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104.000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7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共(20)页,104.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e94d4f4d63cd38a33e7234cbeb4999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历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

。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

关史实的能力。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更谈不上“维护”,A项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战国时期……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

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

D项排除。2.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A.清净无为B.以法治国C.仁政治国D.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详解】根

据“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可知,该思想家反对暴政,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故C正确;A是道家的思想主张,B是法家的思想主张,D是墨家的思想主张,三者的思想都没涉及仁政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有

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3.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A.天理是万物

的本原B.“理先气后”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D.“格物致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

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选A。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4.萧公权评价王阳明学说时提到:“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

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皆纯由个人自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等、自由”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主张,这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奠定

了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说明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权威,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并不宣扬自由平等,故B项错误;王阳明也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5.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

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A.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B.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C.资本主义萌芽个性解放的要求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答案】C【解析】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思想上是李贽的离经叛道;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

芽的出现,反映在文艺复兴中抨击禁欲思想。文艺复兴矛头并未指向世俗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而是天主教神学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故B项错误。故选C。A项错误,明清思想家并未上升到反封建制度的高度;D项错误,应该说的

是宋朝时期。6.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结合本题中黄宗羲思想不同的境遇可以推导出在近代反对君主专制,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正确答案为D项。黄宗羲的主张反映了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走向

没落和宋明理学被人们抛弃的现实,A项错误。B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结合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可知C项错误。7.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

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经世

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联系所学,所谓“经世思想家们”指地主阶级抵抗派,以魏源为代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引导国人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选A。B只是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C派别属性错了,排除;D不符合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属性,排除。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的潮流·顺服世界的潮流·“师夷长技以制夷”8.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也即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目的是抵御西方的入侵,维护清王朝

的统治。故选A。9.晚清公使郭嵩焘旅居英国时感叹:“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据此分析,郭嵩焘A.沉醉于西方的物质文明B.固守

着天朝上国的观念C.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认识【答案】D【解析】郭嵩焘认识到西欧的“政教风俗”优于中国,可是中国的大多数士大夫还未认识到。当时的洋务派认为西方只有器物领先中国,政治和文化不如中国,

因此,仅学习西方器物,坚持中国的政体即可,即“中体西用”,而郭嵩焘的观点明显已经突破了“中休西用”的局限,D正确;郭嵩焘说的是政教风俗,也就是政治社会文明,不是物质文明,故排除A;B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C。10.《胡适口述自传》中说

:“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个杂志发表文章了。”这段话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B.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C.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D.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阵营已经发生了分化,已经出现了新的思想的

宣传,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文化运动不是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阵营的分化而非“文学革命”失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胡适并未公开否定过新文化运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思

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

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11.1921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

治B.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的成分【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祟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

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说明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极端化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陈独秀意在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因此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新文化运动【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幸存。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武装反抗的策略B.“农村包

围城市”的道路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中的“逃进了华南山区,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到答案。故选B。A项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做出,C项在瓦窑堡会议

上做出,D项在1937年的洛川会议上做出,均不符合题干要求。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相关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

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共产党的政策及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13.毛泽东曾经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

有了自由。”这里的“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属于A.“三个世界”理论B.社会主义改造理论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D.国民革命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

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故C符合题意;1974年2月,毛泽东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也叫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建国之后的思想主张,故B不符合题意;1924年到1927年的国民革命时期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民革命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形成了一套国民革命理论,故D不符合题意。14.“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

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A.《新民主主义沦》B.《论人民民主专政》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十大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军政费用”与“经济建设”

要有一个“比例”,注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段论述出自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故D项正确;A项是1940年发表的,它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排除;《

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故B项排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故C项排除。15.90

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南方讲话与“十四大”召开B.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立D.重启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答案】A【解

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国务院增强了市场的调节作用,结合所学,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正确;国务院增强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B是结果,不是直接原因,排除;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初步确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的知识点为对内改革,不涉及对外开放的知识,排除D。16.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

,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A.“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B.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1958年”等时间来看,中国的大跃进也波及到科技文化领域,即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大跃进”推动而非双百方针的推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而是大跃进的片面高速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初显成效而是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B。17.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活动和文化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已经确定的。但是,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认,他仍然可以发表

自己的见解。”这一评论围绕的主题是A.“双百”方针的实施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1956年政府允许“在学术问题上

,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仍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是允许不同学术观点可以自由发展,所以题意的是A项,B项涉及的是处理人民内部问题的文件,不是文化上的方针,C项涉及的是科学

技术,D项涉及的是教育方针,都不符合题意。18..“×××,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A.“教育大革命”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B.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C.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1978年3月考入厦门大学经济学系”

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77年恢复的高考招生制度为该教授人生转机提供机遇,故选C项。“教育大革命”起到的是消极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内容,排除B项。《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而该教授1968年已经中专毕业,排除D项。1

9.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A.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B.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C.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D.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答案】D【解析】材料中讲述了古希腊人民对神的理解,从“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可以看出古希腊人重视人的意识,体现出的是人本主义,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不

是关键点所在;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个体”;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20.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用单一的物质元素来解释世界本原,后来,苏格拉底等思想家则以思想作为解释世界本原的主要因素,并认为物质是占第二位的因素。这

反映出()A.自然哲学是西方人文主义最初体现B.苏格拉底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C.古希腊哲学研究从自然向社会转变D.客观真理是古希腊哲学家的共同追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对古代希腊文化

中的哲学发展过程的掌握。公元前7至前6世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和社会,以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为代表。故A、B两项都只反映了题干中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故排除。D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

项体现题中的过程,符合。故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希腊哲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21.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

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令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A.反对迷信,强调人的自由B.认为世间没有是非之别,忽视道德C.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D.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

道德”并结合所学可知,保守派之所以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是因为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道德,认为没有世间没有是非之别,这种思想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故选B;ACD三项主张均属于人文主义的主张,它们与相对主义无关,且也不会危

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不符合题意,排除。22.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A.公开反对原始神灵B.强调理

性的重要性C.注重于对人的思考D.因违法遭到了惩罚【答案】C【解析】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共同点来看,两者都不强调神的意志和作用,而是注重强调人的价值,体现的是人本主义,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抓住材料的重点,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理性的内容,D选项错在当时并不存在有关这一方面的法律。23

.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C.苏格拉底反对雅典民主制度D.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答案】A【解析】雅典当时实行直接民主制,抽签的方式选举国家工作

人员,因此官员缺乏专业知识,弊端很大。苏格拉底的观点即是对雅典民主制的弊端的批判,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是说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不反对雅典民

主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知识即美德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4.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权利告诉别人应该信仰什么,也没有能够剥夺别人自由思考的权利。……没有对每一个问题利弊的详尽调查,任何人都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人们必须拥有公开讨论一切问题的

完全自由,而不必担忧受到政府的干预。”这里苏格拉底旨在强调A.自由平等的重要性B.公民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C.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D.思想自由和理性探索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没有能够剥夺别人自由思考的权利”的信息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从“所以人

们必须拥有公开讨论一切问题的完全自由”的信息可知苏格拉底强调思想自由,故D项正确;AB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25.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

;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C.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雅典,人文精神虽已发展,但并非主流思想,材料信息说明了这一点,故C正

确;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普罗泰格拉是雅典人文精神起源的代表人物,此时,人文精神起源,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有所下降,排除A;B项与材料没有关联,排除;材料中的事例只能说明雅典直接民主的非理性,无法体现是统治阶级所为,排除D。26.柏拉图在

《理想国》中明确提出了“哲学王”的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柏拉图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

是A.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暴露B.雅典民主正处于鼎盛时期C.雅典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尚未彻底完成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柏拉图强调国家应该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而把政府交托给他们,他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是最能够理解永恒的善的人,他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是雅典道德

沦丧,故A项正确;B项柏拉图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逐步衰弱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与雅典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主要在前期,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代表人物·柏拉图27.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到:“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经历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一观点产生于A.智者学派B.宗教改革C.文艺复兴D.启蒙运动【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艺复兴追求现实幸福和享受的现象,故C正确。智者运动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与材料

无关,故A排除。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数会权威,主张因信称义,材料未涉及,故B排除。启蒙运动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28.文

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比如彼特拉克曾这样说:“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这则材料说明

彼特拉克等人文主义者A.仍然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B.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的宣教C.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世幸福D.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答案】A【解析】【详解】西塞罗和柏拉图分别是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名学者,西塞罗主义者和柏拉

图主义者代指热衷于古典文化的人,从材料信息可知,彼特拉克认为,当自己思考宗教时,自己仍然是基督徒,仍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不能与教会决裂,A正确;“听命于天主教教士宣教”明显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B错误;“主张顺从人性追

求现世幸福”不是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C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D错误。29.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

利益集团,也不是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

团,也不是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可知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局限性在于局限于社会上层知识分子,故C正确;材料与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无关,排除A;文艺复兴

不是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并非指文艺复兴是无组织的行动,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艺复兴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排除D。30.著名理论家蒋方震曾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是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分别是A.人文主义、因信称义B人文主义、因行称义C.民主政治、蒙

昧主义D.城邦文明、因信称义【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的信息是“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思想复活”指“文艺复兴”,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原始基督教复活”指“宗教改革”,其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故A项正确

;BC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人文主义的发展的情况,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时期产生,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复兴,宗教改革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启蒙运动时期发展到理性阶段。31.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

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B.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C.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D.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德国马丁•路

德宗教改革。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我们都是祭司”,这一观点否定了教会和教士作为连结神和信徒之间的“代言人”的特权地位,剥下了教士神圣的外衣,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D项符合题意,正确;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家仍然推崇对上帝基督的信仰,据此排除A项;B项、C项虽然是宗教改革的积极

影响,但不符合题干“最主要的积极意义”要求,排除。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宗教改革·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32.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

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的本质是A.反教皇是政治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主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因为他(教皇)本

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并结合宗教改革来看,反对教皇就是反对封建君主,实质上是对封建制度的斗争。D正确;反对教皇只是表面现象,实质上是对封建制度的反对,A错误;民主革命指的是反侵略反封建,而宗教改革没有反对外来侵略,不是民主革命,B错误;民族革命是争取民族的独立,其

主要革命对象是外国的侵略势力,不符合题意,C错误。故选D。33.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

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虽然将人们从天主教的权威下解救出来,但其却反对哥白尼的科学学说,迫害人文主义者,说明其有反理

性的一面,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该表述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对人文主义的打压,并未体现出爱恨交加的态度;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之

间的联系,与宗教信仰自由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4.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

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宗教改革的理解。“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

(泛指皇帝)的归恺撒。”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世俗的权力应该高于教权。所以选D。35.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A.赎罪券和

《圣经》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答案】B【解析】赎罪券和《圣经》都属于外在的束缚,而后一个“枷锁”强调的是内心的束缚,故A错误;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都对人性、心灵造成了一定的束缚,与材料“给人们的

心灵套上了枷锁”相符,故B正确;根据材料“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人文主义解放了人性,反对了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与“枷锁”不符,故C、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

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

料二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

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材料三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三

世说”明显受到西方哪一思想的影响?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太平世”的理想?(2)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化自觉上

又上一层次”的主要表现。列举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知识精英向西方学习的另外两个层次。(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答案】(1)达尔文进化论。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2)《孔子

改制考》的出版;冲击了传统儒学思想。封建守旧势力强大。(3)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器物);思想文化。(4)民族危机、专制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西方文化。【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是达尔文进化论。康有为是维新派,因此要实现太平世就要

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2)根据“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得出是因为《孔子改制考》的出版,冲击了传统儒学思想。根据所学可知是封建守旧势力强大。(3)结合

所学可得出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得出科学技术(器物);思想文化。(4)根据所学可得出民族危机、专制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西方文化。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

情况表(%)。解放前最高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7合计100100100100100工科17.831.634.837.737.0农科6.66.26.96.17.7林科—1.61.11.21.4医科7.713.913.013.711.1师范

13.511.916.518.826.0文科10.57.87.16.74.4理科6.45.15.05.86.5财经11.416.511.56.42.7政法24.42.82.01.81.9体育0.40.

10.20.50.7艺术1.62.51.91.30.6——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

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

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示例二: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

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示例三: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注:“示例”仅作参考,且

答出一个“示例”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解析】【详解】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原因: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为改变这一局面,新中国实施了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

科技术人员。据表格信息可知,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理科等学科的学生比重直线上升,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教育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特征。示例二: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原因:据所学可知,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为提高国民素质,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据表格信息可知,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师范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是因为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需要。示例三:特征

: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原因:据所学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据表格信息可知,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

量相对稳定,这是国家和政府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