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1 页
  • 大小 44.260 KB
  • 2024-09-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8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1)页,44.26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533226fae50da8486a059478c6cfeb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一)①因为儒家政治构想的最高目标是旨在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人”,人与人之间伦理认同即是根本和逻辑起点。这种伦理的内涵,有着更为普遍和更为基础的对天下之“人”的论述。先秦时期的中国,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即天下。

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仁不是与他者的对立,而是与他者的共生共通。“仁”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逻辑上首先要处理与亲人的关系。只有实现家庭内部的“亲亲”,才能实现向外的“爱人”。人

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因此理想的天下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换句话说,天下其实就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就不可能有民族歧

视。③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体或民族区分敌我,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方的独立性,并与对方共生共在。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现在现实中,就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礼制。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从礼制,

服从礼制就要服从天子。因此,家与天下就在政治秩序层面实现了同构。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天下之内没有了其他的国,国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这种伦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断将边缘的地域和人民纳入天下中来,荀子说:“四

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④后世的中国人,往往不是以民族或者国家来定义中国,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义中国。正是因为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逐渐与天下趋同。⑤这种伦理的、文化的

天下观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宋朝地域褊狭,为了与北方政权争夺话语权,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认同:“它有自己的族群文化,还有固定的地理范围;这种观念与过往的种种天下观并存。”由于宋朝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民族认同强化了中国后来的“正统论”“华夷之辨”等一系列论述

。虽然宋朝的民族感日益强烈,但士大夫、思想家的理念中仍旧维持着、发展着天下观。所以变成天下、民族两层。天下观可能影响了民族感的发展,限制它只能发展到某个程度。也就是说,几千年的天下观仍然是中国人国家认同的主流,并持续

约束和限制着民族偏见的发展。(二)政体的多重巨变使得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从最初的文化意义上的宗教观念,即教徒,经连绵不断的战争而催生出地理意义上的地区意识和民族意识,最后是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在走向现代国家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团结统一

,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共同体意识,于是“民族”就被发明了出来,并与“国家”相联结,成为民族—国家。对社会中多元权力主体而言,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认同意识。尤其当面对多个封建邦国时,要达到共同的民族认同更是难上加难:“在几百年的邦国分立时代中,各邦国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政治民

族特性。假如人们没有将邦国民族特性同其他民族价值联系起来的话,那么他们必然否定这种根深蒂固的情感。”(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为了凸显本民族的特质,就需要树立一个敌对的“他者”,使共同的民族特质不断得到认知和巩固:“它如同个

性那样,通过与邻人的争执与交流才能形成它的特质。”(同上)民族共同体的特质,就是在与“他者”的争执和交流中不断形成。因此创造民族认同的关键,在于树立一个“他者”,依靠对他者的想象进行自我建构。近代欧洲国家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树立“他者”,即战争和殖民。国家

只有创造一个敌人,才能实现内部多元权力的和谐稳定,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内部民族的认同。“他者”的存在,是实现内部权力统一的绝佳理由,创造“他者”,也是西方长期以来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民族认同依赖于树立一个“他者”,这种民族认同的实现方

式,就必然导致对“他者”的污名化,即民族歧视。殖民统治的扩大,使欧洲人认识到越来越多的“他者”。非洲和亚洲的民族在文化、宗教、肤色等方面与欧洲人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就成了天然的、绝对的“他者”。面对这些非欧洲人的“他者

”,殖民者展现出巨大的力量优势,这成为欧洲人民族优越论的重要证明。通过殖民所建构的“他者”,一方面为欧洲人的自我同一性提供证明,另一方面也为殖民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支撑。西方社会史的逻辑告诉我们,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统合压力,其二是国际

竞争的压力。民族国家的建构既是国内政治统一的要求,又是国外权力斗争的结果。主权国家的发展逻辑,使得创造“他者”与创造“敌人”成为同义词。(节选自杨光斌《中国“天下观”与西方“国际观”——兼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观》,有删改)1.下列对材

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期的中国,以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并借此实现了人与家庭共生向人与天下共生的转向。B.在周人的认知当中,“人与天下共生”成为一种理想追求。而天下大同作为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本身就意味着在人类伦理共同体之内,民族歧视不可能存

在。C.欧洲国家的共同体意识,因要实现国家内部多元权力的团结统一,所以便在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从文化意义到地理意义再到政治意义上的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D.西方长期以来实现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树立一个“他者”,并不断对其进行“

污名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而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由此可以推想:周朝的天下秩序,应该处处渗透着家庭的伦理。B.中国人的天下观是伦理的、文化的,这就启示我们:要确切地理解历史上“中国”这一概念,

就不能仅仅关注地理范围本身。C.宋代形成的新的民族认同观影响很大,强化了后世的“正统论”“华夷之辩”,这对我们理解民族偏见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D.西方国家为了平衡内在权力冲突和应对资本主义全球竞争,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他者”,寻找“敌人”,这是有历史渊源的。3.如

果要给(一)(二)部分各取一个小标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A.(一)中国的民族认同(二)西方的民族共同体B.(一)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二)西方的他者思维C.(一)中国伦理价值的意义(二)西方的民族国家意识D.(一)基于伦理的

天下观(二)基于民族的国际观4.有人认为,(一)的部分需要补充一些论据,下列各项中表述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②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王柯说:“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并没有认为‘蛮’‘夷’‘戎’字等就是带有民族歧视意识的表现。”B.③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尾形勇说:“所

谓‘天下一家’这句话,实际通常理解为暗示了性质与‘家’内秩序相同的国家秩序以及‘家’内的统治构造,被拟制地扩大而建立起国家机构。”C.④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葛兆光认为:“古代中国人的‘中国’常常是一个文明的空间观念,而不是一

个有明确国界的地理观念。”D.⑤段,可以补充下列论据:《仪礼·觐礼》中讲道:“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则曰叔舅。”5.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而英国历史学家琳达·科利认为:“与法国的

战争,一次又一次让英国人直接面对一个显然敌对的异己,并激励他们集体以反抗法国来界定自身。”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两种表述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长安的荔枝(节选)马伯庸①六月一日,贵妃诞辰当日,辰时。②一骑快马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

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④与其说这是活人,不如说是捆在马上的一具行尸。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陆驿站排查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

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⑥马匹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⑦只见那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绾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

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令人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是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

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气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地方,李善德的

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是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从泥土中露出的青岩旁边。⑪李善德速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

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⑫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

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⑬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倚

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较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⑭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远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良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

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⑮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⑯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⑰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

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时分,耳膜忽然感到震动,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子,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⑱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

,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⑲一骑,只有一骑。⑳骑手正弯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个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㉑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㉒后面

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㉓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由于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石门山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筒,筒内塞满

了荔枝。㉔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㉕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见地一起向两侧让开。㉖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

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敞开,迎接贵客的到来。㉗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乐音交响,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㉘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文卷

。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有删改)【注】背景介绍:唐玄宗朝,李善德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六月初一贵妃寿辰日,从岭南送鲜荔枝到京城。岭南到长安远近不下五千里,而荔枝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可为了家

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标题通过“长安”与“荔枝”两个意象的组合,让读者联想杜牧的诗《

过华清宫》,产生对杨贵妃嗜食荔枝以及千里运送荔枝等历史故事的遐想。B.装扮华丽的春明门与残败荒凉的上好坊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社会繁华之下,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讽刺意味浓厚。C.李善德认为上好坊也许是最终归宿,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表现了挣扎中的李善

德历经艰难险阻的疲惫不堪和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D.小说以李善德为主要人物,细致刻画其等待荔枝送达的多重心理感受,又以转运鲜荔枝为单一线索,减少不必要的人物与情节。全文叙事节奏明快紧凑。7.下列对小说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⑦段

画线句对城门的描写,展现了贵妃诞辰庆祝活动的盛大隆重,表现出皇帝对此的重视,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B.第⑲段画线句中短句单独成段,词语重复,强调李善德看到结果时的怅然失落,“只有”二字也体现出运输荔枝的过程之

艰难与代价之大。C.第㉓段画线句中的“应该”一词,饱含着李善德对荔枝保存方式的高度自信,“各种竹筒”也引发读者想象李善德等人付出的不懈努力。D.第㉘段画线句中一连串动作的描写,暗示了荔枝送达后李善德的如释重负,

“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文卷”照应前文,也体现了李德善的气定神闲。8.小说开篇的写法极具特色,请就此赏析①~⑤段。(4分)9.《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见微”系列的作品,“见微”取自“见微知著”。请结合节选片段,

从“见微知著”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

曲。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

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

戚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壁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材料二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

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节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删

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不给分。(3分)相如视A秦王无意B偿赵城C乃前曰D壁有E瑕F请指G示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同“否”,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尊君在不”的“不”意思相同。B.负,使……承担,使动用法,与《种树郭橐驼传》“以致其性焉尔”的“致”用法不同。C.“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与《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用法不同。D.固

,本来,与《石钟山记》“余固笑而不信也”的“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王求璧,赵国面临“取吾璧,不予我城”的难题;蔺相如审时度势,在权衡得失利弊之后认为,如果不答应给秦国璧,会让赵国处于理亏的境地。B.蔺相如

慧眼识破了秦王之意:章台不是正式接见外臣的处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狂呼万岁也不是尊重外臣的态度。C.蔺相如与秦王的正面斗争可谓一波三折:相如献璧,秦王得璧是一折;相如复取璧,秦王诈许城,为二折;相如提出献璧礼仪,秦王许斋五日,为三折。D.对于秦王召唤负责的官吏查看地图的举动,蔺相如

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但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都已经这么做了,就是会给出城池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4分

)(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4分)14.材料二中,王世贞为蔺相如拟设了一段对秦王的说辞,其中包含了一处二难推理,请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及拟设结果。(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次韵申伯见赠李纲

①连年奔走厌艰难,痛愤胡雏入汉关。万里自忘鲸海远,一身今伴岭云闲。孤忠耿耿空余志,华发萧萧已映颜。惭愧故人相劳苦,去时明月却同还。【注】①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写作此诗时被贬。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敌寇入侵之际,诗人悲愤难抑,以“胡雏”表达对猖狂金兵的蔑视。B.诗人虽身处偏远迁谪之地,恍惚之间却已忘记此身只有闲云为伴。C.本诗第六句与陆游《书愤》中的“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立意相似。D.尾句移情于月,月本无心,诗人却谓离去

时明月有情,与人同行。16.诗人因何而“惭愧”?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葛老师退休后在乡村生活,不时有朋友踏着田间小路来探望他,每每见此情景,他都

不禁吟诵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亮上大学时主攻声乐专业,在中学合唱团老师请他现场展示并指导团员时,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是来学习的,并

引用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猛禽和凡鸟本来就不能合群,屈原在《离骚》中曾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古人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可凡事都有悖论:瓷器越华贵,①;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刎颈之交,

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竞(A),刀戈相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尽管人的乘性不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但是价值观不一样,②。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无它,话不投机半句多而已。江湖好汉对待朋友时

“义”字当头,豪气冲天。但这种江湖义气到底..有几分真实,还值得考究。《水浒传》里的江湖好汉,大概只有鲁智深为朋友不计利害,(B)。武松、石秀、李逵不过争风逞能,雷横、戴宗施恩图谋的是一己之利。张横唱道:“老子生长在江边,不爱交情只爱钱。”比表面仗义疏财实

际看人下菜碟的柴进大官人坦率多了。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不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人之交友出于天性,“嘤其鸣

矣,求其友声”,为的是人生路上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下列各句中的“到底”,与文中加点的“到底”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冬天到底..是冬天,连阳光都是无力的。B.受灾群众们到底..把救援队给盼来了。C.他坚定地表示一定要将调

查任务执行到底..。D.这些说辞到底..是否属实?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这棵

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变作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

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闰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是远祖的气息……①全镇内外的古树还有不少,②然而,在煌煌赫赫的龙爪榕面前,哪一棵都只能望其项背。③龙爪榕的多个“大爪”站立在稳稳属于它们的家族

祖庙里;④更多的“中爪”如霹雳连发,⑤威威猛猛地伸向四面八方;⑥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滚滚而过的流云,⑦从半空、高天和低处向你压过来。⑧它的“爪”大约已繁衍出十万多个了吧?俯身向地下看,龙爪榕的根系布局也如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数个大根凸起,在地面上盘起让人

不解其意的各种图形。更多的中根、小根乃至小小根,则一直延伸过来,生长到深不可测、宽不可测、远不可测的未知——也许整个古镇的地下,都是它的根系在维系和支撑着吧?21.文段有四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

“其高度和宽度、其粗壮、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变作一座城堡”。与原文相比,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是把100公斤杠铃举起来,叫作难,还是把1公斤毛线团解

开,叫作难?杠铃目前举不起来,但在科学训练一段时间后,就能举得起。而毛线团呢?只要没有从混乱中找到头绪,即使花很长时间,也未必就能解得开。因此,现在做不到,但通过努力几乎一定可以做到的事,才叫作“难”。而被“混乱”封印住的问题,就叫作

“复杂”。“难”和“复杂”不一样,但都可能让人苦恼。现阶段的你,遇到的更多的是“难”还是“复杂”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长沙市一中2

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参考答案1.B(A.人与家庭共生转向人与天下共生,是通过“仁”的概念,而非孝与仁。C.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欧洲国家的共同体意识不是在欧洲人的身份意识转变中产生的。D.“污名化”是西方民族认同的实现方式——树立“他者”的必然结果,不是实现

民族自我认同的手段。)2.C(强化了后世“正统论”“华夷之辩”的不是宋代新的民族认同观,而是宋朝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3.D[(一)主要内容是:中国基于伦理而形成的天下一统的观念和秩序。(二)主要内容是:西方基于民族概念,通过树立“他者”,从而建构其眼中的国际秩序

。另外,从材料的出处也可以做出相应判断。]4.D(《仪礼·觐礼》中的表达解释的是②段中的“周朝基于礼制的天下秩序,处处渗透着家庭的伦理”,而⑤段主要讲中国人的天下观在宋代遇到的挑战及其新的发展。)5.①钱穆先生的观点,阐释了中国人的天下观:天下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内,就不可能存在民族歧视。②琳达·科利的看法,阐释了近代欧洲国家通过战争实现内部民族认同的做法。③两种理解,代表了中西方对于“民族”这一概念的不同认识和态度。(每点2分)6.D(“全文叙事节奏明快紧凑”错误,小说细致刻画了李善德等待荔枝送达的多重心

理感受,其感受包括对任务的坚持,对结果的关注,还有对任务是否完成的忐忑和无奈等。这种心理的细致刻画反而延缓了小说节奏。)7.B(A.“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错误,目的是表现统治者的奢靡。C.“饱含着李善德对荔枝保存方式的高度自信

”错误,结合后文“应该”一词可知,还应包含着犹疑与忐忑,不能确定是高度的自信。D.“如释重负”体现不出来,“气定神闲”更加不符合后文“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的描述。

)8.①极具镜头感。①~⑤段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由远及近,由马至人。②对比强烈。健马疾驰的神采和骑士的疲惫形成强烈反差。③设置悬念。先言其马,再绘其人,不断强化李善德“行尸”形象,引发读者阅读期待。④使用插叙。第⑤段插入李善德过去七日排查奔波,长途奔袭的情节,解开了前文设

置的悬念,凸显运送荔枝的任务艰巨与李善德的艰辛与坚守。⑤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比拟、拟声词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一点1分,任答四点得满分)9.①以微观小事折射宏观历史。小说暗合历史节点,通过记述两坛荔枝耗费国力、民力终被送进张灯

结彩的长安盛宴,折射出繁华之下的大厦将倾。(2分)②以小人物见大群像,在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通过对小人物李善德的精微刻画,展现了底层官员的悲哀辛酸和上层的奢靡误国。(2分)③本文以小见大,以古观今,寓意极强,引发读者思考普泛意义上人与时代的关系。(2分)10.CD

F(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11.B(B.“以致其性焉尔”的“致”,使达到,用法相同。C.“以戏弄臣”的“以”为连词,表目的;“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为介词,因为。)12.D(王

世贞认为秦王“不得不予城”的观点是建立在“按图”“设九宾”和“斋而受璧”三个前提之下的,主要是因为事情发展的形势,而非查看地图这一举动。)13.(1)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请求换取和氏璧

。(之,代词,这件事。遗,送。书,信。易,换取,交换。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译错另扣1~2分)(2)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弃约定不抵偿城池,于是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怀揣着那块璧,从小路逃跑。(度,估计。决

,必定。负约,背弃/违背约定。衣褐,穿着粗布衣服。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译错另扣1~2分)14.①如果秦王用城池换璧,那么城里的百姓会深怨秦王;②如果秦王不给赵国城池且欺骗赵国的玉璧,就会失信于天下。③所以,只要秦王拿着玉璧就会陷入两难;

④因此,秦王应该会返还玉璧。(第①②④点,每答出一点给1分,第③点2分)15.B(诗人因心系金兵侵入汉关之事,故而忘记的是自己已被贬谪万里之外,而非“此身只有闲云为伴”。)16.①颔联,诗人因外寇入侵、自己却闲居万里之外而惭愧。(2分)②颈联,诗人因年事已高、空有志向却

不能为国尽忠而惭愧。(2分)③尾联,诗人因劳烦友人牵挂而惭愧。(2分)17.(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2)非曰能之愿学焉(3)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18.示例:A.水火不容/反目成仇B.赴汤蹈火/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两肋插刀(每处1分)19.D(D项和原文中的“

到底”都表示深究。A.意为毕竟,也可表强调语气。B.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出现某种结果。C.意为到尽头;到终点。)20.示例:①越经不得碰摔/受不住磕碰(答出“经不得”“经不起”“磕碰”之类的词即可)②就很难真正交心/很难投契(语意词答出“难以交心”“难

以相处得好”“很难投缘”等即可)(每处2分)21.(1)②将“只能”改为“不能”或“难以”。(2)③将“稳稳”挪到“站立”前。(3)⑦将“高天”和“半空”调换位置。(4)⑧删去“多”或“大约”。(②句“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不能相比”时

多用于否定形式。③句“稳稳”应当作为状语修饰“站立”。⑦句不符合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⑧句成分赘余,保留其一即可。每找出一处并作正确修改计1分,上限为4分。)22.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2分)原因:①原文将“高、宽、粗、壮”独立出来,使大榕

树外形的与众不同凸显出来;(2分)②原文“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在句式上更为整齐,音韵和谐。(2分)23.略【参考译文】材料一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问蔺

相如说:“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池请求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池换取玉璧,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国玉璧,如果秦国不给赵国

城池,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请求而让它担负理亏的责任。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把壁留在秦国;城池没有给赵国,我将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

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池抵偿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玉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

着璧后退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向上竖直,像要把帽子顶起来,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

城池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那样做。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廷将国书交给我。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整饰礼仪表示

敬意。现在我来到泰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玉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从这里而往东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

出来。赵王送出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最高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行取得,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弃约定不抵偿城池,于是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怀揣着那块璧,从小

路逃跑,将和氏璧带回赵国。材料二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秦王既然查看了地图来划给城池,又设置了九宾这种最好礼节,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

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壁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且欺骗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

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让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