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参考答案.docx,共(111)页,782.49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7d56e45112af7a1b1d750bd0d21937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部分双基提能进级练大单元(一)细胞的系统成分及结构第1练走近细胞1.答案:B解析:禽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①错误;草履虫为单细胞生物,因此没有组织、器官、系统层次,②正确;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③正确;心脏为器官层次,由多种组织构成,④错误;种群是一定的空间
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而所有的草是多个种群,⑤错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⑥正确。故选B。2.答案:B解析:酵母菌破碎后,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故B项所述内容
不能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观点,B项符合题意。3.答案:C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病毒的起源有三种,其中第三种为“生物大分子先形成细胞,其中的一部分脱离细胞演变成病毒”,要证明此观点,需找出病毒起源于细胞的证据,据此分析作答。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才能繁殖,可证明病毒
与细胞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腺病毒的DNA与其宿主细胞的DNA片段碱基序列相似,两者遗传物质有相关性,也可推断病毒可能是脱离细胞演变而成,B不符合题意;病毒的组成成分介于生物大分子和细胞之间,无法得出病毒与细胞的直接关系,故无法证明病毒起源于细
胞,C符合题意;病毒与细胞内的核酸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有相似之处,证明两者在物质上有相似处,可证明病毒可能是脱离细胞演变而成,D不符合题意。4.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无内质网、高尔基体,A错误;肺炎支原
体细胞中存在DNA复制过程,在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与DNA结合,形成DNA—蛋白质复合体,B错误;肺炎支原体可寄生在人体内,其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D错误。5.答案:D解析:植物没有系统这一生命系统层次,A错误;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但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
细胞中,B错误;细胞膜的成分主要为蛋白质、脂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C错误;溶酶体可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D正确。6.答案:D解析:项圈藻是蓝细菌的一种,一个池塘里的全部蓝细菌可构成多个种群,A错误;项圈藻是
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B错误;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项圈藻不能进行有丝分裂,C错误;项圈藻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在分裂过程中会发生遗传物质的复制,D正确。7.答案:C解析: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实际观察的视野越小,所以观察对象在换高倍镜之前首
先要移到视野中央,这样物像才不至于在高倍镜下观察不到。根据物像位置和实际位置相反的成像特点,应把装片向右上方移动。高倍镜头进光量少视野较暗,应调大光圈使视野变亮,视野图像模糊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整。故选
C。8.答案:D解析:由于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而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故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A错误;图丙是图乙放大后的物像,故由乙转为丙的正确调节顺序为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并且不需提升镜头。故B、C错误,D正确。9.答案:B解析:甲型流感病毒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细胞,正常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细胞,A正确;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集中在拟核区域,甲型流感病毒没有拟核区域,B错误;甲型流感病毒易发
生变异导致抗原成分发生一定的改变,因此原疫苗的保护效果减弱,C正确;肺炎支原体侵染过程中需要特异性识别的蛋白质分子,因此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10.答案:B解析:甲为原核生物,结构①为线粒体,而原核细胞
内不含线粒体,因此判断甲是否为需氧型生物,不能依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①,A错误;结构②为叶绿体,有些植物细胞如根部细胞无叶绿体,故不能仅依据细胞中是否含有结构②判断乙是否为植物细胞,B正确;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
到细胞器和细胞核,能区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C错误;结构③是细胞核,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丙没有细胞结构,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D错误。11.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a、b有螺纹,属于物镜,物镜长短和放大倍数成正比,因此,镜头a的放大
倍数小于镜头b,A错误;显微镜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虚像,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中实物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所以要将左侧的c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左移,B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
非面积,由于视野中充满细胞,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放大倍数为之前的4倍时,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应为原先的1/16,所以X应为16×64=1024,C错误;在换用高倍物镜前无需提升镜筒,D错误。12.答案:D解析:T2噬菌体→病毒;醋酸杆菌、硝化细菌→原核生物;绿藻→真核生
物。框图①内包括T2噬菌体和醋酸杆菌。T2噬菌体是寄生病毒,是消费者,醋酸杆菌是分解者;病毒不能独立生活,而醋酸杆菌可以独立生活,A错误;框图②内包括醋酸杆菌、硝化细菌和绿藻。硝化细菌和绿藻是自养生物,醋酸杆菌和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
进行二分裂,而绿藻是真核生物,进行有丝分裂,B错误;框图③内包括T2噬菌体、醋酸杆菌、硝化细菌和绿藻。只有绿藻是低等植物,有中心体,四种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错误;框图④内包括醋酸杆菌和硝化细菌。醋酸杆菌和硝化细菌都是原核生物,有核糖体;都是需氧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13.答案:B解析: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其遗传物质(DNA),使DNA的结构和数量更易保持稳定;真核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真核细胞具有多种细胞器,
使众多功能更加专业和高效,所以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在进化上更占优势;真核细胞的变异种类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而原核细胞一般只有基因突变。14.答案:(1)长度100(2)不正确。正确的操作为①→转动5降镜筒→②→转动5调至看到物像→转动4调至物像清晰(3)①擦拭镜头不应用
纱布,而应用专门的擦镜纸。②放入小块组织后展平,然后盖上盖玻片,再放置到显微镜载物台上固定(4)b(5)C(6)C(7)切片标本切的厚薄不均匀反光镜没有调整好解析:(1)显微镜放大的是长度或宽度。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3)在使用高倍镜时应
先用低倍镜,观察的标本应选择没有细胞重叠的区域。若镜头脏了,不能用手擦,也不能用纱布擦,应用专门的擦镜纸来擦。放入的小块植物组织展平后应盖上盖玻片。(4)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倒像,相当于把标本水平转180度后所呈现的状态。(5)
(6)一般来说在反光镜和光圈稳定不变的情况下,放大倍数愈小,视野越亮,看到的细胞愈小,数目愈多;反之,放大倍数愈大,视野愈暗,看到的细胞愈大,数目愈少。(7)若视野中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说明显微镜完好并且已经调好,而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与显微镜
无关,可能是切片厚薄不均,透光不一致,较厚的透光少成像不清晰。若视野中一半明亮,一半黑暗,这是由于没对好光所致,应调整反光镜。15.答案:(1)拟核细胞核核糖体(2)③核糖体ATP(3)无叶绿体细胞质和细胞膜(或细胞质)(4)蓝细菌利用光能,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5)进
行光合作用否解析:(1)由题图分析知,蓝细菌细胞中的⑤、酵母菌细胞中的②和④分别表示拟核、细胞核和核糖体。(2)蓝细菌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③核糖体,其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自ATP。(3)酵母菌细胞和菠菜叶肉细
胞都是真核细胞,但酵母菌是异养生物,无叶绿体。从细胞结构看,蓝细菌无线粒体,其细胞呼吸的场所可能是细胞质和细胞膜(或细胞质)。(4)从物质合成所利用的能量看,蓝细菌与硝化细菌的主要区别是蓝细菌利用光能进
行光合作用,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5)由于蓝细菌含有的色素是藻蓝素和叶绿素,与光合作用有关,因此蓝细菌细胞中含有色素的膜性结构④的主要功能应该是进行光合作用。16.答案:B解析:衣藻为单细胞真核生物,A错误;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正确;衣藻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肠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线粒体,D错误。17.答案:D解析: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据题干信息“该人工合成病毒能够引发小鼠
脊髓灰质炎,但其毒性比天然病毒小得多”推测,该人工合成病毒的结构和功能与天然病毒的不完全相同,A错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无细胞膜和细胞核,B错误;病毒不能进行细胞呼吸,C错误;该人工合成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大肠杆
菌为原核生物,酵母菌为真核生物,三者都含有遗传物质,D正确。第2练细胞中的元素及无机化合物1.答案:C解析:若细胞代谢正常,说明是正常的活细胞,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图Ⅱ中的b元素占18%,应为碳,不是氢;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但如果细胞完
全脱水,则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即图Ⅱ中的b)。2.答案:A解析: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氨基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脂肪、葡萄糖和淀粉只含C、H、O,核糖核酸和氨基酸都含有N,均能用15N
标记,A正确。3.答案:D解析:叶绿素中含有Mg,所以①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A正确;血红蛋白中含有Fe,所以②可能是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作用,B正确;磷脂含有的元素是C、H、O、N、P,所以③可能是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C正确;①②③为不同
类物质,D错误。4.答案:B解析:植物秸秆燃烧的灰烬主要是无机盐,无机盐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A错误;细胞核含有核膜,核糖体含有RNA,生物膜和RNA均含有P,因此植物细胞吸收的磷酸盐,可参与细胞膜、细胞核和核糖体的形成,B正确;镁是合成叶绿
素的必需元素,叶绿素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若植物体缺镁,则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有机物积累减少,C错误;植物中蛋白质形成过程产生的H2O中的H来自氨基和羧基,D错误。5.答案:C解析:由培养基成分分析,该培养基缺少大量元素P,KH2PO4能提供P
元素。6.答案:B解析:任何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NA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A正确;GFAJ1为原核生物,原核细胞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内质网,B错误;核酸中含有磷元素,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rRNA含有磷元素,由题干可知,在CFAJ1中砷元
素可代替磷元素,因此在其核酸和核糖体中可能含有砷元素,C正确;由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tRNA,具有运输氨基酸的功能,蛋白质R基中的磷元素也可能被砷元素取代,载体蛋白也可以运输物质,D正确。7.答案:C解析:在葡萄匀浆中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溶液从蓝色变为砖红色,A错误;小麦种子匀浆
富含淀粉,加入碘液后不需水浴加热就变为蓝色,B错误;苏丹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花生子叶细胞中含有脂肪,经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C正确;大豆种子匀浆富含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溶液由蓝色变为紫色,D错误。8.答案:B解析:斐林试剂需要现配现用,不
能提前配好备用,A错误;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的原理为在碱性环境中,肽键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故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物质不一定是蛋白质,可能是多肽,B正确;蛋白质变性指其空间结构被破坏,但肽键并未断裂,故蛋白质变性后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
需水浴加热,若组织样液中含还原糖,但加入斐林试剂后未水浴加热,仍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D错误。9.答案:A解析:鉴定蛋白质既可以用蛋清稀释液,也可以用黄豆浆滤液;鉴定蛋白质所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故选A。10.答
案:D解析: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与新陈代谢旺盛程度有关,一般来说,该比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旺盛,而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速率逐渐减慢,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降低,这与题中图甲曲线相符,A正确;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可影响细胞代谢的旺盛程
度,该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强,这与题中图乙曲线相符,B正确;一粒新鲜的玉米种子在烘箱中被烘干的过程中,水分减少,故无机盐的相对含量增加,后期玉米种子的总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即后期无机盐的相对含量会保持稳定,这与题中图乙曲线相符,C
正确;人从幼年到成年体内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这与题中图丙曲线不符,D错误。11.答案:A解析:铁和锌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酶的激活剂,不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但缺乏也会导致叶片失绿,A错误。12.答案:C解析:动物细胞中的
大分子有机物一般有蛋白质、糖原、核酸等。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多肽,结合“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元素S”可推测x可能是蛋白质,A正确;由题意可知,y含有化学元素N和P,与苏丹Ⅲ染液不会发生颜色反应,且细胞膜上有x而无y,推测y可能是核酸,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B正确;胆固醇是
小分子物质,且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所以x不可能是胆固醇,C错误;y可能是核酸,其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D正确。13.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两种无机盐离子的浓度都影响该农作物的产量,说明两者都是该作物生长必需的元素,A正确;据
图可知,该作物对甲、乙两种无机盐离子的需求量不同,B正确;当甲的浓度为a、乙的浓度为d时,作物产量无法判断,C错误;无机盐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D正确。14.答案:A解析:植物的正常生长不仅需要大量元素,还需要微量元素等,A错误;不同
种植物可能对无机盐的需求不同,同一种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无机盐的需求也可能不同,故无论培养同一种植物还是不同种植物,培养液的配方都可能不同,B正确;植物吸收无机盐主要是根系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这需要有氧呼吸为其
提供能量,而土壤松土和培养液中通入空气均能增大其中的溶氧量,故两者均能避免植物缺氧引起的无机盐吸收障碍,C正确;土壤中无机盐的种类较多,不同土壤中的无机盐含量差异较大,且去除土壤中的某种无机盐难度较大、耗时较长,而水培法使用人工配制的培养液,无机盐的种类和含量明确,故最好用
水培法来证明某种元素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D正确。15.答案:(1)水两种生物细胞(核)中所贮存的遗传信息不同(2)糖类C、H、O(3)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与,自由水还参与生物体内的物质
运输解析:(1)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玉米细胞和人细胞中所具有的蛋白质种类有所不同,其根本原因是玉米细胞和人细胞中所贮存的遗传信息不同。(2)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玉米细胞(干)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人细胞(干)的元素是O,发生这种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组成玉米细胞的
化合物中糖类较多,糖类由C、H、O组成。(3)晒干的种子吸水后,自由水比例大幅度增加,会导致细胞的新陈代谢速率明显增大,原因是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与;水还可参与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等。
16.答案:镁盆栽黄瓜幼苗叶片的颜色变化(1)A、C两组叶片变绿,B组叶片发黄(2)A组叶片发黄,B、C两组叶片变绿(3)A、B两组叶片浅黄,C组叶片绿色解析:植物缺Mg也会导致叶绿素合成不足。根据实验目的和给出的实验材料,设计
如下实验,取若干株叶片发黄的盆栽黄瓜幼苗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施用等量的适宜浓度的NH4NO3溶液、MgSO4溶液和Mg(NO3)2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盆栽黄瓜幼苗叶片的颜色变化。实验结论:(1)若A、C两组叶片变
绿,B组叶片发黄,则说明该批盆栽黄瓜幼苗叶片发黄的原因是缺N,支持甲同学的观点。(2)若A组叶片发黄,B、C两组叶片变绿,则说明该批盆栽黄瓜幼苗叶片发黄的原因是缺Mg,支持乙同学的观点。(3)若A、B两组叶片浅黄,C组叶片绿色,则说明该批盆栽黄瓜幼苗叶片发黄的原因是缺少N
、Mg,支持甲、乙同学的观点。17.答案:C解析: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种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水的参与,故水是酶促反应的环境,A、D正确;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缓冲体系,B正确;维生素D属于脂质,脂质通常不溶于水,C错误。18.答案:B解析:细胞中大多数
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细胞中的钙有的以离子形式存在,有的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A正确;人体内的Ca2+不可自由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C正确;钙离子浓度过低,会使神经肌
肉兴奋性增强,从而使肌肉出现抽搐现象,D正确。第3练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1.答案:C解析:核糖可参与构成RNA,葡萄糖是生命的燃料,两者都是动、植物共有的糖类,A正确;葡萄糖、半乳糖、果糖都是单糖,B正确;淀粉
和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其功能不同与其单体的排列顺序无关,而是与多糖的空间结构有关,C错误;小麦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葡萄糖等可溶性糖会转变成淀粉,还原糖的含量会减少,D正确。2.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海藻糖属于二糖,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A错误;单糖形成多糖的
过程中发生了脱水缩合反应,B正确;麦芽糖是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二糖,其不存在于动物细胞中,C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海藻糖为非还原糖,其不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D错误。3.答案:C解析:淀粉遇碘变蓝色,故可以利用碘液来检测人工合成的淀粉,A正确;淀粉是多糖,其
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多糖不能直接被人体细胞吸收利用,故淀粉需要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利用,B正确;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其分子式可表示为(C6H10O5)n,C错误;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过程中需要生物酶参与,催化化学反应,D正确。4.答案:C解析:由
题干信息可知,几丁质是含N的一种多糖,糖原的元素组成为C、H、O,二者元素组成不相同,A错误;几丁质是一种多糖,碳链是其基本骨架,B错误;斐林试剂是用来鉴定还原糖的试剂,如果几丁质是还原糖,则遇斐林试
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若几丁质不是还原糖,则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C正确;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几丁质是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的一种多糖,不属于储能物质,应该属于结构物质
,D错误。5.答案:C解析: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常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A正确;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性激素能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B正确;生物膜系统以磷脂为基本骨架,所
以磷脂是生物膜系统必不可少的脂质,但脂肪酸的元素组成为C、H、O,不含P,所以不能用32P标记,C错误;因为脂肪中C、H的相对含量高于糖类,O的相对含量低于糖类,故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相比,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
能量多于糖类,即前者储存的能量更多,D正确。6.答案:B解析: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磷脂、ATP、核酸都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A正确;胆固醇不仅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
中脂质的运输,脂质一般不参与血液中糖类物质的运输,B错误;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C正确;性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其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D正确。7.答案:D解析: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A正确;低密度
脂蛋白(LDL)受体缺陷会使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从而形成粥样斑块,B正确;LDL进入细胞为胞吞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C正确;LDL与其受体分开可释放LDL,该过程没有体现膜的选择透过功能,
D错误。8.答案:D解析:紫外线强的赤道地区,深肤色人群皮肤黑色素增多,阻挡紫外线的作用强,可更好地防止皮肤癌变、叶酸降解,生存、生殖能力更强,A正确;紫外线弱的高纬度地区,浅肤色人群皮肤黑色素含量少,减少了对紫外线的
阻挡,比深肤色人群更易合成维生素D,有更好的适应性,B正确;人类肤色出现差异是长期进化过程中环境因素定向选择的结果,C正确;赤道地区肤色浅的人群黑色素少,阻挡紫外线的作用弱,容易合成维生素D,D错误。9.答案:D解析:1g糖原氧化分
解释放出约17kJ的能量,而1g脂肪可以放出约39kJ的能量,即可溶性糖和脂肪的干重相等时,脂肪储存的能量多于糖类储存的能量,A错误;由图甲可知,油菜种子形成过程中,可溶性糖转变成脂肪,但由于可溶性糖、脂肪的元素组成都是C、H、O,不含N,故可溶性糖转变成脂肪不会直接导致种子中
的N增加,B错误;由图乙可知,种子萌发时,脂肪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上升,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推测分解脂肪的脂肪酶活性增强,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C错误,D正确。10.答案:B解析:脂质体中药物A、
B是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药物C是脂溶性药物,B错误;与细胞膜相比,脂质体缺少具有运输功能的转运蛋白,故其选择透过性低于细胞膜,C正确。11.答案:D解析: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不可继续水解,A错误;①为单糖,大部分单糖是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
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②为二糖,二糖中的蔗糖不是还原糖,B错误;⑤为肌糖原,④可能为纤维素,纤维素不是储能物质,C错误;若⑥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则其应为几丁质,可用于制作人造皮肤,D正确。12.答案:D解析
:乳糖是一种存在于人和动物乳汁中的二糖,A错误;通过测定肠道氢气的产生水平可以间接反映肠道内乳糖的消化吸收状况,B错误;未消化的乳糖及发酵产物使肠道渗透压升高,流入肠道的水分增加,可能引起腹泻症状,C错误;对
于乳糖不耐受症患者通过控制乳糖摄入量可避免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发生,D正确。13.答案:C解析:葡萄糖属于单糖,不能被水解,可直接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A错误;输液中加入葡萄糖的主要目的是作为能源物质为人体供能,B错误;细胞中的葡萄糖可被彻底氧
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正确;组织中的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反应,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D错误。14.答案:B解析: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对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不溶于水,A正确;人体细胞中缺乏分解纤维素的酶,因此,膳食纤维不
能为人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但一些腐生细菌可分解纤维素,B错误;膳食纤维被人体摄入后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的活动,同时也有利于肠道中有害物质的排出,C正确;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经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多聚体,但由于葡萄糖的
连接方式不同,因此淀粉和纤维素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进而具有不同的功能,D正确。15.答案:C解析:麦芽糖是一种植物二糖,人体细胞中没有麦芽糖,也不能直接吸收麦芽糖,A错误;加工制成的饼无细胞结构,无法观察细胞中的脂肪
,B错误;将“饴”制成溶液,滴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处理,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饴”中含还原糖,C正确;糖类和脂质中的脂肪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但人过多食用高糖高脂食品会引发高血压、高血糖等,对健康不利,D错误。16.答案:(1)结合水自由水含量越高,细胞代谢活
动越旺盛,反之代谢活动越弱(2)作为细胞的储能物质小麦种子含淀粉多,含油种子脂肪含量多,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远低于淀粉,而氢的含量更高,种子萌发氧化分解时要消耗更多的氧(3)取等量小麦种子,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不做处理,乙组水培至萌发;将
两组种子分别制成等体积的研磨液,用斐林试剂检测;甲组无颜色变化,乙组出现砖红色沉淀解析:(1)含水量降到12.5%时,小麦种子细胞中的水主要以结合水形式存在,因为此时经过晾晒之后失去了较多的自由水。小麦的拔节和抽穗期需水量急剧上升,因为此时代谢旺盛,
所以需要更多的自由水。小麦种子水分降到12.5%以下利于保存,因为此时细胞中的水主要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细胞呼吸减弱,能避免消耗小麦种子中更多的有机物,所以有利于保存,这两个事例说明水分与细胞代谢的关系,自由水含量越高
,细胞代谢活动越旺盛,反之代谢活动越弱。(2)小麦种子富含淀粉、蛋白质等有机物,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主要储能物质,种子萌发时,大豆、花生等含油种子比小麦种子需氧更多,因为油料种子中富含脂肪,而脂肪与同质量的糖类相比
,含有更多的氢,而氧含量少,因此大豆、花生等油料种子在萌发时,比小麦种子需氧更多。(3)小麦种子中不含还原糖,若用斐林试剂检测,则无砖红色沉淀生成,而在萌发过程中会有还原糖的形成,此时用斐林试剂检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据此差异可以验证,因此实验设计如下:取等量小麦种子,均分为甲、乙两组,甲
组不做处理,乙组水培至萌发;将两组种子分别制成等体积的研磨液,用斐林试剂检测;甲组无颜色变化,乙组出现砖红色沉淀。17.答案:B解析:葡萄糖是人体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血糖含量受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A正确
;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进入其他细胞一般通过主动运输,B错误;血糖浓度升高时,在胰岛素作用下,血糖可以进入肝细胞进行氧化分解或合成肝糖
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C、D正确。18.答案:C解析:肾功能下降会导致维生素D3的活性下降,进而减少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A正确;因为阳光下皮肤中可以进行维生素D3的合成,而它又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
年儿童的骨骼发育,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肾功能障碍时,维生素D3的活化受阻,只有活化维生素D3才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D正确。
第4练蛋白质和核酸1.答案:D解析:根据氨基酸的通式,可以判断①③④⑤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由于该多肽含有三个氨基和两个肽键,且由不同的氨基酸构成,所以该多肽是由①④⑤或③④⑤构成的,故选D。2.答案:B解析:在鸡蛋清中加入少
许食盐可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属于盐析现象,此时蛋白质的结构没有被破坏,活性没有丧失;煮熟的鸡蛋是经过高温加热的,其结构被破坏,活性丧失,不能恢复原状;毛发燃烧是蛋白质经过高温燃烧,其结构被破坏,活性丧失;鸡蛋清遇浓硝酸变成黄色是化学因素使蛋白质变性;豆浆加热过程中蛋白质结构遭到了破坏,属于变性。
故选B。3.答案:C解析:过程①属于蛋白质的盐析,过程②属于蛋白质的变性,二者原理不同,过程②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并没有破坏肽键,A错误;过程③是蛋白质的溶解,不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肽键,B错误;溶解后的溶液中均含有肽键,加入双缩脲试剂都会发生紫色反应,C正
确;过程②产生的蛋白块不能用过程③的方法进行溶解,D错误。4.答案:D解析:蛋白质变性时空间结构改变,而肽键没有断裂,A错误;鸡枞菌中测得所含的氨基酸仅有16种,而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1种,B错误;由题可知,甲硫氨酸只存在于菌盖,因此鸡枞菌的菌柄与菌盖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蛋白质
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因此鸡枞菌的多肽链的合成场所位于核糖体,D正确。5.答案:B解析:设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数为n,肽链数为x,则n×128=5646+(n-x)×18,化简得110n+18x=5646。当x=1时,n≈
51.16(舍去);当x=2时,n=51,因此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和肽链数为51和2。又知2条肽链上至少含有2个游离的氨基,故B正确。6.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甲是脱氧核苷酸,乙是核糖核苷酸,丙是核苷酸链
。动物细胞的核酸中碱基有A、T、G、C、U,共5种,A错误;若丙中N为T,则丙为DNA的一条链,其基本组成单位是甲(脱氧核苷酸),B错误;若丙中N为U,则丙为RNA,RNA也可储存遗传信息,C错误;颤蓝细菌的遗传物质
是D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甲(脱氧核苷酸),故颤蓝细菌的遗传信息储存在甲的排列顺序中,D正确。7.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乙为规则的DNA双螺旋结构,丙为转运RNA。图甲中a是五碳糖,如果a是核糖,则b是核糖核苷酸,是构成
RNA的基本单位,A正确;T是DNA特有的碱基,所以如果m为T,则b为乙的基本单位,B正确;b聚合成乙或丙的过程中,在核苷酸的磷酸基团和相邻核苷酸的五碳糖的羟基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产生水,C正确;核酸初步水解的产物是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组成核苷酸的三种化合物:五碳
糖、碱基和磷酸,D错误。8.答案:C解析: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质主要是由C、H、O三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A错误;高温、过酸、过碱、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变性时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B错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
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C正确;二糖中的蔗糖是非还原糖,D错误。9.答案:A解析: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A正确;强还原剂能改变GFP的结构从而导致其荧光消失,但重新暴露在空气或氧气中,荧光又恢复,所
以蛋白质没有失活,B错误;由题意可知,GFP由一条肽链组成,所以238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生成GFP的过程中脱去了238-1=237(个)水分子,C错误;高温和重金属离子可破坏GFP的空间结构进而影响其功能,但不会破
坏肽键,D错误。10.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早期RNA分子既具有遗传信息储存、复制功能,又具有催化功能,A正确;RNA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突变,B正确;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一个DNA分子经过转录可形成多种mRNA分
子,C错误;双链DNA结构稳定,更适合遗传信息的储存,D正确。11.答案:A解析:转运氨基酸至核糖体的是tRNA,而不是蛋白质,A错误;蛋白质类的酶可与反应物结合,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B正确;糖蛋白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蛋白质与DNA等结合,可构成染色质(体),染色质(体)为遗
传物质的主要载体,D正确。12.答案:B解析:必需氨基酸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取,A正确;Ubr1(E3泛素连接酶)在催化Plin2的泛素化降解过程中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提
供能量,B错误;Plin2如果不能降解就会造成脂肪肝,即肝脏脂肪的堆积,故可推测Plin2不被降解会抑制脂肪分解,C正确;当必需氨基酸匮乏,Ubr1会失活,只有结合必需氨基酸才能起作用,故Ubr1可能是必需氨基酸受体,能与必需氨基酸结合并被激活,D正确。13.答案:C
解析:酶具有专一性,胰蛋白酶在第6位赖氨酸和第7位异亮氨酸之间切断,该激活过程说明肠激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胰蛋白酶原通过剪切然后激活变成胰蛋白酶,该过程涉及肽键的断裂,故结构已经改变,B正确;酶的作用是催化,其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提供能量,C错误;胰蛋白酶原是分泌蛋白,属于大分
子物质,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D正确。14.答案:(1)①脱水缩合1②4R基不同(2)空间结构(3)7981281815.答案:(1)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胸腺嘧啶(2)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基因的表达逆转录(3)识别并转运氨基酸、催化(合理即可)(4)丙戊解析:(1)结合题目信息及题图中“染色体”“核糖体”以及相关元素等可推出甲为DNA,乙为RNA,丙为蛋白质,丁为糖原,戊为脂肪,己为磷脂,1为脱氧核苷酸,2为核糖核苷酸,3为氨基酸,4为葡萄糖,5为ATP。脱氧核苷酸、核糖核
苷酸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后者的五碳糖为核糖;此外,前者特有的碱基为胸腺嘧啶,后者特有的碱基为尿嘧啶。(2)甲为DNA,其特异性取决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的过
程,叫作基因的表达。少数RNA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当其侵入宿主细胞后能够由其RNA逆转录形成DNA。(3)细胞中的RNA有的作为翻译的模板指导蛋白质合成,有的作为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有的作为运输工具识别并转运氨基酸,
有的作为酶催化代谢过程等。(4)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蛋白质决定。脂肪中氢的相对含量较等质量的糖原中多,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原相比,含能量多的是脂肪。16.答案:A解析:帝企鹅蛋的卵清蛋白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低于C元素,A错误;核酸、糖原、蛋白质的合成都经历了脱水缩合过程,都有水的产
生,B正确;帝企鹅蛋孵化过程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帝企鹅蛋孵化过程有mRNA和蛋白质种类的变化,C正确;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雄帝企鹅孵蛋期间不进食,主要靠消耗体内脂肪以供能,D正确。17.答案:A解析:蛋白质的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
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变性一般不会导致肽键断裂,A错误;球状蛋白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说明外侧是极性基团,可溶于水,不溶于
乙醇,B正确;加热变性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该空间结构改变不可逆,不能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质,C正确;变性后空间结构改变,导致一系列理化性质变化,生物活性丧失,D正确。第5练细胞膜和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1
.答案:D解析: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地提出了细胞膜模型的假说: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
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
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流动性,主要表现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①不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细胞膜的功能特点: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③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本题选D。2.答
案:B解析:①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一层生物膜,A错误;胆固醇可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B正确;②是转运蛋白,酒精进入肝细胞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C错误;③是糖蛋白,但不一定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错误。3.答案:C解析: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
后可阻止内皮素与黑色素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细胞膜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可接受外界信息,因此该材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故选C。4.答案:C解析:细胞膜的结构中蛋白质分布不均匀,且只有细胞膜外表面具有糖蛋白,因此
细胞膜的结构具有内外不对称性,A正确;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B正确;物质通过b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故b是主动运输的载体,C错误;c可以使物质从细胞内到达细胞外,可能是神经纤维膜上的K+通道蛋白,D正确。5.答案:B解析: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
质基质,A错误;细胞核中转录产生的RNA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在核糖体中合成的与DNA复制和转录有关的酶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B正确;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核膜和核仁在前期消失,直到
末期才重新出现,C错误;不具有细胞核的细胞也可能是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D错误。6.答案:C解析:结构①为染色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A正确;结构②为核仁,其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结构③为核孔,有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
过核孔进出细胞核,C错误;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RNA等通过核孔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7.答案:B解析:两种伞藻细胞的形态差异是由遗传物质DNA决定的,而两种伞藻细胞的形态差异与两种细胞所含有的蛋白质种类有关,因为蛋白质是生物性状的
体现者,A正确;两次帽状体的差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与外界环境无关,B错误;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说明B中细胞质成分对帽状体形态建成有一定作用,C正确;第二次长出的帽状体与甲相同,说明细胞核可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8.答案:C解析:人成熟红细胞没
有细胞核,也没有核孔复合体,A错误;一般情况下,DNA分子不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B错误;心房颤动(房颤)的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体的运输功能出现障碍,推测心房颤动可能由部分mRNA运出细胞核出现障碍引起,C正确;核纤层蛋白用于构成核孔复合体,而核孔复合体几
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某细胞中核纤层蛋白基因表达不能说明该细胞发生了分化,D错误。9.答案:C解析:核孔复合体中有中央运输蛋白,说明核孔具有选择性,A正确;细胞核与细胞质间进行信息交流需要通过核孔,B正确;核膜由两层膜组
成,共4层磷脂分子,C错误;据图可知,核孔可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换,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正确。10.答案:A解析:PE极性头部(亲水端)空间占位小,由表格信息可知,磷脂PE主要分布在Y侧,所以X侧为细胞外侧面,Y侧为细胞内侧面,A错误;
由题表可知,人体红细胞膜中几种磷脂在X侧和Y侧的含量是不一致的,即红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是不对称的,B正确;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场所,C正确;磷脂的不均匀分布可能与细胞膜上膜蛋白的分布有关,D正确。11.答案:D解析: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
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A错误;将(c)中藻杯切掉后,不能再生第二杯(d),说明(c)中不含合成藻杯形态的遗传信息,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不是来自细胞质,B错误;本实验没有单独拿出细胞核进行实验,看是否形成杯状藻藻杯,因此该实验不
能说明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最终来自细胞核,细胞核中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形成mRNA,进入细胞质中,(b)含有细胞核中遗传信
息通过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可以再生一藻杯,D正确。12.答案:D解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因此钻孔需钻开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钻孔后治疗试剂的进入说明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细胞膜的识别作用取决于细胞膜表面的
糖蛋白,C正确;分子转子是光能驱动的,不需要线粒体提供ATP,D错误。13.答案:(1)蒸馏水(或低渗溶液)E、F(2)磷脂双分子层信息交流无氧主动运输(3)内质网流动解析:(1)在制备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置于蒸馏
水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E和F。(2)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红细胞膜上B蛋白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主要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因此G主要功能是
利用成熟红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ATP供能,细胞内是低Na+高K+,细胞外是高Na+低K+的环境,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3)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
脂质的内质网,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红细胞膜上,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生长。14.答案:(1)细胞核4(2)核孔(3)1、4(4)DNA双缩脲试剂(5)末在
染色体状态时,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分子结构稳定,不能解旋,故不能转录出RNA(6)线粒体解析:(1)题图甲表示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亚显微结构,1表示核膜,为双层膜结构,故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2)题图甲中2
表示核孔,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多。(3)在有丝分裂前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在末期,又重新形成新的核膜和核仁。(4)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①是双螺旋结构的DNA,②是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5
)由染色体解螺旋变成染色质,这一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6)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含有DNA。15.答案:C解析: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和分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故细胞骨架被破坏会影响到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A正确;核仁与某种
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有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错误;内质网是一种膜性管道系统,是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D正确。16.答案:B解析:核被膜为双层膜,A错误;核被膜上有核孔复合体,可调控核内
外的物质交换,B正确;核仁是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与r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错误;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错误。第6练细胞器与生物膜系统1.答案:D解析: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分解受损的细胞器,A正确;线粒体内、外膜上都有与物质运输相关的多种蛋白质,如运输丙酮酸、
H+的载体蛋白等,B正确;生长激素属于分泌蛋白,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能被分泌到细胞外,C正确;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都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D错误。2.答案:B解析:原核细胞的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原核细胞中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这些细胞器,但在核糖体
上合成的蛋白质仍然具有严格的加工和分泌机制,A错误;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糖酵解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C错误;洋葱的根尖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但含有与叶绿体形
成相关的基因,因此用根尖细胞能培育出含叶绿体的植株,D错误。3.答案:D解析: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A错误;与抗体合成分泌有关的“车间”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溶酶体不参与抗体合成分泌,B错误;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为细胞生命活动
提供能量的主要是线粒体,在细胞质基质中也有能量产生,C错误;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性激素属于脂质,在内质网中合成,D正确。4.答案:C解析: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
死侵入细胞中的病毒或病菌。溶酶体中包含能够分解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酶,A错误;叶绿体中含有的四种色素全部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B错误;中心体分布在动物与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在细胞分裂间期倍增,在细胞分裂前期参与纺锤体的形成,C正确;内质网是单层膜结构,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加工,对
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是高尔基体的功能,D错误。5.答案:B解析:内质网是由膜围成的管状、泡状或扁平囊状结构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内腔相通的膜性管道系统,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A错
误;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
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C错误;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等结构,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不是被动运输,被动运输
是跨膜运输方式,D错误。故选B。6.答案:D解析:根据图1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可知,物质X为氨基酸,a为核糖体,b为内质网,c为高尔基体,A正确;构成人体蛋白的氨基酸有21种;b是内质网,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加工,再经过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的蛋白质才具有生物活性,B正确;图2
显示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膜面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前后的变化,说明该过程中高尔基体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C正确;图1中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转运过程是通过囊泡进行的,图2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膜面积在分泌蛋白的
合成和分泌前后的变化,二者都能体现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生物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7.答案:A解析:叶绿体呈现绿色,用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到,因此制作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不需要染色,A正确;黑藻是一种多细胞被子植物,其叶片由单层细胞组成,可以
直接用叶片制作成临时装片,B错误;先将黑藻放在光照、室温条件下预处理培养,有利于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保持细胞的活性,更有利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C错误;叶绿体中的基粒和类囊体属于亚显微结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D错误。8.答案:A解析: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
有紫色大液泡,但没有叶绿体,不适合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临时装片中要一直保证有水,避免细胞(叶绿体)失水;观察细胞质流动之前,供观察的黑藻应放在适宜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保证观察的正常进行;叶绿体有颜色,便于作为参照物观察细胞质的流动。9.答案:D
解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的一切膜结构,它们的组成及结构基本相似,A错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承担着多种细胞外分泌物的合成、运输、加工等过程,但内质网合成的物质并不都运出细胞,B错误;动植物高尔基体的功能不完全相同,例如植物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C错误;胃蛋白酶是一种分泌
蛋白,其合成分泌过程符合图示过程,D正确。10.答案:D解析:呼吸作用中,催化ATP合成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光合作用中,催化ATP合成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①正确。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部分低等植物细胞中,其中低等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
的生产者,②错误。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并不是细胞的代谢中心,③错误。人的神经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内存在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完全相同的蛋白质,如ATP合成酶,④正确。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
减少有关,⑤错误。提供15N标记的氨基酸给细胞,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都将出现15N,⑥错误。综上,②③⑤⑥错误。故选D。11.答案:B解析:叶绿体和线粒体同蓝细菌与需氧型细菌一样,DNA不与蛋白质结
合组成染色体,含有核糖体、RNA聚合酶,有独立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其内膜成分组成与细菌细胞膜相似,这都可作为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的证据,ACD不符合题意;但细菌没有生物膜系统,B项符合题意。12.答案:C解析:图示过程涉及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
具有流动性;SNARE可存在于神经细胞突触小体内,使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定向融合,对突触发挥功能意义重大;“货物”准确运输到目的地需要膜的融合,需要细胞骨架的协助,而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在囊泡运输
货物过程中需要能量,线粒体是细胞动力车间,是能量供应站,故在囊泡运输货物过程中囊泡周围会出现线粒体。13.答案:(1)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2)大通透性物质运输功能(3)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4)同位素标记流动性解析:(1)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生物
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生物膜的功能有差异主要是因为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2)题图中A为核膜,B为细胞膜。衰老的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因此核膜的面积将增大。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结构D能吸收O2,为线粒体,E为溶酶体,溶酶体可以分解细胞中衰老、损伤
的细胞器,溶酶体还具有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的作用。(4)科学家将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放入含3H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液中培养,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该方法为同位素标记法。据题干信息①、②表示分泌蛋白的转移途径,则F为内质网,G为高尔基体,该过程中膜成分
的更新,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14.答案:(1)细胞质基质染色体核基因控制质基因表达(2)空间结构修饰加工(3)消化酶、抗体、蛋白质类激素等(答两种即可)信息交流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5.答
案:B解析: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核基因的遗传,线粒体基因属于质基因,A错误;线粒体DNA复制时可能发生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C错误;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线粒体不能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
殖,D错误。16.答案:C解析: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二者不可或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故生物膜具有流动性,A正确;生物膜上的糖类常与膜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关,B正确;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高尔基体等各种
细胞器,C错误;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就越多,故表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线粒体内膜功能最复杂,蛋白质含量最少的神经鞘细胞质膜的功能最简单,D正确。大单元(二)细胞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第1练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1.答案:C解析:图甲中漏斗液面不再变化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
率相等,但是由于漏斗与装置的液面不一样高,所以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可能相等,A错误;液面高度不变时,c处仍有水分子进出,只是达到进出平衡而已,B错误;若t2时刻向漏斗中加入蔗糖酶,蔗糖分解为单糖,漏斗内溶液浓度会先上升,由于c允许单
糖通过,继而漏斗内溶液浓度会下降,则h将先上升后下降,C正确;若t2时刻在a中加入蔗糖酶,蔗糖分解为单糖,烧杯内溶液浓度会先上升,由于c允许单糖通过,继而烧杯内溶液浓度会下降,则h将先下降后上升,D错误。2.答案:B解析:A组细胞体积的增加程度大
于B组细胞,说明水分子进出A组细胞的主要方式为协助扩散,A正确;A组细胞体积达到最大后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平衡,B错误;B组没有水通道蛋白,但是细胞体积仍然增大,说明水分子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C正确;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
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D正确。3.答案:C解析: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观察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变化的形态使用的都是低倍镜,A正确;实验过程中,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0.3g/mL的蔗糖溶液,目的是使细胞失水
,发生质壁分离;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清水,目的是使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正确;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也会发生质壁分离,但不易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C错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D正确。4.答案:B解析:实验开始后,甲、乙溶液中的
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说明甲、乙溶液的浓度均大于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A正确;实验开始后,乙溶液中的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的距离先逐渐增大,而后又逐渐减小,说明乙溶液中
的部分溶质可被细胞吸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与t0时相比,t2时乙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发生了变化,B错误;实验过程中,丙溶液中的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水分子进出洋葱表皮细
胞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实验结束时,甲溶液中的水分增多,乙溶液中的溶质有所减少,二者的浓度均有所下降,D正确。5.答案:B解析:乙醇是有机物,与细胞膜中磷脂相似相溶,可以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A错误;血浆中K+含量低,红细胞内K+含量高,血浆中的K+进入红细胞
是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并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抗体为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协助扩散,D错误。6.答案:D解析:根据题图可判断图①跨膜运输方式为协
助扩散,协助扩散只能进行顺浓度梯度运输,A错误;根据题图可判断图②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无机盐离子一般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的,B错误;根据题图可知图③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温度会影响分子
的运动和酶的活性,对图③运输方式会造成影响,C错误;图④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胞吞,通过胞吞方式被细胞摄入的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D正确。7.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通道蛋白是跨越生物膜的蛋白质,具有控制物质跨膜运输的作用,其介导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一般情况下,K+进入细胞的方式应该是主动运输,排出细胞通常为协助扩散,所以D错误。8.答案:C解析:题图中Na+借助钠驱动的葡萄糖载体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Na+借助离子泵运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细胞膜上同一种转运蛋白可运载不同的物质,如题图中所示的离子泵可同时转运Na
+和K+,B正确;加入细胞呼吸抑制剂,会改变细胞膜两侧Na+的浓度差,进而影响葡萄糖进入细胞,C错误;据题图分析可知,Na+以被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不消耗ATP,D正确。9.答案:C解析:视紫红质将H+泵出细胞需要能量——光能,方式为主动运输,而水分子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A错误;由
图可知,含有视紫红质的细菌,胞外H+通过ATP合酶进入胞内时,推动了ATP的合成,故细胞外的H+浓度大于细胞内的,B错误;含有视紫红质的细菌可将光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故其同化作用类型可能是自养型,C正确;细菌为原核生物,无叶绿体,D错误。10.答案:B解析:A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
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所以与呼吸强度无关,A错误;B中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所以当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后,它们的运输量会受到影响,B正确;C和D中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ATP,所以与
呼吸强度无关,C、D错误。11.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题图甲中的a曲线所示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O2、甘油和酒精的跨膜运输方式均为自由扩散,A正确;题图甲中的b曲线所示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若为协助扩散,则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转运蛋
白的数量;若为主动运输,则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载体蛋白的数量和能量,B正确;题图甲中b曲线所示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和图乙所示的胞吞和胞吐过程均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题图乙所示的胞吞过程涉及细胞膜内陷,胞吐过程涉及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说明胞吞和
胞吐过程的顺利进行依赖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12.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顺浓度梯度,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组织细胞的细胞膜表面葡萄糖转运体数量减
少,GLUT是葡萄糖转运体,故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影响GLUT的数量,B正确;据题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既能顺浓度梯度转运葡萄糖,也能逆浓度梯度转运葡萄糖,故其表面应有SGLT和GLUT,C正确;主动运输的载体通常兼有ATP水解酶活性,由题图
中信息可知,Na+逆浓度梯度运输并需要消耗ATP,推断转运Na+的载体兼有ATP水解酶活性,D正确。13.答案:(1)协助扩散继发性主动运输膜内外Na+浓度差(Na+势能)(2)上升催化作用(3)是细胞有氧呼吸速率下降,载体蛋白②由于ATP产生不足而对Na+转运速率下
降,导致小肠上皮细胞内和肠腔之间的Na+浓度差减小,不利于载体蛋白③逆浓度梯度运输葡萄糖解析:(1)据图分析,Na+运输是顺浓度梯度,且需要蛋白质作载体,但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转运蛋白③运输葡萄糖逆浓度梯度,但并没有看见ATP直接供能,应属于继发性主
动运输,该种运输方式所消耗的能量据图观察来自膜内外Na+浓度差。(2)载体蛋白②采用主动运输方式将胞内Na+向胞外运输,若蛋白②活性受到抑制,Na+在小肠上皮细胞内的浓度会上升。载体蛋白②的功能包括物质运输和催化作用。(3)若上皮细胞
中O2浓度下降,产生的能量减少,那么利用蛋白②运输Na+的速率下降,导致Na+浓度差减小,不利于蛋白③运输葡萄糖。14.答案:(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原生质体渗透吸水(2)细胞膜(3)将猕猴桃原生质体平均分为三组,编号为A
、B、C;A组不作处理,B组中加入两性霉素B,C组加入等量的25℃温育处理的HgCl2溶液,将三组置于等量425mmol/kg缓冲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测三组中原生质体的体积原生质体的体积大小排列顺序为B>A>C解析:(1)水分子属于小分子物质,其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
散和协助扩散两种;原生质体是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后的部分,图中猕猴桃原生质体相对体积逐渐增大的原因是原生质体渗透吸水。(2)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该功能的实现通常是借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实现的,水分子进出猕猴桃细胞更多借助于水
通道蛋白,推测水通道蛋白可能分布在猕猴桃细胞的细胞膜上。(3)结合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为验证猕猴桃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则实验的自变量为水通道蛋白能否发挥作用,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
验如下:实验思路,将猕猴桃原生质体平均分为三组,编号为A、B、C;A组不作处理,B组加入两性霉素B,C组加入等量的25℃温育处理的HgCl2溶液,将三组置于等量425mmol/kg缓冲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测三组中原生质体的体积。实验现象,因
水分子进出猕猴桃细胞更多借助于水通道蛋白,故B组中含有人工通道形成剂,水分子吸收最多,C组含有水通道蛋白抑制剂,水分子吸收最少,即原生质体的体积大小排列顺序为B>A>C。1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
息可知,缬氨霉素可将K+运输到细胞外,降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推断缬氨霉素运输K+的方式类似于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消耗能量,A正确,B错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而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根据“相
似相溶原理”推知缬氨霉素能结合到微生物的细胞膜上,C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膜结构,缬氨霉素不会导致噬菌体失去侵染能力,D错误。16.答案:C解析:用30%蔗糖溶液处理之后,细胞失水,原生质体和液泡的体积都会减小,细胞液浓度上升;
用清水处理之后,细胞吸水,原生质体和液泡体积会扩大,细胞液浓度下降,A、B错误;随着所用蔗糖溶液浓度上升,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之后,细胞就会开始失水,原生质体和液泡体积下降,细胞液浓度上升,C正确,D
错误。第2练酶与ATP1.答案:B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不只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酶,①错误;化学本质为RNA的酶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③错误;无论是化学本质是RNA的酶还是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酶都至少含有C、H、O、N四种元素,④正确;酶在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中只起催化作
用,⑤错误;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会失活,不能发挥作用,⑥错误。故选B。2.答案:B解析:低温不会使酶失活,只是抑制酶的活性,A错误;稀释100万倍的淀粉酶仍有催化能力,是因为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B正确;酶的活性
在最适pH下最大,不是随pH升高而不断升高,C错误;在淀粉和淀粉酶混合液中加入蛋白酶,蛋白酶会催化淀粉酶水解,使淀粉水解速率下降,D错误。3.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加热可导致碱性蛋白酶部分解折叠,降温后又可以恢复到天然状态,故B项错误。4.答案:D解析:ac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
质P需要的活化能,A错误;与酶相比,无机催化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不显著,因此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B错误;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变,C错误;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
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D正确。5.答案:D解析:酶在细胞中合成,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可在细胞内外起作用,A正确;酶是催化剂,反应前后数量不变,催化反应的原理是有效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酶易变性,受温度、酸碱度和重金属等因素影响,应保存在低温的缓冲液中,C
正确;酶浓度或底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但不会影响酶的活性,D错误。6.答案:C解析:加热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这是因为加热使过氧化氢分子得到能量,加肝脏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这是因为过氧化氢酶降低了过氧化氢分解所需的活化能,A错误;由于温度会影响
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一般不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材料,B错误;淀粉和蔗糖都不是还原糖,都不能和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等,麦芽糖和葡萄糖是还原糖
,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而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分解,向蔗糖中加入淀粉酶,并用斐林试剂检测,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故以淀粉和蔗糖为底物,选用淀粉酶、斐林试剂可以验证酶具有专一性,C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探究pH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pH不能设置为7、11,D错误。
7.答案:C解析:分析题中表格可知,降解率越大说明该酶的活性越高,②组酶活性最高,此时pH为9,添加CaCl2,温度为70℃,③组没有添加CaCl2,pH为9,温度为70℃,降解率为0,说明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A正确;分析①、②组可知,除了温度以外,pH相同且都添加CaCl2,
说明①、②组的自变量为温度,B正确;②组酶活性最高,此时pH为9,温度为70℃,由于温度梯度和pH梯度都较大,不能说明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70℃,最适pH为9,C错误;该实验的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若要确定该酶能否水解其他反应物,还需补充实验,D正确。8.答案:B解析:题图乙反应向右进行
时,题图甲中c化学键断裂释放出能量和磷酸基团,A错误;在人体中,题图乙反应向左进行,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细胞呼吸,B正确;ATP与ADP相互转化迅速,细胞中ATP含量很少,C错误;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形成的腺嘌呤核糖
核苷酸可参与RNA的合成,D错误。9.答案:D解析:ATP中的“~”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断开两个这种化学键,就形成A—P,又叫AM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组成RNA的一种基本单位,A正确;如图所示,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当膜内侧的Ca2+与其相应位
点结合时,酶活性就被激活了,B正确;在运输Ca2+的载体蛋白这种酶的作用下,ATP分子的末端磷酸基团脱离下来与载体蛋白结合,这一过程伴随能量的转移,此过程就是载体蛋白的磷酸化,C正确;细胞中Ca2+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
,需要ATP水解释放能量为其供能,而细胞内许多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D错误。10.答案:B解析:实验甲中由于蛋白酶本身也属于蛋白质,即使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能将蛋白液分解,但是在双缩脲试剂的检测下,溶液中还是有蛋白质,这样结果不准确,而实验乙可通过观察蛋白块的消失速率来作出判断,
B正确。11.答案:B解析:题图中曲线甲是某研究小组在最适条件(如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进行酶促反应实验得到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关系曲线。A点适当升温,底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应降低,A错误;
若在A点增加底物浓度,因酶的量(x)充足,反应速率(y)会随酶的量增加而增加,但由于新增的底物是有限的,所以反应速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酶的量(x),反应速率(y)则不再增加,如曲线乙所示,B正确;最终产物量取决于底物量,适当降温,则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减慢,达到甲的产物量所需时间会延长,C
错误;若增加酶的量,反应速率加快,但底物是一定的,并未增加,所以最终产物量不应如曲线丁所示,D错误。12.答案:B解析: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故细胞代谢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A错误;由图可知,相同ATP浓度下,酶A催化的反应
速率最高,故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B正确;三条曲线中,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对应的ATP浓度相对值均为10,C错误;酶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三种酶最终催化生成的ADP和Pi量相同,D错误。13.答案:B解析:实验需要先将
每组的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调至相同pH再混合,A错误;pH由5到7时气体产生的平均速率上升较快,与pH为5~7时酶活性升高较快有关,B正确;酶适宜在低温、最适pH条件下保存,但由题图实验结果不能推知,过氧化氢酶需要在最适
pH条件下保存,C错误;pH为13时酶已变性失活,故将pH由13调至7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不变,D错误。14.答案:(1)1、2、3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2)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3)取甲、乙两
组试管加入等量且足量的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在乙组加入X试剂,甲组不加X试剂;检测两组试管中淀粉的分解速率。乙组反应速率与甲组大致相同乙组反应速率小于甲组解析:(1)题图1的处理中,强酸和高温都会使淀粉酶变性失活,1、2处淀粉不被水解,蔗糖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3处的淀
粉未水解,用等量碘液滴在4个三角形位置,呈蓝色的三角形是1、2、3处,由此说明酶具有作用条件较温和、专一性的特点。(2)据题图2分析,底物与抑制剂A竞争同一活性部位,属于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剂B与酶结合后,会改变酶的空间构象,从而使底物无法与酶结合,因此属于非竞争性抑制剂。(3)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物质X是竞争性抑制剂还是非竞争性抑制剂,实验的设计和分析见答案。15.答案:C解析:红茶制作时揉捻能破坏细胞结构,使其释放的多酚氧化酶与茶多酚接触,A正确;发酵过程的实质就是酶促反应过程,需要将温度设置在酶的最适温度下,使多酚氧
化酶保持最大活性,才能获得更多的茶黄素,B正确;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会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C错误;高温条件会使多酚氧化酶的空间结构破坏而失活,以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D正确。16.答案:C解析:H2O2分解产物是H2O和O2,其中O2属于气体,会导致压强改变,A正
确;据表分析可知,甲中溶液是酶或无机催化剂等,乙中是底物,应从甲中溶液与乙中溶液混合时开始计时,B正确;三组中的H2O2溶液均为2mL,则最终产生的相对压强应相同,据表可知,250s之前(200s)Ⅰ组反应已结束,但Ⅱ组和Ⅲ组压强仍未达到Ⅰ组的终止压强10.0,故250s时Ⅱ组
和Ⅲ组反应仍在进行,C错误;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对比Ⅰ、Ⅱ组可知,在相同时间内Ⅰ组(含过氧化氢酶)相对压强变化更快,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D正确。第3练细胞呼吸的原理及应用1.答案:B解析:锥形瓶A中的葡萄糖液面被石蜡
油密封处于无氧或缺氧状态,锥形瓶D中接收C中产生的氧气,氧气含量充足,A项正确;实验一段时间后,锥形瓶A中的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试管B接收的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CO2不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变为灰绿色,B项错误;本实验是验证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氧
气的有无是实验的自变量,锥形瓶A和D中的葡萄糖溶液的量属于无关变量,C项正确;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会产生CO2,若将试管B和E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则一段时间后石灰水与CO2反应变浑浊,D项正确。2.答案:B解析:题图中数字①②④都代表能量,只有少部分能量储存
到ATP中,A错误;③表示H2O,其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该阶段中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故图中的[H]可以来源于③,B正确;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细胞的无氧呼吸会加强,但无氧呼吸的
产物只有乳酸,所以CO2/O2的值不变,C错误;葡萄糖→丙酮酸的过程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都可进行,场所都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3.答案:A解析:游泳过程中主要以有氧呼吸提供能量,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了[H]
,这两个阶段产生的[H]在第三阶段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这里的[H]是一种简化的表示方式,实际上指的是还原型辅酶Ⅰ,A正确。4.答案:A解析:由题图可知,葡萄糖需要通过A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因此物质A是协助葡萄糖进入细胞的
转运蛋白,A正确;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其不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和葡萄糖的代谢过程,B错误;B为丙酮酸,过程⑤为无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形成乳酸的阶段,不能产生ATP和CO2,C错误;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中氧化分解,其原因是线粒体膜
上没有转运葡萄糖的载体,D错误。5.答案:A解析:当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当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气,但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等于产生酒精的量;当酵母菌既进行有氧
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消耗的氧气量>0。所以a氧气浓度接近0,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d时不产生酒精,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①正确;b时经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有6.5mol,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有6mol,②正确
;c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丙酮酸分子之比为21-36∶32=2∶1,③错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产生等量CO2时的氧气浓度介于b和c之间,④错误。6.答案:C解析:O2浓度为0时,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此时产生[H]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
A正确;O2浓度低于20%时,30℃和35℃两曲线重合在一起,说明此O2浓度下两温度对有氧呼吸速率影响不大,B正确;由图可知,细胞有氧呼吸的最适温度在30℃左右,C错误;与b点相比,限制c点有氧呼吸速率的因素有O2浓度和温度,D正确。7.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乙可知,在种子萌发初期,
氧气吸收量比较少,CO2释放量较多,说明种子萌发初期以无氧呼吸为主,A错误;分析题图甲可知,A点之后总干重增加,说明A点之后萌发的种子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开始积累有机物,故在A点之前萌发的种子就开始进行了光合作用,B错误;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中,种子在萌发过程
中消耗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因此胚乳的干重减少快,C错误;种子萌发初期总干重减少主要是因为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D正确。8.答案:B解析:种子含水量低时,呼吸速率微弱的原因是种子的自由水含量较少,但细胞并未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种子含水量高时,呼吸速率增强的原因是种
子的自由水含量增加,细胞新陈代谢旺盛,B正确;种子含水量降至14%以下时,呼吸速率微弱的原因是种子的结合水含量相对较多,代谢较慢,C错误;种子含水量升至16%左右时,作物2种子呼吸速率较低,更耐贮藏,D错误。9.答案:B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种鲫鱼在缺氧条件下其他组织细胞内发生的过程①和肌细胞内发生的过程②③都属于无氧呼吸,其中过程①②能产生少量ATP,过程③不释放能量,也不产生ATP,但过程①②③的反应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故A错误,
B正确;酒精被排出肌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C错误;①过程包括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此阶段伴随着[H]的产生,D错误。10.答案:C解析:根据呼吸作用的方程可知,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其氧元素来自葡萄糖和水,A正确;由题意可知,甲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乙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丙只能进行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乙反应结束后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呈灰绿色,B正确;甲(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和乙(只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前者释放的能量多于后者,C错误;丙中葡萄糖无消耗
,说明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分解,D正确。11.答案:B解析:图示生物膜进行电子传递链过程,可能是线粒体内膜,A正确;图示中的H+来自葡萄糖、丙酮酸和水的分解,B错误;图示过程发生电子传递链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C正确;由图可知,图中膜
蛋白参与了物质运输和能量转化,D正确。12.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三羧酸循环是代谢网络的中心,可产生大量的[H]和CO2,A正确;代谢中间物(如丙酮酸、乙酰CoA等)将物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相互联系,B正确;乙酰C
oA在代谢途径中将蛋白质、脂肪等的代谢相互联系在一起,具有重要地位,C正确;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储存于ATP中,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错误。13.答案:(1)无氧呼吸该生物无氧呼吸不产生CO2(2)无氧呼吸呼吸酶的数量有限(3)1/13I(4
)0解析:(1)分析题图甲可知,该细胞的呼吸强度与氧气浓度的变化无关,所以进行的呼吸方式最可能是无氧呼吸;若呼吸强度不能用CO2的释放量表示,最可能是因为该生物无氧呼吸不产生CO2。(2)分析题图乙可知,题图乙中B点氧气浓度为0,但有CO2释放
,说明此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当氧气浓度达到M点以后,CO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内因是呼吸酶的数量有限。(3)YZ∶ZX=4∶1,由题图可知,YZ表示无氧呼吸的CO2释放量,设为4a,ZX表示有氧呼吸的CO2释放量,设为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
萄糖为(1/6)a,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2a,所以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总消耗量的比例为(1/6)a÷[2a+(1/6)a]=1/13;由题图可知,无氧呼吸强度降为0时,其对应的氧气浓度是I。(4)题图丙中细胞呼吸对有机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最低的点所对应的氧气浓度是0,此时
只进行无氧呼吸,能量大部分储存在酒精中,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少数储存在ATP中被利用。14.答案:(1)同位素标记法(2)14C标记的丙酮酸不变(3)葡萄糖可在细胞质基质分解,葡萄糖不能直接在线粒体内分解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内分解,丙酮酸可直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4
)1解析:(1)本实验用了14C标记的葡萄糖和18O标记的氧气,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2)线粒体可以分解丙酮酸,获得14CO2、H182O,所以①是14C标记的丙酮酸;线粒体不能够分解葡萄糖,所以葡萄糖的量不会减少,即不变。(3)2号和
3号试管,自变量是加入的细胞成分,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减少,线粒体中葡萄糖不会减少,所以比较2号和3号试管,说明葡萄糖可在细胞质基质分解,葡萄糖不能直接在线粒体内分解;3号和4号试管,自变量是加入的反应物,在线粒体中加入丙酮酸,有CO2的产生,说明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
内分解,丙酮酸可直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由此判断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4)1号试管可进行有氧呼吸,分解葡萄糖,2号试管能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3号试管不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产生能量最多的是1号试管,其产生的ATP最多,因此1、2、3号试管中
发出荧光较强的是1号试管。15.答案:C解析: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有无O2是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用量和葡萄糖溶液浓度皆属于无关变量,A、B错误;可选用酒精和CO2的生成量作为实验因变量的检测指标,C正确;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D错误。16
.答案:C解析: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都有二氧化碳释放,图示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分析题意可知,植物可通过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据此推知在时间a之前,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正确;在无氧条件下
,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释放CO2,推测该时段植物根细胞存在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过程,B正确;在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或乳酸的过程中,只有第一阶段释放能量,且这两个过程的第一阶段相同,故消耗1分子葡萄糖,这两个
过程生成的ATP相同,C错误;酒精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第4练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1.答案:C解析:由题图可知,类胡萝卜素吸收峰在400~500nm,A正确;叶绿体中的
色素吸收450nm波长的光比吸收600nm波长的光要多,B正确;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色素吸收的光变多,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增多,暗反应中C3的还原量增多,则叶绿体中C3的量减少,C错误;叶绿素吸收420~470nm波长的光较多,当缺镁时,叶绿
素的合成受到影响,叶绿素吸收420~470nm波长的光变少,D正确。2.答案:D解析: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A正确;叶绿体内众多的基粒和类囊体,极大地扩展了受光面积,B正确;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都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C正确;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固定
二氧化碳时不需要利用光能,D错误。3.答案:C解析:Mg为大量元素,A错误;从题图中不能看出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错误;Mg是组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缺Mg会导致绿色植物体内叶绿素减少,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强度降低,产生的ATP和NADP
H减少,ATP和NADPH参与暗反应中C3的还原,C正确;绿色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D错误。4.答案:B解析:叶绿体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提取叶绿体色素,A正确;研磨时加入C
aCO3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B错误;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从而使叶绿体中的色素释放出来,C正确;画滤液细线时应尽量减少样液扩散,防止色素带之间部分重叠,D正确。5.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强光照时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升,因此正常光照下的绿色更深,A错误;强
光照的作用可能是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B正确;四种色素中溶解度大的,在滤纸上扩散速度快,因此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大小是Ⅰ>Ⅱ>Ⅲ>Ⅳ,C错误;如果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四种色素会溶解于层析液中,得不到四条色素带,D错误。6.答案:A解析:光合作
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可发生水的光解,产生NADPH,暗反应中C3的还原需要利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NADPH,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既有NADPH的产生,又有NADPH的消耗,A正确;叶绿体捕获的光能,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是将水分解成氧和NADPH,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
作用下,促进ADP与Pi反应生成ATP,叶绿体捕获的光能不用于CO2与C5反应这一步骤,B错误;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O2可与C5结合形成C3,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能被NADPH还原为C5,用14C标记二氧化碳,转移到(CH2O
)中,C错误;用18O标记水,水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因此释放的二氧化碳中可出现18O,含18O的二氧化碳可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生成的糖类等有机物中也会出现18O,D错误。7.答案:A解析:选取同一叶片进行处理,让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
响,A错误;实验首先将植物进行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以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B正确;碘液染色前进行脱色处理,是为了避免叶绿体色素的干扰,C正确;碘液遇淀粉变蓝色,蓝色所在的部位即淀粉粒储藏的部位,D正确。8.答案:B解析:题图中
a~g分别代表光合色素、O2、ATP、ADP、NADPH、NADP+、CO2,①~⑥分别代表水分的吸收、ATP的合成、水的光解、CO2的固定、C3的还原、有机物的合成,A正确,B错误;18O2――→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182O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C18O2――→暗反应(CH182O),C正确;光合色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D正确。9.答案:D解析:光照突然停止,光反应不能进行,不能形成ATP和NADPH,短时间内在CO2充足的条件下,CO2继续与C5结合形成C3,但因NADPH及ATP供应不足,C3
的还原受阻,C5的来路就减少,同时短时间内C5的去路不变,最终导致C5的含量减少。10.答案:C解析: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可促成ADP和Pi反应生成ATP。该实验中将类囊体腔pH为4.0的类囊体置于添加了ADP
和Pi的pH为8.0的溶液中,也可使ADP和Pi合成ATP,该实验模拟了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部分过程,A正确;由题中信息可知,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可产生大量H+,当H+通过ATP合成酶时,可以使ADP和Pi合成ATP。由于本实验研究的是光合作用过程中ATP产生的原理,故实验应在黑暗环境中进行
,以避免类囊体产生H+,B正确;由实验可知,当类囊体内的H+浓度小于类囊体外,且存在ADP和Pi时,能够合成ATP,故不能说类囊体两侧存在H+浓度差时,就能合成ATP,C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促进ATP合成
时,类囊体腔内pH低于类囊体外的,即类囊体腔内的H+浓度大于类囊体外的,故可推测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H+主要集中在类囊体腔,D正确。11.答案:D解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题中图示过程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膜上,该过程产生了氧气、ATP和NADP
H等,A正确;题图中在类囊体膜上H+在顺浓度梯度的推动下促进了ATP的合成,显然H+由叶绿体基质进入类囊体腔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主动运输,从题图中看出,没有消耗ATP,B正确;通过类囊体膜转运H+的两种机
制不相同,H+进入类囊体腔是逆浓度进入的,属于主动运输,而从类囊体腔转运出去是通过协助扩散完成的,C正确;O2在类囊体腔中产生,首先需要穿过类囊体膜到达叶绿体基质中,再穿过叶绿体的两层膜结构到达细胞质基质中,再穿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外,该过程穿越
了4层生物膜,D错误。12.答案:C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时间,不同时间的产物为因变量,A错误;在t1时,最先出现的3个碳原子的化合物是由1个CO2分子与细胞内的1个C5反应生成的,因此①中只有1个碳原子具有放射性,B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射性物质出现的先后顺序就是1
4C的转移途径,由表可知,14C的转移途径为14CO2→①→②→③→④⑤→⑥,C正确;如果只做光照时间为t5的实验,则同时检验到①②③④⑤⑥这6种具有放射性的物质,不能判断其出现的先后顺序,D错误。13.答案:(1)DCPIP和NADP+不能穿
过完整的叶绿体双层膜参与O2产生(光反应)的过程(2)该阶段产生了氢使DCPIP还原排除O2来源于二氧化碳(3)2NADP++2H2O―→2NADPH+2H++O2或2H2O―→4H++O2+4e-(不配平、不写e-也可
)(4)通入CO2并黑暗处理解析:(1)实验利用膜破裂的叶绿体最可能的原因是DCPIP和NADP+不能穿过完整的叶绿体双层膜参与O2产生(光反应)的过程,因此实验中创造无膜的匀浆实现了DCPIP和NADP+参与光反应的目的。(2)A组实验过程中DCPIP由蓝紫色变成无色,说明在A组实验条件
下有氢的生成,而氢来自光反应的原料水,且同时有氧气生成,据此可推测光反应的O2来源于水而不是CO2,实验过程中抽去试管中空气的目的是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从而证明了光反应的氧气来自水。(3)根据A组实验的
结果可知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离体的叶绿体中产生了氧气,且产生了氢,进而被还原为无色的物质,而B组的实验结果可直接证明NADP+结合了H+,并产生了NADPH,该过程的化学反应式可表示为:2H2O→4H++O2+4e-。显然,B组实验NADPH中“H”来自水。(4
)若想通过检测NADPH的含量变化来证明其参与了暗反应,则需要创造暗反应的条件,二氧化碳是暗反应的原料,同时为了避免光反应持续产生NADPH,因此在B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需要通入CO2并黑暗处理,然后再检
测NADPH含量的变化。14.答案:D解析: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是C、H、O、N、Mg,所以氮元素和镁元素是构成叶绿素分子的重要元素,A正确;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的薄膜,需要光合色素吸收光能,所以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存在于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薄膜上,B正确;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用不同波长的
光照射类胡萝卜素溶液,其吸收光谱在蓝紫光区有吸收峰,C正确;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越快,D错误。15.答案:(1)差速离心法类囊体(薄)膜蓝紫光(2)悬浮液中具有类囊体膜以及叶绿体基质发生
暗反应相关的酶,但黑暗条件下,光反应无法进行,暗反应缺少光反应提供的原料ATP和NADPH,所以无法形成糖类(3)实验思路:将生长状况良好且相同的植物叶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放置在有光条件下,乙组放置在其他环境相同的黑暗状态下,一段时间后,用差速离心法提取出甲、乙两组的叶绿体
,之后对得到的叶绿体进行脱色处理,向经脱色处理的叶绿体分别滴加碘液后观察。预期结果:甲组叶绿体变为蓝色,有淀粉产生;乙组叶绿体不变蓝,无淀粉产生解析:(1)植物细胞器的分离方法可用差速离心法。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叶
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2)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同时进行,黑暗条件下无光,光反应不能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原料ATP和NADPH,暗反应无法进行,产物不能生成。(3)要验证叶绿体中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需要将叶绿体提
取出来并检测其中淀粉。因此将生长状况良好且相同的植物叶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放置在有光条件下,乙组放置在其他环境相同的黑暗状态下,一段时间后,用差速离心法提取出甲、乙两组的叶绿体,之后对得到的叶绿体进行脱
色处理,向经脱色处理的叶绿体分别滴加碘液后观察。预期结果:甲组叶绿体变为蓝色,有淀粉产生;乙组叶绿体不变蓝,无淀粉产生。第5练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应用1.答案:B解析:题图中甲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乙为叶绿体基
质,丙为细胞质基质,丁是线粒体,a是NADPH,b为ATP,c为CO2,d是O2。光合作用产生的NADPH与呼吸作用产生的[H]不是同一物质,后者是NADH,A项错误;暗反应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主要发生在叶绿体基质,B项正确;细胞呼吸中产生的[H]最终来自葡萄糖
和水,C项错误;夜间叶肉细胞只能进行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中产生ATP最多的是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D项错误。2.答案:C解析:Mg是合成叶绿素的成分,光反应阶段需要叶绿素吸收光能,若植物缺Mg,则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
响,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③光反应过程,A项正确;植物细胞②过程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故与⑤⑥过程密切相关,B项正确;蓝细菌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其光合作用发生在光合片
层上,C项错误;叶肉细胞中③光反应过程O2的产生量小于⑥有氧呼吸过程O2的吸收量,则净光合作用量<0,该叶肉细胞内有机物的总量将减少,D项正确。3.答案:C解析:在第4组实验测定结果中,植物叶片每小时呼吸消
耗有机物的量为1mg,而经暗处理1h,再光照1h后植物叶片增加1mg,因此光照1h内,第4组合成有机物的总量=1+1×2=3(mg),A项错误;由表中数据可得,光照的1h内,第1组实验中,植物叶片在1h内的净光合产量=3+1=4(mg),第2组实验中,1h内的净光合产量=3+2=5(mg),第
3组实验中,1h内的净光合产量=3+3=6(mg),因此第3组叶片净光合作用最强,释放的氧气量最多,B项错误;光照1h内,四组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均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项正确;由题表可知,在29℃时暗处理后叶片
质量减少最多,说明本实验中与呼吸作用相关酶的适宜温度在29℃左右,D项错误。4.答案:D解析:玻璃瓶丙不透光,瓶内浮游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则植物细胞产生[H]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A项正确;由于丙瓶为不透光的玻璃瓶,一定时间
内消耗的氧气量可代表瓶内生物的呼吸速率,则在一昼夜内,丙瓶中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5.4-2.5=2.9(mg),B项正确;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可导致溶液pH发生变化,乙瓶中光合作用的进行使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而丙瓶中生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故乙瓶水样的pH比丙
瓶的高,C项正确;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净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量+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量,约为(6.6-5.4)+(5.4-2.5)=4.1(mg),D项错误。5.答案:C解析:题图中a、b、d
三点分别表示细胞呼吸强度、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由题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可知当温度从30℃降到25℃时,细胞呼吸强度降低,a点上移;光合作用强度增强,所以光饱和点(d点)时吸收的CO2增多,d点上移。b点表
示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在25℃时细胞呼吸作用强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在除光照强度外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其仍然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需降低光照强度以使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即b点左移。6.
答案:A解析:由题图可知,在a点时该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在a点所示条件下,该植物的叶肉细胞内能够产生ATP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光照强度为0时,a点对应的值即为呼吸速率;将该植物叶片置于c点光照强度条件下11小时,每100cm2叶片
CO2的净吸收量为10×11=110mg;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每100cm2叶片CO2的释放量为5×13=65mg,故每100cm2叶片一昼夜中CO2的净吸收量为110-65=45mg;若将温度升高到30℃,则细胞呼吸强度会增大,光合作用强度会减小,故b点将右移,c点将下
移。7.答案:B解析:甲装置中有色液滴不动,说明酵母菌不消耗O2;乙装置中液滴右移,说明装置中CO2体积增大,由此可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A项正确;只要甲装置中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则装置中的O2含量会减少,有色
液滴一定左移,因此甲装置有色液滴左移,只能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但不能说明酵母菌没有进行无氧呼吸,B项错误;甲装置有色液滴左移,说明酵母菌消耗O2,进行有氧呼吸;乙装置有色液滴不动,说明酵母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和产生的
CO2量相等,由此可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C项正确;乙装置有色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多于消耗的O2量,因此可判断酵母菌一定进行了无氧呼吸,D项正确。8.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左侧叶片遮光,故左侧叶片只能进行呼吸作用,a为遮光12小时后截取
的小圆叶片的质量,a/12不能代表小圆叶片的呼吸速率,A项错误;右侧叶片曝光,右侧叶片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b/12不能代表小圆叶片的光合速率,B项错误;设截取的小圆叶片原来的质量为M,真正光合速率
为y,呼吸速率为x,则M-12x=a,M+12×(y-x)=b,则y=(b-a)/12,即真正光合速率为(b-a)/12,C项错误,D项正确。9.答案:B解析: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
基质内H+积累,说明细胞质基质内H+转运至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进行,故液泡中H+浓度高,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低于细胞质基质,A错误;玉米根部短时间水淹,根部氧气含量少,部分根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
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B正确;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无ATP的产生,C错误;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与丙酮酸产乳酸途径时消耗的[H]的量相同,D错误。10.答案:A解析: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反映了低温与作物开花的关系,④光周期处理,反映
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A正确;措施③风干储藏可以减少自由水,从而减弱细胞呼吸,降低有机物的消耗,⑤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B错误;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⑤⑥的主
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措施①③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④光周期处理,目的是促进或抑制植物开花,D错误。11.答案:A解析:测定CO2产生速率,即细胞呼吸的速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避免光合作用吸收CO2干扰实验结果,A正确;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A时
刻,该植物的CO2产生速率(即呼吸速率)为2mg·h-1,CO2的吸收速率(即净光合速率)为10mg·h-1,故植物的光合速率为12mg·h-1,B错误;B时刻,该植物的CO2产生速率和吸收速率相同,则该植物的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2倍,但该植物中还存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因此该植物叶肉细
胞的光合速率大于2倍的呼吸速率,C错误;A~C时间段内,该植物的CO2吸收速率下降,即净光合速率下降,CO2的产生速率上升,即细胞呼吸速率上升,但净光合速率减少的数值和呼吸速率增加的数值不同,故总光合速率是发生变化的,D错误。12.答案:B解析:根据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可知
曲线1表示真正光合速率,曲线2表示净光合速率,曲线3表示呼吸速率,A项正确;A点时,净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则真正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2倍,说明吸收CO2的量与释放O2的量相等,且需要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与外界进行了气体交换,B项错误;B点时真正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则净光合速率为0,没有有机物的积累,C项正确;分析题图可知,25℃时净光合速率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多,D项正确。13.答案:C解析:题图甲中的C、F点表明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根据相应的时间可知,与题图乙中的d、h点相符,即C点时对应d点,
F点对应h点,故C项错误,A、B两项正确;题图甲中G点低于A点,故经这一昼夜后,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D项正确。14.答案:(1)叶绿素'1、2(2)红光+蓝光'6'在不同的补光时间内,红光+蓝光的补光光源获得的平均花朵数均最多,有利于促进火龙果的成花(3)将成
花诱导完成后的火龙果植株(成花数目相同)随机均分成A、B、C三组,分别置于三种不同光照强度的白色光源中照射相同且适宜的时间,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各组植株所结火龙果的产量,产量最高时对应的光照强度则为最适光照强度。解析:(1)光合色素中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纸层析法分离得到的四条色素带(以滤液细线为基准)自下而上分别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2)从柱形图可知:在不同的补光时间内,使用红光+蓝光的补光光源获得的平均花朵数均最多,
促进火龙果成花的效果最好,当该光源补光时间为6小时/天时,获得的平均花朵数最多。(3)由实验目的可知,自变量是光照强度,由题干可知光照强度有三种,故可将实验分为3组;实验观测指标为火龙果产量,具体实验思路见答案。15.答案:(1)能量渗透(2)与CK组相
比,A、B、C组使用的是红光和蓝紫光,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A、B、C组吸收的光更充分,光合作用速率更高,植物干重更高红光∶蓝光=3∶2当光质配比为B组(红光∶蓝光=3∶2)时,植物叶绿素和氮含量都比A组(红光∶蓝光=1∶2
)、C组(红光∶蓝光=2∶1)高,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即B组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A组(红光∶蓝光=1∶2)、C组(红光∶蓝光=2∶1)两组,净光合速率更大,积累的有机物更多(3)在25℃时提高CO2浓度光合速率增加幅度最高升高温度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
再生解析:(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下进行,光为生菜的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又能作为信号调控生菜的形态建成。生菜吸收营养液中含氮的离子满足其对氮元素需求,若营养液中的离子浓度过高,造成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根细胞会因渗透作用失水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造成生
菜萎蔫。(2)分析图乙可知,与CK组相比,A、B、C组的干重都较高。结合题意可知,CK组使用的是白光照射,而A、B、C组使用的是红光和蓝紫光,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故A、B、C组吸收的光更充分,光合作用速率更高,积累的有机物含量更高,植物干重更高。由图乙可知,当光质配比
为B组(红光∶蓝光=3∶2)时,植物的干重最高;结合图甲可知,B组植物叶绿素和氮含量都比A组(红光∶蓝光=1∶2)、C组(红光∶蓝光=2∶1)高,有利于植物充分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即B组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A组(红光∶蓝光=1∶
2)、C组(红光∶蓝光=2∶1)两组,有机物积累量最高,植物干重最大,最有利于生菜产量的增加。(3)由图可知,在25℃时提高CO2浓度光合速率增幅最高,因此,在25℃时提高CO2浓度对提高生菜光合速率的效果最佳。植物工
厂利用秸秆发酵生产沼气,冬天可燃烧沼气以提高CO2浓度,还可以升高温度,使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更高,使光合速率进一步提高。从农业生态工程角度分析,该方法的优点还有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大单元(三)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练细胞的增殖1.答案:A解析:操作①:在培养液中添加过
量TdR(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培养细胞足够时间后,原处于S期的细胞被抑制,细胞停滞于S期,A错误;操作①:在培养液中添加过量TdR(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原处于M期的细胞沿着细胞周期运转,最后停在G1/S交界处,B正确;操作②:去除TdR,培养细胞10h,大于了S期的时间
8h,使所有被积累在G1/S期和停留在S期(8h)的细胞都通过S期,C正确;操作③:再次添加过量TdR,培养细胞足够时间,细胞群体通过G2、M和G1期的运转,最终都被阻滞在G1/S交界处,D正确。2.答案:C解析:“起始复合体”能启动DNA复制,而DNA复制发生
在分裂间期的S期,因此“起始复合体”组装完成的时间点是S期前的1,A正确;S期细胞中进行DNA的复制,据此可推测该期细胞中DNA聚合酶含量较高,B正确;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植物分生区细胞能连续分
裂,故植物分生区细胞具有细胞周期,而叶肉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C错误;G2期后细胞进入M期,据此可推测G2期可能与M期纺锤体的形成有关,D正确。3.答案:D解析: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
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间期合成相关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S期即DNA复制期,在DNA复制时母链和子链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NA解旋后,稳定性降低,可发生基因突变;在分裂前期和中期,核DNA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二倍,在分裂
后期和末期,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保持一致。4.答案:C解析:由于间期时进行DNA的复制,在分裂前期核DNA已完成复制,但由于着丝粒未分裂,染色体数目未加倍,A错误;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布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后期着丝粒分裂,分离的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向两极移动,B错误;在植物细胞有丝
分裂末期,细胞质开始分裂,含有细胞壁物质的囊泡聚集成细胞板,之后发展成为新的细胞壁,C正确;在有丝分裂中,亲代细胞的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不一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D错误。5.答案:C解析:DNA数目加倍的原因是DNA
复制,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结构2是细胞板,是由结构1融合而形成的,赤道板不是真实的结构,B错误;若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将使细胞停留在间期,图丙细胞不能继续分裂,C正确;着丝粒分裂与纺
锤体无关,D错误。6.答案:D解析: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复制完成后DNA分子数目加倍,形成16个核DN
A分子,A正确;有丝分裂前期的染色体由于着丝粒未分开,每条染色体由2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B正确;有丝分裂中期,所有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此时的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易于观察,C正确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分开的现象,D错误。7.答案:A解析: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分为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主要区别是无丝分裂过
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但遗传物质要复制,以保证子细胞中遗传物质的稳定,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8.答案:C解析:根尖2~3mm的区域属于分生区,A项错误;在②和③之间应增加清水漂洗这一环节,而③和⑤之间的清水漂洗环节应删除,B项错误;
分生区的细胞呈正方形,细胞经解离已死亡,C项正确;b区域的细胞属于分生区细胞,其液泡较小,渗透作用不明显,D项错误。9.答案:B解析:制作根尖临时装片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③处于分裂中期,④处于分裂后期,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分
裂后期的特点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子染色体,被纺锤丝牵引着移向细胞两极,③④DNA的数目相同但染色体数目不同,B正确;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故显微镜下同一个视野中大多数细胞处于①时期,C错误;使用显微镜观察分生区细胞染色体时,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将其移到
视野中央,再用高倍镜观察,D错误。10.答案:C解析:甲进行的是真核细胞(如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A项错误;丙细胞中没有染色体,进行二分裂,B项错误;③为根尖分生区,细胞近似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C项正确;精巢中的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D项错误。11.答
案:D解析:该生物体细胞无细胞壁,A项错误;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为1∶0∶1,B项错误;中心粒在间期复制,甲图细胞处于前期,C项错误;甲细胞染色体散乱分布为前期,乙细胞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为后期,丙细胞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
上为中期,D项正确。12.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若细胞周期进程出现异常,细胞周期检查点机制会被激活以及时中断细胞周期的运行并进行相应修复,所以细胞周期的正常运行需依赖细胞周期检查点机制,A项正确;由题图可知,G1~S检查点可防止受损DNA进入S期被复制,故损
伤DNA的修复过程可能发生在G1~S期间,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S期检查点可防止受损DNA被复制,避免损伤DNA传递给子代细胞,有利于维护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纺锤体检查点是防止未附有纺锤丝的染色体继续进行有丝分裂,该
检查点失控可能会导致部分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而不会导致细胞的无限增殖,故不会导致细胞发展成癌细胞,D项错误。13.答案:(1)分生(2)间期所占时间长(分裂期所占时间短)(3)D→A→B→C→E(4)中染色体的着丝粒(5)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6)核DNA遗传信息
的携带者(遗传物质)细胞核解析:根据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可以看出题图甲中的A细胞处于前期、B细胞处于中期、C细胞处于后期、D细胞处于间期、E细胞处于末期,依次对应题图乙中的de、ef、fg、ad、gh段。观察有丝分裂应选
择根尖分生区细胞,由于分裂间期所占的时间长,所以视野中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14.答案:(1)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中心体(3)着丝粒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4)能保证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才
能激活APC,使细胞进入分裂后期,保证复制的染色体都能平均进入子细胞,维持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解析:(1)分裂间期进行的物质准备主要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图A细胞的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内,处于有丝分裂的
前期,结构①是中心体。(3)SAC蛋白位于染色体的②着丝粒上,在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位于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SAC蛋白会失活并脱离②。(4)此检验机制能保证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才能激活APC,从而使细胞进入分裂后
期,保证染色单体分开后同步移向细胞两极,这样复制的染色体都能平均进入子细胞,维持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的稳定性。15.答案:D解析: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分裂能力较强,故观察有丝分裂时选用易获取且易大量生根的材料,A正确;选用
染色体数目少易观察的材料,有利于观察有丝分裂每一个时期的特点,B正确;选用解离时间短分散性好的材料,更利于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C正确;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比分裂期占比更大,应该选用分裂间期细胞占比低的材料观察有丝分裂,D错误。16.答案:C解析: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根据染色体的行为
,把它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丙、丁计数的差异可能是因为某些细胞所处时期易混淆,如末期和分裂间期,A正确;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易区分,故
五位同学记录的中期细胞数一致,B正确;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其所处时间比分裂期长,五位同学记录的间期细胞数不多,是由于只统计了一个视野中的细胞,样本数量较少,不具有代表性,C错误;计数
规则不同,会导致实验误差,戊统计的细胞数量较多,可能是该同学的细胞计数规则与其他同学不同,D正确。第2练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1.答案:B解析: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A项正确;同
源染色体联会只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B项错误;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相同,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相同,C项正确;在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Ⅱ中期
,染色体都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D项正确。2.答案:B解析:对染色体进行染色时,可用醋酸洋红液或甲紫溶液等碱性染料,这些染料可将染色体染成深色,便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A项正确;若观察到染色体的着
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则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Ⅱ中期,B项错误;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C项正确;猫的体细胞中有38条染色体,若细胞两极各有19条非同源染色体,则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D项正确。3.答案:A解析:题图④表示减Ⅰ
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该动物为雄性动物,故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A项正确;题图中属于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有③⑤,①细胞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进行的是减数分裂,B项错误;细胞①③④⑤中均有同源染色体,由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细胞②中无同源
染色体,C项错误;题图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有2对同源染色体,但是没有形成四分体,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据题图6个精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Dd。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
基因组成,而且这两种精子的基因组成互补。①ABd和④ab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②ABD和⑥ab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③Abd和⑤AbD不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故题图中6个精细胞至少来自4个精原细胞。5.答案:C解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两次细胞质均等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A项
正确;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随机进入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B项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不是受精过程中,C项错误;受精时精子只有头部进入卵细胞,D项正确。6.答案:B解析:人类次级精母细胞中Y染色体的数量为0或1或2条;受精作用过程中
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这一过程,需要精子与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体现出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精卵的随机结合是有性生殖后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之一,但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
数分裂Ⅰ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并随机移向两极,因此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相等。7.答案:D解析: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都有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用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由于花药中
精母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母细胞,所以用雄蕊观察减数分裂更好,B正确;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正确;洋葱根尖只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减数分裂特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8.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
可知,①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②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③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④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末期,⑤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①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A错误;由题干可知,芍药体细胞含有5对同源染色体,故⑤细胞中有5个四分体,B正确;
③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细胞的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C正确;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细胞按减数分裂过程的顺序排列为⑤③①②④,D正确。9.答案:D解析:减数分裂Ⅱ的特点:次级精母细胞内由同一着丝粒相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进入两个精细胞中
,所以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最终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应相同(即使四分体时期发生互换,由于交换的是少量片段,所以基本上也相同)。综上所述,根据题图乙中各细胞内染色体组成特点推知,①与③、②与④的染色体组成基本相同,②④与③不是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D项正确。10.答案:D解
析:图示分析:11.答案:D解析:图甲中精子即将进入卵细胞,此时卵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时期,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图乙状态下,卵细胞已完成减数分裂Ⅱ,释放出第二极体,形成雌原核,且未进行染色体复制,因此没有染色单体,B正确;
图乙到图丙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DNA的复制,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被利用,C正确;两个精子都来自同一个父本,同一父本产生的不同精子中,可能含有相同的染色体,D错误。12.答案:C解析:一个DNA全部被32P标记的含有4条染色体的卵原细胞
在含31P的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新卵原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都是一条链含32P,一条链含31P,新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得到的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中的DNA都是一个只含31P,另一个既含有3
2P,又含有31P,又由于题图中染色体发生了互换,若互换的是两条只含31P的DNA的单体,则含32P的DNA的染色体可能为2条;若互换的是含有32P和只含31P的单体,则32P的DNA的染色体可能为3条,即题图中含32P的DNA可能为2个或3个,在减数分裂结束时产生的8个子细胞中可能都含有32P
,A、B两项正确;该细胞为卵原细胞,一个卵原细胞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C项错误;据题图可知,题图中细胞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D项正确。13.答案:(1)甲、丙、戊(2)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⑤、①(
3)③、⑥(4)①(5)②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解析:(1)题图1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丁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戊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图像是甲、丙、戊。(2)题图2甲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两次,加倍一次,说明甲代表的
生理过程是减数分裂;乙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受精作用;丙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一次,加倍一次,说明丙代表的生理过程是有丝分裂。题图1中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题图2丙中的⑤阶段,戊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对应题图2甲中的①阶段。(3)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分别对应题图2中的③和⑥。
(4)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本间性状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在减数分裂Ⅰ(题图2中①时期)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5)题图3中的①是初级卵母细胞,②为第一极体,③为次级卵母细胞,题图1中的乙为第一极体。题图1中乙细胞中的姐妹染色
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这是由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导致的。14.答案:C解析:正常情况下,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E或e,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为EE或ee,着丝粒分开后,2个环状染色体互锁在一起,2个环状染色
体随机交换一部分染色体片段后分开,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EE、ee、O(表示没有相应的基因),若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卵细胞的基因组成还可以是Ee,卵细胞基因组成最多有6种可能,A错误;不考虑其他突变
和基因被破坏的情况,若卵细胞为Ee,则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第二极体基因型为O,第一极体产生的第二极体可能为E、e或Ee和O,B错误;卵细胞为E,且第一极体不含E,说明未发生互换,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第二
极体为E,另外两个极体为e或ee、O,C正确;若卵细胞不含E、e,且一个第二极体为E,若不发生交换,则第一极体为EE,若发生交换,则第一极体只能是Ee,所以,第一极体为Ee和EE两种,D错误。15.答案:B解析: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有同源
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为减数分裂Ⅱ的后期,A正确;甲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个DNA分子,乙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2个DNA分子,B错误;甲细胞分裂后产生AAXBY或AaXBY两种基因型
的子细胞,C正确;形成乙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A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组合,发生了基因重组,同时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Y染色体上,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正确。第3练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1.答案:C解析:人
体的胰岛素基因只在胰岛B细胞中表达,属于奢侈基因,A项错误;生物体各种细胞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都相同,只是奢侈基因发生了选择性表达,B项错误;细胞分化的本质是不同的细胞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项正确;奢侈基
因和管家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D项错误。2.答案:A解析:诱导iPS细胞分化成所需器官后进行自体移植,避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A项正确;向肌肉细胞中移入4个关键基因,关键基因表达可使肌肉细胞成为iPS细胞,故
iPS细胞所携带遗传信息与肌肉细胞不完全相同,B项错误;关键基因表达使高度分化的细胞成为干细胞,降低了细胞的分化程度,C项错误;图示过程中iPS细胞只是分化形成神经细胞等不同的细胞,没有形成个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故没有体现iPS细胞的全能性,D项
错误。3.答案:C解析:处于离体状态的植物细胞,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下,可培养成完整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在生物体所有的细胞中,受精卵的分化程度最低,全能性最高,B正确;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其全能性受到限制,不容易表达,克隆羊的诞生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
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错误;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是基因在特定时空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4.答案:D解析: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称为端粒,染色体复制后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因此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或4
个端粒,A项错误;端粒酶中的RNA与核酶(有催化功能的RNA)作用不同,前者是逆转录的模板,后者起催化作用,B项错误;端粒的修复仅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C项错误;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
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由此可知,癌变的细胞在细胞分裂时端粒可能不会缩短,据此可推测,端粒酶在人体恶性肿瘤细胞中活性较高,D项正确。5.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CTL杀伤靶细胞的方式一,CTL与靶细胞接触后释放大量穿孔素,在穿孔素的作
用下,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渗透压改变,最终导致内容物大量溢出,细胞溶解死亡,而且溢出的细胞内容物会影响到周围细胞,故方式一属于细胞坏死;方式二,CTL表达信息分子,它被释放到细胞外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内相
关基因表达,最终被吞噬细胞摄取,导致细胞死亡,可见该细胞死亡并不危及相邻细胞,故方式二属于细胞凋亡。A、C、D错误,B正确。6.答案:C解析:依题意可知,nucl基因控制合成的DNA酶能使细胞中的DNA水解,属于细胞凋亡过程。而衰老细胞
最终的结果是凋亡,所以衰老细胞内nucl基因会被激活,A正确;某些胚胎细胞也会凋亡,所以nucl基因可在某些胚胎细胞中表达,B正确;DNA酶属于胞内蛋白,不会分泌到细胞外,不需要高尔基体“加工、运输和分泌”,C错误;该事实说明细胞凋亡
是由基因控制的,D正确。7.答案:C解析:细胞识别是细胞信号传导的前提,它是通过细胞膜结构实现的,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是该结构上有糖蛋白,A项正确;染色体结构动态变化指的是染色质形成染色体,染色体发生相应的行为变化,然后染色体重
新解旋形成染色质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在A、B、C、D中,染色体结构动态变化主要发生在A,B项正确;细胞分裂有助于细胞数目的增多,对生物体的生长是有利的,细胞分化有助于形成功能不同的细胞,衰老的细胞可被新细胞替代,
能够更好地执行相应的功能,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结构的形成等,A、B、C、D过程对生物体都有积极意义,C项错误;细胞分化过程中,如果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抑癌基因突变,则正常细胞可能会
转变为癌细胞,D项正确。8.答案:D解析:油桃枝条嫁接后发育成油桃树是正常的分裂、分化过程,不能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项错误;筛管细胞等细胞的细胞核退化,无法表达出全能性,B项错误;两个品种的遗传物质不同是导致油桃枝条细胞和毛桃主干细胞不同的根本原因,C项错误;从蛋白质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
化可体现在蛋白质种类、数量改变,D项正确。9.答案:D解析:结合题干,微丝是一种细胞骨架,细胞骨架的成分是蛋白质纤维,所以微丝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在细胞分裂时,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A项错误;非对称分裂的细胞中,细胞质DNA(即线粒体DNA)不均等分配,核DNA均等分
配,因此DNA不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B项错误;据题干可知,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在乳腺干细胞分裂时,接受较多线粒体的子细胞将发育为乳腺组织细胞,C项错误;结合题意“一些特定种类的干细胞会进行非对称分裂”及“与乳腺干细胞相比,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更
多的能量”可知,细胞可根据功能需求借助微丝调控线粒体的分布和分配,D项正确。10.答案:A解析:凋亡小体被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属于胞吞,不需要载体蛋白,但需要能量,清除的过程需要水解酶将凋亡小体内的物质分解,此过程也需要能量,A项错误;与凋亡相关的基因每个细胞都有,但是需要凋亡诱导因子与
细胞膜受体结合,才能激活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使凋亡关键因子DNase酶和Caspase酶被激活,因此控制DNase酶和Caspase酶合成的基因,每个细胞都有,B项正确;凋亡诱导因子和膜受体结合,给细胞传递信息,激活凋亡基因表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C项正确;细胞凋亡过程中,激活某些基因
表达,合成新的蛋白质,凋亡小体被吞噬细胞清除的过程中,有水解酶分解蛋白质,分解得到的氨基酸可以用于新蛋白质的合成,D项正确。11.答案:B解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由受精卵分化形成的不同组织细胞中,虽然DNA(基因)的种类和数量是相同的,但转录产生的RNA、翻译产生的蛋白质是不完
全相同的。一些对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极为重要的基因则不存在表达的选择性,而是在所有细胞中均表达,如题目中的丙酮酸激酶基因。据题表分析,β珠蛋白基因只在成红细胞中处于活动状态,而卵清蛋白基因则只在输卵管细胞中处于活动状态。12.答案:D解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不属于细
胞坏死,A错误;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该过程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无关,B错误;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C错误;据题意可知,溶酶体释放的胰凝乳蛋白酶可将细胞内的Bid蛋白分解成更多、更小的cBid,cBid与线粒
体膜、溶酶体膜结合,诱导其释放内容物,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这种诱导细胞凋亡的新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13.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自由基可攻击DNA,引起碱基对缺失、替换等,故能引起细胞癌变,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自由基攻击磷脂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B项错误;白化病是由基
因突变导致酪氨酸酶不能合成引起的,而不是由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C项错误;过程④自由基攻击DNA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蛋白质种类或数量发生改变,D项正确。14.答案:(1)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2
)葡萄糖分解成的丙酮酸和[H]进入线粒体产生大量ATP细胞自噬的发生(3)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4)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ATP(能量)(5)都受基因控制;都贯穿正常细胞生长发育全过程;都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
积极作用解析:(1)由“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降解自身结构或物质使细胞存活的自我保护机制”可知,与细胞自噬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溶酶体。溶酶体的主要功能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2)分析图1可知:当营养物
质充足时,胰岛素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AKT来抑制凋亡,激活的该酶一方面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且进一步促进葡萄糖分解生成的丙酮酸和[H]进入线粒体产生大量ATP,另一方面可激活mTor,从而抑制细胞自噬的发生。
(3)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4)据图2所示,当环境中营养物质或胰岛素缺乏时,mTor失活,酵母细胞会启动细胞自噬过程,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5)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的共同点是:都受基因控制
;都贯穿于正常细胞生长发育的全过程;都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15.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乳酸与锌离子结合可以抑制蛋白甲的活性,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进而加快有丝分裂后期的进程,而DNA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乳酸不能促进DNA复制,A错误;乳酸能促
进有丝分裂后期,进而促进分裂,B错误;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不发生在线粒体中,C错误;根据题目信息,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故敲除蛋白甲基因可升高细胞内蛋白乙的SUMO化水平,D正确。1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用DN
A酶或蛋白酶处理黏胶层会使其厚度变薄”可推知,黏胶层中含有DNA和蛋白质,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将物质A加入某植物的根边缘细胞悬液中,发现根边缘细胞的黏胶层加厚”可推知,物质A可导致根边缘细胞合成胞外物质增多,B正确;在营养缺乏条件下,细胞可通过细胞自噬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
能量,C正确;根边缘细胞是从植物根冠上游离下来的一类特殊细胞,物质A引起的根边缘细胞凋亡是外界环境引起的,不是该植物在胚发育时期基因表达的结果,D错误。大单元(四)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第1练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1.答案:A解析:豌豆花为两性花,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可以将父本植株上的一
朵花进行去雄、套袋处理,授以母本植株上未进行去雄处理的花的花粉,故正交和反交可同时在两个亲本中进行,A项正确;玉米是单性花植物,且为雌雄同株异花,进行杂交实验时,应对母本的雌花进行套袋处理,待父本雄蕊成熟时进行人工授粉,
若直接将不同性状的亲本间行种植,则不能排除同一株玉米雄花的花粉落到雌花柱头上的可能,即可能存在自交,B项错误;测交是将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前提是已知性状的显隐性,由于题中所述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未知,故无法通过测交的方法确定新性状个体的基因型,C项错误;在豌豆杂交
实验中,为了防止其他花粉干扰实验结果,可对母本进行去雄、套袋处理,若对豌豆植株直接进行套袋处理,豌豆则进行自交,D项错误。2.答案:C解析: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选项
C中的亲本表现两个性状,不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故选C。3.答案:A解析:孟德尔将纯合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1表现为高茎,F1自交,F2表现为高茎∶矮茎≈3∶1,在此实验基础上,孟德尔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在F2中出现了3∶
1的分离比?A项正确,B项错误;孟德尔所作假设内容之一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当时还没有提出基因和染色体的概念,也不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项错误;“F1实际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接近1∶1”
属于“检验推理”的内容,D项错误。4.答案:A解析:①②所示的过程为等位基因分离,A项正确;题图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所以不能体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项错误;A、a等位基因分离然后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则A∶a=1∶1,但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数量,C项错误;等位基因不同的根本原因
在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项错误。5.答案:B解析:甲、乙两个袋子分别代表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甲、乙两个袋子中的小球分别代表雄配子和雌配子,A项正确;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个袋子中不同种
类的小球(D、d)数量一定要相等,但甲袋子内小球总数量和乙袋子内小球总数量不一定相等,将甲袋子内的小球(D∶d=1∶1)总数增加到乙袋子内的小球(D∶d=1∶1)总数的10倍,模拟了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实际情况,B项错误;由于两个袋子内的小球都是D∶d=1∶1,所以最
终的模拟结果是DD∶Dd∶dd接近于1∶2∶1,C项正确;为了保证每种小球被抓取的概率相等,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放回原袋子再进行下一次抓取,D项正确。6.答案:D解析: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豌豆只能
自交。亲代群体中基因型及其比例为DD∶Dd∶dd=3∶2∶1,子一代中,3/6DD自交子代还是3/6DD,2/6Dd自交子代为(2/6)×(1/4DD+2/4Dd+1/4dd),1/6dd自交子代还是1/6dd,合并后子一代各基因型及比例为7/12DD、2/12
Dd、3/12dd。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子一代豌豆幼苗,赤霉素溶液能使大约1/2的矮茎豌豆变为高茎豌豆,则3/12dd豌豆幼苗长成植株后约一半表现为高茎,一半表现为矮茎,即约3/24dd表现为高茎,3/24dd表现为矮茎。故子一代
长成植株后高茎豌豆中DD的比例≈(7/12)/(7/12+2/12+3/24)=2/3,D项正确。7.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这对夫妇的表型正常,而所生的女儿患半乳糖血症,据“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可判断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其
受等位基因A/a控制,则这对表型正常夫妇的基因型都为Aa,正常儿子的基因型为1/3AA、2/3Aa,这个儿子与半乳糖血症致病基因携带者(Aa)婚配,理论上生一个患半乳糖血症女儿的概率为2/3×1/4×
1/2=1/12,A项正确。8.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非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非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或Bb,二者婚配,后代男孩的基因型为BB或Bb,可能秃顶,A项正确;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或bb,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二者婚配
,后代女孩的基因型为Bb或bb,可能秃顶,B项正确;非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二者婚配,后代的基因型为Bb,若为男孩则表现为秃顶,若为女孩则正常,因此生一个秃顶男孩的概率为1/2,C项正确;秃
顶男的基因型为Bb或bb,非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或Bb,二者婚配,后代女孩有可能秃顶,D项错误。9.答案:D解析: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连续自交,后代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其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如曲线Ⅰ所示,A项正确;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连续自交,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而矮茎纯合子占纯合子的一半,自交n代后矮茎纯合子所占整体的比例如曲线Ⅱ所示,B项正确;第一次自交后代基因型分别是1/4DD、1/2Dd、1/4dd,其中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不变,而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交后代中仍是高茎占3/4,所以每次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高茎的数量都
多于矮茎,C项正确;自交过程中D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d的基因频率,D项错误。10.答案:D解析:由题可知,将宽叶与窄叶两种纯合亲本间行种植得到F1,其中窄叶亲本所结籽粒发育成的植株中宽叶和窄叶均有,故窄叶为隐性性状,A正确;已知玉米的宽叶与窄叶是由单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设相关
基因为A/a,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间行种植玉米时,玉米既能自交也能杂交,亲本中A基因的频率为1/2,a基因的频率为1/2,则F1中窄叶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2×1/2=1/4,B正确;分析可知,
亲本中宽叶植株上的籽粒的基因型为AA、Aa,亲本中窄叶植株上的籽粒的基因型为Aa、aa,C正确;设从F1中选取的那部分宽叶植株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x,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x,让该部分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aa
)杂交,所得F2中宽叶∶窄叶=7∶5,则有1/2×(1-x)×1=5/12,x=1/6,若将从F1中选取的那部分宽叶植株(1/6AA、5/6Aa)自交,后代中隐性性状植株所占的比例为5/6×1/4=5/24,D错误。11.答案:B解析:由于含b基因的雄配子仅1/3可育
,因此雄果蝇Bb产生的可育配子类型与比例为B∶b=1/2∶1/2×1/3=3∶1,雌果蝇Bb产生的可育配子类型与比例为B∶b=1∶1,由于雄配子数远多于雌配子数,因此亲代产生的可育配子中B∶b≠2∶1,F1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3∶4
∶1,F1产生的雌配子中,B的比例=3/8+4/8×1/2=5/8,b的比例为1-5/8=3/8,故雌配子中B∶b=5∶3,A、C错误;F1个体产生的可育雄配子为B∶b=5/8∶3/8×1/3=5∶1,根据棋盘法可得出F2中BB∶Bb∶bb=25∶20∶
3,F2灰身果蝇中纯合子占5/9,B正确;Bb(♂)与bb(♀)杂交,雄配子为B∶b=3∶1,雌配子为b,所得F1中Bb∶bb=3∶1;Bb(♀)与bb(♂)杂交,雌配子为B∶b=1∶1,雄配子为b,所得F1中Bb∶bb=1∶1,D错误。12.答案:B解析: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
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就是AA、Aa这两种基因型的雌雄个体间的随机交配,AA占1/3、Aa占2/3,用配子概率法:产生雌雄配子的概率A占2/3,a占1/3,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4∶
4∶1。故选B。13.答案:(1)控制高茎和矮茎性状的基因为核基因(或控制高茎和矮茎性状的基因在细胞核中)(2)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开'测交'隐性纯合子(或矮茎豌豆)'性状分离(或F1自交得到的F2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假说—演绎(3)让紫花植株连续进行自交(让紫花植株连续进行自交,随着自交代数
的增加,开紫花的纯种植株所占的比例越高)解析:(1)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正反交实验可用于判断控制某性状的基因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若正反交的结果相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核基因。(2)为了解释F1自交产生的F2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这种现象,孟德尔提出了自己的假设:F1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并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观察后代的表型和分离比,从而验证了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该研究过程中孟德尔采取的科学方法为假说—演绎法。(3)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紫花植株的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紫花为显性性状,若
要获得更多开紫花的纯种植株,需让紫花植株连续自交,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纯合紫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上升,杂合紫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下降。14.答案:(1)显(2)子代中雌性个体的表型(3)雌雄个体均有两种表型实验步骤:分别让表型相同的子一代雌雄果蝇交配,统计子二
代的表型和数目。预期结果及结论:发生性状分离的子一代的表型为显性,另一种表型为隐性(4)若羽化8h后再分离培养,雄果蝇有可能已与不同性状的雌果蝇交配,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合理即可)解析:(1)判定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显隐性的方法有两
种,一种方法是让两个具有不同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只有一种表型,后代所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另一种方法是让两个表型相同的个体杂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后代中不同于亲本类型的性状为隐性,亲本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
(2)一对具有不同性状的雌果蝇和雄果蝇杂交,若子一代中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表型不相同,说明相关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亲本雌性个体的表型为隐性、雄性个体的表型为显性,子一代中雌性个体的表型为显性,雄性个体的表型为隐性。(3)若子一代中雌雄个体均有两种表型,则不能判定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若要判定该相
对性状的显隐性,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分别让子一代表型相同的雌雄个体交配,统计子二代的表型和数目,发生性状分离的子一代的表型为显性,另一种表型为隐性。(4)果蝇从蛹壳中羽化出来后8~12h即可交配。在第(3)小题所设计的实验中,需要在果蝇羽化后8h内对其进行分离
培养,原因是羽化8h以内的雌雄果蝇没有交配能力,若羽化8h后再分离培养,雄果蝇有可能已与不同性状的雌果蝇交配,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15.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全抗植株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A1A1、A1A2、A1a,抗性植株有两种基因型,分别为A2A2、A2a,
易感植株的基因型为a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共有六种杂交组合,子代都不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A错误;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aa)杂交,若抗性植株的基因型为A2a,其可产生两种配子,则子代中会出现抗
性∶易感=1∶1,B正确;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aa)杂交,若全抗植株的基因型为A1A2,其可产生两种配子,则子代中会出现全抗∶抗性=1∶1,C正确;全抗植株(A1a)与抗性植株(A2a)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A1A2、A1a)∶抗性(A2a)∶易感(aa)
=2∶1∶1,D正确。16.答案:D解析:细胞质基因在遗传时遵循母系遗传,并且进行杂交实验时,雄性不育个体只能作母本,利用①(P)dd和②(H)dd杂交时,(P)dd作母本,①和②杂交产生的后代都是(P)d
d,表现为雄性不育,A正确;②(H)dd、③(H)DD、④(P)DD均为雄性可育,其自交后代对应的基因型不变,分别是(H)dd、(H)DD、(P)DD,均为雄性可育,B正确;①(P)dd作母本,和③(H)DD杂交,获得的F1杂交种是(P)Dd,表现为
雄性可育,其自交的F2基因型为(P)DD、(P)Dd、(P)dd,其中(P)dd为雄性不育,其他为雄性可育,发生了性状分离,需要年年制种,C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①(P)dd和③(H)DD杂交后代的基因
型是(P)Dd,②(H)dd和③(H)DD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H)Dd,再以(P)Dd为父本,(H)Dd为母本进行杂交,其后代基因型为(H)DD、(H)Dd、(H)dd,均表现为雄性可育,D错误。第2练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1
.答案:A解析: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将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但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B错误;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
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不能体现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单独研究每一对均遵循分离定律,而只有当两对基因位于两
对同源染色体上时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2.答案:D解析:F2中既抗倒伏又抗锈病个体的基因型是ddRR或ddRr,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A项错误;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B项错误;F2中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
新品种占3/16,C项错误;F1的基因型为DdRr,每一对基因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D项正确。3.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基因A、a和D、d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
由组合定律,由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杂交,先分析一对基因Aa×aa,其子代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再分析另一对基因Dd×Dd,其子代有2种表型,比例为3∶1,故AaDd×aaD
d的后代会出现4种表型,比例为3∶3∶1∶1,B正确;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互换,则只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C错误;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若不发生互换,则自交后代出现2种表型,若发生互换,自交后代才会出现4种表型,
但比例一般不为9∶3∶3∶1,D错误。4.答案:D解析:Ⅰ、Ⅱ小桶代表雌、雄生殖器官,每只小桶内的D、d代表两种配子,故甲同学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过程,A项正确;Ⅲ、Ⅳ小桶代表非同源染色体,每只小桶中的不同种类小球代表等位基因,故乙同学模拟的是非同源染
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B项正确;雌雄配子数量可以不相等,C项正确;重复100次实验后,甲同学实验结果为DD约占25%,Dd约占50%,dd约占25%;乙同学实验结果为AB、Ab、aB、ab都约占25%
,D项错误。5.答案:C解析:单独分析高秆和矮秆这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后代高秆∶矮秆=1∶1,说明F1的基因型为Dd;单独分析抗瘟病与易染病这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后代抗瘟病∶易染病=1∶3,说明F1中有2种基因型,即Rr和rr,且比例为1∶1。综合
以上分析可判断出F1的基因型为DdRr和Ddrr。故选C。6.答案:C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黄花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红花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白花个体的基因型为aa__,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花(A_B_)∶黄花(A_bb)∶白花
(aaB_、aabb)=9∶3∶4,A项错误,C项正确;子一代中白花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B项错误;子一代红花个体(A_B_)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所占的比例为1/9,D项错误。7.答案:A解析:由F2表型及比例可知,该毛色性状由两
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故设黑色与白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由题意分析可知,一黑色家猫AABB与白色家猫aabb杂交,后代F1(AaBb)表现为黑色,F1个体间随机交配得F2,F2中表型及比例为黑色∶灰色∶白色=12∶3∶1,
其表型及基因型可能分别为黑色(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2Aabb)、灰色(1aaBB、2aaBb)、白色aabb。因此,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比例为(1+1)/12=1/6。8.答案:C解析: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
____,纯合子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四种,A错误;乳白花植株基因型为Aa____,若为AaBBdd时,其自交后代为AABBdd(白花)、AaBBdd(乳白花)、aaBBdd(黄花),B错误;基因型为AaBbDd植株自交后代会出现1/4AA__
__(白花)、1/2Aa____(乳白花)、1/4aa____(黄花和金黄花),C正确;AaBbDd植株与aabbdd测交后代中,1/2Aa____为乳白花,1/2aa____植株中,除aabbdd(金黄花)外,aaBbDd、aabbDd、aaBbdd都是黄花,比例为
3/8,D错误。9.答案:C解析:杂交组合①②为甲、乙正反交,所得F2表型分离比均约为15∶1,说明株高性状由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假定相关基因为A/a、B/b,F1基因型为AaBb,F2中aabb为半矮秆,其他基因型皆为高秆,A正确;由于两对基因独立
遗传,F1(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雌雄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16种,且每种结合方式概率相等,B正确;杂交组合①的F2中的高秆植株有A_B_、A_bb、aaB_,只有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F3表型比例才约为15∶1,C错误;杂交组合③中,F1(AaBb)×aab
b,所得F2高秆∶半矮秆=3∶1,杂交组合①的F2中高秆植株自交比例为3∶1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二者在高秆植株的比例为2/15+2/15=4/15,D正确。10.答案:C解析:B/b与F/f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Ⅱ号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
定律,A项错误;甲(BBee)与乙(bbEE)杂交,所得F1(BbEe)自由交配产生F2,F2中灰体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9/16B_E_,F2灰体长翅果蝇中纯合子(BBEE)所占比例为1/9,B项错误;Ⅱ、Ⅲ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因此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由交配
产生的F2中,灰体残翅个体的雌、雄比例为1∶1,C项正确;乙与丙(BBff)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BbFf,但由于B/b与F/f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基因b与F在一条染色体上,基因B与f在一条染色体上,且不发生
交换),F1自由交配产生的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FF∶BBff∶BbFf=1∶1∶2,表型及比例为黑体长翅∶灰体残翅∶灰体长翅=1∶1∶2,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分析题干信息,红色牵牛花有A基因、没有B基因和D基因,故红色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_bbdd,
紫色牵牛花有A基因和B基因、没有D基因,故紫色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_B_dd,其余均为白色牵牛花,因此偶数行的基因型为Aabbdd的牵牛花为红色,奇数行的基因型为AABbDd的牵牛花为白色,A正确;偶数行牵牛花(Aabbdd)自交后
,子代出现红色牵牛花(A_bbdd)的概率为3/4,B正确;由题干可知,牵牛花可异花传粉,奇数行基因型为AABbDd的牵牛花可自交,也可与偶数行基因型为Aabbdd的牵牛花杂交,由于牵牛花接受本植株花粉与其他植株花粉的概率不确定等,因此无法
确定子代出现紫色牵牛花的概率,C错误;偶数行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bbdd,能产生Abd和abd2种配子,奇数行牵牛花的基因型为AABbDd,能产生ABD、ABd、AbD、Abd4种配子,D正确。12.答案:(1)AABB×AAbb或aaBB×AAbb(2)①
③a.红色∶粉色∶白色=3∶6∶7'b.粉色∶白色=1∶1'c.红色∶粉色∶白色=1∶2∶1解析:(1)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或aabb,纯合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若让纯合白花植株和纯合红花植株杂交,产生的F1植株花色全为粉色,粉色的基因型可以
为AABb或AaBb,故亲本的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2)①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题图中的第一种类型;另一种是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b位于另
一条与之同源的染色体上,即题图中的第二种类型,还有第三种类型,即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A、b连锁,a、B连锁,如答案所示。③a.若AaBb基因的位置如第一种类型,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及比例为红色(1AAbb、2Aabb)∶粉色(2AABb、4Aa
Bb)∶白色(1AABB、2AaBB、1aaBB、1aabb、2aaBb)=3∶6∶7。b.若AaBb基因的位置如第二种类型,则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及比例为粉色(2AaBb)∶白色(1AABB、1aabb)=1∶1。c.若AaBb基因的位置如第三种类型,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及比例为红色
(1AAbb)∶粉色(2AaBb)∶白色(1aaBB)=1∶2∶1。13.答案:D解析: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两个矮秆突变体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
合定律,即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基因型为aabb,因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
B正确;由F2中表型及其比例可知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C正确;F2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共6份,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共2份,因此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共9份,纯合子为AABB共1份,因此高秆中纯
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14.答案:D解析: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亲本为Aabb,子代中原本为AA∶Aa∶aa=1∶2∶1,因此推测AA致死;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
=2∶1,亲本为aaBb,子代原本为BB∶Bb∶bb=1∶2∶1,因此推测BB致死,A正确;实验①中亲本为宽叶矮茎,且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由于AA致死,因此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
abb,B正确;由于AA和BB均致死,因此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C正确;将宽叶高茎植株AaBb进行自交,由于AA和BB致死,子代原本的9∶3∶3∶1剩下4∶2∶2∶1,其中只有窄叶矮茎的植株为纯合子
,所占比例为1/9,D错误。15.答案:(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替换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2)实验①和实验②的F1性状不同,F2的性状分离比不相同(3)AABB、aabbaaBB和aaBb
3/13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增添、替换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2)甲与丙杂交的F1为不成熟,子二代不成熟∶成熟=3∶1,所以甲的不成熟相对于成熟为显性,乙与丙杂交的F1为成熟,子二代成熟∶不成熟=3∶1,所以乙的不成熟相对于成熟为隐性。即
实验①和实验②的F1性状不同,F2的性状分离比不相同,故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3)由于甲的不成熟为显性,且丙为aaBB,所以甲是AABB;乙的不成熟为隐性,所以乙为aabb;则实验③的F1为AaBb,F2中成
熟个体为aaB_,包括aaBB和aaBb,不成熟个体占1-(1/4)×(3/4)=13/16;而纯合子为AABB,AAbb,aabb,占3/16,所以不成熟中的纯合子占3/13。第3练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1.答
案:C解析: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存在一对相同的基因(如AA),也可能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如Aa),③错误;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
基因的主要载体,④错误。2.答案:D解析:基因发生突变而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D符合题意。3.答案:D解析:摩尔根用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全部为红眼
果蝇,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A正确;F1相互交配,F2出现性状分离,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中出现白眼个体,雌雄表型不同,推测相关基因在X染色体上,B正确;设基因A控制红眼,基因a控制白眼,则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F1的基因型为XAXa、XAY
,F1中雌蝇(XAXa)与白眼雄蝇(XaY)杂交,后代出现四种基因型(XAXa∶XaXa∶XAY∶XaY=1∶1∶1∶1),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C正确;白眼雌蝇(XaXa)与红眼雄蝇(XAY)杂交,理论上后代中雄蝇(XaY)全部为白眼
,雌蝇(XAXa)全部为红眼,若后代有白眼雌蝇、红眼雄蝇例外个体,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但不能用显微观察证明,D错误。4.答案:C解析: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中男性少于女性,A项错误;若某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性患者是杂合子,该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儿子可能患病,也可能不患病,B项错误;抗
维生素D佝偻病男性患者一定会将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传递给他的女儿,因此,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性患者的女儿均患病,C项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D/d只位于X染色体上,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同时一对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夫妇
可生下正常男孩,女儿一定患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现有一女性患者(XAX-)与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的男性(XaY)结婚。①假设该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AXA,则后代的基因型及表型为XAXa(女儿高度近视)、XAY(儿子正常),后代的患病率为50%,与题
意吻合。②假设该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AXa,则后代的基因型及表型为XAXa(女儿高度近视)、XaXa(女儿正常)、XAY(儿子正常)、XaY(儿子正常),后代的患病率为25%,与题意不吻合。因此该女性患者的基因型
为XAXA,其与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的男性(XaY)结婚,所生女儿的基因型为XAXa,A项正确;该女性患者(XAXA)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其母亲,一条来自其父亲,则母亲的基因型为XAX-,高度近视,B项正确;人群中男性的基因型及表型为XAY(视力正常)、XaY(视力正常),
C项错误;人群中男女比例约为1∶1,男性全正常,但女性中存在患病和正常的,因此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低于50%,D项正确。6.答案:B解析:假设控制果蝇灰身和黑身的相关基因为B、b,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相关基因为R、r。单独分析每对性状,由实验一可知,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红眼(R)对白眼(
r)为显性;由实验二可知,果蝇的体色为常染色体遗传,眼色为伴X染色体遗传。仅考虑眼色,实验一中亲本的基因型为XrY、XRXR,F1的基因型为XRXr、XRY,F1自由交配得F2,R和r的基因频率不变,R的基因频率为
2/3,r的基因频率为1/3,A项正确;仅考虑体色,实验一中亲本的基因型为bb、BB,F1的基因型为Bb,F1自由交配得F2,F2灰身个体的基因型为1/3BB、2/3Bb,分析已知果蝇的体色为常染色体遗传,即无性别差异,而F2雌果蝇关于眼色的基因型为1/2XRXR、1/2
XRXr,故在灰身雌果蝇中纯合体(BBXRXR)所占的比例为1/3×1/2=1/6,B项错误;由实验二中F1的眼色可知,雌性个体全部为红眼,雄性个体全部为白眼,C项正确;表中实验一和实验二是纯种个体的正反交实验,可用于判断基因是
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D项正确。7.答案:B解析:只考虑有眼和无眼性状时,由于子代中有眼雌性∶有眼雄性∶无眼雌性∶无眼雄性=1∶1∶1∶1,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aa或XAXa×XaY,即
两亲本的表型不同,等位基因A—a所在染色体位置不能确定,A、D错误。根据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9∶3∶3∶1,可知等位基因B—b和D—d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又因雌性子代和雄性子代中的这两对相对性状没有出现性别差异,所以这两对等位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根据上述分析,雄性果蝇乙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Dd、aaBbDd或BbDdXaY,可见,雄性果蝇乙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A基因,C错误。8.答案:A解析:由芦花母鸡(ZBW)性反转后的芦花公鸡基因型仍为ZBW,与非芦花母鸡ZbW交
配,后代基因型为ZBZb(芦花公鸡)、ZBW(芦花母鸡)、ZbW(非芦花母鸡),WW胚胎不能存活。由此可知,子代芦花鸡中既有公鸡又有母鸡,非芦花鸡均为母鸡,子代母鸡与公鸡数量比为2∶1,子代芦花鸡与非芦花鸡数量比为2∶1,A错误,B、C、D正确。9.答案:A解析:G、g只位于X染色体上,
则该雄性基因型可能是XGY或XgY,杂合子雌性基因型为XGXg。若该雄性基因型为XGY,与XGXg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分别为XGXG、XGXg、XGY、XgY,在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父本XGY的G基因来自其母亲,因此G不表达,该
父本呈现白色;当母本XGXg的G基因来自其母亲,g基因来自其父亲时,该母本的g基因表达,表现为灰色,当母本XGXg的g基因来自其母亲,G基因来自其父亲时,该母本的G基因表达,表现为黑色,因此母本表型可能为灰色或黑色;F1中
基因型为XGXG的个体必定有一个G基因来自父本,G基因可以表达,因此F1中的XGXG表现为黑色;XGXg个体中G基因来自父本,g基因来自母本,因此G基因表达,g基因不表达,该个体表现为黑色;XGY的G基因来自母本,G
基因不表达,因此该个体表现为白色;XgY个体的g基因来自母本,因此g基因不表达,该个体表现为白色,综上所述,在亲本杂交组合为XGY和XGXg的情况下,F1中的XGXG、XGXg一定表现为黑色,当母本X
GXg也为黑色时,该群体中黑色个体比例为3/6,即1/2;当母本XGXg为灰色时,黑色个体比例为2/6,即1/3。若该雄性基因型为XgY,与XGXg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分别为XGXg、XgXg、XGY
、XgY,在亲本与F1组成的群体中,父本XgY的g基因来自其母亲,因此不表达,该父本呈现白色;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母本XGXg依然是可能为灰色或黑色;F1中基因型为XGXg的个体G基因来自母本,g基因来自父本,因此g表
达,G不表达,该个体表现为灰色;XgXg个体的两个g基因必定有一个来自父本,g可以表达,因此该个体表现为灰色;XGY的G基因来自母本,G基因不表达,因此该个体表现为白色;XgY个体的g基因来自母本,因此g基因不表达,该个体表现为
白色,综上所述,在亲本杂交组合为XgY和XGXg的情况下,F1中所有个体都不表现为黑色,当母本XGXg为灰色时,该群体中黑色个体比例为0,当母本XGXg为黑色时,该群体中黑色个体比例为1/6。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可知,B、C、D错误,A正确。10.答案:D解析:相关基因用B/b表示,Ⅰ2、Ⅱ3患病
,只含1100kb的条带,说明该条带代表致病基因;Ⅱ4含3条条带,故其含2种基因,为杂合子,其表型正常,说明致病基因为隐性(b),900kb和110kb的条带代表正常基因(B)。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Ⅰ1含900kb和110kb的条带,故其应为显性纯合子BB,Ⅰ2只含110
0kb的条带,故其为隐性纯合子bb,则Ⅱ3应不患病,故致病基因不位于常染色体上,该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正常基因900kb+110kb<致病基因1100kb,故正常基因增加一段DNA片段形成致病基因,B错误;若Ⅲ6的电泳
结果含有三条带,则其既含正常基因又含致病基因,只能为XBXb,一定为女性,C错误;根据电泳结果可确定Ⅱ4基因型为XBXb、Ⅱ5基因型为XBY,后代患病概率是1/4,D正确。11.答案:B解析:若基因A/a仅位于Z染色体上,雄鸟有3种基因型:ZAZA(正常眼)、ZAZa(正常眼)和ZaZa(疤眼
),B/b位于常染色体上,有3种基因型BB、Bb和bb,bb可使部分疤眼(ZaZa)个体表现为正常眼,故正常眼雄鸟基因型有2×3+1=7(种),A错误;由题干知,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基因A/a、B/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Abb与aaBB杂交所得F1为AaBb,F1产生Ab和aB两种
配子,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2∶1,表型及比例为正常眼∶疤眼=3∶1,B正确;若基因A/a、B/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ABB与aabb杂交所得F1为AaBb,F1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则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
B∶AaBb∶aabb=1∶2∶1,由于部分aabb为正常眼,故F2中正常眼∶疤眼>3∶1,C错误;若基因A/a、B/b独立遗传,则AAbb与aaBB杂交所得F1为AaBb,只考虑A、a,F2中A_∶aa=3∶1,只考虑
B、b,F2中B_∶bb=3∶1,bb可使部分aa(疤眼)表现为正常眼,故F2中正常眼∶疤眼>3∶1,D错误。12.答案:A解析:根据分析可推出,F1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礼服”)、XBXb(“礼服”)、XBY(“礼服”)和XbY(无“礼服”),比例为1∶1
∶1∶1,若F1个体自由交配,则F1群体中卵细胞的种类与比例为XB∶Xb=3∶1,精子的种类与比例为XB∶Xb∶Y=1∶1∶2,则F1个体自由交配所得F2的表型之比为雌“礼服”∶雌“无礼服”∶雄“礼服”∶雄
“无礼服”=(3/4×1/4+3/4×1/4+1/4×1/4)∶(1/4×1/4)∶(3/4×2/4)∶(1/4×2/4)=7/16∶1/16∶6/16∶2/16=7∶1∶6∶2,即A正确。13.答案:D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Ⅰ1和Ⅰ2生育的子女基因型
可能为IB(A)IB(A)、IB(A)i或ii,表型为AB型血或O型血,不可能出现B血型或A血型个体,A正确;由于Ⅱ4的血型为O型(ii),若Ⅰ3的血型为A型则至少携带一个IA基因,所以其基因型必为IAi,B正确;由题图可知,Ⅰ1和Ⅰ2生育的子女基因型可能为IB(A)IB
(A)∶IB(A)i∶ii=1∶2∶1,Ⅱ3的血型确定为AB型,则其为IB(A)i的概率为2/3,C正确;由于Ⅱ5为血友病(伴X隐性遗传病)患者,其基因型用XhY来表示,Ⅰ3和Ⅰ4正常,则Ⅰ
3为XHY,Ⅰ4为XHXh,因此Ⅱ4的基因型为1/2XHXH、1/2XHXh,而Ⅱ3正常,其基因型为XHY,因此生育患血友病孩子的概率为1/2×1/4=1/8,又Ⅱ3为IB(A)i的概率为2/3,Ⅱ4为ii,因此生育O型血的概率为2/3×1/2=1/3,因此Ⅲ1患血友
病且血型为O型的概率是1/8×1/3=1/24,D错误。14.答案:(1)不可能'如果有角和无角由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群体中不存在有角雌羊'不位于'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角为显性,群体中有角个体雌性应
多于雄性(2)有角雌×无角雄、无角雌×有角雄(3)能雄性中有角∶无角=3∶1,雌性中有角∶无角=1∶3解析:(1)如果控制有角和无角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有角和无角不应出现在雌性个体中,但群体雌性中存在这样的个体,所以控制有角和无角的基
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角为显性,雌性有角个体的基因型为XHXH、XHXh,无角个体的基因型为XhXh,即有两种基因型表现为有角,一种基因型表现为无角,而雄性则在两种基因型中只有一种表现为有角,故群体中有角个体雌性应多于雄性,因此不
位于X染色体上。(2)题中所给的个体均为纯合子,故有角雌和有角雄、无角雌和无角雄杂交,无论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从性遗传,子代表现是相同的。有角雌与无角雄杂交,如基因在X染色体上,相应的基因型为XHXH×XhY,子代中雌雄均为有角,如果是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从性遗传,相应的基因
型为HH×hh,子代雄为有角,雌为无角,伴性遗传和从性遗传两种方式下结果不同,能确定基因的位置;无角雌×有角雄,如果基因在X染色体上,基因型为XhXh×XHY,子代中雌为有角,雄为无角,如果是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从性遗传,基因型为hh
×HH,子代雄为有角,雌为无角,伴性遗传和从性遗传两种方式下结果不同,能确定基因的位置。(3)如果是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从性遗传,两组杂交结果子代均为Hh,雌雄交配子代雄性有角∶无角=3∶1,雌性有角∶无角=1∶3。15.答案:D解析:假设用A/a、B/
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XBXb和aaXbY,都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A正确;若控
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两对基因连锁,后代表型与性别相关联。若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则子代的结果只有两种表型,比例为1∶1,两种表型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若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则子代雌性
个体两种表型,雄性个体有两种表型,说明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B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性状与性别没有关联,则F1每种表型都应该有雌雄个体,C正确;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若F1
有两种表型为雌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D错误。16.答案:C解析:由于控制体型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用♀卷羽
正常鸡(FFZDW)与♂片羽矮小鸡(ffZdZd)杂交,F1代是♂FfZDZd和♀FfZdW,子代都是半卷羽;用♀片羽矮小鸡(ffZdW)与♂卷羽正常鸡(FFZDZD)杂交,F1代是♂FfZDZd和♀FfZDW,子代仍然是半卷羽
,正交和反交都与亲本表型不同,A正确;F1代群体Ⅰ和Ⅱ杂交不是近亲繁殖,可以避免近交衰退,B正确;为缩短育种时间应从F1代群体Ⅰ中选择母本(基因型为FfZdW),从F1代群体Ⅱ中选择父本(基因型为FfZDZd),可以快速获得基因型为FFZdW
和FFZdZd的个体,即在F2代中可获得目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的种鸡,C错误,D正确。大单元(五)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答案:C解析:肺炎链球菌的R型细菌没有荚膜、无毒性,S型细菌有荚膜、有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将活菌甲注射到小鼠1体内,小鼠1不
死亡,而将活菌乙注射到小鼠4体内,小鼠4死亡,说明活菌甲是无荚膜的R型细菌,活菌乙是有荚膜的S型细菌,A错误;注射②是将活菌甲与死菌乙混合后注射到小鼠2体内,结果从死亡的小鼠2体内分离出活菌乙,注射④是将分离出的活菌乙注射到小鼠4体内,结果是小鼠4死亡,说明死菌乙的体内有“转
化因子”,促使活菌甲转化为活菌乙,进而导致实验小鼠死亡,B错误;死菌乙对实验小鼠而言属于抗原,进入实验小鼠体内会引起特异性免疫,D错误。2.答案:C解析:由乙、丙两组实验中分别加入了蛋白酶和DNA酶可知,该实验的假设是“使肺炎链球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蛋白质或DNA”,甲组实验
只加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未加蛋白酶或DNA酶,因此甲组作对照,培养皿中应当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两种菌落,该实验控制自变量的方法用到了“减法原理”;乙组加入了蛋白酶,水解了S型细菌的蛋白质,排除了蛋白质
的干扰,丙组加入了DNA酶,S型细菌的DNA被水解,若乙组培养皿中有两种菌落,丙组培养皿中有一种菌落,则说明乙组肺炎链球菌发生了转化,而丙组未发生转化,从而说明使肺炎链球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DNA。3.答案:A解析:①的实验用苯酚氯仿法去除掉的是S型细菌中的绝大部分蛋白质,不是所有蛋白质,因此并不能
说明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4.答案:D解析:培养前在甲组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DNA,可使部分R型细菌发生转化,得到的菌落类型与丁相同,A项错误;丙组作为丁组的对照组,排除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复活的可能,B项错误;丁组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可以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不能说明使R型细菌发
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细菌的DNA,C项错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等,D项正确。5.答案:B解析:噬菌体专一性侵染大肠杆菌,若本实验用乳酸菌替代大肠杆菌,则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A错误;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保温时间过长,有部分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
中释放出来;时间过短,亲代噬菌体的核酸不能完全注入大肠杆菌内,因此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大,B正确;少数子代噬菌体的DNA的两条链中一条来自亲代,一条是新合成的,大部分子代噬菌体的DNA为新合成的,蛋白质全部是新合成的,C
错误;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沉淀中出现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错误。6.答案:A解析:被标记的亲代噬菌体侵染的是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因此大肠杆菌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不含32P或35S,A正确;若保温时间过短,32P标记的噬菌体有还未侵染大肠杆菌的,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不会导致沉
淀物中出现较高放射性;若搅拌不充分,35S标记的T2噬菌体会吸附在大肠杆菌上,沉淀物中出现较高放射性,B错误;若用一个32P标记的亲代噬菌体(两条DNA模板链被32P标记)侵染大肠杆菌,用的是未标记大肠杆菌体内的无放射性的原
料,则新合成的DNA子链均无放射性,只有两个噬菌体因DNA各含有一条标记的模板链而具有放射性,C错误;本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7.答案:A解析:同时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其遗传
物质是DNA,A错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少量存在于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B正确;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C正确;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RN
A是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D正确。8.答案:D解析: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随保温时间的变化应该是先增加再降低,不能用图甲表示,A错误;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较低,且与保温时间没有关系,不能用图甲表示,B错误;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含量的变化应该用图甲表示,C错误;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含量较高,且与保温时间没有关系,可用图乙表示,D正确。9
.答案:D解析:a过程表示用TMV蛋白质外壳感染烟叶,烟叶没有出现病斑,TMV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作用,A正确;b过程表示用HRV的RNA单独接种烟叶,烟叶出现病斑,其有侵染作用,B正确;c、d过程表示用TMV外壳和HRV的RN
A合成的“杂种病毒”接种烟叶出现病斑,并能从中分离出车前草病毒,说明该“杂种病毒”有侵染作用,表现病症为感染车前草病毒症状,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车前草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不是遗传物质,但未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10.答案:B解析:第
一组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则标记的是蛋白质,若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而DNA未进入,则上清液中放射性低,而沉淀物中放射性高,且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第二组实验用32P标记噬菌体,则标记的是DNA,若噬菌体的蛋白质进入大肠
杆菌而DNA未进入,则上清液中放射性高,而沉淀物中放射性低,且子代噬菌体无放射性。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11.答案:C解析:由实验目的及所学知识可知,微孔滤板不允许肺炎链球菌通过,但允许DNA分子通过,A项、B项正确;左侧透气塞的作用有过滤微生物、防止污
染,其不允许肺炎链球菌通过,C项错误。12.答案:B解析:S型细菌有多糖荚膜,菌落光滑,R型细菌没有多糖荚膜,菌落粗糙,因此可肉眼比较菌落或显微镜观察细菌区分两种细菌,A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DNA酶会变性失活,因此加热后DNA酶不能发挥催化作用,所以其中一条DNA单链不是被自身的DN
A酶降解的,B错误;由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实质上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了R型细菌的细胞内进行表达,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实质是基因重组,C正确;转化后的S型细菌中含有R型细菌的基因,因此转化菌与S型细菌性状不完全相同,D正确。13.答案:(1
)④①(2)蛋白质外壳和DNA(3)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解析:(1)32P标记的是①(磷酸基团),S元素位于R基上,故35S标记的是④(R基)。(2)噬菌
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是单独观察生物体内每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而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这是它被选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
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14.答案:(1)18O不一定含有(2)100%、0(3)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4)让两组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离心,比较沉淀物中放
射性强度大小,放射性强度很低的是第一组噬菌体,放射性强度较高的是第三组噬菌体解析:(1)第二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所以蛋白质外壳中存在的氧元素是18O。一般来说,第三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DNA中不一定含有14C,只有少量子代噬菌体含有原噬菌体DNA的一条链。(2)
假设在第一组实验中,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由于大肠杆菌用32P标记,而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所以从细菌体内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和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100%、0。(3)第二组与第三组实
验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分别是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4)若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噬菌体标签脱落,无法辨别,可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鉴别:让两组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离心,比较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大小,放射性强度很低的是第一
组噬菌体,放射性强度较高的是第三组噬菌体。15.答案:C解析: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短时间保温后,搅拌、离心,上清液含有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为被T2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分析可知,①组中15N不
具有放射性,故检测不到放射性;②组的沉淀物放射性很高,上清液放射性较低;③组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有较强的放射性;④组的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故选C。16.答案:D解析:步骤①中,酶处理后要保证底物完全水解,A错误;甲或乙的加入量属于无关变量,应相同,故甲
或乙的加入量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液体培养基利于营养物质和细菌充分接触,加快物质交换的速度,有利于细菌转化,C错误;S型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R型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通过鉴定细胞形态或观察菌落可以确定是否出现S型细菌,D正确。第2练DNA的结构、复制及基因
的本质1.答案:B解析:DNA的基本骨架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形成的,由C、H、O、P元素组成,A错误;DNA分子是由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每一条链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所以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正
确;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称为基因,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状。并非所有片段都有遗传效应,C错误;DNA分子中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与氢键无关,D错误。2.答案:C解析:图中①是氢键,②是脱氧核苷酸链的3′端,③是5′端,A项错误
;碱基A和T之间有两个氢键,碱基G和C之间有三个氢键,因此G+C含量高时DNA分子的相对稳定性较高,B项错误;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项正确;DNA分子的两条链反向平行,a链与b链的碱
基互补配对,D项错误。3.答案:C解析: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基因以染色体为载体,细胞质基因不是以染色体为载体;唾液淀粉酶基因只在唾液腺细胞中表达;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两者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中的碱基对具有特定的排列顺序
。4.答案:C解析: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脱氧核糖上连接碱基和磷酸,A错误;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用3个氢键连接物相连,B错误;制成的模型中,A和T、C和G的分子数分别相等,所以A+C的量等于T+G的量,C正确;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位于主链的外侧,D错误。5.答案:C解析:该
基因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上,A错误;①处的化学键为氢键,DNA聚合酶不能催化氢键的形成,B错误;该基因中A占20%,则T占20%,G和C分别占30%,该基因中(C+G)/(A+T)=3/2,根据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C+G)/(A+T)的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C+G)/(A+T)的值,因此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G)/(A+T)也为3/2,C正确;将该基因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占2/23=1/4,
D错误。6.答案:D解析:DNA复制起始位点是解旋酶与DNA的初始结合位点,使DNA解旋后并开始复制,A正确;DNA的两条链在复制起始位点解旋后都可以作为复制模板,B正确;DNA两条链为反向平行,DNA复制时的多
起点双向复制可提高DNA分子的合成效率,C正确;DNA中不含尿嘧啶,故DNA复制过程中不会利用外源的尿嘧啶类似物,D错误。7.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因为DNA能够强烈地吸收紫外线,用紫外光源照射离心管,可以透过离心管在感光胶片上记录DNA带的位置,且15N是稳定性核素,不具有放射
性,A错误;若DNA是全保留复制,第一代会含有两条链都含15N标记的DNA和两条链都含14N标记的DNA,则会出现居下和居上的2条DNA条带,因此根据第一代只出现一条居中的DNA条带,可以排除DNA是
全保留复制,B正确;大肠杆菌在进行DNA分子复制时需要用到解旋酶和DNA聚合酶,不需要限制酶,C错误;DNA聚合酶在DNA分子复制过程起到催化底物脱氧核苷酸分子聚合形成子代DNA的作用,而不是传递信息,D错误。8.答案:D解析:因为DNA进行的是半保留复制,因此14N/
14N的双链DNA置于含15N的培养基中复制一次得到的产物是2个14N/15N的双链DNA分子,密度为中,对应图c;2个组成为14N/15N的DNA进行第二次复制,共得到4个DNA,含2个组成为14N/15N的DNA,2个组成为
15N/15N的DNA,密度分别为中和大,对应图e;第三次复制共得到8个DNA,2个组成为14N/15N,6个组成为15N/15N,密度分别为中和大,对应图b,D正确。9.答案:B解析:DNA分子中共有10000个碱基,其
中胞嘧啶3000个,DNA第三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3-1)×3000-(22-1)×3000=1.2×104(个),B项错误。10.答案:A解析:根据Rep蛋白的功能可推断出,Rep蛋白应为解旋酶,该酶能破坏氢键,A错误;DNA结
合蛋白缠绕在DNA单链上,可防止单链之间重新螺旋化,B正确;根据材料推断Rep推动复制叉移动是通过水解ATP提供能量,C正确;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正确。11.
答案:C解析:复制泡的逐渐扩大与解旋酶逐渐打开氢键和DNA聚合酶催化子链形成有关,A正确;在复制泡的扩大过程中,解旋酶打开氢键,子链形成时,新的脱氧核苷酸上的碱基和母链上的碱基之间自动形成氢键,B正确;图示的复制方式从一个起点开始,每一条
子链从起点开始向两侧复制,两侧中一侧为连续复制,一侧不连续复制,C错误;由于DNA是环状,子代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由于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子代DNA中含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D正确。12.答案:D解析:N是由M细胞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没有DNA的丢失,由于TDNA插
入到水稻细胞M的某条染色体上,所以M细胞含有TDNA,因此N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含有TDNA,A正确;N植株的一条染色体中含有TDNA,可以记为+,因此N植株关于是否含有TDNA的基因型记为+-,如果自交,则子代中相关的基因型为++∶+-∶--=1∶2∶1,有3/4
的植株含TDNA,B正确;M中只有1个DNA分子单链上的一个C脱去氨基变为U,所以复制n次后,产生的子细胞有2n个,但脱氨基位点为A—U的细胞只有1个,所以这种细胞的比例为1/2n,C正确;如果M经3
次有丝分裂后,形成子细胞有8个,由于M细胞DNA分子单链上的一个C脱去氨基变为U,所以是G和U配对,所以复制三次后,有4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C—G,3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A—T,1个细胞脱氨基位点为U—A,因此含TDNA且脱氨基位点为A—T的细胞占3/8,D错误。13.答案:C解析:a管中条
带为重带(15N/15N),b管中条带为中带(14N/15N),c管中条带为轻带(14N/14N)和中带(14N/15N)。由题干信息“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位置分布”可知,本实验所用技术包括同
位素标记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A项正确;大肠杆菌在带15N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多代后,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绝大部分条带为15N/15N,即重带,B项正确;c管中的条带包括一条中带和一条轻带,即DNA包括14N/15N和14N/14N,C项错
误;据图可知,整个实验中的DNA经离心后,出现15N/15N、14N/15N和14N/14N三种条带,可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项正确。14.答案:(1)半保留复制(2)解旋DNA聚合(3)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4)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和磷酸氢键碱基互补配对解
析:(1)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子代DNA保留了母链中的一条。(2)由题中图示知,A酶是解旋酶,破坏了DNA分子两条链中的氢键,使DNA分子解开螺旋;B酶催化DNA子链的合成,为DNA聚合酶。(3)题中图甲为DNA复制,发生在绿色植物幼叶细胞的细胞核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4)题图乙中4为胸腺嘧啶,5为脱氧核糖,6为磷酸,三者构成的7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5.答案:(1)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DNA60(2)全保留复制重带和轻带两种条带(3)15N解析:(1)本实验运用的主要技术为同位素
标记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步骤Ⅰ的目的是标记大肠杆菌中的DNA。出现试管④的结果至少需要DNA复制两次,每次复制的时间为30min,因此至少需要60min才会出现试管④的结果。(2)复制一代后离心只有1条中等密度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不会为全
保留复制。如果DNA的复制方式为分散复制,则每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既保留母链部分又有子链部分,则可能出现不了清晰的条带,而半保留复制能出现清晰的重带和轻带两种条带。(3)若中带比以往实验结果所呈现的略宽,其
原因可能是新合成的DNA单链中N元素仍有少部分为15N。16.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延伸进行时2条链延伸速率相等,甲时①比②短,说明①在此前延伸时暂停过,而乙时①比②长,说明②在延伸时暂停过,A正确;甲时①和②等长的
部分两条链中A和T是互补的,这段区间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相等,若②比①长的部分不存在A和T,那么两条链A、T之和是相等的,B正确;丙时复制结束,①和②作为该DNA的两条子链等长而且互补,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①中A、T之和与②中A、T之和一定相等,C正确;DN
A子链延伸的方向都是5′端到3′端,①和②是一个DNA复制产生的两条子链,二者反向平行,②又和其模板链反向平行,所以②的模板链和①方向相同,都是5′端指向解旋方向,D错误。17.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修复过
程中需要将损伤部位的序列切断,因此需要限制酶的参与;同时修复过程中,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需要依次连接,要借助DNA聚合酶,A正确;填补缺口时,新链即子链的延伸方向为5′到3′的方向进行,B正确;DNA有害损
伤发生后,在细胞增殖中进行修复,保证DNA复制的正确进行,对细胞最有利,C错误;癌症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累积突变的结果,随年龄增长,XP患者几乎都会发生皮肤癌的原因,可用突变累积解释,D正确。第3练基因的表达1.
答案:D解析:题中显示,叠氮脱氧胸苷(AZT)可与逆转录酶结合并抑制其功能,而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因而叠氮脱氧胸苷(AZT)可直接阻断逆转录过程,而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均不需要逆转录酶,即D正确。2.答案:C解析:lnc
RNA为单链,5′端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只与一个核糖相连,其他的磷酸基团都与两个核糖相连,A正确;由题意可知,lncRNA能和DNA形成稳定的三螺旋复合物,影响DNA解旋而影响转录过程进而实现基因的表达调控,B正确;三螺旋
复合物由双链DNA和lncRNA形成,DNA中嘌呤和嘧啶数量相等,但lncRNA中嘌呤和嘧啶数量可能不等,C错误;三螺旋复合物中DNA与RNA并存,DNA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含碱基A、T、G、C,RNA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含碱基A、U、G、C,三螺旋复合物中最多含5种碱基、8种核苷酸,D正
确。3.答案:A解析:翻译时,核糖体是在mRNA上移动,因此“核糖体移框”不会改变基因的结构,也不改变mRNA上的密码子序列,A项错误,B项正确;“核糖体移框”读取两个或者四个碱基的“距离”,会导致结
合的tRNA出现变化,氨基酸的顺序可能发生改变,也有可能会导致mRNA上提前或者延后出现终止密码子,C、D两项正确。4.答案:A解析:tRNA和qtRNA均为单链结构,但有部分碱基可进行碱基互补配对,A项错误;据题中信息可知,四联体密码子由四个碱基组成,则种类有4×4×4×4=256种,而四联体
密码子可以额外编码非标准氨基酸,假设一种四联体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且不考虑终止密码子,那么理论上四联体密码子可以编码256种氨基酸,B项正确;tRNA识别由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的密码子,qtRNA识别mRNA上由相邻的四个碱基组成的四联体密码子,所以对于
同一mRNA片段,采用tRNA与qtRNA翻译得到的肽链不同,C项正确;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四联体密码子可以额外编码非标准氨基酸,如带化学修饰的氨基酸,所以四联体密码系统可以应用于生产含复杂化学修饰的蛋白质,D项正确。5.答案:D解析:一
个mRNA上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从而提高翻译效率,A项错误;可根据合成多肽链的长短来判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长的是先开始翻译的,因此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的方向是5′端→3′端,B项错误;多肽经内质网加工后不一定全部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
,C项错误;四氯化碳中毒时,会使肝细胞内质网膜上的多聚核糖体解聚及脱落,导致蛋白质无法进入内质网加工,D项正确。6.答案:B解析:题图中字母“A”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TP中的“A”为腺苷,A项正确;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碱基
互补配对,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反密码子,题图中存在AUG、CUA、UUU、GCU、UUG、CUA、AUU、UGC、UAA共9个8种密码子,其中UAA没有对应的反密码子,则合成上述多肽链需要7种tRNA,B项错误;若缺失一个碱基,则翻译出的第5
个氨基酸的密码子是UGC,为半胱氨酸,C项正确;若箭头处缺失一个碱基,再去掉相邻的—GC—,则只减少一个密码子,其余顺序不变,最终翻译出的多肽链只减少一个氨基酸,D项正确。7.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圆粒豌豆种子中淀粉含量高而蔗糖含量较低,皱粒
豌豆种子中淀粉分支酶异常,种子中淀粉含量降低,而蔗糖含量升高,甜度较高,A项正确;由题意可知,豌豆种子中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R/r)会影响豌豆种子的形态和甜度,说明基因与其所控制的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B项正确;R/r通过控制淀
粉分支酶的合成控制豌豆种子的形态和甜度,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C项正确;与基因R相比,基因r控制合成的异常淀粉分支酶少了61个氨基酸,说明基因r转录生成的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D项错误。8.答案:C解析:①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过程,不同细胞中表达的基因有可能相同,如呼吸酶基因在几乎所有活细胞中都表达,A项错误;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反密码子存在于tRNA上,B项错误;基因控制性状一般有两条途径,豌豆的紫花性状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
,C项正确;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多种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故某段DNA上发生核苷酸序列的改变,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D项错误。9.答案:C解析:图中的①为tRNA,一种tRNA通常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A正确;②为核糖体,③为mRNA,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
动方向为5′→3′,由起始密码子为AUG可知,b端为5′端,故核糖体沿mRNA从b至a移动,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④为识别终止密码子并引起肽链释放的蛋白质,不由核苷酸构成,不能与m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由③mRNA的
碱基序列决定,D正确。10.答案:A解析:图中①②为RNA的自我复制,③为翻译过程,三个过程碱基配对方式相同,A正确;由图可知,病毒RNA复制所需的酶是以病毒的+RNA为模板合成的,不由宿主细胞直接提供,B错误;①②过程
为RNA复制,所需嘌呤数目不一定相同,原因是RNA为单链,其中的嘌呤碱基数目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目,C错误;该病毒遗传物质是+RNA,通过①②两过程将遗传物质传给子代,不是通过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传递给子代,D错误。11.答案:B解析:图示分析:①是转录过程
,②是翻译过程,⑤是由基因突变导致合成异常的血红蛋白,从而导致镰状红细胞的产生。②是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mRNA、tRNA和rRNA等参与,A错误;镰状细胞贫血可通过基因检测来确诊,也可通过观察血细胞形态来确诊,B正确;白化病是由患者机体缺少酪氨酸酶而
导致的,C错误;①②④表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D错误。12.答案:C解析:图中,①为转录,②为翻译,与翻译相比,转录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T—A,A错误;tRNA的3′端结合氨基酸,空载tRNA的3′端结合特定氨基酸后转变为负载tRNA,B错误;由肽链
的长度可推知,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向左,所以终止密码子与a距离最近,d结合过的tRNA最少,C正确;由图可知,当氨基酸缺乏时,空载tRNA既可进入细胞核抑制转录过程,也可激活蛋白激酶来抑制翻译过程,D错误。13
.答案:(1)自由基(2)RNA聚合miRNA(3)P蛋白能抑制细胞凋亡,miRNA表达量升高,与P基因的mRNA结合并将其降解的概率上升,导致合成的P蛋白减少,无法抑制细胞凋亡(4)可通过增大细胞内circRNA的含量,靶向结合miRNA使其不能
与P基因的mRNA结合,从而提高P基因的表达量,抑制细胞凋亡解析:(1)放射刺激心肌细胞,可产生大量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导致放射性心肌损伤。(2)RNA聚合酶能催化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
前体mRNA。由图可知,miRNA既能与mRNA结合,降低mRNA的翻译水平,又能与circRNA结合,提高mRNA的翻译水平,故circRNA和mRNA在细胞质中通过对miRNA的竞争性结合,调节基因表
达。(3)P蛋白能抑制细胞凋亡,当miRNA表达量升高时,大量的miRNA与P基因的mRNA结合,并将P基因的mRNA降解,导致合成的P蛋白减少,无法抑制细胞凋亡。(4)根据以上信息,除了减少miRN
A的表达之外,还能通过增大细胞内circRNA的含量,靶向结合miRNA,使其不能与P基因的mRNA结合,从而提高P基因的表达量,抑制细胞凋亡。14.答案:(1)②④⑤'③④(2)tRNA(或转运RNA)'不一定'密码子具有简并性(3)携带遗传信息、转运氨基酸、组成核糖体'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
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4)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解析:(1)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能发生A—U碱基配对的有转录(②)、RNA复制(④)、翻译(⑤)过程。正常人体细胞不会出现逆转录和RNA复制,即③④。(2)图B中②表
示tRNA,可以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①的某一碱基发生改变,对应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改变。(3)RNA有多种功能:少数酶是RNA,即某些RNA有催化功能;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RNA是核糖体的构成成
分;mRNA携带着从D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tRNA可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一个①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了翻译的效率。(4)基因控制性状有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其中豌豆的圆粒和皱
粒与细胞内的淀粉分支酶有关,这说明基因对该性状的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15.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氨基酸甲是一种特殊氨基酸,迄今只在某些古菌(古细菌)中发现含
有该氨基酸的蛋白质,所以要在大肠杆菌中合成含有甲的肽链,必须往大肠杆菌中转入氨基酸甲,②正确;又因古菌含有特异的能够转运甲的tRNA(表示为tRNA甲)和酶E,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生成携带了甲的tRNA甲(表示为甲-tRNA甲),
进而将甲带入核糖体参与肽链合成。tRNA甲可以识别大肠杆菌mRNA中特定的密码子,从而在其核糖体上参与肽链的合成。所以大肠杆菌细胞内要含有tRNA甲的基因以便合成tRNA甲,大肠杆菌细胞内也要含有酶E的基因以便合成酶E,催化甲与tRNA甲结合,⑤⑥正确。肽链的合成过程需要能量(ATP
),但是大肠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提供能量。16.答案:C解析: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从而启动转录,A正确;基因表达中的翻译是核糖体沿着mRNA的5′端向3′端移动,B正确;由题图可知,抑制CsrB基因转录会使CsrB的RNA减少,使Cs
rA更多地与glgmRNA结合形成不稳定构象,最终核糖核酸酶会降解glgmRNA,而glg基因编码的UDPG焦磷酸化酶在糖原合成中起关键作用,故抑制CsrB基因的转录能抑制细菌糖原合成,C错误;由题图及C选项分析可知,若CsrA都结合到CsrB上,则CsrA没有与glgmRNA结合,从
而使glgmRNA不被降解而正常进行,有利于细菌糖原的合成,D正确。大单元(六)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1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答案:D解析:用X射线、紫外线照射青霉菌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以获得高产青霉素菌株,A项不符合题意;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DN
A的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使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发生改变引起的,B项不符合题意;囊性纤维病是由编码某跨膜蛋白的基因缺失3个碱基对,使跨膜蛋白结构异常引起的,C项不符合题意;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获得无子番茄与
基因突变无关,D项符合题意。2.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该膜蛋白基因含有重复序列,若CTCTT重复次数改变,则由于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即会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CTCTT重复次数增加,该基因中嘧啶碱基的比例不变,B错误;CTCTT重复6次,碱基对增加数量是3的整数倍,重复序列之
后的密码子没有变化,所以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变,C正确;CTCTT重复次数增多,可能会影响该基因的功能,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D错误。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基因作为转录模板的一条DNA链中的碱
基序列由CGT变为TGT,导致所编码蛋白中的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说明该病是由于碱基对发生替换造成的,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SLC基因突变导致其所编码的锰转运蛋白的氨基酸的种类发生改变,所以相应的功能改变,B正确;由于转录模板的基因序列由CGT变为TGT,所以编码的mRNA序列由GCA变为ACA
,C错误;tRNA上的反密码子和密码子配对,所以识别并转运丙氨酸和苏氨酸的tRNA不同,D正确。4.答案:C解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A正确;原癌基因负责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
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正常健康人体细胞的染色体上也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B正确;图中A基因正常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控制细胞的分裂;当A基因突变以后,其表达的蛋白质不起作用,导致细胞分裂失控,所以A基因属于抑癌基因,C错误,D正确。5.答案:C解析:Kras原癌基因的主
要功能是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A正确;致癌因子可导致基因突变,DCC抑癌基因也会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而突变,B正确;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间期,核DNA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但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粒连接,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
为二,但核DNA数目不变,C错误;据图可知,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因此患结肠癌的多为老年人,D正确。6.答案:D解析:基因型为XAYa的个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A和a基因位于X、Y这对同源染色体上,随着X染色体、Y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不
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会形成新的基因型,也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减数分裂Ⅰ的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交换,导致基因
重组,C错误;基因工程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其遗传学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D正确。7.答案:C解析: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染色体互换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A正确;一般状况下,染色体越长,说明染色体上基因片段越长,可交叉的基因数
目就越多,B正确;题图中,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片段在A和B,a和b中间的部分,故非姐妹染色单体上A与B的等位基因没有发生交换,故该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只有AB和ab两种,C错误;交换是基因重组的一种常见类型,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8.答案:
A解析:乙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A和a是隐性突变的结果,可产生AB、aB、ab三种配子,A项正确,B项错误;丙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可产生AB、aB、Ab、ab4种配子,C项、D项错误。9.答案:C解析:LDL受体缺失,则LDL不能将胆固醇运进细
胞,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A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PCSK9基因的某些突变不一定会导致PCSK9蛋白活性发生改变,则不影响血浆中LDL的正常水平,B正确;引起PCSK9蛋白活性增强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表面LDL受体数量减
少,使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增加,C错误;编码apoB100的基因失活,则apoB100蛋白减少,与血浆中胆固醇结合形成LDL减少,进而被运进细胞的胆固醇减少,使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D正确。10.答案:B解析:F1个体有性生殖过程中
,在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互换均可发生基因重组,A、C、D正确;F1个体不一定继承西门塔尔牛与本地土黄牛全部优良性状,基因的遗传是随机的,B错
误。11.答案:C解析:p53基因是抑癌基因,这类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癌变,A正确;p53基因是抑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凋亡,B正确;依据题意,circDNMT1通过与抑癌基因p5
3表达的蛋白结合诱发乳腺癌,则circDNMT1高表达会使乳腺癌细胞增殖变快,C错误;circDNMT1的基因编辑可用于乳腺癌的基础研究,D正确。12.答案:A解析:太空辐射导致的变异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B
错误;突变是不定向的,中国热科院生物所只是对变异进行了选择,C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据题干信息不能得出“中辐1号”与亲本产生了生殖隔离,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D错误。13.答案:C解析:由表格可知,碱基对G/C突
变为A/T,在his+突变为his-过程中,基因中核苷酸的种类(共4种)和数量均未发生改变,A正确;继续培养突变株his-时,个别培养基上长出了his+菌落,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低频性和不定向性,B正确;据表格数据可知,
his+相应的碱基对序列有TGG和ACC,故其控制组成产生组氨酸所需要的酶中可能含有苏氨酸(密码子ACC),也可能含有色氨酸(密码子为UGG),C错误;his-菌株中控制有关酶的基因突变后出现了终止密码子U
GA,导致翻译提前终止,D正确。14.答案:A解析:水平基因转移可能增加了受体生物种群的基因种类,所以对受体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有影响,A错误;肺炎链球菌的R型转化为S型是水平基因转移的结果,B正确;将基因转移到不同种生物中
能够正常表达,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C正确;水平基因转移增加了受体生物种群的基因数量和种类,可能导致新功能和新性状的产生,从而促进新类群的起源和分化,D正确。15.答案:(1)伴性遗传'(2)棒眼红眼'隐性纯合致死'雌(3)③'突变为
终止密码子,蛋白质停止表达'(4)X染色体上的可见(或X染色体上的显性)'常染色体(或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解析:(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伴性遗传。(2)由M5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路线可知P
:XBrXBr(棒眼杏红眼)×XbRY→F1:XBrXbR、XBrY,XBrXbR×XBrY→F2:XBrXBr(棒眼杏红眼雌蝇)、XBrXbR(棒眼红眼雌蝇)、XBrY(棒眼杏红眼雄蝇)、XbRY(死亡)。则F2雌
蝇基因型为:XBrXBr、XBrXbR,因此F2代中雌蝇的两种表型分别是棒眼杏红眼和棒眼红眼,由于F2代没有野生型雄蝇,雌蝇数目是雄蝇的两倍,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了伴X染色体隐性纯合致死基因突变,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型为雌果蝇的细胞内。(3
)突变①19号密码子ACU→ACC,突变前后翻译的氨基酸都是苏氨酸;突变②4号密码子AAC→AAA,由天冬酰胺变为赖氨酸;突变③20号密码子UUA→UGA,突变后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因此上述突变基因可能对应图中的突变③,突变后终止翻译,使胚胎死亡。(4)图1所
示的突变检测技术优点是除能检测上述伴X染色体隐性完全致死基因突变外,还能检测出果蝇X染色体上的可见基因突变,即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突变和隐性基因突变;该技术检测的结果需要通过性别进行区分,不能检测出果蝇常染色体上的基
因突变,包括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突变和显性基因突变。16.答案:C解析:ALDH2基因某突变会使ALDH2活性下降或丧失,使乙醛不能正常转化成乙酸,导致乙醛积累危害机体,东亚人群中ALDH2基因发生该种突变的频率较高,故与高加索人群相比,东亚人群饮酒后面临的风险更高,A正确;头孢
类药物能抑制ALDH2的活性,使乙醛不能正常转化成乙酸,导致乙醛积累危害机体,故患者在服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应避免摄入含酒精的药物或食物,B正确;ALDH2基因突变人群对酒精耐受性下降,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
状,C错误;目前可以通过微胶囊技术包裹酶形成酶制剂,使其不被胃蛋白酶消化,故饮酒前口服ALDH2酶制剂能加速乙醛分解为乙酸,预防酒精中毒,D正确。17.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可知: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为连锁关系,正常情况下,测交结果只能出现
两种表型。但题干中某个体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类似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结果,推测该个体可产生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且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两对等位基因被易位到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C正确。第2练染色体变异1.答案:C解析:若在位点a插入只含几个碱基对的m,由于插入位点在无效片段,没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在位点b插入的是“只含几个碱基对的DNA片段”,而不是“染色体某一片段”,会导致基因B结构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属于基因突变,不属于染色体变异,B错
误;若在位点a插入有效片段m,这种导入外来基因的操作属于基因工程范畴,借助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若在位点b插入有效片段m,会改变基因B的DNA分子结构,但插入的基因m很可能会正常表达,D错误。2.答案:B解析:若异常染色体结构为abc·dfgh
,与正常染色体结构比较可知,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A错误;若异常染色体结构为abc·deffgh,与正常染色体结构比较可知,是染色体片段重复引起的,果蝇的复眼由正常眼变成棒眼属于该变异类型,B正确;若异常染色体结构为abc·fghde,与正常染色体结构比较可知,该染色
体上基因座位改变,基因数量未改变,可能会影响生物性状,C错误;若异常染色体结构为abc·defpq,与正常染色体结构比较可知,该变异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易位造成的,D错误。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P元件可引起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易位,但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A错误;P元件对应的翻译产物可
抑制P元件易位,使体细胞表现正常,B正确;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易位的发生,C正确;P型母本的卵细胞与M型父本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P型母本,其中含有抑制P元件易位的蛋白因子,所以子代均可育,D正确。4.答案:B解析:题
图示可知,题图甲属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c)”引起的变异,题图乙属于“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引起的变异,题图丁属于“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而题图丙为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变异,A项错误;在减数
分裂过程中,受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题图甲、题图丁所示的染色体结构改变、题图乙所示的染色体数目增加均有可能发生,图丙所示的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项正确;若题图乙为一个精原细胞,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正常配子和异常配子,C项错误;染色体变异(如染色体结构改变、染
色体数目增减等)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题图丙所示的基因重组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项错误。5.答案:B解析:题图a可能是二倍体生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此时细胞中含4个染色体组,A项错误;题图c含有2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该个体一定是二倍体,B项正确;
题图b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该生物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就是三倍体,若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C项错误;含有1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但其不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来的,D项错误。6.答案:D解析:乙图中获得四倍体植株利用的主
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项错误;Aa的二倍体与AAaa的四倍体西瓜杂交,后代有AAA、AAa、Aaa、aaa4种基因型,B项错误;题图甲a包括原生质体分离及融合,用到试剂有纤维素酶、果胶酶、聚乙二醇,C项错误;甲图中体细胞的基因型Aa,花
粉(精子)基因型有两种,即A∶a=1∶1,所以花粉与体细胞融合后,经组织培养产生的基因型为AAa的个体占1/2,D项正确。7.答案:D解析:③到④过程表示的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A项正确;⑤到⑥过程表示的是杂交育种,
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项正确;⑤植株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⑦植株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的⑧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C项正确;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且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基
因突变和互换,则花粉的基因型为AB、ab或Ab、aB,⑨的基因型只有两种,D项错误。8.答案:B解析: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不是抑制着丝粒分裂,A错误;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多倍体的诱导率,实验过程中各组蓝莓幼苗数量
和长势应该相同,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让四倍体蓝莓结出的果实与二倍体蓝莓结出的果实比较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蓝莓果实的大小受到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鉴定四倍体蓝莓的方法之一是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最佳时期为中期,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晰,C错误
;图中信息可知,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影响多倍体的诱导率,当用0.05%和0.1%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蓝莓幼苗1天或2天,诱导率效果相同;但若处理时间为0.5天,则诱导效果不同,D错误。9.答案:C解析:据题干信息,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玉米幼苗的芽尖,品系乙的根、茎、叶细胞
中染色体数目不等,A项错误;品系甲(Aa)自交,后代有AA、Aa和aa,发生性状分离,品系乙是品系甲(Aa)的玉米幼苗芽尖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自交后代基因型有AAAA、AAAa、AAaa、Aaaa、aaaa,后代既有显性
性状也有隐性性状,B项错误;AAaa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AA∶Aa∶aa=1∶4∶1,品系甲(Aa)和品系乙(AAaa)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aa=1∶5∶5∶1,C项正确;甲、乙品系间行种植,
存在甲自交、乙自交和甲乙杂交三种情况,甲自交后代都是二倍体、乙自交后代都是四倍体、甲乙杂交后代都是三倍体,D项错误。10.答案:D解析:甲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A项正确;乙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后期,A基因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后移向细胞同一极,进入同一个配子,B项正确;a和b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而丙中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是基因b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项正确;丁中出现了新基因a1,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该三体番茄的基因型为AABBb,为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A项正确;三体形成原因为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可能是由亲代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减数分裂Ⅰ后期同
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进入细胞同一极所致,产生的异常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形成三体,B项正确;该三体番茄进行减数分裂时,对于BBb有两种配对情况,即BB到细胞一极、b到细胞另一极或Bb到细胞一极、B到细胞另一极,故花粉的基
因型及比例为ABB∶ABb∶AB∶Ab=1∶2∶2∶1,C项错误;因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故得到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仍为AABBb,D项正确。12.答案:D解析:三体水稻只是7号染色体增加一条,染色体组仍为两个,A错误;因三体水稻产生
配子时,7号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会随机进入配子中,所以产生的一个配子中能同时存在B/b这对等位基因,B错误;由题干信息知,含两条7号染色体的精子不参与受精,C错误;该三体水稻做父本产生配子能参与受精的B∶b=1∶2
,所以子代抗病个体占1/3,D正确。13.答案:C解析:据题图分析可知,①、②、③分别表示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方法①和③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方法③的变异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的,所以是定向的,A项正确;方法②形成单倍体的
过程中,要进行花药离体培养,B项正确;方法③必须先将抗病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再导入叶肉细胞,使其与细胞中的DNA分子整合,C项错误;上述三种育种方法都会改变抗病基因频率,D项正确。14.答案:(一)(1)基因重组'省掉去雄的操作,提
高了杂交育种的效率(2)RrTT×rrtt或rrTT×Rrtt105∶35∶3∶1(3)正常花序含有正常花序(显性)基因的花粉不育,而含有异常花序(隐性)基因的花粉可育(二)(1)2624+R+C(2)可育(自交可产生可育后代)(3)抗赤霉病'具有
来自R染色体的抗赤霉病基因解析:(一)(1)杂交育种可以集中多个亲本的优良性状,其原理是基因重组;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受粉,需大量去雄操作。若有一个雄性不育的稻株,则可用作母本,省去去雄环节,可以提高杂交育种的效率。(2)根据F1抗病∶易感病=1∶1,说明亲代是Rr和rr,无法确定显隐性关系
,F1全为易倒伏,说明易倒伏为显性,亲代基因型是TT和tt,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因此亲代的基因型是RrTT×rrtt或rrTT×Rrt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Rrrr产生的配子为Rr∶rr=1∶1,自交后代隐性个体占1/2×1/2=1/4,显性个体∶隐性个体=3∶1;TTtt产生的配子及比
例为TT∶Tt∶tt=1∶4∶1,自交后代隐性个体占1/6×1/6=1/36,显性个体∶隐性个体=35∶1,故RrrrTTtt的植株自交后代中比例为(3∶1)(35∶1)=105∶35∶3∶1。(3)F1正常花粉培养只有异
常性状,推测可能为花粉致死:若是隐性基因致死,则子一代应全为显性,与题意不符,故显性基因致死,正常花序是显性;植株X自交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的原因可能是含有正常花序(显性)基因的花粉不育,而含有异常花序(隐性)基因的花粉可育。(二)(1)甲的配子为1
2+R,乙的配子为12+C,故子一代为24+R+C;染色体数目为26条。(2)据图可知:甲、乙两品系杂交后的F1自交可产生可育后代,故甲、乙两品系之间并没有出现生殖隔离。(3)要进行赤霉病抗性检测,则应
选择具有抗赤霉病性状的个体;该品系具有赤霉病抗性是由于其具有R染色体,R染色体含有赤霉病抗性基因。15.答案:B解析:果蝇体内存在两条Ⅱ号染色体,一条发生倒位,发生倒位的部位包含了探针能够识别序列的一半,另
一条没有发生倒位,发生倒位的染色体在间期进行DNA复制时,产生的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应区段也是倒位区段,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探针识别的区段位于着丝粒的两侧,而不发生倒位的另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探针识别的区段都位于着丝粒一侧,B符合题意。16.答案:A解析
:白菜型油菜(2n=20)属于二倍体,但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即配子发育来的Bc植株为单倍体,因此Bc植株成熟的叶肉细胞仅含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Bc植株的幼苗后所得植株均为纯合子,利用单倍体植株作为育种材料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C正确;自然状态下Bc植
株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异常不能产生配子,因而高度不育,D正确。第3练人类遗传病1.答案:A解析: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在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基因突变;21三体综合征和性腺发育不良都属于染色体变异,染
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镰状细胞贫血患者体内异形的红细胞。2.答案:C解析:高龄产妇生育的子女患某些遗传病的概率更大,A项正确;人类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红绿色盲女患者的致病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父
母双方都含有该病的致病基因,B项正确;由于X和Y染色体大小差异较大,染色体上面的基因种类、数量也有较大的差异,故人类基因组计划需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的DNA序列,即24条染色体的DNA序列,C项错误;2
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内的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的多了一条,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项正确。3.答案:D解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除了基因结构改变外还有其他因素可引发人类遗传病,A项错误;先天性疾病中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是遗传病,由环境因素或母体的条件变化引起且遗
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不属于遗传病。家族性疾病中有的是遗传病,而有的不是遗传病,如营养缺乏引起的疾病,B项错误;杂合子筛查对预防隐性遗传病有重要意义,但不能预防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项错误;确定遗传病类型可以帮助估算遗传病再发风险率,D项正确。4.答案:A解析:镰状细胞贫血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
正常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5.答案:D解析: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X连锁遗传病可传女也可传男,B错误;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C错误;孩子的先天畸形发生率
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如21三体综合征,D正确。6.答案:D解析: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且猫叫综合征不是单基因遗传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应该选择单基因遗传病,A项错误;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
,往往调查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B项错误;艾滋病是传染病,是由病毒传染引起的疾病,不是遗传病,C项错误;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项正确。7.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婴儿的母亲患有常染
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病,而其外祖父和父亲均表现正常,则设母亲的基因型为Aa,父亲的基因型为aa,故在自然生育条件下,该夫妇的孩子的患病概率是50%,A项正确;进行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时,可先从单细胞中获取相关DNA,再将得到的
DNA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就可得到大量DNA片段,故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无需提取大量细胞的DNA来进行,B项正确;由A的分析可知,该婴儿的母亲为杂合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卵原细胞会形成A∶a=1∶1的两种子细胞,通过测序已知,卵细胞不含致病基因,则与该卵细胞来自同一
初级卵母细胞的极体中应含有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C项正确;科研人员对第一极体进行了测序,第一极体是经过减数分裂Ⅰ形成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含有23条染色体,即22条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故题述基因组测序中
测定了23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D项错误。8.答案:C解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cfDNA的基本骨架,A项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cfDNA包括循环肿瘤DNA(ctDNA),推测可以通过检测ctDNA中的相关基因进
行癌症的筛查,B项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cfDNA是由于细胞凋亡或坏死等因素而释放到血浆中的游离的“DNA碎片”,但血浆和其他细胞外液中没有DNA复制和转录所需的酶,因此cfDNA不能在血浆和其他细胞外液中进行复制和
转录,C项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cfDNA包括胎儿游离DNA(cffDNA),推测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D项正确。9.答案:A解析:变异的N基因可能来源于该男子在胚胎发育期间,自身的细胞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该男子的母
亲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A项正确;由于男性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种类差别较大,在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要测定22条常染色体、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共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B
项错误;由题意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C项错误;若该男子与正常女性结婚,所生女孩都患病,D项错误。10.答案:A解析:由题图1可知,Ⅰ1、Ⅰ2都不患苯丙酮尿症,而其女儿(Ⅱ3)患苯丙酮尿症,可知该病为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苯丙酮尿症的基因为B、b,由于Ⅱ3患苯丙酮尿症,故Ⅱ3的基因型为bb,可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Bb,再结合题图2可知,Ⅰ1、Ⅰ2、Ⅱ1的基因型相同,因此Ⅱ1的基因型为Bb,A项错误;Ⅱ2表现正常,且从题图2可知,Ⅱ2与Ⅱ1的基因型不同
,所以Ⅱ2的基因型为BB,由此可以推知,23kb探针杂交条带对应的是基因B,19kb探针杂交条带对应的是基因b。Ⅱ2与一杂合体(Bb)婚配,所生孩子均正常,B项正确;Ⅱ3是患者,是隐性纯合体(bb),有19kb探针杂交条带,C项正确;Ⅱ4表现正常,据其亲本基因型可推测,其可能为纯合体(BB),
也可能为杂合体(Bb),若Ⅱ4为杂合体,则会出现2个探针杂交条带,D项正确。11.答案:D解析:因为6号个体只有一种碱基序列,故不携带致病基因,克里斯蒂安森综合征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项正确;
题中显示5、7、10号个体均有两种与该病相关基因的碱基序列,说明均为该致病基因携带者,结合系谱图可推知2号、4号个体也为该致病基因携带者,即2、4号与该病相关等位基因均有两种碱基序列,B项正确;由图乙可知,基因突变后翻译合成的肽链缩短,所以该基因的突变导致mRNA上的终止
密码子前移,C项正确;已知4号个体是该病携带者,若用A、a表示,则4号基因型为XAXa,3号基因型为XAY,二者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4,D项错误。12.答案:D解析:分析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为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该病表现为代代相传,且发病率较高,则最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即很可能是显性突变型病,A正确;先天性肌强直病有显性突变型和隐性突变型两种,它们是由同一基因发生不同突变引起的,说明基因突变
具有不定向性,B正确;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不可能在X染色体上,C正确;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9号为杂合子(设为Aa),则另一突变类型的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其为隐性基因的纯合子(设为a′a′),因此9号与另一突变类型的患者婚配,后代有正常的,也有患病的,D错
误。13.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含致病基因的卵子受精后会退化凋亡而死亡,因此其母亲只能提供不含有致病基因的卵细胞,故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父方,A正确;“卵子死亡”这种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B正
确;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产生复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C正确;“卵子死亡”是卵子在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者受精后一段时间死亡的,在男性中不会发病,D错误。14.答案:(1)一对等位基因'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12(3)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4)基因诊断、羊水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B超检查解析:(1)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类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2)结合题中信息分析,一对表现正常的双亲生下患半乳糖血症的女
儿,说明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为A、a,则这个家庭中的儿子1/3AA、2/3Aa与一个半乳糖血症致病基因携带者(Aa)(女性)结婚,理论上生一个患半乳糖血症女儿的概率是2/3×1/4×1/2=1/12。(3)由题意可知,该病例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为基因通过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4)产前诊断的方法有基因诊断、羊水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B超检查等。15.答案:(1)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有丝分裂和减数有丝分裂中期(2)61/6(3)产前诊断
(羊水检查)解析:(1)根据题图甲可知,13号染色体与21号染色体结合形成了一条染色体,且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因此染色体变异类型有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该变异过程既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
胞中染色体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因此最好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胚胎细胞观察该变异。(2)若题图乙中男性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两条联会并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任一极,则理论上产生的精子类型有13号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变异染色体;21号染色体和变异染色体、13号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和13号
染色体、21号染色体共有3种组合方式,又每种组合能产生两种配子,所以理论上产生的精子类型有3×2=6,共6种;由于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女性产生的配子正常,而男性产生的含正常染色体的配子占1/6,故该夫妇生出正常染色体,即13号和21号染色体组成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6。根据4号
个体的染色体组成情况,3号(13三体)的染色体组成为两条13号染色体、一条变异染色体和一条21号染色体。(3)为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小孩,母亲在妊娠期间应进行产前诊断。16.答案:B解析:假设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为A,
非致病基因为a。若父亲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四分体时期,X染色体上含显性致病基因的片段和Y染色体片段互换,导致Y染色体上有显性致病基因,从而生出基因型为XaYA的患病男孩,A错误;若父亲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会形成基因型
为XAXA或YY的精子,从而生出基因型为XaYY的不患病男孩,B正确;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母亲的卵细胞形成时SHOX基因可能已经突变成显性致病基因,从而生出基因型为XAY的患病男孩,C错误;若SHOX基因突变成显性致病基因发生在男孩胚胎
发育早期,也可能导致该男孩出现XAY的基因型,D错误。第4练生物的进化1.答案:D解析: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有可能是体细胞突变性状,因此不一定能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错误。2.答案:C解析: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的斑点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孔雀鱼群体
中斑点数多的雄性个体体色艳丽易吸引雌性个体,从而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该类型个体的数量增多,A正确;引入天敌的环境中,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数量减少,反而斑点数量少的雄鱼获得更多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
的,故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则斑点少的雄鱼繁殖后代的机会少,但不易被天敌捕食,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3.答案:C解析: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
染色体上,则b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100%=4%,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与性别无关,因此雄果蝇中出现基因型为bb的概率也为4%,A正确;根据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可得BB的
基因型频率为64%,Bb的基因型频率为32%,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果蝇的概率为[32%÷(64%+32%)]×1/2×100%≈17%,B正确;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雌果蝇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64%、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32%
、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4%,雄果蝇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80%,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量相等,因此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0%,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B、b基因频率改变一定会引起该果蝇种群的进化,D正确。4.答案:D解析:在使用青
霉素之前,细菌种群中就存在不定向的变异,有的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强,有的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弱,A项错误;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因此细菌在繁殖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但可
能会发生基因突变,B项错误;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种群中存在的抗药性变异起到了定向的选择作用,C项错误;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D项正确。5.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当时由于受科
学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无法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和进化的实质。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解答。逐项分析如下:选项内容指向·联系分析A种群的基因频率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中具有某一特征的个体
增多或减少,使生存下来的个体更加适应环境,因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生物的进化是指生物群体的进化,即物种的进化,单个个体无法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
要条件,因此三者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D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一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基因库中的一部分,因而不可能含有基因库的全部基因6.答案:A解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
色体变异,A项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项正确;c表示新物种,与原物种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一般情况下不能再进行基因交流,C项正确;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D项正确。7.答案:C解析:热带任何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一定高于温带这一说法过于绝对,物种的多样性不仅取决于环境温度,也取决于其他环境条件,A错误;引入的外来物种,若不适应引入地的环境条件,而且还有天敌制约其生长,则一般不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锐减,B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互相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食植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植物和食植动物之间都存在协同进化,C正确;群落的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的过程,该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变化,发生生
物进化,D错误。8.答案:C解析:澄江生物群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9.答案:B解析:分析电泳图,含A3基因的个体有2个A3A3,15个A1A3,35个A2A3,所以A3的基因频率是:(2×2+15+35)÷(100×2)×100%=27%,
B正确。10.答案:C解析:生存在该岛上的生物除了不同物种的蜗牛外,还包括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该岛上的所有物种构成该岛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包含的全部基因,该岛上所有蜗牛包含上百个物种,构成了多个种群,B错误;同一区域的不同
蜗牛物种出现相似的适应性性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种间竞争会导致生态位分化,使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D错误。11.答案:B解析: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A错误;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B正确;亲缘关系远的脊椎动物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
和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C错误;多样的环境会促使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但同区域内的马、鹰和蝙蝠会发生协同进化,D错误。12.答案:C解析:从提供的例子来看,进行趋同进化的两种生物分别属于哺乳类和鱼类,但是它们的外部形态非常相似,说明生活在相同环境中的不同生物,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保留了基本相同的特征;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地雀来自同一个种群,但是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其形态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它们所承受的环境压力不同,A、B、D正确;环境的作用是选择,而非诱发生物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C错误。13.答案:(1)A基因占A、a基因总数的比率'不产生
突变'不发生自然选择'(2)2/31/5解析:(1)在马种群的基因库中,A基因的频率是指A基因占A、a基因总数的比率。当某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产生突变和不发生自然选择,该种群为平衡种群,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2)若该马的
平衡种群由AA、Aa和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组成,且这三种基因型个体数量之比为1∶4∶4,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1/9,Aa的基因型频率为4/9,aa的基因型频率为4/9,则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4/9+1/2×4/9=2/3;该平衡种群随机交配三代后获得F3
,相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未发生改变,F3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1/9+4/9)=1/5。14.答案:(1)原因'多样性'适应性(2)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②个体'群体(3)数量多'绝对优势'其他物种'物种多样性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的核心内容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
条件。(1)两者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多样性、适应性。(2)两者的区别是①达尔文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而现代进化论克服了这个缺点,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达尔文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进化论则强调群体的进
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3)现代生物进化论中的“收割理论”提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
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即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15.答案:A解析: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导致两物种之间几乎不会交叉传粉,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甲主要靠蛾类传粉,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但
并不会导致A基因突变加快,B错误;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内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本身不含A基因)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C错误;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释放的挥发物质没有改变),但对蛾类的
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推测花冠颜色为白色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释放的挥发物,D错误。16.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定向选择可以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中某些基因频率定向增加,会使种群表型均
值发生偏移,A错误,C正确;据图分析,稳定选择会淘汰表型频率较低的个体,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B正确;图中显示分裂选择会淘汰表型频率高的个体,对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不利,通过分裂选择,其表型频率降低,D正确。大单元(七)稳
态与调节第1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答案:C解析:房水是由睫状体产生的,充满在眼球前、后房内的一种透明清澈液体,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泪液是泪腺分泌的一种液体,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B错误;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
为血浆中的80%,则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C正确;房水的主要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而房水过多就会导致青光眼,因此应该利用药物促进房水的生成及排出治疗青光眼,D错误。2.答案:C解析:①是血浆,②是组织
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时,渗透压降低,不会导致水肿,A错误;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错误;①血浆中的葡萄糖、无机盐可以通过②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正确;抗体、细胞因子可分布于②组织液中,都可以作用于细胞,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②组织液中不含有消化
酶,D错误。3.答案:D解析: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进入组织液中,而骨骼肌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骨骼肌细胞可以从组织液中获得葡萄糖,A项正确;肝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其代谢产生的C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中,B项正确;组织液中的C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
式进入组织细胞中,C项正确;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项错误。4.答案:B解析:人体感染丝虫后主要淋巴管道被堵塞,淋巴循环受阻,将导致组织液不能及时形成淋巴液而积聚于组织间隙,使组织液增多,另外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淋巴循环及时运走,而在组织液中滞留,致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水分增加,引起组织水肿,A项不符合题意;血红蛋白分布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减少一般不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不会导致组织水肿,B项符合题意;急性肾炎引起蛋白尿,导致蛋白质随尿液流失,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
造成组织水肿,C项不符合题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会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组织水肿,D项不符合题意。5.答案:B解析: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接着进入血浆和淋巴液,在随体液循环到达组织
细胞之前,药物要再次进入组织液中,B项正确。6.答案:D解析:当2、6受阻时,组织液中液体不能进入血浆和淋巴液,积聚过多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据题图分析,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丙表示淋巴液,丁表示细胞内液,B
项正确;组织液可进入淋巴液,淋巴液不能进入组织液,但淋巴液可进入血浆,故淋巴细胞可存在于淋巴液和血浆中,C项正确;O2由红细胞运输,当丁表示红细胞时,O2浓度丁可能比甲中的高,D项错误。7.答案:D解析:脑水肿的原
因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脑水肿;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可使组织液中的水流向血浆,减轻症状,A项正确;人在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注射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维持渗透压平衡,B项正确;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注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
输入生理盐水可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C项正确;炎症患者输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会使细胞渗透吸水,导致细胞吸水涨破,D项错误。8.答案:B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酸碱度、温度与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
器官与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完成的,B项错误,A、C、D三项正确。9.答案:A解析: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水肿的发生主要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胶体渗透压失衡有关,A项错误;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中的蛋白质等物质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液渗透压增加,引发组织水肿
,B项正确;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肺部积水可能是肺部毛细血管中的血浆蛋白外渗致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加,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C项正确;静脉输入白蛋白增加血浆渗透压,促进组织液回流,利尿剂有利于人体多余水分排出体外,二者配合使用有利
于将组织液中的水分排出体外,可以快速缓解患者腹部积水,D项正确。10.答案:B解析:麦芽糖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二糖,不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A项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B项正确;调
节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C项错误;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和HPO2-4等离子有关,D项错误。11.答案:A解析:组织细胞产生的CO2排到肺泡中的主要途径:组织细胞(1)→组织毛细血管壁细胞(2)→肺部毛细血管壁细胞(2)→
肺泡壁细胞(2),至少7层细胞膜,A项正确;肺泡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主要途径:肺泡壁细胞(2)→肺部毛细血管壁细胞(2)→进出红细胞(2)→组织毛细血管壁细胞(2)→进入组织细胞(1),至少9层细胞膜,B项错误;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组织细胞(1)→组织毛细血管壁
细胞(2)→肾小球(实质是毛细血管球)壁细胞(2)→肾小囊壁细胞(2)(进入肾小囊,肾小囊腔与肾小管、集合管、输尿管管道相通)→排出体外,至少7层生物膜,C项错误;小肠腔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的主要途径:小肠绒毛细胞(2)→小肠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2)→组织
毛细血管壁细胞(2)→组织细胞(1),至少7层生物膜,D项错误。12.答案:B解析:若乙为细胞内液,甲、丙和丁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A错误;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丙是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故需
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B正确;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组织液中不会有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液中,C错误;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为组织液,丙为淋巴液,丁为血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D错误。13.答案:A解析:题圈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
内液和淋巴液。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都可存在于血浆中,A项正确;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会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项错误;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细胞外液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会引起内环境pH发生剧烈变化,C
项错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项错误。14.答案:(1)2/3蛋白质细胞外液无机盐、蛋白质组织液和血浆(2)e→d→c→f→g4g组织细胞(3)不会d缓冲(4)细胞质基质线粒体(5)f组织液水肿解析:题图中a为淋巴液,
b为毛细淋巴管壁,c为毛细血管壁,d为血浆,e为红细胞,f为组织液,g为组织细胞。(2)O2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携带,因此血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需经过的途径为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组织细胞,
其中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层细胞,两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共4层膜结构。(4)肝细胞中发生的③和④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场所分别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5)若一个人长期营养不良,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水分过多地滞留于组织液(f)
中,将会引起组织水肿。15.答案:(1)属于双向(2)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升高(4)相互对照和自身①ACTH的治疗效果强于地塞米松②用ACTH治疗,停药后不反弹解析:(1)据题干信息脑脊液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可推断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据题干信息“脑脊液大部分是由血浆在脑室
脉络丛处过滤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推断脑脊液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2)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即属于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由血浆进入脑脊液,使脑脊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脑组
织水肿。(4)分析题中表格信息可知,两个实验组之间是相互对照,每个组中都有治疗前水肿指数、治疗后水肿指数、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又形成了自身前后对照。根据实验结果可知,ACTH的治疗效果强于地塞米松;用ACTH治疗,停药后不反弹。16.答案:D解析:参赛运动员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刺
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A错误;运动过程中由于出汗增加,脱水会伴随着无机盐的丢失,如果此时只喝水不补充盐,稳态遭到破坏后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错误;剧烈运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胃肠蠕动变慢,C错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
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并经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使尿量减少,D正确。17.答案:D解析:观察题中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
增加组织供氧,A项正确;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项正确;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
C项正确;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D项错误。第2练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基本方式及其原理1.答案:D解析:a结构位于感受器,c结构位于神经节,该神经元为感觉神经元,d为轴突,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
神经纤维,A错误;该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但包括两个分支以适应其传导功能,B错误;e结构为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只能与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相连接,而不能直接支配肌细胞,C错误;c结构位于神经节,在脊髓外,神经节是细胞体存在的部位,细胞核在细胞体
中,D正确。2.答案:B解析:瞳孔放大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支配瞳孔开大肌收缩,而瞳孔缩小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收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不完全受大脑皮层的支配,B错误。3.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
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感觉是高级生命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但感觉的产生如味觉未经过完整反射弧,故味觉的产生不是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使狗建立铃声和分泌唾液的联系,这是通过不断
刺激形成的,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与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控制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同,因此两种反射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弧完成的,D错误。4.答案:D解析:感受器
受到刺激后表现为有感觉,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都是正常的,效应器无收缩反应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5.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题中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可以判定①表示神经中枢,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传出神经,④表示效应器,⑤表示感受器
。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会产生具体效应,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有③④,即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6.答案:C解析:神经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
式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可使特定的离子通道打开,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B正确;药物W的作用是通过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实现的,与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过程无关
,C错误;药物W可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故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7.答案:B解析:曲线甲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峰值不变。其处理可能是培养液中K+含量降低,使K+外流增多;曲线乙静息电位基本不变,动作电位峰
值减小,其处理可能是培养液中Na+含量降低,使Na+内流减少,B项正确。8.答案:B解析: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项正确;分析可知,NE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
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可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而药物丙可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项正确;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项正确。9
.答案:C解析:针刺脊蛙右后肢趾部可观察到右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右后肢趾部的皮肤中,A正确;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由于脊蛙去除了脑保留了脊髓,所以脊蛙只能完成非条件反射,不能完成条件反射,B正确;剪断后立即刺激A端,由于兴奋能传到效应器,所以能看到左后肢的
收缩活动,但不属于反射,C错误;兴奋在突触上只能单向传递,且在反射弧上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然后再传到传出神经,所以剪断后立即刺激B端,不能在传入神经上检测到电位变化,D正确。10.答案:C解析:图中支配屈肌的反射弧含有三个神经元,分别为①、中间
神经元、④,A正确;A点给予适宜的刺激后,电流表先左偏一次后恢复,再右偏一次并恢复,B正确;动作的产生是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形成,Na+浓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会内流Na+增多,导致膝跳反射增强,C错误;该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形成感觉在大脑皮层,所以先有膝跳反应后有感觉,D正确。11.答案:
D解析: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没有电位差,不发生偏转,A项正确;刺激a处时,兴奋传到甲电流表处时,指针偏转一次,兴奋传至乙电流表两极时,乙电流表发
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B项正确;刺激b处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单向性,兴奋无法向左传递,甲指针维持原状,电流表乙指针偏转一次,C项正确;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侧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项错误
。12.答案:C解析:据题图可知,题图1中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个神经元,其中效应器为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A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故在题图1中b处给予有效
刺激,只有d点能检测到动作电位,B项正确;据题图可知,刺激喷水管皮肤,经c到达神经元d需要经过一个突触,经a和b达到神经元d需要经过两个突触,故c和b的传导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且不能同时达到d,C项错误;由题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
轴突末梢处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D项正确。13.答案:(1)大脑皮层(2)①谷氨酸(神经递质)的释放②与突触后膜上谷氨酸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动作(3)膀胱
牵张感受器脊髓膀胱肌和尿道括约肌解析:(1)眼睛中的视网膜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导和传递,先后到达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脊髓等,以完成对相应效应器的精确调控。(2)①酒精处理组突触间隙中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酒精可能影响了
谷氨酸的释放,从而使后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②若谷氨酸受体的活性改变,则会影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谷氨酸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3)据题意可知,排尿反射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为膀胱牵张感受器,效应器是
膀胱肌和尿道括约肌。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所以排尿的反射弧为膀胱牵张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膀胱肌、尿道括约肌。14.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
;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大量内流,A错误;图中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
生,B正确,C错误;膜电位的幅值由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D错误。15.答案:(1)脂质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2)外正内负(3)①-95.4②变小解析:(1)骨骼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2)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3)K+静电场强度(mV)=60×lg胞外K+浓度胞内K+浓度=60×lg4155=60×(-1.59)=-95.4(mV),即静息状态下,K+静电场强度为-95.4mV。依据公式可知,增加细胞外K+浓
度求出的值的绝对值变小,若测得静息电位的值也变小(正负号不代表大小,代表方向),则可验证此假设。第3练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1.答案:C解析:当蚊子叮咬人的皮肤时,“拍死蚊子”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A正确;根据题意,“很自然地用手去驱赶”属于无意识活动,为非条件反
射,不需大脑皮层参与,B正确;蚊子叮咬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一般来讲,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2.答案:B解析:大脑皮层受损,脊髓完整,排尿反射不会消失,A错误;脊椎胸椎
段损毁,会导致兴奋无法传到大脑皮层,因而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但排尿反射还正常,B正确;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因此只刺激膀胱的传入神经,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叫作排尿反射,C错误;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能储存尿液,但不会发生排尿反射,发生随时漏尿现
象.D错误。3.答案:C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患者大脑内某些特定区域的神经元大量死亡会导致其逐渐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计算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受损、情绪不稳定,这些表现意味着患者会逐渐丧失自理能力,A项正确;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人类的听
、说、读、写,B项正确;若患者的大脑皮层中H区发生障碍,会导致患者听不懂话,但是会讲话,C项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逐渐丧失记忆功能,推理等思维能力也会受损,可能会表现为患者经常迷路,D项正确。4.答案:A解析:该运动员指尖被针刺后产生兴奋,兴奋需经过
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才能产生感觉,A项错误;据题干信息,该运动员的颈椎受到损伤导致瘫痪,但有感觉,说明传出神经可能受损,该运动员可正常进行排尿反射.但无法有意识地控制排尿,B项正确;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是大脑皮层的动能,该运动员的大脑皮
层功能没有受损,因此该运动员的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功能没有障碍,C项正确;颈椎受伤传出神经受损,大脑产生的兴奋无法传递到肌肉,从而无法运动,D项正确。5.答案:A解析: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
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
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6.答案:A解析: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不需要借助转运蛋白,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多巴胺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故其作用于突触
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B正确;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小体,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后,多巴胺的转运速率明显减小,可见可卡因阻碍了多巴胺被回收到突触小体,突触
间隙中的多巴胺使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D正确。7.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巴宾斯基征阴性和阳性都具有完整的反射弧,A项错误;由题意可知,巴宾斯基征阴性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B项错误
;由题意“婴儿和成年人在深睡状态也都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可知,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反应的个体不一定患有神经受损性疾病,C项错误;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不能对脊髓中的控制中枢做出调控作用的反应,D项正确。
8.答案:A解析:5-HT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其不由核糖体合成,A错误。9.答案:D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均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二者均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参与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的神经元种类和数目不完全相同,参
与反牵张反射的神经元种类和数目较多,B错误;由题图可知,b处所在的神经元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其产生的神经递质会抑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再根据b、c所在位置可推知,反牵张反射中,腱梭兴奋后,b、c处膜外电位变化情况不相同,C错误;结合
题干信息可知,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对骨骼肌的效应相反,共同维护骨骼肌的正常功能,D正确。10.答案:D解析: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在突触处进行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A正确;由题意可知,抑制AC神经元中TrpA1基因的表达,
会抑制AC神经元兴奋,进而抑制DN1P神经元兴奋,抑制CNMa产生,从而不能抑制PI神经元兴奋,使高温促进夜晚觉醒的作用减弱,B正确;AC神经元兴奋,该信号通过神经传导,最终抑制PI神经元兴奋,从而促进夜晚觉醒,若某药物可促进突触间隙中CNMa的分解,则DN1P
神经元释放的CNMa不能与CNMa受体正常结合,不能抑制PI神经元兴奋,夜晚不易觉醒,从而减弱高温对夜晚睡眠质量的影响,C正确;DN1P神经元释放的CNMa与CNMa受体结合,会抑制PI神经元兴奋,D错误。11.答案:B解析: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是不同的,A错误;给脑桥
注射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降低,说明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排尿的神经递质,能够抑制排尿,B正确;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排尿过程的调节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机制,D错误。12.答案:C解析:实验过
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大鼠延髓的呼吸中枢所在区域注射1微升配制该溶液的溶剂,可排除溶剂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要进一步确定该药物的作用区域,则实验自变量为作用区域的不同,故还需在其他脑区施加等量的尼可刹米溶液,B正确;作用于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CO2属于体液运输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化学感受器,属于体液调节,化学感受器兴奋后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13.答案:A解析:黑暗环境中,Na+内流,K+外流,受到光照后,Na+通道关闭,K+通道仍然开放,可
以推测,视杆细胞外高Na+、细胞内高K+有利于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形成,A正确;受到光照后,细胞内的cGMP浓度降低,Na+通道关闭,K+通道仍然开放,推测黑暗环境中,Na+通道开放是视杆细胞内的cGMP浓度较高的原因,B错误;受到光
照后,电位无明显变化,视杆细胞不能形成动作电位,C错误;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中合成,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可以合成神经递质,合成后包裹在突触小泡中,当处于兴奋时,可以释放神经递质,D错误。14.答案:B解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以及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5个部分组成,A错误;针扎刺激手指皮肤后会缩手,是由脊髓控制,经过的神经元和突触数量都少,消耗时间短,疼痛是由大脑皮层产生,兴奋通过f传导到大脑皮层,经过的神经元和突触数量都多,消耗时间长,因此针扎刺激手指皮肤后先缩手再感觉疼痛,B正确;由于神经递质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直接针扎刺激b神经元时,神经冲动只能传递到c神经元,不能传递到a神经元,C错误;由图可知,大脑皮层产生病觉后,能促进e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抑制性递质),从而抑制c的兴奋,但不一定使c膜电位反转,D错误。15.答案:(1)大脑皮层突触(
2)正如果小鼠经过训练之后记住了A,则测试过程中小鼠将会花更少的时间去探索A,而将更多时间用于探索B0.5(3)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其余同实验组增强小鼠的长时记忆(4)MEL在小鼠体内被代谢为AMK,AMK增强小鼠长时记忆解析:(1)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神经中枢,记忆功能需要大脑皮层的
参与。神经之间通过突触进行联系,记忆的形成涉及神经元之间新突触的建立。(2)首先将小鼠放入2个相同的物品(A)中建立物品A的记忆,然后将其中一个物品A替换成新的物品B,由于对B没有形成记忆,因此需要更多时间去探索,而对其中的A将会花更少的时间去探索,即长时记忆越强,则指数(D
I)=小鼠探索B的总时长/探索A和B的总时长(测试)的值越大,二者成正相关。当探索物品A和探索物品B所需的时间几乎相当,说明小鼠对物品A没有形成长时记忆,DI大致等于0.5。(3)实验研究的是MEL对小鼠DI的影响
,根据实验设计原则,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其余同实验组,由柱状图结果可知,MEL处理以后小鼠的DI增强,说明MEL可以增强小鼠的长时记忆。(4)图2所示,药物N对对照组和AMK组没有影响,但降低了MEL组小鼠的DI,代谢产物组AMK能显著提高小鼠的DI,说明MEL在小鼠体内被代谢为AM
K,AMK增强小鼠长时记忆。16.答案:(1)正(2)Na+(3)无小鼠乙L蛋白突变后阻断了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与L蛋白结合,则无法促进NO合成酶生成NO,进而无法形成LTP抑制丁解析:(1)由题图可以看出,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变化,会促进NO合成酶生成NO,进一步促
进突触前膜释放更多谷氨酸,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2)阻断NMDA受体的作用,不能促进Ca2+内流,从而不能形成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不能促进NO合成酶合成NO,从而不能产生LTP,但是谷氨酸还可以与AMPA受体结合,
促进Na+内流,从而引发电位变化。(3)①由题表数据可以看出,小鼠乙L蛋白突变后,阻断了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与L蛋白结合,则无法促进NO合成酶生成NO,进而无法形成LTP。②小鼠甲L蛋白的α位突变为缬氨酸以后,该位点不
能发生自身磷酸化,与正常小鼠相比(α位可以发生自身磷酸化),L蛋白活性增强,说明α位发生自身磷酸化可能会对L蛋白的活性起到抑制作用。③丁组小鼠L蛋白编码基因缺失,则不能形成L蛋白,无法发生L蛋白β位自身磷酸化。第4练体液调节1.答案
:B解析: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以及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A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减弱,因而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
少,同时通过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也减少,B错误;胸腺可分泌胸腺激素,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同时T细胞成熟的场所也在胸腺,C正确;促甲状腺激素作为一种激素,由垂体细胞合成和分泌后,经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即甲状腺细胞发挥作用,D正确。2.答案:A
解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当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据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可知,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导致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A项正确,
B、C、D三项错误。3.答案:D解析: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随血液流到全身,不是定向运输到胰腺,A项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胰岛素会被消化酶催化分解而失去作用,B项错误;人体缺碘时,体内甲状腺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减少,
通过负反馈调节,会使下丘脑合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C项错误;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过程受神经的支配,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时所起到的调节作用属于神经调节,D项正确。4.答案:C解析:①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A正确;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为信息分子,其对②③的调节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C错误;在血糖调节
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时血糖水平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防止血糖过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5.答案:C解析: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但只能对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激素的运输不是定向的,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下丘脑细胞膜上有糖皮质激素和ACTH的受体,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ACTH的靶器官有肾上腺皮质和下丘脑,切除大鼠的肾上腺皮质再注射ACTH,ACTH可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分泌CRH,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应激刺
激下,下丘脑可分泌CRH,CRH能够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ACTH,ACTH能够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可见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机制;当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较高时,还能反过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说明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
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项错误。6.答案:B解析:脱水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航天员刚处于失重条件时,机体误认为身体中水量过多,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排尿增加,B错误;失重引起的机体脱水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能使内环境稳态失调,C正确;人体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脱水后机体通过一系列调节可能会恢复正常,D正确。7.答案:C解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其参与三个阶段的体温调节过程,A正确;阶段Ⅰ调定点上移时,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实现体温升高,B正确
;阶段Ⅱ中,产热量与散热量相对平衡,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大量出汗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D正确。8.答案:C解析: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体温升高,A正确;“热射病”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说明其
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出现严重损伤,B正确;寒冷环境中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大于炎热环境,故与炎热环境相比,人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较多,C错误;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易导致“热射病”,远离高温环境并补充淡盐水可以预防“热射病”,D正确。9.答案:C解析:动脉血中的H+浓度升高,外周化学感受器因H+进入细胞而
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呼吸中枢,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H+可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该过程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A正确,C错误;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B正确;临床上给患者输入
O2时,往往使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就是利用了CO2浓度的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D正确。10.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控制垂体的分泌活动,再由垂体分泌
激素控制相关内分泌腺分泌激素,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A项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垂体后叶释放,题图中③不是①③所在反射弧的效应器,B项错误;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降低血糖浓度,维持血糖平衡,C项正确;在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D项正
确。11.答案:A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故B侧为肾小管或集合管腔,水分通过水通道蛋白的运输为协助扩散,B正确;由图知,抗利尿激素通过受体的信号转导激
活蛋白激酶,促进携带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运输,使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肾性尿崩症患者的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膜上缺乏抗利尿激素受体,故与正常人相比,其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C、D正确。12.答案:C解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
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作为体液中的调节类物质,胃饥饿素和瘦素需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故可在血浆、组织液中检测到,但在属于外界环境的胃液中检测不到,B错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促进血糖降低和升高,机体的饥饿感和饱腹感分别受胃饥饿素和瘦素调控,其作用关
系相似,C正确;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的某一区域,使机体产生饱腹感,以抑制食欲,该过程涉及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D错误。13.答案:(1)交感神经(2)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运动的频率(3)促
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4)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解析:(1)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运动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2)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剧烈运动时,人体的呼吸频率会加快,呼吸作用增强,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3)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其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回升到正常水平。(4)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渗透压恢复正常;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
衡。14.答案:(1)水通道蛋白加强(2)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缺乏抗利尿激素受体(或受体敏感性低),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3)控制物质进出细胞(4)增加(大)解析:(1)依题中图1所示信息,抗利尿激素能改变细胞中某些酶的活性,一方
面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另一方面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促进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当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促进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使过程Ⅱ加强。(2)假设尿崩症仅与抗利尿激素或其受体有关,则引起
尿崩症常见的机理有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不足;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缺乏抗利尿激素受体或受体敏感性低,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3)题图1中所示肾小管的功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4)c→d对应时段
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相关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大),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15.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CT增加,使成骨细胞活动增强,导致骨量增加,使血钙下降,A正确;由题图可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则PTH增加,破骨细胞活动增强,使骨量下降,引起骨质疏松,B正确;
由题图可知,破骨细胞活动异常增强,会导致血钙异常升高,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甲状腺C细胞分泌CT增加,C正确;由题图可知,长时间高血钙,会引起负反馈调节,促进甲状腺C细胞分泌增加,而非甲状旁腺增生,D错误。16.答案:B解析:胰高血糖素是生物大分子,通过与膜表面胰高血糖素受体识别、结
合完成信息传递,不进入细胞,A错误;胰高血糖素与胰高血糖素受体结合,使磷酸化酶b活化形成有活性的磷酸化酶a,催化肝糖原水解,故饥饿时,肝细胞中有更多的磷酸化酶b被活化,B正确;酶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是提供活化能,C错误;胰岛素可抑制肝糖原水解,
故胰岛素可抑制磷酸化酶a的活性,D错误。第5练免疫调节1.答案:D解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A错误;树突状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错误;树突状细胞可参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
由皮肤、黏膜构成的,C错误;树突状细胞既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说明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溶酶体分解病毒,
是将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而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是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B错误;吞噬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不会加快,C错误;干扰素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
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3.答案:D解析:溶菌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病毒没有细胞膜,因此二者的结合无法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A错误;抗原不是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也可产生溶菌酶,C错误;体液中含有溶菌
酶,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正确。4.答案:D解析:物质X是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A正确;图中过程体现了T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B细胞激活后能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正确;
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B细胞没有分泌免疫活性物质的能力,D错误。5.答案:B解析:①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故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
、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①正确;②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②错误;③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在细胞
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因此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③错误;④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后开始分裂、分化,一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
忆T细胞,④正确;⑤某些致病细菌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感染人体时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④⑤正确。6.答案:A解析: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T细胞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故调节性T细胞会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A正确;树突状细胞可呈递
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使其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错误;由题意知,TAM通过分泌IL10可促进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使肿瘤细胞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免疫逃逸),C、D错误。7.答案:C解析:图中细胞a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
胞,细胞e是浆细胞,物质甲是细胞因子,物质乙是抗体,⑨是二次免疫,⑦是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细胞a能识别新冠病毒,并能摄取、处理、暴露抗原,但不是特异性识别,A错误;物质甲属于细胞因子,作用于细胞c,促进
其分裂,使其细胞周期变短,B错误;治愈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发生二次免疫时,记忆B细胞会快速分化为浆细胞,分化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物质乙(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与新冠病毒结合,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D错误。8.答案:B解析:
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伤口清理后,若密闭包扎会导致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导致伤者患破伤风,A错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出现的过敏反应是机体排除外来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功能,属于免疫防御,B正确;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能激活机体产生记忆细胞,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C错误;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
体),发生的是被动免疫,保护时间较短,而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发生的是主动免疫,能激活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保护时间较长,D错误。9.答案:D解析: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A错误;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属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B错误;艾
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类风湿关节炎均属于自身免疫病,这三种病的发病机理不相似,C错误;题干信息显示,利用Ashll分子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机理包括抑制MAPK(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和NF-kB(一种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炎症信号通路及白细胞介素6基因的表达,推
断该过程主要是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过程实现的,D正确。10.答案:A解析:RA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不能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对自身抗原异常呈递,即免疫自稳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作为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可将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错误;由题干信息知,IDO是树突状细胞产生的,故
IDO基因在患者的树突状细胞中表达,C错误;免疫增强疗法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自身免疫病患者应用免疫抑制疗法,D错误。11.答案:C解析:图中的细胞a是被HPV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变化的信号,A错误;与靶细胞结合
的细胞b是细胞毒性T细胞,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推测颗粒酶进入细胞a后可能会启动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表达,使细胞凋亡,C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向辅助
性T细胞呈递抗原信息,参与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使其增殖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错误。12.答案:D解析:新冠病毒感染中的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攻击人体器官,不属于自身免疫病,而是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D错误。13.答案:A解析:抗体是由浆细
胞分泌的,但浆细胞不能识别过敏原,A错误;由题图可知,肥大细胞释放的过敏介质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引起哮喘,B正确;哮喘是由过敏介质释放后与受体结合引起的,故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C正确;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过强引起的,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非正常生理现象,D正确。14
.答案:(1)免疫防御(2)抗原呈递(接收信号的)靶(3)致敏的DC可刺激T细胞分化为记忆T细胞,若体内有脑胶质瘤细胞产生,记忆T细胞可以识别并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将其清除(4)①DC疫苗接种至患脑胶质瘤小鼠后,能提高
小鼠T细胞的杀伤活性,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具有免疫治疗作用②皮下注射等量的未致敏的DC解析:(1)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可消灭“异体”的细胞,所以常采用肿瘤细胞提取物体外冲击“自体”DC,然后回输至患者体内,而不采用“异体”DC。(2)DC细胞能摄取
并处理抗原,相当于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此过程中致敏的DC作为发出信号的细胞,而T细胞作为(接收信号的)靶细胞,从而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致敏的DC可刺激T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
,若体内有脑胶质瘤细胞产生,记忆T细胞可以识别并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将其清除.所以“DC疫苗”属于“防治结合型疫苗”。(4)①由表格数据可知,皮下注射用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的DC疫苗(致敏的DC)的组中T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大,存活期最长,其次是注射磷酸盐缓冲
液的组,据此可知,DC疫苗接种至患脑胶质瘤小鼠后,能提高小鼠T细胞的杀伤活性,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具有免疫治疗作用。②为了说明DC疫苗(致敏的DC)的作用,还需要设置一组皮下注射等量的未致敏的DC作为对
照。15.答案:C解析:据题意,当左眼球严重损伤时,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说明眼球内部存在抗原性物质,人体内也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A、B错误;当左眼球严重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
放出来,作为抗原引发特异性免疫,从而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抗体,抗体随体液运输至全身并特异性攻击右眼球而引发自身免疫,C正确,D错误。16.答案:C解析:a~b期间病毒入侵,导致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A
正确;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进而使病毒暴露出来,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病毒数量减少,B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
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错误;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促使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D正确。第6练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答案:D解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主要是植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原料,A正确;植物激素都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B正确;植物激素之间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生长素是信号分子,不是催化剂,D错误。2.答案:D解析:据表格和题图可知,不切断任何部位,该幼苗正常弯曲生长,但在①
处切断,即去除结构Ⅰ,生长变慢,推测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A不符合题意;据表格可知,在①处切断,该幼苗缓慢生长且弯曲,而在②处切断后,该幼苗不能生长,推测①②之间含有生长素,且具有感光部位;推测
可能是受到单侧光照射后,①②之间生长素分布不均,最终导致生长不均匀,出现弯曲生长,B、C不符合题意;在②处切断和在③处切断,两组实验结果相同:幼苗都不生长、不弯曲,说明此时不能产生生长素,也无法得出有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D符
合题意。3.答案:C解析:在图中a点、b点和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下,茎生长至同等长度所需时间都小于不加生长素的组别(对照组),说明a点、b点和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都能促进茎生长;在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下,茎生长至同等长度所需时间大于不加生长素的组别,说明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抑制茎生
长,图示结果可说明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A正确,C错误。在最适生长素浓度两侧,有促进生长作用相同的两个浓度,D正确。4.答案:B解析:图示分析:5.答案:C解析:患恶苗病的水稻叶片汁液里
含有赤霉素,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将患恶苗病的水稻叶片汁液喷洒到正常水稻幼苗上,水稻幼苗会疯长,结实率会降低,A正确;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前者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后者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B正确;
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使植株长高,而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短,说明矮壮素的生理效应与赤霉素的相反,C错误;与单子叶植物相比,双子叶植物对高浓度生长素更敏感,故高浓度2,4D能杀死单子叶农作物田里的双子叶杂草,可作为除草剂使用,D正
确。6.答案:C解析:C为生长素,当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细胞的伸长,D为乙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生长素是由温特命名的,但温特并没有首先提取出生长素,B错误;C为生长素,在最适生长素浓度两侧,有促进作用相同的
两个浓度,因此,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植物的相同部位,其作用效果可能相同,C正确;激素A可促进细胞分裂,其也能促进植物生长,D错误。7.答案:A解析:温度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温度
决定的,A错误;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B正确;光作为一种信号,可通过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生长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能给细胞传达信息,起着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
用,D正确。8.答案:C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重力、生长素、Ca2+影响细胞生长,因此都属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信号,A正确;由题干信息梳理可知,重力信号通过淀粉体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转变成运输Ca2+和生长素的信号,B正确;由题干信息梳理可推测
,倒伏玉米根部近地侧会积累较多的生长素,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较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根部近地侧细胞生长,C错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无论有无重力作用,生长素均能进行极性运输,但无重力作用时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根会失去向地生长的特性,D正确。
9.答案:C解析:由柱形图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范围在0.1~10mg/L时是促进切段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而并不是促进小麦萌发的最适浓度范围,A错误;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生长素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促进生长,B错误;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1mg/L还是10
mg/L,可将待测样液适当稀释,重复上述实验,若切段平均长度小于10mm,则待测样液生长素浓度为0.1mg/L,反之则为10mg/L,C正确;本实验中温度、处理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需保持一致,无关变量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D错误。1
0.答案:D解析:由题可知,种子中存在GA可以诱导种子的萌发,但休眠的种子中可能仍存在ABA,则会抑制GA的诱导作用,而使种子保持休眠,A错误;种子萌发需要GA的诱导,故缺乏GA,种子无法萌发,B错误;种子中仅存在GA
、ABA难以萌发,因为ABA会抑制GA的诱导作用而使种子保持休眠,C错误;种子中存在GA可以诱导种子萌发,CTK可以解除ABA这类抑制种子萌发的激素的作用,保证种子的萌发,D正确。11.答案:B解析:6BA能影响
植物花芽的分化,还能延缓植株的衰老,这与细胞分裂素的调节作用类似,A正确;6B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细胞内缺乏分解6BA的酶,6BA进入植物体后不会快速被酶降解,B错误;6BA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用一定浓度的6BA处理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C正确;6BA的喷施浓度和时期可能影响
其对植物的作用效果,D正确。12.答案:C解析:生长素是一类植物激素,IAA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生长素,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也多为IAA,其合成原料是色氨酸,A正确;若要研究输出载体在生长素极性运输中的作用,输出载体即为实验自变量,可利用其抑制剂
控制输出载体设计实验,B正确;生长素的输入、输出载体虽然都能转运生长素,但是运输的方向不同,其空间结构也不相同,C错误;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集中在植物幼嫩部位,其输出载体也大多分布在幼嫩组织细胞中,D正确。13.答案:B解析:掐尖的目的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打破生长素
在侧芽积累过多对侧芽的抑制作用,促进侧芽的生长,A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掐尖打杈能够合理地调节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分配和运输,而掐尖打杈主要就是通过调控生长素的分布来实现的,故植株体内营养物质分配和运输的改变与生长素的作用有关,B错误;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
,进而对基因组表达进行调节,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控制的结果,C正确;摘除一定量成熟和衰老叶片,是为了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的水分,同时也可减少营养消耗,D正确。14.答案:A解析:光敏色素是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图中其分布在细胞膜上
,A错误;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到光的刺激,这可能与尖端细胞含有光敏色素有关,B正确;光敏色素受到光的刺激后被激活,把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引起细胞内一系列变化,这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C正确;光敏色素把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引起细胞核
内特定基因的转录,经过翻译,表现出相应的生物学效应,这属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15.答案:(1)用蒸馏水处理小麦种子与根生活的黑暗环境相同,从而避免光照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2)根小麦的根达到最大促进作用时所对应的NAA浓度较低(
3)10-6NAA对不同器官影响解析:(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故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用蒸馏水(NAA浓度为0的溶液)处理小麦种子;由于根长期生活在黑暗环境中,故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对小麦根的
处理都需要在遮光条件下进行,以避免光照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2)从图示可知,根对NAA更敏感,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小麦的根达到最大促进作用(最大增长率)时所对应的NAA浓度较低。(3)根的向地性是由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据图可知,该实验
中,根近地侧NAA浓度至少应大于10-6mol·L-1才表现出抑制作用。该实验中对数据的处理引入了“增长率”的概念,其目的是校准(消除)不同器官所造成的数据差异,便于将NAA对不同器官影响的数据表现在同一张坐标纸上。16.答案:(1)
生长素生长素的含量在各组石蒜鳞茎中几乎保持不变(2)促进抑制降低(3)赤霉素抑制了石蒜鳞茎中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减缓了鳞片叶细胞中淀粉的积累,最终抑制鳞茎的膨大解析:(1)根据图解分析可知,生长素的含量在各组石蒜鳞茎中几乎保持不变,说明石蒜鳞茎大小与内源
激素生长素几乎没有相关性。(2)①与清水组的鳞茎直径大小进行比较可知,内源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石蒜鳞茎膨大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②由于赤霉素能抑制鳞茎直径的生长,而外施CPPU后,促进了鳞茎直径的生长,说明外施CPPU后,石蒜鳞茎中内
源赤霉素含量会降低。(3)研究发现,外施PP333促进了石蒜鳞茎中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了淀粉的合成,使石蒜鳞茎膨大,而赤霉素能抑制鳞茎直径的生长,可推测赤霉素抑制了石蒜鳞茎中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减缓了鳞片叶细胞中淀粉的积累,最终
抑制鳞茎的膨大。17.答案:B解析:图甲显示远红光使种子赤霉素含量下降,进而抑制种子萌发,与图乙结果相符,而不是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A错误;图甲显示红光能使种子赤霉素含量增加,其机理为红光将光敏色素激活,进而
调节相关基因表达,B正确;图乙显示红光处理6天左右莴苣种子开始萌发,赤霉素处理10天时莴苣种子开始萌发,两种处理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不同,C错误;红光处理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二者作用相反,所以红光处理结合
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低,D错误。18.答案:ACD解析:种子的成熟期早于果肉,能确保果实成熟后被传播时的种子也是成熟的,有利于种群的繁衍,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基因NCED1是脱落酸合成的关键基因,且由题左图分析可知,NCED1酶活性
被抑制时几乎没有脱落酸,所以只能说明脱落酸的生成必须有NCED1酶的作用,但不能说明脱落酸合成的同时就必须有NCED1酶的合成,B错误;基因ACO1是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由题右图分析可知,NDGA组(抑制NC
ED1酶)前10天乙烯含量都很少,第10~12天乙烯含量略有一点增加,后面时间乙烯含量未知,因此,NCED1酶失活,ACO1基因的表达可能延迟,C正确;由题右图分析可知,脱落酸组乙烯含量更多,所以可推测脱落酸诱导了乙烯合成,但脱落酸+1-
MCP组乙烯含量极少,说明其诱导效应可被1-MCP消除,D正确。大单元(八)生物与环境第1练种群及其动态1.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地区0~14岁人口的比重约为23%,15~64岁人口的比重约为30%,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约为47%,
故该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推测未来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A、C两项正确;该地区幼龄人口过少,并不能反映出该地区的性别比例,故不能推测出该地区女性多于男性,B项错误;随着最新生育政策的实施,幼龄人口增多,该地区的年龄结构可能会变为增长型,D项正确。2.答案:C解析:
题图Ⅰ中b为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项正确;题图Ⅰ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项正确;题图Ⅱ中丁为年龄结构,而题图Ⅰ中a为性别比例,C项错误;题图Ⅱ中丙为性别比例,其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项正确。3.答案:C解析: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结构,A项错误;样方法调查过程中要注意随机取样,B项错误;若被调查的种群个体数量较少,可适当增大样方面积,C项正确;样方法统计的结果是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不是种群的真实密度,D
项错误。4.答案:D解析: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记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
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5.答案:D解析: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数量)常采用标记重捕法,A项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说明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B项正
确;“J”形增长公式为Nt=N0λt,其中λ=1+1.5%=1.015,C项正确;防治鼠害应在田鼠数量较少时进行,D项错误。6.答案:B解析:鲫鱼种群在t3后,λ不变且大于1,表现为“J”形增长,A项正确;鲫鱼种群在0~t2段的λ小于1,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t2~t3段的
λ大于1,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C项正确;t2~t3段鲤鱼种群λ小于1,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种群在t3时的数量小于t2的数量,D项正确。7.答案:A解析: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所以降水太多不利于其繁衍扩
散,A符合题意;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为其提供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B不符合题意;连片的麦田为蝗虫提供充足的食物等条件,C不符合题意;仅取食种子的鸟类既不与蝗虫竞争食物,又不作为蝗虫的天敌,对蝗虫的繁衍扩散未起到有效的阻碍,D不符合题意。8.答案:A解析:郁闭度是指林冠层
遮蔽地面的程度,即影响植物种群密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A正确;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相同,B错误;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花的种群密度先升高后下降,C错误;郁闭度主要代表的是光照强度,故表中数据不能说明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9.答案:D解析:对酵
母菌进行计数时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A错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达到a/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错误;若计数板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总数为55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为55÷4×16×104×10=2.2×107(个),C错误;若将原培养液中酵母菌接种量减半,则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需时间变长,但该种群的K值不变,D正确。10.答案:C解析:我国人口总数变化在本题中涉及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观察两个不同的纵坐标,发现2000~2020年每千
人出生人数大于死亡人数,故种群密度增大,我国人口总数上升,A项正确;据题图可知近20年我国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即老年人的比例在上升,鼓励生育增加幼年个体数量及其比例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可行的,B项正确;双纵坐标曲
线图需要看清楚曲线对应的纵坐标数值,2000年后每千人出生人数仍大于死亡人数,C项错误;人口变化趋势受到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影响,有必要调查性别比例等特征,D项正确。11.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甲、乙种群的种间关系没有
此消彼长,相互抑制的关系,不能确定为竞争关系,A错误;t1之前,甲种群的δ值在刚开始时低于1,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故并不是一直在增加的,B错误;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t2时刻甲、乙种群δ相等,但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t2→t4时段内,甲种群的δ先大于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上升;
然后甲种群的δ小于1,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在此期间种群的密度下降,故t2→t4时段内甲的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乙种群的δ>1,即乙种群密度上升,D正确。12.答案:A解析:据题图可知,更换培养液的周期时长越长,营养物质越少,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越小,A项正确;据题图可知,在80~12
0h时,对照组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段酵母菌的种群增长速率为零,B项错误;由实验结果不能得出酸性条件是实验室中酵母菌的最适培养条件,C项错误;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则酵母菌种群所需的营养物质充足,但由于空间是有限的,故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形增长,D
项错误。13.答案:C解析: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如被捕食者(食物)对捕食者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就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被捕食者(食物)减少,使捕食者减少,反之,捕食者增加,A正确;天敌和流行性疾病属于密
度制约因素,B正确;K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14.答案:D解析:在t0~t4时间段,甲种群为“S”形增长,在t4时已
达到K值,乙种群的数量在t4时是否达到K值不确定,A、B错误;若甲为有害动物,则应该在t2之前进行防治,C错误。15.答案:(1)(a×b)/c(2)树林树林中的鸟类密度最低,蝮蛇食物来源少(3)夏季途经蛇岛的鸟类少,蝮蛇没有食物来源解析:(1)
结合题意,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计算式为(a×b)/c。(2)据表2数据计算,蝮蛇种群密度在树林中为56/6000≈0.009条/m2,在灌丛中为83/375≈0.221条/m2,在草甸中为19/6≈3.167条/m2,树林中最低。与表1中鸟类密
度的高低相一致,故推测蝮蛇捕食鸟类,所以鸟类密度低,蝮蛇食物来源少,因此密度也最低。(3)根据本题中“蛇岛上食物匮乏,蛇岛蝮蛇主要以春、秋两季迁徙途经蛇岛的鸟类为食。”的信息推测,冬、夏两季途经蛇岛的鸟类少,蝮蛇没有食物来源,因此形成了夏眠的习
性。16.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2)性别比例出生率(3)“J”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答案合理即可)(4)不变增长型解析:(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雌性个体交配的机会减小
,直接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3)分析题干可知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类似于理想状态,种群数量类似于“J”形增长。要想控制田鼠的种群数量,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增加田鼠生存的阻力。(4)题图甲中A曲线是“J”形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种群增长率不变。据题图乙
可知,a点时R大于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17.答案:C解析: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
,所以C正确,A、B、D错误。18.答案:AC解析:初始密度介于0~a时,即种群密度小于种群生长的最适密度,对种群的生长起到阻止作用,因而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c时,应分两段来分析。在种
群数量小于b时,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当种群数量大于b时,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表现为种群数量上升,B错误;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同时在种群密度高于c时进行捕获并保留在c,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自然状
态下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此时人为提高雄性比例,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密度增长,使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即人为提高雄性比例时,需要更大的种群密度才能弥补,使种群增长率维持
到0而不为负,即此时b点右移,D错误。第2练群落及其演替1.答案:B解析: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垂直方向上分层越复杂,植物对环境(主要是光)利用越充分,A项正确;水平结构是针对不同物种来说,受灾的玉米呈斑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随机分布特征,不属于群落的水
平结构,B项错误;水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均有关,C项正确;阳生植物在强光条件下生长良好,林冠下光照不均匀,光照强处生长较多阳性植物,D项正确。2.答案:C解析:森林群落中的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
关系形成统一的整体,A项正确;森林群落与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差别较大,B项正确;土壤小动物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强,调查森林群落中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取样器取样法,不宜采用样方法,C项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
层与光照有关,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项正确。3.答案:A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A项正确;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群落的分布及演替等,在人的影响下,群落的结构可能会更加复杂,
但物种组成不一定完全发生改变,B项错误;芦苇和藻类的垂直分布会使该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项错误;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D项错误。4.答案:C解析:同域共存是具有竞争关
系的生物通过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来适应环境的现象,狐狸和兔子之间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关系,不能体现同域共存,C项符合题意。5.答案:B解析:据题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甲的数量先达到最大值,一定时间内,随着乙数量的增多,甲的数量在减少,推测甲为被捕食者兔子,乙为捕食者狼,
A项正确;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B项错误;结合B项的分析,从题图中信息可知,兔子的K值应该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C项正确;据题图分析可知,第3年时兔子的数量
在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D项正确。6.答案:B解析: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是同一物种内部的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A错误;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浮叶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且挺水植物在竞争阳光中
更占优势,群落的优势种可能发生变化,B正确;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是发生在荷塘中的过程,是荷花这一物种的自然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C错误;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的过程中不涉及两个物种之间的更替,不属于演替,D错误。7.答案:B解析: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
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因为该演替发生的起点有土壤条件,A项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但原有的地衣不会消亡,B项错误;若气候适宜,群落次生演替的时间变短,C项正确;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能加速石头的风化
形成土壤,因此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D项正确。8.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草方格沙障可以涵养水分,可推出其能蓄积降水,从而促进固沙植物的生长,A项正确;草方格材料包括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微生物对这些材料的分解
可以改善土壤结构,B项正确;使用草方格沙障可以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该过程中会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同时也可增加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C项错误、D项正确。9.答案:A解析:②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的采集,故
对蝗虫、蚯蚓不适合;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记名计算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10.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所占的比例最高,野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而被中毒性病毒感染的野兔能存活一段时
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所占比例最高,野兔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体现了病毒和野兔之间的相互选择、协同进化,A项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中毒性病毒不会导致野兔立即死亡,其能够在野兔体内繁殖,而强毒性病毒感染的野兔很快死亡,导致病
毒失去宿主,中毒性病毒所占比例的提高,不能说明野兔的抗病毒能力降低,B项错误;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C项正确;强毒性病毒可使野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野兔死亡会导致病毒失去宿主,这不利于维持病毒和野兔之间的寄生关系,
D项正确。11.答案:B解析:题中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植食性昆虫)且二者之间相互捕食,其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A项正确;没有植食性昆虫时,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能传递到天敌1和2,不能长期共存,B项错误;引入更多天敌可能集团内双向捕食更严重,导致抑制害虫力度减弱,不一
定能有效抑制害虫,C项正确;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年龄组成才能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项正确。12.答案:D解析:分析题中图示可知,无围栏组鼠可以进入地块,该组中非食料植物的株高大于食料植物的株高,容易获
得光照,在竞争中占有优势,A项正确;分析图示可知,食料植物设防鼠围栏组的株高远大于无围栏组,而非食料植物设防鼠围栏组的株高略低于无围栏组,说明鼠的存在对食料植物的生物量的影响高于非食料植物,B项正确;该实验
的自变量是有无鼠,实验地块和对照地块的环境因素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C项正确;无法据题干信息得出鼠的存在能够增加物种多样性这一结论,D项错误。13.答案:A解析: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
关键是随机取样,A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正确;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
正确;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正确。14.答案:D解析:生态位是研究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应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在气候适宜、空间充足时,三种蝙蝠间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此时的生态位不同,B错误
;图中仅仅表示不同种类的蝙蝠觅食活动时间的分布,无法比较生态位的大小,C错误;从图中看出三种蝙蝠活动高峰时间是相互错开的,有利于避免生态位过度重叠,从而减少种间竞争,D正确。15.答案:(1)随机取样、扩大调查范围(2)群落演替(次生演替)Ⅰ修复后,昆
虫种类、昆虫个体数和植被覆盖率低,自然演替速度慢(3)乔木和灌木比草本更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不同昆虫可获得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等环境资源解析:(1)在调查各种昆虫种群密度时,为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需做到随机取样、
扩大调查范围、设置合理的样方大小和样方数量。(2)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所以,退耕封育一年后,杂草丛生,土壤保水能力增强;几年后,一些小灌木生长成为灌木丛,这一过程称为群落演替(次生演替)。据表格数据可知,与
生态修复模式Ⅱ相比,生态修复模式Ⅰ修复后,昆虫种类、昆虫个体数和植被覆盖率低,自然演替速度慢,故表中生态修复模式Ⅰ代表退耕封育。(3)生态修复模式Ⅱ的措施是退耕还林(人工种植乔木和灌木),因为乔木和灌木比草本更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所以发现草本植物
种类生态修复模式Ⅱ低于模式Ⅰ;在群落中,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昆虫分布在不同植物类型上的意义是:不同昆虫可获得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等环境资源。16.答案:(1)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样方(2)水平长期淹水导致根部缺氧,根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次生解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调查各个区域中植物的丰富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2)A、B、C、D四个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水淹后,根部氧气供应不足,根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对植物细胞有毒害作用
,导致植物烂根死亡。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植被恢复,该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17.答案:D解析:可用样方法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二者争夺光照、无机盐等,故海草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分析表格,只有
在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5种海草都有分布,C正确;羽叶二药藻和二药藻在各种潮带中都有分布,说明二者生态位最宽,而海神草在潮下带下部没有分布,D错误。18.答案:D解析:采伐迹地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题述演
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生长得高,更能充分利用阳光,B正确;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广阔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使动物的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结构更复杂,植物对阳
光等环境资源的竞争更激烈,种间竞争增强,D错误。第3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答案:A解析: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A项正确;有些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蜣螂等,B项错误;有些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C项错误;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消费者可加速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等,D项错误。2.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甲、丁为双箭头关系,且乙、丙、甲均指向戊,由此推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戊为分解者,甲、乙、丙和戊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
项错误;分解者也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蚯蚓、蜣螂等,B项正确;乙1和丙1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项错误;大量的氟氯烃、哈龙等会导致臭氧层的破坏,D项错误。3.答案:C解析:题中图示食物网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树木→松毛虫→蜘蛛→灰喜鹊→狐狸,树木→松毛虫→灰喜鹊→
狐狸,树木→松鼠→狐狸,其中灰喜鹊和蜘蛛是捕食和种间竞争的关系,A项正确;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灰喜鹊、狐狸,B项正确;大量猎捕灰喜鹊后,狐狸还可以以松鼠为食,所以狐狸的种群数量不会大幅下降,C项错误;灰喜鹊活
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最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标记重捕法,D项正确。4.答案:B解析:根据题图可知,c为第二营养级,e为第四营养级,由于每个营养级中的生物种群不止一种,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只一
条,A项错误;c、d和e为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项正确;d小型食肉类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了,C项错误;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
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通过捕食获得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来得到能量,另外最高营养级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D项错误。5.答案:A解析:与恒温动物相比,变温动物不需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细胞呼吸消耗的能
量少,有机物的积累量较多,d/c值高,A正确;a表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则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B错误;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是未被狼同化的能量,是兔同
化能量的一部分,兔粪便中的能量是h,C错误;摄入能量有两个去路,一是被同化,二是存于粪便之中不被同化,故图中b=h+c,D错误。6.答案:C解析:题图中生态系统固定的太阳能为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464.
6J/(cm2·a),太阳辐射的能量为497693.2J/(cm2·a),太阳能被固定的效率为464.6÷497693.2×100%=0.093%,A项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
能,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464.6J/(cm2·a),B项正确;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96.3÷464.6×100%=20.7%,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18.8÷62.8×100%=29.9%,肉食性动物为第三营养
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7.5÷12.6×100%=59.5%,故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增加,C项错误;据题图可计算,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62.8÷464.6×100%=13.5%,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2.6÷62.8×
100%=20.1%,D项正确。7.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需要参考生物个体的大小。第一、二营养级分别是栎树和昆虫,所以第二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于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生物相比,第三营养级生物含有的能量少,并且生物个体较大,所
以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少于第二营养级,同理可知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更少。8.答案:D解析:亲鸟(信息发出者)假装翅膀受伤,以吸引天敌(信息接收者)的注意,亲鸟是有目的的发出信息,属于动物之间的“沟通”,A错误;捕食性萤火虫(信息发出者)模拟他种萤火虫的发光信号,以吸引该种雄虫(信
息接收者)前来,捕食性萤火虫也是有目的的发出信息,属于动物之间“沟通”,B错误;母土拨鼠(信息发出者)发出警告叫声,使小土拨鼠(信息接收者)及时躲避天敌,母土拨鼠同样是有目的的发出信息,属于动物之间“沟
通”,C错误;老鼠不是有目的的发出信息,不属于“沟通”,D正确。9.答案:C解析:碳在③生产者到消费者、⑦生产者到分解者、④消费者到分解者之间以含碳的有机物形式传递,A正确;蛙属于消费者,消费者的作用之一就是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B正确;甲、乙、丙、丁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它们一起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含了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C错误;在图2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有两部分:未分解的来自上一级的能
量(青蛙的粪便)和青蛙死亡后的遗体,D正确。10.答案:C解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因此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即(9
0+42)×105=132×105J/(m2·a),A错误;表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3.5×105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为3×105J/(m2·a),因此初级消
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能量=10.5×105J/(m2·a),C正确;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初级消费者同化量,只有被同化的那部分能量才属于初级消费者,因此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会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D错误。11.答案:D解析:根据三个种群同化的能量的数值,并结
合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显然种群Ⅱ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该生态系统的基石,A项正确;种群Ⅱ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种群Ⅰ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
用的能量,根据题图中数据可知,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111.0-15.0-41.5=54.50(百万kJ),显然种群Ⅱ呼吸消耗的能量小于5450万kJ,B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因此,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
级的能量传递率为3.0÷15.0×100%=20%,C项正确;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但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12.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知,大型真菌和跳虫以有机碎屑为食,都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食物链,A错误;大型真菌从有机碎屑中获得营养物质,
能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是不能循环的,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该食物网中,杂食性鸟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汞的含量最高,C正确;若气候变化降水减少,导致优势种改变,则该过程可称为次生演替
,D错误。13.答案:B解析:分析可知图中乙为生产者,所以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可以表示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图中甲为分解者,如果分解者缺少,则生态系统的尸体将要堆积如山,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B正确;由图可知,气体X为二氧化碳,甲、乙、丙
和丁类群依次为分解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其有氧呼吸均可以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类群丙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产生气体X,D错误。14.答案:B解析:植物不能利用有机肥中的能量,只有分解者将有机物
分解后,植物利用其中的矿质元素,有机肥中的能量主要流向土壤微生物(分解者),A正确;过程③中的能量是草中未被利用的部分,有可能会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利用,但还有的部分可能会被分解者分解,B错误;羊的遗体、残骸的能量属于羊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部分,C正确;过程④通过呼吸
作用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还有部分转化成ATP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D正确。15.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营养级越高,需要补偿输入的能量越多,因而在地震中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受到的影响可能较大,A项正确;分析题图可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103+2×103=16×103(kJ·m-
2·a-1),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0.25×103+0.05×103+5.1×103+2.1×103=7.5×103(kJ·m-2·a-1),其中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16×103-4×103-9×103-0.5×103=2.5×103(kJ·m-2·a-1),因此能量从第二营
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5×10316×103×100%≈15.6%,B项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第三营级的同化量是7.5×103kJ·m-2·a-1,其中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2.5×103kJ·m-2·a-1,则从外界补偿输入的能量为7.5×103-2.5×103=5×103(kJ·m
-2·a-1),C项正确;该生态系统有从外界补偿输入的能量,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补偿输入的能量,D项错误。16.答案:(1)光合作用①(2)乙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3)标记重捕捕食、种间竞争(4)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不可循环利用,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产生的能量最终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不能再被生产者利用解析:(1)⑧由二氧化碳库指向生产者,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乙是生产者,其可以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但是不能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因此题图中
①是多余的。(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该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通过这三大功能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3)已知C生物的活动能力较强且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可用标记重捕
法;据题图分析,D生物以A生物和B生物为食、B生物以A生物为食,因此B生物与D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不可循环利用,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产生的能量最终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
不能再被生产者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入生产者再被利用。17.答案:(1)营养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1.375(3)有机物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4)保持稳定次生演替群落调节生物
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1)P、A、B、C、D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实现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功能的主渠道。(2)当D的食物比例为B∶C=1∶1时,设传递给D的能量为x,则1/2x来自B,
1/2x来自C,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需要B的能量为1/2x÷10%+1/2x÷10%÷10%=55x;当D的食物比例为B∶C=2∶1时,设传递给D的能量为y,则2/3y来自B,1/3y来自C,能量传递效率按10%
计算,需要B的能量为2/3y÷10%+1/3y÷10%÷10%=40y;B中的能量不变,则55x=40y,该生态系统传递给D的能量是原来的y÷x=55÷40=1.375倍。(3)图中碳元素在B、E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氮元素也是不断循环的,但农田生态系统中
仍需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4)①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处于幼年时期的个体数为92+187+121=400,处于成年期的个体数为70+69
+62+63+72+64=400,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为55+42+39+264=400,各年龄期个体数相等,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推测该鱼种群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将保持稳定。②引入该湖泊本没有的鲶鱼并大量繁殖后,导致原鱼
种减少,从而改变了此湖泊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此演替在具有一定生物的前提下发生,属于次生演替。③在湖泊下游生活有大量的动植物,其中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
息在其叶表面,从而形成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8.答案:C解析:杂食动物既捕食植物,又捕食动物,如果捕食植物,就是第二营养级,如果捕食动
物,就是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所以不同食物链中的同种动物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B正确;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C错误;
因为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动物,食物链是单向的,能量流动也就是单向的,D正确。19.答案:B解析:将荒漠改造为枸杞园的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植被增多,防风固沙能力提高,土壤的水、肥条件得到改善,单位空间内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也增多,由于生物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也发生
了改变,B错误。20.答案:B解析: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虾池中有机碎屑含量增加,水体中N、P等无机盐增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A错误;藻类作为生产者,在物质循环中占主要地位,B正确;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同时浮游动物又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C错误;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21.答案:(1)水鸟的同化量水鸟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2)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3)不破坏水鸟的生存环境;远距离
观赏解析:(1)据图可知,①是水鸟摄入后减去粪便剩余的能量,故表示水鸟的同化量;②是①水鸟的同化量减去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表示水鸟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③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水鸟遗体
残骸中的能量和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水鸟属于动物,研究其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它的栖息地、食物
、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3)鸟类的生存与环境密切相关,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看,游客在观赏水鸟时应注意的事项有:不破坏水鸟的生
存环境(不丢弃废弃物、不污染水源);远距离观赏而避免对其造成惊吓等。22.答案:(1)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增加多年生植物温度和水分优势种与其他有生态位重叠的种群会发生生态位分化,重叠程度减小(2)物质循环物质循环
(3)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明显,动植物种类多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每一营养级都有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杀虫剂Q是难以降解的物质,图中的草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是一条食物链,结合图中数据可知,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递增,Q的含量逐渐增加;与一年生植物相比,多年生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Q更多,故Q含量较高;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关键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
能关系,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与其他有生态位重叠的种群会发生生态位分化,重叠程度减小,以提高对环境的利用率。(2)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
清除杂草和放养甲鱼等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若在稻田里施无机肥,则减少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3)群落中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
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其在垂直结构上分层现象明显,动植物的种类都较多,如热带雨林中的下木层和灌木层还可再分为2~3个层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每一级的生物都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以热
能散失,雨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在该营养级能量一定的前提下,则每种动物的个体数较少。第4练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人与环境1.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越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但对于极地苔原生态系统而言,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其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就越强,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2.答案:C解析: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有可能引发生物入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遭到破坏;封山育林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增大各种群的K值,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荒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更加单一,食物网更加简
单,自我调节能力很低,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弱;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但正反馈调节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3.答案:A解析:自驾旅游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消耗
的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会加大对环境资源的消耗;秸秆焚烧会加大环境污染,以上活动都会增大生态足迹。综上,A符合题意。4.答案:A解析:在运动员的体表和运动服内安装传感器监测运动员的训练,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助力运动员在冰雪项目上迅速追赶世界强国,该表述中不涉及二氧化碳的产生和转化利用,与减小生
态足迹无关联,A符合题意;用氢能源小火炬取代了传统的燃油、燃气主火炬,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B不符合题意;用风能发电和特高压电力传输技术保障奥运会用电,交通运输使用氢能源和电动汽车,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不符合题意;用工业回收的二氧化碳通过临界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取代了氟化物制冷剂,有利于减少
二氧化碳的排放,D不符合题意。5.答案:D解析: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作水体污染物,故水体中放射性物质属于水体污染物,A正确;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因副热带高压增强,可能降水减少,干旱加重,因此全球
气候变暖会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干燥,B正确;人类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C正确;氟氯烃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量减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的形成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硫氧化物有关
,D错误。6.答案:D解析:长江十年禁渔是一种就地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A项正确;由题意可知,长江水域将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能够提高长江物种多样性,B项正确;白鳍豚的绝迹会造成重要基因资源的流失,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还不清
楚的价值,一种动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其基因库就消失了,它的潜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C项正确;该措施更有利于提高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对其直接价值也有影响,D项错误。7.答案:D解析:考拉鼻子特别发达,形状各种各样,
体长也有区别,这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错误;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烧毁了蓝山地区大片森林,使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减少,故蓝山地区山火期间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B错误;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使考拉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需对蓝山地区的考拉进行易地保护,C错误;刺鼻的烟味属于化学
信息,火光属于物理信息,通过信息传递,使一部分考拉逃生,D正确。8.答案:B解析: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即甘薯→奶牛,A错误;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遵循了循环原理,将奶牛、龙虾、食用菌、甘薯等组合在一起,使其互
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B正确;图中具有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甘薯、花木等属于生产者,沼气池中的微生物、食用菌、底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等都属于分解者,奶牛属于消费者,沼渣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甘薯藤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初步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
的消化吸收,D错误。9.答案:B解析:生态修复过程中重建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很关键,而原有表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有助于加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A正确;由题意可知,所采用的“蜂巢格室”能够自然降解,“生态袋”也不会造成环
境污染,B错误;选择播种原有的植被品种,是因为原有植被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与原来的环境相适应,生态效益更高,所以遵循了协调与平衡等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C正确;人工修复之余,还需依赖于大自然固有的生态恢复力才能长期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10
.答案:D解析:严重退化湿地中鼠害严重,鸟类丰富度降低,食物网结构简单,A错误;湿地退化使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鸟类食物和栖息地减少,物种丰富度降低,B错误;湿地自我调节能力是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C错误;由题表可知,湿地退化会使湿地积水减少,直
至完全干涸,因此湿地退化在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下降,即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11.答案:D解析:水杨酸可激活苦草体内抗氧化酶系统,故能缓解H2O2对苦草的氧化作用,A正确;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在胁迫环境下,苦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B正确;镉
属于重金属,能够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C正确;胁迫是一种显著偏离于生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因此在镉的胁迫下,苦草已经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D错误。12.答案:C解析:植物的净光合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463-9
6)×103kJ=3.67×105kJ,A正确;表格中,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分别为第二、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a=(463-96-292-12)×103kJ=63×103kJ,第三营养级同化量为b=(63-24.5-29
.3-2.1)×103kJ=7.1×103kJ,故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7.1×103)/(63×103)×100%≈11.3%,B正确,C错误;湖泊轻度污染后能恢复清澈,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体现了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13.答案:D解析:苏云金杆菌产生Bt毒蛋白,能杀灭鳞翅目等一些特定的害虫,而非所有昆虫,D错误。14.答案:A解析: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减少人工处理,因此生活垃圾发酵处理可缩小本村的生态足迹,A正确;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能量体现了循环原理,B错误;蚯蚓呼吸作用
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C错误;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可提高生态承载力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D错误。15.答案:B解析:“无废弃物农业”生产模式,遵循循环
原理、整体原理等基本原理,A错误;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施用有机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C
错误;“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16.答案:(1)消费者和分解者(2)①对照组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升高,实验组中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降低(低密度组>中密度组>高密度组)河蚬滤食浮游藻类,从而降低了水体叶
绿素a浓度②河蚬能促进底栖藻生长无河蚬(3)实验分为对照组(无河蚬)、低密度河蚬组、中密度河蚬组和高密度河蚬组。在容器中种植一定数量的苦草幼苗,之后,添加河蚬。定期采样,记录并计算苦草的相对生长率(4)河蚬通过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浮游藻类的浓度,改善了水体光照条件,进而促进了苦草等
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5)投放时间、投放密度(生物量)、河蚬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影响(6)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流向河蚬再流向人类(或“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河蚬→人”)解析:(1)河蚬通过滤食水中微小生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河蚬
通过滤食水中有机碎屑为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故河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2)①图1自变量为不同的河蚬密度和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为: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实验组中水体叶绿素a浓度逐渐降低,且低密度组>中密度组>
高密度组,原因可能是河蚬滤食浮游藻类,从而降低了水体叶绿素a浓度;②图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河蚬能促进底栖藻生长;实验是在验证河蚬对水体叶绿素a的影响,故对照组应为无河蚬。(3)要利用河蚬改善水体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被扩张或恢
复,由于苦草的相对生长率随河蚬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故可将实验分为①对照组——无河蚬;在聚乙烯桶中注入湖水70L,种植适量的苦草幼苗;②实验组——在聚乙烯桶中注入湖水70L,种植等量的、相同生理状态的苦草幼苗,之后,添加不同量的河蚬,分别为低
密度河蚬组、中密度河蚬组和高密度河蚬组;③定期采样,记录并计算各组苦草的相对生长率。(4)综上分析,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作用可能的机理是河蚬通过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浮游藻类的浓度,改善了水体光照条件,进而促进了苦草等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降
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5)若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自然湖泊的实际修复中,还需要考虑因素有投放时间、投放密度(生物量)、河蚬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影响等。(6)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可以考虑调整能量的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更有利的方向。河蚬可以食用,投放河蚬使其
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其方向为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流向河蚬,再流向人类。17.答案:B解析: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促进CO2的吸收以及减少CO2的排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其遗体、粪便还会被分解
者利用,不会缓解碳排放,B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增强,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C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18.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
组分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且几乎每个复杂的生态工程建设都以整体观为指导,所以
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
载力的关系,C正确;综合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仅运用自生原理很难达到,D错误。大单元(九)生物技术与工程第1练传统发酵技术和发酵工程1.答案:A解析:发酵包括有氧发酵和无氧发酵,A错误;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
,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B正确;酒精发酵是由活的酵母菌引起的,C正确;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产生不同代谢物的能力,因此利用微生物能够生产出人们所需的多种产物,D正确。2.答案:D解析:传统发酵技术是指直接
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D错误。3.答案:B解析:“泡菜之水,用花椒和盐煮沸”的目的包括提升泡菜味道、减少水中的溶氧量和消毒杀菌防止杂菌污染,A错误;“霉花”指的是泡菜坛内表面的白膜,主要由产膜酵母菌繁殖
形成,而酵母菌往往来自蔬菜,B正确;“坛沿外水须隔日一换,勿令其干”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C错误;分离泡菜汁中的乳酸菌,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错误。4.答案:D解析: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大量繁殖,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酒精,故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存活但
不能大量繁殖,A正确;自然发酵制作葡萄酒时起主要作用的菌是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B正确;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颜色,C正确;制作过程中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中糖含量减少,D错误。5.答案:C解析:酒精发酵阶段适宜温度为
18~30℃,醋酸发酵阶段的适宜温度为30~35℃,A错误;醋酸发酵阶段产生醋酸,无气体产生,B错误;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正确;在醋酸发酵阶段接种
醋酸菌可提高醋酸的酸度,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是醋酸,D错误。6.答案:C解析:果酒制作过程中不仅会产生酒精,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利用酵母菌制作果酒的过程中,发酵液的pH会下降,C错误。7.答案:B解析: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
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故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生产所需的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假单孢杆菌,A正确;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检测细菌时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B错误;生产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以获得纯净培养物,需要对发酵设备和培养基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C正确;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诱发生物产生基因突变,从中选择优良变异,基因工程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按照人们的意愿改造生物的性状,D正确。8.答案:C解析:①介绍的是泡菜制作技术,配制的盐水
要煮沸冷却后使用.以杀灭盐水中的微生物,防止杂菌污染,A正确;②中加热杀菌保存酒液的原理和方法,与酿酒中普遍使用的巴氏消毒法基本相同,都是采用了低温加热处理的方法,B正确;传统酿醋工艺先是淀粉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
再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醇,醋酸菌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能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则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错误;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看,豆腐是固体培养基,接种时不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灭菌,D正确。9.答案:A解析:新鲜原料中亚硝酸盐含量更低,放置一段时间的原料由于微生物的
作用,使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故选择新鲜的原料可以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A正确;用清水与盐配制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盐水,盐水的浓度不宜过高,防止乳酸菌乳酸发酵受到抑制,B错误;发酵时间过长,泡菜的品质降低,C错误;泡菜发酵温度过
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杂菌大量滋生,口感下降,D错误。10.答案:A解析:过程①②中都加入相应酶,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条件,故过程①②需提供适宜温度、酶浓度和作用时间等,A正确;淀
粉和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故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不能直接利用糯米中的淀粉和蛋白质,B错误;酵母菌发酵不能直接利用乳酸,C错误;酒的酿制需要酵母菌无氧呼吸,故过程③不需要通入无菌空气,D错误。11.答案:C解析:酵母菌发酵的适
宜温度为18~30℃,而夏天温度较高,因此夏季生产果酒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A正确;酒精发酵过程后,若要发酵产生果醋,则需要提高一定的环境温度并通入氧气,B正确;酒精发酵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不能充气,否则会抑制酵母菌的无氧
呼吸,C错误;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D正确。12.答案:B解析: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制作麦芽汁之前用含有赤霉素的溶液浸泡大麦种子,可以有效促进α淀粉酶合成,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进而增加麦芽汁中可发酵糖的含量,A正确;酒精是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麦芽汁的糖产
生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麦芽汁的糖度越高,啤酒的酒精度越高,B错误;泡盖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形成的,较厚,可以将麦芽汁与空气隔绝,C正确;麦芽汁能为酿酒酵母的发酵过程提供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D正确。13.答案:(1)核糖体(2)对糖浆进行消毒
(或对糖浆进行灭菌)冷却避免杀死菌种(或保持酵母细胞的活性)(3)啤酒中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或啤酒中的营养成分不流失)(4)粗分离解析:(1)淀粉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在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2)流程⑤蒸煮的目的是终止酶的进一步作用,并对糖浆进行消毒(或灭菌)。流程⑥在加入酵母菌前,还
应进行的操作为冷却,以防止高温杀死酵母菌(或保持酵母细胞的活性)。(3)77℃保温30min的操作类似于巴氏消毒法,温度不是很高,该操作既能杀死啤酒中的微生物,又能保证啤酒中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流失)。(4)从生物组织样品中提取并分离淀粉酶(蛋白质),主要步骤是原料处理→粗分离→纯化→
纯度鉴定。14.答案:(1)增加原料与酵母菌的接触面积,提高发酵效率为酵母菌提供充足糖源,增加酒精含量(或增加碳源和能源)(2)关闭及时排出CO2(3)此种酵母菌发酵所需时间短,糖剩余量少且获取的酒精度高(4)醋酸菌适当提高发酵温度和充入足量O2解析:(1)操作中对石榴破碎
、榨汁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原料与酵母菌的接触面积,提高发酵效率;调整成分中需加入一定量的蔗糖,其主要作用是为酵母菌提供充足糖源,增加酒精含量。(2)石榴酒发酵中需关闭实验装置充气口,制造无氧环境,并将温度控制在18~30℃;发酵过程
中需及时排出CO2以利于发酵进行并防止发酵液溢出。(3)从石榴酒生产经济的角度分析,应选用高活性干酵母发酵,因为此种酵母菌发酵所需时间短,糖剩余量少且获取的酒精度高,更适合生产酒精。(4)利用制备的石榴酒发酵制取石榴醋,利用的微生物为醋酸
菌;相对于石榴酒发酵,因为醋酸菌是需氧型且需要较高的温度,因此,需要改变的发酵条件为适当提高发酵温度和充入足量O2。15.答案:(1)酵母菌醋酸菌(2)充氧泵空气过滤器(3)18~30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酸性
重铬酸钾灰绿(4)能将发酵过程产生的气体及时排出发酵罐、可通过单向阀中气泡的生成了解发酵状况、能有效隔绝外界空气对发酵介质的氧化及外界杂菌的污染、排气不需要人工控制,使用方便解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2)由图示装置可知,通电后的充
氧泵和不锈钢气泡石能为发酵罐中的培养液进行充氧操作,空气过滤器能为通入的空气进行无菌过滤,从而对发酵罐中的培养液实现无菌换气。(3)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为18~30℃。通气的目的是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用酸性重铬酸钾可以检测酒精,即在试管中加入2mL发酵液,再滴加0.5mL溶有0.
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呈现灰绿色。(4)排气构件使用前先在单向阀内装入约1/3体积冷却的开水,利用水封的原理,不仅能将发酵过程产生的气体及时排出发酵罐,并通过单向阀中气泡的生成了解发酵状况,还能有效隔绝外界空气对发酵介
质的氧化及外界杂菌的污染,同时排气不需要人工控制,使用方便。16.答案:C解析:①沸盐水冷却后再倒入坛中,是为了杀灭杂菌,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A错误;②盐水需要浸没全部菜料,造成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无氧呼吸,B错误;③盖好坛盖后,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是排气减压、隔绝空气、
防止杂菌污染等,C正确;④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腌制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多后减少,D错误。17.答案:C解析:干制能降低食品中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长和繁殖,进而延长食品保存时间,A正确;腌制通过添加食盐、糖等制造高渗环境,使微生物脱水死亡,从而抑
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B正确;低温保存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但不是温度越低越好,一般食品保存温度为零上低温,C错误;高温处理可杀死食品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并通过破坏食品中的酶类,降低酶类对食品有机物的分解,有利
于食品保存,D正确。第2练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1.答案:D解析:配制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需使用湿热灭菌法灭菌,即在121℃、100kPa条件下处理15~30min,将培养基彻底灭菌,以避免培养基上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新鲜牛奶应使
用巴氏消毒法消毒,为了探究新鲜牛奶合适的消毒温度,可将等量的新鲜牛奶分别置于60℃、70℃、80℃、90℃恒温水浴锅中处理30min,并检测不同温度处理下的牛奶中微生物的数量进行比较,B正确;若要统计消毒后的牛奶中微生物的数量,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即可对处理后的牛奶进行梯度稀
释后,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在平板上并在37℃下培养24h,C正确;由于温度过高会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所以菌落数最少的组对应的温度不一定是最适的消毒温度,因为还需要考虑牛奶的营养价值不被破坏,D错误。2.答案:C解析:紫外线能破
坏DNA的结构,故紫外线可用于实验室空气及实验台表面的消毒,A正确;无菌技术可以避免实验材料被感染,也可以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B正确;为防止DNA污染,PCR用水应为高压的双蒸水,加热煮沸的自来水也仍存在细菌等微生物,C错误;使用后的培养基在丢弃前需
要湿热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D正确。3.答案:B解析:固体培养基灭菌后,应冷却至50℃左右时倒平板,温度过低易凝固且导致污染,温度过高无法操作,A正确;倒好的平板需要冷却后使用,且不宜久存,以免表面干燥,影响接种后微生物的生长,B错误;稀释涂布平板
法分离得到的单菌落仍需进一步划线纯化,以利于菌种保藏,C正确;稀释涂布平板法既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也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D正确。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甲菌菌落周围呈现深蓝色”,说明甲可以分泌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会使醇溶青琼脂平板
变为深蓝色,因此甲菌属于解脂菌,A正确;乙菌落周围没有出现深蓝色,说明乙菌落不能产生脂肪酶,不能利用脂肪为其供能,但乙菌落也可以在培养基上生存,说明该培养基不是以脂肪为唯一碳源,B错误;可将两种菌分别接种在
同一平板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更加直观,C正确;可以利用该平板来比较解脂菌分泌脂肪酶的能力,观察指标可以是菌落周围深蓝色圈的大小,D正确。5.答案:A解析:甲是筛选PP分解菌的过程,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图乙表示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PP结合而显色的染色剂,鉴别PP分
解菌的过程,所以图乙所用培养基为鉴别培养基,都以PP作为唯一碳源,A正确;图甲、图乙所用接种方法都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都需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B错误;由于平板计数范围为30~300,故取7号试管中的数量,7号试管的稀释倍数为108,则[(58+73+97)÷3]÷0.1×108=
7.6×1010,即1g土壤样品中含有PP分解菌的估算数目是7.6×1010个,此数值一般偏小,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C不正确;可选择图乙培养基中D/d较大的菌株(降解圈
直径D、菌落直径d),因为这一指标越大说明单个菌株分解PP的能力越强,所以可作为目的菌种推广使用,D错误。6.答案:A解析:紫外线对人有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需要打开超净台上的紫外灯消毒,因为在实验操作前已经打开紫
外灯进行过消毒,A错误;平板接种细菌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这样可以防止冷凝水滴落到培养基表面,B正确;原始菌株的①扩大培养应选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这样可保证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保证营养获取,C正确;依图示结果,由于B1~B3中添加了适宜浓度的青霉素,
同时采用了影印法接种,根据培养基上菌落的情况可以看出b1、b2、b3均具备抗青霉素的特性,D正确。7.答案:D解析:筛选所用培养基应以淀粉作为唯一碳源,这样才能将降解淀粉的菌种筛选出来,A错误;由培养基上的单个菌落可知,将菌液接种到培养基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B错误;由于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是淀粉
,而淀粉遇碘液会变蓝,故菌落①与②周围透明圈的大小不同原因可能是两个菌群对淀粉的分解能力不同,C错误;液体培养基可增大溶氧量,也能增加菌种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故扩大培养时用不加琼脂的液体培养基效果更好,D正确。8.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可知
,两菌种的最佳接种量比例为1∶1时,有效菌落数最大,故处理该餐厨垃圾废液,两菌种的最佳接种量比例为1∶1时,效果最佳,A错误;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B错误;涂布平板的所有操作和系列稀释操作都应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以防止杂菌污染,C错误;制备好的菌剂可接种到固体斜面培养基
上并放入4℃的冰箱中临时保藏,D正确。9.答案:C解析:液体培养基只是用作细菌的快速大量繁殖,如果需要形成菌落,那么应该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因此野生型菌液的培养皿中不会出现菌落,A正确;图甲平板上有A、B两种菌落,乙平板上只
有A菌落,据此推测A菌落可能是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B菌落是精氨酸依赖型谷氨酸棒状杆菌,乙培养基中可能缺少精氨酸,B正确;谷氨酸棒状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紫外线照射可导致谷氨酸棒状杆菌发生基因突变
,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C错误;乙中的菌落是在甲的基础上采用影印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由分析可知,菌落A是野生型菌种,菌落B为精氨酸依赖型菌株,可作为鸟氨酸发酵的优良菌种,D正确。10.答案:D解析:由题干可知,实验目的是筛选分离出PHA合
成能力较强的耐盐菌株,甲为选择培养基,作用是进行选择培养,配制时应适当提高盐浓度,抑制非目的菌株生长。振荡培养的目的是让目的菌与培养液充分混合,增加目的菌的数量,A正确;选择培养后,将菌液经稀释涂布到平板上,并在平板中
加入尼罗红荧光染色剂,在紫外灯下出现红色荧光的菌株代表可产生PHA,接种后将培养皿倒置在恒温箱中培养,B、C正确;菌落往往是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成的子细胞群体,该实验中筛选出的菌落中的菌种降解能力可能不同,故细胞的遗传物质不一定相同,D错误。11.答案:B解析:过程①得到的菌落均匀分布,接种方法为
稀释涂布平板法,过程②两种培养基的成分不同,基本培养基中缺乏某种氨基酸,A错误;进行过程②培养时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完全培养基上,可能会携带某种氨基酸进入基本培养基,因此顺序不能颠倒,B正确;统计菌落种类和数量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各
类菌落数目稳定,以防止培养时间不足导致菌落数目偏小,C错误;若该菌株为原核细胞,则不存在核孔复合体,营养缺陷型菌株细胞代谢调节机制中的某些酶被破坏,应是控制该酶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12.答案:D解析:产生透明圈,
说明菌株产生的抗生素能抑制指示菌S的生长,透明圈越大,抑菌效果越明显,A错误;没有透明圈产生的菌株不一定不能产生抗生素,B错误;接种测试菌3,发现离能产生透明圈菌株的距离较远,说明可能是产生的抗生素抑制了测试菌3的生长,C错误;测试菌2和5距离产生透明圈菌株的距离近,说明测试菌2、5对该菌产生
的抗生素具有抗性,D正确。13.答案:(1)碳源、氮源和维生素琼脂水(2)接种避免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3)酒精棉球擦拭双手、戴消毒手套(4)再加一个不接种的相同培养基(空白培养基),与甲乙在相同条件下培养,若该培养基上没有生长菌落,说明培养过程未被杂菌污染
,猜想错误;若该培养基上生长菌落,说明培养基被杂菌污染,猜想正确解析:(1)该实验中用到的培养基中加入了牛肉膏、蛋白胨、NaCl和水,蛋白胨来源于动物,含有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故蛋白胨可以为微
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氮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为了使配制的溶液呈固体状态,还需要加入琼脂。为了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可以将培养基放入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灭菌15~30min。(2)实验中“将拇指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相
当于微生物培养操作中的接种,该操作应该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这样能够保证接种时处于一个无菌的环境,防止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3)为避免手上微生物在无菌操作中污染培养基,洗过的手还应用酒精棉球擦拭双手、戴消毒
手套等方法处理。(4)有同学认为乙中也有菌落产生,是因为培养过程受到杂菌污染,若要验证乙培养基是否被污染,需要再加一个不接种的相同培养基作为对照,与甲乙在相同条件下培养,若该培养基上没有生长菌落,说明培养过程中未被杂菌污染,故猜想错误;若该培养基上生长菌
落,则说明猜想正确。14.答案:(1)PET增加PET降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分离得到目的菌(2)10-5稀释倍数为10-3时,更多的菌落连在一起最终形成单菌落,导致结果小于稀释倍数为10-4组的结果(3)
灭菌,防止微生物污染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使细菌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最终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菌落(4)甘油管藏解析:(1)欲从土壤中获取PET降解菌,需将土壤样品置于以PET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选择培养,其目的是增加PET降解菌的浓度
,以确保能分离得到目的菌。(2)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据此结合题意可知:不适合用于计数的为10-5倍数的稀释液。用另外两组稀释倍数的稀释液进行计数,得到的细菌数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稀释倍数为10-3时,更多的菌落连
在一起最终形成单菌落,导致结果小于稀释倍数为10-4组的结果。(3)倒平板时应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其目的是灭菌,防止微生物污染。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
养基上滋生,因此这个平板不能用来培养目的菌。用平板划线法纯化PET降解菌的过程中,为使细菌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最终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菌落,在第二次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须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4)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
,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15.答案:D解析:研究目的是筛选能高效降解羽毛、蹄角等废弃物中角蛋白的嗜热菌,因此既要耐高温,又要能够高效降解角蛋白,所以在c点取样,并且用角蛋白氮源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所以D正确,A、B、C错误。16.答案:(1)菌T能够分泌纤维素酶(2)为合成微生物细胞结构提供原料
(微生物细胞中的含氮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磷脂)①把锅内的水加热煮沸,将其中原有的冷空气彻底排除后,将锅密闭;②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③无菌包不宜过大,不宜过
紧,各包裹间要有间隙,使蒸汽能对流易渗透到包裹中央,有利于蒸汽流通;④灭菌完成后,应使锅内蒸汽压力缓慢降低,排气时间不少于10~12min(3)制造无氧环境排出二氧化碳酸性重铬酸钾(4)葡萄糖节约粮食、废物利用、清洁
环保、不污染环境、生产成本低、原料来源广解析:(1)菌T能够分泌纤维素酶,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在粉碎的秸秆中接种菌T,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菌T能够将秸秆中的纤维素大量分解。(2)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水、碳源、氮
源、无机盐,其中氮源主要为合成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提供原料(微生物细胞中的含氮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磷脂)。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注意的事项有①把锅内的水加热煮沸,将其中原有的冷空气彻底排除后,将锅密闭。如果高压锅内的空气未排除或未完全排除,则蒸汽不能达到饱和,蒸汽的温度未达到要求
的高度,结果导致灭菌的失败;②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③无菌包不宜过大,不宜过紧,各包裹间要有间隙,使蒸汽能对流易渗透到包裹中央,有利于蒸汽流通;④灭
菌完成后,应使锅内蒸汽压力缓慢降低,排气时间不少于10~12min,否则锅内蒸汽压力突然降低,液体突然沸腾,冲走瓶盖,使液体喷出或使容器破裂。(3)酒精的生产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将酵母菌接种到灭菌后的培养基中进行酒精发酵,酒精
发酵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此时拧紧瓶盖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发酵过程中密闭,所以需要根据发酵进程适时拧松瓶盖放出二氧化碳,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来检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4)与以粮食
为原料发酵生产乙醇相比,利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乙醇具有节约粮食、废物利用、清洁环保、不污染环境、生产成本低、原料来源广等优点。第3练细胞工程1.答案:C解析:在细胞融合前,必须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再诱导原生质体融合,A正确;人工诱导原
生质体融合有物理法和化学法,用高Ca2+—高pH溶液可促进细胞融合,B正确;融合的细胞中有人参根—人参根细胞、人参根—胡萝卜根细胞、胡萝卜根—胡萝卜根细胞,只有人参根—胡萝卜根细胞才是杂交细胞,C错误;杂交细胞含两种细胞
的遗传物质,可能具有生长快速的优势,D正确。2.答案:A解析:该实验的外植体(幼苗子叶)需要消毒处理,而不是灭菌,灭菌会使得外植体死亡而无法培养出愈伤组织和胚状体,A错误;愈伤组织是由已分化的细胞变为未分化的细胞,胚状体是由愈伤组织分化而来,因此愈伤组织
属于未分化细胞组织,B正确;暗处理时间的长短对细胞脱分化率(不同暗处理时间下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较小,对再分化率(不同暗处理时间下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较大,C正确;由胚状体诱导率的变化趋势来看,在1~
2周,诱导率数据较大,因此西瓜子叶诱导形成胚状体的最适暗处理时间为1~2周,D正确。3.答案:D解析:④过程用到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题意显示,“若其中一个细胞的染色体在融合前由于某种原因断裂,形成的
染色体片段在细胞融合后可能不会被全部排出,未排出的染色体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留存在杂种细胞中”,依据该原理,可推测抗黑腐病的甘蓝型油菜染色体上整合了黑芥的染色体片段,因此获得了抗黑腐病的性
状,B正确;②表示用紫外线照射使黑芥的染色体断裂,使用强度不同可能会导致黑芥染色体断裂程度不同,C正确;过程③中常用物理法(电融合法)和化学法(聚乙二醇融合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而灭活病毒诱导法只能诱导动物细胞融合,D错误。4.答案:D解析:单
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二次筛选,第一次是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后,还需要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大规模培养,A错误;采集来的卵母细胞培养到MⅡ期,精子要经过获能处理,方可进行体外受精,B错误;若细胞a、b分别代表白菜、甘蓝细胞,则完成融
合的标志为产生新的细胞壁,C错误;细胞融合过程都涉及膜的流动性,常用聚乙二醇融合法、电融合法等进行处理,D正确。5.答案:D解析:由于受体细胞是动物体细胞,可以选择用显微注射法,也可以用经过修饰的病毒导入,因为病毒对于宿主细胞
具有感染性,利用病毒这一特点,可以用经过修饰的病毒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克隆鼠由iPS细胞发育而来并可繁殖后代,iPS细胞是由黑鼠提供的体细胞转入四种基因后筛选所得,细胞核中染色体数与黑鼠相同,体色最可能为
黑色,B正确;灰鼠受精卵为二倍体,第一次卵裂后生成的子细胞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经电融合法诱导细胞两两融合,融合后的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经进一步发育获得的囊胚为四倍体,C正确;该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有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该过程不涉及体外受精,D错
误。6.答案:D解析:单抗的制作需要筛选,而多抗不需要筛选,抗原纯度越高,产生的多抗纯度越高,因此抗原纯度对单抗纯度的影响比对多抗纯度的影响小,A错误;单抗制备过程中通常将分离出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B错误;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p72上有多种抗原决定簇,一个抗原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
生一种抗体,所以向小鼠体内注入p72后,可以刺激小鼠产生多种抗p72的单抗,C错误;p72部分结构改变只改变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因此由这部分抗原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失效,但由于还存在由其他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所以多抗仍有效,D正
确。7.答案:A解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猕猴甲体内不同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A错误;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在克隆猴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发生细胞凋亡,B正确;五只克隆猴的获得证明已经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具
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即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正确;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的猕猴甲,因彻底敲除BMAL1基因而出现睡眠紊乱的症状,可用于研究BMAL1基因的功能及睡眠的调节,故通过上述技术可批量制备疾病动物模型用于科学研究,D正确。8.答案:B解析:通常选择良种母畜处于MⅡ期的卵母细胞用于
受精,A错误;从良种公畜提取的精子需要获能后才能与成熟的卵子受精,在获能溶液或者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B正确;早期胚胎培养需要依次经历卵裂期、桑葚胚、囊胚和原肠胚等阶段,C错误;代孕母畜一般选择同种生物的成年母畜,对其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是为
了保证移植胚胎所处的生理环境相同,D错误。9.答案:B解析:为获得大量的卵母细胞,需用促性腺激素处理良种母牛,促其超数排卵,A正确;对于牛、羊等家畜采集的精子,必须通过一定的获能液如一定浓度的肝素溶液、Ca2+载体等使其获能,B错误;若要生产高产奶牛,需从被测
的囊胚中取出几个滋养层细胞,提取DNA,对胚胎的性别进行鉴定,C正确;A、B牛是胚胎分割的产物,其基因型相同,而表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即表型可能存在差异,D正确。10.答案:C解析:诱导获得iPS细胞是脱分
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需要在体细胞中表达一些关键基因,A正确;培养iPS细胞时需提供95%空气(提供氧气,有助于细胞呼吸)和5%CO2(有助于维持培养液的pH)的混合气体环境,B正确;直接注射基因容易导致基因丢失,一般需要将Rag基因和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显
微注射到iPS细胞,C错误;iPS细胞为多能干细胞,可以诱导其进行不同方向的分化,利用iPS细胞进行治疗存在导致小鼠发生肿瘤的风险,D正确。11.答案:C解析:经获能后的精子才能用于体外受精,A正确;受精卵经体外培养可获得早期胚胎,早期胚
胎需移植到受体子宫内继续发育,同时受体需与供体生殖器官生理变化相同,以确保能接受移植的胚胎,故胚胎移植前需对受体进行选择,并进行同期发情处理,B、D正确;胚胎分割技术可提高胚胎利用率,不能提高移植胚胎的成活率,C错误。12.答案:A解析:有些产物不能或难以通过化学合成途径得到,故利用该技术可获
得某些无法通过化学合成途径得到的产物,A正确;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离体条件下对单个细胞或细胞团进行培养使其增殖,获得植物细胞的某些次生代谢物,故可通过该技术进行植物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B错误;次生代谢物不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其含量少,可以通过增加细胞的数量来增加次生代谢物的产量,C错误
;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主要是利用促进细胞分裂的培养条件,提高了多个细胞中次生代谢物的含量,不能提高单个细胞中次生代谢物的含量,D错误。13.答案:D解析: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SOD基因导入植物细胞,A错误;②表示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的过程,不需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B错误;③表示再分化过程,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完成,C错误;该育种方式利用了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从植物细胞培育成植物个体,能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14.答案:B解析:制备抗PDL1单克隆抗体使用的B淋巴细胞要取自注射过PDL1的小鼠脾脏,A正确;放
入96孔板的细胞为多种杂交瘤细胞,只有少数能产生所需抗体,所以需要进一步筛选,B错误;杂交瘤细胞具有肿瘤细胞的部分特征,在培养过程中一般无接触抑制现象,不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C正确;呈阳性的细胞群a就是目标细胞,在体外大规模培养,可以提取出大量的抗PDL1单克隆抗体,D正确。1
5.答案:(1)限制酶(或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磷酸二酯键(2)清除代谢物,防止细胞代谢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给细胞提供足够的营养(3)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4)B取该转基因动物的肝组织细胞,提取其蛋白
质,加入适量的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观察有无凝集现象(或有无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现象),若有则说明M基因不失活,若无则说明M基因失活解析:(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切割质粒DNA要用到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即限制酶,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
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2)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中,要定时更换培养液,以便清除代谢物,防止细胞代谢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给细胞提供足够的营养。(3)动物细胞核移植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其中体细胞核移植由于动物体细胞分化
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4)在进行单克隆抗体制备时,首先要诱导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在应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时,主要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所以实验思路是取该转基因动物的肝组织细胞,提取其蛋白质,加入适量的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观察有无凝集现象(抗原—抗体特异性结
合的现象),若有则说明M基因不失活,否则说明M基因失活。16.答案:(1)减数分裂Ⅱ后期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2)1个雌原核和2个雄原核1个父系染色体组和1个母系染色体组,以及两个父系染色体组相同
不相同(3)生殖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胎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解析:(1)分析图1可知,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故此时卵母细胞发育到减数分裂Ⅱ后期。机体具有两道防止多精入卵受精的屏障,包括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
应。(2)据图1可知,这个异常受精卵是由卵母细胞与2个精子受精,故图2细胞中的3个原核包括1个雌原核和2个雄原核。由图3分析可知,此时受精卵形成了三极纺锤体,并最终分裂成3个合子(图4),其中一个合子由1个父系染色体组和1个母系染色体组组成,则另外两个合子
的染色体组为1个父系染色体组和1个母系染色体组,以及两个父系染色体组。包含1个父系染色体组和1个母系染色体组的两个合子正常发育,最终该名母亲成功诞下两名性别不同的婴儿,这两名婴儿来自同一个卵母细胞,故来源于母系的染色体
相同,这两名婴儿来自不同的精子,且性别不同,说明来源于父系的染色体不相同。(3)胚胎工程是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胎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17.答案:A解析:营养供应充足时,传代培养的胚胎干细胞会发生接触抑制
,A错误;据题干“将小鼠胚胎干细胞的Y染色体去除,获得XO胚胎干细胞”可知,该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XO胚胎干细胞转变为有功能的卵母细胞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细胞分化,C正确;若
某濒危哺乳动物仅存雄性个体,可以通过去除胚胎干细胞的Y染色体等一系列处理获得有功能的卵母细胞,用于繁殖后代,D正确。18.答案:(1)由根瘤菌繁殖形成的单菌落(2)脱分化再分化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
的潜能(3)无氮源接种到试管苗上的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4)①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②能够减少化肥使用,改良土壤,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解析:(1)在微生物学中,将接种于培养基内,在合适条件下形成的含特定种类微生物的群体称为培养物。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
群体称为纯培养物,对于本实验来说就是根瘤菌繁殖得到的单菌落。(2)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先是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再分化形成试管苗。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产生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3)控制变量,因为甲组和乙组的区别是固氮菌,所以要保证培养液中没有
氮源,探究的是接种到试管苗上的根瘤菌是否具有固氮能力,如果甲组长得好于乙组,说明接种到试管苗上的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4)微生物肥料除了能够促进植物生长,起到肥料的作用之外,还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改良土壤,保护环境。第
4练基因工程及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1.答案:C解析:只用一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会使质粒和目的基因发生自身环化或者使目的基因在质粒中反向连接,酶3切割后形成平末端,而E.coliDNA连接酶仅连接黏性末端,A错误;用酶1切割目的基因
,产生的是黏性末端,用酶3切割质粒,产生的是平末端,无法连接,B错误;质粒和目的基因都用酶1和酶2切割后,可使用T4DNA连接酶连接,使目的基因定向插到质粒中,C正确;酶2和酶4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易导致目的基因和质粒自身环化或者使目的基因在质粒中反向连接,并且用酶4切割会破
坏标记基因,D错误。2.答案:D解析:若用HindⅢ酶切,目的基因可能正向插入,也可能反向插入,转录的产物可能不同,A正确;若用PvuⅠ酶切,重组质粒和质粒中都有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因此在含Tet(四环素)培养基中的菌落,不一定含有目的基因,B正确;DNA凝胶电泳技术
可以分离不同大小的DNA片段,重组质粒的大小与质粒不同,能够鉴定重组质粒构建成功与否,C正确;SphⅠ的酶切位点位于四环素抗性基因中,若用SphⅠ酶切,重组质粒中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
,因此携带目的基因的受体菌在含Amp(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菌落,在含Tet的培养基中不能形成菌落,D错误。3.答案:C解析:PCR扩增依据的是DNA分子双链复制的原理,是体外扩增DNA的一种方式,A正确;PCR技术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变性,故进行PCR扩增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B正确;
由于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且子链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故利用图中的引物①、④组合可扩增出两侧的未知序列,C错误;通过与受体细胞的基因组序列比对,可确定TDNA的插入位置,D正确。4.答案:D解析:该疫苗中核酸
用来编码抗原蛋白,核酸本身不能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体液免疫,A错误;步骤①中对S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利用的是PCR技术,该过程需要用到耐高温的DNA聚合酶,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步骤②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S基因应插入载体,不能破坏标记基因、启动子序列和终止
子序列等,C错误;核酸疫苗中的核酸源自病毒等病原体,其在人体细胞中能成功表达S蛋白,说明了生物界共用一套密码子,D正确。5.答案:C解析: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完成的,A正确;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
,B正确;蛋白质工程的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C错误;蛋白质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改造现有蛋白质或制造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需求,D正确。6.答案:B解析:目前科学家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都了解相当有限,再加上转
移的基因虽然是功能已知的基因,但不少却是异种生物的基因,因此可能会引起安全性问题,B错误。7.答案:A解析:收集我国公民及生物资源的遗传信息,会给我国带来生物安全的风险,与题意相符,A正确;试管婴儿可以通过基因筛选技术来阻断遗传疾病的遗传,因此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避免安全风险,与题意
不符,B错误;利用生物技术改造的工程菌获得大量的抗生素已经投入生产,一般不会带来生物安全风险,与题意不符,C错误;克隆技术可以克隆器官,但是不可以进行人体克隆,这样可以避免影响伦理道德,与题意不符,D错误。8
.答案:D解析:裂解是加蒸馏水让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出DNA等物质,A正确;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能溶于2mol/L的NaCl溶液,将溶液过滤,即可将混合物中的多糖、蛋白质等与DNA分离,B正确;DNA不溶于酒精,而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可以反复多次用酒精沉淀出DN
A,提高DNA纯度,C正确;将DNA溶解于NaCl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5min,待冷却后,能呈现蓝色,D错误。9.答案:B解析:PCR测序需要引物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A错误;电泳图谱中的箭头所指的DNA片段以鸟
嘌呤结尾,B正确;由图可知:测得未知DNA的序列为5′TCAGCTCGAATC3′,C错误;ddNTP与dNTP竞争的延长位点是核苷酸链的3′末端,D错误。10.答案:C解析:探针也是单链DNA,根据题意可知不对称PCR可用来合成大量的单链
DNA,A正确;复性温度过高会导致引物无法与模板结合,从而无扩增产物形成,B正确;PCR时不需要知道扩增基因的全部序列,只需要知道两端的部分序列即可,C错误;单链DNA和双链DNA的分子量不同,电泳可以将其分离,D正确。11.答案:D解析:质粒中含有2个酶A的酶切位点,所以切割后会
产生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如果用酶A和酶C同时切割质粒,会破坏质粒的标记基因,B错误;根据B项分析,需要用酶B和酶C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导致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所以不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中生长,C错误;若用酶B和酶C切割,产生不同的黏性末端,避免质粒
自身环化,D正确。12.答案:B解析:转基因技术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对生物进行设计,也存在负面影响,有可能导致基因污染等,A错误;转基因农作物对于解决粮食、能源等问题起了积极作用,也存在一定风险,B正确;克隆技术如果被一些人利用将给社会造成灾难,但也存在治疗
性的克隆,C错误;转基因技术如果被恐怖分子利用将可能导致人类灭绝,但不应该停止转基因相关研究,D错误。13.答案:B解析:步骤①中,利用PCR技术扩增干扰素基因时,设计引物序列的主要依据是干扰素基因两端的部分核苷酸序列,A正确;在过程③将重组质粒导入根瘤农杆菌,而
在侵染人参愈伤组织细胞时,TDNA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B错误;由于需要用EcoRⅠ、BamHⅠ两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因此科研人员还在两种引物的一端分别加上了GAATTC和GGATCC
序列,以便于后续的剪切和连接,C正确;干扰素基因未能导入人参愈伤组织细胞,这会导致通过该方法不能检测出干扰素基因,D正确。14.答案:B解析:由题干可知,因根据大肠杆菌菌群相对保守的uida基因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故提取大肠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时,引物特异性地与uida
基因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使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只能特异性地复制处于两个引物之间的DNA序列,A正确;PCR扩增时,在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特异性的荧光探针,该探针两端分别标记一个报告荧光基团和一个淬灭荧光基团。探针完整时,报告基团发射的荧光信号被淬灭基团吸收;
PCR扩增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将探针酶切降解,使报告荧光基团和淬灭荧光基团分离,从而荧光监测系统可接收到荧光信号,B错误;Ct值(循环阈值)的含义是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模板起始浓度越高,Ct值越小,C正确;通过mRNA逆转录成DN
A,再进行PCR扩增,并测定PCR产物的数量,可以推测样品中特异mRNA的相对数量,从而反映某基因的表达水平,D正确。15.答案:(1)C1酶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2)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碱基改变后仍然编码同一种氨基酸DNA连
接目的基因与质粒具有相同的组成单位和双螺旋结构,且不同生物所用密码子相同(3)BamHⅠ、SmaⅠ(顺序不能调换)(4)等量B菌或适量纤维素酶(C1酶)降解秸秆,减少秸秆燃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解析:(1)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C1酶基因需要根据C1酶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设计引
物,引物的作用是使DNA聚合酶能够从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2)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碱基改变后仍然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故这两个基因虽然有两个碱基对不同,但可编码出氨基酸序列相同的蛋白质。C1酶基因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可与质粒进行体外连接,由于基因与质粒具有相同的组成单位和双螺旋
结构,且不同生物所用的密码子相同,故C1酶基因能与质粒重组并在受体细胞中表达。(3)C1酶基因以B链为转录模板链,转录时mRNA自身的延伸方向为5′→3′,即转录是从DNA链的3′端开始,再结合质粒中启动子的方向
可知,图1中酶切位点1和2所对应的酶分别是BamHⅠ、SmaⅠ。(4)将纤维素含量为20%的培养基分为三组,一组接种工程菌,对照组1不进行处理,对照组2接种等量B菌或适量纤维素酶。工程菌具有很强的降解纤维素的能力,因此该工程
菌在处理废弃物及保护环境方面可能的应用是降解秸秆,减少秸秆燃烧带来的空气污染。16.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启动子在左侧,GFP基因在Gata3基因的右侧,启动子启动转录后,可以使GFP基因转录,Gata3基因的启动子能控制GFP基因的表达,A错误;因启动子在左侧,
转录的方向向右,合成的mRNA从左向右为5′→3′,刚好是翻译的方向,所以翻译时先合成Gata3蛋白,再合成GFP蛋白,B正确;整合GFP基因后,核酸片段变长,2号个体只有大片段,所以是Gata3-GFP基因纯合子,4
号个体只有小片段,是野生型,C错误;若用引物1和引物3进行PCR,杂合子和Gata3-GFP基因纯合子均能扩增出条带,仅有Gata3基因时无法扩增出条带,不利于区分杂合子和纯合子,D错误。17.答案:(1)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片段
,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的基因(2)终止子启动子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3)密码子具有简并性(4)将YFP基因插入表达载体,再
将构建成功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不能发黄色荧光的真核细胞中,观察黄色荧光是否出现解析:(1)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的基因,称为基因文库。(2)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了目的基
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以及标记基因等,且基因的转录方向为从启动子到终止子,故图中①为终止子,②为启动子,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
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如抗生素基因就可以作为这种基因。(3)正常情况下,GFP突变基因应该不发绿色荧光,而大肠杆菌有的发绿色荧光,从密码子特点的角度分析,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密码子决定。(
4)若要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探究YFP基因能否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可以将YFP基因插入表达载体,再将构建好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真核细菌中,观察受体细胞能否表达导入的YFP基因,YFP基因表达则会产生黄色荧光,为了便于观察和判断,应选用不能产生
黄色荧光的真核细胞作为受体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