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155.500 KB
  • 2024-09-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8)页,155.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8a30e50345c58e57b7bbe738d65673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据文献记载,商王已有派遣亲近的宗族到别的方国实施监督的事例。西周时期,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

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这反映了分封制()A.推动了周政治文化的扩展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

说明分封制传播了西周的制度文化,故A项符合题意;君主专制出现于秦朝,故B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下,西王室不能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不符合题意;贵族世袭与宗法制相联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2.西周时,公、卿

、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B.秦汉官僚的等级性变强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社会阶

层的流动性变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西周时,爵秩等级的标准是血缘关系,秦汉时期,爵秩等级的标准出现动摇,平民可以军功得爵,打破了之前的血缘标准,体现了等级的开放性,故A项正确;平民可以通过军功得爵体现了社会阶层流动性变强,故B项错误;军功地主阶层与血缘贵族

并存,故C项错误;官僚的等级性体现在官阶的高低,不体现在军功阶层的崛起,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军功爵。名师点睛:从官吏的选拔看,贵族政治之下重要官职官员往往由世卿

世禄制产生,官僚政治下任何官员都由皇帝来任免,人才由察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3.柳宗元称郡县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认为郡县制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D.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答案】A【解析】据材料“摄制

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与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无关,故C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抑制封建割据,但不能达到“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的作用,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有学者评论认不,“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D.皇

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D项符合题意。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故A错误;最终决策权实质上还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

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5.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以<红楼梦>为例浅议宗法制下的社会生活》B.《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C.《从汉初的郡国并行

制到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答案】D【解析】A选项论题合理,《红楼梦》中涉及到四大家族,能够体现出宗法制下的社会生活;B选项论题合理,隋唐时期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三省六部制;C选项论题合理,涉及到的是汉代的中

央集权问题;D选项错误,丞相制度在明朝已经被废除,本题选择D选项。6.唐代开元年间,时人王泠然说:“仆窃谓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未必能鸣鼓四科,而裹粮三道。”这反映了唐代()A.形成崇尚学习的社会风气B.科举制的公平性受到制约C.平民

取得进入仕途的机会D.官僚队伍主要由士族构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仆窃谓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未必能鸣鼓四科,而裹粮三道”可知,王泠然认为科举制在选拔过程中有营私舞弊的嫌疑,不能真正实现选拔人才,其公平性受到限制,选项B正确;材料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A;材料

描述的是科举制过程中的舞弊行为,与平民入仕无关,排除C;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7.希腊城邦普遍禁止不婚,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而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

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这反映出在古代希腊A.城邦支配和干预个人生活B城邦充分尊重自然和生命权利C.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了彰显D.城邦鼓励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而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

受到惩处,因为它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体现的是希腊城邦对公民个人生活的干涉,这说明公民是希腊城邦的重要组成部分,A选项符合题意;城邦充分尊重自然和生命权利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无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城邦鼓励公

民积极地参政议政的说法,D选项排除。8.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在城邦的节日仪式中出现并且发展壮大,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都是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表明了当时

的雅典A.民主制度赋予公民思想自由B.对一切政治权威的质疑否定C.喜剧成为最主要的民主制度D.城邦制度日渐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发展壮大,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都是其驳

斥和奚落的目标”表明了当时的雅典民主政治赋予公民思想自由,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否定一切政治权威,排除B;喜剧不是民主制度,排除C;材料未体现城邦制度日渐衰落,排除D。9.据《雅典政制》记载,从雅典王政时期以来,修宪共变更了11次。在宪法变

更过程中,人民大众的权力一直在增长,到了第11次修宪后,“人民使自己成为一切的主人”。这表明了当时的雅典A.民主政治出现了多数人专制B.贵族和平民的纷争持续不断C.直接民主造成城邦动荡不定D.公民形成了牢固的法治观念【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民大众的权力一直在增长”“人民使自己成为一切的主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法律的不断完善保障了公民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形成了法律至上的观念,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多数人专制,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贵族与平的斗争,故排除。C项,材

料未提及直接民主导致城邦危机的出现,故排除。10.《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第九表中规定:“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由此可知,古代罗马A.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成文

法削弱了贵族的势力C.成文法代表了平民的利益D.注重维护法律程序的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显然强调的是注重法律的公正,故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信息,故A项错误;贵族势力始终不会被削弱,故B项错误;成文法并不是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是

提高了平民的地位,故C项错误。11.古雅典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无法偿债的债务人60天,在此期间债权人须连续三次于市集日将债务人带到审判官前,若仍无人替债务人还账,则债权人有权将债务人砍成块。”这些规定A.说明了公

民政治权利得到保护B.揭示了人身权利神圣不可侵犯C.体现了对财产权利的极度重视D.蕴含着人文精神的逐渐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

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债权人有权拘禁无法偿债的债务人”、“债权人有权将债务人砍成块”等,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即在强调对债权人财产的极力保护,通过债务人的相关义务体现出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材

料没有涉及到“公民政治权利”、“人身权利”以及“人文精神”,三项属于无关项,排除ABD。C项表述符合相关史实和题意,表述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财产制度·对财产权利的极度重视12.

1938年,毛泽东在给王明、周恩来等的电报中说:“保卫武汉重在发动民众,军事则重在袭击敌人之侧后,争取时间,务须避免不利的决战。若军队再损失过大,将增加各将领对蒋之不满,有影响蒋的地位及继续抗战之虞。”此言论

表明中国共产党A.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不满意蒋介石的消极抗日C.服从国民政府领导坚持抗战D.配合正面战场的态度积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军事则重在袭击敌人之侧后,争取时间,务须避免不利的决战。若军队再损失过大,将增加各将领对蒋之不满,有影响蒋的地位及继续抗战之虞”可知,材

料实际上是强调中共要配合正面战场的积极态度,故选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已经建立了,排除A;武汉会战的时候,当时蒋介石是积极抗日的,排除B;材料并没有说要服从国民党政府的领导,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军事则重在袭击敌人之侧后

,争取时间,务须避免不利的决战。若军队再损失过大,将增加各将领对蒋之不满,有影响蒋的地位及继续抗战之虞”,联系所学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的史实分析解答。13.下图是《时报》在1907年8月26日刊登的漫画。图画中间的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

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这主要说明了A.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C.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D.清末“新政”收效甚微【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把清政府比作漏斗,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傀儡,是个摆设,所以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已成为

列强侵华工具。故A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详解】14.《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

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B.辛亥革命失败有其必然性C.地方乡绅成为革命的中间力量D.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辛亥革命在乡村生活

中的角色与之前的清政府没有什么区别,相当于之前的改朝换代而已,说明民主共和思想并没有深入其中,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一种弊端;C选项错误,地方乡绅是革命的不确定者,是投机革命的分子;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村大变革的内容。点睛:解答本题要清楚材料

叙述的现象反映出的问题是什么。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我们会提到有很多人投机革命,材料就体现出了这一内容,这是民主革命思想在人民群众中没有推行的结果,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失败。15.学者胡适曾说:“我们应该决心求学;天塌下来,我们还是要求学。如果实在忍不住,尽可个人行动;手枪,炸弹,秘密组织,都

可以,但不可再罢课。……倘要行动则可个人行动,而不必靠群众汪洋来掩饰自己的怯懦。”胡适的中心观点是()A.国共两党推动的国民大革命实难救国B.个体的选择不能以正义之名绑架大众C.只有采用暴力才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D.务实的“实业救国”论才是理性爱国【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胡适主张求学,反对罢课,反映的是五四运动,与国共合作无关,A项错误;材料胡适认为“倘要行动则可个人行动,而不必靠群众汪洋来掩饰自己的怯懦”体现了胡适认为个体

的选择不能以正义之名绑架大众的观点,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胡适反对群众暴力,更没有涉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论,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五四运动·评价16.1931年中共土地

革命的路线规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规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上述改变主要因为A.中共策略的灵活调整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D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主要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调动农民参与反封建、反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矛盾占据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了调动一切力量反击外来侵略者,说明民族矛盾占据社会主要矛盾;故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B项正确。土地政策的调整是中共策略的灵活调整的体现,而不是原因,排除A。C项土地政策的调整并不是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而是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需要,排除。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与材料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只要是针对地主不符,排除D。所以选B17.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赢得民

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下表中实践与结果的对应符合史实的是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新疆行省,故A项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

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895年反割台斗争中清政府并未组织抗击日本侵略者,台湾沦陷,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38年台儿庄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8.1937年7月1

7日,盛京时报》(日本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日报)号外第二版报道:“此次华北事变根本原因,即南京政府之抗日侮日行为,否认日本在条约上之既得权益等。华方不法不信行为,实不胜一枚举。”材料反映出当时日本A.在东北发动了局部侵华战争B.竭力维护在华政治经济特权C.

努力避免与国民政府的冲突D.利用新闻舆论扭曲侵华事实【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华北事变根本原因,即南京政府之抗日侮日行为”显然是对日本侵华的原因的扭曲,说明日本利用新闻舆论扭曲侵华事实,D正确;在东北发动了局部侵华战争是九一八事变,A错误;材料是说明日本制造假舆论,并

不是维护在华政治经济特权,B错误;材料中不是说明日本避免与国民政府的冲突,主要是想借助舆论消弥侵华的罪行,C错误。故选D。19.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

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C.求同存异D.“一边倒”【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其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材料禁止外国轮船驶入中国内河正是清除外国在华特权的体现,所以A符合题意。B项强

调的是重新与外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C项主张在外交方面搁置争议追求共同利益;D项强调在外交上与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统一战线。所以应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方针20.1946年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80年美国支持伊拉克进攻伊朗,199

0年,美国发动打击伊拉克的海湾战争;1972年美苏双方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2001年,美国退出该条约。以上史实表明,影晌美国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是A.意识形态B.平等人权C.民族矛盾D.国家利益【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国家利益的,

故D项正确;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外政策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故A项错误;BC不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故错误。21.2019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后经济腾飞,特别是生产总值、财政收人、居民收人等皆有明显的增长。澳门回归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B.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缓和

C.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D.“一个中国”成为国际共识【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方略,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为澳门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澳门并不涉及海峡两岸关系,排除B项;题干与香港无关

,排除C项;澳门回归后的发展与国际共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A22.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非正式会议、第70届联合国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等多边场合发表讲话,提出一系列攸关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的重大倡议主张,为世界发展把脉引

航。这说明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A.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坚持倡导新型区域合作模式C.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D.彰显了领导世界的大国风范【答案】C【解析】【详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

。材料“提出一系列攸关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的重大倡议主张”正是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表现,C正确;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错误;联合国大会和G20并不是倡导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B错误。中国主张和平共处,并非谋求领导世界,D错误。23.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宜言中提出:“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这一宣言()A.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C.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独立地位D.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万隆会议都是亚非的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会议。材料“最重自卫的权利”“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原则,

这些宣言显然也有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的独立地位,C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是国家独立问题,A中“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说法不符合史实,A错误;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主要针对美苏两大集团实行行的不结盟的组织,B错误;提倡国家独立并不能消除大国霸权主义,D错

误。24.史书记载: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否决了内阁的建议。于是,第二天,内阁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政府瘫痪。乔治二世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出面恭请内阁复职。对

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B.在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C.对内阁全体成员和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产生了重要影响D.对内阁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A【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发展和演变。【详解】“内阁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政府瘫痪”并不能反映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故A项与材料反映内容不符,是符合设问的正确选项。结合材料及所学,B、C、D项均是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或重要影响,与设

问要求不符,故排除。【点睛】本题是材料型与逆向型的综合性选择题,要求学生要注意审题,并牢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25.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

罗马天主教徒结婚,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这一规定的实质是A.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B.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D.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立法完善

王位继承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选D。材料的主旨并不是立法限制国王的宗教自由,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排除B;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是正确的

,但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手段,排除C.26.英国人在将査理一世推上断头台之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痛苦的摸索阶段来恢复国家机器的运转,最后不得不重新请回国王来构建自己新的政治架构。该历史现象

反映出英国A.不具备社会转型的条件B.资产阶级无法战胜封建势力C.制度创新的曲折与艰难D.议会对国王的态度根本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痛苦的摸索阶段来恢复国家机器的运转,最

后不得不重新请回国王来构建自己新的政治架构”可知,英国经过长期的痛苦的探索,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说明制度创新的曲折与艰难,故C正确;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实现了社会转型,A错误;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势力,B错误;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一直反对王权,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痛苦的摸索阶段来恢复国家机器的运转,最后不得不重新请回国王来构建自己新的政治架构”,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分析解答。27.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曾在议会

中公开宣称:“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皇帝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这说明德意志A.统一前后政治制度没有变化B.议会从属于普鲁士王国C.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特征D.是一个没有政党的国家【答案】C【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德意志统一后,大臣直接听从于皇帝而不是议会,这反映出德意志拥有浓厚的专制主义特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统一前德意志是君主专制政体,统一后的德意志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治制度发生了改变;B选项错误,德意志议会的确受到普鲁士王国的操

纵,但材料并未体现,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德意志议会力量的薄弱;D选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境内存在着政党,如1875年成立的社会民主党。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8.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来维护西方世界的安全。而基辛格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却采

取了通过美国与苏联的对话和合作的方式来共同促进既有国际秩序的稳定。美国这一政策的演变A.表明美国已经放弃了世界霸权主义政策B.成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C.体现了美国国力变化下外交策略的调整D.说明美国沦落为世界二流国家【答案】C【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而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下处于攻势。由此可知C项正确;美国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所以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是台湾问题,不是美

苏的问题,所以B项错误;美国的实力只是相对落后,并不是沦落为二流国家,所以D项错误。点睛: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体现为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是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但是争霸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随着美苏两国力量对比而发生变化。试题中正是体现了60年代苏

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通过大力发展国防工业而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迫使美国调整争霸策略。29.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中写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

不足道的造反)”。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作为目击者作者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B.作者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C.有助于国人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D.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夫乡勇乏叛”“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可知,作者认

为巴黎公社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农民阶级叛乱,由此可知,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故D项正确;目击者作者的记述属于第二手资料,不一定客观真实可信,故A项错误;作者对巴黎公社的

认识不足,不能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故B项错误;作者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不足,而不一定真实可信,不能为国人提供的经验教训,故C项错误。30.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A.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B.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C.尽可能还原历史真

相D.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答案】D【解析】材料中彼得格勒起义者是和平地占领冬宫的,但是苏联官方坚称发生了激烈战斗,在这个细节上存在巨大差别,只能解释为苏联政府的政治需要。这一做法与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无关,故A错误;这一做法与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无关,故B错误;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

史细节不是还原历史真相,故C错误;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形势下,要充分证明敌人的顽固与凶恶、不会轻易放弃权力,最好是捏造出激烈战斗的场面,故D正确。故选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

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材料二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

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最后,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

黑人按人口的3/5计算。——根据《美洲史》和1787年宪法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与王权妥协的表现并分析这种妥协所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的两对矛盾。指出1787

年宪法调和这些矛盾的表现。【答案】(1)表现: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或答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影响: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维护了英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2)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方法:①中央与地方:采用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②大州与小州:设参众两院。参议员每州

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③南方与北方:南方黑奴按3/5折算计入人口比例(或承认奴隶制度)。【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可推出表现为1689年颁布限制王权的《

权利法案》,并逐步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由材料“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可归纳影响。(2)第一小问,材料“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可知存在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等矛

盾。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和结合所学,关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可从联邦制原则方面思考;关于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可以从参众议员的名额方面考虑;关于解决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可从把南方黑奴五个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等内容思考。32.“熊猫外交”在

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达到顶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熊猫就作为礼物随着日本的使者跨越重洋。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熊猫外交”是在1957年,接受这份大礼的是苏联。1957年,平平成为第一只

作为国家礼物送出的大熊猫来到苏联,象征着当时中国与苏联之间的深厚感情。两年后,安安又作为配偶被送到苏联。——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二1956年至195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稀有鸟类养场和美国芝加哥动物国分别先后

两次致信给北京动物园,希望“以货币或动物交換中国的一对大熊猫”。…对外文化联络局最终的答复是,必须双方互派人员到对方动物园访问和领取交换的动物。如因美国政府阻挠而交换不成,那就算了。这件事最终没有办成。…1972年堪称“熊猫外交年”。熊猫玲玲和兴兴赠送美国,这是1949年以后,熊猫第一次被

送到西方国家。——《熊猫外交简史》材料三现在日本、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泰国、德国、奥地利都有熊猫。2017年6月24日,载着大熊猫“梦梦”“娇庆”的专机在万众瞩目下抵达柏林。外界似乎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熊猫大使的足迹足以说明两国关系之冷热。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熊猫,都是国际关

系的重要变化。——《熊猫外交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新中国首次“熊猫外交”的对象是苏联。(2)从材料二“熊猫外交”的历程可见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熊

猫”成为国际关系变化的风向标。【答案】(1)新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孤立、包围、封锁;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而苏联当时对中国人民的态度友好;加强中苏关系的需要。(2)变化: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美国方面:孤立中国政

策失败;美苏争霸处于守势。中国方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需要。(3)熊猫作为中国独有的物种,代表了和平;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熊猫外交”,实际上是考查

中苏关系以及中国与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1)新中国首次“熊猫外交”的对象是苏联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等方面来回答。(2)从材料二来看,50年代美国要求与中国交换熊猫没有成功、70年代中国赠送熊猫给美国,联系史实可知

是中美关系发生了从敌对到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中美双方改善关系的原因来回答。(3)“熊猫”成为国际关系变化的风向标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熊猫大使的足迹足以说明两国关系之冷热。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熊猫,都是国际关

系的重要变化”等信息来分析说明。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

、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徒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可行。而就乡族集团置州郡县,也有利于保证这一集团内部

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及侨流人民的利益。东晋南朝失去了重要的地理上的正統依据。夫所谓祖宗疆土,尺寸不敢与人,既境地止画方隅,又讳言削弱,则侨置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又东晋南朝例不侨置十六国北朝新立的州郡县,借以表明对其政权的否定。东晋以来,豫、并、兖诸州及江淮间流人南渡江,侨寓在这一带,

因置侨州郡县,皖南傍江经济文化因之迅速发展。但侨州郡县对行政、治安、征税等政府管理极为不便。在地方行政与户籍制度上,“侨置制度尤为紊乱之源”。——摘编自《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对当时政区之影响述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指出东晋南朝设侨

州郡县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受地域乡里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维护正统借以表明对北方政权的否定;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2)影响:安置了移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及北方先进的

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南方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维护并发展了士族势力;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难度,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紊乱【解析】【详解】(1)根据“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侨流人口的迁徙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

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可行;而就乡族集团置州郡县,也有利于保证这一剧团内部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及侨流人民的利益”、“既境地止画方隅,又讳言削弱,则侨置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等内容可知东晋侨置

郡县的背景主要是北方战乱,大量北方居民南迁;受固的地域乡里观念的影响;维护正统借以表明对北方政权的否定;同时借此以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2)根据“因置侨州郡县,皖南傍江经济文化因之迅速发展。但侨州

郡县‘对行政、治安、征税等政府管理极为不便’。在地方行政与户籍制度上,‘侨置制度尤为紊乱之源’”可知侨置郡县一方面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造成地方制

度的紊乱。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