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共(24)页,325.88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0c65538d73ed2f15470e90bf5848fb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50小题,每题1.4分,共70分)1.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
关系。据此可知,元朝行省A.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B.与中书省是平等关系C.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D.具有二元混合的特点2.明代官员孙承泽说:“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这说明明朝
的内阁是A.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B.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中枢C.宰相共同议定大政的场所D.统率六部百司的上层机构3.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
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4.唐代制定的法律条文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
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有很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大不敬、不孝、内乱等定位十恶,“特标篇首”。这体现出唐律A.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D.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积极性作用5.北朝时期,朝廷有
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逐渐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B.是游牧民族政治文明的延续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是阻碍经
济转型的根本因素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但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包括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展拓香港界址专条》D.《天津条约》7.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下列有关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描写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黄海有幸葬忠骨,马关耻辱血泪飞。”②“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③“二十九军民族光,挞汝倭国军阀狂。”④“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A.①②③④B.③①
④②C.②①④③D.②④①③8.1940年10月10日,晋察冀边区文救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更加广泛地密切团结边区一切的抗日文化工作者共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斗争”的工作纲领。1941年6月10日,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高
举新民主主义文化大旗,积极推进边区文化建设。此举A.利于唤醒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B.推动了晋察冀边区的政权建设C.致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D.遏制了日军对华实施奴化教育9.表2为1941年汉阳县日军货物厂农产品收购价格与汉口市场的价格对比表(单位:元/百千克)这可
以用来说明当时表2白米小麦玉米蚕豆大豆日军收购价24.6511.99.35910.3汉口市价79.3639.5722.9329.1922.79A.汉口的农产品市场秩序混乱B.国统区的通货膨胀较为严重C.日
军对沦陷区农产品的掠夺D.日军开始调整对华侵略方针10.《马关条约》的签订可以被称为中国近代的又一个界碑,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下列与该条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带有时代的特征②该条约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③民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④
先进中国人的救亡探索的主题发生变化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1918年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指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
律及民意之下。”这表明孙中山A.找到了中国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B.初步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C.认为军阀割据阻碍中国民主进程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2.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
没收地主、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以“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租、买卖。这一措施A.确保国民革命运动胜利进行B.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促进人民统一战线发展13.1911年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只有
50万~60万,而到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已有260万,其中仅铁路工人和矿业工人就有90万。这一现象A.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B.说明了中国铁路与采矿业较为发达C.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D.为
推进民主革命转变提供阶级基础14.《资政新篇》记载:“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之火轮车,一日夜行七八千里,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其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这反映了A.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B.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C.农民阶级的强烈愿望D.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15.下
图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大型浮雕,此浮雕旨在肯定太平天国运动A.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B.追求合理的社会秩序C.反抗帝国主义的精神D.发展资本主义的实践16.2019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上讲话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说明我国A.发展经济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转移C.改善民生以国家制度改革为前提D
.国家治理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17.某学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其本质是团结和合作,各政党之间既不争权夺利,也不互相倾轧。”材料中“这一制度”指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8.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958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勘测,克服高原冻土、高寒缺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保
护和生命安全等技术难题,终于在2006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从政治角度分析,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在于A.利于西藏地区脱贫攻坚共同富裕B.利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C.利于沿途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沟通D.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统一19.1979年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台的第一批法律。它们的问世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②有
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1978年邓小平发表讲话时提出:”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
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这一讲话A.结束了“文革”的混乱局面B.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推进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21.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
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面对毛泽东的“出球”,尼克松总统做出很好的“回球”。下列不属于尼克松总统“回球”的是A.批准中国乒乓球队的邀请B.派基辛格秘密访华C.尼克松亲自访华D.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22.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南亚的众多华人、华侨拥有中国及其所在国的
双重国籍。1978年,邓小平在出访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时鲜明地表示反对双重国籍,鼓励华人、华侨融人当地社会,与居住国人民友好相处。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急于冲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C.积极开展区域间经济合作D.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23.1954年,毛泽东会
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A.阐述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内涵B.运用了求同存异的东方
文化精髓C.开始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D.体现了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24.有学者认为:“1954年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的活动,所获得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因为日内瓦会议A.解决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B.实现了中国同西方
大国关系正常化C.迫使美国放弃了孤立中国的政策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25.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先后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
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针对不同全球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A.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B.不断调整以适应世界格局变动C.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基础D.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和奋发有为26.西塞罗认为:“若是真正的
法,就不会在罗马一个样而在雅典另一个样,或者明日之法与今日之法有所不同”。西塞罗强调的是A.自然法具有普适性B.公民法是超越时空的C.法律是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威D.自然法推崇人人平等27.古希腊历史学家普
鲁塔克曾这样描述梭伦执政下的城邦:“每天都有人到他(梭伦)那里去,称赞或是指责某些法律,或建议加上某些条文。也有很多人去询问他,请求教导他们,说明各条文的目的和意义。”据此可知,梭伦改革A.激发了公民的公共精神B.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C.废除
了城邦贵族政治D.实现了公民权利平等28.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原先的罗马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邦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财产可能被没收,这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该问题,罗马帝国制定了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D.万民法29.有学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中期,一个雅典公民
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人掷出骰子的某个点数的概率都要大。雅典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这说明A.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B.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C.直接民主的弊端逐渐显现D.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
立30.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法作为整体,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法律制度来说已经中断,但在日耳曼人所建立的各王国中,罗马法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中仍保持着效力。自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先后出现的研究、采用罗马法的热潮,提高了罗马法的地位,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
范围。据此可知,罗马法A.鲜明体现出自然法精神B.成为欧洲各国立法基础C.重新恢复到之前的状态D.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31.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将由公众意志托付集体权力的某个人或组织指称为具有人格的“他”,并说“根据国家中每一个人的授权,他就能运用托付给他的权力和力量,通过其威慑来组织大家的意志
,对内谋求和平,对外相互帮助并抗御外敌。”美国人在立国之初贯彻这一理念的典型措施是A.成立联邦政府B.实行分权制衡C.保留各州权力D.调和南北矛盾3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是复杂的民主,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如下图所示。下列各
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启蒙思想对德国影响较深B.封建残余势力起根本作用C.君主立宪制明显不切实际D.民主化进程没有充分体现33.从1789年到1875年,法国先后出现三次君主立宪制、两次帝制、三次共和制政体的交
替演变。能够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法国①启蒙思想深入人心②资本主义发展充分③君主制的传统深厚④工人阶级力量强大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34.1870年6月,英国首相格拉斯顿颁布了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明确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原则,规定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
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这一举措A.保证了英国文官群体的素质B.体现政府对政党的监督制衡C.表明英国政党之间斗争激烈D.有利于维护政局的稳定有序35.在众多的创造中,最令人吃惊的创造便是近代英国人在传统的框架下将新的内容重新注入,使得古老的形式与
时代精神相结合,构建出一座有着古老的外形却内含现代元素的宏大政治体制建筑。这反映出A.政治文化传统影响政治制度模式B.时代变迁决定政治体制形式C.英国式的民主制度其有世界意义D.传统政治体制违背时代精神36.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遍及欧洲、地中海和北非,就战争规模、范围和卷入国家的数
量来说,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不能称为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A.世界上主要国家未被卷入B.物质和技术条件尚不足以支撑C.世界各地尚处于孤立状态D.引发战争的问题非世界性矛盾37.1914年6月28日早晨,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和夫人索菲访问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青年用左轮枪射杀。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也投入战争。导致“德皇什么都不缺,但还要打仗”的根本原因是A.奥匈帝国和德国为盟友关系B.欧洲主要国家矛盾交织复杂C.避免巴尔干成为冲突的焦点D.列强间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38.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日本迅速崛起,主要原因是日本①占领了太平洋上原由
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②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③加紧向英、法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9.有学者认为,德国统一的道路对德国宪政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不是自由主义者所设想的将普鲁士包容于德意志联邦,而是将普鲁士王国扩大到整个德意志联邦。这一立论的依据是A.德意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猛发展B.普鲁士容克贵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C.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度D.普鲁士军国主义思想扩展至整个帝国40
.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一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来看,一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下列不能解读“一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观点的是A.德意志等帝国的战败B.英法等战胜国受到重创C.美日等国迅速崛起D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41.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与会国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规定: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等。该条约
表明A.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基本形成B.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作为侵华共同原则C.战前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得以巩固D.中国完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42.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其要点包括“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
件”“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等。美国此举旨在A.推进民族解放B.打击英法势力C.扩张势力范围D.维护凡尔赛体系43.列宁指出:“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役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
家的宰割。”这表明该体系A.加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B.带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C.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关系秩序D.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44.1928年《非战公约》中提到“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
。”这战争观A.源自一战后民众观念的变化B.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C.客观上利于绥靖政策的推行D.带有社会主义的色彩45.英国乘法国出兵鲁尔失败之机,接过“安全保障”的旗帜,推动德国出面倡议召开洛迦诺会议,建立莱茵保障公约。这表明当时英国A.综合实力急剧增长
B.实行传统均势外交政策C.加大对德国的约束D.致力于维护日不落帝国46.正确的逻辑推理在历史学习中很重要。表格内容为大国领导人对某一历史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反应,该事件是丘吉尔好了!我们总算赢了。斯大林真是好
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罗斯福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上帝保佑美利坚!A.诺曼底登陆成功B.日本投降,二战胜利结束C.珍珠港事件的发生D.《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47.美国海军首脑评价二战中的一
次战役称之为“情报的胜利”,“是日本海军350年以来的第一次决定性败仗,它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下列对这次战役评述正确是①使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②意味着日
本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④是反法西斯各主要战场中出现的最早转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8.二战后期,美、苏、英三个同盟国家参加的某次会议,尽管存在着分
岐,但至少在形式上还是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协议,如波兰与东欧问题,德国的前途问题,亚洲的战争问题,以及计划成立战后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的问题。这次会议是A.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49.1942年春,希特勒批准了一项代号为“蓝色行动”的计划,命令德军从俄罗斯南部出发攻占高加
索地区的油田,这些油田已经成为第三帝国战争规划的核心。该计划实施带来的影响是A.德军的“闪电战”宣告破产B.苏德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C.德军从此一蹶不振无力反击D.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50.下图所示是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部分),由
丘吉尔标注的百分比方案得到了斯大林的勾画确认。罗斯福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该协议A.加速了“霸王行动”实施B.反映了苏英不顾美国利益C.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分裂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二、材料阅读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材料二战前期,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到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遭受侵略的国家虽然得到世界舆论的同情与部分援助,但由于当时缺乏整体性的反侵略机制,被侵略各国没有形成统一战线,他们不得不在孤立状态下承受侵略者的打击和占领,因而付出了
沉重的代价。1940年法国战败、德国空袭英国使西方国家处于整体沦陷的危境,1941年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和日本袭击珍珠港更是将两个原本想避开战争的大国——苏联和美国拖入了战场。至此,任何置身事外、避战自保
的意图都被击碎,法西斯国家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普遍性威胁”已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的整体利益凸显出来并得以推动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原来分散的反侵略斗争由此汇聚为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诉诸整体性人类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反法西斯联盟,使人类的共同体意识得到了一次超越民族主义的提升。——余伟民《一个历史在场者眼中的二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期被法西斯侵
略的国家付出沉重代价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战争历程指出二战后人类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的变化。(7分)5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国土沦丧,朝野
上下有识之士再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加快建设近代海军。于1875年5月,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一个制度走向
全面腐朽的政权,一两支舰队怎能力挽狂澜?部分将士的浴血奋战,只能使必然的结果推迟到来,为一曲挽歌添一痕悲壮与血色。——摘编自《刘公岛游记》(《京九晚报》2012年11月13日)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有海无防或防而不牢的事实,使中国人对海军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新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
明确指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的不断开发,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海域争端再现,局势时而紧张。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现代型航母“辽宁号”正式扬帆起航,它将成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复兴之舟”。2013年以来,我国打造远中近、高中低
、多维空间的海防体系。近年,民进党执掌台湾以来,当局不断推动谋“独”行径,美国也动作频繁,对台军售及插手中国南海问题。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取
得重大成果,12月17日,正式交付海军。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交列仪式并登舰观察。2018年11月26日,中国官媒首次确认中国正在建造第三艘航母,驱逐舰也接连下水试航。——摘编自尹建伟《今日中国论坛》(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海权难以得到保障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师夷长技以自强”
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各一例。(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分析我国目前改变“近岸防御”战略的原因。(10分)衡水十四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
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据此可知,元朝行省A.是中书省的
派出机构B.与中书省是平等关系C.掌握了地方行政大权D.具有二元混合的特点【答案】D【解析】据材料“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
具有某种‘平等’关系”可知行省既是中书省的下属,接受中书省的节制和领导,又统领地方,掌握地方大权,故选D项;是中书省的派机构,只能体现行省是中书省的下属机构,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项;据材料“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可知行省与中书省并不平等,排除B项;掌握了地
方行政大权,只能体现行省统领地方,没有反映材料中“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排除C项。2.明代官员孙承泽说:“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这说明明朝的内阁是A.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B.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中枢C.宰相共同议定大政的场所D.统率六部百司
的上层机构【答案】B【解析】据材料“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可知,内阁类似丞相,但是其出身地位与丞相不同,只是皇帝的顾问,是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中枢,故选B项;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
机构,排除A项;明朝已经废除了丞相,排除C项;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排除D项。3.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
派考官。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答案】C【解析】宋代科举实行殿试、糊名、誊录、不许推荐、复试、另考等体现了对录取程序的完善,故选C项;科举选拔的标准一直是考试成绩,排除A项;科举
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不是监督机制,排除B项;程序中的措施不仅仅是针对世家大族,是面向所有应试考生,排除D项。4.唐代制定的法律条文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有很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大不敬、不孝、
内乱等定位十恶,“特标篇首”。这体现出唐律A.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D.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积极性作用【答案】B【解析】“十恶”作为重罪体现了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的伦理关系,故选B项;该规定不是仅仅针对吏治,排除
A项;材料体现的是“以礼入律”不是体现“外儒内法”,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强调“教化”,排除D项。5.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
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逐渐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B.是游牧民族政治文明的延续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北朝时期户籍分为了不同的种类,各类户籍身份世代相袭,不
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朝,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强化了对人民的管理,固化了阶层认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故选C项;古代户籍制度是政府控制人民的手段,严格户籍管理加强政府对人民的管控,但未必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而非游
牧民族的传统,排除B项;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非户籍管理,排除D项。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但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包括A.《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展拓香港界址专条》D.《天津条约》【答案】D【解析】1858年的《天津条约》未涉及香港问题,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京条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展拓香港
界址专条》将新界割让给英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下列有关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描写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黄海有幸葬忠骨,
马关耻辱血泪飞。”②“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③“二十九军民族光,挞汝倭国军阀狂。”④“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②①④③D.②④①③【答案】C【解析】①描写的是1894的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②描写的是1876—1878年
左宗棠收复新疆,③描述的是1933年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在长城一带抵抗日军侵略;④描写的是1895年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应是②①④③,选择C项符合题意。8.1940年10月10日,晋察冀边区文救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更
加广泛地密切团结边区一切的抗日文化工作者共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斗争”的工作纲领。1941年6月10日,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高举新民主主义文化大旗,积极推进边区文化建设。此举A.利于唤醒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B.推动了晋察冀边
区的政权建设C.致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D.遏制了日军对华实施奴化教育【答案】A【解析】由材料“确定了更加广泛地密切团结边区一切的抗日文化工作者共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斗争”可知这一举措有利于提升晋察冀边区民众的文化素质,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建设而非
政权建设,排除B项;“致使”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日军在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排除D项。9.表2为1941年汉阳县日军货物厂农产品收购价格与汉口市场的价格对比表(单位:元/百千克)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表2白米小麦玉米蚕豆大豆日军收购价2
4.6511.99.35910.3汉口市价79.3639.5722.9329.1922.79A.汉口的农产品市场秩序混乱B.国统区的通货膨胀较为严重C.日军对沦陷区农产品的掠夺D.日军开始调整对华侵略方针【答案】C【解析】材料可知日军以低于当时汉口三
分之一的价格收购农产品,意在对沦陷区农产品的经济掠夺,故选C项;材料强调日军在侵华战争时期有意对汉口经济上的掠夺,而不是农产品市场的秩序混乱,排除A项;国统区通货膨胀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开始调整对华
侵略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0.《马关条约》的签订可以被称为中国近代的又一个界碑,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下列与该条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带有时代的特征②该条约唤
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③民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④先进中国人的救亡探索的主题发生变化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列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故①正确;《马关条约》的签
订,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故②正确;一战期间,民众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故③错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制度,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1.1918年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指
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这表明孙中山A.找到了中国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B.初步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C.认为军阀割据阻碍中国民主进程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
侵略【答案】C【解析】军阀割据、“武人之争雄”,是“吾国之大患”,“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说明孙中山认为军阀割据阻碍了中国的民主进程,故选C项;孙中山并未找到中国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排除A项;孙中山只是批判了军阀的危害,但并未意识到人民群众
的强大力量,排除B项;1924年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排除D项。12.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没收地主、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以“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
租、买卖。这一措施A.确保国民革命运动胜利进行B.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促进人民统一战线发展【答案】B【解析】据材料“没收地主、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以‘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租、买卖”可知这
一措施最利于贫农和中农,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故选B项;材料1931年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时间在1937年,材料时间在1931年,排除C项;人民统一战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排除D项。13.1911年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只有50万~6
0万,而到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已有260万,其中仅铁路工人和矿业工人就有90万。这一现象A.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B.说明了中国铁路与采矿业较为发达C.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D.为推进民主革命转
变提供阶级基础【答案】D【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门,而此时产业工人的大量增加就为推进这一转变提供了阶级基础,故选D项;材料仅提及工人数量的增加,并未提及其他,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是五四运动或其他工人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努力,单纯从工人数量
的变化无法看出,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铁路工人和矿业工人数量的增加,但是并未提及这两个行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判断其是否较为发达,排除B项;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的是五四运动,而非工人数量的增加,排除C项。14.《资政新篇》记载:“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之火轮车,一日夜行七八千里,准自专其
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其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这反映了A.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B.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C.农民阶级的强烈愿望D.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1859年太平天国政权颁布的《资政
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选A项;“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排除B项;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不反映农民的愿望,参加革命的农民阶级愿望是获得土地,排除C项;《资政新篇》是为了振兴太平天国,不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排除D项。15.下图是北京天安
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大型浮雕,此浮雕旨在肯定太平天国运动A.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B.追求合理的社会秩序C.反抗帝国主义的精神D.发展资本主义的实践【答案】A【解析】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廷的腐败,农民阶级发起太平天国运动,是救国救民道路的早期探索,此浮雕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探寻救亡图
存的道路,故选A项;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朝,建立的“太平天国”不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西方的帝国主义还没有形成,排除C项;《资政新篇》虽然最早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没
有实践,排除D项。16.2019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说明我国A.发
展经济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转移C.改善民生以国家制度改革为前提D.国家治理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答案】D【解析】材料中“惠及全体人民”体现治理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选D项;发展经济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太武断,排除A项;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B项;改善民生应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排除C项。17.某学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其本质是团结和合作,各政党之间既不争权夺利,也不互相倾轧。”材料中“这一制
度”指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略18.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958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勘
测,克服高原冻土、高寒缺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保护和生命安全等技术难题,终于在2006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从政治角度分析,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在于A.利于西藏地区脱贫攻坚共同富裕B.利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C.利于沿途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沟
通D.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答案】D【解析】据所学西藏地区是我国的边疆地区,主要居民是藏族同胞,因此开通青藏铁路在政治方面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统一,故选D项;利于西藏地区脱贫攻坚共同富裕是经济意义而非政治意义,排除A项;利于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
展是从经济角度分析,排除B项;利于沿途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是从文化角度分析,排除C项。19.1979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是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出台的第一批法律。它们的问世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979年,我国制定了
刑法、人民代表选举法、法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所以这批法律的制定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保障,故①正确;这些法律措施的出台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法律
依据,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②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③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台的第一批法律完善的我国的法律建设,但尚未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20.1978年邓小平发表讲话时提出:”有的法规地方
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这一讲话A.结束了“文革”的混乱局面B.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C.确立了“依
法治国”的方略D.推进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邓小平强调在立法问题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故选D项;文革结束于1976年,排除
A项;1987年党的十三大揭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排除C项。21.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立即批准接受了邀
请。”面对毛泽东的“出球”,尼克松总统做出很好的“回球”。下列不属于尼克松总统“回球”的是A.批准中国乒乓球队的邀请B.派基辛格秘密访华C.尼克松亲自访华D.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答案】D【解析】《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是19
78年签署的中美建交公报,与材料中乒乓外交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不符,故选D项;从材料“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从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我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可知面对中国的利用“小球”缓和两国关系的邀请,尼克松接受了,排除A项;在
乒乓外交之后,美国派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也是促进两国关系改善的表现,排除B项;尼克松访华,正式开始了中美关系由对立到友好的转变,排除C项。22.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南亚的众多华人、华侨拥有中国及其所在国的双重国籍。1978年,
邓小平在出访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时鲜明地表示反对双重国籍,鼓励华人、华侨融人当地社会,与居住国人民友好相处。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急于冲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C.积极开展区域间
经济合作D.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答案】D【解析】据材料“1978年,邓小平在出访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时鲜明地表示反对双重国籍,鼓励华人、华侨融人当地社会,与居住国人民友好相处”,可知邓小平调整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放弃建国初中国与东南亚
国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和争论,从而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故选D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就已经放弃,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就已经突破了孤立局面,排除B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与东南亚国家间密切的区域间合作局面尚未形成
,排除C项。23.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A.阐
述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内涵B.运用了求同存异的东方文化精髓C.开始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D.体现了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54年毛泽东回见尼赫鲁时阐述中印两国拥有的共同点,并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
争取和平,这些“共同点”的阐述体现了中印合作的基础,运用了求同存异的东方文化精华,故选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1961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兴起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阐述两国的共同点,即两国能够合作
的可能性,而西方的二元对立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彼既此”的对立方式,排除D项。24.有学者认为:“1954年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的活动,所获得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因为日内瓦会议A.解决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B.实现了中国同西
方大国关系正常化C.迫使美国放弃了孤立中国的政策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答案】D【解析】略25.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先后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针对不同全球议题提
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A.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B.不断调整以适应世界格局变动C.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基础D.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和奋发有为【答案】D【解析】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多次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提供中国智慧和
中国方案,表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和奋发有为,故选D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与联合国无关,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A项;材料表明中国政府在世
界格局变动中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无法体现中国外交的“不断调整”,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国政府在世界格局变动中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没有涉及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
新秩序奠定基础,排除C项。26.西塞罗认为:“若是真正的法,就不会在罗马一个样而在雅典另一个样,或者明日之法与今日之法有所不同”。西塞罗强调的是A.自然法具有普适性B.公民法是超越时空的C.法律是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威D.
自然法推崇人人平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若是真正的法,就不会在罗马一个样而在雅典另一个样,或者明日之法与今日之法有所不同”可知,西塞罗认为真正的法不会一天一个样,一个地方一个样,即真正的法是适用于一切民族的永恒的自然法
,强调自然法具有普适性,故选A项;根据所学,公民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仅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不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法律是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威,且该特征仅适用于法治国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自然法的普适性,并未反映自然法推崇人人平等,排除D项。27.古希腊历史学家普
鲁塔克曾这样描述梭伦执政下的城邦:“每天都有人到他(梭伦)那里去,称赞或是指责某些法律,或建议加上某些条文。也有很多人去询问他,请求教导他们,说明各条文的目的和意义。”据此可知,梭伦改革A.激发了公民
的公共精神B.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C.废除了城邦贵族政治D.实现了公民权利平等【答案】A【解析】材料“都有人……也有很多人”体现公民的参政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故选A项;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平民还是在最低等级,排除B项;梭伦改革冲击了城邦贵族政治,排除C项;实现了公民权利平等是在伯利克里改革时期,排除D项
。28.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原先的罗马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邦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财产可能被没收,这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该问题,罗马帝国制定了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D.万民法【答
案】D【解析】略29.有学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中期,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人掷出骰子的某个点数的概率都要大。雅典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这说明A.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B.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C.直接民主的弊端逐渐显
现D.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答案】B【解析】据材料“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人掷出骰子的某个点数的概率都要大。雅典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说明雅典公民担任公职比例较大,从而说明雅典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故选B项;雅典民主制为直接民主,仅有成年男性公
民参与,参与民主选举前提要有公民权,排除A项;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而材料中仅强调雅典民主制下公民参与的广泛性,排除C项;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联合平民推翻贵族统治,并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推行陶片放逐法,使雅典民主制最终确立,排除D项。30.西罗马帝国灭
亡后,罗马法作为整体,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法律制度来说已经中断,但在日耳曼人所建立的各王国中,罗马法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中仍保持着效力。自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先后出现的研究、采用罗马法的热潮,提高了罗马法的地位,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据此可知,罗马法A.鲜明体现出自然法精神B.
成为欧洲各国立法基础C.重新恢复到之前的状态D.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答案】D【解析】罗马法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仍然在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中保持着一定的效力,且自12世纪后,西欧各国出现研习罗马法的热潮,这反映出罗马法具有穿越时空、民族和地域的永恒价值,具有
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故选D项;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排除A项;材料表明罗马法在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中有一定的效力,无法得出罗马法是欧洲各国立法的基础,排除B项;西欧研究罗马法的热潮提高了罗马法的地位,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但无法说明罗马法
恢复到之前的鼎盛状态,排除C项。31.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将由公众意志托付集体权力的某个人或组织指称为具有人格的“他”,并说“根据国家中每一个人的授权,他就能运用托付给他的权力和力量,通过其威慑来组织大家的意志,对
内谋求和平,对外相互帮助并抗御外敌。”美国人在立国之初贯彻这一理念的典型措施是A.成立联邦政府B.实行分权制衡C.保留各州权力D.调和南北矛盾【答案】A【解析】材料中“托付集体权力的某个人或组织”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符合此意,故选A项;分权制衡不符合材料权力集中的
含义,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州权,排除C项;调和南北是宪法中奴隶打折计算体现的,排除D项。3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是复杂的民主,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如下图所示。下列各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启蒙思想对
德国影响较深B.封建残余势力起根本作用C.君主立宪制明显不切实际D.民主化进程没有充分体现【答案】D【解析】据材料“君主掌握实权”“君主召集、解散议会”“帝国议会作用很小”等信息可知,德意志的君主掌握实权而代表民意的帝国议会权力很小,表明德意志的民主化进程没有充分体现,故
选D项;据材料“君主掌握实权”“帝国议会作用很小”等信息,表明启蒙思想对德国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材料中虽反映了君主依然掌握实权等信息,但也已确立具有民主性质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封建残余势力起根本作用表述错误,排除B项;根据所学,德意志君主立宪的特点是由于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统一后的德意志等因素造成
的,是依据德意志国情确立的制度,排除C项。33.从1789年到1875年,法国先后出现三次君主立宪制、两次帝制、三次共和制政体的交替演变。能够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法国①启蒙思想深入人心②资本主义发展充分③君主制的传统深厚④工人阶级力
量强大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答案】A【解析】从法国1789年大革命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法国多次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反复,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之间政体的纠结与选择问题,说明启蒙思
想深入人心,故①正确;资产阶级围绕政体不断矛盾斗争,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造成的,故②错误;由题干中的“出现三次君主立宪制、两次帝制、三次共和制政体的交替演变”可知,与共和制政体相比,法国出现君主制次数
更多,说明君主制的传统很深厚,故③正确;法国出现不同政体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与无产阶级无关,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34.1870年6月,英国首相格拉斯顿颁布了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明确文官
制度奉行“政治中立"原则,规定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这一举措A.保证了英国文官群体的素质B.体现政府对政党的监督制衡C.表明英国政党之间斗争激烈D.有利于维护政局
的稳定有序【答案】D【解析】据材料“规定在任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可知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有利于英国政治的良性发展,故选D项;材料只提到不参与斗争,并不能保
证文官素质,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监督与制衡,排除B项;材料强调文官体制改革的作用,并不是政党斗争,排除C项。35.在众多的创造中,最令人吃惊的创造便是近代英国人在传统的框架下将新的内容重新注入,使得古老的形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构建出一座有着古老的外形却内含现代元
素的宏大政治体制建筑。这反映出A.政治文化传统影响政治制度模式B.时代变迁决定政治体制形式C.英国式的民主制度其有世界意义D.传统政治体制违背时代精神【答案】A【解析】由材料“近代英国人在传统的框架下将新的内容重新注入,使得古老的形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构建出一座有
着古老的外形却内含现代元素的宏大政治体制建筑”可知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将古老的限制王权的政治传统与近代民主政治精神巧妙的实现了结合,是英国历史发展的产物,符合英国国情,政治制度受到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故选A项;时代变迁影响政治体制形式,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英
国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而非意义,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传统政治的弊端,排除D项。36.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遍及欧洲、地中海和北非,就战争规模、范围和卷入国家的数量来说,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不能称为
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A.世界上主要国家未被卷入B.物质和技术条件尚不足以支撑C.世界各地尚处于孤立状态D.引发战争的问题非世界性矛盾【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引发拿破仑战争的问题只是欧洲国家反对法国革命,并非世界性矛盾,不能称为世界
大战,故选D项;世界主要国家如英国、俄国加入了拿破仑战争,排除A项;物质和技术条件是影响世界大战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也已经突破了孤立状态,排除C项。37.1914年6月28日早晨,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和夫人索菲访问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青年用左
轮枪射杀。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也投入战争。导致“德皇什么都不缺,但还要打仗”的根本原因是A.奥匈帝国和德国为盟友关系B.欧洲主要国家矛盾交织复杂C.避免巴尔干成为冲突的焦点D.列强间政治经济不平衡加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理由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D项;A项不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B项不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C项不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38.第一次世界
大战使日本迅速崛起,主要原因是日本①占领了太平洋上原由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②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③加紧向英、法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
析】日本占领了太平洋上原由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壮大了日本的实力,故①正确;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抢占远东地区,包括东北的市场,故②正确;一战期间,日本趁机强占英法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故③正确;一战后,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39.有学者认为,德国统一的道路对德国宪政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不是自由主义者所设想的将普鲁士包容于德意志联邦,而是将普鲁士王国扩大到整个德意志联邦。
这一立论的依据是A.德意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猛发展B.普鲁士容克贵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C.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度D.普鲁士军国主义思想扩展至整个帝国【答案】B【解析】据材料“将普鲁士王国扩大到整个德意志联邦”可知,统一后的德意志受到普鲁士
的控制,原因在于普鲁士容克贵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普鲁士对德意志统一的作用,A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联邦制度并不能突出普鲁士在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的主导作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普鲁士的统治扩展至整个
帝国,而不仅仅是军国主义思想,排除D项。40.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一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来看,一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下列不能解读“一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观点的是A.
德意志等帝国的战败B.英法等战胜国受到重创C.美日等国迅速崛起D.凡尔赛体系的形成【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一战削弱了欧洲的霸权地位,凡尔赛体系是一战后英法操纵下建立的对西亚和非洲地区的帝国主义统治体系,
突出了欧洲在世界的主导地位,不能体现欧洲霸权削弱,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德国是欧洲大国之一,德国等同盟国家战败,体现出欧洲整体势力的下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英法等战胜国在一战中也受到重创,影响了欧洲在世界的地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日等国迅速崛起,实力不断增
加,逐渐改变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1.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与会国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规定: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等。该条约表明A.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基本形成B.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作为侵华共同原则C.战前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得以巩固D.中国完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
体系【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华盛顿会议中美国对华提出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故选B项;华盛顿会议奠定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展示的是一战战后问题,一战后,中国回复到了被列强共占的局面,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国家,排除D项。42.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其要点包括“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等。美国此举旨在A.推进民族解放B.打击英法势力C.扩张势力范围D.维
护凡尔赛体系【答案】C【解析】一战结束时美国实力大增,但占据优势地位的仍是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提出“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打击英法势力,扩张自己势力范围,故选C项;美国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推进民族解放不是美国的根本目的,排
除A项;打击英法势力只是表象或手段,维护自身利益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美国的宗旨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维护凡尔赛体系并非美国根本目的,排除D项。43.列宁指出:“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役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
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这表明该体系A.加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B.带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C.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关系秩序D.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略44.1928年《非战公约》中提到“废弃以战争作为推
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这战争观A.源自一战后民众观念的变化B.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C.客观上利于绥靖政策的推行D.带有社会主义的色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
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可知这种战争观认为所有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反对对战争的干预,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法西斯国家侵略,故选C项;一战后民众渴望和平,并非是对侵略战争纵容,排除A项;《非战公约》反对对战争的干预,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法西斯国
家侵略,并未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排除B项;《非战公约》是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产物,排除D项。45.英国乘法国出兵鲁尔失败之机,接过“安全保障”的旗帜,推动德国出面倡议召开洛迦诺会议,建立莱茵保障公约。这表明当时英国A.综合实力
急剧增长B.实行传统均势外交政策C.加大对德国的约束D.致力于维护日不落帝国【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该题干主要介绍了洛迦诺会议召开的背景。题干中英国之所以召开洛迦诺会议,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是“乘法国出兵鲁尔失败之机”,其二是“推动德国出
面倡议召开洛迦诺会议”,这反映出英国扶持德国来制约法国的外交政策,即继续实行传统均势外交政策,故选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之后,英国的综合国力并没有急剧增长,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了英国对德国的扶持,而不是约束,排除C项;题干主要
论述英国通过扶持德国来制约法国的外交政策,而不是致力于维护日不落帝国,排除D项。46.正确的逻辑推理在历史学习中很重要。表格内容为大国领导人对某一历史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反应,该事件是丘吉尔好了!我们总算赢了。斯大林真是好极
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罗斯福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上帝保佑美利坚!A.诺曼底登陆成功B.日本投降,二战胜利结束C.珍珠港事件的发生D.《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答案】D【解析】由材料“好了!我们总算赢
了”“真是好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上帝保佑美利坚”可知为《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故选D项;《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发表于1942年1月1日,诺曼底登陆发生于1944年6月,排除A项;由材料“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可知战争并未结束,排除B项;材料中“真是好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所指即为珍珠港事件,排除C项。4
7.美国海军首脑评价二战中的一次战役称之为“情报的胜利”,“是日本海军350年以来的第一次决定性败仗,它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下列对这次战役评述正确是①使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②意味着日本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③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④是反法西斯各主要战场中出现的最早转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D【解析】1942年瓜岛战役的胜利使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而材料是中途岛海战,故①错误;马里亚纳战役和菲律宾战役使日本的海空军主力基
本被消灭,故②错误;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故③正确;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也是反法西斯各主要战场中出现的最早转折,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48.二战后期,美、苏、英三个同盟国家参加的某次会议,尽管存在
着分岐,但至少在形式上还是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协议,如波兰与东欧问题,德国的前途问题,亚洲的战争问题,以及计划成立战后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的问题。这次会议是A.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
答案】C【解析】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故选C项;开罗会议着重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并未涉及联合国问题,排除A项;德黑兰会议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
不同的分割方案,未就一些关键问题达成协议,排除B项;波茨坦会议主要是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排除D项。49.1942年春,希特勒批准了一项代号为“蓝色行动”的计划,命令德军从俄罗斯南部出发攻占高加索地区的油田,这些油田已经成为第三帝国战争规
划的核心。该计划实施带来的影响是A.德军的“闪电战”宣告破产B.苏德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C.德军从此一蹶不振无力反击D.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答案】B【解析】为夺取高加索,德军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使苏德战
场的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故选B项;莫斯科保卫战宣告德军的“闪电战”破产,排除A项;1943年德军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和十次斯大林突击使德军一蹶不振无力反击,排除C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排除D项。
50.下图所示是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部分),由丘吉尔标注的百分比方案得到了斯大林的勾画确认。罗斯福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该协议A.加速了“霸王行动”实施B.反映了苏英不顾美国利益
C.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分裂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答案】D【解析】材料中英苏不顾东欧国家的利益“瓜分东欧”,体现了大国强权的色彩,故选D项;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即“霸王行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美国没有参加该会
议,当时美国在东欧没有多少利益,排除B项;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分裂是1949年德国的分裂,排除C项。二、材料阅读51.(15分)【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战前期,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到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遭受侵略的国家虽然得到世界舆
论的同情与部分援助,但由于当时缺乏整体性的反侵略机制,被侵略各国没有形成统一战线,他们不得不在孤立状态下承受侵略者的打击和占领,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0年法国战败、德国空袭英国使西方国家处于整体沦陷的危境,1941年德国
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和日本袭击珍珠港更是将两个原本想避开战争的大国——苏联和美国拖入了战场。至此,任何置身事外、避战自保的意图都被击碎,法西斯国家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普遍性威胁”已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人
类的整体利益凸显出来并得以推动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原来分散的反侵略斗争由此汇聚为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诉诸整体性人类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反法西斯联盟,使人类的共同体意识得到了一次超越民族主义的提升。——余伟民《一个历史在场者眼
中的二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期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付出沉重代价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战争历程指出二战后人类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的变化。(7分)【答案】(1)原因:①法西斯国家侵略蓄谋已久,准备充分;②法西斯国家采取各
个击破战略,不直接招惹美苏两国;③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忍让;④被侵略各国实力较弱;⑤没有形成统一战线,没有形成整体性的反侵略机制。(任意答出4点得8分)(2)变化:①热爱和平,反战意识
提高;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为共识;③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意识加强;④人类共同体意识得以提升。(任答3点7分)【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法西斯国家侵略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根据材料“他们不得不在孤立状态下承受侵略者的打击和占领
”并结合所学可知,法西斯国家采取各个击破战略,不直接招惹美苏两国;根据材料“两个原本想避开战争的大国——苏联和美国拖入了战场”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忍让;根据材料“由于当时缺乏整体性的反侵略机
制,被侵略各国没有形成统一战线”可知,被侵略各国实力较弱,没有形成统一战线,没有形成整体性的反侵略机制。(2)根据所学可知,经过二战后,热爱和平,反战意识提高;为避免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为共识;根据材料“原来分散的反侵略斗争由此汇聚
为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可知,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意识加强;根据材料“反法西斯联盟,使人类的共同体意识得到了一次超越民族主义的提升”可知,人类共同体意识得以提升。5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
国土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士再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加快建设近代海军。于1875年5月,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
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一个制度走向全面腐朽的政权,一两支舰队怎能力挽狂澜?部分将士的浴血奋战,只能使必然的结果推迟到来,为一曲挽歌添一痕悲壮与血色。——摘编自《刘公岛游记》(《京九晚报》2012年11月13日)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有海无防或防而不牢的事实,使中国人对海军
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新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的不断开发,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海域争端再现,局势时而紧张。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现代型航母“辽宁号”正式扬帆起航,它将成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
复兴之舟”。2013年以来,我国打造远中近、高中低、多维空间的海防体系。近年,民进党执掌台湾以来,当局不断推动谋“独”行径,美国也动作频繁,对台军售及插手中国南海问题。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取得重大成果,12月17日
,正式交付海军。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交列仪式并登舰观察。2018年11月26日,中国官媒首次确认中国正在建造第三艘航母,驱逐舰也接连下水试航。——摘编自尹建伟《今日中国论坛》(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海权难以得到保障的原因。
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师夷长技以自强”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各一例。(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分析我国目前改变“近岸防御”战略的原因。(10分)【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社
会经济的落后。(3分,答出两点即可)举例: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或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或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2分)(2)原因:①政治:台海局势日趋复杂,台独势力日益猖獗。②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激增。③军事:我国海军装备得到了一定发展,军用舰船工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④科技:我国自主创新科技取得突破。⑤外交:我国与相关国家关于海洋国土的争议日益严重。(10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国土沦丧,朝野上
下有识之士再也坐不住了”结合所学可从列强侵略、政治上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经济上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及军事等角度入手。第二小问举例,结合所学可知,“师夷长技以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其军事工业有江南制造局或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有轮船招商局(或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第三小问关系
,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角度入手,政治上,据材料二“近年,民进党执掌台湾以来,当局不断推动谋‘
独’行径,美国也动作频繁,对台军售及插手中国南海问题”得出台海局势日趋复杂,台独势力日益猖獗;经济上,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激增角度论述;军事上,据材料二“中国第一艘现代型航母‘辽宁号’正式扬帆起航,它将成为维
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复兴之舟’”“中国官媒首次确认中国正在建造第三艘航母,驱逐舰也接连下水试航”得出我国海军装备得到了一定发展,军用舰船工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技上,据材料二“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标志着我国自
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取得重大成果”得出我国自主创新科技取得突破;外交上,据材料二“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的不断开发,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海域争端再现,局势时而紧张”得出我国与相关国家关于海洋国土的争议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