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doc,共(2)页,24.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9242ba57090c2f70c0de52caf9158c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楚雄天人中学2022届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学习效果监测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制卷:施晓泉审核:官庆霞保密时间:2021.3.30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殷商甲骨卜辞内容大多和以商王为核心的贵族决疑于卜筮有关;到了春秋时期,卜筮的原则发生改变。据郑玄《礼记注》载:“(卜筮者)当正己之心,以问吉凶于蓍龟。不得于正,凶则卜筮其权也。”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人将道德因素加入卜筮中B.人的道德决定了卜筮的结
果C.周代延续商代对鬼神的敬畏D.周人利用卜筮维护社会秩序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一书中指出“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形成又稳定了贫富分化、等级分化的社会秩序。这体现出“礼”的实质是A.衡量道德修养的规则B.固化社会等级的差异
C.社会上层的行为规范D.维系社会稳定的手段3.《左传恒公二年》载:“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下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段记载反映出A.重本抑末观念的萌芽B.宗法制度利于国家稳定C.
中央集权制度的创建D.“士”阶层的开始出现4.有学者认为:“由于西周天下秩序的特征所在,地缘体系最为隐秘而不为强调,地缘政治活动也隐藏于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人伦体系最深处。……从先秦到秦汉帝国时期,地缘政治思想也经历着竟雄式向着控驭式转变的历史过程。”材料表明先秦
至秦汉时期“地缘政治”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A.等级制度逐渐走向消亡B.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C.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D.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5.《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
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了A.百家争鸣趋向吸收融合B.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C.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D.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6.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移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
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这一系列变化说明A.官制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布局B.皇帝私人事务与国家事务完全分离C.中央行政机构官僚体制的完善D.仍然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点7.郡国庙制是西汉特有的产物。汉初
,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汉武帝时期及以后,郡国庙制的存在不断遭到质疑并逐渐被废止。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观念日益淡化B.王国问题得以彻底的解决C.思想控制趋于严密D.郡国庙制服务于现实政治8.某学者指出,唐代的“安史之乱”,两京皆失,而地方还算人
才济济,州郡殷实,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倒转乾坤;而到了宋代,金兵一旦攻破汴京,中枢一垮,全国就顿时瓦解,一败涂地。据此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宋代中央政府积贫积弱的现实B.文官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弊端C.“强干弱枝”致使地方实力削弱D.强化中央集权导致“中央集才”9.《汉书·公
孙弘传》载:“(丞相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底、车库、奴婢室矣!”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汉A.中央集权的强化B.丞相更替的频
繁C.社会经济的凋敝D.中枢机构的调整10.西汉初期每遇重大灾异事件,皇帝多自责罪己;西汉末期,皇帝每遇灾异事件则罪及三公;到了东汉,因灾异事件被免职的三公人数大大增加。这现象反映A.君主权力不断强化B.行政追责制度成熟C.儒学理论限制皇权
D.三公地位不断上升11.下面是不同史籍关于唐代尚书省左右丞职权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左右丞)管辖省事,纠举宪章,以辨六官之仪制”《唐六典·尚书都省》“(左丞)官业至重,得弹劾八座,主省内官业及宗庙祭祀之事”《唐会要·左右丞》“在京有诉冤者……若稽延致有屈滞者,委左右丞及御
史台访察闻奏”《通典·尚书上》A.左右丞是尚书省最高长官B.左丞主要负责皇室事务C.左右丞拥有独立的司法权D.左右丞的职权范围广泛12.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各司其职,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机构;谏院的主要职责是侍从规谏,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宋建立以后,
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谏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宋代“台谏合一”A.适应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B.说明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C.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D.表明宰相位尊传统
开始改变13.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社会集团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引发了连续的政治危机。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A.没有改变九品中正制的形式B.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C.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的矛盾D.导致寒门庶族对政权的垄断14.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A.内阁逐
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B.吏部已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C.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D.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15.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崛起并没有支持迄今被认为是日益增长的18世纪皇帝专制统治,而是创立了一个能够有效地运行的政府
。……军机处尽力去影响决策,并约束皇帝的专制意向,皇帝和军机大臣之互相制约关系,军机大臣同样能够限制皇帝的自主行动。”对材料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军机处已成为运行有效的政府机构C.军机处的设立
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D.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帝专制独裁1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规定到广州的洋人不得在江中划船取乐。每月中有3天可以结伴在通事(翻译人员)护送下到花园游散,通事对他们的一切行为要负完全责任,他们买货必须由
行商经手。在规定季节之后,洋人不得逗留广州。由此可见A.通事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B.政府限制华洋接触C.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萌发D.闭关锁国政策有名无实17.1840年,英军陈兵于天津海口,向清廷递交照会。接到照会后,清廷拒绝了其中各项要求,同
时决定将在粤主持禁烟而为英国所攻击的林则徐等,以“措置失当”的罪名,“重治其罪”,为英国“代伸冤抑”。道光帝对此解释道:“总要上不伤国体,下不开边衅。”这表明,此时A.清廷尚未认清中英冲突实质B.清政府外交政策趋于理性C.清朝统治集团主权意识觉醒D.中英就鸦片问题达成
共识1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士大夫有以春秋列国之形势比拟列强并立之世界。冯桂芬指出∶“今海外诸夷,一春秋时之列国”;王韬亦认为“以春秋列国大势例之欧洲,普(普鲁士)为宋,英、法、俄、奥为晋、楚、齐、秦也”。这反映了当时A.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军事侵略B.中西之间文化交流
不断加强C.中国中心的天下观受到冲击D.清廷认清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废》中指出: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盾”的存在说明A.清政
府极力维护中央权威B.清政府统治秩序已经瓦解C.儒家意识形态影响较深远D.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20.《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一书中写到:“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
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这反映出A.近代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B.社会各阶层向日本学习的热情C.维新变法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D.甲午战争增强了中国民族自尊21.蔡锷曾谈及义和团运动说:“甲午一役后,中国人士不
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据此分析,蔡锷A.赞同义和团运动抵御外来侵略B.认为农民阶级能够解决危机C.认为外族侵凌激发义和团运
动D.批评运动带来北方诸省之乱22.1912年2月12日,以隆裕太后名义发表的《清帝逊位诏书》说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
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据材料可知A.清政府要将行政权交全国国民B.外国压力是促使清帝退位主因C.清帝和平退位符合南北方利益D.全国拥护共和的人数已占多数23.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意义上的守旧者已经很难发出声音,到甲午后则
基本上可以说失语了。清季出现的革命党人,虽仍以读书人为核心,但他们所言的“革命”,已经是与以前不同的革命了。材料中提到的“革命党人”A.已经有较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目标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使中国向西方学习方向发生转变D.推动中国政治机构向现代的转型24.
1919年11月出版的《浙江新潮》杂志《发刊词》中说,浙江“为全世界全人类的一部分,我们因为环境的关系,不得不谋一部分人类的发展,以助全人类的发展”;1920年初创刊的《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在《发刊词》上宣布,“中国是世界的单位”,所以“凡有利于一国而不利于世界者不为”。据此可
知,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A.在国内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思想B.开始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C.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和国家立场D.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对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