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 文综历史答案.docx,共(6)页,38.99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6a64dc371c4c889ea3b0cbeee065c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射洪中学高2020级高三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4【答案】A【解析】材料可见随着时代发展,部落数量逐渐减少,语言方言也由多变少,秦代实现“书同文”,这说明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差异性逐渐降低,一致性增强,这是国家统一趋势加强的表现,故选A项
;材料中并未表现四周地区对中原文化的态度,秦代走向统一的语言方言也主要是行政力量而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无法得知华夏认同观念是否有所发展,排除B项;铁犁牛耕使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中变化情况从黄帝时代开始、夏代和西周均有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可以看出部落数量在变少,但无法得知诸侯之间
的等级秩序有何变化,排除D项。2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周幽王擅自废立储君,引发贵族内斗,最终与诸侯及周边少数民族作战失败而被杀,贵族内部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选A项;周幽王立伯服为储君,申侯拥立宜臼,伯服和宜臼
都是周幽王的儿子,这表明当时五位继承还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竞争,故排除C项;在分封制的基础上,西周未实现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26【答案】B【解析】材料中前两则文献史料都指出秦之暴虐,第三则实物史料却显示出秦在治理国家过程
中有“仁慈”的一面,这说明历史记录可能存在偏颇,在历史研究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史料进行考辨最终得出历史真相,故选B项;有些历史事实经过研究是可以得出定论的,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历史解释确实带有主观性色彩,但材料中第三则史料是秦代规则的相关记录,不属于
历史解释,排除C项;考古材料需要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仅靠考古材料无法得知历史全貌,排除D项。27【答案】B【解析】由材料“政府明令禁止杀牛,重惩盗牛”、“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可知汉代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受到政府的保护,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普及”表
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保护农业生产与抑制土地兼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材料无法得出缓解土地兼并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只能体现出“重农”,无法体现出“抑商”,排除D项。28【答案】A【解析】材料可见唐代法律对孝顺父母、祖父
母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即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将面临法律的惩罚,这是两个规范相统一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仅能看出立法环节,无法判断司法环节的判决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仅能看出关于伦理纲常相关内容的立法,无法判断伦理纲常是否是整体立法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材料
可知孝老敬亲成为法律规范,无法判断社会情况,排除D项。29【答案】D【解析】由材料“官方标准契约来规范土地买卖与租佃关系”、“官契与私契等多种形式”可知宋代不抑兼并的举措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通过官方标准、官契与私契等多种形式等规范土地买卖、转让的现实需
要,说明当时土地转让的频繁,故选D项;租佃关系、租佃契约的出现,加重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A项;土地买卖不属于商品经济范畴,土地买卖现象比较普遍,并非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排除B项;“完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30【答案】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巡抚本为朝廷临时派出
的监察官,但后来演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军政机关,目的是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刺史、巡抚都是中央对地方进行监察的重要职位,并未体现出随意性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分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皇权独尊无关,排除C项,故选D
项。31【答案】D【解析】由材料“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可知湖广地区为主要的产粮区,供应江浙等地,结合所学,江浙地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说明经济区域分工加强,故
选D项;材料不能得出商品粮运输的方式,排除A项;“衰退”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普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32【答案】B【解析】由材料“突破了以往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可知乾隆年间的地理志,改变了以往
以中原为核心的地理观念,而是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国家的版图,排除A项;“统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只提及地理志的编写,无法得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3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进化论在中国得
到传播主要是在甲午战争之后,A项时间不对,因此排除A项;魏源是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不属于维新派,因此B项错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是材料主要强调法令制度要随
着“势”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排除C项;材料强调法令制度要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出对鸦片战争之后时局的反思,因此选D选项。34答案】A【解析】材料可知,在陈启源发展事业过程中,曾遇到“缫丝厂被政府下令关闭”进而受阻的情况,这说明民族工业发展需要良好
的政策支持,故选A项;材料中仅是个例,无法判断当时整个中国的工业体系情况,排除B项;材料仅是陈启源个例,无法判断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情况,排除C项;官僚资本压迫民族工业主要发生于抗日战争期间,排除D项。35【答案】B【解析】由材料“及早变法求才”、“不
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可知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在甲午战后,面对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也提出变法革新的主张,故选B项;李鸿章张之洞并未接受维新变法的思想,排除A项;维新变法标志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开始
”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主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41.【答案】(25分)(1)历史背景:政局稳定,农业经济繁荣;明清两朝税制改革(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推行摊丁人亩);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统治者奖励垦荒的政策;传统的“
多子多福”思想。(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社会问题: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劳动力大量闲置,社会动荡;生产不足,贫困人口增加。(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变化:由“鼓励”性人口政策转
变为计划生育政策。(2分)积极影响: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利于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每点2分,任答四
点得8分)(3)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或人口的适度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时调整人口政策。(每点2分,两点得3分)【解析】(1)第一
小问历史背景,结合明清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可知政局稳定,农业经济繁荣;结合明清时期的税收制度改革可知明清两朝税制改革(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推行摊丁人亩);结合明清时期经济的特点可知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据材料一“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可知统治者奖励垦荒的政策
;结合传统宗法思想可知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第二小问社会问题,据材料一“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米、布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可知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据材料一“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可知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
一“社会中除了勤力有业有生计者,还有比之前增长数十倍的游手好闲之徒”可知劳动力大量闲置,社会动荡;生产不足,贫困人口增加。(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开始调整人口政策,1973年7月国务院创立‘全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可知由“鼓励”性人口政策转变为计划生育政策。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二“人口增长速度降低,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可知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据材料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可知促进了社
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据材料二“国家用于教育、医疗行业的资金或资源增多,家庭开支和抚养费相应减少,满足人们对关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可知有利于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3)结合明清时期和新中国
成立后人口的变化,分析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知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或人口的适度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时调整人口政策。42【答案】示例一论题:茶马古道维系大一统王朝的大动脉。(2分)论述:对于古代的中原王朝而言,民间役使和军队
征战所需的骡马常常供不应求。受气候变化、民族迁徙等因素影响,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以西的牧区控制不甚稳定。我国滇藏地区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地盛产良马,对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有较大需求,资源禀赋的差异促进了互补性的茶马互市的兴起。这条国际性商路续写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辉煌,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
南亚乃至西亚、非洲、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对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具有政治上的战略意义。茶马古道贸易带动了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中国与邻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也为大一统王朝减轻民众兵役和徭役负担提供了物质支
撑。(10分)示例二论题:“厚往薄来”思想束缚着中国古代外贸的发展。(2分)论述: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历来具有“厚往薄来”的思想。封建统治者往往自诩“天朝上国”,故在官方主导的对外贸易中,常常不遵守等价交换原则,用大量贵重的物品去交易外来的廉价
物品,以换取周边小国前来朝贡的“忠诚”。自隋唐以来,瓷器就成为中国外销的主要产品之一,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瓷器贸易一度给国家带来大量收入,政府设立市舶司等机构加强管理。明朝时,倭寇一度猖獗,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将对外贸易纳入政府管制,加之“厚往薄来”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严重压缩了对外贸易的规模
和利润受到严重压缩,这制约了中国外贸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市场发展的时代浪潮。(10分)示例三论题:鸦片战争后的通商口岸贸易具有两面性。(2分)论述:通商口岸既是列强对华侵略的见证,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近代化的窗口,口岸贸易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
通商标志着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通过领事官员裁决涉外案件,甚至把持海关大权……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列强还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投资建厂、招募和掠夺华工,使中国经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在通商口岸,西方消费文化的流行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基
于列强经商、修船等需要,一批早期民族工业在通商口岸兴起;坐电车、读报纸、发电报(打电话)等生活方式经由通商口岸被国人所认知;在通商口岸,西方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和政治理论广泛传播;租界的存在给革命政党的活动提供了便利。(10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解
析】本题考查商路与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明确时空定位,本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和中国近代的对外交往;其次,审清答案要件,本题答案须包括论题和论述两个部分;再次,
明确答题要求,论题须能体现材料中的一则或几则信息,论述须有可靠的史实依据;最后,注意语言表述的简明和准确。45【答案】(1)内容:鼓励民间婚嫁;允许丧偶再婚;将婚嫁状况纳入地方官员考核。(4分,答出两点
即可)背景: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人口锐减,经济残破;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均田制的持续推行和基层秩序的重建。(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2)影响:促进了唐朝人口的增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冲击了
传统伦理观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贵族妇女的生活境况;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重要条件。(6分)【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婚嫁制度改革,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内容”,依据材料“劝勉民间嫁娶诏”“申以媒媾,令其好合”“婚姻及
时,鳏寡数少量”,即可从政策取向、官员考核等角度进行“概括”;关于“背景”,依据材料“唐源流出于夷狄”“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并结合隋末唐初的社会状况,即可从社会动荡、民族交融、唐初制度构建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关于“影响”,依据材料“公主再嫁者达二十三人”“全国户
数接近380万户”“粮食价格……跌至……”并结合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即可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观念嬗变、妇女地位、贞观之治等方面进行简析。46【答案】(1)原因:日本海军骄傲自大,狂妄轻敌;情报战的失败;作战计划的错误;作战指挥的失误;与美国综合国力的差距;作战观念的落后。(一点2分
,四点8分)(2)影响:①日本海军遭到严重打击;②鼓舞了美国战斗部队的士气;③制止了日本向东扩张;④恢复了太平洋上美日海军实力的均势;⑤消除了日本对美国西海岸的威胁;⑥日本丧失太平洋战场战略主动权/结束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⑦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①-⑤每点2分,⑥、⑦每点3分;最多7分)【解析】(1)根据材料“在偷袭珍珠港之后,日本海军上下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可知日本海军骄傲自大,狂妄轻敌;根据材料“而在这次海战中爆发前,美军就了解
了日本海军的作战计划和作战部署”可知情报战的失败;根据材料“交战前日军把舰队分成5个相隔甚远的编队,分散了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可知作战计划的错误;根据材料“山本五十六……自动放弃了对战役的指导”可知作战指挥的失误;除去之外,日本与美国综合国力的差距,日本军官的作战观念落后。(2)可以从对日本、对美
国、对整个二战局势三个方面进行作答。对日本方面而言,根据材料“日本方面四艘巨型航空母舰被美国舰载飞机击沉,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可知日本海军遭到严重打击,根据材料“从此,日本海军一蹶不振”可知日本丧失太平洋战场战略主动权;就美国方面而言
,鼓舞了美国战斗部队的士气,制止了日本向东扩张,恢复了太平洋上美日海军实力的均势,消除了日本对美国西海岸的威胁;就整个二战局势来说,根据材料“日本海军一蹶不振,影响整个太平洋战局”可知使太平洋战争出现转
折。47.【答案】(1)贡献:领导创建平民教育组织机构,编写平民教育资料和刊物;创办“国难教育社”,追求教育救国;倡导并践行民主教育理念。(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原因:中国传统家国观念和民本思想的熏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受教育需求的释放;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党派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社会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9分,答出四点给8分,五点给9分)【解析】本题考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
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关于“贡献”,依据材料“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26所平民学校”“《平民千字课》”“《平民丛书》《平民周刊》”“晓庄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国难教育社”“育才学校”“民主教育之组织……为民主的学习而会议”,即可从平民教育运动、
国难教育活动、民主教育理念等方面作答。第(2)问,关于“原因”,依据材料“旧式学堂接受启蒙”“赴美留学”,并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状况,即可从个人成长、人民群众需求、思想潮流、革命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
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