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8 页
  • 大小 1.034 MB
  • 2024-10-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5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38)页,1.03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d756a203904d0711490eda68ec75a5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赤峰二中2021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生命系统存在着从细胞到生物圈各个不同的结构层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B.草履虫可以看作是基本的生命系统C.植物体和动物体共有的生命系统层次

有细胞、组织、器官、个体D.生态系统中存在非生命的物质和成分,不属于生命系统【答案】D【解析】【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结构层次。【详解】

A、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本的生命系统,A正确;B、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可以看作是基本的生命系统,B正确;C、动物体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个体,植物体的生命系统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植物体和动物体共有的生命系统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个体,C正确;D、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系统层次的范畴,生态系统包括非生命的物质和成分和生物群落,说明

生态系统中存在非生命的物质和成分属于生命系统,D错误。故选D。2.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细胞”B.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C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

生新细胞”D.细胞学说阐明了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

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详解】A、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细胞”,A正确;.B、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B

正确;C、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不仅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本质,而且通常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C正确;D、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的,D错误。故选D。3.如图是细胞内几种有机物及其功能的关系图,m1、m2、m3、m4分别是有机物M1、M2、M3、M4的组成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质量的M1和M2被彻底氧化分解,则M1的耗氧量多B.M3具有物质运输、催化、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C.m3

和m4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不同D.在HIV体内,将M4彻底水解,得到5种碱基,2种五碳糖【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M1是主要能源物质,说明M1是糖类,m1是葡萄糖;M2是主要储能物质,说明M2是脂肪,m2

是甘油和脂肪酸;M3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说明M3是蛋白质,m3是氨基酸;M4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说明M4是核酸,m4是核苷酸。【详解】A、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氧化分解,脂肪的耗氧量多,释放的能量更多,A错误;B、由分析可知,M3是蛋白质,具

有物质运输、催化、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B正确;C、m3和m4分别是氨基酸和核苷酸,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不同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区别,不是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区别,C错误;D、HIV是RNA病毒,将其体内的M4核酸彻底水解,能够得到4种碱基,1种五碳糖,

即核糖,D错误。故选B。4.下图表示温室大棚内光照强度(X)与农作物净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棚内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均处于适宜的条件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当X>Q时,可采取遮光措施确保农作物的最大光合速率B.N<X<Q时,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可能是CO2浓度C.M和N相比,

N点时更有利于该农作物的生长D.当X=P时,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M点之前,光照强度低,光合作用强度低,小于呼吸强度;M净光合速率为0,说明光合强度=呼吸强度;MN,光合强度大于呼吸

强度;N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光照强度已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QP点,可能的原因是光照强度过强,气孔部分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详解】X>Q时,可采取遮光措施确保作物的最大光合速率,A正确;

N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光照强度已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所以限制NQ段光合速率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B正确;M和N相比,N点时的净光合速率强,因此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C正确;当X=P时,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有叶绿

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D错误。5.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

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中两种性状比接近1:1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答案】C【解析】【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解】A、“生物

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这属于假说内容,A不符合题意;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内容,B不符合题意;C、演绎推理内容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

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再设计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C符合题意;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组成,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这属于假说内容,D不符合题意故选C。6.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

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

噬菌体的核酸中D.HIV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1、病毒是生物,但是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生活。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2P或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

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T2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病毒,只能在大肠杆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B、T2噬菌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C、T2噬菌体在宿主细胞中增殖时所需的原

料来自宿主细胞,因此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D、HIV遗传物质是RNA,而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故选C。7.起始密码子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起始密码子AUG、GUG分别编码甲硫氨酸和缬

氨酸,但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也不是纈氨酸,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组成人体血清白蛋白的单体中没有甲硫氨酸和缬氨酸B.肽链形成后的加工过程中去除了最前端的部分氨基酸C.mRNA起始密码所

在位置的碱基在翻译前发生了替换D.mRNA与核糖体结合前去除了最前端的部分碱基序列。的【答案】B【解析】【分析】AUG、GUG是起始密码子,在mRNA翻译成肽链时分别编码甲硫氨酸和缬氨酸,但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也不是缬氨酸,这是因为肽链

形成后的加工过程中最前端的部分氨基酸被剪除。【详解】A、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也不是缬氨酸,但不意味着血清白蛋白其它位置没有该氨基酸,且缬氨酸的密码子不止GUG一种,若为其它密玛子,则缬氨酸可能出现在人体血清白蛋白中,A错误;B

、起始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但蛋白质的第一个氨基酸往往不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原因是翻译生成的多肽链可能进行加工修饰,甲硫氨酸或缬氨酸已经被剪切掉,B正确;C、mRNA起始密码所在位置的碱基在翻译前如果发生替换,则将替换成不同的密码子。而其它密码子不具有启动翻译的作用

,这将导致蛋白质合成不能正常进行,C错误;D、根据起始密码子在翻译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说明mRNA与核糖体结合前应存在起始密码子,即mRNA与核糖体结合前没有去除最前端的部分碱基序列,D错误。故选B。8.甲、乙两图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代谢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图所示过程叫做翻译,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B.甲图所示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到左C.乙图所示过程叫做转录,转录产物的作用一定是作为甲图中的模板D.甲图和乙图所示过程中都发生了碱基配对,并且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表示翻译过程,其

中①表示mRNA,是翻译的模板;②③④⑤是翻译形成的多肽链,根据四条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是由右向左进行的;⑥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乙图表示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详解

】A、由分析可知,图甲表示翻译过程,每个核糖体都会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因此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A错误;B、由分析可知,甲图所示翻译过程的方向是从右到左,B正确;C、乙是转录过程,其产物是RNA,包括mRN

A、rRNA、tRNA,其中只有mRNA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C错误;D、甲图和乙图中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但两者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甲图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U、U-A、C-G、G-C,乙图中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U、T-A、C-G、G-C,D错误。故选B。9.已知含一条X染色体的果

蝇(XY、XO)为雄性,含两条X染色体的果蝇(XX、XXY)为雌性,含三条X染色体或无X染色体的果蝇胚胎致死。将白眼雌果蝇(XbXb)与红眼雄果蝇(XBY)杂交,后代中偶尔发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和一只红眼雄果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母本产生配子时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以下分析不正

确的是()A.子代白眼雌果蝇的体细胞中最多含4条X染色体B.母本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可能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中C.子代红眼雄果蝇的精原细胞中不存在Y染色体D.与异常卵细胞同时产生的3个极体中染色体数目一定都不正常【答案】D【解析】【分析】根

据题意分析可知:在果蝇中,性别一般由性染色体决定,XX为雌性,XY为雄性;但性别还与X染色体的条数有关,只有两个X染色体才能产生足够的雌性化信号,从而使胚胎朝雌性方向发展,所以XXY个体为雌性,X个体为雄性。【详解】A、从减数分裂的过程分析,出现上述例外的原因可能是卵原细

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异常的卵细胞(XbXb)与正常精子(Y)结合形成的,故子代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Y,其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最多含4条X染色体,A正确;B、母本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可能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中,也可能发生在次级卵母细胞中,B正确;C、从减数分裂的

过程分析,出现上述例外的原因可能是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异常的卵细胞(不含X染色体的)与正常精子(XB)结合形成的,则子代中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BO,故其精原细胞不存在Y染色体,C正确;D、如果母本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发生在次级卵母细胞

中,则与异常卵细胞同时产生的3个极体中只有1个极体染色体数目不正常,D错误。故选D。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B.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C.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D.基

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答案】D【解析】【分析】1、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

因。2、判断一个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几倍体的关键是看该个体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若该个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详解】A、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若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则为二倍体,若是由配子发育而成

,则是单倍体,A错误;B、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为配子,不是单倍体,B错误;C、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若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则是三倍体,若是由配子发育而成,则是单倍体,C错误;D、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般是单倍体

,D正确。故选D。11.下列优良品种与遗传学原理相对应的是()A.三倍体无子西瓜——染色体变异B.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重组C.高产抗病小麦品种——基因突变D.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基因重组【答案】A【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

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无

子西瓜的培育是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后产生的三倍体西瓜,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多倍体育种,A正确;青霉素高产菌株是用射线人工诱变青霉菌,导致其基因突变,属于诱变育种,B错误;培育高产抗病小麦品种采用的是杂交育种的方法,属于

基因重组,C错误;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单倍体育种,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

确判断各选项。12.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B.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解析】

【分析】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2、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进化,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4、共同进化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详解】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进

化,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诞生,A错误;B、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B正确;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不育,因此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

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故选B。【点睛】13.如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⑤表示体液,②④表示细胞,①⑤所在的位置是某些管道的切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B.营养不良时会造成①蛋白质过少而引

起组织水肿C.血红蛋白、各种激素、尿素都可以在①处找到D.长期饮用弱碱性水,会使①的pH明显升高【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血浆、②表示毛细血管壁、③表示组织

液、④表示组织细胞、⑤表示毛细淋巴管或者毛细血管。【详解】A、②表示毛细血管壁,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B、营养不良时会造成①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①血浆中不含血红蛋白,C错误;D、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即使长期饮用弱碱性水,血浆pH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D错误。故选B。14.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人体健康的保障,下列疾病

哪一项不是由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改变引起的是()①小腿抽搐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③尿毒症④组织水肿A.①B.④C.②D.③【答案】C【解析】【详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小腿抽搐是因为血浆中钙离子浓度偏低,①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导致

的血红蛋白形态发生改变,是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②错误。尿毒症是机体的代谢废物无法排除,这些代谢废物大多在血浆中,③正确。组织水肿是因为组织液增多,④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15.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

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C.将田鼠迁入到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其数量会呈J型增长D.在沙丘、火山岩、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

的全部个体;群落包括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所有种群的总和。【详解】A、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构成了种群的空间分布,A错误;B、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二者共同进化,B正确;C

、即使是适宜的新环境,资源、空间等也是有限的,田鼠的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C错误;D、在沙丘、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而弃耕农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B。【点睛】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重要区别在于起点不同,前者的起点是没有生物存在,后者有生物

或土壤条件。16.如图为雌性高等动物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只被运往②B.②除了能分泌雌激素外还能形成卵细胞C.雌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激素,则①活动将减弱【答案】A【解析】【分析】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由

图可知,①为垂体,②为卵巢,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①是垂体,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但是只作用于②卵巢,A错误;B、②是卵巢,卵巢除了能分泌雌激素外还能形成生殖细胞-卵细胞,B正确;C、雌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属于脂质

,C正确;D、雌激素属于脂质,可以口服,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故口服雌激素后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增强,①活动将减弱,D正确。故选A。17.若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纤维上的传播方向。下列各图中错误的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当轴

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

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详解】AB、图A为“轴突-胞体"传递,图B为“轴突-树突”传递,AB正确;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D、题图所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D正确。故选C。18.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用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通过C→D→E的过程可以调节血糖平衡,这一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C【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A→B→E过程相当于反射弧,属于神经调节;A→B→C→D→E过程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属于体液调节;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属于神经-体液调节。4、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

、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A、体温调节过程中,通过反射弧使效应器(如皮肤)做出反应属于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甲状腺分泌相关激素参与调节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B、血糖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也可

以通过C→D→E来实现,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中有神经、激素参与,符合A→B→C→D→E所代表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D、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

E来实现,其调节过程为神经调节,D正确。故选C。19.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B.种群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雪松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该种群呈集群分布D.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生物,常采

用目测估计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体个体。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种群个体数。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植物或是运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2)标志(标记)重捕法:运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常采用标志重捕法。3、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三种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析和集群分布。【详解】A、当一个种群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开始阶段增长比较快,后期随着环境阻力的影响,增长速率变慢,呈“S”型增长,但自然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是在K值附近波动,A错误;B、种群密度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不能反

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结构,B错误;C、雪松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该种群呈集群分布,C正确;D、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生物,常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20.下列相关实例不能用图示模型表示的是A.随氧气浓度的升高,植物

根尖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B.其他条件适宜时,植物氧气释放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C.植物横放在地上,其茎的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D.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农田物种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1.无氧状态时,植物根

尖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供能主动吸收矿质离子;随氧气浓度在一定范围升高,植物根尖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逐渐加快;达到一定范围之后,受载体数量的限制,吸收速率不再加快而保持基本不变。2.其他条件适宜时,光照

强度为0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为0,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强,植物光合速率加快,植物释放速率氧气加快,达到饱和光照强度后,植物光合速率不再改变。3.由于重力作用的影响,横放在地面的植物,近地测生长素浓度逐渐升高,高于既不促进根生长也不抑制根生长的生

长素浓度,达到抑制根的生长的浓度范围。4.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现象,群落演替的过程一般是物种数目逐渐增多,达到群落的顶级状态,物种数目基本稳定。【详解】A.无氧时,植物根尖细胞可通过

无氧呼吸供能主动吸收一定量的矿质离子;在一定范围内随氧气浓度升高,植物根尖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逐渐加快,超过一定范围后,受载体数量的限制,吸收速率不再加快,A不符合题意;B.据图可知,曲线随横坐标增大而增大,且在原点时,纵坐标不为0,而植物在光照强度为0的条件下

并不能进行光反应释放氧气,此时氧气量应该为0,不能用图示模型表示,B符合题意;C.植物横放于地,由于重力作用,其水平方向的茎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逐渐增大,至相对稳定,该图可以表示其生长素浓度变化,C错误;D.弃耕农田存在少量生物,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随

群落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达到相对稳定,该图可以表示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农田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D错误。故选B。【点睛】注意:光照强度为0,光合作用强度为0,即植物释放氧气为0。2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抑制②、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促进②、③过程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答案】D【解析】【分析】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

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

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详解】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类物质,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A正确;

B、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通过抑制血糖来源,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来降低血糖浓度,因此能抑制②、③过程,B正确;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能促进②、③过程,C正确;D、②过程为糖原的分解,只能发生在肝

脏细胞中,不能发生在肌肉细胞中,D错误。故选D。2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癌变的细胞可以通过免疫系统清除B.体液免疫中,抗体是消灭抗原的唯一武器C.体液免疫过程有B细胞参与,也有T细胞参与D.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具

有防卫功能,还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者因为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2、【详解】A、据分析知:癌变的细胞可以通过免疫系统清除,A正确;B、体液免疫中,消灭抗原是多种细胞和抗体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C、据分析知体液免疫过程有B细胞参与,也有T细胞参与,

C正确;D、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胞内寄生物,侵入人体后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将其消灭,故侵入人体后,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故选B。23.长白山海拔5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500~1100米为针阔混交林,100~18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18

00~2100米为亚高山草甸,2100米以上为高山灌木草甸。关于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拔越高植物物种丰富度越高B.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C.属于由光照差异引起的群落垂直结构D.属于由地形差异引

起的群落水平结构【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

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详解】A、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植物物种丰富度越低,A错误;B、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主要由温度和湿度

的差异引起,B正确;C、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属于由温度和湿度引起的水平结构,C错误;D、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属于由温度和湿度引起的水平结构,D错误。故选B。24.山农1号是山西农业大学培养的一种无子黄瓜,其瓜形美观、果肉丰厚、口感鲜美,广受消费者好评。该品种的黄瓜只

开雌花,在大棚中栽培这一品种的黄瓜时要得到无子果实,还需进行人工处理。下列有关的处理手段,叙述正确的是()A.子房涂抹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必须套袋B.子房涂抹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可以不套袋C.子房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必须套袋D.子房涂抹适宜浓

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以不套袋【答案】D【解析】【分析】本道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应用,当单性花用生长素刺激后可以促进子房发育,获得无籽果实。【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子房,A错误;B、生长素能促

进果实的发育,因此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子房,不需要用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不能培育无籽果实,B错误;C、使用生长素类似于物正确,由于本品种黄瓜只开雌花,不会有花粉产生,因此不必套袋,C错

误;D、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子房,因为本品种黄瓜只开雌花,不会有花粉产生,因此不必套袋,D正确。故选D。2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种子萌发C.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根对生长素的作用比茎

更敏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A错误;B、赤霉素是植物激素的一种,其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发育,

B正确;C、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C正确;D、植物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中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D正确。故选A【点睛】26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NaHS溶液对柳条不定根生成及其长度的影响时,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以下两幅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0.1~1mmol·L-1的NaHS溶液对柳条生根均有促进作用B.NaHS溶液促进柳条不定根生长的最适浓度在0.2mmol·L-1左右C.一定浓度范围内的NaHS溶液对

柳条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D.NaHS溶液相当于植物激素,其生理作用也具有两重性【答案】A【解析】【详解】【分析】题目中NaHS溶液对柳条生根的数量和根的长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较,可以看出低浓度时,促进生根,高浓度时,抑制生根。

【详解】浓度为1mmol·L-1的NaHS溶液对于柳条的生根数和根的长度具有抑制作用,而不是促进作用,A错误;由图可以看出,浓度为0.2mmol·L-1,生根的数量最多,长度最长,所以NaHS溶液促进柳条不定根生长的最适浓度在0.2mmol·L-1左右,

B正确;由图可以看出,0.1~0.8mmol·L-1的NaHS溶液对柳条生根是促进作用,C正确;NaHS溶液在1mmol·L-1时,相对于对照组是抑制作用,图示其他浓度是促进作用,所以NaHS溶液相当于植物

激素,其生理作用也具有两重性,D正确。【点睛】本题中,识图是关键,两重性就是与对照组相比较低溶度起促进作用,高溶度起抑制作用。27.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①、②、③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

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图③表述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①表述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③表述类型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②所示类型【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种群年龄组成。①为增长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多;②为稳定型,预测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③为衰退型,预测种群出生率

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详解】A、年龄组成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较得出的,只知道出生率不能判断种群的年龄结构,A错误;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剩余的鱼主要

为幼年个体,年龄组成可能为①图所示的增长型,B正确;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③图所示衰退型,C正确;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

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②所示的稳定型,D正确。故选A。28.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

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处于增长型的种群,未来种群密度一定增大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

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详

解】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B正确;C、丁为年龄组成,根据各年龄期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将年龄组成分成了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处于增长型的种群,未来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C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而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D错误。故选B。29.《氾胜之书》中记载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

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日奇泽,皆得时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务类泽”:通过施肥和灌溉,农作物吸收无机盐和水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B.“早锄”:农田除草能降低农作物与杂草因生存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种间竞争C.“春冻解,地气始通”:春天温度升高,植物细胞内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升高

D.“以此时耕田”:中耕松土利于根系吸收矿质离子,但会抑制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氾胜之书》为中国汉代农书,作者犯胜之。该书记载的作物栽培技术,反映了西汉时期所达到的较高水平,同

时也开创了中国农书中作物各论的先例。根据题意分析,译文如下:农业生产的根本,在于赶上农时,使土壤强弱适中,讲求施肥、保墒,锄苗要早,收获要早。立春后,土地解冻,地气开始通达,是为土壤首次和解;夏至后,天气开始暑热,阴气兴起于下,土壤再一次和解;夏至

后九十日,昼夜的时间长短相等,天气和地气相和。在以上所说的时间耕地,耕一遍相当平时耕五遍,名为“膏泽",这皆是“赶上农时”的功效。【详解】A、由分析可知,“务粪泽”即施肥和灌溉,可以保持土壤肥沃,促进植物吸收无机盐,有利

于植物生长,A正确;B、“早锄”即尽早锄草,其目消灭杂草,防止杂草与农作物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B正确;C、“春冻解,地气始通”其意为立春后,温度升高,土地解冻,土壤中气体开始流通,此时植物代谢旺盛,自由水/结合水比值升高,C正确;D、“以此时耕田”是说在上述时间耕地,中耕松土能使土壤含

氧量升高,促进根系有氧呼吸,有利于吸收矿质元素,能促进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错误。故选D。30.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使用了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进行解离②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可用过氧化氢和新鲜的猪肝匀

浆进行实验③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则正好相反④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实验中,调查对象一般叶片呈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是平行脉⑤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

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⑥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模拟实验中,切开琼脂观察实验结果时,发现体积小的琼脂块切面上红色的深度比体积大的琼脂块切面上红色的深度要深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答案】C【解析】【分析】在观察DNA和RNA在

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使用了盐酸,没有使用到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在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中,使用了盐酸和酒精溶液进行解离。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时,氢氧化钠进入琼脂块的深度相同。【详解】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用8%的盐酸目的是使DN

A与蛋白质分离,便的是于染色,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没有用到酒精,①错误;②新鲜的猪肝匀浆含有过氧化氢酶,因此用过氧化氢和新鲜的猪肝匀浆进行实验,可以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②正确;③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的方法有沾蘸法和浸泡法,沾蘸法的浓度要求较高,处理时间较短;而浸泡法的浓度较低,处理时间较

长,③正确;④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一般呈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是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叶脉一般是网状脉,④错误;⑤观察染色体时,最好选择有丝分裂的中期,该时期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将其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⑤正确;⑥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时,氢氧化

钠进入琼脂块的深度相同,⑥错误。综上所述,②③⑤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31.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某普通培养液中的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根据图示,判断该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最可能是()

A.12个bB.6个a,6个bC.6个b,6个cD.b+c=12个,但b和c数目不确定【答案】D【解析】【分析】在普通培养液中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每个DNA分子中仅有1条链被标记,故第二次有丝

分裂中期时,每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中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在有丝分裂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即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具体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不能确定;所以在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仅

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有的染色体无放射性,但二者之和肯定为12。【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亲代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由于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因此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经过复制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有标记,如图a;第一次有丝

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标记,该细胞再经过复制,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只有一条有标记,如图b;由于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时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因此第二次

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具有放射性的染色体的数目不确定,可能是0条,最多可能是12条;该细胞再经过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可能有两种情况,即图b和图c,但是不能确定b、c各自确切的数目,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肯定是12条,即b+c=12个。综上分析

,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了DNA的半保留复制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从第一次分裂情况逐次考虑,并且染色单体在分离时是随机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在分析过程中能

够紧扣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32.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若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致死,则一对都缺失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则F1中(

)A.白眼雌果蝇占1/4B.红眼雌果蝇占1/4C.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4D.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设基因为A、a,在X染色体上XA、Xa,若正常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XAX

a和XA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1:1:1:1;亲本中均缺失一条IV染色体,因此后代中缺失一条的占1/2,缺失两条的和染色体正确的均占1/4,但由于缺失两条的不能存活,因此后代正常染色体的占1/3,

缺失一条染色体的占2/3。由此可以计算后代不同表现型的概率。【详解】AB、若正常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XAXa和XA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1:1:1:1,则红眼雌果蝇占1/2,白眼雌果蝇的概率为0,AB错误;C、染色

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3×3/4=1/4,C正确;D、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2/3x1/4=1/6,D错误。故选C。33.L病毒侵染小鼠的脑膜细胞,引起脑膜炎,L蛋白是L病毒的抗原蛋白。科研人员将两只转基因小鼠进行杂交,让能表达L蛋白和L蛋白受体的子代小鼠感

染L病毒,会引起严重的糖尿病,如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作为亲本的两只转基因小鼠均为杂合子B.转入基因的遗传一定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L病毒侵染的细胞可被效应T细胞裂解D.小鼠患糖尿病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被杀伤【答案】B【解析】【分析】本

题结合杂交图解,考查了基因工程、遗传定律以及人体免疫的有关知识,考查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对基因工程产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进行结果分析,识记细胞免疫的过程,掌握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的情况.【详解】分析图解可知,导入目的基因的个体均相当于杂合子,L蛋白基因用A表示,L蛋白受体基因用B

表示,则转L蛋白基因小鼠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abb,转L蛋白受体基因小鼠可表示为aaBb。这两个个体杂交结果为25%AaBb(L蛋白、L蛋白受体)、25%Aabb(L蛋白)、25%aaBb(L蛋白受体)、25%aabb(无).相当于每对基因进行测交,在遵循基

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前提下,杂交子代比例方为1:1:1:1。由分析可知,两个亲本小鼠均导入了一个目的基因,均可以表示为杂合子,A正确。两个亲本杂交,若两对基因分别分析得出的比例相乘,结果和实际情况相符,则两对基因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杂交结果分析可知B错误。L病

毒侵染的细胞可被效应T细胞识别为靶细胞,通过接触使之裂解,释放病原体,C正确.小鼠患糖尿病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表面有病毒抗原基因表达的L蛋白,因此被抗体攻击杀伤,D正确。【点睛】当目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时

,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目的基因的等位基因,所以个体均相当于杂合。如果两个基因导入同一条染色体上,或目的基因导入到细胞质中,则目的基因的遗传一定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果两个基因导入到不同的染色体上,一定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4.下图表示细胞中与水分子代谢有关的生

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甲、乙、丙B.结构甲产生的H2O中的氢来自于葡萄糖和水C.结构乙中H2O分解的部位是类囊体薄膜D.结构丁上合成多肽链时生成的水分子数等于氨基酸数【答案】D

【解析】【分析】据图判断:甲为线粒体,乙为叶绿体,丙为粗面型内质网。【详解】A、生物膜系统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等结构构成,甲为线粒体膜,乙为叶绿体膜,丙为粗面型内质网膜,A正确;B、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均需酶的催化。第一阶段:细胞质的基质C6

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第三阶段:线粒体的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

ATP),B正确;C、结构乙中H2O分解属于光反应过程,场所为类囊体薄膜,C正确;D、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生成的水分子数目等=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D错误。故选D。35.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

,正确的是A.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上后对酵母菌进行准确计数B.在对酵母菌计数之前,不需要对培养瓶进行轻轻振荡C.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D.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呈现“J”型增长【答案】D【解析】【分析】对一支

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

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详解】由于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酵母菌,故采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而不能用普通载玻片计数,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对培养瓶进行振荡,尽量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错误;除营养条件

外,其他环境因素对酵母菌数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温度、pH等,C错误;在酵母菌发酵的初始阶段,由于容器内营养条件良好,酵母菌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呈现“J”型增长,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酵母菌的计数要用血细胞计数

板,而不能用普通载玻片计数,再根据题意作答。36.植物能感知外界光照变化,调节脱落酸和赤霉素合成,保证冬天(短日照)休眠、夏天(长日照)生长。有关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B.10°C有利于过程②④,30

°C有利于过程⑤⑥C.10°C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30°C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D.长日照能促进所有过程,短日照能抑制所有过程【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二者共同

促进植物生长;脱落酸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茎和侧芽生长,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因此是一种生长抑制剂。【详解】A、由于植物短日照休眠,长日照生长,生长与图中的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有关,休眠与脱落酸有关,因此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促进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合成,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促

进脱落酸合成,A正确;B、冬天短日照、温度较低,促进植物休眠,促进脱落酸合成,故10℃有利于过程⑤⑥,B错误;C、夏季长日照,温度较高,利于植物生长,促进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合成,故30℃有利于过程②④,C错误;D、由于植物短日照休眠,长日照生

长,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而过程①③不会抑制,D错误。故选A。37.拟南芥超矮生型突变体有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两种。研究者以野生型和某种超矮生型突变体拟南芥为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

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表明,野生型拟南芥自身合成的赤霉素浓度始终高于该超矮生型突变体B.图乙表明,高浓度的生长素对野生型拟南芥茎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C.实验表明,该种超矮生型突变体属于激素不敏感型D.实验表明,若用适宜浓度的

赤霉素和生长素同时处理,可提高该突变体茎的长度【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甲、乙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拟南芥的生长,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体现正常拟南芥对其敏感性更高。如果激素对拟南芥作

用后,拟南芥有所改变,说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如果拟南芥没有任何改变,说明是激素不敏感型。【详解】A、该实验中,野生型拟南芥的茎长度始终高于该超矮生型突变体,但不能说明野生型拟南芥自身合成的赤霉素浓度始终高于该超矮生型突变体,A错误;B、图乙中高浓度的生长素组与对照组相比,生长快,无抑制

现象,B错误;C、实验结果表明,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后均不起作用,故该超矮生拟南芥品种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C正确;D、实验没有两种激素共同作用的实验数据,所以无法判断,D错误。故选C。38.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升高与多种激素有关。用不同激素处理生理状况相同的

3组健康小鼠(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相同),分别测定处理前、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实验处理血糖浓度/(mmol·L-1)处理前处理后30min60min90min120min

甲胰高血糖素4.55.765.44.954.95乙激素X4.54.54.54.54.5丙胰高血糖素+激素X4.56.757.27.026.75A.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C.激素X可促进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D.

可用斐林试剂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因变量是处理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表中的甲组用胰高血糖素处理后,血糖浓度上升,说明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血糖;乙组用激素X处理后,血糖浓度不变,说明激素X

单独作用不能升高血糖;丙组用胰高血糖素和激素X同时处理后,血糖浓度上升,且血糖浓度上升的程度比甲组大,说明胰高血糖素和激素X共同作用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详解】A、由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A正确;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

萄糖含量,其作用是和实验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作对照,B正确;C、表中的甲组数据可以说明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血糖,乙组数据说明激素X单独作用不能升高血糖,丙组的数据说明胰高血糖素和激素X共同作用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可见,激素X的作用是通

过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而使血糖水平升高,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C错误;D、尿糖中的“糖”属于还原糖,因此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D正确。故选C。39.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

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虚线接近Nt的区域为A区域,虚线接近Nt+1的区域为B区域。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绘制曲线图分析蝗虫种群的数量

变化,属于构建数学模型B.两个种群数量对应图中曲线的交点S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C.当种群数量曲线连续分布在A区域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燕鹆捕食蝗虫,则甲曲线可表示燕鹆的种群数量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

: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Nt+1与Nt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该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该比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减少。【详解】A、图示用曲线表示种群增长的数量变化,属于数学模型,A正确;B、两个种群数量

对应图中曲线的交点S时,Nt+1与Nt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B正确;C、当种群数量曲线连续分布在A区域时,Nt+1与Nt的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错误;D、从图中看出,曲线甲种群数量低于一定值后,逐渐灭绝,当

高于一定值,种群数量减少,燕鹆捕食蝗虫,甲曲线可表示燕鹆的种群数量变化,D正确。故选C。40.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

偏转2次B.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C.由于a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所以刺激a点,理论上指针不偏转D.分别刺激a、b、c、d4处,其中只有1处指针偏转1次【答案】B【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在b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首先传到右边接点,电位表偏转一次,接着兴奋传导到左边接点,电位表再偏转一次;在c处给予足够强度

的刺激,兴奋传导到左边接点,电位表偏转一次,接着兴奋通过突触传导到右变接头,电位表再偏转一次,A正确;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a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同时传导到左右两个接点,没有电位差,电位表不偏转;由于兴奋在神经元

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只能传导到到右边接点,电位表偏转一次,B错误;C、由于a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所以刺激a点,兴奋同时到达左右接点,指针不偏转,C正确;D、根据以上分析,刺激a,指针不偏转;刺激b、c处,指针偏转2次;刺激d处,指针偏转1次,D正

确故选B。41.稳态对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如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鱼分别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和全球的是()A.2、1、5B.5、3、2C.3、4、2D.1、2、3【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1生活在温度最高,盐分最低的水域;

2生活在盐度最高,温度最低的水域;3生活在盐度最高,温度范围较广的水域;4生活在温度较低,盐分较低的水域;5生活的盐度和温度范围较广,可生活在全球不同水域。【详解】北极海域的特点是温度较低,盐度较高,

由分析可知2适合在该水域中生存,热带湖泊温度较高,盐分较低,由分析可知,1适合生活的该水域中,由图可知,5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都能很好的生长,故5可在全球的水域中生长,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示意思,就要学好数学中的坐标轴的意义,需要同学们能够各科知识融

会贯通。42.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其中虚线表示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说明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2B.a段

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D.若草原兔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草原兔数量会偏大【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

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图中K1、K2均为草原兔种群的数量,其中K1的数值在较长的时间内在一极小的范围内上下波动,说明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1(环境容纳量),A错误;a

段快速增长,其原因可能是兔种群的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正确;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导致植被数量减少,可见,草原兔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正确;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

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若草原兔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估算的草原兔的数量会偏大,D正确。4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导致调查结果小于真实值的是()ABCD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小网眼大网眼小网眼大网眼第二

次捕鱼所用渔网大网眼小网眼小网眼大网眼A.AB.BC.CD.D【答案】D【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详解】A、若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小网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大网眼,则第二次捕获和统计的是相对较小的群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不改变标记个体数占群体数的比例,因此统计的结果不改变,A错误;B、若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大网

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小网眼,由于第一次标记时只标记了个体较大的,而第二次统计时增加了较小的一部分群体,使标记个体所占比值减小,因此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C、若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小网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小网眼,调查范围接近实际种群的数量范围,调查结果与实际值最

接近,C错误;D、若第一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大网眼,第二次捕鱼所用渔网为大网眼,则调查的范围是大鱼个体数量,调查结果比实际结果偏小,D正确。故选D。44.克里斯琴认为: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间的社群压力会影响种群数量,其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以下说

法不正确的是()A.社群压力会导致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数量减少B.社群压力会导致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C.社群压力通过神经、体液、免疫三种调节方式调控种群数量D.社群压力会导致出生率升高,死亡率下降,从而改变种群数量【

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导致低血糖、休克;②下丘脑作用于垂体,使得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阻碍,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减少;两者共同作用增加

死亡率。③垂体产生的促性腺激素减少,进而影响生物的出生率,使种群数量减少。【详解】A、据图分析,社群压力会导致抗体数量减少,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A正确;B、据图分析,社群压力会导致机体低血糖、休克,说明可能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B正确;C、据图分析,种群数量过多时,可通过神

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方式,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种群数量减少,C正确;D、据图分析,社群压力会使得性激素减少,生殖细胞成熟减少,进而降低出生率,另外对疾病和外界抵抗力降低,增加死亡率,从而使种群数量降低,D错误。故选D。45.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

),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弯曲半边茎内侧细胞比外侧细胞生长的快B.生长素对半边茎内侧细胞有促进作用,对外侧细胞有抑制作用C.造成上述现象

的原因可能是内侧细胞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D.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内外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两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作用因生长素的浓度、细胞的年龄、植物的种类、植物器官

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因细胞的年龄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幼嫩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

外侧高,且其促进细胞生长的效果更明显,导致内侧细胞生长快,A正确;B、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内外侧细胞都在生长,并未体现生长素对外侧细胞的抑制作用,B错误;C、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内侧细胞生长快,由生长

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可推测内侧细胞大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C正确;D、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可能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D正确。故选B。【点睛】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

明确生长素的作用因浓度、细胞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其次要求考生根据生长素的作用原理对实验现象(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作出合理的解释。二.非选择题46.下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a、b表示物质,①—④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物质a表示__________。(2)图中①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阶段,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③生理过程的场所是__________。(3)据图推测ATP合成发生在__________(填序号“①、②”),图中

ATP的结构简式可写为_______。(4)图中表示暗反应过程的是________(填序号),其发生的场所为________。【答案】(1)O2(2)①.光反应②.类囊体的薄膜③.细胞质基质(3)①.①②.A-P~P~P(4)①.②②.叶绿体基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暗反应,③表示葡萄糖为底物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其中a是氧气,b是二氧化碳。【小问1详解】图示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

应阶段,水经过光解生成O2和[H],所以a表示O2。【小问2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图中①发生了水的光解,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此过程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③为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丙酮酸和[H],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

段,此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小问3详解】光合作用中光反应阶段的能量转化是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所以在①光反应阶段有ATP的合成。一个ATP分子中有1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其中含有2个特殊化学键,即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小

问4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图中②发生了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过程,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此过程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47.下面的图A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B是一个家族中两病的遗传系谱图(甲病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控制基因为A与a;乙病的控制基

因为B与b),Ⅱ-6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请据图回答:(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1)图A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②____。其中β链碱基组成为_______。(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_______遗传病,该病例体

现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为________。(3)乙病属于____________遗传病。(4)若Ⅲ-7和Ⅲ-9结婚,子女中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是_____。【答案】(1)①.复制②.转录③.GUA(2)①.常染色体隐性②.基

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3)伴X染色体隐性(4)1/24【解析】【分析】分析图A:图中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复制过程中由于碱基T-A碱基对突变为A-T,导致基因发生突变,引起mRNA上的密码子由GAA变为GUA,所翻译的

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缬氨酸,导致产生异常的血红蛋白。分析图2系谱图:由图中5、6到9、10,即“无中生有为隐性”,甲、乙病均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确定,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中Ⅱ-6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由此判断乙病为伴X

隐性遗传病。【小问1详解】图A中①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由图可知,图中α链为转录的模板链,突变后其上的碱基为CAT,则转录后β链碱基组成为GUA。【小问2详解】由图中5、6到9、10,即“无中生有为隐性”,甲、乙病均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

伴性”确定,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例中基因通过控制细胞内的结构蛋白—血红蛋白的合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关系。【小问3详解】由图

中5、6到9、10,即“无中生有为隐性”,甲、乙病均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确定,根据题意中Ⅱ-6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由此判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图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小

问4详解】根据以上对图B的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a),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B、b),图中8号个体患甲病,基因型为aa,则亲代3、4号的基因型都为Aa,那么7号个体表现正常,基因型为A-XBY;图中10号个体表现为乙病患者,则基因型为XbY,那么亲代中5号个体基因型为

XBXb,图中9号个体为甲病患者,则9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X-,若Ⅲ-7和Ⅲ-9结婚,即A-XBY×aaXBX-,分解为A-×aa和XBY×XBX-,A-×aa→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1/2=1/3,XBY×XBX-→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

2×1/4=1/8,子女中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是1/3×1/8=1/24。48.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中填字母,“”上填文字)(1)a、d、f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与f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d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2)细胞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共穿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___]。(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________(填“会”或“不会”)引起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原

因是图中[__]内存在着______________物质。(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增多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将导致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

淋巴、血浆、组织液②.蛋白质③.无机盐、蛋白质(2)①.④②.e→d→c→f→g③.4④.g(3)①.不会②.d③.缓冲(4)①.组织液②.组织水肿【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a为淋巴,b为毛细淋巴管壁,c为毛细

血管壁,d为血浆,e为红细胞,f为组织液,g为组织细胞。【小问1详解】分析题图可知,a为淋巴,d为血浆,f为组织液。d血浆与f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包括d为血浆、a淋巴和f组织液,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

质的含量有关。【小问2详解】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与还原氢反应生成水,因此细胞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④,血液中的O2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携带,因此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e红细胞→d血浆→c毛细血管壁细胞→f组织液

→g组织细胞,其中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层细胞,两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共4层膜结构。CO2在细胞内线粒体产生,所以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g组织细胞。【小问3详解】由于d血浆中缓冲物质的存在,即使喝入

大量的食醋,其pH也不会明显下降。【小问4详解】若一个人长期营养不良,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水分过多地滞留于组织液f中,将会引起组织水肿。49.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

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株。(2)乙图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

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

_____________株/m2。【答案】①.五点取样法②.等距取样法③.8④.物种数迅速增多,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⑤.S0⑥.(n1+n2+n3)/(3S0)【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实验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知

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据此结合题意,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详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某一个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据此分析图示可知,记录的数目是8

株。(2)乙图显示:物种数目随样方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当样方面积增加到S0时物种数目达到最大值,此后物种数目不再随样方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物种数达到最多时的最小

样方面积为S0,此面积是调查该植物的最好样方面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