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1.133 M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4)页,1.13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c27e43b85c12507c6eac530bad6d39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永州一中2023年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6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

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3.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

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B.早期国家雏形产生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可知中华文明来源包含了

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等,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比较的信息,无法推出中原文明占据主导,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例如出现军队、法庭等国家机器,此时早期国家雏形并

未产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并不能体现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2.周初在“册命”典礼上,周王宣布封疆的范围、土地的数量,并将区域里的臣民一起赐予受封者,受封者则接受周王赏赐的官爵、奴隶、礼器和仪仗等。“册命

”典礼A.强化了政治隶属关系B.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加剧了诸侯争霸的现象D.建立了封建官僚政治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宣布封疆的范围、土地的数量,并将区域里的臣民一起赐予受封者,受封者则接受周王赏赐的官爵、奴隶、礼器

和仪仗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周王宣布,诸侯接受,可见明确了君臣关系,有利于强化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A项正确;当时是分封制,中央还没有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是间接控制,排除B项;“加剧”说法错误,周王权威的加固有利于遏制诸侯争霸,事实上当时尚未出现诸侯争霸,排除C项;分封

制下,实行的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3.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各地诸侯以为犬戎进攻,都带本部兵马急来救驾,诸侯们在得知无事后愤然而归。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该典故

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西周统治尚能维持B.分封制趋于崩溃C.中央集权统治强化D.周幽王昏庸腐败【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分封制下,诸侯有朝觐、纳

贡以及随从周王作战的义务,“烽火戏诸侯”体现了诸侯保卫周王室的现象,这也说明当时西周统治尚能维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仍然发挥作用,而非崩溃,分封制趋于崩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集中,而且

中央集权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现象的本质,排除。故选A项。4.《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宗法制的基本法则B.财产继承的原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

终弟及的传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微子启虽然年长,但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王位,而纣是嫡生的长子,具有王位继承权,体现的正是宗法制的基本原则,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财产继承的原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任人唯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父死子继,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D项。故选A项。5.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A.家族和睦的风尚B.宗法观念

的遗存C.礼乐制度的盛行D.等级秩序的残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突出了嫡长子的重要性,是宗法制的特点,因此这些说法体现了宗法观念,故B项符合题意;家族和睦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相处融洽,长幼互亲,与题中“长兄如父”“小

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A不符合题意;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强调尊卑贵贱,等级有序,C不符合题意;等级秩序是指依据守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春秋时

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致使“私学勃兴”。此社会现象A.表明古代教育实现公平公正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标志着儒学体系的基本确立D.表明古代文官体制的初步形成【答

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私学的兴起,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私学的兴起,未体现教育公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学体系,排除C项;私

学的兴起与古代文官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体现出他的治世理念源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可知,战国时期的商鞅认为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两句话是强调同一个意思,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因此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这与百家争鸣的法家提倡

“法治”不谋而合,D项正确;儒家主张“仁政”,排除A项;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排除B项;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排除C项。故选D项。8.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建立县制B.奖励军功C.废井田,开阡陌D.废除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建

立县制,加强了立中央集权,因为县制下官员不是世袭的而是皇帝任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属于军事方面,无法体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废井田,开阡陌,主要是在经济方面,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C项;废除“世卿世禄制”,主要是打击旧贵族势力,无法体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9.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

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央集权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和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从而加强

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项正确;科举制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官僚制度的建立强化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郡县制是管理地方、巩固统治的手段,不是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且材料信息与开疆拓土无关

,排除D项。故选A项。10.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方言,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这得益于A.秦朝疆域辽阔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D.秦朝统一度量衡【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虽然幅员

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秦朝建立后统一的文字,使得各民族间有了能够交流的工具,C项正确;各民族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文化交流是因为有统一的文字,而不是因为疆域辽阔、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排除ABD项

。故选C项。11.“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A.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C.统一了车轨

、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这是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描述,A项正确;B、D两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

除;C项是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经济措施,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项。12.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A.赋税

负担沉重B.法律制度严酷C.强化地方管理D.行政效率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些都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

具体体现,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强调“日常行政管理文书”,“田租赋税、劳役徭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A项片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日常行政管理文书”比较全面,但未体现“法律制度严酷”,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日

常行政管理文书”,未体现其实施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13.历史学家对“焚书坑儒”众说纷纭。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本质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压制知识分子C完善法制机制D.区别对待古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秦始皇时期实行“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根本目的还是

为了巩固君主专制,A项正确;B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秦始皇实行君主专制,不是法治社会,排除C项;区别对待古文化不是焚书坑儒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4.汉武帝时期,汉朝人才济济。将军卫青、霍去病出身于奴仆和

奴产子。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而出。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被选拔出来的。这反映出汉武帝时期()A.选才注重基层工作经历B.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C.察举涉及范围有所扩大D.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念【

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到,汉武帝时期大胆启用各方面人才,这体现出汉武帝时期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念,因此D项正确;“基层工作”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排除;“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察举涉及范围”是否扩大,从材料无法得出,C项排除。

故选D项。15.下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汉归义羌长A.与西汉王朝结盟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D.是西汉王朝的联姻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下的文字“汉归义羌长”并结合所

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汉朝时,羌族活跃在新疆一带,此印为当时汉朝发给羌族长老的印章。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题干中“印”是地方官印,与西汉王朝结盟、附属国、联姻国的表述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点

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6.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可以成为汉武帝“略输文采”的有力证据是()A.开拓疆域,三次对匈奴战争B.加强皇权,实行中朝制度C.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D.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答案】A【解析】【详解】“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意思为:只可

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指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差于武功,开拓疆域,三次对匈奴战争是汉武帝军事方面的成就,A项正确;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这不能体

现“略输文采”,排除B项;“设立五经博士“与题干“略输文采”相矛盾,排除C项;向全国推行盐铁官营不能体现"略输文采”,排除D项。故选A项。17.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

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A.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C.减轻了农民负担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

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些措施并不是在实

践重农抑商,排除A项;“杜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是否减轻了农民负担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8.“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它继承与发展了古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见证

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材料表明“古丝绸之路”()A.是汉武帝进攻匈奴的南北通道B.是唐朝时期连接日本的海上通道C.是为运输丝绸而开通的专用通道D.是沟通中西贸易交流的大通道【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可得出“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沟通中西贸易交流的大通道,D项正确;它并不是汉武帝进攻匈奴的

南北通道,排除A项;唐朝连接日本的不是丝绸之路,排除B项;“古丝绸之路”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而开辟的,排除C项。故选D项。19.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A.实行分封制B.实行郡县制C.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

太尉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秦代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历史的进步,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代实行的是郡县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等信息,的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的形成而非皇帝称号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0.东汉时期,政府控制的户口不断减少,而地主经营的田庄却控制了大量的依附人口。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是()A.豪强势力膨胀B.小农经济破产C.土地兼并减缓D.外戚干预朝政【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东汉田庄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时,政府控制的户口减少,地主经营的田庄控制了大量人口,说明田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这为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提供了基础,A项正确;田庄经济的发展,虽然会破坏小农经济,但还达不到使其破产

的程度,排除B项;田庄经济的发展会加剧土地兼并,排除C项;外戚干预朝政的主要原因是太后擅权,排除D项。故选A项。21.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君主专制的弊端C

.皇帝昏庸造成乱象D.血缘政治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内容可知,东汉某一时期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实质是皇权专制制度使然,外戚与宦官倚仗皇权各谋私利,相互争斗,造成朝政腐朽黑暗,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B项正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A项;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并不全是皇帝昏庸造成的,皇帝年幼时期母后临朝,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掌权,导致宦官专权,排除C项;材料与血缘政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2.两汉时期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A.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C.震铄古今的文人理想D.中外交流

的世界视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A项正确;司马迁是史学家,“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与司马迁无关,排除B项;霍去病是汉代名将,“震铄古今的文人理想”与霍去

病无关,排除C项;“中外交流的世界视野”与司马迁、霍去病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3.如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

央政权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作品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佐证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该壁画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

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刚有所交往,“交流频繁”说法夸大,排除A项;该作品不可能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这标志着西域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原与西域才刚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24.公元前4

6年,凯撒将丝绸幕帘置于罗马剧场坐席上使观众免遭阳光暴晒。此后罗马人纷纷以穿丝绸为时髦。贵族穿着轻薄柔软的丝绸以显示华贵的身份。2世纪后,丝绸也受到罗马平民的喜爱,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反映A.罗马帝国重视对外商品贸易B.服装成为表现身份的象征C.对外交

往促使民主制度完善D.罗马与中国经济交流加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2世纪后,丝绸也受到罗马平民的喜爱,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需求量越来越大。”可以看出,中国的丝绸大量出现在罗马,反映出中国与罗马的交流加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商品贸易,也没有体

现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只是丝绸,并没有特批服装,排除B项;材料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

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所以当时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没有出现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排除A项;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主流还是民族的交融和

发展,文化停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外交流不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

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材料二:秦统一六国后

,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直至汉朝,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中国郡县制》(1)材料一反映西

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并说明在周初被“封侯”的是哪种人?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后长期实行的根本原因。【答案】(1)制度:分封制;对象:前朝贵族、功臣和王族子弟;目的:维护周王统治。(2

)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答出三点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原因: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

势。【解析】【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可知,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对象:根据材料“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

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可知,周初被“封侯”的是前朝贵族、功臣和王族子弟;

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实行分封,其目的在于维护周王统治。(2)作用:根据材料“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一;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

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等角度分析概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因此可以长期实行。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

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

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的(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答案】(1)原因:社会大变革(或政治经济大变动);私学兴起。(2)主张: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实行仁政;法家:推行法治;墨家:以贤治国或尚贤

(非材料二中的主张不得分)(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成当时文化的繁荣;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或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解析】【分析】【详解】(1)原因:根据“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得出社

会大变革(或政治经济大变动);根据“私学的兴起”得出私学兴起。(2)主张:道家:根据“我无为而民自化”得出无为而治;儒家:根据“施仁政于民”得出实行仁政;法家:根据“以法为教”得出推行法治;墨家:根据“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得出以贤治国或尚贤。

(3)意义:根据“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得出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成当时文化的繁荣;根据“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得出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或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

水);根据所学,还可从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等分析回答。【点睛】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朝虽然短暂,却奠定了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如图为秦朝各级官僚体系图。结合材料及

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一个特点,并进行阐述。(要求:特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举例:特点:地方实行郡县二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地方官吏由皇帝或中央任免,职责明确。阐述:秦

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体制效率极高,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解析】【详解】此题是开放式试题。选择材料国家治理方面的一

个特点加以阐述,做到史实正确且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根据材料可从分权制衡、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员不能世袭等角度分析阐述。例如:分析地方郡县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地方官吏由皇帝

或中央任免,职责明确。阐述:从行政效率的提高、中央集权的加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角度阐述郡县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