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2019)第1单元 5 人应当坚持正义 Word版含解析.docx,共(4)页,27.46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33397a7e0d3bc655e999200c49b8a4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5人应当坚持正义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在苏格拉底被囚处周大新①最初看到那三个铁栅门时我没有在意。我的目光一晃而过,雅典有太多的景致吸引着我这个新到游客的眼睛。待杨少波先生介绍说“这,就是苏格拉底当年被关押的地方”时,我才吃了一惊,赶紧从近处的橄榄林里收回目光,定睛去看它们。
它们立在一道石壁上,都不是很宽,三扇铁栅门后,是三个石室,也就是石洞。②我惊看着那三个石室。原来,我敬佩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赴死前就被关押在这里。原来,这道石壁和这些石室,目睹过那个伟大哲人的身影,聆听过他的声音,见识过他的智慧,而且看见过他最后赴死的情景。③这么
说,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于178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苏格拉底之死》中,关于关押苏格拉底囚室的描画,是不准确的,是过于理想化了。在那幅画中,囚室很大,石块砌成的墙壁很高,向上还有很多阶梯,明显是正规的房间,而囚室是在房子的底层。画面上苏
格拉底坐着服毒自杀的那张床很宽大,而这三个石洞中最大的一个也摆不下那样气派的床。看来,雅克·达维特在创作那幅画前没有来过雅典,没有看过真正囚禁苏格拉底的地方。他把事情向好处想了,他不知道真相比他的想象要严酷得多。④我看
着石洞囚室里不大的空间,努力去想象苏格拉底当年被囚时的生活情景:他会坐在囚室的小床上去安慰妻子桑蒂以及他们的孩子,会在床前狭小的空地上边踱步边默想希腊城邦的未来,会在柏拉图和格黎东等来看望他时向他们谈他最新的思考成果,会席地而坐吃下狱卒们送来的食物,
会在去囚室门外放风时远眺雅典城区并伸手抚摸橄榄树上嫩绿的叶子,会在那个较小些的石室里进行最后一次沐浴……⑤我猜想,当年苏格拉底被关进囚室后,可能会反复回忆,安尼托、梅勒托和吕贡这三个人为何要以不信本邦神灵企图
另立新神和迷惑、毒害青年两个罪名起诉自己。那明明是莫须有的罪名。他可能最终想起来了,那个控告他的主谋安尼托,他其实是得罪过的。有一次他同美诺讨论美德是不是知识的时候,正巧碰见他,于是便拉他过来提问。结果在提问中不仅让安尼托陷入了自相矛盾,
还损及了对方崇拜的政治家,致使他失了面子。他拂袖而去时撂下过狠话:我觉得你这个人很容易说别人坏,我奉劝你慎重些!他可能也想起来了,那个梅勒托是诗人和悲剧作家,而他对诗人没有好印象,曾经讽刺过诗人们,对方参与控告很可能是在为诗人们出气。他也许到最后也想不起
怎么得罪了无名演说家吕贡,因为吕贡根本就没进入过他的视野。不过他后来可能想明白了,吕贡会因为参与控告他苏格拉底这件事本身,迅速成为雅典的一位名人,这也是人成名的一个法子。⑥我猜想,苏格拉底被关进囚室后,可能会反复思考,
由500个公民组成的法庭,为什么会判并未犯罪的自己死罪?他对希腊城邦充满感情,没有任何有违城邦法律的举动,他只是喜欢用不断提问和谈话的方式追求真理。他知道把权力交给民众的全部好处,他思考过希腊城邦制度的各个方面,他对人性有过深刻研究。可他就是没有想到,民众在某些时刻对精英人物是存在敌视情绪的—
—这是人性中极其隐秘的一面。真正的思想者有时会搅乱平庸的日常生活,也因此,真正的思想者不仅可能被执掌权力者视作威胁,也可能被怯懦的民众当作破坏其安宁生活的祸首。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让民众觉得他太反常、太出格,
就是这种反感和敌视情绪促成了错误的判决。这当然是精英人物的悲哀。他们思想的目的是让民众生活得更好,却恰恰又让民众对其生了敌意。人性是一个隐秘的洞穴,所有的精英人物都应该探身这个洞穴,以对其有所了解。⑦我猜想,苏格拉底在拒绝逃跑决心赴死时,并没有估
计到自己被处死这件事的全部影响。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有朋友和学生曾劝他逃跑,而且当时他也确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逃跑。但他决然地拒绝了,理由是,既然身为雅典公民,就理应遵守雅典的法律,雅典的法庭判我死刑,我就
应该甘愿受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若越狱逃走,就是以错对错。我估计,他当时只是想用自己赴死的行动,去感动更多的人遵守雅典的法律,他根本没有估计到,他的死,会成就他的不朽声名。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著作的他,能获得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地
位,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从容赴死给他带来了广泛关注。人们在口口相传他被不公正地处死这一事件的同时,开始互相传述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便随着他屈死的故事流传开来。⑧苏格拉底死得太冤了,苏格拉底又死得太有价值了!⑨苏格拉底,我来向你致
敬了!(选自《北京文学》,略有改动)1.阅读文本,你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个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的人?参考答案:他是热爱生活、富有思想的智者;他是维护真理、敢于得罪异己的斗士;他是舍生取义、从容赴死的英雄;他是热爱雅典、捍卫法律尊严的公民。解析:首先找到文中现成的词语,一般是形容词;然后找描
写人物的句子,如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还有他人对人物的评价,环境对人物的衬托。2.文章第③段详细描述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的囚室,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油画中对囚室的描绘过于“理想化”,与苏格拉底真正被囚处的逼仄、简陋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苏格拉底被囚时残酷的
生活境遇的想象;赞美苏格拉底坚持真理的精神和坦荡的襟怀。解析:对文段作用的分析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参考答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集中展现了苏格拉底被囚时的生活
情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真实,强化了作者对苏格拉底的敬仰之情。解析:该段是对苏格拉底被囚时情景的想象和描写,应侧重于从描写手法角度进行分析。4.“苏格拉底死得太冤了,苏格拉底又死得太有价值
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冤”在他“对希腊城邦充满感情,没有任何有违城邦法律的举动”;“冤”在他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和庸众的反感、敌视;“冤”在一个思想者因为他的思想不被当时所容而被处死。“有价值”体现在:他的“屈死”让他的思想开始流传;他甘愿
受死,以维护法律的尊严;警示后人,不要因为自己的平庸、怯懦和对他人的不理解,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精英的行列;表明死亡并不完全意味着生命的结束,高尚的精神才是永恒的。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生生之谓易。”阴阳相生,生生
不息,此之谓易。独阳不成,独阴不长,二者在抗衡与交融中,互相汲取自身赖以成长的滋养。【甲】世间一切事物,莫不由其内部刚柔、动静、开合等对立双方的交感、搏击和消长而得以形成、发展和变化。这种“生生不息”的思路和视角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独具特色的本体
论及宇宙观,进而..影响并渗透到文艺创作的审美理念之中。【乙】如果说,《周易》仅仅描述了天地生生之德,那么《中庸》则将生生之德抽象为“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本义是言行一致、真实无欺,此性恰与天道运行的秩
序性相吻合..。【丙】《兰亭序》之殊胜之处便在于一任真情实感喷薄而出,不回避、不含糊,不故弄玄虚....或故作超凡脱俗,以一片至诚示人。金圣叹为其至诚之心所打动,遂慨叹..王羲之为“古今第一情种”。5.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
项是()A.进而B.吻合C.故弄玄虚D.慨叹答案:B解析:B项,“吻合”是“完全符合”之意,“诚之本义”与“天道运行的秩序性”只是结果一致,用“吻合”不恰当。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A.世间一切事物,莫不由其内部刚柔、动静、开合等对立双方
的交感、搏击和消长而得以形成、发展和变化。B.如果说,《周易》仅仅描述了天地生生之德,那么《中庸》则将生生之德抽象为“诚”。C.《兰亭序》之殊胜之处便在于一任真情实感喷薄而出,不回避、不含糊,不故弄玄虚或故作超凡脱俗,以一片
至诚示人。答案:C解析:C项,丙处“不回避”与“不含糊”间应用逗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①?也许
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人类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②;文字发明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
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向前发展,③,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人类进
步的阶梯,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正是“天下第一好事”。7.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参考答案:①为什么读书是“好事”呢②保存智慧靠记忆③有如接力赛跑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用反问语气重新表述。参考答案:
①如果后一代的人不读书,又怎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呢?②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这样一来,读书难道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