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2019)第1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28.525 KB
  • 2024-10-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2019)第1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2019)第1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2019)第1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2019)第1单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Word版含解析.docx,共(5)页,28.52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fa23b443dfc61de59d49dc9b4210b3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

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

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

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

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

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

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还是他们亲自参加

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

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

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

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

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

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

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节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原题为《实践论》)1.下

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获得对于外界的真理性认识。B.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C.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D.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所以我们可以

通过离开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来获得知识。答案:C解析:A项,混淆充分、必要条件,原文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而选项将“只有……才……”说成了“只要……就……”。B项,以偏概全,原文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

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选项缺少了“正确”“唯物地而且辩证地”。D项,曲解文意,原文为“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

的知识。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

案:B解析:B项,原文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强调的是“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和“在技术发达的现代”,人们获得认识都来源于实践。3.陆游的诗句“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文章中的什么观点相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凭借文字和技术的传达,可以学习别人在实践中间取得的“知”。(或者“从书本上可以得到他人实践中获得的知识”。)②要更直接、更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某些事物,还

应该亲自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然后就其意思到文中找到相似的观点。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和”的意

义来源于音乐,就拿音乐来说,“声成文,谓之音”,一首曲子本是由不同的音符配合节奏、力度等形成的,音乐的和谐,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音乐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他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所以为形式,可因其具有条理秩序,即所谓“文

”。就一个人的内心说,思想要成一个①的系统,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②,各守其分。就一个社会说,分子与分子要和而无争,他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个人都遵照。世间决没有一个无“序”而能“和”的现象。“和”是乐的

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乐记》说得好:“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于礼矣”。同时,礼之中也必有乐。“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主和,礼主敬,内能和而后外能敬。虽就偏向说

,是“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但就本原说,仁——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是乐与礼共同的本原。仁则内和而外敬,内静而外文。因此,礼乐本是内外相应,但也可以说是③。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成语。答案示例:①融会贯通②各安其位③相得益彰解析:第①处,由“思想要成一个”“系统”可知,可填“融

会贯通”。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第②处,根据后文“各守其分”的短语结构和文意,此处可填“各安其位”。各安其位:指各自在自己岗位上安安分分。第③处,根据上文“仁——儒家所

公认的最高美德——是乐与礼共同的本原。仁则内和而外敬,内静而外文。因此,礼乐本是内外相应”的语境可知,礼乐没有主次,没有对立排斥,此处可填“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参考答案:一首曲子本是由不同的音符、节奏、力度等配合而形成的,音乐和谐与否,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配合……形成的”不符合逻辑,本句没有主客体的倾向,没有谁配合谁

的问题。可改为“……和……配合起来”或“……和……等组成的”。第二处,“和谐,就看……有无条理秩序”两面对一面。6.下列对文中四处标点符号作用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句中的

引号表示突出强调。B.“……,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句中的分号表示分隔多个复句。C.“《乐记》说得好:‘乐者,通伦理者也’”句中的冒号表示提起下文。D.“仁——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是乐与礼共同出自的本原”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转变话题

。答案:D解析:“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转变话题”错误,本句的破折号表示插入补充说明。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读书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

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③,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

得难能可贵。参考答案:①阅读分为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②记住死板的书本知识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8.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观点。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20字。比如阅读《孟子》,可以提出

许多问题:孟子主张“民为贵”,书中的哪些篇章阐发了这个意思呢?孟子把政治分为“王道”与“霸道”两种,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孟子认为“王道”并不难施行,他的论据又是什么呢?诸如此类,难以说尽。善于读书的人,一

边读下去,一边提问题,常常是初读时提出一些,重读时又提出一些。教师教学生略读,当然希望学生也能如此;但是学生习惯未成,功力未到,恐怕提不出什么,只随随便便胡读一阵了事,因此就有给他们提示问题的必要。教师宜取学生能力所及的问题,分量多少又得顾到他们的自修时间。参考答案:教师应适宜地提出并提示问

题指导学生略读。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