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6)页,415.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6862f174ca4ef292b68eb15d11fcf4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浙江省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新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
和朴树籽等。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A.制造和使用工具B.饲养家畜C.从事农业耕作D.人工钻木取火【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材料“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
用工具,懂得用火,故选A;“野兽化石”不是北京人饲养的家畜,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北京人从事农业耕作、人工钻木取火,排除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列一组图片是黄河流域某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①过定居生活②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③与良渚文化时间相近④有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A.①②③B.①
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一农业种植、图三陶器和图四纺轮可以推知,这一原始人类过定居生活,且已有原始农业和手工业,故①④正确;从图二磨制石器穿孔石斧可知②正确;良渚文化属于原始社会后期,有祭坛、神庙、精美玉器等,③错误。故选C项,排除ABD项。3.世界农业发
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我国原始农业A.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B.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C.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D.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依
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农业阶段,我国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
、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项符合题意;铁器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属于原始农业,排除A项;用育秧移栽的方式种植水稻和城市出现都与原
始农业的特征不符,排除CD项。4.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入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B.黄帝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
原始居民【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为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故C正确;A、B、D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B、D均不正确。5.传说是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对历
史所作的记录,因此传说通常不一定可靠。下列记载可靠的是A.炎帝神农氏曾在山西高平地区尝百草、种五谷B.商朝龟甲卜辞记载,王室征伐、问吉凶C.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努力,解除了水患D.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被黄帝封为司徒,主管南方事
务【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龟甲卜辞”是指甲骨文,作为一手材料,可信度高,B正确;A、C、D三项都是传说,依据题干结论“传说通常不一定可靠”,排除。6.《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制度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禅让制对继承者的要求就是“贤”与“能”二者兼具,故选C项;AD项
与选官无关,排除;世袭主要依据血缘,而不是“贤能”,排除B项。7.一位同学制作了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政权是A.父系氏族时期B.夏朝C.商朝D.周朝【答案】B【解析】【详解】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故选B;ACD都与
题意时间不符,排除。故选B。8.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利簋足下连铸方座,此种方座青铜器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从中可以得出利簋的史料价值有①商周青铜器用途广泛②
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③武王伐纣的时间④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文字并不能体现青铜器的用途,排除①;由材料图片和利簋底部的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
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可知,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这些都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排除ABC项。9.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
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A.禹建都阳城B.盘庚迁都安阳C.发生“国人暴动”D.平王迁都洛邑【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前1300年盘庚迁都安阳,B符合题意;禹建都阳城是夏朝,与题意不符,A错误;发生“国人暴动”的是西周,
C与题意不符;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D与题意不符。10.妇好墓是目前殷墟遗址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墓葬,墓上的“母辛门”享堂,传说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据考证,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继位。据此判断,武丁继
位时距今(2020年)已有A.1250年B.3268年C.3269年D.3270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公元前1250年”“距今(2020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算公元前后的时间差,应以公元前的时间与公元后的时间直接相加,所得之和再减去一年,因为公元前1年过后就是公元
1年,中间没有“公元0年”,因此1250+2020—1=3269年,故选C项;排除ABD项。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
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说明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B.分封的对象以王室子弟为主C.分封制目的是巩固周统治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答案】D【解析】【详
解】根据材料“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可知,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有所不同,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以王室子弟为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阐述分封制目的,故C项错误。12.史载,太公(姜尚)五月而报政
。周公曰:“何速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伯禽(周公长子)三年而报政。周公曰:“何迟也?”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太公的封地是A.鲁B.齐C.宋D.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姜尚的封国是
齐,伯禽代周公封于鲁,纣王兄长微子启封于宋,姬发之子唐叔虞被封于晋,故选B,排除ACD。13.中华民族素来非常重视族谱的纂修,目的是尊崇人伦,维系宗族。这种传统源于商周时期的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宗法制是按照宗族
内部血缘关系的嫡庶系统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修宗谱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故D符合题意;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或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和分封制均为地方管理制度,故BC不符合题意。14.殷墟考古发掘中,曾经在一个坑内集中出土
一千多把石刀,另有坑内出土440把石镰和78件蚌器,由此可推测商朝A.尚未进入青铜时代B.家庭手工业很发达C.农业采取集体劳作D.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答案】C【解析】【详解】农具的集中保管反映了当时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
出现青铜器和贫富分化,故A、D两项不正确;家庭手工业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错误。15.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如图),通过图片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A.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B.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C.大
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D.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图片描述的是大禹手拿耒耜,说明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故选D项;图片信息不能直接反映ABC三项,排除。16.《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
政当国。管叔、蔡叔髃(yú)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
子权威衰落【答案】B【解析】材料大意为成王时,周公摄政,管叔、蔡叔联合武庚作乱,周公率兵讨伐叛军,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并分封商贵族微子于宋。材料提到分封微子于宋,但不符合材料中周公平定叛乱的主旨,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一史实为西周初期的三监之乱,体现了西周初期统治尚不稳定,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正确。材料主要讲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并不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雏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材料表明周初政局动荡,管叔、蔡叔作乱,分封秩序受到冲击,并不是
宗法秩序,且周天子的权威衰落无法体现,故D错误。17.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西周分封制的基础,而且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A.一夫多妻多妾制的长期延续B.“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C.皇位
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D.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C项正确;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排除A;“三纲五常
”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故B项排除;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D。18.《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下列与材料记载相关的有A.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B.青铜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C.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D.绢帛是贵族们的主要衣料【答案】A【解析】【详解】据“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故A项正确;B项史实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故排除。19.图示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方法之一,如图空白处
对应的正确名称应该是A.春秋B.南朝C.北朝D.三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奴隶社会的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由此可知,题干图示中的空白处应填写“春秋”,
故选A项,排除BCD项。20.《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在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制趋向崩溃,答案为C。ABD是分封制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具体表现,不能反映实质,排除。21.《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
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
知,春秋时代,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他们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争霸局面随之出现,①②③正确,C正确,A、D概括不全,排除;④的表述符合史实,但材料不能说明,排除B。22.下
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争霸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著名的有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战争中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
,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①②③④都对,D项正确,排除A、B、C。23.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A.春秋五霸古书中有不
同说法B.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代表新贵族崛起D.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是指讲述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评价”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意见,由此可知,D项
是人们对春秋时期的战争作用的看法,也就是“评价”正确;A、B、C三项都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属于历史描述,排除。24.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给
出的图片涉及陶器、青铜器和铁器,由此可以得出,其反应的是应该是中华文明的演进,故A正确;其中前两幅图片都不属于生产工具,故不能得出生产工具的进步,故B不正确;前面两幅图不是农业生产工具,因此得不出耕作技术的进步,
故C不正确;后两幅图没有体现纹饰的变化,故D不正确。25.一位学者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这项“了不起的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老子》
D.甲骨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四川成都平原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B正确;郑国渠位于关中地区,排除A;《老子》、甲骨文与秦始皇所处时代不符,排除C、D。26.“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A.建立县制
B.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焚烧诗书【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本”指的是农业。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变法中积极推行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例如奖励耕织。故C项正确。建立县制是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什伍连坐体现了秦国法律的严苛,焚烧诗
书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故ABD三项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词是“务本”,根据所学可知“本”指的是农业。27.“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当代中国,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当仁不让于师【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学生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
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这与材料中“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主张一致,C正确;因材施教指的是根据学生特点去进行教育,与题干中的教育公平无关,排除A;温故知新是学生的学习方法而非教育的原则,排除B;D指的是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应当坚
持的一种态度,排除D。28.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是指法家,法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强调建立中央集权制;“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是
墨家,墨家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是儒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正确,选项A、B、C排除。29.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大变革时代B.思
想解放的时代C.繁荣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商鞅变法彻底废除旧制度,确立了封建的经济政治制度;铁器牛耕是生产力的变革;百家争鸣主要是为新秩序著书立说。以上种种信息表明,这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故A项正确;B项内容
片面,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变革,而非繁荣开放,也没有体现民族关系,排除CD。30.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答案】B【解析】【详解】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
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31.尽管“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证明了夏朝的存在,但国外和
国内仍有相当的历史学者怀疑夏朝的存在,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摘自《竹书纪年》惟文王尚克
修和我有夏。——摘自《尚书·君奭》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摘自《山海经·海经·海内南经》材料二二里头遗址(1)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请说明你的理由。(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在上古历史研究中的认识。【
答案】(1)存在。夏的核心区域就在今豫西和晋东南部。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竹书纪年》《尚书》和《山海经》里均有记载。与此同时,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头遗址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夏文化遗存。根本不存在。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
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史料。(2)考古史料作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于了解上古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通常是散乱和零碎的。历史文献大都是后人的追述和概括,都带有感
情色彩,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才是深入和全面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解析】【详解】(1)先表明观点,认为存在,就从文献资料《竹书纪年》《尚书》和《山海经》和考古成果河南二里头遗址两方面说明存在的理由;认为不存在,根据“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
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史料”得出不存在的理由。(2)先说明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各自的优劣点,然后指出二者结合才能全面了解历史。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材料二春秋时期
“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
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更大幅度地增加。(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3)还有
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答案】(1)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2)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3)史实
:“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的考古发现进行合理推测。由“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可知当时手工业达到一定水平,而且农
业生产中开始使用牛耕。(2)根据材料二、三,从政治、经济、人口等角度归纳时代特征。战争与和平、人口与生产力是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重要而显著的内容,所以此时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发展。(3)要依据唯物史观,理解思
想意识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也是时代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结合所学归纳各家思想中与时代特征相关的内容即可。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他们共同构成了百家争鸣的特征。33.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材料二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平民张三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
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措施。(2)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4)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答案】(1)确立县制;奖励耕
织;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招来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4)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改革一定会取得胜利;改革总是曲折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要坚定改革目标不动摇。【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商鞅”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商鞅变法;由“商鞅合并
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这一举措;根据材料一“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奖励耕织;根据材
料二中平民张三获得爵位及田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即奖励军功。(2)作用:根据材料三“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
国奠定了基础。(3)原因: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表明,由于商鞅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可见是因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导致了商鞅的悲惨结局。(4)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人民利益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为人民造福;商鞅虽死,但商鞅变法成功了,说明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的改革最终会取得胜利;改革总是曲折的,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要坚定改革目标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