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45.45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4fd0b1920eeb3a183d745f48577ded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
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用“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
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
:“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
“人事失于下,史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种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排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
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诫君主要端正行为。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
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材料二: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
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
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
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
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
。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
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会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
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服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B.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C.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历法,一方面是用于指导
农耕,另一方面是用权威的历法解释奇异天象。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不仅指观察天地运行
的规律来认知时节的变化,也指通过天象预测行事的时机。B.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C.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表现在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探寻宇宙的规律
,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分支。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在研究动机、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精神的不同。3.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豳风》中“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展示了古代中国统治者颁布历法以彰显统治权力的现象。B.《唐雎不辱使命》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C.民间谚语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能够为人们从事农业
生产提供便利。D.《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自己“罗喉星照运,运气不好”,体现了天文学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天人合一”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5.两则材料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差异进行比较,但比较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阿舒茹志鹃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
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就伏在我肩膀上,纠缠不歇。我朝她那张娃娃脸看看,便决定给她讲一些解放前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我答应讲了,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她不要苦的,她要喜剧,要大
团圆,而我却偏偏觉得她需要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有趣”的。于是,从这天起,我每天晚上要给她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有趣”的,一个则是不那么“有趣”的。她听故事的态度认真极了,不插嘴也不大笑,嘴巴微微张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带着惊讶,欢喜,坦率地看着人。每晚必来的,还有一位,就是
小队长阿舒娘,来和我谈白天的生产。娘来了,阿舒就着急。“唉!不懂人事不知愁啊!”阿舒娘又是这句老话。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阿舒小学毕业了,稻子
也黄了。村边金色的稻子在沙沙作响,透过厚厚的稻穗,前面一块后季晚稻试验田里有灯光在摇晃,这是有人在诱蛾子呢!“是伯伯!”阿舒眼睛尖。“今年单季稻长得不错。”我说了一句,老支书立即抬起头来,眼梢的皱纹像扇子似的舒展开来,“嗨嗨,错是不错,不过……你倒估估看?”别人的估产,对老支书已是一种极大
的快慰。“错不了,少了七百五十斤你来问我。”田根公公说得斩钉截铁。老支书连连摇头,“不行,赶不上啊!”我看他,肚里一定还有一个什么指标。“伯伯,我们跟哪个队挑战比赛了?”“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老支书站起来,把灯挂在架
子上。立即,①老支书的身影映在厚厚的稻子上,灯晃动着,巨大的人影晃动着。老支书在说话:“人人都有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做的事,硬是有些人活几辈子也赶不上的,这是什么缘故!”他看着远处,好像在问自己,又好像在问那高高的天,问那无垠的土地,大片的庄稼。“这叫什么,”田根公公含
着旱烟嘴,稳稳地说道,“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他们这么谈着,阿舒迷惘了,忽然笑道:“做条龙有什么好处?”“你不懂。”老支书爱护地朝她看了一眼,说道,“上半年的小麦,就算它一亩少收九十斤,全大队一千七百亩,算算看……”阿舒用
最快的速度,把答数算了出来。老支书说:“看,国家要少收入十五万三千斤的粮食。”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听见阿舒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好像刚刚干了一件重活儿一样。第二天去公社开会。会议上,老支书站起来了,说道:“我们上半年小麦歉收,我要负责任。半年的收获,不够我们队吃三个月的,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
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阿舒不安地转动着,把辫梢一圈紧似一圈地绕在手指上。“……好多人都说我们水稻不错,可是我们全年的产量跟人家比起来,我们还是要吃人家的,穿人家的,我们……”老支书说到
这里,装着旱烟的手都颤颤的了。我看着阿舒,②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阿舒,你在干什么?”我碰了碰她,她茫然地朝我看看,像什么也没听见
,仍咬着蝴蝶结,绿色的绸丝,一缕一缕地飘落下来。有谁知道,这位姑娘的思想凝住在哪一点上?“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我懂了,我懂了。”风在吹,云在移动,太
阳渐渐西下,上弦月已经挂在当空,一天快要结束了。③这一天里,在南方,在北方,多少小生命出生了,多少铁变成了钢,多少棉花变成了布匹,多少粮食收进了仓。在这里,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第二天一早,我刚起身,忽听窗外有人说话:“一层
河泥,一层这玩意,倒是肥的呀。”我推门一看,是老支书和阿舒娘朝外站在窗边议论,前面,那条河边上,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她们在玩什么呀!”我问阿舒娘,阿舒娘不以为然地说:“在积肥呀!”我忍
住笑,出来拉了阿舒娘朝河边走去,一边朝阿舒叫道:“阿舒,你们在干什么呀!”“④我们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呢!”阿舒嚷道。姑娘们都是裤脚卷到大腿上,手里一式拿着两根长竹竿,嘻嘻哈哈地用竹竿夹住那些菱藤,真像下面似的,把藤绞在竹竿上,然后拖上岸来。阿舒娘一看她们这半身的泥
水,不禁又笑着感叹道:“唉!阿舒,你真是……”阿舒娘说到这,忽然来了个急刹车,下面那句“不懂人事不知愁”竟破例留在喉咙里面。河边,菱藤已堆成了几个小山。几个幼儿园的孩子乐极了,在旁边转来转去,忙着采藤上的残菱。“开心吧?”我问那些围兜袋里塞满了菱的小孩子。“开心,”阿舒大声回答道
,“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那头岸上,竖着一块大黑板,黑板上写着她们积肥的指标数和已完成数,上面总的题额是极大极醒目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努力什么,争取什么,没有写出,可是我明白
,她们要争取的,绝对不仅仅是完成积肥的指标。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比赛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许多十七岁的青年,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阿
舒。(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暖花开,植物冒出新芽,烘托出当时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B.文中强调“十七岁”奇妙且重要,是因为
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C.从把“不懂人事不知愁”的话挂在嘴边,到“破例留在喉咙里面”,阿舒娘的变化,侧面表现出阿舒的成长。D.黑板上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不仅表达了阿舒她们完成指标的决心,更展现了她们昂
扬的精神风貌。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借老支书映在稻子上的巨大身影凸显他形象的高大,赞美其高尚的精神境界。B.句子②通过“挺坐”“捏”“咬”等动作描写表明阿舒听到老支书话后变得迷茫。C.句子③通过一连串
排比句增强了抒情意味,将阿舒的成长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D.句子④中阿舒用“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做比喻,让人感受到她从劳动中获得了快乐。8.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阿舒的成长历程。9.茹志鹃在《追求更高的境界》一文中强调,小说创作要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请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追
求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
,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
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材料二: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
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
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
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注】
①正闺:正门。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智者度君A权时B调其缓C急而处D其宜E上不敢危F君G下不以危身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中是语气副词,与《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见”的“其”词义相同。B.固,文中指“坚持、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相同。C.殆,文中指“危险”,与《石钟山记》的“殆与余同”“殆”词义用法相同。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
处所。天子立五庙,诸侯立三庙。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B.马匹被杀后,齐景公怒不可遏,不问情由,操起长戈便要亲
自去刺杀凶手,其性格中暴躁冲动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C.刖跪未辨认出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马之车,载着妇人出门的齐景公即为国君,于是将其赶回,景公因羞惭不上朝。D.语言上两则材料各具特点,材料一以议论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记叙为主,自然生动,寥寥几语,刖
跪形象跃然纸上。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14.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
关论述,请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①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
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②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③忘机:道家语,忘记世俗的机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运用拟人描写“
山月”,与“明月松间照”般都营造出山间暮景的静谧悠远。B.诗人主要从视觉角度描写终南山,“碧山”与“翠微”显其葱郁,“苍苍”着意暮色。C.诗人幸遇知己,心意相投。这从“长歌”的举动,以及“河星稀”的时间上能看出
。D.“陶然忘机”,正如诗人在《将进酒》中借酒抒情,都将穷愁之境的郁愤一泄而出。16.本诗第七、八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都关注田园景物,但它们在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和用意上不尽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
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当仁不让,勇于担当楚国政治引路人的诗句是“,”。(2)李白《蜀道难》中,诗人想象自己在星星中间穿行,心惊胆寒,徒然长叹的诗句是“,”。(3)杜甫《蜀相》中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
敬、仰慕和叹惋之情和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多少日子以来,他向上,又向上;升高,降低一点,又升得更高。他爬的山太多了。山越来越高,山头和山头挤得越来越紧。路越来越小,也越来越模糊。他仿佛..看到
自己,一个小小的人,向前倾侧着身体,一步一步,在苍青赭赤之间的一条微微的白道上走。低头,又抬头。看看天,又看看路。路像一条长线,无穷无尽地向前面画过去。云过来,他在影子里;云过去,他亮了。他的衣裙上沾了蒲公英的绒絮,他带它们到远方去。有时一开眼,一只鹰横掠过他的视野
。山把所有的变化都留在身上,于是显得亘古不变。他想:山呀,你们走得越来越快,我可是只能一个劲地这样走。及至走进那个村子,他向上一看,决定上山借宿一宵,明天该折回去了。这是一条线的尽头了,再往前没有路了。18.下
列句子中的“仿佛”和“他仿佛看到自己”中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岁月不饶人,但似乎特别优待他,他的模样还和十年前相仿佛
。C.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背后不易被察觉。D.那信恐怕没有被达夫保留,但写那信的心境直到现在都还能仿佛。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低头看看路,又抬头看看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20.文中以第三人称“他”为主,而画波浪线的句子
又交替使用了“你们”“我”,请简要分析人称转换的好处。(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本题共2小题,10分)2023年,受多方面驱动因素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产销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甲。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提供购车补贴推动新能源汽车销售,延续和优化
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政策,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乙。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成本的降低,以及充电速度的加快,都为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电机控制系统、轻量化材料
和无人驾驶的进步,也显著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性能。丙。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从上游锂、钴等关键原材料的开采供应,到中游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的制造,再到下游整车的生产和销售,形成了系统。尽管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①充电基础设施不够普及、电池
续航里程过短及回收不当等,②都成为了行业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的制约性因素。③此外,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风险,④也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潜在影响。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
处补写恰当的观点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1.B2.B3.A4.①内容: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②影响: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
的日常生活。5.①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②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解析】1.A.“反对观察
天象”错误。原文为“不鼓励观察天象”,不等于“反对观察”。C.“用权威的历法解释奇异天象”错误。解释天象的应是“星占”。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错误。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
情感的,两者明显不同。2.B.“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错误。因果倒置,希腊人因为尊崇理性的观念,才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3.A.“展示了古代中国统治者颁布历法以彰显统治权力的现象”错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到了七月,大火星
西移,天气将渐渐转凉,到了九月,妇女们就可以开始缝制寒衣了。这体现古代中国的历法服务于日常生活。4.内容:结合“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史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
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种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排施也会反映于天”分析可知,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影响:结合“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
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分析可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5.结合“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
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结合“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
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
学的应用性”分析可知,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结合“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
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
和制度”“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
。6.B7.B8.①一开始,阿舒只想听“有趣”的故事,表明了阿舒的单纯、天真,不懂人事;②后来,在稻田边老支书等人的话对阿舒有所触动,阿舒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③公社开会,阿舒由老支书的话领悟到人生应该更有意义更有价值;④最后
,阿舒带领小组成员投入到积肥劳动中,并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行动表明青年人投入到国家建设中的决心和意义。9.①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②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凸显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
风貌。【解析】6.B.“是因为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错误,结合文中“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
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分析可知,奇妙是既天真烂漫又自以为是,重要指这一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7.B.“变得迷茫”错误,后文有“田根公公说
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再结合阿舒捞菱藤积肥的行动,可知阿舒此刻是听得专注,思考得深入,被老支书的话震撼,想到生命的意义,由懵懂少女变得有责任和担当。8.结合“‘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
”可知,一开始,阿舒只想听“有趣”的故事,排斥“苦”故事,表明了阿舒的单纯、天真,不懂人事;“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后来,在稻田边老支书和田根公公的对话对阿舒有所触动。
“做条龙有什么好处?”,阿舒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公社开会,老支书的话透着自尊和自强。“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阿舒由老支书的话领悟到人生应该奋发向上,
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最后,阿舒带领小组成员投入到积肥劳动中,并在劳动中感受到
了快乐,从行动表明青年人投入到国家建设中的决心和意义。9.“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可以从人物塑造的生动鲜活和主题的深刻上理解。人物塑造上,“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做条龙有什么好处?”“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
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展现了一个从“不懂人事不知愁”到有追求、有责任担当的少女成长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主题上,十七岁的阿舒的成长,就是
祖国各个角落、各条战线千千万万个“阿舒”的成长,文章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阿舒,凸显了在建设祖国的历程中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深化了主题。10.BEG11.B12.C13.(1)晏子举起长戈对马
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马,你的罪该判以死刑。”(2)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与诸侯们齐名吗?14.①为纠正国君的错误而劝谏,并非为一己之私利。晏子谏景公不杀马夫,是为保护景公的仁德不受损伤。②婉言讽谏。晏子劝谏景公赏赐并礼待刖跪时,从君民关系切入
,语言委婉曲折,富有启发性。③善于揣度国君的心理,长于权衡时机。晏子抓住了景公既悔又愧,还有点记恨的复杂心理,相机给予景公建议。【解析】10.句意: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权衡时机,掌握事情的缓急而处理适宜,对上不危及君王,对下也不危害自身。“智者度君权时”中“智者”作主
语,“度君”“权时”两个并列短语是谓语部分,所以在B处断开。“缓急”为并列成分做“调”的宾语,不断开;“处其宜”也是动宾结构,不断开;“而”表顺承,联结两个短语,中间不断开,所以在E处断开。“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是对称结构
,所以在G处断开。11.A.错误。还是/代词,他们。句意:我还是比较赞成以委婉的态度进谏啊!/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B.正确。坚持、坚决。/险固地势。句意:坚持进谏又危害自身性命。/秦孝公占据了崤山和函谷关这两个险要的地势。C.错误。危险/大概。句意:对自己来说,又不会造成
自身生命危险。/大概和我相同吧。D.“天子立五庙”错误。根据《过秦论》中的“七庙隳”可知,古代天子立七庙。12.C.“刖跪未辨认……齐景公即为国君”错误。原文“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可知,并非“未辨认出齐景为国君”,
而是认为其行为举止不妥当,不合君礼,没有君王仪态。13.(1)“临”,面对,对;最后一个“而”,同“尔”,你的;“当”,判处。(2)“见……于”,被;“戮”,羞辱,侮辱;“齐”,与……等同,一样。14.材料二中,圉人杀马,景公大怒,晏子是假装生
气,借斥责圉人劝谏景公,体现了晏子忠心劝谏,矫君之失,保护了君主的名声。结合材料一“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臣子劝谏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
综合来看,晏子谏景公的行为是为纠正国君的错误而劝谏,并非为一己之私利。材料二中,景公行为不当,刖跪规劝,景公感到差惭而不去上朝,晏子劝谏时以退为进,晏子并不急于为圉人开脱,而是先论其罪过,让景公放松防备,容易接受他的观点。于是景公下令加倍赏赐刖跪,
并免除了他的赋税。材料一说进谏的方法有五种,“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是不可取的。综合来看,晏子劝谏景公时从君民关系切入,语言委婉曲折,富有启发性。材料二中晏子了解景公的性格特点,抓住景公悔、愧、恨等复杂心理,比景公于明君,令景公释怀。根据材料一中“夫不谏则危
君……在身而身不殆”,可知臣子进谏要权衡时势。综合来看,晏子善于揣度国君的心理,长于权衡时机。参考译文:材料一:《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忠贞正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臣子忠贞正直地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出现过失,
那是国家危亡的先兆;看见君主有过失却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忽视君主的危亡,是忠臣不忍为之的。如果进谏三次仍不被采纳就要离开,不离开就会断送性命。断送性命的行为,是有德行的人不会做的事。所以进谏的方法有五种:一是直言进谏,二是和颜悦色、低声下气进谏,三是忠心耿耿进谏,四是鲁莽刚直进谏,
五是委婉进谏。孔子说:“我还是比较赞成以委婉的态度进谏啊!”不进谏就会危及君王安危,坚持进谏又危害自身性命,与其危害君王,不如使自身受损。自身遭受危害而进谏始终没有被采用,那么所谏之言也就没什么用处了。智慧的人
揣度君王的心思权衡时机,掌握事情的缓急而处理适宜,对上不危及君王,对下也不危害自身。所以(这样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不受危害,对自己来说,又不会造成自身生命危险。从前陈灵公不听泄冶的劝谏并将其杀死,
曹羁三次劝谏曹君,曹君都未采纳,于是他便离开了,《春秋》评论要义虽然他们都称得上贤能,但曹羁的方法更符合礼。(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材料二:齐景公有匹马,他的马夫杀死了它,齐景公大怒,操起长
戈要亲自去杀马夫。晏子说:“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了,我请求替您数说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替我们国君养马却杀死了马,你的罪该判以死刑;你让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判以死刑;你
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方邻国诸侯,你的罪又该判以死刑。”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爱的名声啊。”齐景公大白天披头散发,乘着六匹马驾的车,载着妇人,驰出王宫正门
。(守门的)刖跪打景公的马并使其返回,(刖跪)说:“你不是我们的国君。”景公羞惭而不上朝。晏子进宫请见。景公说:“先前,我有过错。披散着头发,驾六马之车驰出正门,刖跪打马并把车子赶了回来,说:‘你不是我们的国君。’我依靠大夫您的恩惠辅助,
得以率领百姓敬守宗庙,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国家蒙受耻辱,我还能够与诸侯们齐名吗?”晏子回答道:“国君不要记恨憎恶这件事。我听说,臣下不能忠谏直言,上面就会有昏庸不明的君王;民众多忌讳直言,君王就会有骄纵的行为。古时候,贤明的君王在
上,下面就会有直言忠谏;国君好善,百姓就不再讳言。现在国君有过失行为,刖跪敢于直言加以禁止,这是国君的福分啊,所以臣前来庆贺。我请求君王奖赏他,借此来表明国君好善的美德;礼遇他,借此来表明国君接受谏言的态度。”景公笑道:“(这样)可以吗?”晏子答:“可
以。”于是下令赏赐给刖跪加倍的财产并免去赋税,一时朝中安定无事。(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15.D16.①表达技巧:本诗第七、八句通过“绿竹”“青萝”等景物直接描写田园风光,表现诗人的闲适愉悦;陶诗通过“榆柳”“桃李”等景物侧面烘托田园环境,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②语言风格:本诗
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陶诗语言平淡质朴,自然真淳。③用意:本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陶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表达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整体分析】本诗前四句描绘了诗人下山时的景色,表现了山间暮色的静谧美丽。接着描写与斛斯山
人相携前往田家,田家童稚开门迎接,环境幽静,竹林青萝相伴。最后几句写诗人与斛斯山人畅饮美酒,吟唱长歌,沉醉在自然和友情中,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知己相遇的喜悦。15.D
.“正如诗人在《将进酒》中借酒抒情,都将穷愁之境的郁愤一泄而出”错,“陶然忘机”是指诗人和朋友在一起饮酒作乐,忘记了世俗的烦恼和机心,而《将进酒》中却借酒发泄穷愁之境,二者不同。16.①表达技巧:本诗第七、八句“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中,对“绿竹”“青萝”等景物进行直接描写,突出了田家
庭园的恬静,表现诗人的闲适愉悦;陶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榆柳”“桃李”,时诗人归家后,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以此侧面烘托田园环境,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②语言风格:本诗的“绿竹”“青萝”和“幽径”“行衣”等清新自然,
充满了动感和生机;而陶诗中的“榆柳”“桃李”和“后檐”“堂前”则更加平淡质朴,不加修饰,以白描的方式呈现画面,充满了宁静和安详。③用意:结合诗歌标题可知,诗人从终南山经过,在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那儿喝酒,所以诗中借助对此处“绿竹”“青萝”等田园景物的描
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陶诗是已“归园田居”,所以描写“榆柳”“桃李”等田园景物,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决心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1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详解】注意以下字形:骐骥、驰骋、兮、扪、参、历井、胁、膺、长、襟。18.C19.原句通过动作和观察的分离,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含蓄的氛围;强调了人的动作变化和动作背后的意义,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20
.对话式的表达增强了文本的亲近感和真实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人称的转换带来的情感交织使得文本更加动人,使表达灵活多变,避免了单调乏味。【解析】18.文中的“仿佛”是副词,“似乎,好像”。A.动词,表比喻,好像;B.动词,做谓语,差不多,相似,近
似;C.副词,似乎,好像。D.动词,作谓语,有近似或大概的印象。19.原句通过“低头,又抬头”先描绘了人物的动作,然后再详细阐述“看看天,又看看路”,这种结构使得读者首先注意到的是人物的动作变化,再逐渐理解到这些动作背
后的意义,即人物在观察和思考。这种写法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使得描述更加含蓄和深沉。将动作和观察分离,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改句显得直接而平淡,缺少了原句诗一样的节奏和韵致。20.画线句是一段内心独白,其中“他”正在与山进行一场无形的对话。第一人称的“我”,显得真实亲切,也便
于抒发感情。“一个劲地这样走”,透露出坚韧和执着。第二人称的“你们”既可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你们走得越来越快”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力量无法抗拒的无奈和无力感。人称的转换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强烈。
交替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灵活多变,避免了单调乏味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写作风格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兴趣和好奇心,提升整体的阅读体验。21.②句可修改为:都成为了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制约性因素④句可修改为: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潜在影响22.甲: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乙:关键技
术取得突破丙:产业链(系统)完整【分析】21.②句,“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不合逻辑,“能否”是两面词,“制约性因素”是一面词,两面对一面,可删除“能否”。④句,“对于”主客颠倒,不合逻辑,可将“对于”修改为“对”。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题干要求补写观点句,结合前文
“2023年,受多方面驱动因素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可知,文段主要是讲解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各类因素。原文在三个段落的开头处标注了甲、乙、丙横线,每一处横线后的内容都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驱动因素的详细展开。甲处,这一
段讲述了政策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涉及政府政策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可填写“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乙处,这一段讨论了技术进步在提升新能源汽车性能方面的作用,主要涉及电池技术、电机控制、轻
量化材料和无人驾驶等技术的进步。可填写“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丙处,这一段谈论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善和系统化,从上游到下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可填写“产业链(系统)完整”。23.例文: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盘古
开天辟地,启动了世界运行的按钮。从刀耕火种到互联网普及,从混沌蒙昧到人工智能,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问题能迅速在网上检索到答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从思考探索中摆脱出来,问题越来越少呢?窃以为不然。正如汤之问棘:“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旧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新的问题
又接踵而至,不断循环可谓无极之外仍是无极。英国诗人爱德华·利尔曾说:“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人类本就是一种爱探究原因的生物,600万年以来,哪怕是茹毛饮血,人类从未停止过质疑释疑的脚步。也正是得益于
此,代表着人类智慧结晶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高效快捷地反哺着人们好奇的胃口,顷刻间便消散了人们心中的疑惑。于是,在本能的驱使下,人们只会“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问题岂会越来越少?放眼物理研究,牛顿解答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后,又疑惑引力来自哪里,爱因斯坦发现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问题,但广义相对
论却与量子力学格格不入……力学的问题如同一个九连环,环环相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孜孜不倦!可见,世界本就是一本“沙之书”,解答了一个谜,另一个谜便应运而生,解答的速度越快,产生的问题便越多。世界便是在这样的回环往复当中,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催生了今天的日新
月异!毋庸置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全面答疑的同时,的确加速了我们探索的步伐。但是,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我们在欣喜于自己越来越智慧的同时,也悲哀地发现很多人开始不自觉地依赖于这些智能产物,彻底地放飞了自我。
正所谓“用进废退”,我们心中的问题越来越少,可是身上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不知从何时起,“不懂问度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消减了我们探索的欲望;超级计算机成了我们的新“头脑”,退化了我们运算的功能;移动支付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收起了我们感知的触角;网上购物成了流行的
购买方式,钝化了我们交际的灵敏;无人驾驶汽车成了未来的新宠,抽取着我们生活的技能……智能的时代似乎帮我们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却也可怕地反噬着我们的能力,让懒惰懈怠的人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愚蠢”。所幸,哲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让人左右为难的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在这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的浩瀚空间里,我们既可以自豪于问题激发问题的超能力,又要避免于问题衍生问题的新焦虑,扬长避短,方可在这亘古未有的新时代里逍遥畅游。【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
社会智能发展的现状: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话是由此引发的思索: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材料意蕴丰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关键词是“问题”,解读这个词是审题的关键。“问题”的内涵有两层:既可以是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又可以指存在的缺陷和毛病。从第一个层面的
内涵来讲,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这个大前提下,现有人类有限认知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全面的解答,或应用人工智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样看来,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确实越来越少。但实际上,社会和人类都是动态发展的,当旧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和解决方法,人们
的认知和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在“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更阔,眼界更高,原有的解答会变得或过于肤浅或过于片面,内心的疑问只会更多更难,这样看来,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就会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而且从
辩证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其给出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很可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或是浅表式的分析和专业性的解答,更多具体的、复杂的、情感的、观念的问题,都因人因事而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无法给出最合适的解答
和深层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对一个问题作出千变万化的解答。这样看来,问题是变多还是变少,不能一概而论。从第二个层面的内涵来讲,智能时代,当人们的疑问总能快速便捷地得到解答时,被压抑的惰性就很容易抬头,渐渐地很可能会依赖于这
些智能工具,不愿思考,不愿探索,懒得积累,懒得归纳。看似智能工具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实际上人们可能会渐渐丧失提问的能力,甚至某些生存的技能。这样看来,可能问题会越来越多。而这个可能性,本身又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辩证思
维,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举例分析“问题会越来越多/少/问题多少视情况而定”的现状和原因,并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选取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多种叙述手法,讲述智能时代人物“问题”多寡的故事。还可以写成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畅想智能
时代关于“问题”多少的情形。立意: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智能助惰性,问题触心目。3.更上一层楼,“问题”千般多。4.心中“问题”不妨多,身上“问题”宁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