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共(9)页,39.89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ce26b20d6d2c9a31d8b25146099275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语文10月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新冠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
损害神经细胞。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或完全丧失。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全球化模式下,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质资源系统猝不
及防而陷入困境,使传染病由单纯的疾病问题变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叠加的问题”。不仅如此,嗅觉失灵还标志着现代系统“祛魅”的再度深化。“眼耳鼻舌身”对应着“视听嗅味触”的感知体验,视觉和听觉关联着光波和声波的“形式”,通常能如实表征环境中的对象和属性。相比之下,味道至今仍是可疑之“魅”
:嗅觉、味觉和触觉三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环境中的化学“质料”与主观心理预期发生互动,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味觉是奇特的,因为舌头能提供的,只有咸、甜、酸、苦、鲜和金属味。然而我们在品尝美食时,却能感知松脆的酥饼、软糯的玉米和甜腻的蛋糕。舌头没有酥饼、玉米或蛋糕的味觉感受
器,这些可识别的味道,也不能从基本风味中炮制出来。味觉的感知对象是“风味”而非“味道”。丰富的味道,必须借助触觉和嗅觉。嗅觉与视听感知系统不同,嗅觉受体直接接触环境,不仅是环境物质进入身体的“守门人”,在寻求配偶、躲避危险、调节情绪和唤醒记忆等方面,嗅觉更是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上有一种“普鲁斯特
现象”,说的是气味能够唤醒久远的回忆。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气味记忆因而持久不衰,这大概是普鲁斯特现象形成的原因。难怪诗人北岛会写道: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感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味道有赖于我们主观的“心理建设”,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是越来越“没有味道”。事情就像毕·威尔逊指出的那样,现代人的饮食往往在一种“感官断线”的状态下进行:你用手机下单一顿晚餐,食物藏于包裹内送达,在准备吃下第一口前,你闻不到甚至看不到它们。(摘编自王球《作为祛魅的“祛味”》)材料
二: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特定的嗅觉表达,已经认识到嗅觉的多种场合运用。鼻子作为嗅觉器官,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如《荀子·正名》的“香、臭、芬……自以鼻异”,《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都提到了鼻子对气味的辨别功能,显示着人们对嗅觉机理进行的初步探索。先秦时期有着丰富的嗅觉
表达。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臭”,臭有二义,一是泛指所有的气味,二是专指恶臭而言。如《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藤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里的“腥臊恶臭”即是对不好气味的名称表达。对于美好气味的认识,在《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如芬芳、
馨香、芳菲菲、芯芯芬芬等。先秦时期,人们对嗅觉已经有了丰富的应用。在宗教祭祀场合,人们把令人愉悦的气味奉献给祖先神灵或者上帝,以图满足神灵的嗅觉需要,这就是“用臭”歆神。虞舜时期的祭祀,崇尚用生气,即
用牲血、生牲肉、沉在汤下面的半生的肉块来祭祀。殷人崇尚用声音来祭祀,先演奏而飘荡起乐声,待音乐演奏三段,然后出庙迎牲。周人崇尚用气味来祭祀,他们用有香气的曹酒灌地,使香气下达到深渊和泉水中。日常生活里,人们在给祖先或父母进献祭品或食品时,总会将散发着馨香的食物呈上,以让亲人有一种愉悦的嗅
觉享受;或者把散发着馨香的花椒、芳草等送给情人作为礼物;人们用兰草沐浴,或者将散发着馨香的香物佩带于身上,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有舒畅的嗅觉快感。嗅觉在现实中能趋利避害,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在现实层面,人们对于芳香的事物,莫不爱之、趋之:对于腥臭的事物,
莫不弃之、避之。在超现实层面上,嗅觉中的馨香代表的是美德,如《国语》的“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把盛德作为嗅觉中的最高境界。盛德与馨香的对应,呈现的是赞扬与向往,具有引导色彩。相反,嗅觉中的腥臭代表的是侈靡生活和酷刑,不具有任何美学价值
,具有批判色彩。(摘编自陈智勇《先秦时期的嗅觉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冠病毒导致的“嗅觉失灵”既可指嗅觉感知被破坏,也可指现代社会各种系统未做好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准备而陷入困境。B
.味道的获得并不是只借助味觉,它需要多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和主观心理的参与,因此,在现代系统中仍是可疑之“魅”。C.对于鼻子作为嗅觉器官辨别气味的功能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古籍里记载了不同气味的特定的表达。D.嗅觉常被用于宗教
祭祀场合来满足神灵需要,比如周人用有香气的鬯酒灌地来祭祀,而崇尚声音的殷人却不用气味来歆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味”能够被舌头识别感知,是因为舌头提供了对应的味觉感受器。B.心理学上的“普鲁斯特现象”表明,嗅觉才能使人们的记忆持久不衰。
C.人们祭祀时选用的牲血、生牲肉等物的“生气”不属于“腥膻恶臭”。D.嗅觉在先秦时期已被运用在多个场合中,体现了嗅觉文化的社会意义。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礼记》中提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导气味,如夏天为苦味和焦气,冬天
以腐朽味为主。B.古籍中记载了许多能发出气味的植物,如《诗经》记载了樗(臭椿)和芹(芹菜,有香味)等。C.《左传》中提到晋君为花、果,鲁君是晋君的气味,既以此说表尊晋,又喻两国情同一体。D.《吕氏春秋·本味》中提到了“灭腥去臊除膻”,即用火处理,从而催
生出熟食的“香”气。4.我们渴望享有舌尖美味、生活趣味和人间情味,现代人的生活却越来越“没有味道”。如何让生活更有“味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气味的成语,有“兰桂齐芳”“桂馥兰香
”“万世流芳”等,也有“遗臭万年”“附膻逐臭”“臭名昭著”等。为什么这些成语会流传千年而不绝?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卑微的勇士秦俊
洲江风里的船头,站立着两个人。一个人高大、伟岸;一个人瘦小、猥琐。他们想着各自的心事,迎风远眺。高者是庆忌,吴王僚的公子。自从父王被刺杀身亡,复仇的火焰一直在心里升腾。眼下他带领着大军,要讨伐那个王位坐得不怎么磊落的公子光阖闾。矮者名叫要离,渔
人出身。他现在的身份,是庆忌的随从亲信。他的右臂只剩空空的衣袖,随风呼啦啦飘荡。庆忌踏着要离的身体,昂首走上船头的高台。要离的目光随庆忌的身影延长,投向远处的要家墩。那是他的家乡,他打鱼晒网的地方。如果不是遇到一个叫伍子胥的人,他现在应该在那片海风里网鱼。伍子胥
这人太会忽悠了,明明是自己父兄被杀,心怀私仇,却硬是拍着胸脯到处说,我们要推翻旧世界,打出一个新世界。正好,阖闾有篡权夺位的野心,两人自然一拍即合。但是,要离的参与却单纯得多。当年,伍子胥使出诡计,派专诸用鱼腹之剑刺死吴王僚,把阖闾扶上王座。伍子胥也享受到该有
的荣华富贵。靠这种手段上来,阖闾的心不踏实啊。他知道,在吴卫边境,一个人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这个人正是庆忌,吴王僚的公子。伍子胥进一步挑唆,何不除去此患?阖闾却有些犹豫。你们不知道啊,庆忌这个人,他奔跑能逮着麇鹿,跳起来能抓住正飞的小鸟,面对万箭齐射,他都能一一挡住,谁能
杀了他们?伍子胥说,臣荐一人,必能。要离被带来了。阖闾一见,很是失望。此人身高也就一米六不到吧,相貌丑陋,瘦了吧唧,别说让他去对付庆忌,一阵风刮来,他就有点站不稳。伍子胥看出阖闾的心思,说,大王,别看他表面弱不禁风,貌不惊人,
却有过人的本领,椒丘祈就死在他的手里。说起椒丘祈,那是无人不晓的牛人啊。椒勇士和水神大战三天三夜,以瞎一只眼的代价战胜了水神。这样一位勇士却让要离三言两语给活活气死了。阖闾来了兴趣,问要离,你真能杀了庆忌
?要离虔诚地匍匐在地上,像被谁扔下的一件破烂衣服。他说,小人能一试。不久,吴国发生一件爆炸性新闻,渔夫要离刺杀大王,犯下死罪,被砍下一只手臂后跑掉。大王因此迁怒于他的妻儿,一把火将他的妻儿在大街上点燃焚烧了。拖
着一只胳膊的要离,投靠了庆忌。敌人的敌人就是战友。庆忌接受了他。要离成了庆忌亦步亦趋的随从亲信。一只河豚跃出水面,摇摆一下腰身,又扎进水里。要离谄媚道,大王,江鱼出水,好兆啊。庆忌没动声色。他对战胜对手充满自信。一连几场胜仗,让他看到夺回王位的曙光。也许不到一年半载,那个金色的王座,就会回到
自己的屁股底下。一股斜风吹来,岸边的衰草滚了几个波浪。船头的要离就像一缕衰草,也差点扑倒下去。谁都想不到,就在他要倒下去的当儿,这个卑微的侍者却飞了起来,从腰间拔出短矛,借助风力刺穿了庆忌厚实的胸膛。船上一阵大乱。庆忌无愧于勇士名号,在他被刺的瞬间
,猿臂一伸,便把矮小的要离抓在手中,倒提足踝浸入大江。要离已是狼狈不堪。但是,这小子并无惧色,而是一阵阵狂笑。众兵士一拥而上,吴钩锋刃早已架在要离的脖颈,只等庆忌一声口令,或是一个暗示,要离的脑袋就会滚落
江中。不要杀他。庆忌竟然阻拦。放他去吧,让他求名得名。不管怎样,要离今日敢刺杀于……总是一条汉子,……死一条好汉已经够了。庆忌说罢,双手握住矛柄,用力向外一拔,一股红色液体喷射而出。他随手一甩,短矛稳稳地扎在船桅上。谁也没料到,要离一个翻身,将仅剩的左臂朝船桅上抖动的短
矛狠狠一劈,手臂应声而断。他大笑一声,仰天说道,我为取信庆忌,请吴王断我手臂,杀我妻儿,焚尸扬灰,是为不仁;既已取信庆忌,为其重用,却以下弑主,是为不义。如今大事已了,我这不仁不义之人还有何脸面活在世上?说罢,猛地一甩头,脖颈划过插在船
桅上的短矛锋刃,立时气绝。他只想要个勇士的名儿。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庆忌憧憬未来,对夺回王位充满自信;要离回忆过去,为卷入权力之争而心存悔意。B.伍子胥曾向阖闾举荐要离,但要离其貌不扬,弱不禁风,阖闾起
初并不相信他能刺杀庆忌。C.庆忌无视要离的媚态,但对眼前其貌不扬肢体残缺的侍者心存不屑,以至于最终命丧他手饮恨而终。D.庆忌能杀而未杀,他阻拦士兵,放要离归去,成全要离的名声,敬他是一条汉子,对他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
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插叙了阖闾庆忌王位之争、要离卷入政治漩涡的情节,这样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更加突出。B.要离的心理描写细腻而丰富:他留恋平静生活,对子胥、阖闾颇有微词。这与下文他不辱使命刺杀庆忌在情节上构成抑扬。C.文章
善于从侧面来表现人物特征。阖闾的犹豫侧面展现庆忌的骁勇彪悍,椒丘祈被气死则从侧面写出要离的本领过人。D.要离行刺之后,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光风霁月一代英雄庆忌陨命过程,读来令人扼腕叹息。8.要离刺杀庆忌后,文
中两次写到要离的“笑”,分别表现了要离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为荆轲等五位刺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为刺客,要离却不在其列。在结合文章探究标题“卑微的勇士”的丰富意蕴的基础上,对比荆轲,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认为要离未入选《史
记》的原因。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名将王翦率军由上党出井陉,杨端和由河内进攻赵都邯郸。公元前228年,攻占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之后,秦国兵临易水,威胁燕国。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欲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太
子催之甚急,只得慨然践诺,携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带领副手秦武阳离燕赴秦。至秦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事败被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
料一: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
:“汝不闻乎?昔瞽叟有子曰舜。舜之事瞽叟,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叟..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子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节选自《孔子家语》)材料二: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
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
,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旄.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节选自《史记
·卫康叔世家》)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未入室A而宣公见B所欲C为太子D妇者E好F说而自取之G更为太子H取他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通“纳
”,与《鸿门宴》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内”词义相同。B.瞽叟,这里指虞舜的父亲,“叟”意为老年男子,“瞽”说明他是盲人。C.旄,竿头以牦牛尾为饰,通常用作军旗或信物,苏武牧羊时手持的就是这种旄节。D.逆,指违背、不顺从,与《孔雀东南飞》中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中的“逆”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面对父亲的棍棒责罚不躲不藏,任其打至昏厥,醒来后为了使父亲保持身心安康,在房中弹琴唱歌给父亲听。B.孔子认为瞽叟差点犯下不父之罪,但是父子
二人最终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舜的孝心与智慧。C.子朔和子寿同是太子伋的异母兄弟,但两人对待太子的态度差异明显:子朔与其生母一起诋毁太子,子寿却愿意为太子赴死。D.宣公得知两个儿子被强盗杀死后痛苦不已,只好另立子朔为太子,他也就是后
来的惠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2)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14.从材料一中孔子的观点来看,太子伋的做法是否值得肯定?为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古诗,完成15~16题。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陈沆其一积雪满林屋,没我阶上苔。三日闭门坐,悄然对寒梅。谁知先生杖,为我山中来。其二七十犹好学,无人知此心。虚怀发高论,独许吾知音。夫子下山去,梅花香满林。15下列对
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明示出诗人与访客的关系,既含有诗人自谦之意,又体现了对长者的尊敬之情。B.前诗一、二两句分别从大处和细节落笔,紧扣诗题描写雪景,写出了诗人处境的僻寒。C.后诗三、四两句写诗人自谦学识较浅也要高谈阔论,希望能
和长辈成为论学的知音。D.两首诗用语虽然平淡质朴,但是诗人视愚谷先生亦亲亦师亦友的情感令人回味悠长。16.这两首诗写作背景相同,意脉相连。如果将两诗贯通起来看,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
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百年老屋”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的旧、破的句子是:“▲,▲”。(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描写了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
奢靡生活。(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开宗明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香,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特点,尤其是那
淡淡的幽香,A,氤氲流荡,可以成为无影无形的境界气象的象征。中国艺术家重视香,与他们所推崇的以神统形的美学观念有关。《楚辞》里就有B的传统,影响深远。从艺术方法上说,它是一个以物比德的传统;从内在精神上说,它强
调树立心灵芳香的人格风标;从美学观念来看,楚辞确立了内美和外美相融的美好世界。屈原是一位以香为生命滋养的人,你看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爱香如命,“吾既滋兰以九畹兮,又树蕙以百亩”。香是他的乐
土,是他的天国。清初王士祯咏扬州瘦西湖曾有诗云:“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两句诗真把瘦西湖的神韵说活了。造园家非常注意这香影的创造,香影是无形的,然而无形是为有形勾勒出一种精神气质。瘦西湖四季清香馥郁,尤其是仲春季节,软风细卷,弱柳婆娑,湖中
微光澹荡,岸边数不尽的微花细朵,浅斟慢酌,幽幽的香意,如淡淡的烟雾,氤氲在桥边、水上、细径旁,游人匆匆一过,就连衣服上都染上这异香。这里很少有繁花艳卉的袭人,只有淡香幽影的缱绻。不像我所见到的有些公园,春夏秋三季,几乎是花海,各种
花,南腔北调,中姿西式,堆砌在一起,浓香扑鼻,众香混合,游人似乎经受不了这样的浓浓气息,倒有些昏昏欲睡了。此不合所谓“花香不在多”的古训。园林家说,香是园之魂。园林的叠山理水固然重要,但(甲),它往往是园林约点景。①花香是突破园林静态空间的重要原因,②苏州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玉兰
堂”“远香堂”,③又有所谓香洲、香影廊等景点;④还是在香上做文章。花的点缀,或黄或白或红,颇有讲究;或灿若云朵,或小若微尘,布置很是停当;有的欲露还藏,有的欲扬先抑,真能引起人无尽的遐思。前人有所谓“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的诗句。(乙),真是奇妙。中国画中追求“香”,原是对超
越于形式之外的灵韵的追求。早在顾恺之时代,他就要追求“目送归鸿”的画外之“香”了。北宋画院常常出诗题考那些入画院的考生,据俞成《萤雪丛说》记载,当时出了“_______________”的考题,很多人画得很复杂,主考官都不满意,其中有一名画者,只是画一群蝴蝶飞逐马后而已,最
后得魁。18.请在文中第一、二小节画横线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第五小节提到的北宋画院考题应是哪一句?()A.春风得意马蹄疾B.马蹄踏遍春郊绿C.踏花归去马蹄香D.宝马雕车香满路22.文中画波浪线的“南腔北调”,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
要说明理由。(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些关于“学习”的句子精炼而含义深刻,含有劝诫和教育的意义。如“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
精思”“一个人不一定要越走越高,但千万不要停留在原地”……这些句子有的来自书本,有的来自同学,有的来自长辈。语文老师为了鼓励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组织以“学习之道”为主题的班级研讨活动。请你围绕“学习之道”
,写一篇文章,在班级研讨会上阐述你对学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1.D2.B3.A4.①运用视、听、嗅、触等多感官享受美食,体会舌尖美味。②不只依赖视觉、听觉,尝试用嗅觉唤醒记忆,感受生命的情味。③多进行烹饪等家务,少
点外卖,愉悦视觉和嗅觉,享受舌尖美味和生活趣味。④把散发馨香之物用于馈赠或者佩戴于自身,感受愉悦气味和人间情味。5.①这些成语能直观表达人们对香味的喜爱和对臭味的厌恶。②这些成语具有趋利避害的效果,体现行善与行恶的不同结果,人们用以警戒规范自身。③
这些成语用馨香代表美德,用腥臭代表侈靡生活,能体现人们赞扬向往美德,批判恶行的价值取向。④这些成语是嗅觉文化的体现,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6.C7.B8.①第一次为“狂笑”暗含了要离刺杀庆忌后的轻
松和解脱;②第二次“仰天长笑”暗含要离为自己置仁义不顾杀庆忌后无颜苟活的悲怆。9.①意蕴:要离出身卑微,虽是无畏生死的勇士,但是,他在庆忌生命写就的宽容面前是卑微的。他的无畏生死,不敌庆忌的骁勇仁恕。表达了作者对政治残杀中勇士们沦为牺牲品的悲悯情怀。②原因:荆轲
刺秦,为家国大义,士为知己者死。要离为的是个人勇士之名,且置仁义不顾,残害妻儿性命,刺杀信任器重自己的庆忌。10.AFG11.D12.B13.(1)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大人用力来教训我,没有受伤吧(该不会受伤吧
)?(2)等到(宣公)听说了关于太子的坏话后,十分生气,于是派太子伋到齐国去,又指使强盗在国界上拦杀他。14.不值得肯定。因为孔子的观点是不应愚孝,而太子伋明知父亲要杀他,却因不愿违抗父命而死,不仅自己身死无法尽孝,还可能陷父亲于不义。15.C解析:后诗的三、四两句写伯父为人
虚怀若谷,畅怀高论,他亦以此推许诗人是知音)16.①积雪满林,诗人闭门独坐,百无聊赖,惟有悄然静对院里的寒梅,可见此时此境的诗人心中充满了孤寂冷落之情。②愚谷先生不顾年迈,冒雪登门造访,让独坐赏梅的诗人深
为感动,意外和欣喜之情隐含其中。③愚谷先生好学谦虚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如梅香一样洒满树林,让诗人心生敬佩和赞美之情,并且诗人为自己能成为知音而感到欣慰。解析:共6分。每点2分,概括情感1分,具体分析1分。17
.(1)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18.(示例)A若有若无/似有若无B香草美人(一处2分)19.①处的“原因”改为“因素”;④处的“还”改为“就”。(一处2分)【解析】①处,“原因”一词不
合逻辑。此句没有因果关系,需改“原因”为“因素”。因素和原因在构成和作用上都有不同。因素是构成原因的元素,原因是这些因素的集合或结果。④处,考查关联词的使用。“就是”用于确认或强调某一事实或情况的存在,“还是”表示选择或者保持某种状态。此句需用“就是”才符合语境。20.(示例)甲
:花木的搭配尤其不可忽视乙:到画中“听香”(一处2分)【解析】甲处,前一句是固然重要,承接语意后者应该是“也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瞻前顾后,根据段意,这个因素应该是“花木的搭配”,写成“花草的搭配”也可以。乙处,根据引用的诗句“山气花香无着处,
今朝来向画中听”,与后文的赞叹“真是奇妙”,可以推断,此处讲的是“到画中听香”。21.(3分)C(从文意可以推断这是要求考生画出香味来,A、B两项都没有提到香,故排除。D项表明考题应有雕车,而夺魁的考
生只画了马和蝴蝶,明显不符合,故排除。)22.(3分)(示例1)可以使用。①南腔北调本义是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掺杂着方言,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②根据文中语境是指有些公园种花不经营意境,一味求多,来自东南西北的花杂糅在一起,就像不同地域的人口音杂
乱。因此用南腔北调合适。(示例2)不合逻辑。①南腔北调本义是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掺杂着方言,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②文中是指公园的花很多,种类繁杂,来自四面八方,南腔北调没有这个意思,应用的场景不对。(成语本义解释1分
,理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