,宋云樵全部送人。“咋不写字卖钱?”庄里人疑问。“只写字,不卖字!”宋云樵一笑,说。宋云樵在庄里转悠,随便到哪,都能看到自己的字,想到自己过去写字时的样子。有时,他的脸上会露出浅浅的笑
来,有时,他会很随意地点几下头。有一年,庄里召开冬修水利的表彰大会,恰逢县文化局送戏下乡。先是表彰,后是演出,庄里弄了很大的架势,搭了舞台。舞台两边的柱子上就是宋云樵写的长联:龙人兴水利旱涝双防座座丰碑载德载功歌夏禹文化下农
村贫愚两治行行足迹送书送戏布春晖长联字体连贯,非常养眼。庄里人见了,都说宋云樵不光字写得好,长联也写得好。“云樵的字,比县书协的书法家都写得好!”县文化局的一名干部见了,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感叹。“真不算好字。”宋云樵浅浅一笑,回一句。“宋云
樵留在宋庄,真可惜了。”县文化局的干部走时,在宋庄人面前感叹。有一年,庄里开脱贫攻坚的动员会。村主任请宋云樵写一副长联,表达庄里帮贫困户脱贫决心,贴在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宋云樵也不推辞,回家就在桌台上裁纸,把墨倒在碗中,提笔书写。清除脏乱拆旧盖新乡村美丽人心畅扶助贫穷攻坚克难社会和谐国梦圆
开会时,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一副长联,红底金字,特别扎眼,书法韵味十足。那副长联,宋云樵特别看重。他用小楷,又写了一遍,挂在屋子里。有一年,庄里人传言,镇里新来一位镇长,姓铁。铁镇长不年轻,做完这一届镇长,就退居二线。庄里人再传言。宋云樵只听,不传,谁做镇长,
做多久的镇长,他不关注。铁镇长在宋庄检查完工作,坐在庄里会议室听村主任讲宋云樵,讲他有体更有格调的字。铁镇长坐不住了,非得要见宋云樵。宋云樵的院子里,春天走过,一些半大不小的鸡在桃树下追逐树上落下的花瓣。一张桌,一壶茶,几缕春
风。宋云樵手握一本书,在读。见铁镇长来,宋云樵很随意地加放了一把凳,很随意地加泡了一杯茶,很随意地跟他说过几句话。“想求云樵先生一幅字!”铁镇长再不遮掩,说道。“云樵的字,入不得镇长法眼,不敢写。”宋云樵也不含糊。“云樵先生会写的。”铁镇长说这句话时,底气非常足。铁镇长临走,喝了宋
云樵泡的茶。一路春风,宋云樵送铁镇长走远,送字不送字,他没对镇长说。没几天,庄里议论宋云樵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事。“只要送他字,往后,镇长对宋云樵的关照肯定不会少。”有人说。“送谁都是送,送镇长一幅字,肯定不会白送,白送也要送!”有人说。“不送也行,人家铁镇
长啥字没见过啥世面没见过,真会稀罕他宋云樵的字?”有人说。说什么的都有。宋庄小学校舍墙体开裂,成了危房。庄里人担心校舍垮塌,伤着老师和学生。每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铁镇长就担心。第三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后,铁镇长向上级打了申请修建宋庄小学校舍的报
告。很快,报告批下来,上面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宋庄小学。暑假里,老校舍拆掉。钢材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红砖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施工现场,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督工。不久,宋庄小学新校舍建成。新学期开学,五星红旗在学校旗杆上飘扬。铁镇长出席宋庄小学开学典礼
。他很高兴,也很感动。在典礼上,他说了建校的经过,也讲了办学的希望。台下的师生不停地鼓掌。铁镇长要走,被宋云樵拦住。“给你看一样东西!”宋云樵说。“啥东西?”铁镇长问。宋云樵不紧不慢地把写好的一幅字拿出来。“你要的一幅字!”宋云
樵说。“我要过字?啥时要过字?”铁镇长疑惑。“你要过的。”宋云樵肯定。那幅字展开来,铁镇长看得很真切: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的颜体字。干部是公仆处处为群众着想人民乃主人事事替
祖国分忧那一刻,铁镇长感动。给铁镇长送字一个月后,宋云樵突然中风,手不能正常写字。有人劝宋云樵把中风的事告诉铁镇长。“不麻烦他。不麻烦他。人家铁镇长忙。”宋云樵断断续续地说。(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9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一句开篇,故事情节虽未正式展开,但宋云樵擅长写字的形象已然确立。B.小说中从谁做镇长“不关注”、拒绝送字“不含糊”到主动送字给铁镇长,宋云樵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
化。C.小说中宋云樵送给铁镇长的字用颜体书写,“结构方正”“挺拔开阔”,体现了对铁镇长的称赞,并暗示了自己的人品。D.小说中脱贫攻坚、拆旧盖新等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及会遇到的问题,具有时代意义。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段落大多很短小,甚至一句一段,作者采用这种叙事方式,有利于加快叙事节奏,有利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B.铁镇长到宋云樵家里拜访时的景物描写,生动展现了宋云樵院子景色的清静悠闲,也表现了宋云
樵对铁镇长的不在乎。C.小说写宋庄小学建新校舍,“宋云樵看见……看见……看见……”从旁观者角度写出了铁镇长务实的公仆形象。D.宋云樵送给铁镇长对联总结全文,深化了主题,表达对农村新变化的欣喜之情和对为百姓干实事的干部的赞美之情。8.文中说宋云樵对自己写的第二副对联“特别看重”“用小楷,又写了一遍
,挂在屋子里”,请结合第二副对联的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9.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宋云樵的主要形象特征。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
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
,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建安三年,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的的千人,骑五十匹。瑜时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
,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馀口,还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
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
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
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材料二江表传载: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
,昔受讨逆①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
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摘自裴松之注)【注】①:讨逆,即孙策。《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时袁术僭号,(孙)策以书责而绝
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写出相应位置的英文字母。曹A公B军C吏D士E皆F延G颈H观I望J指K言L盖M降N盖O放P诸Q船R同S时T发U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太尉,
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领天下兵马大权,东汉时期,以太尉为三公之一。B.“驰书报瑜”与“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两句中的“报”,其含义不同。C.薨,中国古代按身份等级不同,对死亡的称呼不同,例如诸侯曰薨、大夫曰卒。D.“遂荷荣任”与“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两句中的“荷”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瑜高大健壮、容貌俊美、家世显赫。孙策因为周瑜的恩德信义著称于庐江郡,于是让他镇守牛渚。B.周瑜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不但自己领兵攻城略地,还指挥孙瑜等人征讨麻、保二屯并生擒
了邓龙。C.周瑜深受东吴君主器重。孙策认为拥有了周瑜,就会一切顺利;周瑜还在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掌权。D.周瑜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听取了黄盖的意见,选择使用火攻,最终战胜了曹操。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刘备为曹公所
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2)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14.周瑜是吴国的忠臣良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其对吴主“忠诚”的表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
小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经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官宦、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
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酬”指酬唱,即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与王处士之间的关系友好、感情深厚。B.首联“是日
”即“九日”,第二句写诗人与王处士天各一方,只能彼此思念,紧扣题目中的“见怀”。C.颈联中“阅”有看到、见证的意思,诗人拟人化地写出了江山见证自己头发变白的过程,生动逼真。D.尾联写诗人蒙受王处士远在千里之外的关怀讯问,但因自己被贬谪远地难以归家,故称“
已无家”。16.一般认为顾炎武诗风近杜甫。试与杜甫《登高》做比较,简要分析两首诗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
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以酒祭奠江月以寄托旷达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猿鸣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古代诗歌散文中,诗人常借“猿”之声抒发心中的哀怨、凄怆之情。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烟雾顺着烟囱向天空升腾,像灵魂脱离了躯壳,
从此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与漫游。缓缓升起的烟雾,让整个村庄充满(①),且深情款款,让人体会着一种踏实满足的日子。有炊烟起,就有热乎乎的饭吃;有饭吃,人就踏实。炊烟受天气的影响,会变化出(②)的形态。微风起时,炊烟便随着风儿
起舞,扭动腰肢,如同飞天裙带飘飘,分外妖娆。当大风袭来,炊烟便顺着风向快速地飞向远方,来不及带一丝眷恋与回顾。而阴雨的天气里,炊烟也变得沉郁凝重了许多,似乎满怀着心事,缓缓地飞升飘散。但无论怎样,炊烟总是向着天空的方
向,升腾,升腾,最终消失得(③)。炊烟,是房屋顶端升起的云朵,是柴草、灶火幻化的精魂,是村庄的呼吸,是人们的祈祷。炊烟是爱的信号,催促着在外疯玩的孩童回家;炊烟是召唤,牵引着远方的游子。炊烟更是一种敬意,提醒着人们敬重自然与大地。难怪无论中国古代文人是桀骜还是恬淡,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
,炊烟总会出现在他们的诗文中,东晋诗人陶渊明曾有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让人读后既觉有诗意,又感觉温暖。陆游也曾写到炊烟:“漠漠炊烟村远近,冬冬傩鼓埭西东。”看来,自古以来炊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升华成一种意义,一种象征。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
组是()A.勃勃生机各式各样销声匿迹B.诗情画意光怪陆离无影无踪C诗情画意各式各样无影无踪D.勃勃生机光怪陆离销声匿迹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组是()A.难怪无论中国古代文人是桀骜还
是恬淡,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总会在他们的诗文中提及炊烟B.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是桀骜还是恬淡,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总会在他们的诗文中提及炊烟C.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是桀骜还是恬淡,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炊烟总会出现在他们诗文中.的D.难怪
无论中国古代文人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是桀骜还是恬淡,总会在他们的诗文中提及炊烟20.请结合文段材料,简要分析选文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继“社
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一种新型“病症”——“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①: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所谓“文字讨好症”,指的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以达到讨好的目的。比如
“好的”会说成“好呦”“好哒”“好滴”等;“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等。某网站曾以“语言通货膨胀”来形容这一现象,但该词并没有流行起来。②?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网络虽然便利了人们的交往,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因此,为
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③,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与其因词不达意引发矛盾,花更多时间解释,不如多打几个字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是许多“文字讨好症患者
”的心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语言通货膨胀”和“文字讨好症”是针对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的命名,为什么后者成为了信息时
代的网络“热词”?请简要分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类似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类似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有时青
春又可以是蛰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叙述性或议论性文章,体现你的发现、感悟与思考。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
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