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4)页,289.20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91dc1e5529f6f397fb86f6c2c96012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
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商周时期,中央设有食、货、祀、宾、师、司空、司徒、司寇等职官,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除保留商周所设的司空、司徒、司寇外,又新设了廷尉掌司法,少府掌财政,典客掌外交礼仪。这些职官和机构()A.对秦汉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B.与西周分封制和
宗法制密切相关C.随着秦初的建立而全面撤销D.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周时期,中央设有食、货、祀、宾、师、司空、司徒、司寇等职官,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除保留商周所设的司空、司徒、司寇外,又新设了廷尉掌司法,少府
掌财政,典客掌外交礼仪。”可知,秦汉时期的职官和中央机构有部分是沿袭商周所设的职官和机构,秦汉官制是在先秦官制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这些职官和机构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关,排除B项;随着秦初的建立而全面撤销,说法言之绝对,排除C项;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研读下表,导致表格所涉时段物价急剧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公元纪年概况7~23年王莽居摄二年至天风元年行大钱及宝货制,朝令夕改,繁琐难用。190年东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铸劣质小钱,米价高
达数十万钱。454~478年刘宋孝武帝孝建四年至废帝永光元年铸孝建四铢,减重40%,官民竞铸恶钱,永光铸二铢、斗米万钱,币制混乱。523~557年肖梁武帝晓年至梁末(普通四年)侯景之乱,国库空,行铁钱,交易者以车我钱,论贯用,不计数。550~577年北齐诸帝溢发低质合金
钱,还用生铁块币,物价狂涨。758~763年唐肃宗乾元元年至代宗初铸大钱、史思明发军用货币,米涨六七百信,代宗初战事平息,收缩通货。A.战乱频繁B.权臣乱政C.朝令夕改D.货币发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王莽行大钱;董卓铸劣质小钱;
刘宋铸孝建……竞铸恶钱;梁武帝和北齐行铁钱,滥发低质合金钱,还用生铁块为币;唐肃宗时铸大钱”等信息,可知这些属于滥发货币和发行劣币的现象,从而带来物价的变动,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战乱频繁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权臣乱
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朝令夕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司马谈临终时写下家训《命子迁》嘱附司马迁,在自己死后要继承未竟事业撰写史书,并告诫道:“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
父母,此孝之大者。”据此可知,这一家训()A.提出了史书撰写的方法B.形成了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学观C.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D.阐释了儒学关于“忠孝"的全部含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司马谈临终时写下家
训《命子迁》嘱附司马迁,在自己死后要继承未竟事业撰写史书,并告诫道:‘且夫孝......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可得知司马谈立家训《命子迁》是希望司马迁完成史书写作,以继承遗志,忠于君王,立身
扬名,光耀父母,体现的是家国情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史书撰写的方法,排除A项;司马迁著《史记》体现的史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儒家的忠孝含义广泛,家训不可能阐释其全部含义,排除D项。故选C项。4.
下图为陕西乾县出土唐朝李贤墓壁画《礼宾图》。在图中,左边三位官员正迎接东罗马和高句丽等国使者。这三位官员当时供职的机构应是()为的A.提督四夷馆B.鸿胪寺C.大鸿胪D.宣政院【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鸿胪寺是唐朝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机构,B项正确;提督四夷馆是明朝的翻译机构,排除A项
;大鸿胪是汉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排除C项;宣政院是元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事务和佛教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5.下表记载了北宋相关时间的主客户变化情况。据此推断,当时()年代主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客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614498362.137531
3837.9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597806563.7340274236.3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689382764.3382986835.7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720958165388153135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1049886969.64592691304A.国家财政
收入不断增加B.客户对主户的依附关系减弱C.土地兼并现象逐渐缓和D.政府对户籍的管理相对松弛【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宋朝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民户;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佃户。主户的增加,使国家征收的赋税增加,财政收入也得到相应的增加,A项正确;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B项;宋朝“不抑兼并”,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主客户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政府对户籍的管理相对松弛,排除D项。故选A项。6.康熙谕诏日:自今以后,考取进士额数,不必预定,俟天下会试之人齐集京师,将各省应试到部举人实数,及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应考人数,一并查明,
预行奏闻,朕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酌定取中额.的数。考取之时,就本省卷内择其佳者,照所定之额取中。康熙颁布此谕诏,意()A.全面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提高科举考试录取比例C.解决科考录取不均矛盾D.简化科举
考试录取程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朕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酌定取中额数”等信息可知,根据省的大小、人口的多少来定录取名额,体现一定的公平性,可看出意在解决各省进士录取不均问题,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
现全面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提高科举考试录取比例,排除B项;材料也不能反映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排除D项。故选C项。7.乾隆即位后即下令“各督抚提镇,饬地方有司,严查保甲,不时巡防墩台,庶援赦人
犯,有簿籍可稽,无为盗之患。”谕令各官“实力奉行,以期宁谧地方,毋徒视为虚文而已”。材料表明,乾隆力行保甲制度主要着眼于()A.镇压各地农民起义B.稳定地方社会治安C.方便征收各项赋税D.防止官员盘剥百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严查保甲……无为盗之患”“以期宁谧地方”等关键信息可知
,乾隆力行保甲制度主要着眼于稳定地方社会治安,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保甲制的目的是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方便征收各地赋税和防止官员盘剥百姓,排除ACD项。故选B项。8.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边区各少
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成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该规定()A.为新中国民族自治政策提供了借鉴B.加快了“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建立C.蕴含了中共以和平民主建国的主张D.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在1946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就提出了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自治的原则,尽管只限于边区,但为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了借鉴,A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共产党在边区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排除B项;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建国是共产党的建国方针,材料也没有蕴含和平民主建国的主张,排
除C项;材料所反映的民族政策不属于物质基础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9.据统计,中央政府一级的公务员,2010年度录用了1.4万余名,其中来自普通家庭的占93.4%。2011年在度录用了1.5万余名,来自普通家庭的占87.1%;201
2年度考生有15.5万余名,来自普通家庭的占82.3%。这说明,我国公务员考试()A.使中央政府人才济济B.实现了公平公正竞争C.激发了青年从政热情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公务员的报考和被录取者,绝大多数来自普通家庭,反映出
公务员考试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中央政府人才济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公务员考试已实现了公平公正竞争,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公务员考试激发了青年从政热情,排除C项。故选D项。10.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这个仅有两句话的建交公报,被称为轰动当时国际社会的“外交核爆炸”。这是因为,中法建交()A.奠定了新中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基本方针B.实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C.直接推动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恢复D.引发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建交的新高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对华采取敌视的态度,我国被迫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1964年中法建交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B项正确;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实行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排除A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不是中法建交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的过程中,立法机关严格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
则,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这些做法,意在()A.彰显民法典百科全书式的特点B.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成果C.凝聚社会共识和吸纳各方智慧D.全方位回应各族人民民生关切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的过程中......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是为了凝聚社会共识和吸纳各方智慧,更好地推动立法工作,C项正确;材料
体现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的过程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不能彰显民法典百科全书式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成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的过程广
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是为了凝聚社会共识和吸纳各方智慧,不能体现全方位回应各族人民民生关切,排除D项。故选C项。12.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成立后,所有的国家高级官职均由贵族担任,出现过执政官职位连续7年在某一大家族的族内流动,元老院元老由执政官任
命,豪门大族通过垄断执政官这一官职来控制元老院,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这表明,罗马共和国政体()A.体现出公民大会的权威性B.已经具备三权分立的雏形C.形成了元老院的独裁统治D.具有浓厚的寡头政治特征【答案】D【解
析】【详解】从材料“所有的国家高级官职均由贵族担任”“元老院元老由执政官任命”等信息可知罗马共和国实质上是贵族统治的共和国,权力被贵族掌控,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政治特征,D项正确;A项与“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不符,排除A项;B项中的三权分立在材
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C项与“豪门大族通过垄断执政官这一官职来控制元老院”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在欧美法系中,大陆法系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成文法如何规定,然后按照有关规定和案情作出判决;海洋法系法官则首先考虑以前类似的判例,将本案的事实与以前的案件事实比较后概
括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这说明,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的区别在于()A.法律结构B.审判依据C.诉讼程序D.适用对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欧美法系中,大陆法系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成文法如何规定,然后按照有关规定和案情作出判决;海洋法系法官则首先考虑以前类似
的判例,将本案的事实与以前的案件事实比较后概括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可知,大陆法系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考虑成文法如何规定,而海洋法系法官则首先考虑以前类似的判例,故其区别在于审判依据,B项正确;法律结构在材料中信息没有提及,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审判,不是诉讼程序,排
除C项;适用对象在材料中信息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B项。14.1539年9月,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国家的所有文件都必须使用法语撰写,法语从此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1694年法国出版第一部法语字典。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政府出台了十几部有关语言的
法律。法国政府长期重视法语,其主要目的在于()A.传播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启蒙思想B.扩大大革命的影响力C.强化法兰西国家公民的民族认同感D.提高法语的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539年9月,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国家的所有文件都必须使用法语撰写,法语
从此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1694年法国出版第一部法语字典。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政府出台了十几部有关语言的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语言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法国从中世纪到大革命时期都重视语言的统一,其目的是强化法兰西公民的民族认同,
C项正确;启蒙运动17世纪开始,与法国政府长期重视法语的时间不完全符合,排除A项;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与法国政府长期重视法语的时间不完全符合,排除B项;对本国语言提出法律要求不一定能起到提高国际地位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5.亚
投行自2016年1月营业到2019年底前的63个项目中,有30个项目是与其他多边开发机构进行联合融资的,还有32%的项目投放给私人部门。以2020年的防疫贷款为例,在21个项目中有15个项目是与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等进行联合融资的。这表明,亚投行
在运营中()A.践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B.以疫情防控作为主要职能C.面临其他开发机构的挑战D.重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侧重说明亚投行与多边开发机构联合融资,与私人部门合作,共同促进多边开发机构和私人部门的融资发展,这说明其秉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A项正确。题干
中涉及疫情期间的防疫贷款,但不能说明疫情防控是亚投行的主要职能,排除B项;题干中强调亚投行与其他多边开发机构和私人部门的合作,并非挑战,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涉及亚投行运营中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排除D项。故选A项。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满分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与世袭制和察举制和比,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日本、韩国等地从唐朝开始就效仿中国的科举制,16—17世纪,欧洲传教士将其介绍到欧洲,在18世纪,科举制受到了英
、法等启蒙思想家的大力推崇。从宋代起,科举不论出身,只要士子有才学、品行端正都能参加。在科举所经历的1300年间,选拔出的进士约为十万,举人、秀才高达百万:在宋、明时代的名臣能相中,很多都出身于进士。科举改善了民间读书风气,学而优则
仕变成了一种风尚。明清时期,若以秀才来计算中国的读书人,常态下都不少于50万,若包括童生则超过百万。——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材料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与发展时间基本情况19
世纪以前国王恩赐官员制19世纪初期自由党和保守党交替执政,公开地进行官场“肥缺分赃”1832年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参与国家立法,但行政大权,仍在贵族、寡头势力的操纵之下,工作效率低下,束缚经济发展1853年克
里米亚战败,引发英国政治危机1854年国会议员杜威廉提出建立文官制度建议:由大学生来担任政府中的行政智力工作,一般人员担任机械工作;通过选拔考试选任智力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各部人员,各部互相转调、提升;官
员的提升以上级考核报告为依据。该建议后以法令形式加以实施,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开始建立1870年政府颁布枢密院令,确立文官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文官必须遵守《荣誉法典》中规定的职业道德
,不准经商,或是从事任何营利性事业1921年起政府设立行政裁判所,受理行政人事纠纷,以监督文官制度的运作——摘自杨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1)根据材料一,简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容。【答
案】(1)积极影响:打击了士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对日韩和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科举不论出身,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做官,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改善了民间读书风气
,有利于教育的发展。(2)背景:国王恩赐官员制的弊端及两党官场分肥的腐败;既有制度使工作效率低下,束缚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立职业官僚体系和廉洁高效政府;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克里米亚战争导致政
治危机;国会议员的建议及民众的呼声。内容: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长期任职;转调、提升以考核报告为依据;对职业道德提出明确要求;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解析】【小问1详解】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科举制是
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日本、韩国等地从唐朝开始就效仿中国的科举制,16—17世纪,欧洲传教士将其介绍到欧洲”可知科举制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对日韩和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科举不论出身,只要士子有才学、品行端正都能参加
”可知科举不论出身,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打击了士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根据材料“在宋、明时代的名臣能相中,很多都出身于进士”可知通过科举做官,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根据材料“科举改善了民间读书风气,学而优则仕变成了一种风尚”可知科举制改善了
民间读书风气,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小问2详解】背景:根据材料二“19世纪以前,国王恩赐官员制;19世纪初期自由党和保守党交替执政,公开地进行官场“肥缺分赃””可知国王恩赐官员制的弊端及两党官场分肥的腐败;根
据材料“工作效率低下,束缚经济发展”可知,既有制度使工作效率低下,束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克里米亚战败,引发英国政治危机”可知克里米亚战争导致政治危机;根据材料“国会议员杜威廉提出建立文官制度建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会议员的建议及民众的呼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
建立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立职业官僚体系和廉洁高效政府;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等因素。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内容是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长期任职;转调、提升以考核
报告为依据;对职业道德提出明确要求;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早在19世纪80年代,在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首相俾斯麦主持创办了一系列社会保险。1883年医疗保险首先开办,接着事故保险和养老保险也相继开办。1927年增
设了失业保险。二战以后,社会保险事业得到改进,保险范围继续扩大,保险待遇明显改善,特别是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改为动态增长。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稳定德国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维持这一制度的代价也相当惊人,其各项费用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大约十分之三。——摘编自刘瑛《走进德国》材料二从20世
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内容。2010年,实现了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制度的目标,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尤其要将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和财政投入的重点向农村倾斜,以求逐步缩小城乡社保的差距。吸取了我国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国家社会保障措施和资金逐
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多渠道筹集。——摘编自袁纲《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说明德国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
德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同作用。【答案】(1)不同点:德国:创立时间最早:保险范围不断扩展;保险待遇动态调整,不断改善;政府承担保险资金;社会保障负担重。中国: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处于低水平、保基本阶段;规模大,层次
多,覆盖面广;起步迟,重视总结借鉴成功经验;重心和重点向农村倾斜。(2)相同作用:改善了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解析】【详解】(1)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可知,德国的社会保
障制度创立时间最早;根据“1883年医疗保险首先开办,接着事故保险和养老保险也相继开办。1927年增设了失业保险”可知,德国的保险范围不断扩展;根据“二战以后,社会保险事业得到改进,保险范围继续扩大,保险待遇明显改善,特别是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改为动态增长”
可知,保险待遇动态调整,不断改善;根据“各项费用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大约十分之三”可知,德国政府承担保险资金,社会保障负担重;根据材料二中“国家社会保障措施和资金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多渠道筹集”可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多个渠道筹集社会
保障资金;根据“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可知,处于低水平、保基本阶段;根据“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可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规模大,层次多,覆盖面广;根据“吸取了我国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综合材料一中相关信息可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迟,重视总结借
鉴成功经验;根据材料二中“要将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和财政投入的重点向农村倾斜,以求逐步缩小城乡社保的差距”可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心和重点向农村倾斜。(2)相同作用: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民生、社
会、经济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德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同作用在于,改善了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1年1月,光绪上谕称“
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清末新政开始。不久成立督办政务处为新政提供保障,负责对官制进行改革。在中央,裁汰了各衙门的胥吏差役,停止损纳买官。在地方,裁撤了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等。此外还创设了如商部、外务部等近代新
机构。1905年7月,清廷特派载泽、端方等人分赴东西各洋考求政治。1908年8月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等14条,
还规定了“臣民权利义务”9条,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宣布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各省在1909年8月,成立咨议局。其宗旨是“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10月,资政院成立,其职责主要是:议定国家预算、决算;议定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奉特旨交议事件等。—
—摘编自庞琳《清末新政之政治领域改革的探求与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答案】(1)内容:增设新机构,裁撤
冗官、冗衙;创设近代新机构;派大臣出国考察西方政治制度;颁布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明确规定了君权和民权;通过选举成立咨议局和资政院。(2)评价:新政政治改革符合近代民主化潮流,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近代新机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
率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人民的基本权利第一次得到宪法的承认;咨议局和资政院的成立体现了一定的权力制衡和民主性。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最终激化了矛盾,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裁汰了各衙门的胥吏差役”、“裁撤了云南、湖北、广东三
省巡抚等”可知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根据材料“创设了如商部、外务部等近代新机构”可知创设近代新机构;根据材料“清廷特派载泽、端方等人分赴东西各洋考求政治”可知派大臣出国考察西方政治制度;根据材料“1908年8月颁布的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等14条,还规定了“臣民权利义务”9条”可知颁布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明确规定了君权和民权;根据材料“各省在190
9年8月,成立咨议局。”、“10月,资政院成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选举成立咨议局和资政院。【小问2详解】评价:根据材料“裁汰了各衙门的胥吏差役,停止损纳买官。在地方,裁撤了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等。”可知新政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根据材料“此外还创设了如商部、外务部等近代新机构。”可知新政中近代新机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明确了百姓的权利,人民的基本权利第一次得到宪法的承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政治改革符合近代民主化潮流,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咨议
局和资政院的成立体现了一定的权力制衡和民主性。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最终激化了矛盾,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某种制度在设计之初也许是先进的,但随着实践的变化
,这种制度也会变得僵化和保守,如果得不到适时调整与更新,最终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滞,正如美国学者托罗达所说:“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采取相应的变化,则政治和社会的发展通常是不可能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是一个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可能性是指制度变革与
创新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条件、思想条件和科学条件等。当这些条件成熟时,制度创新就具备了可能性。现实性则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完成。要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艰苦努力。——摘编自史成虎张晓红《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与核心》解读材料,围绕“制度
的变革与创新”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创新与变革中不断发展完善论述: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废分封,行县制”,促进了秦国的强大;秦朝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有效实现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引起“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基本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省级行政区开始设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继承并发展,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总之,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在王朝统治的实践中因时而变,不断发展完善,服务于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维护统一
的政治目标。【示例二】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发展政治制度论述:新中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两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和政府又适时地、创造性地用和平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新时期,党和政府创新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形式,在城乡实行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制度,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在解决港澳台
历史遗留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得到新发展。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政治制度,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
息“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某种制度在设计之初也许是先进的,但随着实践的变化,这种制度也会变得僵化和保守,如果得不到适时调整与更新,最终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滞”并结合设问围绕“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为
主题,结合所学可知,可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为线索,进行阐述。故可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创新与变革中不断发展完善。”作为论题,展开阐述,在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开发了边
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废分封,行县制”,促进了秦国的强大;秦朝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有效实现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引起“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使王国问题基本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省级行政区开始设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继承并发展,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总之,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在王朝统
治的实践中因时而变,不断发展完善,服务于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维护统一的政治目标。也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发展政治制度。”作为论题。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两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和政府又适时地、创造性地用和平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
新时期,党和政府创新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形式,在城乡实行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制度,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在解决港澳台历史遗留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不断得到新发展。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政治制度,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