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doc,共(6)页,35.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564e9f8277e3ec8262ea31b2aca7c8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普兰店区第38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命题人:2020.11Ⅰ客观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48分)1、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
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2、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3、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
》,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这表明,光荣革命A.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B.结束
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4、1941年5月11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及无
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辖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辖区行政之管理。”这一规定A.体现国共合作的诚意B.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C.违背了民主革命纲领D.保证了抗日战争胜利5、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
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6、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情、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
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7、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的(局部)内容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
举制(乡试考试)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实务、政治。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C.中国向西方学
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8、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亦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这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A.延续了封建的选官制度B.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C.实践了男女平等的思想D.
照搬了西方的文官制度9、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
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10、秦代严格以律例断案,汉代以《春秋》为断案的主要依据,俗称“春秋决狱”。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汉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D.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1、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A.强调法律治
国作用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12、17世纪一位路德教传教士认为:“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A.自然科学颠覆了基督教神学B.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思想C.努力调和新教伦理与科学精神
D.因信称义思想得到教会的认可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14、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
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15、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
”。“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B.教皇控制下的神权专制国家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16、1957年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隔阂,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
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C.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人民的要求17、1959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150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这一事实表明A.民族自治地方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现C.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8、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
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材料说明新中国A.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带来的不利影响B.并未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束缚C.已经出现“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D.初期外交“一边倒”的说法需完善19、公元1023年,北宋设立交子务,正式开始发行官
方交子,规定交子三年一届,到期以旧换新。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据此可知宋代A.金属货币停止使用B.交子最初由官府发行C.金融秩序相当混乱D.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20、1935年11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法币政策中规定:以中国、中央
、交通三大银行统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此次法币改革A.体现了官僚资本的掠夺B.杜绝了中国白银的外流C.加重了广大农民的负担D.有利于国内金融的稳定21、唐中叶前,
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开始部分征收货币赋税;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C.促
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是A.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B.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和兼并战争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23、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
治组织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24、英国1722年《定居就业与救济法》赋予教区强制性要求贫民受雇于雇主
的权力。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对申请救济的贫困者要进行严格分类和审查。1948年英国政府又制定了《国民扶助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所有社会服务项目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包括全国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英国福利体制评价正确的是A.1
8世纪的救济措施适应了工业革命的要求B.新济贫法体现了对贫困者的人道主义援助C.19世纪社会矛盾尖锐是英国救济制度发展的基本动因D.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反映出政府职能扩大25、原始人类经历了
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A.人工取火的发明B.建筑技术的发展C.生产工具的进步D.畜牧水平的提升26、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
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方气候差异B.人口增长的需求C.殖民活动的推动D.经济结构的变动27、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
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人的社会生活
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28、又到猕猴桃集中采摘时期,如何做好保鲜工作,让桃农发愁。自建冷库成本太高,随意储藏又影响口感,砸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招牌。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是A.采摘的机械化B.冷链物流的发展C.家用冷冻设备D.添加食品添加剂29、近年江西新干
出土了一批商朝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
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0、有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下列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B.全
新的生产组织形式C.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31、大本钟是伦敦市的标志和英国的象征,于1859年被安装在伦敦西敏寺北端议会大厦98米高的钟塔内,它著名之处在于它的准确和那重达13吨的巨大的用于报时
的铜钟。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时间观念——标准时。这说明A.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B.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时钟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32、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下,“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如钢铁采矿)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
原子能、生物工程等“朝阳工业”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这次科技进步A.进一步引起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B.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C.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改变D.科技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Ⅱ主观题二、材料解析题(52分)33、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
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材料二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
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8分)(2)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两部法律依据。依
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8分)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以中央、中国、交通(1936年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现在正流通市面的纸
币,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停止使用……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只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偷漏。”……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和银类者,均必须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如有故存隐蔽,意图
偷漏者,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惩治。”……根据中国货币近五年来对英镑的平均汇价规定,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国民党政府1935年11月)材料二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至1953年
12月陆续发行。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至1951
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内流通(西藏地区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币)。——摘编自百度百科·人民币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6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人民币的发行背景,分析人民币发行的措施及其作用。(14分)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观念始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反映了
古人的粮食安全观。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还指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并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也”。由此形成了对粮食生产尤为关
注的良好传统,故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存量可以保证国家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最低的生活需求,但灾荒年份难以满足粮食需求,导致饥荒的发生和蔓延。——摘编自《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材料二美国1933年《农业调整法》规定,联邦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给参加农产品
计划的农场主提供为期10个月的短期贷款,到期时如果粮食市场价格高于贷款额,农民可将粮食出售然后偿还贷款及利息;如果粮食市场价格低于贷款额,农民则不必归还贷款,而是将粮食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并且,对按政府计划减少播种面积的农民提供补贴。在19745万公顷的广袤耕地之上,美国农业形成了产
业发展商品化、生产分工专门化、生产方式高新技术化等特点,成为现代化大农业的样板。纵观美国农业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政府的各种扶持政策显然起到了关键作用。——摘编自《美国是如何炼成“粮食帝国”的》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维护粮食安全
举措的相似之处。(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农业政策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答案一、选择题1—10ACABACBBDD11—20ACBDDBCBDD21—30CBDDCBCBCB31—32CA二、材料解析题33、(1)过程:19
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我国先后建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
加上1947年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五大省级自治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8分)(2)法律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或19
54年宪法)。(2分)意义: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6分)34、(1)原因:加强统治,发展经济,稳定金融;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
济危机波及中国。(6分)(2)背景:解放战争进展迅猛,解放区建设迫在眉睫。(2分)措施: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人民币;逐步收回各种地方货币;在全国统一推进人民币的发行及使用。(6分)作用:巩固了人民政权;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6分)35、(1)相似:政府干预
和扶持;建立粮食收购与储备制度;稳定粮价;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8分)(2)差异:中国古代农业政策的实际效果有限,饥荒和社会动乱不断;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粮食满足需求并大量出口。(4分)原因: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精耕细作,单纯增加粮食储备;美
国是集约化、高新技术化的现代农业,粮食生产和储备与市场有效结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