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考 历史答案.pdf,共(3)页,235.17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a51dbe0a5c67c00212e2e9616d8585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答案第1页,共2页树德中学高2022级5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1.C【解析】从公民大会的决策程序过程可以看出,重心在于演说者如何让自己的观点让民众相信和接受,所以演说术在公民大会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无程序不能代表结果,法因此程序无法体现出其符合民众利益,体而且
民众不等于公民,排除A项;公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平民享有的政治权利范围,排除D项。故选C项。2.D【解析】据题意描述可知万民法适用的范围要大于市民法,D项正确;“适用于……所有人”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依据万民法生成了自然法,排除B项;万民法也能够解决同民族之间的问题,并不限于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3.C【解析】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绵羊在南半球繁衍生长,小麦在北美草原从无到
有,到大规模种植,产地为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在爪哇、牙买加和巴西等地大量生产等,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增加了人类食物种类,C项正确;仅生物物种的交流、丰富一项不能说明地域间文明的交流利于“社会发展”,排除A项;欧美
间的联系比亚非更密切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殖民活动促进了原住民的减少而非增多,排除D项。故选C项。4.A【解析】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材料“对人物外表和身体比例”“熟悉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以达到比例的和谐”等,充分体现其对人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要求画家熟
悉人体各部分的构造”,并不是解剖学的发展,排除B项;达·芬奇对绘画发展有影响但不是主导,排除C项;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其发展仍受到教会压迫,排除D项。故选A项。5.D【解析】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唱
“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成为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故D正确;
A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哲学家的成就最突出,排除B;启蒙运动的目的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促进思想解放,C错误。6.A【解析】根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
的权威”可知,该协议一方面体现保障自由权利的内容即“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同时有体现重视建立法治秩序的要求,即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因此该协议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故A正确;英国宗教改革时间是16世纪,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卢
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认为国家是按照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应该按照社会契约维护人民的利益,“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服从合法的权威”不符合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排除C;1787年宪法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D错误。7.B
【解析】图表中描述的是英美、法国、德国国家通过颁布法律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即民主主义是其历史发展趋势,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不符合英德国家;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8.C【解析】工业革命时期的
英国人口快速增加,英国政府通过国内外移民来解决农业领域的劳动力过剩问题,说明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并未胡适乡村,C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这一时期盛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排除D项。故选C。9.A【解析】据
所学可知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故A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而不是瓦特改良蒸汽机,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亚当·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其主张的是自由主义的思想,故C项排除;“科学理论己经转化为工业生产力”在材料中无体现,且是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排除。10.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认为国家政权不能凌驾于社会之上,应该是人民的政府,应该反映人民的意愿,故C项正确;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废除了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人民自卫军属于管理措施,B错误;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
给工人合作社管理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1.C【解析】美国福特工厂的流水线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严重扼杀了工人的主观能动性,损害了工人的健康,使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反映了工业发展对人文精神产生了冲击,故C正确;流水线生产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不会造成自由劳动力不足,排
除A;材料反映的是流水线生产损害了工人的健康,使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化劳动强度弥补了技术革新的不足,排除D。12.D【解析】根据材料,《饥饿的路》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百年孤独》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故D正确;《巴黎圣母院》为浪漫主义文学,故A排除
;《人间喜剧》为现实主义文学,故B错误;《老人与海》是现实主义,海明威的作品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因为其手法并没有那么荒诞离奇,但是情节是有一些传奇色彩的,所以是有开启现代主义小说潮流意义的现实主义自传体作品。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
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故C错误。13.D【解析】根据“现在的联合国再也不是由帝
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这样少数群体所肆意地控制”可知少数国家不能再肆意操控联合国,这与联合国中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对少数国家的制约有关,故D项正确;“两极世界格局趋向瓦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B项“主宰”说法错误,排除;联合国的宗旨并没有发生改变
,排除C项。故选D项。14.B【解析】从材料给出的会议——俄共(布)十一大上以及人物——列宁来看,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1918到1924年期间,因此排除A选项和C选项。从“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
机”可以看出材料批判的是新经济政策,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排除A选项。15.D【解析】由材料“五年计划”“不切实际的幻想”,表明五年计划目标不好实现,但事实是1933年实现了1928年制定的五年计划,说明计划经济(国家干
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大优势,故D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冷战,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6.B【解析】根据“1932年”“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
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联系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英联邦国家加大了对成员国经济的干预力度,通过改变自由贸易政策以度过经济危机,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英联邦成员国进出口商
品的协调机制,不是“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排除A;结合1932年经济危机的史实可知,英联邦国家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度过经济危机,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英联邦国家召开帝国经济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不能突出帝国经济会议,排除D。17.C【解析】本题考查学
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党人罗斯福总统在总统大选前将联邦救济资金较多地投入到原来支持敌对阵营共和党的宾夕法尼亚州,用救济来讨好选民,换取选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救济带有一定的政
治色彩,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新政得到广泛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救济的政治色彩,而不是国家干预的成效,排除B项;保障体系并没有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8.C【解析】根据“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表
明,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存在高估,说明苏联“左”倾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由国家根本大法形式固定下来,严重答案第2页,共2页影响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可知,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存在
高估,并未体现“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可知,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存在高估,结合所学,这种高估反映出了苏联依旧深受斯大林模式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人民利益的问题,故D项错误。19.D【解析】1947年
正值战后初期,法国的莫内计划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旨在促进经济复苏与发展,D项正确;法国的经济举措和两极格局无关,而且当时两极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法国借鉴的是美国的做法,排除B项;C项是现象而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20.C【解析】乌克兰陷入多边地
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体现了双方对乌克兰的争夺,都意图通过争夺乌克兰以压缩对方的战略空间,仍然体现了冷战思维,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冷战思维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不是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B项;对乌克兰的争夺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排除
D项。故选C项。21.A【解析】近年来美、欧、日“整体下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国际形势呈现“一超相对削弱,多强大为增强”趋势,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A项正确;西方国家的战略优势已丧失的说法绝对,与“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
的超级大国”不符,排除B项;集团化建设阻碍了欧洲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22.B【解析】根据材料中"他是一个探索者。他认为尽管能量和质量本身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形式,但能量和质量
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他用这个理论,解释了光速不变的原因,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就是光速,多余的能量会全部转化为质量。"可以看出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相对论阐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B是正确的。ACD选项内容都不是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排除ACD项。故
选B项。【点睛】23.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重要工业部门中国家拥有较高份额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美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排除A项;材料体现国家干预的色彩,不是自由主义思潮弥漫全国,排除C项;西方国家经济
体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24.D【解析】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故A错误;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逆全球化并不是国际主流现象,故B错误;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尚未形成,故C错误;一些欧美大国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逆全球化趋势逾发明显,
欧美国家之所以采取逆全球化举措,这是因为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故D正确。25.(25分)(1)建立:蒸汽机的出现解决了铸币技术难题;英国经济实力大增,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其它国家纷
纷实施金本位制度。(8分)(2)主要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2分)影响:各国大打货币战,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走向世界大战。(6分)(3)影响: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
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体系化、制度化发展趋势);有助于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6分)趋势:美元保持强势地位,国际货币呈现多元化。(3分)26.(12分)示例一:20世纪社会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论题2分)十月革
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紀元:列宁主义、苏联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的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争中,以美、苏为首
的同盟国家协同作战,尤其苏联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二战的转折点,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突出贡献: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冷战结束后,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
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任意答出3点及以上,得9分)综上所述,20世纪社会主义在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过程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结论1分)示例二:20世纪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决定了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论题
2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第二点启示正符合这观点。俄国十月革命后,在列宁带领下打敗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现固了新生政权,才能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二战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使苏联国际地位空前强大。二战胜利前后,正是在苏联强大实力的帮助下,东欧国家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组成社会主义阵营,才能与美国为首的登本主义阵营相抗衡。20世纪50-80年代,苏联先后进行改革,但是没有突破自身计划经
济体制的缺陷,尤其80年代后期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的错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提供中国方案。(任意答出3点及以上,得9分)综上所述,20世纪社会主义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何
种位置,根本上是由社会主义自身发展决定的。(结论1分)27题(15分)(1)背景:经济因素——经济危机;政治因素——左翼力量形成联合;国际因素——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6分)共同之处:二者都干预经济、都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等等即可。(3分)(2)作用:在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改革并没有像罗斯福新政那样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6分,未答局限性扣2分)28.(15分)(1)原因:旧法律弊端重重;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需要巩固;传播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罗马法等法
律的影响。(9分,任答三点即可)(2)关系:启蒙原则法律化,法律渗透启蒙原则。(6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