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物理试题

DOC
  • 阅读 1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539.000 KB
  • 2024-09-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物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物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物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1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物理试题.doc,共(14)页,539.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4ed6af7a883696e246f4c0b221325a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年春四川省叙州区第二中学高一第一学月考试物理试题一、单选题1.在车站购票后坐在车内等车出发时,车未满座,司机也没有上车,可是乘客感觉自己乘坐的车在后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乘客选择了以下哪个物体为参考

系()A.车站售票大厅B.自己乘坐的车C.地面D.与自己乘坐的车并排的另一辆刚启动的车【答案】D【解析】【分析】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明确参考系的概念,理解物体运动相对性.【详解】由题,司机也没有上车,说明车没有动,则乘

客相对于车站售票大厅、地面都是静止的,乘客感觉自己乘坐的车在后退,不可能是以车站售票大厅或地面为参考系.故A错误,C错误;参考坐在车上,相对于车是静止的,所以参考不可能以自己乘坐的车为参考系.故B错误;乘客感

觉自己乘坐的车在后退,可能是以与自己乘坐的车并排的另一辆刚启动、向前运动的车为参考系.故D正确.故选D.2.下列情况中的物体,不可以看成质点的是()A.研究从广州开往北京的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B.研究神舟七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的周期C.

教练员研究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起跑动作D.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火车相对于从广州开往北京的距离很小,对时间的影响可忽略,可以把火车看作质点处理.故A错误.B、研究神舟七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的周期时,飞船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

故可以看作质点;故B错误.C、教练员研究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起跑动作时,运动员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能看作质点;故C正确;D、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时,地球的大小相对于转动轨迹来说可以忽略,故可以看作质点;故D错误;本题选不可以看作质点的;故选

C.3.一女同学穿着轮滑鞋以一定的速度俯身“滑入”静止汽车的车底,她用15s穿越了20辆汽车底部后“滑出”,位移为58m,假设她的运动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从上述数据可以确定()A.她在车底运动时的加速度B.她在车

底运动时的平均速度C.她刚“滑入”车底时的速度D.她刚“滑出”车底时的速度【答案】B【解析】这一段匀变速直线运动,只知道位移和时间两个物理量,能求出的是她在车底运动时的平均速度;她在车底运动时的加速度、她刚“滑入”车底时的速度和她刚“滑出”车底时的速度三个量中只要再知道一个,就能求出

其余两个.故从上述数据可以确定的是她在车底运动时的平均速度,答案是B.4.如图所示,滑雪运动员不借助雪杖,由静止从山坡匀加速滑过x1,又匀减速在平面上滑过x2后停下,测得x2=2x1,设运动员在山坡上滑行的加速度大小为a1,在平面上滑行的加速度大小为a2,则a1∶a2为()A.1∶1B.

1∶2C.2∶1D.2∶1【答案】C【解析】【详解】由2202vvax−=得2112Bvax=,2222Bvax=解得a1∶a2=s2∶s1=2∶1,故选C.5.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做匀减速运动,运动

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A.方向向左,保持不变B.方向向右,保持不变C.方向向左,逐渐减小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答案】B【解析】两物体向左减速,则加速度向右,对物体B,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大小为mBa,由于a不变,则摩

擦力不变,故选B.6.如图所示,两个同学抬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桶和水的总重力为G.若两个同学的手对桶的拉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则每个同学对桶的拉力大小为A.sinGB.2sinGC.cosGD.2cosG【答案

】D【解析】【详解】水桶受重力和两个拉力,根据平衡条件可得:2cosTG=,解得:2cosGT=,故D正确,ABC错误.7.如图所示,倾角为θ=30°的斜面A置于水平面上,滑块B、C叠放在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且始终

保持相对静止,斜面A静止不动,B上表面倾斜,则B、C在斜面上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可能受三个力作用B.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32C.A一定受四个力作用D.地面对A的支持力小于A、B、C三者重力之和【答

案】C【解析】试题分析:物体B匀速运动,根据平衡条件分析B的受力情况;以B和C整体为研究对象,沿斜面方向根据平衡条件求解动摩擦因数;以斜面为研究对象,根据力的分析方法分析斜面受力;地面对A的支持力等于A、B、C三者重力之和.A、B受到重力

、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C对B的压力和摩擦力5个力的作用,A错误;以B和C整体为研究对象,沿斜面方向根据平衡条件可得,()()sincosBCBCmmgmmg+=+,解得3tan3==,B错误;斜面A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B对斜面的压力和摩擦力4

个力的作用,C正确;滑块B、C叠放在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整体受力平衡,故地面对A的支持力等于A、B、C三者重力之和,故D错误.8.据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落体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若铁球下落时间约3.2秒,可估算比萨斜塔高度约为A.3mB.10mC.30mD.50m【答案】

D【解析】【详解】由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公式212hgt=得219.83.2m50m2h=故D正确.9.传送带被广泛地应用于机场和火车站,如图所示为一水平传送带装置示意图,绷紧的传送带始终保持恒定的速率v运行,将行李无初速度地放在左端点A处.传送带的水平部分A、B间的距离为L,则A.行李在

传动带上一定匀加速至B端B.行李在传送带上可能受到向右的静摩擦力C.行李在传送带上可能有一段时间不受摩擦力D.行李在传送带上的时间可能小于vL【答案】BC【解析】【详解】行李开始在传送带上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当行李的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时,行李的位移小于传送带的长度,然后行李与传送带相对

静止做匀速直线运动,行李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摩擦力,故A错误B正确,C正确;如果行李从开始一直做速度为v的匀速运动,则时间为Lv,但实际上行李从开始做初速度为0的变速运动,最大速度不大于v,则全程平均

速度小于v,故时间一定大于Lv,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传送带问题,分析清楚行李的运动过程是解题的前提与关键,传送带模型是中央的模型,一定要掌握传送带问题的处理方法;行李在传送带上即可在一直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

能先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速直线运动.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B.由公式fN=可以看出,μ与f成正比,与N成反比.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D.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答

案】BD【解析】【详解】A.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当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同时,即为动力,相反,则为阻力,故A与题意不符;B.滑动摩擦因数大小取决于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和正压力及摩擦力无

关,故B与题意相符;C.滑动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如轻放上匀速转动的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故C与题意不符;D.若两物体相对静止,但都在对地运动;如放置在车厢里的物体随车箱一起加速运动时,受到静摩擦力,故D与题意相符.11.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

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的t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1t时刻两车速度相等B.从1t到2t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C.从1t到2t时间内,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D.在1t到2t时

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答案】BCD【解析】【分析】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根据斜率的变化分析速度的变化;交点表示相遇,由此分析路程大小.【详解】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在t1时刻乙图象的斜率大于甲图象的斜率,所

以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速度,故A错误;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速度方向一直为正值,走过的路程均为x2-x1,路程相等,故B正确;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的位移相同,根据xvt=可知平均速度相等,选项C正确;根据图象可知,在t1时刻乙图象的斜率大于甲图象的斜

率,在t2时刻乙图象的斜率小于甲图象的斜率,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二者的斜率相同,此时两车速度相等,故D正确.故选BCD.【点睛】对于图象问题,我们学会“五看”,即:看坐标、看斜率、看面积、看交点、看截距;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前提.12.地下矿井中的矿石

装在矿车中,用电机通过竖井运送至地面.某竖井中矿车提升的速度大小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图线①②分别描述两次不同的提升过程,它们变速阶段加速度的大小都相同;两次提升的高度相同,提升的质量相等.不考虑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对于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A.矿车上升所

用的时间之比为5:4B.电机的最大牵引力之比为1:1C.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为2:1D.电机所做的功之比为4:5【答案】BC【解析】【详解】A.设第②次提升过程矿车上升所用的时间为t.根据v-t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得:000000212222()v

tvvttt=+−解得t=2.5t0所以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矿车上升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t0:t=4:5,故A错误;B.根据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知两次矿车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相同,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可得F=mg+ma所以电机的最大牵引

力相等,故B正确;.设电机的最大牵引力为F.第①次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为P1=Fv0第②次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为P2=F•12v0因此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为2:1,故C正确;D.电机所做的功等于增加的重力势能,两次增加的重力

势能相同,因此电机做功之比为W1:W2=1:1,故D错误.二、实验题1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从若干纸带中选中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他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对各个计数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单位:cm)(1)为了验证小车的运动是否为匀变速运

动,该同学进行了以下计算。21xx−32xx−43xx−54xx−65xx−x的平均值1.601.551.621.531.611.58(2)相邻两段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_______cm,即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__。【答案】(1

).0.05(2).3.2%(3).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在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所以小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解析】【详解】(2)[1]各位移差的平均值为1.58cm,由表格可知54=1.53cmxx−与平均值相差最多为0.05cm;[2]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00

000.051003.21.58[3]小车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所以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14.甲、乙两同学用如图甲实验所示的装置测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在一端装有定滑轮的长木板上固定有甲、乙两个光

电门,与光电门相连的计时器能显示滑块上的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时遮光的时间,滑块通过绕过定滑轮的轻质细绳与测力计挂钩相连,测力计下吊着装有沙的沙桶,测力计能显示挂钩所受的拉力,滑块对长木板的压力大小等于滑块的重力大小,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1)为了满足实验

的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长木板应放在水平桌面上B.长木板没有定滑轮的一端应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C.沙和沙桶及测力计的总质量应远小于滑块的质量D.定滑轮与滑块之间的细绳应与长木板平行(2)实验前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出遮光片的宽度

,如图所示,其示数d=___________cm.(3)甲同学测出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L,将滑块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测得滑块通过甲、乙两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t1、t2,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则滑块运动的

加速度大小a=_________(用字母表示).(4)多次改变沙桶里沙的质量,重复(3)的步骤,根据测得的多组F和a作出aF−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滑块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滑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答案】(1).AD(2).0.230(

3).2222112dLtt−(4).00Fa(5).0ag【解析】【详解】(1)根据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求得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求得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得摩擦因数和物块的质量,其中绳子的拉

力即为物体的水平拉力,则木板需要水平放在桌面上,并且定滑轮与滑块之间的细绳应与长木板平行,拉力是根据测力计读出来的,无需测量沙和沙桶的质量.故AD正确,BC错误.(2)20分度的游标卡尺精度为0.05mm;固定刻度读数为0.2cm,游标读数为0.05×6mm=0.3

0mm=0.030cm,所以最终读数为:0.2cm+0.030cm=0.230cm(3)通过甲乙遮光板的速度分别为11dvt=、22dvt=,据速度位移公式可知22212vvaL−=,联立解得:2222111()2da

Ltt=−.(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mgma−=,解得:Fagm=−,对比图象可得:0ag−=−、001amF=;解得:00Fma=、0ag=.三、解答题15.如图所示,一质量为8kg的物体置于水平地面

上,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然后用两根绳分别系在物块的A点和B点.A处绳水平,B处绳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3°,已知sin53°=0.8,cos53°=0.6,g取10m/s2.(1)逐渐增大B处绳的拉力,直到物块对地面的压力恰

好为零,则此时A处绳和B处绳的拉力分别是多大?(2)将A处绳剪断,为了使物块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不改变B处绳方向的情况下,B处绳的拉力应为多大?【答案】(1)TA=60N,TB=100N(2)40N【解析】【分析】(1)对物体

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x轴方向和y轴方向合力为零,求出此时A绳和B绳的拉力.(2)由匀速直线运动的平衡条件结合f=μN求出拉力.【详解】(1)当物块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时,物体受到重力G、两个绳子的拉力TA和TB,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得:TBcos53°=TA;TB

sin53°=G=mg解得:TA=60N,TB=100N(2)将A绳剪断,为了使物块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设B处绳的拉力为F,如图所示:则得:Fcos53°=fFsin53°+FN=G又f=μFN联立解得:F=40N【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均

为平衡状态,运用正交分解法求解.16.一辆摩托车的最大速度为72km/h,能维持这一最大速度的时间是1min,以后减速.现让摩托车由静止出发,做加速度为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去追赶前方x(m)处的,正以28.8km/h沿同一直线同向匀速行驶的汽车.求

:(1)若摩托车刚好能在加速过程中追上汽车,x的范围(2)若摩托车刚好能在减速之前追上汽车,x的范围(3)若摩托车在维持最大速度1min后,做加速度大小为4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摩托车要能追上汽车,x的最大值是多少?【答案】20m;740m;758m.【解析】(1)设摩

托车的加速过程能持续的时间为t1,发生位移为x1,此过程中汽车行驶x1′,对摩托车分析可知:11mvat=,211112xat=得x1=100m汽车在这段时间内匀速运动:11'xvt汽车=得x1′=80m故摩托车要能在加速过程中追上汽车,必须满足:110'20mxx−(2)摩托车在减

速之前能运动的最长时间为t2=t1+60s=70s,在这段时间内,摩托车的位移:212mxxvt=+=1300m汽车前进的位移为:2'x=560m则摩托车在减速之前追上汽车,22'xxx−=740m(3)设摩托车从开始减速到速度达到汽车的速度所经历的时间为△t,则由2mvv

at=+,得△t=3s此过程中摩托车前进的位移22322mvvxa−==42m汽车的位移为3'xvt==24m则摩托车要能追上汽车,x的最大值为2323('')mxxxxx=+−+=758m【点睛】(1)若摩托车刚好能在加速过程中追上汽车,也就是摩托车恰好达到最大速度时两车相

遇,利用位移和速度公式即可求解;(2)若摩托车刚好能在减速之前追上汽车,就是摩托车达到最大速度,并以此速度行驶了1min,此时同样利用位移时间关系即可;(3)摩托车后段做减速运动,并能追上前面的汽车的意思就是摩托车追上汽车时的速度恰好等于汽车的速度,同样利用位移与时间的

关系求解.17.如图所示,为传送带传输装置示意图的一部分,传送带与水平地面的倾角θ=37°,A、B两端相距L=5.0m,质量为M=10kg的物体以v0=6.0m/s的速度沿AB方向从A端滑上传送带,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均为0.5.传送带顺时针运

转的速度v=4.0m/s,(g取10m/s2,sin37°=0.6,cos37°=0.8)求:(1)物体从A点到达B点所需的时间;(2)若传送带顺时针运转的速度可以调节,要使物体能到达B点,传送带速率应满足什么条件?物体从A点到

达B点的最短时间是多少?(其他条件不变)【答案】(1)2.2s(2)v4m/stm=1s【解析】【详解】(1)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Mgsin37°=100×0.6=60N摩擦力大小:f=μMgcosθ=0.5×100×0.8=40N开始时物体所受摩擦

力沿斜面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sinθ-μMgcosθ=Ma得:a=-10m/s2达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需要的时间:0460.210vvtsa−−===−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222204612210vvxma−−===−之后,物块所受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小

于重力的分力,则加速度为:2373740602/10MgcosMgsinamsM−−===−以此加速度减速上滑4m:有:L-x=vt′+12a′t′2即:4=4t′-12×2t′2,得:t′=2s,正好此时物块速度减小到0

;则物体从A点到达B点所需的时间:t总=t+t′=0.2s+2s=2.2s(2)由(1)的分析可知当传送带的速度为4m/s时,物块恰好能到达传送带的最高点B,则若传送带顺时针运转的速度可以调节,要使物体能到达B点,传送带速率应满足v4m/s;物体一直以加速度a′=-

2m/s2运动到B点的时间最短,L=vt+12a′t25=6t-12×2×t2t2-6t+5=0得:t=1s或t=5s(舍去)则若传送带顺时针运转的速度可以调节,物体从A点到达B点的最短时间是1s.【点睛】传送带问题一直是学生头大的问题,关键是

明确物体所受传送带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传送带运动方向相反,而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的应用选取的参照物是地面.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741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