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39.759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共(7)页,39.75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fe9542fbdc4469f80f2f627657b66f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度上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90分钟,满分100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8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道于老师孔子。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这一思想,理学家程颢曾经指出:“以己及物,仁

也。推己及物,恕也。”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恕”道A.主要是维护等级制度B.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束缚C.有利于和谐社会形成D.得到民众普遍自觉遵守2.先秦时期,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王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

执一”。材料表明先秦诸子的主张A.基本体现了专制思想B.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C.蕴涵着国家统一思想D.实现政治思想的统一3.墨家认为“天”与“鬼”是箝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了A.儒学无

法适应时代潮流B.墨家更符合君主集权的需要C.墨家思想讲求实际功利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4.《韩非子·有度》中,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主张A.体现了法律至高无上B.确立了专制集权政体C.避免了权力

的滥用D.体现了法治公正理念5.史书载:“汉初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这反映出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6.某学者用“无治主义”、“德治主义”、“天治主义”

、“法治主义”来评价先秦某四家学派,下列言论与之对应正确的是①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则得祸②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③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①④②③B.②④①③C.②③①④D.①③

②④7.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而法家则更注重于制度规范,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三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A.强调德治,平易亲近B.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C.切合人事,

实用理性D.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8.孔子希望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孟子希望建立“王道乐土”,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们所说的“道”是A.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B.追求平等和谐的共同标准C.加强道德修养的

规范D.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9.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诗经》颂篇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昊天有成命,二后(文王、武王)受之”的记载。这类颂词A.说明中国古代宗教正式形成B.旨在证明

政权存在的合理性C.说明古代生产力发展程度高D.保证了商周政权的内部稳定10.司马迁的《史记》没有单独的惠帝传,将惠帝附于其母《吕太后本纪》中,太后从其本姓,母子同传:班固的《汉书》作《高后纪》,舍其本姓从夫称“高后”,还专门为惠帝作《惠帝纪

》,置于《高后纪》之前。对这一变化原因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两人修史方式的不同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母系意识影响力减弱D.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11.董仲舒认为:“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今废先

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这一观点A.继承了先秦儒学仁政思想B.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C.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D.阐释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12.汉武帝时期,河套和河西广大地区纳入汉朝统治版图。此后,朝廷在这些地区兴办学校,传授儒家思想。这一举措A.解决了王国问题B

.确立了儒学正统C.促进了文化认同D.消灭了边患危机13.汉画中的孝子系列图频繁出现于不同载体与场所,而图中的人物和故事多不见于汉代史传;少数见于两汉史籍者,图像与文献往往并不吻合。它们很可能由民间口耳相传、增枝添叶而成。这一现象反映了A.封建纲常受社会推崇B.“孝”成为选官标准C.官吏对儒学关注

欠缺D.儒学正统地位引质疑14.东汉光和元年(178)设立了鸿都门学,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并进行考试,人数多至千人,学成后多授予高官。鸿都门学的设立A.打破了专习儒家经典的惯例B.推动了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C.充分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D.完善了汉代的私学教育体系15.先秦儒家主张仁爱要“由亲始”,而董仲舒却认为仁爱要“跑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爱及四夷”’。董仲舒的这一思想旨在A.宣扬“天人感应”思想B.使儒学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C.扩大儒学教育的对象D.适

应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16.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这其中),佛教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

,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该时期这一多元文化面貌的出现,反映了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B.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C.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D.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17.魏晋时期,社会舆论发生新的变化,人们将两

汉时期品藻人物所推崇的“明经笃行”“孝悌力田”等伦理道德标准置之而不顾,而是以“颖悟”“远识”“器量”“宏放”等概念作为评论的标准。这说明此时A.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B.文化已具有理性主义精神C.政局动荡导致思想观念的变化D.三教并行不利于思想统一18.唐

朝初年,唐高祖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同时尊奉老子为道祖,以道教为国教。然而在治国理政时,他却说“自古为政,莫不以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博深。”据此可知,唐初A.佛道主导了政策的制定B.儒学政治生命力仍强大C.儒释道合流趋势的加强D.三教并行政策受

到冲击19.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的强化,士族子弟“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自处”,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A.儒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B.儒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依据C.士族客观推动了儒学的传承D.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20.唐朝时,佛教的华严宗

提出,唯心回转善成门,或善或恶,皆由心之转变:道教认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韩愈亦有“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之言。这体现了A.佛道儒思想同源共生互动B.三教道德教化的社会作用C.心学在唐代的影响力

较大D.儒学社会主流地位的动摇21.朱熹认为良知“乃出于天,不系于人”。王阳明说:“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日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由此可知,两人A.都强调儒学的思辨

性B.对儒学的世俗化认识一致C.追求良知的途径有别D.都重视良知的外在化特征22.福建泉州的开元寺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曰:“此地古称佛国”,下联道:“满街皆是圣人”。据记载,此联是一位闽籍大儒所撰。对该“闽籍大儒”介绍正确的是A.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

理学的集大成者B.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D.《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他的代表性作品23.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A.先

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24.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都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圣人心传的秘旨,强调以道心制约人心,以找回唐末

五代以来被破坏了的伦理规范和价值理想,重建精神家园和价值理想。据此分析,程朱陆王等思想家都主张A.理先于气,但不能离开气B.扫落物欲,发明本心C.存天理,灭人欲D.日积月累,循序渐进25.王阳明认为:“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

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这反映了王阳明A.继承“性本恶”B.倡导“格物致知”C.强调“致良知”D.强调“知行合一”2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

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材料意在说明A.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B.儒家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C.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D.儒学的启蒙作用效果显著27.“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秦汉时期,儒家

主张“贵义贱利”;而明清之际王夫之则提倡“贵义重利”、“义利统一”的价值观。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A.儒家学说走向衰落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C.重农抑商政策已废除D.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28.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断

言“饮食男女皆义理所从出,功名富贵即道德之听归……确曾谓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王夫之认为“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别有理也”。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

价值取向是A.存理灭欲B.理欲并存C.格物致知D.以民为本29.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

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30.著名思想家唐甄(1630—1704)在苏州从事牙行经营,针对有些人的责难,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之以贾为生者,人以为辱其身,而不知所以不辱其身也”“吕尚卖饭于孟津

,唐甄为牙于吴市,其义一也。”由此可见A.商品经济冲破封建制度束缚B.士农工商的界限已彻底消除C.商人逐步建立起了道德自尊D.传统价值取向发生根本转变31.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B.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C.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3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

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批评三代以来之“法”为帝王“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据此可知,黄宗羲A.思想主张严重倒退且落后B.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品质C.主张依靠良

法来治理国家D.拥有超越时代的民主精神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33.“和谐”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古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哲学思考。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25分)材料一“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万物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引自《国语》、《论语》(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和”“同”的基本内涵。从“和而不同”

的角度,阐述孔子对完美事物的思考。(5分)材料二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

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吴兢《贞观政要》(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什么主张。结合所学,从“存百姓”的角度,概述唐太宗为医治战争创伤而采取的经济措施。(7分)材料三(3)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

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三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8分)材料四儒家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人文),人与人关系的道

德规范构成伦理,人与人关系的强制化构成政治,伦理政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纲领。儒学一开始便是一种佐军治国的体系,历代儒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主张经世致用,务求实效,儒学这种作风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儒家关心的是现实的人事,提倡以刚健有为的精神从事于人事,对天命鬼神采取一种“敬而远之”

的理性态度。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意识非常强,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精神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精神的原因。(5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儒家文化之所以就够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不仅是因为儒家文

化的信奉者们不断为它添砖加瓦、拾柴加火,同时也是因为它作为民族文化,蕴含了那个历史时期人们所具有也是人们所能够接受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修身立命之说,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有关“仁义礼智信”等说法,都是做人之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但也必须看到,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的御用文化和官场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文化的保守思想,抑制了中国人民创新思难的本

质灵性。——摘编自卢希悦《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前兴后衰的历史之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35.【宋代书院与传统教育】(15

分)材料一中国书院教育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两宋是巅峰时期,不仅数量剧增,还创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据可靠史料,主持岳麓书院的山长共55位,大多是学派首领、著名学者和教育家。1026年,范仲淹做了应天书院的主持人。他明确匡扶“道统”的教育宗旨,确定了培养“以天

下为己任”的人才之目标,使得书院名声大振,精英辈出。嵩阳书院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不仅吸引了四方生徒来此求学,更会聚了众多名儒来此山村幽静之地开坛讲学。二程在此讲学十年,司马光的经典名著《资治通鉴》(第9~21卷)也是在这里完成的。1181年,白鹿洞书院邀请陆九渊讲座,演讲之成功竞让听众泪崩。在宋代

,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了,并没有诞生传授自然科学理论和知识的书院,这是非常可惜的。——摘编自刘道玉《论古代书院教育模式的复兴》材料二宋代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以其独特的教育和管理形式存活于科举和官学盛行的封建社会体系中,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当时社会教育的补充,为宋代文

化的繁荣和在民间的普及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作为教育中心以及学术研究中心,宋代书院的繁荣也带动了理学的兴起。整个宋代理学的发展几乎是和书院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理学大师,如我们熟知的朱熹、程颐

、陆九渊等人。而理学作为一股新兴的思潮,代表了中国学术史上最具理论色彩的儒学,活跃了整个宋代的学术理论,不仅为宋代学术注入新鲜血液,更为整个中国学术带来了不一样的声音。——摘编自张晓荣、叶美兰《宋代书院

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宋代书院教育的兴盛。(9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6073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