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 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2)页,161.67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25144691f6d1d03ba7ff2091de1a0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一、选择题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久不来朝,打算分权给就公,郑庄公因此质问周王,周王予以否定。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以王子狐在郑国为人质,郑国公子忽在周王室为人质,史称“周郑交
质”。这体现了当时A.家国一体局面形成B.周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C.亲法观念趋向瓦解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与诸侯国互换人质说明王室衰微,故选择B项;材料与家国一体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观念的瓦解,故排除C项;根据时间可知
当时刚刚进入东周,中央集权体制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2.王祯《农书》记载某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珑,横桥四堕,中置楼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楼,且行且
摇,种乃自下。该农具A.出现于春秋时期B.因犁壁的发明而推广C.适用于南方水田D.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珑,横桥四堕,中置楼斗”是对播种工具耧车的描述,耧车有利于播种效率的提高,D正确;耧车出现于西汉,A排除;B与材料无关
,排除;耧车并不适用于水田耕作,C排除。故选D。3.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四记载,明朝常熟人谭晓因“田多洼芜”,低价购买了大量田地,雇用百余名乡民为其劳动,将低洼处皆凿为池,四周围以高塍,“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开挖m来的水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易肥。……卖
鱼、果、蔬菜、鸟凫昆虫等的收入“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A.土地兼并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B.农业生产普遍采用雇佣劳动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变化D.土地综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答案】C【解析】【详解】经营方式包含的内容很丰富,雇佣、商品生产、多种经营等都属于经营方
式的变化,故C项正确;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往往采用各种卑劣手段,材料显示谭晓所购之地是农民嫌种地效益太低而舍弃的土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普遍”采用雇佣劳动,排除B项;材料显示谭晓增收的重
要途径是综合利用土地,但并没有体现土地综合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排除D项。故选C。4.清雍正皇帝曾亲撰《大义觉迷录》刊印天下,指出“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玁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
雍正皇帝的上述主张A.为君主专制进行了辩护B.否定了儒学的统治地位C.打击和削弱了地方势力D.有利于民族与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雍正帝之处,以前被认为是夷狄的湖南、湖北和山西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所以所以说被认为是
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一言论有利于民族与文化的认同,故选D;综上所述可知,雍正帝是在强化民族认同,而非为君主专制辩护,更没有否定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B;雍正帝的主张没有打击和削弱到
地方势力,排除C。5.光绪二十四年五月,管学大臣孙家上奏折说:“学堂教育人才,首以书籍为要。而书籍考订尤不可不精,若使书中义理稍有偏歧。其关乎学术人心者,甚非浅鲜…履霜坚冰,臣实惧之,一旦反上作乱起于学堂之中,臣何能当此重昝。”这份奏折意在A.将教育作为救国根本途径B.批判中体两用
思想C.推动政府统一规划教科书D.建立新型教育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这份奏折表述的是教科书的重要性已经被上升到了政治稳定的高度,基于政治稳定、社会有序,政府应当统管教科书的编纂,故选择C项;教育不是救国的根本途径,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
的思想,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教育体制问题,故排除D项。6.从1912年到1916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多达86项,主要包括简化民间企业的注册手续、对新办企业实行保息政策等六大方面的内容。
北洋政府的这些举措A.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潮流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D.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简化民间企业的注册手续、对新办企业实行保息政策”可知,北洋政府推
行的举措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潮流,故选B;实业救国在19世纪末就已有之,A项“产生”的说法与材料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即甲午战争后,故C项与材料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北洋政府的这些举措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
制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项说法对此有所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7.下表是1937~1940年日本战费统计(单位:百万日元),此表说明年度战费总额物价指数换算值附注1937年3418125.82717物价指数以1934~1936年平均数为100;换算值是指按物价指数折算成1934~1936年的币
值。1938年6139132.746261939年6722146.145851940年8267164.15038A.日本通过恶性通货膨胀筹集军费B.战费增加意味着日军将占领更多中国领土C.中国抗战消耗并牵制了日本实力D.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使日军战斗力持续增强【答案】C【解析】
【详解】战费增加,说明战场消耗增加,战场消耗则是与中国军队作战造成的。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看,这说明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8.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李富春提出“纳入国家计划
的各项指标,可以分为指令性的指标、可以调整的指标和参考性的指标”三种,陈云提出“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表明他们A.要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B.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存在弊端C.主张实行市场经济体制D.强调清除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答
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李富春和陈云都不主张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要采用自由生产对计划生产进行补充,说明他们都认识到单一计划经济存在弊端,故选B;他们都主张对计划经济进行补充,但并不是要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排除A;实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排除C;计划经济模式就是借鉴自苏联,所以他们主张对计划经济进行补充是为了弥补其弊端,而非清除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排除D。9.来雅典讲学的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
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普罗塔哥拉被控“不敬神”,只好逃离雅典并死于途中。由此可见古代雅典A.人文主义思想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C.人们心中神的地位
至高无上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普罗塔哥拉倡导人文主义,突出个性思想,被控“不敬神”,说明人文主义思想在雅典缺少广泛的群众基础,A正确;个人自由并不是严格限制,限制的是思想,B错误;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下图为17—20世纪初西班
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时代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A.西班牙美国英国荷兰B.美国英国荷兰西班牙C.英国美国荷兰西班牙D.美国英国西班牙荷兰【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美国工业总产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跃居世界第一位,据此可以判断①代表的国家
为美国;18世纪中后期起,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由此判断②代表的国家是英国;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据此可以判断③代表的国家是荷兰;④代表的国家是西班
牙,可知B正确;①代表的国家为美国,排除A、C;③代表的国家是荷兰,排除D。【点睛】11.192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同苏联签订了技术转让和交换技术情报合同,并在苏联建立一个能生产福特轿车和载重汽车的制造厂
。这说明A.经济危机加速了技术外流B.美苏结束了意识形态的对抗C.苏联工业化建设规模扩大D.苏联工业化利用了西方技术【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显示斯大林工业化让外国企业在本国建厂生产,并且引进西方的汽车技术,D项正确;经济危机爆发于1929
年10月,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经济危机已经爆发,且危机刚爆发时对工业的冲击力还相对较弱,根本不用技术外流,A项错误:由于美苏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对抗一直存在,B项错误;仅材料一个事件无法说明工业化规模的扩大与否,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1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就业人口
分布的变化图。它反映了美国A.科技发展推动就业率提高B.经济结构存在严重失衡C.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变革D.产业结构出现出现新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第三产业的人数显著上升,第一二产业人数有所下降
,这主要和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发展有关,即二战后美国的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下降,因此这一时期就业人口比重发生变化,D正确;材料未涉及科技发展和就业率直接的关系,A排除;第三产业就业人
口上升,说明美国经济发展符合正常的经济发展路径,而非经济结构存在严重失衡,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未发生重大变革,C排除。二、材料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初期,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实行“包下
来”政策。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大跃进后,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就
业带来沉重压力。于是1961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支农”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摘编自谢秀军、
陈跃《新中国70年就业政策的变迁》等材料二二战后,伴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推陈出新,美国的失业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发挥乘数效应
来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和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1962年,颁布《加速工程法》,通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建设公共设施,缓解严重的地区失业问题。进入七十年代,美国遭遇新的经济萧条期,企业面临国际竞争者的挑战,制造业萎缩,经济处于
转型时期。里根政府在反思福利扩张产生福利陷阱的同时,在1982年,通过《职业培训法》,加大对劳动者培训,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问题。——摘编自李晶《美国就业促进政策的变迁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美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答案】(1)特征:新中国初期实行稳定就业政策;50年代开始实行统包分配;六七十年代实行"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原因:新中国初期
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2)措施:重视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建立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劳动人员的技术培训;注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评价:一定程度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但产业结构转
移带来的问题并未解决。【解析】【详解】(1)特征:依据材料“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来看,新中国初期实行稳定就业的政策;依据材料“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来看,50年代开始实行统包分配;依据材料“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
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来看,六七十年代实行“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依据材料“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来看,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原因:依据各个时期的就业政策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可知,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实行统包分
配;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在就业中起到的作用逐渐明显;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促使就业政策呈现市场化特征。(2)措施:依据材料“通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建设公共设施,缓解严重的地区失业问题”来看,重
视发展经济解决就业;依据材料“反思福利扩张”来看,美国建立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依据材料“加大对劳动者培训”来看,美国重视对劳动人员的技术培训,注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评价:依据材料“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问题”并结合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知,美国的就业政策,一定程度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了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发展;但产业结构转移带来的问题并未解决。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历史演变国家身份国际责任内容国际责任表现天朝上国天下责任;朝贡责任。天下观;朝贡体系。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维持朝鲜等国主权,避免欧、日国家侵略;抗日战争。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援越抗法;对周边及民族主义国家的对外援助。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援越抗美;对民族独立国家及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最大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韬光养晦
;国内经济建设;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稳定,成为国际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20世纪90年代)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与促积极参与和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
、全进共同发展、全球治理。球气候变化等。——摘自吴兵《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阶段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时代发展影响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内涵
。论述:秦汉以来,中国完成大一统,政治稳定,小农经济发展领先世界,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向外传播,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大国气象使国人形成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并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但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国家重心转向救亡图存,发动一系列改革、革命挽救民
族危机,同时在朝贡关系的惯性下,中国依然尽力维持周边国家的安全,发挥大国领袖作用。随着新中国成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下实施“一边倒”,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实施抗美援朝、援越抗法,反
对霸权主义,支持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随着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一方面努力营造国内建设所需的和平环境;另一方面继续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全球治理,做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综上所述,由于自身国力、外来侵略、意识形态等因
素的影响,中国出于不同国家使命,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国际责任观。【解析】【详解】论题:根据表格所列不同时期中国国际责任观的演变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和国际责任观的演变有很大关联,因此可以的
得出观点:时代发展影响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内涵。论述:结合表格信息,分析不同时代我国国际责任观形成的原因和呈现的形式。具体而言,秦汉以来,中国完成大一统,政治稳定,小农经济发展领先世界,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向外传播,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大国气象使国人形
成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并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但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国家重心转向救亡图存,发动一系列改革、革命挽救民族危机,同时在朝贡关系的惯性下,中国依然尽力维持周边国家的安全,发挥大国领袖作用。随着新中国成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敌
对政策,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下实施“一边倒”,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实施抗美援朝、援越抗法,反对霸权主义,支持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随着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一方面努力营造国内建设所需的和平环境;另一方面继续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全球治理,做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由于自身国力、外来侵略、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出于不同国家使命,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形成了符合国情
的国际责任观。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72年派至美国的留学幼量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的辩子,这使留美幼童大伤脑筋。有的幼童因此剪掉了辫子。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政府派去的学生监督就以留美幼童剪辩为由,
诬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将幼童中途撒回。结果使中国首批留美生中途夭折了。随着近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感到辩子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维新派将剪辫作为破除旧俗和社会启蒙的一部分,并与强国强种联系起来。康有为还建议光绪
帝带头剪掉辫子。随着变法的失败,这又变成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一条重要罪状。——摘编自李喜所《“辫子问题”与辛亥革命》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剪辫习俗折射出的政治观念的变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主张剪辫的意义。【答案】(1)变迁:洋务运
动时期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禁止剪辫;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剪辫;但变法失败后,剪辫成为维新派的罪状由此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依然浓厚。(2)意义:顺应近代化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破除旧俗;是思想启蒙的重要表现;承载着救亡图存的重要
意义。【解析】【详解】(1)变迁:根据“政府派去的学生监督就以留美幼童剪辩为由,诬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将幼童中途撒回。”可得出洋务运动时期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禁止剪辫;根据“维新派将剪辫作为破除旧俗和社会启蒙的一部分,并与强国强种联系起来。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带头剪掉辫子。”得出维新变法时期维
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剪辫;根据“随着变法的失败,这又变成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一条重要罪状。”得出但变法失败后,剪辫成为维新派的罪状由此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依然浓厚。(2)意义:根据近代社会的变革可得出顺应近代化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破除旧俗;是思想启蒙的重要表现;承载着
救亡图存的重要意义等方面。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的同时,又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1948年后,随着
“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同时,美国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
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日本还提出“贸易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这些都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话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影响。【答案】(1)原因:美国的扶植和保护:借助朝鲜战争获得收入
:正确的战略和方针政策,重视科技、教育和对外贸易;民主化改革;抢抓历史机遇。(2)主要影响:改变了日本的社会经济结构;助推了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美国在强
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的同时……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可得出美国的扶植和保护;根据“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得出借助朝鲜战争获得收入;根据“日本政府根
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可得出正确的战略和方针政策,重视科技、教育和对外贸易;根据“又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得出民主化改革;根据所学可得出抢抓历史机遇。(2)主
要影响:根据“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可得出改变了日本的社会经济结构;助推了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等方面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
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疾新药的研究,1969年,39岁
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
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
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屠呦呦与青蒿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屠呦呦的主要贡献。(2)根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屠呦呦能够发明青蒿素的原因。【答案】(1)发明青蒿素,制服疟疾,保护了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医药事业的发展;将中西医结合,使中医药学发扬光大。(2)自幼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专业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积累了经验;心无旁骛、刻苦钻研的
精神;疟疾肆掠,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临危受命;国家对抗虐新药研究的重视和支持;传统中医药学的启发。【解析】【详解】(1)根据“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可知屠呦呦的
主要贡献是发明青蒿素,制服疟疾,保护了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医药事业的发展;根据“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改用乙醇冷浸法,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得出她将中西医结合,使中
医药学发扬光大。(2)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屠呦呦自身的志向、经验积累、刻苦精神、国家支持和传统中医药的启发等方面概括。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