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docx,共(20)页,159.31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9f3ec4a70cb1c31ddd3a3c185655d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
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反映了《威
斯特伐利亚和约》()A.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B.将宗教排除在国家治理之外C.建立起了近代外交制度D.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2.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C.体现了制度的传
承与创新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3.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一“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
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A.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B.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C.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D.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4.唐代科举下,学馆授课、考试均以儒家经典书籍为基础,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在策问这一环节中,也有关于律法的内容。学子们登科之后,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唐政府此举旨在
()A.规范科举考试的程序B.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C.提升官员的行政效能D.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5.依据周礼,国内德高望重的老者会被招入官学加以奉养,这些在官学中养老的老者被称为“三老五更”,礼制要求“天子父事(像对待父亲一
样对待)三老,兄事五更”。这表明周代礼制()A.限制了周天子权威B.以儒学为指导思想C.注重发扬公序良俗D.具有社会救济功能6.雅典公民索弗隆尼科已剥夺了其子(苏格拉底)的继承权利,然而雅典的法律还是会承认苏格拉底为合法继承人,最终苏格拉底继承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
材料意在说明()A.民主政治背离了人文精神B.苏格拉底思想得到了认可C.家长制与雅典法律相背离D.雅典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7.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与继承者,应被拥立、承认和被称为英格三教会在尘世唯一的至尊领袖”。1535年英国又颁布《叛逆法》,规定
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称号,把国王看做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这些法律文件()A.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B.确立了议会政治中心地位C.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D.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8.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
。这说明唐朝(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敦煌卷子伯2593号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册府元龟》绰曰:
“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旧唐书·烈女传》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9.20世
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A.贵族传统的延续B.官员地位的降低C.党派干预的加强D.政府职能的扩大10.如
图反映的是盛唐时期常见的女性发髻样式。据此可知,当时A.妆发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B.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C.女妆摆脱了男性审美束缚D.审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11.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
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D.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12.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
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B.以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关系与前提C.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D.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13.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
,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C.有效避免了决
策失误D.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14.1949年11月至12月,亚洲澳洲工会代表会议和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两个区域性国际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各国参会代表讨论了反帝反殖民族民主运动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问题,中国介绍了
在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方面的经验。这两次会议的召开()A.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C.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宣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5.宋代《吕氏乡约》的核心精神有四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德业相劝强调个人应该修身以提升道德,同
时读书、治田、营家,改善家庭经济。过失相规,是针对个人所犯的错误,制定相应处罚措施。礼俗相交,规定了日常生活中乡人之间交往的系列规则。材料反映了该乡约()A.以性恶论为基础来教化约束民众B.是中央集权弱化背景下的自治法C.有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的功能D.有效推动了乡民关系的和谐融洽16
.公元221年三月,曹丕下令复行五铢钱,但当年十月即因谷贵而“罢五铁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时(239年),“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这一措施客观上()A.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B.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C.
导致曹魏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危机D.促使政府减轻金属铸币的重量17.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
映出欧洲A.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B.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C.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D.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18.据统计,宋朝除了中央官学外,有州学234所,县学516所,私垫、乡学、义学类的启蒙学
馆不计其数。宋朝一次科举报名人数常达三四十万。宋仁宗时期的13榜状元,12人出身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成为现实。这表明,宋代科举制度()A.助推社会阶层的流动B.造成官僚队伍臃肿庞大C.导致教育选材畸形化D.致使宗法观念逐渐消亡19.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羁靡府州,元
、明在西南等地区采用土司制度,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便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西藏”几大自治区域,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说明()A.中华文化多元
一体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各民族“长期共存”D.民族政策在历史传承中发展20.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清初“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乾隆时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嘉庆时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
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21.史载,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许多农民被迫贱卖菽票,然后去市场上以高价购买绢布等纺织品,
用以缴纳官府的赋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当时关中地区()A.集市贸易突破坊市界限B.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改变C.地方政府放松抑商政策D.部分农副产品日益的商品化22.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
,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A.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B.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C.反映了封建关系的变革D.会导致英国军队战
斗力下降23.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外交战略:1955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两个中间地带论1974年“三个世界”划分论1978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由此可知()A.我国积极构建外交话语权B.国际局势决定了外交政策C.外交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D.外交政策服务于经济建设24.新中国
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1954年完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采纳;1997年“东盟共识”的发表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起世界
人民的广泛共识。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我国()A.借助于传统的思想文化树立大国意识B.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C.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D.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基础25.据记载,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
开国大典,苏联派驻中国的外交官齐赫文斯基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但他当时的身份是外侨。这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二、主观题(共50)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禄胥吏”是“熙宁新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仓法关联配套,在加俸养廉的同时,对贪渎的行为进行打击控制。在神宗朝之前,胥吏中多数毫无俸禄可言。王安石指出,在旧的财政体系中,大量管理成本和注意力被用于“生事以
取赂养吏人”,这样不但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产生大量无益全局,却方便胥吏从中牟利的事务,使信息壅蔽、事项丛脞,反而妨碍机务。另一方面,又会出现“近则太洋,远则太略”的弊端,因为远事无利可图,而近事却方便套取
贿赂。决定对仓库管理及诸司吏员公人增加薪俸,而约之以严刑峻法:“乞取有少多,致罪当有轻重。今一钱以上,论以一法,恐未善。又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宜岁增至一万八千九百缗。在京应千仓界人如因仓事取受粮纲及请人钱物,并诸司公人取受应千仓界并粮纲钱物总计赃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
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其过致并与者,减首罪二等。若许赃未受,其取与过致人,各减本罪一等。已上人,仍亦许陈首免罪、给赏。”——摘编自雷博俞菁慧《北宋熙丰时期养育与约束并重的吏治体系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熙宁
新政”吏治改革的特点。(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熙宁新政”吏治改革的意义。(6分)27.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
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
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土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
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善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
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
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及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5分)(2)据材料二,归纳唐
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7分)(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7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
重视。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秦汉时期,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推行“村”制度,橙子辅导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
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是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自宋神宗熙宁年间直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
自治政治。进入20世纪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社会的矛盾愈演愈烈,乡村问题日趋恶化。对此,一些地方
精英认识到改造中国必须从农村着手,通过乡村治理实现改造中国的目标,掀起了一股乡村建设运动的高潮。其中最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开展的“以教育为中心”的地方建设;橙子辅导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县推
行的“以自卫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卢作孚领导的“乡村现代化模式”在重庆北碎进行的“以经济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建设。这些地方知识精英开展的乡村建设实验主要是来自他们对乡村社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乡村社会复兴。—
—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材料三毛泽东的乡村治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始终把农民置于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地位,二是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三是非常重视乡村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乡村
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二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三是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摘编自邱春林《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经验》(1)根据材
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变迁的根本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7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治理思想的密码是什
么?(7分)参考答案:1.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强调,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明确了国家主权、领土、平等和独立等原则,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A项正确;将宗
教排除在国家治理之外与和约内容不符,排除B项;仅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具体规定,不能说明近代外交制度得以确立,排除C项;奠定国际法基础的是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发表的《战争与和平法》,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尚书仆射的地位和
职权在每个时期不断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尚书仆射的调整体现了对前朝制度的传承与创新,C项正确;尚书仆射仅仅是中枢权力机构的一部分,无法体现完备,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选官制度对其调整的影响,排除B项;由材料可以看出
,尚书仆射的权力先加强后削弱,而后又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时期认为君权神授、“天命恒常”,这种“天命观”不能给政事以有效、正规的指导;西周时期统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训,认为“天命”是可以转移的,为此“天命”被赋予道德内涵,将“德”的概念引入统治
阶级意识形态,实行德政才能顺应“天命”,这反映出天命观从殷商尊神转变为周人尊神但更重人事和修德,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周公等部分统治者的思想,“深入人心”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本思想和天命观的结合,而非背离,排除B项;先秦时期王权与神权是密切结合的,排除C项。故选D项。4.C【详解】由
“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可知,唐代科举考试重视读书人的法律素养和司法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官员行政效能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考试程序的规范,排除A项;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是材
料所述举措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B项;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是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根据材料,周礼规定国家要尊重和奉养国内德高望重的老者,体现了注重发扬“敬老爱老”等公序良俗,C项正确
;要求天子尊重老者,是为了提倡敬老爱老,稳定社会秩序,并非意在限制周天子权威,排除A项;儒学创立于春秋时期,晚于周礼的形成,排除B项;周礼是一套贵族行为规范,其中包含一些扶助老弱、维护社会安定的内容,但不属于社会救济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根据材料“雅典的法律还是会承认苏格拉底为合
法继承人,最终苏格拉底继承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可知”雅典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法律文件,强化英国国王在教会和世
俗生活中的权威,增强了英国的民族意识,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与“把国王看做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等不符,排除A项;直到17世纪后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才确立了议
会的政治中心地位,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到1688年才取得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对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此类违礼而不违律的不孝行为进行处罚;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
柳公绰以礼改判,以礼折狱的案例;对烈女卫氏此类血亲复仇屈法而伸情,这些案例均反映出唐代司法实践中礼法结合的特点,A项正确;明德慎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国家不仅注重儒学的教化,也维护法律威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吏选
任,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品位分类法是公务制度中与职位分类相对应的分类法,有利于发挥学历高、资历高的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流动和能力提高,分类简单便于管理,但容易形成官本们思想。20世纪初英国实行品位分类制度,是两次工业革命
后,政府职能扩大、政府事务繁杂的结果,强调“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有利于公务员顺应政府事务职能变化需求灵活调整,而不增加报酬等方面调整的成本,D项正确;品位分类法官阶不变即相应地位不变;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贵族
和党派更替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洁问题等,文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政治中立,排除ABC项。故选D项。10.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盛唐时期,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发髻传人中原之后,深受妇女喜爱,如“回鹘髻”“乌蛮髻”,可见盛唐时期,审美受到
少数民族文化影响,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等级制度”,且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女妆摆脱了男性审美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出资在若干重要城市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这有利于平抑物价、抑制兼、增
加国库收入。同时市易务还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干预,C项正确;从某种程度上看,市易法会激化政府与商人、地主的矛盾,排除A项;市易法有利于增加
政府收入,但与“强兵”没有直接关联,从历史上看,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排除B项;市易法不能直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提出,得到了印度方
面的赞同,并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认可,因此这一原则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根本对立的,也不是以意识形态为
国家关系与前提,排除AB项;这一原则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局势,并不是为了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13.A【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制的运行需要反复的磋商,每一个过程都需要皇帝的决策,这容易导致国家行政运行效率低
下,存在一定的缺陷,A项正确;唐朝三省制度并未导致中枢部门的矛盾激化,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避免了决策失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权,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说法过于绝对,排
除D项。故选A项。14.B【详解】由材料“亚洲、澳洲工会代表会议和亚洲妇女代表会议两个区域性国际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中国介绍了在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方面的经验”可知两次会议在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召开,且中国介绍经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
材料内容没有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排除C项;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吕氏乡约》涉及教化民众,约束乡民行为和处理公共事务的内容,
C项正确;《吕氏乡约》强调个人修身,这是性善论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弱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有效推动了乡民关系的和谐融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根据“罢五铁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钱废谷用既久
,人间巧伪渐多。”可得出货币体系混乱,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和负面影响,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通货紧缩危机无关,排除C项;政府并不会因此减轻重量,排除D项。故选B项。17.A【详解】考查近代欧洲学校教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宗
教改革的影响下,近代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民族国家力求以世俗政府的权威取代天主教会在大学中的权威,大学逐步服务于现实政治,为民族国家政府培养公职人员,推动了欧洲大学世俗化与民族化的进程,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世俗教育突破教权束缚,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大学受
教育者身份的变化,排除C项;这一时期英、法、德仍是专制国家,材料体现了封建王权与教权的争斗,无法体现民主思想对教育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8.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官方、民间教育体系完备,科
举报名人数众多,不少出身平民的人才进入统治阶层,表明当时的科举制度助推社会阶层流动,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官僚队伍臃肿庞大,排除B项;教育选材畸形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宗法观念逐渐消亡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9.D【详解】
根据材料,唐朝设置羁縻州,元、明设置土司,体现了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的历史传承。清政府“改土归流”加强管理,同时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这些都体现了民族政策的传承、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没有体现中华文化,
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体现在皇权加强、中央权力加强上,材料中只有“改土归流”有所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不同时期民族政策变化所反映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0.D【详解】军机处由之前的“臣
僚不得与闻”到乾隆时的“令具副本”再到嘉庆时的“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可知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军机处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机
处规模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21.D【详解】根据“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许多农民被迫贱卖菽票,然后去市场上以高价购买绢布等纺织品,用以缴纳官府的赋税。”可得出农民交税只能通过市场把布买回来上交,这有利于部分农副产
品日益的商品化,D项正确;A项在宋代,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政府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22.C【详解】据材料“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可知,亨利二世的改革
有利于强化王权,降低国王对贵族的依赖,骑士阶层也逐渐从贵族割据的工具转变为封建地主,二者充分反映了英国封建关系的变革,C项正确;英国民族国家产生于15、16世纪的都铎王朝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亨利世的改
革有利于降低国王对贵族的依赖,打击地方贵族的分裂势力,强化王权,不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排除B项;国王用盾牌钱招募常备雇佣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D项。故选C项。23.A【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外交战略”可知,新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个中间地带论、
“三个世界”划分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中可以发现,新中国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战略,是在积极的构建外交话语权,为经济建设创建国际环境,A项正确;国际局势决定了外交政策,说法不当,外交政策是有国家利益决定的,排除B项;外交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外交政策服务于经济建设,说法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24.C【详解】根据材料“为当今世界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采纳”“成为凝聚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合作的新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文化,排除A项;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大席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
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5.C【详解】依据材料“苏联派驻中国的外交官齐赫文斯基……但他当时的身份是外侨”结合所学可知,“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外交关系,如果要建交还需要重新谈判,再结合材料中齐赫文斯基以外侨身份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C
项正确;“一边倒”指的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及“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26.(1)特点:以经济入手;内容细致;量刑严格;自首、检举结合,形成纠察监督
网络。(任答三点即可)(2)意义:优化了官僚队伍;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国家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配合了其他变法内容。(任答三点即可)27.(1)原则:以德(孝廉)取人。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
合。(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意义: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28.(1)特点:①历代统治者都重视;②起步早,
历史悠久;③具有阶段性,逐渐完善;④行政职能与社会功能相结合;⑤乡村自治色彩逐渐淡化。(或国家对乡村的控制逐渐强化)。(任答四点)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发展需要。(2)评价:性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在内优外患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地方知识精英发起的复兴乡村社会进
而实现改造中国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进步性:有利于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农村近代化;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后世提供借鉴。局限性:效果有限,没能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3)密码: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②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精准;③坚持农民的
主体地位,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⑤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满三点)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