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45张.pptx,共(45)页,6.73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34e7bdc8038309ee2c0ffda0ded6a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知人论世诤臣——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被称为“诤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
四功臣”第四位,谥号“文贞”。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诤臣——魏征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
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
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失一镜矣!——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
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
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写作背景谏——劝谏。太宗——劝谏的对象。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即疏通事理,分条论述。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奏章,属议论文。解题写作目的写作对象劝谏内容从十个方面分条劝谏太宗的疏文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有时
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文体知识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讽——用委婉
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讽、谏、谤、讥、说”区别求木之长浚殷忧谗邪黜恶谬赏垂拱壅蔽塞源载舟zhǎng
yīnchánchùmiùgǒngyōngsèzàijùn读文正音思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什么?为什么思?怎么思?结果如何?整体感知注意:1、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
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2、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一)朗读第一段,疏通文意文本解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求:要求,需求。之:结构助词,取独。长(zhǎng):生长。长得好。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稳固。根本:树根。本: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
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流:泉流,名词。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浚(jùn):疏通水道。其:他们的。德义:德行和道义。翻译:我听说:想要树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
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根基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更。望/求/思:同义,指望。之:结构助词,取独。理:清明、安定、治理得
好虽:虽然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况:何况于:引出对象。不译。明哲:明智的人,形作名。指唐太宗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当:主持,掌握。神器:帝位。重:形
作名,重权,重位。域中:天地间。崇:推崇大:形作名,重大的地位。极天:天之极处,指皇权。休:喜庆,福禄。居安思危: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安/危:形作名。居:处于;思:想。戒:戒除。俭:形作动,行节俭以:第一个并列连词;第二个转折
连词处:保持胜:克服长:形作动,流的长远翻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如同)砍断
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内容分析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喻、排比第一段比喻、排比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正反对比“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注意:1、实词的意义,虚词的
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2、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二)朗读第二段,疏通文意文本解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凡百:所有的。元首: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景:大,重大。成语:高山景行殷:深,深切的。而:连词,
表承接关系。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翻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繁:多。克:能够。终:坚持到底。【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始和结尾,形容办事认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说得是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盖:语气副词,大概。岂:难道昔
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①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②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夫:位于句首,表原因,因为。殷忧:深深忧虑。以①:而,修饰。下:指臣民既:在…之后。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则:连词,表顺承,就。纵情:古,放纵情感,即骄
傲;今,尽情。以②:而,并列。傲物:轻视他人。一体:整体。行路:陌生的路人。翻译: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
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
可忽乎!虽:即使。董:督察以:介词,用。振:同“震”,威吓。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后苟:苟且。苟免:苟且免于刑罚。而:转折连词。怀:怀念,感激。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恭:恭顺。惟:只是。覆:颠覆;使……倾覆。宜:应该。慎:警惕。奔车朽索:奔车(以)朽索其:副词,表反问,
怎么、难道忽:轻视,怠慢。翻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只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
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内容分析2.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3.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夫在殷忧,必竭诚……貌恭而
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1.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3.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能创业却不能守业兴邦是由于“竭诚待下”丧邦是由于
“纵情以傲物”对比暗示居安思危的重要第二段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第二段论证思路注意:1、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翻译。2、翻译时做到字字落实。(三)朗读第三段,疏通文意文本解析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
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君:名作动,统治。诚:如果。见可欲: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语出《老子》。知足:知道满足;语出《老子》“知足不辱”。以:表目的,来自戒:告诫自我。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知止:知道适
可而止;语出《老子》“知止不殆”。安,使动谦冲:谦虚。而:表目的。牧:养、约束。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下:居于……之下。江海下百川:比喻有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翻译:统治百姓的人,如果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告诫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
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
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敬:慎。壅蔽:(耳目被)堵塞蒙蔽。以:表顺承。想:害怕、担心。谗
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以:表目的,来。所加:所,助词,与“加”构成所字短语,表名词性结构。以:表顺承,而。谬赏:不恰当地奖赏。翻译: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
。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
以养松、乔之寿,翻译: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
),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总:总括弘:光大兹:这简:选拔善:形作名,好的意见播:散播效:献出驰:奔驰效劳事:忧烦的事物豫游:出游,游乐养:保养,颐养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
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翻译: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鸣:使……鸣,演奏垂拱:垂衣拱手,喻指轻而易举化:
教化劳:使…劳苦:使…苦司:管理大道:最高境界役:役使,劳损亏:毁坏,减损垂拱而治: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后多指帝王无为而治。1.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内容分析2.“十思”具体指的是哪十个方面?它大致从哪些角度展开的?第三段3.念高
危4.惧满溢5.乐盘游6.忧懈怠7.虑雍蔽8.惧谗邪9.恩所加10.罚所及1.见可欲2.将有作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戒奢侈扰民戒骄傲自满戒纵欲过度戒轻信人言戒赏罚不公思知足以自戒(克制欲望)思知止以安人(适可而止)思谦冲以
自牧(谦虚自养)思江海下百川(广开言路)思三驱以为度(三面为限)思慎始而敬终(慎始慎终)思虚心以纳下(虚心纳谏)思正身以黜恶(端身黜恶)思无因喜以谬赏(奖赏得当)思无因怒而滥刑(用刑有度)(生活)(待人)(处事)(用人)(执法)3.听从善言1.宏九德2
.选拔任用人才智者尽其谋除十思外,还要文武并用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垂拱而治正反明君:豫游、松乔之寿庸君: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垂拱而治亏损天道除十思外,还要:人尽其能,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
境界。做到“十思”的好处:理清思路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解决问题思什么?为什么思?怎么思?结果如何?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以“固本浚源”为喻总结历史教训提出具体做法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
止》主旨全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出发点,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高明的劝谏艺术①妙在思路上
②妙在论证上③妙在目的上④妙在语言上手法探究①妙在思路上: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此,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
谈及具体做法,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先开门见山指出中心观点,再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性,而后具体阐述“十思”。②妙在论证上: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
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增
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如第二段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触动唐太宗的心肠。③妙在目的上:作为一个身居要职的高层官员,为了使李唐王朝国泰民安,他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政治家清醒的头脑和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无一不令人敬仰。《谏太宗十
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魏征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了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貌似无礼的忠心耿耿,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高度的评价。④妙在语言上: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
得“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为了劝谏唐太宗克服贪图享乐的思想,时刻都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
尊称皇帝为“明哲”,表明自己观点说“臣闻”(而非臣以为)。这些用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此外,本文语言骈句散句结合,华美流畅,亦是一大特色之一。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
,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
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十思”的现实意义“十思”的现实意义①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仍然要居安
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十思”的现实意义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
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十思”的现实意义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只是当面附和却在背后议论,心中不服,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只有
做到“择善而从之”,每个人才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习
近平拓展积累①休戚与共:休:欢乐,喜悦。戚:忧愁,祸患。彼此之间忧喜祸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②休戚相关:休:喜庆,欢乐。戚:忧愁,悲哀。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③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④戒奢以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⑤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⑥慎始敬终:自始至终都谨慎。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⑧卑以自牧:以谦虚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德行。⑨简贤任能:选用贤能。
⑩垂拱而治:指不费力气就使地方或国家得到管理,安享太平。含褒义。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