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3 页
  • 大小 51.538 KB
  • 2024-09-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4.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0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3.20 元
/ 2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4.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3)页,51.53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3300bd3101cb95b084450d50e1dd4a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综合测试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所示为河北邓槽沟遗址发现的四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层风貌。该遗址的发现反映出()距今8000年左右既有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又体现出发源

于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的风貌距今6500年左右与河北地区的后岗文化相一致距今5100年左右与河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文化极为相似距今4200—4000年发现起源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城A.早期文明的发展与成熟B.新石器时代部落战争激烈C.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D.食物生产有了突破性进步

2.战国时期,乡里中原本由中下层贵族主持祭祀的“置社”,逐渐转化为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的里社、隧社、乡社。这一变化()A.反映出宗族社会的崩溃B.体现政治制度变革影响C.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传播D.折射出社

祭习俗的变迁3.学者钱穆先生曾将周代至明清的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概括为封建社会、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的五大“社会基准特征”。其中“郎吏社会”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是()A.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

魏晋南北朝D.隋唐以后4.《梦溪笔谈》记载宋朝皇佑二年,全国出现饥荒。范仲淹在浙西救灾,一方面下令散发米粮赈灾,一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如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鼓励寺庙住持招募工人大肆兴建,官府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范仲淹救灾做法()A.体现了治理创新与时代同步B.得益于赋役制度

变革C.解决了宋朝皇佑二年的饥荒D.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5.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的史实结论A《大明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B明朝将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便于优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活动C一条鞭法实行赋役

合并、一概征银存在近两千年的人头税被废除D清中期更定保甲法,设牌长、甲长、保长三长制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A.AB.BC.CD.D6.清朝设立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当时对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管

理对应正确的是()A乌里雅苏台将军金瓶掣签改土归流奴儿干都司B单于都护府会盟行都指挥使司护乌桓校尉C“九边”军镇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渤海郡王D盟旗制度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伊犁将军A.AB.BC.CD.D7.下表是洋布(机器织出的布,

又称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年份184018601894全国棉布应有供给量(万匹)60005.962459.568624.6其中:洋(机)布(万匹)比重(%)27.30.461988.4

3.189708814.15.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59732.760471.058915.8全国土布中:自给布(万匹)商品布(万匹)28215.031517.728780.931690.129879.929035.9该表反映了()A.列强重视资本输出B.外国商品优势凸显C.传统经济根深

蒂固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8.下表是“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统计表。此表可用于研究()态度国籍美法德俄日英直接参加者2200751协助4400227同情1512392不详0500104总计7161214614A.民族危

机的空前加深B.西方国家对华输出革命战略C.日本全面侵华的罪证D.辛亥革命时期列强对华政策9.1933年1月,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所属各级党组织发出指示信,要求从中共满洲省委到支部以及每个党员,必须用一切方法打入一切游击队伍、重要企业及群众组织,秘密扩展革命群众工作,以及从游击战争、罢

工斗争和农民运动中发现与培养干部。该指示旨在()A.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地位B.扩大党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影响C.丰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手段D.强化党在抗日斗争中的组织保障10.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六条规定:

“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六条规定”的通过()A.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B.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C.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为全国执政做准备D.为开展战略决战奠定干

部基础11.下图是外交活动中的两则“国际话语”。这两则“国际话语”()的1950年11月,中国代表团成员伍修权在联合国说:“我们的原则是,敌人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也别想在谈判桌上得到。”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

谈道:“他(周恩来)在同我们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是一个强国总理,而是一个兄弟国家总理。”A.体现了和平共处外交原则B.塑造了崭新的中国形象C.是对美苏对抗态势的应对D.意在加强国家间的合作12.在12世纪以前的欧洲,非理性的举证方式广泛流传——乞求神灵,由神的意志来决定的“非

理性或泛神论式”的断案方式被称为“神判法”。神判法往往在特定的场合进行,包括某些被指定的教堂、国王的庄园以及某些特定的法庭,主持审判的人通常是国王委派的官员和教士。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A.司法深受罗马法学的影响

B.教权与王权的权力平衡C.庄园法庭是基层治理主体D.司法实践带有宗教色彩13.国际法之父荷兰人格劳秀斯1609年发表《论海洋自由》。他提出即便沿海国拥有靠近海岸的制海权,也不能妨碍无害通行的航海自由,任何国家船只路经别国领海,不得威胁别国海权,无害通过,这是自然法

赋予人的权利。这一思想旨在()A.维护本国海外贸易权益B.维护欧洲各国制海权C.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D.促进航海自由的实现14.马克思说:“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肉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因此,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

儿童劳动”。这一认识()A.反映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B.使生产动力的革新提上了日程C.揭示了工业革命对工人家庭的影响D.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形成和完善15.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7.5

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一战主战场)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据此推断,这些非洲士兵()A.将彻底推翻法国的殖民体系B.饱受帝国主义战争之苦难C.将成为争取国家独立的斗士D.深受和平主义思潮的

影响16.1945年7月,英国工党政府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1951年10月,保守党政府执政后几乎完全继承和保留了工党政策;1974年,再次上台的工党政府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在这一过程中,英国()A.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升B.凯恩斯主义逐渐衰退C.计

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新自由主义理念盛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文化差异与消弭材料一考古学视野下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类别六国秦国①铜陶器物演变连续性战国中期发生断裂②墓葬等级序列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国君墓与卿大夫墓

规模落差巨大③城址等级序列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1)结合所学,推断导致类别①在秦国发生断裂的重大事件,说明②③差异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材料二秦朝建立后面临

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

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间的全球史”近代

以来,英国的时间概念经历了国家化和全球化的过程。片段一时间国家化1675年,英国建立了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负责测量经度。1714年,英国政府成立“经度委员会”,提供奖金及专利来征求准确测量经度的方法。1735-1761年,哈里森发明精确的海钟,以时间测量经度(1小时对应15度),经度诞

生。从此,英国的舰船能够到达地球的任何角落。1771年,英国工厂主阿克莱特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本人急需两名精通机械零部件设计业务的钟的表匠,同时诚聘熟悉轮齿啮合连接业务的技术人员若干名。”1798年,英国钟表匠发起抗税请愿活动,

他们认为:“棉纺业和毛纺业完全受惠于钟表制造工匠……”1840-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片段二时间全球化1864年,通过连接格林尼治时钟的电信电缆,开普敦鸣放正午炮,传达英帝国时间。1884年,华盛顿国际天文学家代表大会召开,法国人强调中立原则来反抗格

林尼治子午线的权威地位,并联络其他国家反对英美发起的决议,但大会最终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成为世界计算时间和空间的起点。1924年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摘编

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机器改变世界》、【美】奥格尔《时间的全球史》(1)根据片段一、分析英国能完成“时间国家化”的原因。(2)根据片段二、指出英国推进“时间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矛盾。(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时间的全球史”的认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

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他们认为,其经济困难和危机的症结就在于国家干预过多,国有成分太高。因此,1980年以后逐渐实行经济自由化,对原有的混合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具体包括: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

领域,放松对垄断财团的控制;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部分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减少财政开支,精简政府机构,改革税收体制,降低财政赤字;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降低关税税率,对出口加工区和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等。这些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

但印度缺乏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政治领袖们一直没能克服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治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改革进程。——摘编自孙培钧、华碧云《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材料二:下表1是1980—1999年中国与印度

GDP年均增长率比较中国印度1980—199010.15.81990—199910.76.1下表2是1999年中国与印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中国印度人口(百万)1258998的人均GNP(美元)780450国内总投资/GDP(%)37.323.31997年人均电

力消费量(kWh)7143631998年人均寿命男子68岁,女子72岁男子62岁,女子64岁1998年识字率(15岁以上、%)男子:91;女子:75男子:67;女子:43出口额(百万美元)19430038285出口/GDP(%)19.78.5直接投

资额(百万美元)403192155——摘编自小岛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和中国经济改革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20世纪90

年代末的中印两国经济改革成效。20.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回答问题。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目录子目关键词摘编第

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村落的产生人类、农业、居住形式、公共活动场所集镇的出现生产力、交换、财富和人身安全、市场城市的产生功能、布局、典型代表世界各地的民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演进工业革命

居住条件的改变居住、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的发展自来水、电力、交通、通讯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环境、交通、贫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第四单元的内容主旨。(要求:主旨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超过300字)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

高三综合测试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所示为河北邓槽沟遗址发现的四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层风貌。该遗址的发现反映出()距今80

00年左右既有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又体现出发源于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的风貌距今6500年左右与河北地区的后岗文化相一致距今5100年左右与河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文化极为相似距今4200—4000年发现起源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城A.早期文明的发展与成

熟B.新石器时代部落战争激烈C.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D.食物生产有了突破性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8000—4000年的中国。据材

料可知,该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4000年四个阶段的文化遗存,且考古学文化面貌各异。第一阶段既有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又体现出兴隆洼文化的影响;第二阶段与河北地区的后岗文化相一致;第三阶段与河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遗存

极为相似;第四阶段发现了起源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城。这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文化在该遗址相互碰撞与交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没有看到明显的文明从初级到成熟的线性发展轨迹,排

除A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及关于战争或冲突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表格主要是关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描述,而不是食物生产,排除D项。故选C项。2.战国时期,乡里中原本由中下层贵族主持祭祀的“置社”,逐渐转化为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的里社、隧社、乡社。这一变化()A.反映出宗族社会的崩溃B.体现政

治制度变革影响C.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传播D.折射出社祭习俗的变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原本由中下层贵族主持祭祀的“置社”演变为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的

里社、隧社、乡社,这说明贵族政治的日益瓦解和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体现了政治制度变革对于社会管理的影响,B项正确;“置社”转化为“里社、隧社、乡社”,反映了官僚政治的形成,折射出贵族政治的瓦解,而非宗族社会的崩溃,排除A项;“置

社”转化为“里社、隧社、乡社”与儒家思想的传播无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项;“置社”和“里社、隧社、乡社”本质上都属于“社”祭的范畴,只是主持的人发生了变化,社祭习俗几乎没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3.学者钱穆先生曾将周代至明清的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概括为封建社会

、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的五大“社会基准特征”。其中“郎吏社会”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是()A.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D.隋唐以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学者钱穆先

生曾将周代至明清的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概括为封建社会、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及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孝廉人才,封为郎官,在太学等各级学校中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因此称为“郎吏社会”,B项正确;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兼并战争不断,百家争鸣,各国

纷纷变法图强,礼贤下士,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进入“游士社会”,排除A项;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逐渐控制了人才选拔权,形成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被称为“门第社会”,排除C项;隋朝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这一制度在唐

朝得到进一步完善,称之为“科举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4.《梦溪笔谈》记载宋朝皇佑二年,全国出现饥荒。范仲淹在浙西救灾,一方面下令散发米粮赈灾,一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如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鼓励寺庙住持招募工人大肆兴建,官府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范仲淹的救灾做

法()A.体现了治理创新与时代同步B.得益于赋役制度变革C.解决了宋朝皇佑二年的饥荒D.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

朝。根据材料,在救灾时范仲淹除了采用传统的散发米粮赈灾之外,又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救灾,体现了治理的创新和与时代同步,A项正确;当时并未实行赋役制度变革,排除B项;C项“解决了”从材料中看不出,排除C项;范仲淹的做法不一定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A项。5.下列史实与

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大明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B明朝将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便于优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活动C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征银存在近

两千年的人头税被废除D清中期更定保甲法,设牌长、甲长、保长三长制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以唐

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A项正确;明朝将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是为了方便对

百姓进行管理,与优抚弱势群体救助活动无关,排除B项;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存在近两千年的人头税被废除,排除C项;三长制是北魏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6.清朝设立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当时对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A乌里雅苏台将军金瓶掣签

改土归流奴儿干都司B单于都护府会盟行都指挥使司护乌桓校尉C“九边”军镇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渤海郡王D盟旗制度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伊犁将军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时期,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协助当地的宗教首领管辖西藏地区,在青海设置西宁办事大臣,对于新疆的管辖则是设置伊犁将军,D项正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的是东北地区,排除A项;单于都护府不是清朝时期设置的,排除B项;设置

“九边”军镇是明朝时期管辖边疆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7.下表是洋布(机器织出的布,又称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年份184018601894全国棉布应有供给量(万匹)60005.962459

.568624.6其中:洋(机)布(万匹)比重(%)27.30.461988.43.189708.814.15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59732.760471.058915.8全国土布中:自给布(万匹)商品布(万匹)28215.031517.728780.931690.129879.929035

.9该表反映了()A.列强重视资本输出B.外国商品优势凸显C.传统经济根深蒂固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840年到1894年,洋布在我国布匹消费量中所占的比重增长幅度并不大,土布依然占有较高的比重,说明洋布遭到土布的顽强阻击,是传统经济根深蒂固的表现,C项正确;表格信息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经济根深蒂固,并不能体现列强对资

本输出的重视和外国商品优势凸显,排除AB项;我国传统经济根深蒂固并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且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8.下表是“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统计表。此表可用于研究()态度国籍美法德俄日

英直接参加者2200751协助4400227同情1512392不详0500104总计7161214614A.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B.西方国家对华输出革命战略C.日本全面侵华的罪证D.辛亥革命时期列强对华政策【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存在差异,有直接参加者、协助者、同情者,也有不详者。此外,不同国家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如美国奉

行中立政策,日本则有较多的参与和干涉。这些不同的态度体现了当时列强对华政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D项正确;民族危机的加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而不是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A项;西方国家对华输出革命战略表述不准确,表格主要体现的是列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而非输出革

命战略,排除B项;日本全面侵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1933年1月,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所属各级党组织发出指示信,要求从中共满洲省委到支部以及每个党员,必须用一切方法打入一切游击队伍、

重要企业及群众组织,秘密扩展革命群众工作,以及从游击战争、罢工斗争和农民运动中发现与培养干部。该指示旨在()A.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地位B.扩大党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影响C.丰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手段D.强化党在抗

日斗争中的组织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1933年日本已经展开对东北地区的侵略,中共中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干部培养,目的在

于为东北抗日斗争提供组织上的保障,D项正确;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建立,是在国共二次合作后,排除A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提出,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东北地区各级党组织的指示,未

体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10.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六条规定”的通过()A

.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B.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C.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为全国执政做准备D.为开展战略决战奠定干部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

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召开,当时解放战争的胜利局面已定,材料中的六条规定是为中共在全国执政做好准确,C项正确;抗日战争在1945年已取得胜利,排除A项;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

民民主专政》,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排除B项;战略决战此时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图是外交活动中的两则“国际话语”。这两则“国际话语”()1950年11月,中国代表团成员伍修权在联合国说:“我们的原则是,敌人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也别想在谈判桌上得到。”195

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谈道:“他(周恩来)在同我们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是一个强国总理,而是一个兄弟国家总理。”A.体现了和平共处外交原则B.塑造了崭新中国形象C.是对美苏对抗态势的应对D.意在加强国家间的合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

题、影响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我们的原则是,敌人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也别想在谈判桌上得到”可知,中国代表团成员在联合国表现出对国家主权的强烈维护,据材料“他(周恩来)在同我们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是一个

强国总理,而是一个兄弟国家总理”可知,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交往中不同于西方殖民国家,这的反映了中国崭新的国际形象,B项正确;1950年时,中国尚未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且“敌人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也别想在谈判桌上得到”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排除A项;材料涉及

的是中国对主权的维护和崭新的国家形象,没有涉及对美苏冷战的态度,排除C项;1950年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上的发言没有涉及加强国家间的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12.在12世纪以前的欧洲,非理性的举证方式广泛流传——乞求神灵,由神的意志来决定的“非理性或泛神论式”的断案方式被称为“神判

法”。神判法往往在特定的场合进行,包括某些被指定的教堂、国王的庄园以及某些特定的法庭,主持审判的人通常是国王委派的官员和教士。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A.司法深受罗马法学的影响B.教权与王权的权力平衡C.庄园法庭是基层治理主体D.司法实践带有宗教色彩【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的神判法本身就是基于神灵的意志来做出裁决的,而且在特定的宗教和世俗场合中进行,这明显反映了当时司法实践带有宗教色彩,D项

正确;虽然罗马法学对欧洲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神判法更多地是反映了宗教而非罗马法学的特点,排除A项;神判法虽然涉及了教士和国王委派的官员,但这并不等同于教权与王权的权力平衡,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了国王的庄园作为神判法的场合之

一,但并未提及庄园法庭是基层治理主体,排除C项。故选D项。13.国际法之父荷兰人格劳秀斯1609年发表《论海洋自由》。他提出即便沿海国拥有靠近海岸的制海权,也不能妨碍无害通行的航海自由,任何国家船只路经别国领海,不得威胁别国海权,无害通过,这是自然法赋予人的权利。这一思想旨在()A.维护本国海外

贸易权益B.维护欧洲各国制海权C.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D.促进航海自由的实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由材料“即便沿海国拥有靠近海岸的制海权,也不能妨碍无害通行的航海自由”并结合

历史知识可知,17世纪荷兰在海洋贸易中掌握主导权,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占据了海上优势,最符合荷兰的要求,故身为荷兰人的格劳秀斯提出这一思想旨在维护本国海洋势力范围,A项正确;他提出这一思想初衷是为了维护荷兰的利益,并非维护欧洲各国的制海

权,排除B项;此时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自由主义经济尚未形成,排除C项;促进航海自由的实现不是该思想的目的,而是借口,排除D项。故选A项。14.马克思说:“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肉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因此,资本主义使用

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这一认识()A.反映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本质B.使生产动力的革新提上了日程C.揭示了工业革命对工人家庭的影响D.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形成和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

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材料“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强调的是工业化大生产加重了对人的压榨,反映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A项正确;材料强调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与提高生产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

明雇佣关系,与工人家庭无联系,排除C项;工业革命推动工厂制度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15.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一战主战场)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据此推断,这些非洲士

兵()A.将彻底推翻法国的殖民体系B.饱受帝国主义战争之苦难C.将成为争取国家独立的斗士D.深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7.5万非洲

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一战主战场)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强调的是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非洲士兵,唤醒了人们的民族意识,为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提供了条件,C项

正确;“将彻底推翻法国的殖民体系”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帝国主义战争之苦难”体现为受到帝国主义战争的迫害,但是材料主要体现一战的非洲士兵对于非洲解放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旨“非洲解放”,而“和平主义思潮”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1945年7月,英国工党政府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社会主义”改革政策;1951年10月,保守党政府执政后几乎完全继承和保留了工党政策;1974年,再次上台的工党政府掀起第二次国有

化高潮。在这一过程中,英国()A.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升B.凯恩斯主义逐渐衰退C.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新自由主义理念盛行【答案】A【解析】的的【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

945年至1974年(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45年到1974年,无论那个党派执政,英国政府的政策,包括国有化和福利国家的建设,在社会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社会福利水平,A项正确;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盛行,不

是衰退,排除B项;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新自由主义理念盛行于经济滞胀之后,与材料部分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文化的差异与消弭材料

一考古学视野下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类别六国秦国①铜陶器物演变连续性战国中期发生断裂②墓葬等级序列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③城址等级序列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

自然村落(1)结合所学,推断导致类别①在秦国发生断裂的重大事件,说明②③差异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材料二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

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2)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答案】(1)商鞅变法。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逐级递减等现象,反映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等级秩序遗存仍较为明显;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两极分化等现象,则反映出秦国贵族权力被极大压制,国君权力较大,呈现出君主高度

集权的特点。(2)汉承秦制,力图维护国家统一。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在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过大等问题,未能消弭区域文化的差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区域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政治基础;汉武帝改革

币制等经济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增强,为区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经济基础;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上述举措,西汉最终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战国时期中国。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在商鞅变法期间,秦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这些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使得铜陶器物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断裂,因此该事件为商鞅变法。历史信息:由材料一中“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可知,六

国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逐级递减,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等级秩序遗存仍较为明显;由“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可知,秦国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两极分化,贵族权力被极大压制,国君权力较大,呈现出君主高度集权的特点。【小问2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

空为汉朝时期的中国。过程:此处的文化应该做广义理解,由材料二中“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力图维护国家统一;在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

过大等问题;思想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最终未能消弭区域文化的差异。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政治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改革币制,为区域文化的

交融提供了经济基础;文化上,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西汉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间的全球史”近代以来,英国的时间概念经历了国家化和全球化的过程。片段一时间国家化1675年,英

国建立了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负责测量经度。1714年,英国政府成立“经度委员会”,提供奖金及专利来征求准确测量经度的方法。1735-1761年,哈里森发明精确的海钟,以时间测量经度(1小时对应15度),经度诞生。从此,英国的舰船能够到达地球的任何

角落。的1771年,英国工厂主阿克莱特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本人急需两名精通机械零部件设计业务的钟表匠,同时诚聘熟悉轮齿啮合连接业务的技术人员若干名。”1798年,英国钟表匠发起抗税请愿活动,他们认为:“棉纺业和毛纺业完全受惠于钟表制造工匠……”1840-1855年,英国98

%的公共时钟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片段二时间全球化1864年,通过连接格林尼治时钟的电信电缆,开普敦鸣放正午炮,传达英帝国时间。1884年,华盛顿国际天文学家代表大会召开,法国人强调中立原则来反抗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权威地位,并联络其他国家反对英美发起的决议,

但大会最终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成为世界计算时间和空间的起点。1924年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摘编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机器改变世界》、【美】奥格尔《时间的全

球史》(1)根据片段一、分析英国能完成“时间国家化”的原因。(2)根据片段二、指出英国推进“时间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时间的全球史”的认识。【答案】(1)原因:英国政府政策的支持;科学家的努

力;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2)矛盾: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强国,英法两国是竞争对手,拥有制定时间标准的权利,法国打击英国霸权;英国拥有较多的殖民地,在殖民地推行“时间全球化”会遭到被殖民国家和地区的反抗。(3)认识

:对时间的掌握象征着权力,制定时间体系和发布时间规则,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时间标准的制定过程也就是国家实力较量的过程,把经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本初子午线,以格林威治时间作为世界各地的参考时间,实质是英国霸权地位的具体表现。【解析】【小问1详解】本

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19世纪中叶(英国)。据材料“1714年,英国政府成立‘经度委员会’,提供奖金及专利来征求准确测量经度的方法。”得出英国政府政策的支持;据材料“1735—1761年,哈里森发

明精确的海钟,以时间测量经度(1小时对应15度),经度诞生。”得出科学家的努力;据材料“1771年,英国工厂主阿克莱特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本人急需两名精通机械零部件设计业务的钟表匠,同时诚聘熟悉轮齿啮合连接业务的技术人员若干名。’”得出随着英国工业

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据材料“法国人强调中立原则来反抗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权威地位,并联络其他国家反对

英美发起的决议”得出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强国,英法两国是竞争对手,拥有制定时间标准的权利,法国打击英国霸权;英国拥有较多的殖民地,在殖民地推行“时间全球化”会遭到被殖民国家和地区的反抗。【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

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所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知对时间的掌握象征着权力,制定时间体系和发布时间规则,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时间标准的制定过程也就是国家实力较量的过程,把经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定

为本初子午线,以格林威治时间作为世界各地的参考时间,实质是英国霸权地位的具体表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他们认为,其经济困难和危机的症

结就在于国家干预过多,国有成分太高。因此,1980年以后逐渐实行经济自由化,对原有的混合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具体包括: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放松对垄断财团的控制;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部分国营企

业的私有化;减少财政开支,精简政府机构,改革税收体制,降低财政赤字;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降低关税税率,对出口加工区和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等。这些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但印度缺乏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政治领袖们一直没能克服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

治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改革进程。——摘编自孙培钧、华碧云《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材料二:下表1是1980—1999年中国与印度GDP年均增长率比较中国印度1980—199010.15.81990—199910.76.1下表2是1999年中国与印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中国印度人口(百万)

1258998人均GNP(美元)780450国内总投资/GDP(%)37.323.31997年人均电力消费量(kWh)7143631998年人均寿命男子68岁,女子72岁男子62岁,女子64岁1998年识字率(15岁以上、%)男子:9

1;女子:75男子:67;女子:43出口额(百万美元)19430038285出口/GDP(%)19.78.5直接投资额(百万美元)403192155——摘编自小岛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和中国经济改革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印两国经济改革成效。【答案】(1)从背景看,原有经济体制弊端;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发展需要。从内容看,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鼓

励和扩大出口贸易。从影响看,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综合国力;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其他角度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印度,从GDP增速和国内外投资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但问题比较多。原因

:缺乏有力而稳定中央政府、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治的不稳定;国民文化素质低。(其他角度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中国,成就巨大,从GDP增速到各项经济指标均增长明显,增速高于印度。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政局的稳定、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他角度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印度和中国。相似之处:背景方面,从国内、国际、现实需要等方

面分析,据材料“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粮食危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他们认为,其经济困难和危机的症结就在于国家干预过多,国有成分太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原有经济体制弊端,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内容方面,根据“改革开放内容”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

内容分析,据材料“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得出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据材料“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部分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得出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据材料“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得出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据材料“降低关税税率,对出口加工区和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

惠”得出鼓励和扩大出口贸易。影响方面,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国家实力、世界格局等方面分析,得出推的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综合国力;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

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和印度。根据图表可以看出,从GDP增速和国内外投资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但问题比较多。根据材料“印度缺乏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得出缺乏有力而稳定的中央政府;据材料“政治领

袖们一直没能克服党派利益的局限性”得出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据材料“政治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改革进程”得出政治的不稳定;对比材料中中国和印度的识字率可得出国民文化素质低。根据图表可以看出,中国,成就巨大,从GDP增速到各项经济指标均增长明显,增速

高于印度。根据所学知识从领导力量、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制度原因等方面分析,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与印度存在问

题相对比,得出政局的稳定。20.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回答问题。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目录子目关键词摘编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村落的产生人类、农业、居住形

式、公共活动场所集镇的出现生产力、交换、财富和人身安全、市场城市的产生功能、布局、典型代表世界各地的民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城市化的演进工业革命居住条件的改变居住、生活服务

基础设施的发展自来水、电力、交通、通讯程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环境、交通、贫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第四单元的内容主旨。(要求:主旨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超过300字)【答案】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发展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演变。农业出现以后

,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村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繁荣。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

了。城市具有政治、经济、生活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民居也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也日益加剧。【解析】【详解】本题是论

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从古代的村落、集镇到近代城市的发展,可得出内容主旨: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发展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演变。其次,结合材料说明人类居住形式由村落到城市的发展原

因,即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村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繁荣。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出于防卫或

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发展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演变有哪些,即城市具有政治、经济、生活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民居也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也日益加剧。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