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共(8)页,773.646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c0d474a1a64e94f201696323c590c4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静海一中2023-2024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一、选择题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有可能最早食用米饭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
渡人D.半坡居民2.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A.①——大汶口文化B.②——元谋人遗址C.③——河姆渡文化D.④——北京人遗址3.2023年春晚舞台设计的文物元素“庙底沟彩陶花
瓣纹”,创意取材于距今约6000年的河南庙底沟遗址。这种新石器时代的花瓣纹彩陶的流行范围,已经涵盖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时,各地区的花瓣纹彩陶又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整个文化区就像一朵由花心和多重花瓣组成的史前中国之花。这
说明早期中国()A.“花心”文化向“花瓣”扩展B.文化呈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原文化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地位D.文明时代始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4.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说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文字的发明
,单偶制家庭的确立和阶级的产生为标志的,是人类或达到智慧水平之形式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是指一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存在形式。下列对文明产生的表述正确的是()A.原始采集和渔猎——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发展——阶级出现——国家产生B
.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农业畜牧业——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文字出现C.原始采集和渔猎——早期城市出现——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D.原始农业畜牧业——社会分工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5.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出土的玉器,造型、纹饰设计精美,数量多寡不一,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材料主要说明红山文化()A.玉器已应用于生活的多个方面B.出现了私有制以及阶级的分化C.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政权D.手工业的规模和技术十分高超6.据说,尧舜再时代选贤与能,“天下
为公”。但是,从夏朝开始,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这是因为夏朝实行()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嫡长子继承制D.分封制7.商周时期,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权,权位显赫。这表明商周时期()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B.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神
权与政权相结合D.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8.《史记》记载:“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大公于齐,兼五侯地。”该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察举制C.分封制D.郡县制9.“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下列对该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表述有误的是()A.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主要流行在我国商周时期C.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土地D.土地不能随意买卖10.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帝高阳(颛顼)之
苗裔兮”,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这说明()A.华夏观念日益增强B.宗法分封制已建立C.百家争鸣影响深远D.三纲五常思想形成1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变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这一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A
.学术中心下移B.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C.士阶层的崛起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改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各国变法()A.推动了社会转型B.消除了兼并战争C.确立了儒
学地位D.巩固了西周统治13.春秋时期,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孔子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通过以身作则的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据此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A.隆礼重法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D.为政以德1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奴隶
主贵族统治衰落,地主阶级兴起,针对这一情况,老子主张()A.“克己复礼为仁”B.“制天命而用之”C.“为无为,则无不治”D.“刑过不避大臣”15.学了某课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语文老师善于
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②数学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③英语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④历史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②16.战国时期,“客”指游
说于各诸侯国知识分子。“以客出仕”是一种流行的入仕途径,公孙衍、张仪、白起、范雎、李斯等人均是典型。当时的“以客出仕”()A.促进了传统儒学兴盛B.推动了百家争鸣C.提升了官员文化素质D.导致了思想趋同
17.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B.源于诸侯争霸的政治局势C.增强华夏认同观念D.成为
中华文明的文化源头18.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e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独断
性和随意性19.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功绩的是()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④采用科举制选官⑤焚书坑儒⑥修建都江堰A.②③⑤⑥B.①②③C.①②③⑥D.②④⑤⑥的的20.张苍曾位列秦朝三公
之一,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当时他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是()A.御史大夫B.太尉C.丞相D.郡守2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郡县制的推行()A.削弱了皇帝权力B.巩固了中央集权C.扩大
了统治区域D.加深了社会矛盾22.有人评价秦始皇“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主要是基于他()A.奠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制度框架B.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C.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D.开始实行郡县制加
强对地方的管理23.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贾谊意在强调()A.治国指导思想僵化导致秦亡B.秦的速亡与暴政密不可分C.
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D.汉承秦制不符合时代需求二、辨析题24.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25.孔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26.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7.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犬戎的进攻。三、材料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材料二生产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氏族内部则分为富裕贵族和贫困普通成员两个集团。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由于氏族部落战争的频繁,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日益加
剧。随着氏族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以及部落战争的激烈,作为阶级统治和扩大战争的工具的国家应运而生。——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家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什么?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
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
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
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涉及思想家所包含的主要思想。(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意义。(4)结合你
的回答过程,请你说明该如何分析材料?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
制”格局泾滑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嬴政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干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外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
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切
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西至临洮、羌
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的(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中国
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的意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