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42.312 KB
  • 2024-10-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共(7)页,42.31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d03fb33a94fc884a2864b4c66e3b4c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玉溪一中2025届20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修兵弗战”“以德治国”可知材料表达了当时人们渴望和平,反对暴力,希望内修德治的意愿,这说明传统德文德理念在部落社会时期即

已存在,故选B项;春秋时期的孔孟之道主要来源于西周时期的宗法观念和民本思想,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出现需要有王权、阶级、城市、文字、公共权力等多个因素的印证,材料并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的墓葬并未明确说明墓主人的身份,也未将多个墓葬的规制和随葬品进行对比,无法

体现贫富分化,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商代早期遗址盘龙城发现后,学者认为商代的疆域达到长江流域。但盘龙城仅仅是商王朝南下的一个据点或臣服于商的一个重要方国中心,其控制的范围和具体的界限根本无法确定。江西

吴城商文化、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遗址发现后,又有学者认为商代的疆域到达江西中部。西周疆域的四至虽然比商代清楚了许多,但也存在这类情况”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对盘龙城遗址和江西吴城商文化、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了早商政权在这些地方的势力扩张,使得人们对商朝政治版图的已有认

知逐步更新,但此时并未完成疆域的统一,故选D项;国家顶层政治设计是指国家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的规划,材料仅涉及到商代遗址的行政范围,没有明确其政治设计的具体情况,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商代遗址的行政范围,没有明确中华文明多元一

体的具体表现及演化进程,排除B项;政治疆域具有固定的范围且不再发生改变,对历史遗迹的勘察和研究需要时间和实证,逻辑错误,排除C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晋国多次参加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会,其实

质目的是为了迫使各附属国向其交纳贡赋,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反映了传统政治秩序受冲击,故选C项;秦统一六国战争,促进了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始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战争属于争霸性质,而不是兼并战争,排除B项;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

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材料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这些治国主张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面对社会变革,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从本阶级、阶层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

的主张,出现了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故选C项;先秦时期就以具备大一统的政治理想,但表格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有关于“大一统”的具体内容表述,排除A项;“重视自然,无为而治”体现的是道家思想,仅符合一派主张,与材料范围不符,排除B项;“重视法律,以法治世”体现的是法

家思想,仅符合一派主张,与材料范围不符,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知管子主张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要同时并举,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故选D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并没有述及“道德

教化”与“富民”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表明管子主张国家的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并举,并没有述及“尊重民意”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法制政令”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6.【答案】D【解析】在以县城为基地的军事活动中,县令发展成为军

事指挥者,以指挥有战斗能力的县兵,这样就有可能形成县令因为掌握地方兵权而专权乱政的现象,所以地方政权存在失序风险,故选D项;秦朝一建立就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且县级行政区划就是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题干中明确指出县令是在以县城为基地的军事活动中具有军事指挥权,所以不是中央军事指挥权

力下移,排除B项;题干中的县令是由皇帝任命的,县兵是有战斗力的县住民组成的,与宗族势力没有关联,所以不能得出宗族势力影响地方治理的结论,排除C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要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要堵塞河道)……毋敢夜草为灰(不要烧草作为肥料),毋毒鱼

鳖(不要毒杀鱼鳖)”可知秦朝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故选A项;材料中主要提及秦律中的禁止行为,未提及如何严惩,无法体现秦律严苛,排除B项;据材料“伐材木山林”可知取材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春二月,毋敢……不夏月(不到夏季),毋

敢……到七月而纵之(到七月才解除禁令)”可知秦律遵守自然规律,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据题干并纲要上册所学可知,“奉朝请”实际上相当于将王、侯“软禁”到京师(首都),封国大权掌握在“中央派驻的”国相手中,这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封国的直接管控,故选D项;“地方豪强势力

”不合逻辑,与题干“王、侯多不就国”相悖,排除A项;“军阀割据”不合逻辑,东汉的军阀割据是地方长官趁农民起义之机拥兵自重而导致的,排除B项;“外戚干政”不合逻辑,与“封国大权操于国相”相悖,排除C项。9.【答案】B【解析】据材料“时人对生命的忧患意识”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政治腐朽黑暗,推动人们产生忧患意识,故①正确;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在两汉之际,两者对中国人的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故②正确;志怪小说虽能反映当时人们对生命的忧患意识,但是并非期望用人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当世问题,而是寄托于鬼怪神灵,且志怪小说内容

丰富,并不只有对于爱情的幻想内容,故③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之际,玄学产生,玄学家主张虚无的“道”,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摆脱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0.【答案】C【解析】由“在籍的

61户人家,户均已授田47亩,仅占应授田的33.9%”、“户与户之间授田数也存在差异”等信息可以得出,这个地方的授田数量严重不足,且存在严重的授田不均现象,所以由此可以推知,赋税制度有待调整,不然会激化矛盾,故选C项;题干中的信息只能体现授田现象,并不

能体现出土地兼并现象是否严重,排除A项;户籍档案仅反映土地授予情况和户籍情况,并不能反映出政府是否严控土地流转,排除B项;小农经济破产是在小农失去土地或者出现天灾的情况下才会体现,但是题干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

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可知,唐代政府明文规定土贡的使用及运输状况,但是唐后期土贡流动距离扩大,说明唐朝后期土贡的地方性脱离中央性,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故选C项;土地兼并使得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瓦解,排除A项;唐末藩镇割据主要原因是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排除B项;土贡具有象征和礼仪的意义,对财政收入影响不大,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唐宋时期主流思想积极为现实生活、社会服务,而“乾嘉盛世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

”,因清朝文字狱的迫害,儒家知识分子被迫避世,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故选C项;“影响学术的地位”不合逻辑,乾嘉盛世时理学仍是正统思想,排除A项;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思想界较为活跃,排除B项;“主流思想的更替”不合史实,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一直为封建社会的主

流意识形态,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元史》《外夷传》朝贡体系不包括边疆民族,说明边疆少数民族已纳入了直属统治之下,说明元朝对边疆控制的加强,故选D项;《汉书》、《旧唐书》记述的是边疆民族状况,不是与中原王朝的朝项关系,与《元史》无法比较,不能得出朝贡范围拓展的判断,排除A项;

朝贡体系就是华夷思想的体现,排除B项;元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不仅仅是行省制度,如宣政院管理吐蕃,排除C项。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治理模式是指四时捺钵制,其特点是

根据季节的变化转换行宫,行宫所在其实就是“政治中心”,因此,这一治理模式反映了政治中心的有序迁移,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中心的有序迁移,未体现统一天下的坚定意志,排除A项;材料中“捺钵制”是治理模式,处理政治问题的地方,无法反映军

事实力的强大,排除B项;国内矛盾的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材料南宋滥发纸币导致通胀恶化,推行公田法激起民怨加剧恶性通胀循环,不是金融创新,排除A;南宋和威尼斯政府的金融措施从根本上是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故选B;威尼斯

授权政府发行国债是金融创新稳定了金融秩序,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金融稳定是政权巩固的重要因素,排除D。16.【答案】B【解析】据材料“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

“记述南亚、西亚及中亚”、“介绍了非洲与欧洲,记载了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活动”等信息可知清朝雍正年间有识之士就关注外部的海洋地理状况,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的是部分有识之士的观点,不能代表清政府,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雍正年间,而不是近代,时间不符,排除C项;开明人士尝试探索国

家出路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材料体现的是雍正年间,时间不符,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商人经营和贩运的主要商品是非主要生活资料,且缺少生产资料”“一些工商业市镇的产品并不具有优势”“商业资本和封建农业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近代化动力存在不

稳定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全国统一商品市场雏形初现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手工业生产受到商业资本控制,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18.【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

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故选B项;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产量不稳定,排除A项;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等都位于中低纬度,而非高纬度,排除C项;

农耕文明区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而非“简单”,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西亚等地区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字,说明人类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故选A项;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

起源的前提,排除B项;据材料“西亚的腓尼基人充分利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文字”可知,西亚将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结合起来创造了字母文字,故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国家、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排除D项。20.【答案】A【解析】据材料“随着人口增加,生存

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可知,材料说明了农业扩张的必然性,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的扩张性,没有涉及文明的产生,排除B项;据材料“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逐渐传播到四面八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扩张,而非文明的扩张,排除C项;据材料“随着人口增加

,生存的压力就会增大,农业于是向四处扩张”可知,材料强调人地矛盾推动农业扩张,而非文明融合,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据材料“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修建过大规模的道路系统,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都采用过迁移居民的办法……印加帝国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

代帝国几乎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可知不同文明采用了相近的统治国家措施,说明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与统一性,故选B项;材料“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修建过大规模的道路系统”并未提及人类文明交流,排除A项;人类文明

产生的的标志是文字、阶级和国家等多种因素,并不只有国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文明的共同特征,并未提到生产力进步对文明产生的作用,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题干中“(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

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可知人类文明受到了地理气候、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故选A项;“决定性因素”不合史实,地理气候只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性因素是

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等,排除B项;“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逻辑颠倒,应为文化发展是农业文明引导的结果,排除C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合史实,人类最初的文明出现在亚非欧大陆的若干地区,犹如茫茫大海中的几座孤岛,

相互之间联系甚少,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据材料“创造出了一种可以引发农民的市场兴趣、把他们的富余产品出售到市场从而为自己增加收人的新机制”可知,城市与农民之间形成了一种经济联系,从而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并能

够促进加工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最终产生英国的民族工业,故选A项;农民“把他们的富余产品出售到市场”,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工业民族的形成,排除B项;市场和需求的扩大直接引发工业革命,排除C项;工业革命前资产阶级

进行资本的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而材料增加的是农民的收入,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据材料“庄园公共事务由村民组成的陪审团处理……庄园的警察、检验员由村庄民众选出”“庄园内个人案件诉讼由庄园法庭处理、禁止外面的官

员干涉庄园事务”可知中古欧洲的部分庄园内,村民可以通过内部组建陪审团、警察和庄园法庭实现基本自治,故选C项;11世纪后,中古欧洲的王权呈现出增强的趋势,材料中的现象在中古欧洲不具有普遍性,排除A项;14世纪英法百

年战争以来,英国王权呈现出明显增强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只存在部分没落的贵族庄园中,不具有普遍性,也不适用于所有普通人,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材料“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

知识与文化”可知当知识传播对象的范围比较小时,文明传承的难度增加,文明消亡的可能性也更大,故选D项;材料仅可知西班牙消灭了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中的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阻断了其文明的传承,而非对其文明本身进行破坏,排除A项;玛雅人、阿兹特克人不是印第安人,排除B项;材料仅述及文明

内部的传承,不涉及对外交流的情况,因而无法得知美洲文明是否具有封闭性,排除C项。26.【答案】B【解析】据材料“受到欧洲各国高利贷商人的青睐……许多专制国家的资本也在此时一点一滴地向荷兰汇集”结合所学可知,荷兰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为殖民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B项;材料仅是荷兰的经济环境,没

有涉及其他国家,不能说明其“率先”完成,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荷兰的经济环境良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项;据所学,16世纪末荷兰就已经建立共和国,并没有国王,排除D项。27.【答案】C【解析】据材料“英国新设立北婆罗洲公司,将东南亚地区作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转站

”,可知东印度公司、北婆罗洲公司等殖民垄断公司服务于英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是英国向南亚和东南亚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故选C项;“将东南亚地区作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转站”说明英国更加看重印度和中国的重要性,只是将东南亚视为二者的中转站,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

体说明英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变化,而且工业革命对英国的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19世纪,排除B项;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完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正式形成,排除D项。28.【答案】C【解析】由“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印度果阿,由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有

白银、象牙、檀木等,而以白银为大宗,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可知,中国的生丝运往了果阿和里斯本,而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白银来到了中国,这一过程是由葡萄牙主导的,可见中国被卷入了“全球化”贸易中,故选C项;三角贸易不包含中国,题干所述与三

角贸易的表现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述属于印度洋贸易,而由题干信息可知,传统的印度洋贸易焕发了新的生机,而不是日渐衰微,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印度洋贸易,不是大西洋贸易,排除D项。29.【答案】B【解析】据材料“哥伦布不愧为时

代的弄潮儿”“他是一个既信奉上帝而又掠夺成性的拜金狂,这是一个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可知《大国法则》对哥伦布的评价主要以积极正面评价为主,体现了哥伦布对欧洲殖民扩张的积极影响,故选B项;据材料“哥伦布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这

是一个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可知《大国法则》对哥伦布的评价主要以积极正面评价为主,排除A项;据材料“这是一个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可知《大国法则》对哥伦布的评价主要立足于哥伦布对欧洲的影响,排除C项;哥伦布发现

美洲使西葡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排除D项。30.【答案】C【解析】马铃薯是一种粮食作物,并非重要商品,故①错误;产量高且营养丰富的马铃薯改变了亚欧大陆很多地区的食物结构,故②正确;马铃薯并非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故③错误;马铃

薯作为一种耐旱性较强的高产作物,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31.【答案】(20分)(1)相同:郑和受朝廷派遣出使西洋;政治目的为主;远航船队的规模大,航程远。(4分)不同:《明史》指出寻找建文帝下落为郑和下西洋目之一

;家谱主要宣扬教化于海外。《明史》注重对郑和功绩的表述,家谱对郑和的才能有更多的赞扬。《明史》记录了出发路线等,家谱主要记载了到达的国家和地区。(4分)(2)《明史》属于文献史料中的官修史书,记载了郑

和下西洋的目的、路线、人员、规模等,具有权威性,史实记述较为准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2分)《郑和家谱》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族谱,能够印证正史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补充正史中的缺失和细节。但带有一

定的主观性,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分)(3)欧洲人航海的深层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的对金银财富、市场等的不断追求,其航海探险具有持久性。(4分)郑和远航是为了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等,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4分)【解

析】(1)第一小问相同,据材料一、二“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奉差诸官员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员…….公干教化诸番王”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受到了政府的派遣,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显示天朝教化,以政治目的为主;据材料

一、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以次遍历诸番国”“官员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员,又拨宝船六十三只,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于诸番国并海外”可知两则史料都认为郑和下西洋的

船队人数多、船只规模大,航程广泛涉及亚非地区。第二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可知《明史》认为寻找建文帝下落是主要目的之一,据材料二“公干教化诸番王”可知家谱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向海外诸国宣扬天朝教化;据材料一“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次遍历诸番国”可知《明史》主要记叙了郑和从出生到起兵有功,再到出使海外的过程,凸显的了对郑和功绩的赞扬,据材料二“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知家谱主要突出赞扬郑和的个人

品行和才能;据材料一“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可知《明史》对郑和下西洋的具体行程和路线进行了详细记载,据材料二“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可知家谱并未具体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行程,只是少数记载了到达的地区和国家。(2)据材料一“将士卒二万七

千八百余人,多赍(送)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可知成书于清初的官方正史——《明史》详细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路线、人数和规模,由于《明史》是在官方主持下编撰的,所以可以依据大量的官方记载,相对具有权

威性,史实记载也相对准确,可以作为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郑和家谱》属于族谱一类的文献史料,更加具有主观性,因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祖先的功业和德行,所以,可以作为补充资料填补正史记载中的缺失部分,还可以印证正史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3)据材料三“则哥伦布以

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可知梁启超主要强调西方在哥伦布开辟前往美洲的航线后,越来越多的探险家进一步深入探险,但是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海外航行壮举随之终止,实际上梁启超是在将二者进行对比,

两者的航海壮举导致的不同结局其实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14、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所以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因是出于经济发展对资本原始积累和市场、原料的追求,同时海外探险和殖民活动也反过来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当时的航海探险具有持久性;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开展朝贡贸易和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渴望,并不是国内经济发展自然推动的结果,所以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一旦出现国力衰退的现象,很快就难以持续。32.【答案】(10分)(1)

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答对两点4分)认识:文明交往的形式包括武力扩张与和平商贸往来等多种形式,和平的商贸往来在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2分)(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

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并使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答对两点4分)【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点,据材料一“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

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可知材料认为两大帝国的对外张加强了不同地区的世界联系,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据材料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可知材料认为两大帝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也将这些文明成果对外传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从国家疆域来看,两大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具有疆域辽阔的特点。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这两大帝国的扩张……”“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

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可知材料认为武力扩张与和平的商贸往来都是文明交往的形式,但是和平的商贸往来更能促进世界各地的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交流。(2)据材料二“阿拉伯天

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可知阿拉伯人在天文学、医学、化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影响了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据材料二“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导致了

文艺复兴的到来”可知阿拉伯人在“百年翻译运动”中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典籍翻译成为阿拉伯文,后来又重新回流到欧洲,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文艺复兴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

逐步传入西欧”可知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欧洲,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33.【答案】(10分)背景:新航路开辟,航海路线增多,航海技术发达;西欧列强殖民扩张,菲律宾、拉丁

美洲及澳门成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拉丁美洲物产丰富,金银产量高;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艺高超、商品经济繁荣。(答对两点4分)影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货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

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大大丰富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加剧了财富掠夺;垄断太平洋航线,获取暴利;作为中转地,马尼拉等地区发展迅速;加强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双向联系与发展,推进了早期全球化进程。(答对三点6分)【解析】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1565至1815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

民地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航运贸易”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得出新航路开辟,航海路线增多,航海技术发达;由材料“太平洋东西两岸的社会经济嬗变为中国和拉美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最终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

一个贸易循环体系”结合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史实得出西欧列强殖民扩张,菲律宾、拉丁美洲及澳门成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由材料“大帆船在归程时装载美洲的白银回到马尼拉,西班牙人用这些白银采购中国商品”得出拉丁美洲物产丰富,金银产量高;由材料

“西班牙人用这些白银采购中国商品”结合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农耕经济发达的史实得出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艺高超、商品经济繁荣。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西班牙人用这些白银采购中国商品”结合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得出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

动了中国货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由材料“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品等货物运往马尼拉”、“大帆船把货物运销到阿卡普尔科港”得出大大丰富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加剧了财富掠夺;由材料“西班牙商人用大帆船把货物运销到阿卡普尔科港

”得出垄断太平洋航线,获取暴利;由材料“先通过中国商船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品等货物运往马尼拉”、“大帆船在归程时装载美洲的白银回到马尼拉”得出作为中转地,马尼拉等地区发展迅速;由材料“太平洋东西两岸的社会经济嬗变为中国和拉美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

可能,最终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了一个贸易循环体系”结合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产生的影响得出加强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双向联系与发展,推进了早期全球化进程。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707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