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共(13)页,214.13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76e1766d4a8849176ac3ef51e1e3f0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统考高二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
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一些作家开始反思、追问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少作家开始批判工业文明的冷漠,反思人性的异化及人类生存的痛苦。他们深知,要治愈这种精神顽疾,人心需要亲近大地、回归自然。而生态文学恰恰能够给人一种亲切的生存体验。中外生态文学源于对生态问题的关切。批判穷奢极欲
,探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永恒的主题,揭示生态危机的人性与文化根源则是其终极目标。从某种程度上看,生态危机实乃精神危机、人性危机和文化危机,作为应对危机的上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于全球公民环境素养的提升。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饱含诗意栖居美好愿景的生态文
学,以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引领读者回归自然,并将自然根植于心灵深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在西方文学中,在自然日志《瓦尔登湖》中,“生态文学先驱”梭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主张善待自然,强调人应回归自然。中国作家对生态情怀的展现是全方位的,比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
》等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一种精神》等绿色森林系列等,均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共同昭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出路,对人们未来如何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生态文学发出的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心灵诉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人与自然
的良性互动关系,对危及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给予审美的解答,以期通过对话的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很显然,生态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有助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生态文学在关注人类生存、探究人性危机、谋求人类合作及构筑人类共同价值基础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人类应树
立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学角度来把握世界的总体联系和发展规律。在中西文化间,生态思想资源是互相交叠的。尤其在生态伦理方面,这在中西生态文学及相关著述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表征和阐述。阿尔贝特·施韦泽在《文明的哲学》一书中正式
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将伦理学范畴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则把目光投向荒野。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学理念和智慧
已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在古代叙事文学、隐逸文学和当代书写中均有着丰富的呈现。如陶渊明的诗文,以大量的田园文学实践彰显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在小说领域,文人对“天人合一”之境的摹写与刻画也很多,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诉求及与自然相亲的诗意愿景。生态文学以生命伦理为基础,呼
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找寻人类的精神归宿。尽管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它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引领人们反思当下的问题,思索人类未来的命运,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文学本身,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玉明、冯晓英《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实际情况看,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学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反思的产物。B.对生态问题加以关切的生态文学的终极目标是揭示生态危机中的人
性与文化根源。C.生态文学可以引领人们从真善美等角度加强对精神、人性和文化等危机的关注。D.对话是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学用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基础的最佳途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以工业文明带来的危害引起一些作家的反思自然地引出生态文学的概念。B.文章列举梭罗、徐刚、李青松等作家的创作事实,意在阐明生态文学的写作内容。C.文章引用中外伦理学中的观点阐明了生态文学对伦理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文章的最后一段紧承上段,从生态伦理出发,进一步总结生态
文学的积极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文学凭借在探究人性危机方面的重要作用使自身拥有创作与传播的动力。B.那些描写“天人合一”思想或体悟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歌或小说属于生态文学。C.只有那些对中外生态伦理进行深入
研究的作家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D.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诉求的生态文学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答案】1.D2.C3.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
非遗法》的加持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从对物的保护上升到对人的保护,从对物件的保护过渡到对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成对”保护已经成为共识。这种共识有效地
阻止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流。但在《非遗法》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混淆非遗概念的问题。有人误将刚创造出来的“现产”当成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误将被改编、改造过的,甚至被西化、被娱乐化的东西当成遗产。其次是保护理念的问题。《非遗法》重点强调了“原真性”保护原则。所谓“原真性”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汁原味”,目的是确保每个项目的真实。如果经过我们的保护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保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传承人的底线就是不能传递“假情报”。要严把传承人“入口关”,并将那些伪传承人及早“踢”出传承队伍,不能因为他们影响
有序传承。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最大特点,但活态传承的本义并不是让非遗改变,而是让非遗通过一个个泥人的制作、一首首山歌的演唱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去。活态传承理念的提出也是在告诫人们要礼敬传统,而不是对传承人所传文明随意改
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非遗的“原真性”。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修订《非遗法》时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讲,真正的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遗产,而不是留给某个人的私人遗产,这一点与文创产品不同。但从传承规律上讲,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比较复杂,比如一些以家族为传承线的项目,其本身
就有不外传的规定;比如经过再次创作的具体作品,因为作品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创作者应该拥有知识产权,如传承者翻唱的非遗民歌具有个人声音。(摘编自刘海红《有法可依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报》2021年5月)材料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
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一个最大困扰就是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者缺乏稳定性,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实际上就是扩大非遗传播的范围,让城市居民能够感知、共享乡村非遗的魅力。如果从保护
非遗本真性的角度看,似乎这样的共享并不适宜,但要破解传承的困局,通过提高共享度,进而扩大非遗的受众范国,受众的增加可能潜在地提高其中少数人成为传承人的可能性,从而营造非遗传承的条件与环境。如今的城市人口结构中,属于第一代进城的人群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这一群体中,大多
数人无论在情感上、记忆上,还是文化认同上仍然与乡土社会保持着高频度、深层次的联系,因此,涵盖了民俗在内的诸多非遗成为连接城乡、沟通新市民和乡村社会的纽带,而他们作为乡村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既了解乡村文化的过
去,又肩负着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乡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我们也知道,随着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乡村非遗的城市共享既可以丰富公共文化一体化的
内容,又可能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带来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的适度进城,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共享,而且与政府的“送文化下乡”,共同构成了城乡文化双向互动的景观,改变了以往从城到乡的单向文化输入模式,客观上也拓展了非遗未来可能的传承发展空间。(摘编自杨旭东《提升共享度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必然要求》)材料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两部文化遗产基本法,到有关遗产保护利用创新的一系列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条例、指导意见、管理办法,我国形成了各种专项政策和法律法规互补兼容、相互推进的制度化网络,构
建了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三条主线的保障体系,为高效率、高质量的遗产保护发展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实践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遗产的概念、范畴和价值的理解日益开放包容,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充实。我们所理解的文化遗产已经超越“架子上的文物
”和静态的遗址、建筑的传统范畴,走向更宽泛意义上的包括景观空间、生活方式在内的“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不断深化,“大遗产”发展思维更加成熟稳健。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并非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实践探索,而是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性、时代性的战略部署。国家宏观设计越来
越突显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强化与遗产领域的交集和互动。多重国家政策的交织共力、相互呼应,体现了遗产保护发展的“大战略”理念。(摘编自林秀琴《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者的代代相传
,因此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能否吸纳优秀传承人进行传承至关重要。B.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不稳定,势必影响非遗传承乃至城市化进程。C.文化遗产基本法的颁布、各项条例法规的出台,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切实
有力的制度保障。D.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遗产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充实,“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5.下列不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或保护的一项是()A.“薄施淡染:陈扬龙釉
下五彩瓷艺术形成与发展”文化展览在株洲博物馆隆重举办,展览引人入胜。B.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参加北京文博会,进行银饰加工现场演示等活动。C.湖南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吴升平,纸影戏影偶制作技
艺传承人吴渊进入校园宣传皮影戏的表演艺术。D.赫赫有名的岳麓书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下来。6.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是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请根据材料三进行要点提炼。【答案】4.B5.D6.①构建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提供制度支撑。②贯彻
“大遗产”思维,进行开拓性和创新性实践。③设计“大战略”理念,融入总体性和时代性部署。(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前该有一棵树张者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
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
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
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
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
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
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
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
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
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
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
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
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
,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
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
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
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
世界的呐喊。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矿区生活单调乏味,人们都想借种树活动热闹一番。8.文章围绕“树”展开叙事,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们”
对树的情感变化过程。9.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的理解。【答案】7.C8.(3点即可)(1)老师布置《树》的作文,我们没有素材,心有抗拒。(2)通过和父母了解,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3)提
出要移植胡杨树,我们心中充满渴望和期待。(4)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我们充满欢喜和高兴。9.(1)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树应该能给人们带来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2)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家乡的记忆,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应该有
一棵树去承载思乡之情。(3)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包含了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
。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
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
,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欣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面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
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
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注】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欣欣如也:恭谨戒慎的样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B.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C.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
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D.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徙,指改变居住地,也可指官职的调动。还有很多关于古代官职的词,如举、迁、拜、除、改、调、左迁、致仕,它们指授
予官职或官职的调动改任。B.美人,指容貌美好女子。古代也经常用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还可用来比喻君王。汉唐时期也是中等级的妃嫔称号。C.九卿,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每个朝代有所不同。西汉时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
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可指古代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的毕恭毕敬的大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石奋虽然不通晓儒学,但待人恭谨。汉高祖喜爱他的恭敬,把他的姐姐封为美人,他因为姐姐的缘故还升任大中大夫。B.石奋对子孙教导有方。他以孝谨之道教育后人,他四个儿子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而得到重用。C.石奋极恭敬守礼。他的子孙哪怕是做小吏的,回
家看望他,万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不直呼他们的名字。D.石家看重子孙的品行。石奋的少子石庆,有一次喝醉了,归家时在里门未下车,后来虽然肉袒谢罪,石奋仍然责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2)皇太后以为儒者文
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答案】10.B11.A12.A13.(1)万石君一家凭着孝敬谨严在各郡国闻名,即使齐鲁的那些儒生行为踏实质朴,都自认为比不上(他)。(2)皇太后认为儒生言语大多文饰浮夸而不够朴实,现在万石君一家不善夸夸其谈而能身体力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
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李嘉祐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要自趋丹陛,明年鸡树亲。【注】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要:应该。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A.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房明府为官恩泽之广大。B.“归闲不厌贫”饱含了作者对朋友“贫贱不能移”品格的肯定及今后闲居生活的祝福与赞美。C.“残柳雨还新”以雨后柳色表惜别之情,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D.本诗虽有罢官与送别的背景
,但并没有过多写别情。情调较为轻快,别情并不凄恻低沉。15.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从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两方面简要分析。【答案】14.B15.内容表达:颈联写远峰因晴显得更
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由上文记叙、议论结合转为描写景物,显得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情感抒发:由上文对朋友政绩及品德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也蕴含对朋友未来再展宏图的美好祝福,情感变化自然,写得鲜活动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
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秦论》中,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
的根本原因就在于____________。(3)《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至丹以荆卿为计②.始速祸焉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⑥.举类迩而见义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________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
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________、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而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则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包
容、美好的社会责任。民俗的层级越高,就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越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那是一种普通人________,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追寻的“星空”。也就是说,(),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根据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
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为了旅游开发而编造的“传说”,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塑立的“禄神”,为了开车违章免于被罚而生造的“车神”,都属于________的伪民俗、丑民俗、恶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
当的一项是()A.形形色色风调雨顺难以逾越不登大雅B.林林总总风调雨顺难以企及不登大雅C.形形色色五谷丰登难以企及不上台面D.林林总总五谷丰登难以逾越不上台面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民俗最终指向雅,却出
自于俗B.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C.俗是民俗的源起,雅却是它的旨归D.雅是民俗的旨归,俗却是它的源起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B.根据这个意义来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
,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C.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崇的产物。D.根据这个意义来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的产物。【答案】17.C18.B1
9.C(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玻璃上雕刻花纹是很不容易的。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石,即二氧化硅,它不怕盐酸、硫酸、硝酸甚至王水的侵蚀,只有苛性碱才能略
微腐蚀玻璃的一层表皮。①,需要依靠一种会“啃”玻璃的化学物质——氢氟酸。首先在玻璃器皿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致密的石蜡,然后用工具小心地在蜡层上刻画图案,使要雕刻部分的玻璃裸露出来。这时把适量的氢氟酸涂在没有蜡层的表面,②,
就会把玻璃“啃”去一层。最后去除石蜡,玻璃器皿上就呈现出先前所设计的花纹了。③?原来它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是一种无色透明或淡黄色的会冒烟的液体,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腐蚀性非常强,能和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氢氟酸
还对硅化合物具有强腐蚀性,因为它可以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借它来实现在玻璃上雕花的目的,而这是其他强酸做不到的。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以“氢氟酸”开头,概括第三段文字的主要信息。要求表达
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答案】20.①要想在玻璃上刻出花纹②氢氟酸遇上裸露的玻璃③那氢氟酸到底是什么呢21.氢氟酸具有超强的腐蚀性,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发生反应,所以常被用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老师课上问同学们:“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说着,老师拿起一杯水。有人说三百克,也有人说二百克。“是的,它只有二百克。那么你们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老师又问。很多人都笑了:二百
克而已,拿久了又会怎样!老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这杯水的重量很轻,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
同的笑。材料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
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进行辨析,结合材料含义和现实生活,写篇在高三(1)班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和同学交流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①班会主题自定;②自拟标题自定题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
人名;⑤卷面工整、字迹清晰。【答案】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