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陕西省榆林市七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0)页,36.84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2225ff6d76fcaba32173f3a90fe52b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七校期中联考试题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
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十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第
三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隶属龙山文化时期的山西陶寺墓地,已发掘的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墓圹穴宽大,葬具讲究,有棺有
椁,随葬品多而精美;中型墓随葬品较少;小型墓圹穴仅能容尸,多无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该时期A.阶级分化现象明显B.阶级压迫异常的残酷C.处于早期国家阶段D.邦国林立格局被打破2.王夫之认为:“天下将治,先有制法
之主,虽不善,贤于无法也”。“民气之不可使不静,非法而无以静之”。同时也指出:“法者非必治,治者其人也。”所以,“治之敝也,任法而不任人”。据此可知,王夫之主张A.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B.治法与治吏结合的治国方略
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以促进社会转型D.统治者应亟须整顿纲常纪律3.2023年,中国多家企业参加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欧洲2023智慧能源展”,并与德国太阳能系统研究所达成了光伏产业中工业生产和安装领域的合作意向,这将为欧洲同中国联合突破能源利用关键技术提供
巨大空间和平台。这表明A.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得到全面解决B.国际化经济竞争聚焦于高科技领域C.新形势下中西科技竞争日趋激烈D.国家间合作利于提升能源利用水平4.据记载,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重视医学,爱好天文学,他命人将希腊学者的天文学、数学、
医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在执政期间,曾派人外出搜集希腊典籍,鼓励人们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举措A.深受近代民族国家王权强化的影响B.巩固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桥梁地位C.为近代欧洲文化复兴
奠定一定基础D.反映了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5.13、14世纪时,西欧部分庄园中小麦、黑麦、豆子等作物的种植和役用牲畜的养殖比重下降,而棉花等作物及生猪、专门用于产奶的奶牛比重占据了整个庄园种植和养殖结构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西欧部分
庄园A.呈现出与市场密切联系的趋势B.打破了农业集体生产模式C.封建剥削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D.农业经营领域的获利颇丰6.1979年,撒切尔夫人把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原来的83%降至60%,1986年公司所得税从原来的52%降为35%,并严格控制国有企业的借款限额,对
经营亏损的企业,强制性责其减产、裁员和进行整顿。撒切尔夫人的这些措施A.恢复了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B.意在缓解国民经济“滞胀”危机C.说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失效D.平衡了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7.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提出“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秦始皇“下其议于群臣”,举行廷议。对于王绾的建议,“群臣皆以为便”,而廷尉李斯则以“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反例,建议行郡县制,最终
,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决定实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前期的廷议A.避免了君主“兼听独断”B.折射出相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C.体现出朝廷决策的审慎D.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8.在罗马共和国
时期,执政官的设立必须在公民大会上表决并需要经过元老院的批准。监察官作为行政长官一员享有审查元老名单,决定补充元老院人选,并清除不合格者的权力。公民大会只能对议案进行表决,表示支持或反对,而无权修改或者提出新的议案。这说明罗马
共和国时期A.政体具有鲜明的僭主政治特征B.贵族与平民政治矛盾趋于淡化C.公民大会成为独裁统治的工具D.国家注重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9.2023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
审查报告,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这可用于说明我国少数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总数的14.85%,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归侨代表42名妇女代表790名,占代表总数的26.54%,与上届相比提高1.64%一线工人、农民代表
497名,占代表总数的16.69%,提高了0.99%,其中有56名农民工代表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34名,占代表总数的21.3%,提高了0.73%党政领导干部代表969名,占代表总数的32.55%,降低了1.38%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C.民主与法治建设协调并进D.基层群众自治的成果显著10.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初一,由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第一期在上海出版。当月二十五日,张之洞命“全省文武大小衙门、书院学堂一律官费派阅”,随后,浙江、湖南、安徽巡抚及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江西
布政使等官员纷纷下令派阅或协助销行。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A.晚清内忧外患进一步加深B.书院学堂成为变法的主力C.变法运动得到顽固派推崇D.自办报纸促进经济的发展11.据统计,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出身的10位宰相中6位来自下层官吏或平民家庭。晚唐正史有传的官员中,14%出
身于寒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中记载有601名中榜进士的详细情况,其中大多数是乡户,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这说明唐宋时期科举制A.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B.推动社会公平意识迅速增长C.促使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D.拓宽了民众政治参与的途径12.英国规定,从1级
到7级为高等文官,3级以下文官按专业分为“一般”“科学”“专业技术”等12类;法国将社会上持有文凭的报考人参加的文官考试称“外部竞争考试”,将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文官参加的考试称“内部竞争考试”;多数西方国家实行双轮制(初试和复试)和三轮制(教育程度考试、
专门性考试、身份审查)考试。这些举措A.为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创造了条件B.有效保证了政府行政运行的稳定性C.提升了国家执政党派的领导能力D.加深了国家政治与管理的结合程度13.1905年,临废科举之际,时人以为“科举废矣,学堂其必勃然兴”。盖上可“以用于科举之费而用于学堂”,下则“以求于科举之
人才而求于学堂”。至1909年,《申报》载文道:“学堂日渐退步,而私塾反日渐进步”,学生也不乏“原在学堂者后亦改入私塾”。这反映出当时A.通过考试选官的方式遭到摒弃B.晚清教育近代化的变革已完成C.清末新政未得到民众广泛支持D.传统思想制约了近代社会转型14.《唐律疏议》将“不孝”列为“十恶
”之一,涉及孝的条款约占全部条款的11%,涵盖名例律、职制律、户婚律、贼盗律等9篇。这些律条对不孝罪的论定、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体现出唐朝A.援礼入法,礼法结合B.尚法存礼,体系完备C.轻刑慎刑,尊法敬天D.德主刑
辅,程序公正15.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乡约的相关情况。这反映出中国古代乡约朝代制定者名称主要内容北宋“蓝田四吕”《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明朝王阳明《南赣乡约》强调“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
,和顺尔乡里,丧死相助”清朝陈秉直《上谕合律乡约全书》举书乡约的程序是:讲解完圣谕“敦孝悌以重人伦”等后,再接着“读律”(讲解律法)A.强化了基层社会等级制度B.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旨在弘扬传统的儒家思想D.保障了社会秩序稳定16.1215年,英国《
大宪章》规定:“王国内不可征收任何兵役免除税或捐助,除非得到本王国一致的同意”;“若不经同等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国王不得将任何自由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这表明英国《大宪章》
A.成为摧毁封建制度的法律武器B.注重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C.具有限制王权的法治精神特征D.有效推动议会君主制的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
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丞相,罢设中书省,国家政权分归六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置华盖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但这时的大学士只是“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官品只有五品。永乐时期,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但是在官制的设置上,他们仍均为五品以下官员。洪熙、宣德年间,诸位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当时杨士奇、杨荣等人身兼部职和殿阁大学士。不久便出现了“三杨用事,政归内阁”的趋势。而且
后来的大学士,非有侍郎、尚书的资历不行,三品以下的官僚,根本不可能入阁,而且入阁加衔,内阁大学士成了最高官位。同时获得了对内阁权力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票拟”之权。“景泰年间,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自后六部
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嘉靖、万历年间,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摘编自赵瓅《浅谈明朝内阁的建立、形成及其地位》材料二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
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国王逐渐不再参与内阁会议,原属于国王的行政权也转移到内阁的手中。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政党制度的成熟及议会选举制度的完善,首相遂由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虽然名义上首相的任命仍然需要国王的批准,但事实上首相由选举产生,且对议会负责
。英国内阁制的各项原则逐渐确立,并最终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又称“代议政府制”)。内阁依仗在议会占多数票,反复更改议会工作时间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即内阁事务。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878~1887年,政府议案占下院83%的工
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到84.5%。执政党可以较合理地指定和支持本党候选人参加大选,利用各类组织控制选区,操纵本党选民进行“有效投票”。1905年12月,经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执政党党魁正式被授予“首相”的称号,在法律上明确了首相与其
他阁员的主从关系。-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与近代英国责任内阁的主要不同点,
并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内阁权力扩张的主要表现。(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宣布“训政”的同时,开始试行政府官吏的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
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拥有考试权和铨叙权,负责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和管理。国民政府制定和颁布的有关公务员考试和管理机构的法规有《考试院组织法》《考选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公务员的考试法规有《考试法》《修正考试法》《考试法实施
细则》等。1933年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简任官凡具备以下一条者即可:现任或曾任简任文职,经铨叙合格者;现任或曾任最高荐任职3年以上,经甄别审查或考绩合格者;任政务官2年以上,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于国民革命10年以上
,经证明属实者;在学术上有特殊著作和发明,经审查合格者。在各级公务员的任用资格上,均有“对民国有勋劳或致力于国民革命X年,经证明属实”的字样,在考试科目上,无论高等考试还是普通考试,或是特种考试,均有中国国民党党义或三民主义等科目。-摘编自许康钟纯《国民
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考析(1930~1949)》材料二1985年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变迁历程。阶段划分重大意义标志事件探索阶段(1985~1992年)本阶段的理论探讨、政策设计和实践试点,明确了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1985年11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初拟初创与实施
(1993~2005年)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明确了公务员内涵与外延,建立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制度依据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发布法制化(2006~2012年)公务员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公务员法和与之配套的公务员
管理专门条例相继出台,制度框架形成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深化改革(2013年至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公务员法继续完善,公务员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6
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摘编自苏立宁江余《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变迁历程、演进特征与动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年以来我国公务员制度演进的动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请你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建言献策。(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据统计,1996年国际贸易额已达到6.69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2.8倍,是1990年的2倍;1998年国际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超过6.74万亿美元,约占
该年世界GDP总额28.86万亿美元的23.4%。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失败后,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纷纷开放市场,参与国际竞争。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
大市场如期建成;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年结成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年9月爆发欧洲货币体系危机,迫使英国英镑、意大利里拉、西班牙比塞塔和法国法郎先后“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或对马克大幅贬值;1994年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下,墨西
哥爆发比索贬值危机;1997年,国际对冲基金冲击泰国泰铢,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983年人均GDP高收入发达国家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1994年变为62倍,1999年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是最低国家的444倍。-摘编自张昌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材料二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国家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求,特别是无法限制并消除政治资本化的严重危害,如英国公投脱欧与特朗普逆袭上台充分凸显了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乱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宣称只买美国商品和雇佣美国工人。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越来越边缘化,与发达国家甚
至新兴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矛盾加剧,恶化了这些国家内部的政治社会生态。逆全球化阻碍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货币与金融联系,增加了世界经济增长与运行的不确定性。部分发达国家的保守主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对自由世界市场的不信任,加剧了孤立闭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融合之间的矛
盾。脱欧公投前,留欧派和脱欧派各自展开造势活动,加剧了业已严重的政治极化现象。为获取更大利益,发达国家趋于保守的对外经贸和政治交往,甚至抱团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联系和国际社会和平合作共赢的发展
态势。-摘编自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危害。(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所谓宪政体制,即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与国家生活融为一体,支配着政治权力形成和行使的过程,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全过程的政治体制。构成宪法的各个部分以其不同的形式规范社会共同体的价值、人权的基本要求、国家
结构形式和国家权力机关构成方式及其运行机制。宪法在社会政治现实中配置政治权力,影响和决定着政党政治的运行方式和机制。在宪法规定的各项内容中,同样的国体,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不同,其政权组织方式不同,由政党组织政府、执掌政权的方式和途
径也各不相同。-摘编自周淑真《宪政体制与政党政治的关系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七校期中联考试
题·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考查龙山文化。根据材料“大型墓圹穴宽大,葬具讲究,有棺有椁,随葬品多而精美”“中型墓随葬品较少”“小型墓圹穴仅能容尸,多无木质葬具和随葬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贫富差距,阶级分化明显,故选A项。B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材料只
是反映了龙山文化遗址的阶级分化现象,并未体现早期国家的特征,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2.B考查王夫之思想。根据材料“天下将治,先有制法之主”“民气之不可使不静,非法而无以静之”“法者非必治,治者其人也”“治之敝也,任法而不任人”等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主张治法的同时,也重视治吏,强调治法与治吏结合的治国方略,故选B项。A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反对君主专制”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C项;整顿纲常纪律,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3.D考查现代科技进步。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相关企业与德国建立了绿色能源合作关
系,这为欧洲和中国开发绿色能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表明在提升能源利用水平上,国家间的合作至关重要,故D项正确。“全面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国际竞争,故排除B、C两项。4.C考查阿拉伯帝国文化。根据材料“命人将希腊学者的天文学、数学
、医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曾派人外出搜集希腊典籍,鼓励人们将其翻译成阿拉伯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典籍,为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一定基础,故选C项。“民族国家”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A项;B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文
化交流是双向的,但材料只涉及阿拉伯对希腊典籍的翻译和整理,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5.A考查中古庄园经济。根据材料可知,13、14世纪时,西欧部分庄园里粮食作物和役用牲畜的比例下降,而经济作物和面向市场销售的牲畜比重上升,庄园不再是完全的自给自
足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与市场产生联系,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6.B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根据材料“把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原来的83%降至60%,1986年公司所得税从原来的52%降为35%”“严格控制国有企业的借
款限额,对经营亏损的企业,强制性责其减产、裁员和进行整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危机,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为此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材料所示是英国采取的措施,故选B项。政府减少对经
济的干预,并不意味着英国恢复了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排除A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不意味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失效,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7.C考查秦朝的廷议。根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李斯”“秦始皇”可知,皇帝召集相关官员
讨论政事,然后由皇帝根据讨论结果裁定朝廷决策,反映了朝廷决策的审慎,故选C项。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故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丞相,还有其他官员,故排除B项;“民主性和科学性”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8.D考查古罗马政治。根据材料“执政
官的设立必须在公民大会上表决并需要经过元老院的批准”“享有审查元老名单,决定补充元老院人选”“只能对议案进行表决,表示支持或反对,而无权修改或者提出新的议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罗马共和政体内部,执政官在共和国的行政长官系统中处于核
心地位,拥有最高治权,但是也同时受到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牵制;元老院在共和国政治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和威望,但是权力也受到一定制约;公民大会虽有立法权,但是却没有立法创制权。这些反映了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专权,注重权力制衡
机制的建设,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僭主政治特征”,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情况,故排除B项;“独裁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9.B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材料“少数民族代表”“归侨代表”“妇女代表”“一线工人、农民代表”“专
业技术人员代表”等可知,我国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说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故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民主,没有体现法治建设,故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不属于基层群众自治范畴,故排除D项。10.A考查戊戌变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时务报》成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宣传阵地,该报刊在发行之初,得到封建官僚的推广,一定程度上说明晚清内忧外患进一步加深,故选A项。戊戌维新运动
的主力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故排除B项;维新思想得到部分封建官僚的认可,但戊戌维新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故排除C项;“自办报纸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D项。11.D考查科举制。根据材料“科举出身的10位宰相中6位来自下层官吏或平民家庭”“14%出身于寒门”“其中大多
数是乡户,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科举制使广大民众能够通过考试做官参与国家政治,拓宽了民众政治参与的途径,故选D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并未反映“社会公平意识迅速增长”
,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12.A考查西方文官制度。根据材料“一般”“科学”“专业技术”“外部竞争考试”“内部竞争考试”“实行双轮制(初试和复试)和三轮制(教育程度考试、专门性考试、身份审查)考试”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的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人才的选拔,为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国家执政党派的领导能力是否提高,故排除C项;文官制度的确立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故排除D项。13.D考查清末选官制度改革。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癸卯学制推行后,学堂选官制度设立;1905年,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但一段时间内学堂选官并未被时人都接受,私塾仍成为部分人的选择,据此可推知,传统思想制约了近代社会的转型,故选
D项。科举考试被废除,但通过考试选官的方式并未被摒弃,故排除A项;“晚清教育近代化的变革已完成”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清末新政内容涉及多方面,“未得到民众广泛支持”的说法以偏概全,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14.A考查唐朝的法律与教化。根据材料“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这些
律条对不孝罪的论定、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可知,唐朝礼法结合,维护统治,故选A项。仅根据《唐律疏议》中关于“孝”的条款,得不出体系完备的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未
体现具体的惩罚措施,也未体现敬天,故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体现司法程序,故排除D项。15.B考查中国古代乡约。根据材料“德业相劝”“孝尔父母,敬尔兄长”“重人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中国古
代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选B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乡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故排除C项;中国古代乡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并没有体现乡约实施的后果,故排除。16.C考查
英国《大宪章》。根据材料“王国内不可征收任何兵役免除税或捐助,除非得到本王国一致的同意”“国王不得将任何自由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大宪章》限制了国王的税收权和
司法权力等,这体现了《大宪章》具有限制王权的法治精神特征,故选C项。《大宪章》主要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在当时不会摧毁封建制度,故排除A项;1215年英国《大宪章》维护的还是封建贵族的利益,故排除B项
;14世纪中期,英国才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故排除D项。17.(1)变化:明洪武时期,内阁只是顾问机构,不得参与机要;明永乐时期,阁臣开始参与政务,地位有所提升,但大学士官职仍然较低;明洪熙、宣德年间,阁臣品位提高,取得票拟权;明嘉靖、万历时期,地位达到顶峰,拥有了类似丞相的权力。(4分,任答两点
即可)影响: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中央政务运行;易出现内阁弄权问题。(2分,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主要不同点:明朝内阁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责任内阁是资本主义社会代议制的产物;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
,英国责任内阁的首相由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英国责任内阁受议会的监督和制约。(4分,任答两点即可)主要表现:内阁对议会立法工作的支配增强;内阁增强了对议会选举的控制;首相地位和权力上升。(4分,任答两点即可)18.(1)特点
: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保障措施;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2)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和治理的要求;国际环
境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建言献策:新时代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要继续坚持法治导向;继续优化公务员制度体系,增强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开放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要继续坚持高素质专业化的目标,要把打造政治立场坚定、廉洁高效和满意度高的公务员队伍作为变革目标。(4
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19.(1)新特征: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频繁发生;经济全球化
过程中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4分,任答两点即可)(2)原因: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国家间发展不平衡;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陷入危机。(4分,任答两点即可)危害:引发全
球经济衰退和金融贸易风险;激化社会矛盾与政治不稳定;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4分,任答两点即可)20.示例一:论题:国情不同造成了西方国家宪政体制具有差异性。(2分)阐述:中世纪的英国有以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1
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宫廷政变,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北美殖民地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自治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北美人民通过独立战争建立美国,但由于邦联制的软弱
,产生很多问题,美国于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并据此建立联邦制度和总统共和制,秉持三权分立原则,协调了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为美国发展提供了保障。总之,各国的宪政模式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积极探索的结果。(10分)示例二:论题:新中国宪法的制
定和完善彰显了人民政治。(2分)阐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并颁布《共同纲领》,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该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与推
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以及国力增强,各种保障条件逐渐具备,于1982年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保障了改革开放的成
果以及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10分)(“示例”仅作为参考,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