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16)页,2.71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23ba661de66ffdb7d0eb4c956c7df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澄海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级历史科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一记载表明A.禹禅让于启使华夏族分崩离析
B.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C.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D.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
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3.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
、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A.实行分封制B.实行宗法制C.实行禅让制D.实行郡县制4.西周以来,国家一切重要政治、社会要事仪式都在太庙举行。而春秋时期,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这一变化反
映了,鲁国A.封建治理体制确立B.祭祀处于无足轻重地位C.宗法制度逐渐解体D.因战争遭受了巨大破坏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甲骨文中有字呈现牛引犁头启土状商代可能出现牛耕B《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
本方式C半坡遗址发掘出房屋遗迹、圈栏、窖穴、陶窖遗址、墓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D克罍铭文以极其精炼简短的文字记载了周初封燕的史事标志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确立6.孔子
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A.“国人暴动”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D.韩赵魏三家分晋7.春秋时期,很多
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入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劳动者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行重农抑商B.增加财政收入C.抑制土地兼并D.打
击豪强势力8.老子指出,“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这反映了老子A.以德治民的思想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C.休养生息的思想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9.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
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A.坚持“礼法”同等重要B.强调“轻罪重罚”理念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10.荀子曾亲历秦国并记载说,秦国百姓质朴,“甚畏有司”,“其百吏肃然,
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奸邪)”,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荀子的记述表明当时的秦国A.倡导以仁义礼制治天下B.吸收了道家治国思想C.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D.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11.嬴政统一六国后
,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嬴政这一做法A.重在限制丞相权力B.具有宣扬功业色彩C.在寻求统治依据D.企图保证皇位世袭12.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言论作者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马
迁《史记·李斯列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张居正《杂著·三代至秦》A.秦国奠定霸业B.始皇个人品行C.秦
朝速亡原因D.秦朝制度创新13.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14.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高起、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
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15.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A.农民起义B.匈奴的威胁C.
王国问题D.统治的腐败16.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A.直属中央位高权重B.能够决定
官吏升迁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D.重在维护中央权威17.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下列对此图表述正确的是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18.《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
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蔡伦A.是纸的最早发明者B.因造纸有功被封侯C.扩大了纸张的用途D.降低了造纸的成本19.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
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20.《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写道:北朝汉人有
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据此推测,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A.曹魏B.蜀汉C.孙吴D.成汉21.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
,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22.东晋庐山贾姓士人“博通六经,尤善《庄子》、
《老子》”,后成为虔诚的佛教高僧慧远。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是A.士族制度逐渐衰落B.社会舆论环境较为严酷C.三教融合趋势加强D.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23.东晋的道教学者葛洪分别称周公、孔子、董仲舒为“上圣”“天纵”“命世”。这说明他A.有“贵儒”思想B.有“三教合归儒”思想C.主张无为而治D.反
对佛教的传播24.“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政府禁止奢侈
之风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25.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26.在唐代长安,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食品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
B.经济重心南移C.民族交融的加深D.大运河的开通27.《古今画鉴》中描述阎立本《步辇图》说:“画太宗坐步辇上……曲眉丰颊,神采如生……后有赞普使者,服小团花衣,及一从者。”《步辇图》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A.唐太宗大破东突厥B.唐王朝与吐蕃和亲C.新罗使者来唐朝见D.
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28.下图为《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
仪仗C.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9.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30.从直辕犁(图
1)到曲辕犁(图2)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31.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
属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32.唐朝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20天,如不能服役,则按日计算,每天交绢3尺或布3.75尺,代替徭役,这叫输庸代役。输庸代役A.使农民负担暴增B.有利于保证农
业生产时间C.简化了税收名目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33.唐朝武周以后,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形成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A.封建经济继续繁荣B.政府税收大幅下降C.军阀割据更加突出D
.新的经济形态萌芽34.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
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5.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有乖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B.打击藩镇割据势力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维护中央统治权威36.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
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右图,局部)。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C.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加强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7.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八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
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B.中日文化交流频繁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D.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38.“三衙”是北宋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司的合称。他们A.是枢密
院的下属机构B.统兵但无权调兵C.地方军队的统领机构D.长官称三司使39.王安石说:“议助役已及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著为令。”这说明王安石变
法A.注意倾听各方的意见B.依靠各地转运使推行变法措施C.全力维护百姓的利益D.借鉴了前代和北宋前期的做法40.“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41.表宋代宰相祖辈
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加强宰相权力日益下降C.社会阶层流动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42.3.1028年,党项首领德明派其子元昊领兵攻下原为回鹘、吐蕃占据的甘州和西凉府,1032年,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这说明北宋A.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处于被动B.力图保护边境贸易C.承认了西夏政权的合法地位D.坚持平等的民族观43.“宋代得天
下,并未能真正统一了全国。他们的大敌□□,已经先于宋立国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文中□□”应是A.西夏B.辽国C.金国D.蒙古44.《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
法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45.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中。这一改革A.废除了猛安谋
克制度B.推动地方官制的统一C.解除了“冗官”问题D.实现了官制的女真化46.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大批社会上有名的汉儒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入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
的机构。这表明元朝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B.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D.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47.《元史•百官志》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
有请则为达于省。”据此可知宣慰司A.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C.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D.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48.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
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第49题12分,第50题12分,第51题
16分,第52题12分,共计52分。)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4年在山东东南沿海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城镇遗址。该遗址位于日照市两城镇西北的一块高坡上,“两城遗址”的陶器以黑陶为主,磨光黑陶占较大比例,以薄如纸、黑如漆、硬如瓷的蛋壳陶
水平最高。——丹土遗址与两城遗址材料二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两城遗址”应该属于什么“文化”遗存?为什么?(3分)(2)材料二图一中的文化遗存分布具有什么特点?(4分)(3)为材料三图二、图三设计一个共同的主题。你认为哪幅图中的文物更有价值?说
明理由。(5分)50.(16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
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材料三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
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
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史学集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4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
措施。(4分)(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4分)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白居易集》卷2《重赋》材料二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三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司马光《司马
光集》卷6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各一项。(4分)(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相同弊端。(2分)5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图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东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
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摘自刘杰《试析元朝时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北民南迁的主要
原因和影响。(6分)(2)与材料一相比,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二民族交融的特点。(6分)澄海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级历史科试卷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CDACABBCDC
BD131415161718192021222324CCCDBDBABCAD252627282930313233343536CCBDCBBBBCDC373839404142434445464748ABABCCBABBDA49.【答案】(1)文化:龙山文化。原因: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
而且多为蛋壳陶。(2)分布广泛(多元);以中原为中心(表现出统一性);本土性;多样性;(3)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图二更具史料价值。理由:图二化石是原始人类的遗存,更接近历史真实;
图三属于后来研究者的复原图,难免有研究者的主观性。(其他解释言之有理即可)50.【答案】(1)表现:政治:①中央:中朝;②地方:推恩令;刺史;酷吏;③选官:察举制经济:①币制改革;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财产税;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新统治思想
军事:①设立河西四郡;②张骞出使西域;③设西域都护府;④治理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答2点制度+内容得4分,答4个制度得4分)(2)作用:①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②有利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③有利提高工作效率;④分割相权,加强皇
权。(任答两个角度4分)(3)措施:(1)收权:①派文官担任知州,节度使渐为虚衔②设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将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2)分权:④设四监司监控各州;⑤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答两点4
分)(4)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答2点得4分)51.【答案】(1)
特点:扩大征税对象;主要按照财产征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简化税收名目。(4分)意义:①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③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分)(2))“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
管理和军事训练,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青苗法”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4分)(3)弊端:官员在执行改革法令时,执行不力;官员腐败贪婪;增加了农民负担。(2分)52.【答案】(1)背景:西晋统治腐败,出现“八王之
乱”,战乱频繁;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影响:民族交融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6分)(2)特点:①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②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③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概括1分描述
2分,2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