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19)页,51.95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44d12fdef026d77ae4d2ae2ee5fe66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通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周王将贵族连同他们的宗族分封到新征服的土地上,而不像商代在原部族居地就地册封
,这样各封国内就逐渐融合成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为后世基于地缘的郡县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说明周初的分封()A.导致宗法制趋向瓦解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促进了国家形态的进步D.淡化了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2.唐朝科举
状元较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地区状元的数量占据唐代有籍可查的状元总数的多半。但自宋代开始,状元多出自南方,虽然北方个别地区的状元数量也不少。对“唐宋状元分布的变化”的合理解释是()A.科举取士日益公平公正B.皇帝个人好恶决定政制走势C.国家统一促进制度传播D.时局变化影响科
举取士格局3.西周前期,一些重要执政大臣如“三公”等,对周王重大决策的制定起了很大作用。不仅如此,西周的“三公”还作为中央王朝政府的首脑,成为掌握全国军事和行政大权的执政。西周前期的这一现象()A.为西周的灭亡埋下隐
患B.是秦朝中央集权的模板C.被后世许多皇帝所效仿D.受到了儒家学派的推崇4.历史学家钱穆解释“宰相”由来:“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时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宰就是掌管杀牛祭祖的。”到了秦汉,家宰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宰相
的由来,反映了()A.古代贵族家庭十分重视迷信活动B.皇权和相权之争是封建时代的顽疾C.宗法制对古代政治制度影响深远D.祭祀活动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消失5.《明史》记载,“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
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至仁宗而后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据此可知()A.明朝初期,宰相参与国家机要事务B.太祖罢相,设内阁制协理国家政务
C.政务繁忙,辅官与大学士堪当重任D.阁臣权重,设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6.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C.察举制开始形成D
.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7.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8.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由此形成的机构被称为()A.中朝B.内阁
C.南书房D.军机处9.在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提比略格拉古推行土地制度改革,给予农民土地,限制高官特权,结果被贵族派刺杀;其弟弟盖约格拉古继承兄长遗志,立法深化改革,扩大公民权利,又被公然杀害。这说明当时()A.罗马民主派扩大公民权的努力受阻B
.公民法成为维护古罗马贵族利益的工具C.滞后的土地制度制约罗马帝国经济发展D.罗马下层民众权利被剥夺状况缓解10.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学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
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在雅典()A.只要擅长辩论就能取得政治地位B.智者运动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C.智者运动催生了民主政治的发展D.公民参与
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1.1867年,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其代表作《英国宪政》中指出:英国宪政制度“有效运行的秘密,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融合”。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能够体现这种“融合”的是()A.国王与议会
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B.议会兼具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的职能C.内阁和议会相互制约并彼此负责D.首相兼政府首脑和下院多数党领袖于一身12.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中,既有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又确立了共和派反对的参、众两院制议会体制,宪法还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说明()A.
第三共和国宪法违背时代潮流B.法国民主共和制度徒有其表C.人民在共和制建立中作用有限D.妥协是推进法国民主的途径13.如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在帝国政
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A.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B.威廉二世的决定符合帝国宪法精神C.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依然浓厚D.德意志帝国仍然实行封建君主专制14.有学者认为,英国的《权利法案》应被视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前身。其主要依据是,《权利
法案》()A.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B.从法律上否定了个人专制C.奠定了建立君主立宪制基础D.初步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15.据江苏籍地主沈梓《避寇日记》载:“太平军在攻占嘉兴后曾发布告示:‘避难之后倘有房屋、货物、田产,准归原主人认识收管,侵占者立究。住租屋、种租田者,虽其产主他徙,总有归
来之日,该租户仍(须)将该还钱粮缴还原主,不得抗欠。’”这反映出()A.太平天国放弃了“耕者有其田”政策B.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C.太平天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财产私有D.《资政新篇》措施得到了一定实施16.“汇集着
西方少有的联合行动的军队官兵、外交官和神甫们的见证录,叙述了维多利亚女王与拿破仑三世军队的丧心病狂和贪得无厌,斥责了傲慢的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辱……。”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北伐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鸦片战争17.《天朝田亩制度》颁
布不久,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段材料表明()A.太平天国真正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B.太平天国的既定政策发
生了变化C.《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阶级矛盾激化D.体现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18.1900年6月19日,德国《前进报》在一篇社论中提到,中国人民运动(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由几年以前宣布的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
的.这里的“铁拳”政策()A.是清政府甲午战败刺激的结果B.反映了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C.标志着列强对华开始资本输出D.使德国强占了中国东北地区19.下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变化情况。五四运动前五四运动后对帝国主义的看法美国总统威尔逊是“现在世界上的第一好
人”,大同盟(国际联盟)果然成立,那秘密条约,不正当的借款,过分的军备,强国的跋息,都不能够存在。威尔逊的十四条宣言都成了空话。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即帝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即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的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对人民群众的看法群众意识,每喜从同,恶德浊流,
情力甚大。非有先觉哲人,力抗群言,独标异见,则社会莫由进化。必有一班糊涂的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是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以上变化表明五四运动()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B.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C.莫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D.推动了中
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20.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它已经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另一个是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人所怀抱的热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高涨的民众精神。”这是因为孙中山与这两种力量
都()A.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B.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C.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D.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21.某学者认为:“经过8年抗战,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被削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被动摇,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
力量空前发展,中国共产党达到完全成熟。”在该学者看来,抗日战争()A.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C.使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22.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1913
年3月27日)中写道:“自变乱以后,学堂之内禁读经书,只令学生读教科书,则圣贤之道将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材料反映出当时()A.课程设置超越了时代的要求B.儒家思想已经
丧失正统地位C.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D.共和政体备受大众质疑23.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工作重点(一)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二)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A.为抗日战争的
胜利奠定思想基础B.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C.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D.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24.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A.辛亥革俞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25.1949年《共同纲领》第3条规定,国家“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而1954年宪法第4条则提出“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此变化()A.弥补了《共同纲领》的缺陷B.反映了国家政权性质的转变C.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针D.适应了社会制度变革的需要26.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
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大表大会制尚未建立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C.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开展D.无产阶级占全国人口比例低27.“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法律机构基本瘫痪。1978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决定重建检察机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人民法院进行了恢复整顿,1979年9月重建司法部。随着行政管理领域单行法律、行政法规相继出台,工商、税务、土地、卫生等行政执法机构恢复运转。这反映了()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B.
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C.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28.在1982-1992年的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构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顾委),其职责“是中央委员会政治上的助手
和参谋”。中顾委的产生体现了()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继续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C.中共中央集体领导的形成D.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成果29.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
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B.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
的思想武器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30.“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一带一路”倡议问世至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纷纷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之对接。这说明()A.安全先行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的显著特点B.“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C.中国积极开展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上海合作组织是推进“一带一
路”建设的主导力量第II卷(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l3分)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确和规蓖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图形成材料一夏、商、西周时
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图,出现了“礼蹦乐怀”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3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2分)材料二张岂之主蝙的《中国史十五讲》说:“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分)材料三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
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3分)材料四第二条中年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
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材料五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年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根据材料
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体现的共同民主原则。(1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2分)32.(12分)材料吴有性(1582—1652年),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明末医学家,瘟病学奠基人。据史书记载,崇祯十
五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江南一带“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当时医者误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甚至死亡率更高,使许多患者“不死于病,乃死于医”。吴有性积极协助官府设局诊视,却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守古法不合新病”。在大疫面前,吴有性
在不断的临床诊疗中摸索最有效的处方,提出主治瘟疫或疟疾的“达原饮”处方。许多人经过他的新方法诊治都得以痊愈,吴有性因此声名远播。2003年,我国曾以“达原饮”来治疗非典。吴有性倡言“守古法不合今病”,创立“疠气”病因学说。他认为疫
病是感染“异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与伤寒之症虽症状相似,其实不同。吴有性著成《瘟疫论》,创立瘟疫学说。《瘟疫论》一书在康熙年间传至日本,备受推崇。《瘟疫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述,已被列为百部《江苏传世名著》之一。——摘编自陈其弟《吴有性与(瘟疫论)》(1)根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有性创立瘟疫学说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有性医学成就的意义。(6分)33.(15分)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
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5分)材料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
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5分)材料三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
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
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参考答案1.【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商代的封国内都是同一部族的人,而西周的封国
内各种不同宗族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有利于国家形态由血缘向地缘转换,从而为后世的郡县制打下基础,故可以得出其促进了国家形态的进步,选C项。由材料只能得出周初的分封使宗族之间互相交流融合,但不等于当时宗法制趋向瓦解,故排除A项。周初的分封并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
直接控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郡县制是后世的产物,故排除B项。周初的分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故排除D项。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开始,南方相对稳定,导致唐宋状元分布发生变化,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决定”说法片面,排除。宋朝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排除C。故选:D。本题考
查科举制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但自宋代开始,状元多出自南方,虽然北方个别地区的状元数量也不少。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答案】C【解析】略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材料主旨,即体现“宰相的由来与古代国家和家庭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迷信活动”,与题干主
旨不相符合;B项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逐渐消失”表述本身错误,材料也体现不出。C项表述客观,本题正确答案选C。5.【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题干中“明太祖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可知明朝初年,宰相参与国家事务,A
项正确;内阁制设立于明成祖时期,不是明太祖时期,排除B项;根据“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可知与“堪当重任”不符,排除C项;题干中未涉及司礼监牵制阁臣,排除D项。6.【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早期的选官、用官
制度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A.由材料中“将相往往……提拔任命”“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选官、用人制度发生了变化,说明以血缘为基础的世官制受到冲击,故A正确。B.材料表明
君主选官权得以加强,故B错误。CD.察举制出现在汉朝,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D错误。故选A。7.【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题干中“战死
者的父母对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可知,雅典城邦利益至上观念影响了个人行为,B项正确;题干主旨不是不重视公民权利,排除A项;C项中“摆脱了”、D项中“各阶层间矛盾”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8.【答案】B【解析】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由此逐渐形成了内阁,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B项正确。中朝是在汉朝时期为削弱相权而设置的机构,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南书房是
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立,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内阁,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明朝加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
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9.【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格拉古兄弟扩大公民权力、推行土地
制度改革的行为在享有既得利益的贵族派势力的阻挠下都失败了,这说明他们所代表的以贫苦公民为基础的民主派扩大公民权利的努力受阻,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民主改革受到阻碍,并未体现公民法成为维护古罗马贵
族利益的工具,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罗马帝国经济发展情况,因此无法得出滞后的土地制度制约了罗马帝国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民主改革受到阻碍,因此下层民众权利被剥夺的状况没有得到缓解,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智者学派的相关知识,要
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A.“只要擅长辩论就能取得政治地位”的言辞具有片面性,故排除A。B.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等可知材料的主旨,即雅典民主政治与智者运动的联系,
故B正确。C.该项逻辑关系颠倒,故排除C。D.“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故排除D。故选B。11.【答案】D【解析】A.英国民主政治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没有体现权力平衡,排除。B.议会整我立
法权,行政权有内阁首相掌握,排除。C.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不正确。D.英国责任内阁制下的首相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是政府首脑。同时由下院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了英国民主政
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英国国家权力的运行机制。本题以英国首相的权力为切入点,考查英国民主政治,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2.【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符合政治民主化的时代潮
流,故不选A。B.“徒有其表”太绝对,宪法规定议会、总统均由选举产生,故不选B。C.题干未见“人民”只见政党派别,故不选C。D.题干表明法国1875年宪法是君主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并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促进了法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这说明妥协是推进法国民主的途径,故D正确。故选D。13.【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A.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无
权对俾斯麦的弹劾权,故A排除。B.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首相不对议会负责,所以威廉二世的决定符合帝国宪法精神,故B符合题意。C.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在题干中没体现,故C排除。D.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只是带有浓厚的封建
专制残余,不是封建君主专制,故D排除。故选B。14.【答案】B15.【答案】C【解析】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太平军在攻占嘉兴后曾发布告示”、“避难之后准归原主人认识收管,侵占者立
究”、“虽其产主他徙,总有归来之日,该租户仍(须)将该还钱粮缴还原主,不得抗欠”可知,太平天国政权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财产私有,C符合题意;AB表述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根本就没有实施,排除D。故选C项。16.【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太平天国北伐是太平军与清政府的对峙,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与材料“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
辱”,参与国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维多利亚女王与拿破仑三世军队的丧心病狂和贪得无厌,斥责了傲慢的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辱”,英法联军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侵略国仅有英国,故D项错误。故选C。17.【答案】B【解析】略18.【答案】A【解
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结合所学所学知识,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民众发起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义和团运动,A符合题意;B
本身说法错误,排除;《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强占东北的是沙俄,排除D。故选A。19.【答案】D本题考查,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A.题干信息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故不选A。B.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故不选B。C.题干信息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故不选C。D.五四运动前,陈独秀对国际联盟抱有幻想,五四运动后,认为资本主义造了无穷罪恶,应该抛弃;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认为群众意识,恶德浊流,惰力甚大,
五四运动后,认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说明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觉醒,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故D正确。故选D。20.【答案】C本题考查孙中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发展资本主义不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故排除A。B.五四运动后的年轻一
代人的行为本身就属于自发性的民众运动,所谓“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说法有误,故排除B。C.据题干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与中共、当时年轻的一代人都有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和意愿,这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故C
正确。D.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和中共不符合,故排除D。故选C。2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B两项分别为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的影响,均与题目中的事件“抗日战争的胜利”不符,故排除;C项提及的是解放战争胜利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国,与题干“抗日战争的胜利”不符,排除;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经过8年抗战,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被削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被动
摇,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力量空前发展”表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D。22.【答案】C23.【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要求运用所学分
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B.依据题干表格可知,该会议强调的是肃清反动派,并尽力恢复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其目的是为筹备建立新中国,故B项正确。A.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
,故A项错误。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题干没有体现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故D项错误。故选B。2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
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应首先从宏观上把握三次巨变的内涵,然后分析各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题干中所说“第二次巨变”的内涵:A项是第一次巨变,排除;BCD三项都是对第二次巨变的表述,B项只强调了民主革命,D项只强调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都只强调了第二次历史巨变两项核心内容的一个方面,都属于表述不完整。可知,只有C项表述完整,符合题意,正确。故选C。25.【答案】D26.【答案】B【解析】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并且在这一次大会上颁布了宪法。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宪法”是指1954年宪法。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性质所决定的,而1954年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没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故答案为B项。C.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从一五计划开始的,时
间是1953年。D.材料与无产阶级的人数比例没有关系。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要求学生结合人大制度建立的背景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宪法诞生的时间特征,还要搞清楚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特点。27.【答案】C本题考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
读题干信息。【解答】C.从文革期间我国法律机构瘫痪到文革之后各项执法机构恢复运转体现了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C正确。AD.这两项题干没有体现,故AD错误。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是在1999年,与题
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故选C。28.【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党和国家的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顾委是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独特的组织形式,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故B
项正确;中共在成立初期就已形成了集体领导体制,故C项错误;中顾委的产生与拨乱反正无关,故D项错误。29.【答案】A【解析】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共同点是都注重把世界先进
的理论成果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共同点,都注重把世界先进的理论成果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宗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斗争的纲领。30.【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一带一路”、上合组织,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该项题干并未体现,故A错误。B.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纷纷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对接,说明“一带一路”有利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
的经济发展,同时达到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作用,故B正确。C.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C错误。D.该项“主导”说法错误,故D错误。故选B。31.(13分)【答案】(1)变化:从三代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依法治国”。(3分)态度:孔子希望恢
复西周的礼乐制度(1分),主张“克已复礼”。(2分)(2)特点:皇权高于法律;(1分)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1分)礼法并用。(1分)(3)表现: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1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可);(1分)近代经济活动的需要。(1分)(4)原则:人民主权(主权
在民);(1分)进步性: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2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由“夏、商、西周时期……‘礼’治国的制度”、“春秋战图……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可归纳出变化的具体表现;联系孔子的思想内容,分
析归纳第二小问,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即可。第(2)问,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礼刑一体’”等关键信息归纳即
可。第(3)问,解题时需要抓住“1902年3月”,结合当时中国的生活状况归纳即可,如受到西方政治理念的影响、近代经济活动、资产阶级政治活动等。第(4)问,考查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内容,归纳两者在原则上的相同点,即主权在民;第二小问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优越性分析归纳即可,如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
时期的百家争鸣·治国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2.(12分)【答案】(1)背景:明末疫病流行,对社会危害巨大;传统方法治疗效果有限
,甚至适得其反;吴有性常年从医,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治疗经验;他不同于常规,积极探究和敢于突破;医德高尚,是吴有性取得巨大医学成就的前提和保障。(6分)(2)意义:治病救人,为更多病患解除了疫病困扰;不拘泥于传统,勇于革新,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疫病治疗方法和医学思想对后世乃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对世界医学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6分)【解析】(1)本题考查吴有性创立瘟疫学说的背景,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
“崇祯十五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可得出,明末疫病流行,对社会危害巨大;根据材料“当时医者误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甚至死亡率更高”可得出,传统方法治疗效果有限,甚至适得其反;根据材料“在大疫面前,吴有性
在不断的临床诊疗中摸索最有效的处方”“吴有性积极协助官府设局诊视,却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可得出,吴有性常年从医,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治疗经验;他不同于常规,积极探究和敢于突破;医德高尚,是吴有性取得巨大医学成就的前提和保障。(2)本题考查吴有性医学成就的意义,
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许多人经过他的新方法诊治都得以痊愈”“守古法不合新病”“2003年,我国曾以‘达原饮’来治疗非典”“《瘟疫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述,已被列为百部《江苏传世名著》之
一”即可归纳出意义。33.(15分)【答案】(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原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没有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
通。(3分)(2)人民当家作主(答人民民主、主权在民等皆可)。(2分)历史条件: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3分)(3)民主联合政府。(1分)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1分)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反动方针,不得人心;
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原因部分,言之有理也可)【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出处可知应从孙中山的观点主张中去找答案,孙中山三民
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第二问可以转化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没有建立的原因,或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2)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创
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可以得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人民民主的政权,第二问需要回归教材,1931年前,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在根据地广泛展开土地革命,翻身的农民阶级踊跃参军参战支持革命。(3)从材料
可知要求建立的是民主联合政府,也可以结合中共七大来回答该题,依据书本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性质为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小问要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类容来思考,抗战结束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逐渐失去了民心;解放战争推翻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土地改革极大的调动
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七大;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
设·新中国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