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39.809 KB
  • 2024-10-2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9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docx,共(12)页,39.80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01cb67715d206a86256c2e133ae00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孝公时秉承父志进行社会改革,颁布求贤令,商鞅正是在这个时候进入秦国,且其改革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C正确;AB在位时商鞅还没在秦朝为官;秦始皇继位时,商鞅已经去世,D不

正确。2.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是新兴地主推动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B正确;动力主要来源于新兴地主而非诸侯国的国君和士人,AD排除;奴隶主贵族是变法的阻力,C排除;故选B。3.C【解析】【详解

】通过阅读材料“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对商鞅、诋毁商鞅的应该是商鞅变法中利益的损害者——没落贵族,因为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C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新兴地主不会反对商鞅,排除A项;立功将士、富裕农民都是商鞅变法的受益者,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排除B项、D项。故选C项。4.A【

解析】【详解】商鞅变法中最具革命性的举措就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根本上改革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井田制,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步建立确立,社会转型由此实现,故A项正确;BCD三项也是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但不是最根本实现社会制度改变的措施,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注意题干要

求“社会制度根本变革”,联系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分析解答。5.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经济方面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A项错误;自由放任政策是西方工业革命后的经济政策,故C项排除;闭关锁国政策是明

清时期执行的,故D项排除。6.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这时期规定家里有两个男人以上而不分家要惩罚,其主要目的在于适应小农经济的发展,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力,促

进秦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为适应小农经济的发展而统治阶级推行小家庭政策,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问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当时民众赋税负担问题,无法得出当时民众赋税沉重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

了当时商鞅变法时期鼓励的小家庭政策,没有体现集体劳作,并且这时期应是个体劳作,排除D项。故选C项。7.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商鞅意在通过“国富民穷”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属于治国之术,故选A;商鞅没有主张平均主义,没有提出经济的垄断,排

除BC;商鞅提出的是国富民穷,不是富国强兵,排除D。8.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使得鲜卑人与汉人之间建立血缘关系,使汉族与鲜卑族联系更“紧密”,故C项正确。;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但无法体现“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排除A。改汉姓,

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但无法体现“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排除B。改籍贯也无法体现“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排除D。9.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处罚是法的体现,而“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

”则是强调“礼”,因此体现的是礼法结合,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儒学本身就是正统合法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0.C【解析】【详解】图片描述的是都城从平城迁移到了洛阳,C项正确;图片内容与均田制、整顿吏治以及移风易俗无关,排除

A、B、D项。故选C项。11.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从而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故①②正确;都城偏远和南朝政权的威胁都和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无关,故③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

D错误。12.B【解析】【详解】根据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汉胡文化交流,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包容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B正确;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反映了汉胡文化的双向交融,而非单向,所以A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严重,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这一时期中华文明有所发展,所以C错误;“消失”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所以D错误。13.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得出,不断是十六国,还是北魏政权,都试图建立统一的王朝,广阔的疆域,因此体现了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排除B;

材料只涉及到有统一的思想,并不能说明趋势加强,排除C;材料不能比较得出南朝局势稳定,排除D。14.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制定俸禄制和实行三长制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就已经实行的措施,故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学习汉族文化的体现,发生

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排除。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的内容是发生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排除C。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都是迁都洛阳后的改革措施,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的限定信息“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结

合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实质上是重新调节君权与族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的长远之计”可以看出以三长制“治民”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

国家统一,D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族脉络”、“民族交融”、“财税征收”,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6.C【解析】【详解】黑船事件是指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事件,C正确;英国、法国、德国不是黑船事件的制造者,排队A、B、D。1

7.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A项正确;孝德天皇是七世纪前后主持大化改新的日本统治者,当时日本尚未建立幕府统治,排除B项;大化改新时期,

日本实行开放而非锁国政策,排除C项;中国秦汉之际日本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更无幕府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18.B【解析】【详解】明治维新政治改革是废番置县,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统一的市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属于出发点,属于结果,A不符合题意,排除;废除旧的封建体

制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属于文化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9.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而……唯真正在于教育”,说明“文明开化”的重点是教育改革,A项正确;军事改革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培养出国人才,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社会生活习俗改革,排除D

项。故选A项。20.B【解析】【详解】j结合所学可知,在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规定,议会的权力有参与制定法律和批准财政预算,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批准法律和②对外宣战、媾和,属于天皇的权利,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21.D【解析】【详解】“开拓万里波涛,布

国威于四方”的内涵是扩展疆域,实行对外扩张,D正确;A属于经济、B属于军事;C是民族危机,不符合题意。22.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此时为明治维新期间,其次根据工厂数量和蒸汽机数

量的迅猛增加,说明日本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充分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正是明治维新的重要举措——“殖产兴业”政策的内容,A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这些工厂和蒸汽机主要为军事工业服务,也无法体现军国主义色彩,排除B项;1889

年宪法确立了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与工厂和蒸汽机数量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3.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身为地主阶级的李鸿章寄意逃亡日本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

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实境遇,遽灰初心”,是因为两人在主张上是一致的,即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A项正确;材料未表明君主立宪是中国发展的方向,排除B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官僚,不会支持维新派制度变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抵制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24.D【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后,日本的亚洲政策发生彻底转变,从坚持“亚洲主义”到彻底否定“亚洲主义”,甚至积极参与瓜分中国,由此可见,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影响了日本对外战略的调整,故选D;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该政策的制定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无关,故排除A;一战前

美国在中国不断扩张,推动了日俄同盟关系的形成,与中国戊戌变法无关,故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故排除C。25.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不欲为亡国之民”,出现了

“振兴之自上”的“自强之举”即戊戌变法,爆发了“奋起自下”反对“外族之凭陵”的义和团运动等,说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D项正确;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只是一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较动荡与

材料主题思想不符,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只是材料部分内容,不是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C项错误。26.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闭塞的乡村,戊戌政变不为人知,但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却是“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说明维新

变法缺乏群众基础,C正确;“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百姓皇帝和皇太后驾崩不等于百姓忠君思想浓厚,排除A;B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D。27.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

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可以看出光绪帝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学习西方科技,说明他坚守中体西用思想,A正确;戊戌变法并未挽救民族危亡,B排除;戊戌变法之前近代先进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向西方学习,C排除;材料与思想启蒙无关,D排除。故选A。28.A【解析】【详解】依据所

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从此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故A项正确;1895年11月,公车上书失败后成立了强学会,故B项错误;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创办了《万国公报》,故C项错误;《定国是诏》颁布于1898年,故D项错误。29.A【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联系康有为等人的主要活动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方式主要有:兴办学堂,招徒讲学;著书立说,阐发理论;创办报刊,宣传主张;成立维新团体,推动思想传播;给朝廷上书;所以①兴办学堂②成立学会③办报纸④著书立说都正确,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维新派宣传变法

理论的方式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

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

,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30.C【解析】【详解】康有为采用“托古改制”借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资产阶级进化论和改革思想,提出改革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形成和奠定了他变革社会的政治理论基础。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

便于当权者接受。这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精神,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也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故排除ABD,选C。31.(1)措施: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普遍推行郡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影响:商

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内容:学习汉族的礼仪;仿照汉人建立的官制;继承并推广儒学。【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普遍推行郡县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2)根据材料二“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可知,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的礼仪;根据材料二“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

郡官吏”可知,孝文帝改革仿照汉人建立的官制;根据材料二“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可知,孝文帝改革继承并推广儒学。32.(1)吸取中国失败的教训;进行明治维新;有利的发展环境;巨额赔款提供资本原始积累。(2)依据: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严重;政治权力斗争激烈;贫困、资金匮

乏;人才缺失。根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析】【详解】(1)根据“中国失败的消息传到日本使它不吃大亏就能学乖”得出吸取中国失败的教训;根据“日本的变法,是在没有多少战争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得出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和有利的发

展环境;根据“地与金钱(相当于清朝两年多的岁入)恰是便宜了日本,本该近代起步(原始积累)的资本变成了负值”得出清朝的巨额赔款给日本提供资本原始积累。(2)依据:根据“遭受西方的侵略要比日本早”得出外敌入侵,民

族危机严重;根据“经过太平天国之后几十年汉族官僚的势力上升,能力虽差但心气颇高的旗人开始出现反弹,至少在中央政府,他们加强了自己的声音”得出政治权力斗争激烈;根据“贫困和资金严重匮乏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瓶颈”得出贫困

、资金匮乏;根据“因为长期养尊处优的旗人确实拿不出太多的人才”得出人才缺失。根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根源在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3.原发型英国。总观点:英国的现代化完全是由自身因素引发。分观点:经济的工业化源于工场手工业的积累、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工业革命

率先在英国爆发。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源于君主专制统治与商品经济的矛盾与冲突(即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冲突的结果是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开始从专制走向民主,《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法制化的启动。文化的科学化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传导型日本。总观点:日本的现代化是因外力的影响,促进日本借鉴和学

习他国的现代化。分观点: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外在侵略的影响下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但具体经济措施如殖产兴业等,就借鉴了西方已经成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本的文化开化就是学习西方的文化与技术。日本的政治民主化则是在二战后由于美国的占领与改造才完成的,更是由外力而引发。【解

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原发型现代化,现代化完全是由自身因素引发。政治层面: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层面:工业革命,文化层面: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而日本则是传导型现代化,现代化是内外力的影响,促进日本借鉴和学习他国的现代化。明治维新大力学习西方,促进了

日本的现代化。言之有理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6073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