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共(4)页,280.76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63b1e5882fe43d7168b53c8be9d43a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商鞅最终在秦国通过变法革新实现其政治抱负,对其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始皇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A.诸侯国的国君B.新兴地主C.奴隶主贵族D.士人3.《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
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
C.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D.富裕农民4.认为商鞅变法是实现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分封,行县制D.重农抑商5.秦汉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经济方面大都执行()A.重商主义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
.自由放任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6.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社会劳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A.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B.当时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C.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D.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形
成7.商鞅认为民贫才会求“赏”,而国富才能给“赏”,两者皆备则朝廷便能以“重赏”驱民去干任何事情,因此国家“利出一孔”而人民“家不积粟”是最理想的。这说明商鞅意在()A.强调“国富民贫”的治国之术B.打着平均主义旗号扩充国库C.通过经济的垄断以增加国力D.强调治国以富国强兵
为目的8.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A.讲汉话B.改汉姓C.通婚姻D.改籍贯9.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人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规定体现了()A.
延缓了社会矛盾的爆发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D.恢复了儒家的合法地位10.观察右图,与图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1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
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对孝文帝改革做出评价
:“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有的有了。”这说明()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A.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单向融合B.汉胡文化交流有利于隋唐文化包容性的发展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导致近千年
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消失13.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B.民族
矛盾十分尖锐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1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
用汉族礼仪制度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15.有观点认为,历史上以三长制“治民”的措施,实质上是重新调节君权与族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的长远之计。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厘清宗族脉络B.促
进民族交融C.保障财税征收D.加强中央集权16.通过“黑船事件”打开日本国门的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17.“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的因素。”材料所指时间为()A.
德川幕府时代B.孝德天皇时期C.大化改新时期D.中国秦汉之际18.明治维新政治改革的出发点在于()A.建立天皇的专制统治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C.废除旧的封建体制D.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19.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确立牢不可破的国基者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
相继无穷者,唯真正在于教育而已。”材料反映出明治政府“文明开化”的重点是()A.教育改革B.军事改革C.培养出国人才D.社会生活习俗改革高二历史期中试卷第1页共2页庆阳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卷)高二历史
班级:姓名: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第I卷(选择题)20.按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规定,议会的权力包括()①批准法律②对外宣战、媾和③参与制定法律④批准财政预算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
①②③④21.“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A.主张求知识于世界,发展资本主义B.主张建立近代化军队C.主张摆脱外来的民族压迫D.欲走对外扩张之路22.造成右图中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
量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殖产兴业”政策B.军国主义色彩浓厚C.1889年国内宪法的颁布D.大化改新的推动23.李鸿章在戊戌之后,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
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洋务派和维新派有相通之处B.君主立宪是中国发展的方向C.李鸿章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D.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24.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出现了“亚洲主义”
复兴的局面,即以日本为盟主,与中、朝等亚洲国家合作共同抵抗西方列强入侵。戊戌政变后,日本政府彻底否定了“亚洲主义”路线,而将中国视为怀柔与瓜分对象。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失败()A.推动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B.促进了日俄同盟关系的形成C.掀起了日欧瓜分中国的狂潮D.影响了日本对外
战略的调整25.《蔡锷集·军国民篇》中曾这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锤,声撼大地。……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
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这说明()A.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B.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较动荡C.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D.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26.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写道: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
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人们封建忠君思想浓厚B.晚清农村交通闭塞,通讯不畅C.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D.清政府封锁戊戌政变的消息27.1898年4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里明确宜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彩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由此可知,戊戌维新运动()A.承继了中体西用框架B.挽救了民族危亡C.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D.重视思想的启蒙28.维
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创办D.《定国是诏》颁布29.维新派宣传变法理论的主要方式有()①兴办学堂②成立学会③办报纸④著书立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
.①③④30.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指康有为()A.主张维新变法B.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C.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变法D.依靠清朝官员支持组织强学会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北魏孝文帝继
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1)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及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比起东邻日本来,在近代的遭际真可谓是多灾多难,遭受西方的侵略要比日本早,中国失败的消息传到日本使它
不吃大亏就能学乖。日本的变法,是在没有多少战争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中国却只能在割地赔款,最终负债累累、国家残破的情况下开始,而土地与金钱(相当于清朝两年多的岁入)恰是便宜了日本,本该近代起步(原始积累)的资本变成了负值。从此以后,贫困和资金严重
匮乏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瓶颈。从国内来看,戊戌变法也是有点生不逢时,中国真正的铁腕人物慈禧太后恰在变法契机到来前后面临她在制度和舆论压力下不得不交班交权的局面。在皇权政治中,几乎再没有比这种事更令人难堪而且难以忍受的了。其次,经过太平天国之后几十年汉族官僚的势力上升,能力虽差
但心气颇高的旗人开始出现反弹,至少在中央政府,他们加强了自己的声音。从政治上说,这种反弹是一种倒退,因为长期养尊处优的旗人确实拿不出太多的人才。——摘编自张鸣《再说戊戌变法》(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近代化
成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变法生不逢时的依据,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变法失败的根源。(8分)三、论述题33.“闻道”有先后史学界认为现代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由于内部因素积累而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是由外部刺激进而回
应和学习。请以英国和日本为例,论证上述观点。(12分)高二历史期中试卷第2页共2页材料一材料二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
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