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共(8)页,41.07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5a60d8fe0aa2ee833d9c69363671e7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
60分)1.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休系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2.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
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说明A.分封制在秦汉以后仍然长期存在B.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C.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后受到削弱D.郡县制大大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3.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
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C.制度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4.秦以郡县、秦吏秦法治东方,易
风移俗,结果激起较强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再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高祖一面必须“承秦”,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表明A.汉承秦制稳定了国家秩序B.郡县制全国推行致秦朝速亡C.郡国并行在汉初有合理性D.民族大融合到汉初尚未出现5.美国汉
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6.明朝
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摘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A.政府注重宣传宗族自治的思想B.乡村管理追求民主C.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
方治理D.统治重心转向乡村7.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
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B.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C.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D.唐朝科举
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8.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蔽贤宠顽”、“恃怙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这
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D.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
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A.军功爵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D.科举制10.《清会典》记裁:“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
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11.《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
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而写的。但是从《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篇章。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D.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1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
.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13.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
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頻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14.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
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15.据《农业经济史研究》记载:到宋代,庶民、商人纷
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的佃耕制。以下关于佃耕制的解读错误的是A.佃
耕制阻碍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产生B.商品经济发展是佃耕制产生的重要条件C.佃耕制侧面反映出门阀士族的衰落D.土地私有制是富民阶层形成的根本原因16.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
,弃业宁为贩宝翁。”该诗反映的现象是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17.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
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18.下
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19.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
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20.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
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21.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
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了A.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2
2.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B.鼓励民间贸易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D.实行海禁政策23.明朝在江南市镇
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A.新的生产方式
产生B.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C.基层社会治理加强D.市镇的文化功能凸显24.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
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据材料判断宋朝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商税总量超过农税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商业发展不受监管25.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
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B.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C.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
动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26.有学着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27.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寓商贾“且多置买田地”当时,这一社会现象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促进
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D.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28.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
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A.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B.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C.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D.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29.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
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其代表的社会阶层A.要求回归“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政权选拔人才30.《礼记·王制》篇记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
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这反映出先秦儒家A.主张建立践礼的社会规范B.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C.旨在通过修礼教以明霸道D.以礼乐教化反对不义之战31.《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
果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32.董仲舒《天人三策》载:“观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与此观点相异的表述是A.天与人可以相互感应,互相影响B.灾异虽是天的旨意,却是根据帝王所作所为做出的应答C.强调君主应推行仁政,顺应民
意D.一定程度上对帝王的行为是一种约束3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34.清初
儒学发展抛弃了晚明儒学的晦涩玄理与沉沦萎靡,以天文、地理等自然规律和吏治、典章等社会治理诸多领域为研究目标,这反映出A.自然科学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B.儒学发展中的实学倾向C.程朱理学与近代科学相互融合D.思
想控制开始逐渐放松35.从两汉到魏晋时期,儒学积极融合佛、道等思想;隋唐时期,文化领域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局面;宋明出现了里程碑式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但是清代文化却日趋琐碎,金石学、考据学占据了主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国社会转型的迟滞B.文化多元发展的特点C.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力D.儒学正统地位的
丧失36.义门陈氏即江州陈氏,从731年起,这个家族延续了332年不分家,合居一处的家人最多达到3900多人。史载陈氏“崇以治家之道必从孝道始,乃撰家法垂示将来”。历代统治者给予江州陈氏各种优待奖赏。据此可知A.体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B.帝王表彰陈氏以宣扬纲常伦理C.唐宋以来儒学的
正统未受冲击D.儒家思想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37.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
《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材料表明唐朝A.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B.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C.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D.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38.康熙、
雍正两朝不乏传承儒学道统的儒学士人,他们以儒学圣道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并身体力行,继承光大。到乾隆时期,儒家则少有承取儒学道统者。这反映了A.儒家丧失与皇权争夺话语权的能力B.封建专制主义皇权得以进一步强化C.乾隆帝推行文字狱打
压了儒学士人D.清代前期的文化统治政策更为开明39.某思想家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这说明该思想家A.否认自私自利是自然人欲B
.认为权利与义务不能统一C.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D.希望以限制君权走向民主40.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这反映出当时A.兼采中西已成为学界共识B.对西学东渐的
现象有所反思C.西学作为夷狄思想被排斥D.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观念第Ⅱ卷(共40分)二、非选择题(41题16分,42题15分,43题9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6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的市镇涌现。其中
,专业市镇占绝大多数,如松江府的朱泾、枫泾。据清人记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市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手工作坊主及其雇佣的工匠是其人口的重要部分。——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材料二在强行进入的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上
海等口岸城市的近代经济畸形发展,其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日渐突出。有的口岸城市甚至超越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于一体的传统城市。近代商办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至1949年,东部沿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70.2%。——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
理》等材料三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此后,对外开放逐步深化。90年代初,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央依然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以上海开发为标志的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决
策。上海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新飞跃。——摘编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6分)(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明代以来
东部地区经济变化的原因。(6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游侠兴起于战国。西汉初年,游侠势力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驰骛于闾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如出身游侠世家的郭解,藏匿亡命之徒,勾结地方官,
帮助他人逃避徭役,形成私人集团,出入乡里,“人皆避之”。汉武帝时,将各地豪富、豪侠迁徙到茂陵,郭解也被迁徙,后因牵涉杀人被处死。自郭解后,郭氏后代再未出现游侠,反而有郭梵、郭伋等历任高官。很多游侠转而习儒,如朱云拜师学习《易》《论语》,因精通儒学而被任为博士,担任县令,后隐居乡里,教授
学生。西汉中期以后,仍有游侠存在,但“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据《史记》《汉书》(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游侠转变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游侠转变的原因。(9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清代汉口各个时期
会馆设立概况表——摘自彭蛟《从会馆公所分布看清代汉口内部商业空间》从表中提取任一历史信息予以阐述。(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9分)历史答案选择题:1-40DBCCBCAADDABDBACBBCCACCCCDADBAACCB
DBBBCB41.(1)特点:商品经济繁荣;专业市镇出现。(4分)(2)变化:传统经济内部产生新经济因素;近代口岸经济畸形发展;沿海地区走向外向型经济。(6分)(3)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6分)42.(1)表现:身份由游侠转变为官
员或儒士;与国家关系从对抗转为逐渐服从(从与国家对抗到纳入国家支配秩序中);精神世界由武向文转变。(6分)(2)原因:汉代国家统一,社会趋于安定;中央集权加强;政府加强对游侠的打击;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武帝尊崇儒学的影响);精通儒
学有做官的机会(通经入仕)。(9分)43.示例一信息:清初至1850年汉口各行业会馆设立呈增长态势阐述:该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农业和手工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发达,长途贩运兴盛;汉口地理位置优越,号称“九省通衢”,成为重要的商业名镇;各地商人云集,设立了为数众多的会馆。示
例二信息:清代汉口会馆的组织类型经历了由同乡为主向同业为主的转变阐述:明清时期商人会馆是随着商业尤其是长途跨地域商业的发展兴起的。会馆与地域商帮密切相关,因此地域特色鲜明。随着清代汉口本地商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中国被迫开放引发的社会经济结构
变动,在汉口的商人会馆出现超越地域限制,以行业来进行联合的新发展。这为商人同业公会甚至20世纪初商会组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