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考历史答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24.380 KB
  • 2024-09-2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考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考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考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考历史答案.docx,共(8)页,24.38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6a9a3a455341428c46c3e2026eb155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简易参考答案1—5ADCCD6-10BDBCD11-15DDBDB16-20DDCDC21-25ADDCC26-30DAAAC31.(1)不同之处: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任选两点,共4分)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

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任选三点,共6分)(2)历史背景: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任选两点,共4

分)历史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程;为革命军队汇聚了高级人才。(任选两点,共4分)32.示例: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促使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升华。说明:清末民初随着西方侵略加剧和民族危机严重,争取中华民

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相交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基本民族思想,促使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五四时期,在反帝与反封建的同时,人们开始从思想认识上寻

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和政治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推动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发展;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

同抗战的局面,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高涨并最终形成。总之,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危机加深,在中国探索救亡道路中,近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并最终形成(10分)33.(1)设中书省,掌握机要之权;削弱藩王权力;整肃吏治,严肃朝纲;制定新律,改订刑制

和律令。(任选三点,共6分)(2)崇尚法治,有利于政治清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曹魏政权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任选三点,共6分)详细参考答案1.A【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

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D【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

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3.C【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

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4.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

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5.D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

,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6.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的比重比曹魏到东晋时期一直在下降,到东晋达到最低值。从东晋到北宋时期一直

处于上升状态。结合所学知识,曹魏时期,多数的寒门子弟在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曹操本人也是奉行“唯才是举”“任人唯才”的用人政策,使得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仕宦生涯;曹魏后期,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土族而采纳礼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

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此后门第声望成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依据,寒门子弟上升的渠道更加狭窄,此制度为西晋、东晋沿袭,并且不断强化,导致了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的比例不断下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

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为广大的寒门子弟进入仕途提供了—条通道。故而才有了从隋代到北宋的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这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带来的变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社会

的主流思想依旧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是选官制度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文化下移和下层知识分子数量的增多有关,不是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7.D【详解】从材

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8.B

【详解】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是雅典城邦的核心力量,有权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但公民的含义狭小,不包括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人,所以A中的“民众”不等于公民,而D中的“人”也不等于公民,排除AD;只有到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公民才有

充分的参与政治的机会,排除C;雅典的陪审法庭作为司法机关,受理公民投诉,对“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进行最终判决”,广泛参与政治生活,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故选B。9.C【详解】由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并结合所学罗马法的发展史可知,平民经过长期的

斗争,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最起码在法律层面上获得了与贵族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只是得到了抑制,但并未被完全取消,A项说法错误,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是在罗马帝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罗马法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时期,还未将所有自

由人都纳入到罗马法体系当中去,排除D。10.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也就是说国王必须要让议会参加才能行使媾合与开战的权力。本题表明的现象是当

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权力,但是必须让议会参见才能行使。实质上说明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关荣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受到侵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国王专权,故B项错误;此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国王不能控制

内阁,故C项不符合史实。11.D【详解】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早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排除A、B、C三项。工业革命期间,

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本题应选D项。12.D【详解】结合材料信息“1787年3月”,当时1787年宪法尚未颁布,排除A项。联系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

判断D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13.B【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天赋人权指的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的。但规定“按自

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其中的“自由人总数”实际上对人的权力划了等级,有了歧视,如此规定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人民主权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不符合题意,排除掉A。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

应该怎么做,强调的是中央集权,C选项排除掉。各州平等原则没有在《独立宣言》中说明和提倡,排除掉D。14.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

为主要目标,D选项符合题意。美国也采用了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法国革命的特色,A选项排除。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美国也是暴力革命,B选项排除。法国大革命后曾出现多次封建王朝复辟,C选项排除。1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的

政体是二元君主立宪制,其中皇帝是国家的中心,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因此当帝国宰相俾斯麦与德皇威廉二世意见相左时,俾斯麦被迫辞职,此事件反映的是皇帝个人权力的强大,B正确;德意志帝国议会受到政府控制,且材料未涉及议会对政府的监督,A排除;俾斯麦和威廉

二世在对外政策虽然不一致,但是这仅是材料的表象,材料强调的是皇帝个人权力过大,C排除;德意志帝国的民主政治并不完善,因此分权制衡体制成熟的说法错误,D排除。故选B。16.D【详解】从材料中的“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

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等信息来看,英国人发动侵华战争的目标早已确定,说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顽强抵抗”,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部因素,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英国打开中

国国门主要是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排除C项。17.D【详解】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

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18.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给中国

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由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答案选C,A项表述错误,BD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

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19.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

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

。20.C【详解】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

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21.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03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境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正确。从材料中分析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西方列

强的侵略,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强保护弱国,排除B、C。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故选A。22.D【详解】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之时,列强并没有反对,相反瓜分中国的趋势得到缓和,说明帝国主义国家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矛盾,故

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义和团运动的信息,故A错误;美国此时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故B错误;C中改革显然不符合列强的主要目的。23.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

”,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但最后选取了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D选项

正确;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A选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平

等、团结,但无法体现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24.C【详解】从诗句“创立共和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颜开”可知,是创立共和制度,废除君主专制,三民主义思想结硕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太平

天国运动是1851-1864年,义和团运动是1900年,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以上三项时间皆与题目不符合,故ABD项排除。25.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国近代史上

“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明确讲过,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这是一种定性的表述,没有其他的历史事件能够代替,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26.D【解析】试题分析:大革命失败后,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放弃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国革命道路,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故选D。27.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增产”,这是由于土地革命调动了根据地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A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主要精力是巩固根据地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地人民一直未能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8.A【详解】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

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

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29.A【详解】据题干关键信息

“1947年”“《焚毁旧地契》和《发新土地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故A选项正确;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不是抗日战争时期,B选项错误;“

打土豪,分田地”是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C选项错误;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D选项错误。30.C【详解】由图中数据可知,共产党兵力开始具有优势是

在1948年11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正是三大战役进行之中,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结束是在1949年,故D项错误。

31.(1)不同之处: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2)历史背景:国民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历史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程;为革命军队汇聚了高级人才。32.示例: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促使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升华。说明:清末民初随着西方侵略加剧

和民族危机严重,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相交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基本民族思想,促使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形成;五四时期,在反帝与反封建的同时,人们开始从思想认识上寻找

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和政治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推动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发展;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

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高涨并最终形成。总之,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危机加深,在中国探索救亡道路中,近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并最终形成33.(1)设中书省,掌握机要之权;削弱藩王权力;整肃吏治,严肃朝纲;制定

新律,改订刑制和律令。(2)崇尚法治,有利于政治清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曹魏政权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