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 语文.pdf,共(4)页,577.90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65925781628abcdf0dd598bc90733c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密封线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密封线内不得答题太原五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出题、校对:宋为烜刘俊岚赵旭韩凌云(2020.12)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
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
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
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
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
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
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
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
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C.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2.下列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B.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涵义进行了阐
述。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
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敲铜锣的孩子袁省梅初冬
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清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
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高二语文第3页,共8页高二语文第4页,共8页密封线内不得答题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
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
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
。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
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
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
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
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那孩子却不走。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
子当儿子吧。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
孩子的头,轻,而且柔。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
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这娃,脾气还挺大。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
,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
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B.演出结束后,敲铜锣的孩子挨家挨户收粮食时,“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这说明羊凹岭人们的慷慨。C.文中“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这是二豁子故意为难孩子,想让孩子知难而退,不问自己要粮食。D.文章
倒数第二段,“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敲铜锣的孩子对二豁子反转行为的回应。5.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6.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
淹每从容相谏。景素不纳。及镇京口,淹又为镇军参军事,领南东海郡丞。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会南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淹自谓郡丞应行郡事,景素用司马柳世隆。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选部,黜为建安吴兴令。升明初,齐帝辅政,闻其才,召
为骠骑参军事。俄而荆州刺史沈攸之作乱,高帝谓淹曰:“天下纷纷若是,君谓何如?”淹对曰:“在德不在鼎。公何疑哉?”帝曰:“闻此言者多矣,试为虑之。”淹曰:“公有胜者五而彼有败者五。故虽豺狼十万,而终为我获焉。”帝笑曰:“君谈过矣。”是时军书表记,皆使高二语文第5页,共
8页高二语文第6页,共8页密封线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密封线内不得答题淹具草。建元初,又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参掌诏册,并典国史。寻迁中书侍郎。永明初,迁骁骑将军,掌国史。出为庐陵内史。视事三年,还为骁骑将军,寻复以本官领国子博士。少帝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
。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弹中书令谢朏。临海太守沈昭略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明帝谓淹曰:“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
,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天监元年,封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其年,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四年卒,时年六十二。高祖为素服举哀。赙
.钱三万,布五十匹。谥曰宪伯。(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八》有删节)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B.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吾功名既
立正/欲归身草莱耳C.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D.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起家,古代指应征,出仕
;也有出身,兴家立业等意。文中指江淹在南徐州从事兴家立业活动,后任奉朝请。B.带,在古代官制中有兼任、兼管的意思。文中“淹又为镇军参军事,领南东海郡丞”“以本官领国子博士”的领也有此意。C.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者作答。汉代被举荐的吏民经过皇帝的“策问”后按等第高
下授官,魏晋沿用。D.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文中指高祖赠送给江家三万钱、五十匹布来做丧葬费。与“赙”用法类似的词还有“赗”。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江淹学问优良,忠于朝廷。他孤贫
好学,被举荐为南徐州秀才。刘景素镇守荆州的时候,他一同前往。刘景素密谋造反,他写了十五首诗劝谏。B.江淹才名过人,宦海沉浮。升明初年,担任骠骑参军事;建元初年,担任骠骑豫章王记室等职;永明初年,任骁骑将军,致仕三年后又复任旧职。C.江淹任职南司,受到好评。他兼
任御史中丞后,劾治官员,内外肃然。当时担任丞相的齐明帝称赞他,说他近世以来独一无二。D.江淹淡泊名利,封侯去世。他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后,曾对子弟表达过归隐的想法,后又被封为醴陵侯,天监四年去世。10.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
此举事。淹每从容相谏。景素不纳。(4分)(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4分)(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11~12题。寄韩潮州愈①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
,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以回忆
起笔,写诗人也曾和韩愈有过相同的经历,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B.颔联直写别后景况,以“隔岭篇章”“出关书信”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互通书信的真挚情谊。C.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句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
感慨,透露作者对友人深切的关怀。D.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12.本诗可谓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贾岛“好苦吟,善推敲”的诗风,试从“炼字”和其他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二语文第7页,共8页高二语文第8页,共8页密封线内不得答题这种不为毁誉所动,是值得称赞的。(2)李密在《陈情表》中,仅用八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将幼年寂寞,只有影子陪伴自己的孤独惨境刻画了出来。(3)《长恨歌》中,杨玉环所获荣耀,甚至改变了当时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西塞罗曾说历史是记忆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弥补了史书记载不足的重要历史事件的碑刻,更是充实了我们的历史记忆。如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中西文化交流及早期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见证物,
也是研究古代基督教早期传播到中国并在中国发展的__________甚至是无以替代的文献。当然,由于各种原因,也有很多碑刻没有保存下来,其中一些永远地消失了,还有虽原碑消失了的一些碑刻,但它们的内容不是被记录下来,就是以拓片的形式被翻刻复制保留了下
来,同样成为历史实证可被信赖。如唐代《孔子庙堂碑》原碑损毁后,后人根据拓片进行了重刻,使这一关于孔庙的重要碑刻还能以近乎原本的面目留存于世,供人们__________。牢记圣贤和英雄功德,为他们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的一
大文化传统,赵明诚在《金石录》序言中曾言:“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__________、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功德碑是非常令人瞩目的一类碑刻。在中国众多的名山大川和重要殿堂庙宇旁往往都树立有功德碑,它们记述了各个地方涌现的古代圣贤和
英雄,使之与山川大地一样永远为我们华夏儿女所记忆和崇敬。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碑刻如我们所熟知的《史记》等史书一样具有记忆的力量B.碑刻如《史记》等具有记忆力量的史书一样,为我们所熟知C.《史记》等史书为我们所熟知且具有
记忆的力量,碑刻亦如此D.《史记》等史书与碑刻一样,为我们所熟知,且具有记忆的力量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A.缺一不可凭悼树碑立传绵延不绝B.不可或缺凭吊歌功颂德层出不穷C.不可或缺凭吊树碑立传绵延不绝D.缺一不可凭
悼歌功颂德层出不穷1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虽然还有一些碑刻的原碑消失了,但它们的内容时而被记录下来,时而以拓片的形式被翻刻复制保留了下来,同样成为历史实证可被信赖B.还
有一些碑刻虽原碑消失了,但它们的内容或被记录下来,或以拓片的形式被翻刻复制保留了下来,同样成为可以信赖的历史实证C.还有一些碑刻虽原碑消失了,但它们的内容不是被记录下来,而是以拓片的形式被翻刻复制保留了下来,同样成为历史实
证可被信赖D.还有一些原碑虽然消失了,但它们的内容要么被记录下来,要么以拓片的形式被翻刻复制保留了下来,同样成为可以信赖的历史实证1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4分)
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自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嫦娥探月工程以来,“嫦娥五号”任务已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此次“嫦娥五号”核心使命是采集2千克月球土壤带回中国,堪称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
的任务之一。如果任务圆满完成,不仅标志着中国“绕、落、回”三步走探月工程战略的初步告捷,同时中国也将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全球第三个将月球土壤带回地球的国家。据悉,人类最后一次从月球带回土壤还是197
6年的苏联月球24号。如果此次中国能成功带回月球土壤,将成为44年来首次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四、写作(4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出现了《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慢综艺”。比如近日央视节目《走在回家的路上》节奏舒缓,以
几近白描的手法呈现主人公各异的人生故事。第二期嘉宾演员张国立与老友在郊外野炊时,他想“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长达数分钟的静态镜头里,无言,唯有风声、鸟啼,屏幕内外,片刻的静谧是相通的,治愈于润物无声。以上关于“快时代中的慢综艺”的文字,引起了你怎样的
感悟与思考?请按照要求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