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科学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考试语文试题

DOC
  • 阅读 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50.462 KB
  • 2024-10-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10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3.0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科学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考试语文试题 .docx,共(10)页,50.46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38f08e0cad815000ef2718120fca16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科学城一中高2024届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出题、审题:高二年级语文组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组成,共8页;答题卡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请在答卷上勾好选择题答案,以备问卷星正确上传。

2.主观题认真工整书写,分点作答,按题号拍照上传,切勿传错,每张图片最大不超过20M。3.作文写好标题,工整书写,按顺序分别拍作文第一页,第二页上传,务必拍清楚。4.问卷星上传时间:11:30—11:40。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

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体现。加强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②近年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为例,海外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是

《西游记》,而《红楼梦》则相对影响较小。《西游记》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是因为它所弘扬的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精神,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而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尽管如此,美版《西游记》宣扬的思想仍以西方思想为主线,人物刻画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较为接近。而对于《红楼梦》这样富含大量中国

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来说,西方读者在接受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中国文化典籍海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③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化有地域、国别特征,文明则可以超越国别与民族,具有

普适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构成了两者互补的前提,使文化互鉴更有价值,从而得以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以此来助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

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西游记》的传播效果使我们意识到,应当继续深入挖掘中国典籍中既能体现民族利益,又能为受众所接受的普遍性传播要点,如《水浒传》体现的对国家的忠诚、对压迫的反抗。④其次,增强市场意识,挖掘完善传播渠道。目前我国文化典籍外译

传播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国内出版传播机构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增加沿线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教育。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对海外受众认知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版和

市场化战略,实现融合海外中国文化市场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产业的有效循环和良性互动。⑤最后,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国典籍海外传播新平台。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其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的故事,在对话交流中让中国文化典籍走向世

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故事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典籍讲述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他国听众的理解,更能打动年轻人群体。⑥当今世界,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更体现在全人类和谐共生的共同精神价值需求。文化互鉴正是顺应时代需求,为国际社会和谐共处提供了价

值基础,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停留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摘编自季璇《以文化典籍传播助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加强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能让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保持应有的独立性。B.《红楼梦》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其弘扬的精神无法为西方世界所接受,因而海外传播影响力相对较

小。C.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地域和国别特征,二者只有交流互鉴形成互补,才有可能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D.充分利用新媒体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典籍,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为了更好吸引外国的年轻受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的不平衡性作为立论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B.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论述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层次清晰

。C.第②段论及《西游记》的海外传播时,论述了其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局限性,体现了辩证的态度。D.第③段以《西游记》《水浒传》为例,有力地论证了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有效结合的必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海外传播中,西方世界接受度较高的中国典籍,都

是最能体现民族利益的作品,都能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B.国内出版传播机构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社的合作,可以更好开拓中国典籍在沿线国家的传播市场。C.深入了解海外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和认知需求,确定相应的出版和

市场化战略,将有助于发展海外文化出版产业。D.东西方互相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的文脉精髓,可为双方打下和谐共处的价值基础,使双方能在精神层面进行交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

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

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

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

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记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

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

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为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

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

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

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

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

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

“情”的真实面貌。(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材料三: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

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

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

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

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

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

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整本小说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

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李贵等人

描绘得栩栩如生。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

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6.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

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

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就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

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

,咱俩组织个互助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

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

舒服。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

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

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

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

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嗨,你这小鬼!”将军爱

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

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原文发表

于1958年8月号《北京文艺》,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普通劳动者”为标题,表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即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塑造劳动现场中的人物形象,主题集中而明确。B.小说开头一段描写了工地巨大的劳动场面,渲染了忙碌的氛围,富有鲜明的时

代气息,展示了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气魄,为林将军出场作铺垫。C.当小李知道他的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D.小说语言优美,特别是比喻、排比等修

辞手法的运用,更使语言锦上添花,使小说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有气势,极具可读性与感染力。8.战士小李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样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小说在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了对革命战争的回忆,请结合小说内容

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的

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

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耶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囊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

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

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

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

稷以从。”(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B.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

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C.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D.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

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霸王之资”中的“资”与“持千金之资币物”(刘向《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的“资”含义相同。B.文中“天下莫能当也”和“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中的“当”含义不同

。C.文中“大王诚能听臣”中的“诚”和“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诚”含义不同。D.“社稷”是指土地神和谷神,古时君王都要祭祀土地神、谷神。后来就代指国家,如“民为贵,社稷次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

确的一项(3分)A.苏秦告诉楚威王,楚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秦国的盛衰;楚国强盛了秦国就被削弱,楚国变弱秦国就变强大。B.苏秦希望楚王及早谋划合纵之事,如果采纳这个建议,就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都来进贡朝拜,奉行

楚王诏令。C.苏秦告诉楚王,主张连横的人是割让自己侍奉的国主的领土讨好秦国,来结交强秦侵略诸侯,最终会招来祸患。D.楚威王认为,秦国贪婪暴虐如虎狼,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不敢与楚国深入谋划,所以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

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5分)(2)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欲有问”,《论语》记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被这两位隐者讥讽的事。14.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

望,可望而不可及。看似句意平淡却含蓄地表达了浓烈的情感。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一个“隔”字就流露了思乡之情,用词贴切。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

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一展鸿图的矛盾心理。15.本诗首联与杜甫《登高》的首联都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两者在创作手法上的相似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蜀道难》中,李白用“,”两句以虚写映衬突出山势高险,即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人走就难上加难。(2)酒常常是古诗文中诗人抒发情感的媒介,《琵琶行》中:“,”两句表现诗人

被贬后沦落天涯的孤寂苦闷。(3)俗话说“行行出状元”,每种专业各有其人才,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来形容最恰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

年度人物揭晓,这些团体和个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用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他们是我们心中

的光明,是这个时代不朽的丰碑。读懂“志如磐石不可移”的中国精神,要把对党忠诚、舍身为国付诸行动,“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读懂“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中国精神,要把我将无我、写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懂“千磨万击还坚韧”的中国精神,要用坚韧不拔、永不言败铸就中国人不朽的精神丰碑,“艰难方显勇

毅,磨砺始得玉成”。()。焉,让我们以榜样精神砥砺前行,始终将初心铭记在心、将奉献落实在行、将使命担当在肩,让“中国精神”、熠熠生辉。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殚精竭虑舍己为人择善而从继往开来B.

穷尽一生无私奉献见贤思齐薪火相传C.殚精竭虑无私奉献见贤思齐继往开来D.穷尽一生舍己人择善而从薪火相传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无数平凡的英雄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把忠诚写成诗,

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B.无数平凡的英雄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把忠诚写成诗,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C.无数平凡的英雄把忠诚写成诗,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D.无数平凡的英雄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把忠诚写成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B.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

,他们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感动,更是前进的动力。C.他们用尽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感动,更是前进的动力。D.他们用尽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

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由于传统戏曲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不识字,民间流行的剧本、曲谱很少,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依靠口传心授这种原始方式传承。①,也是戏曲传承的主体。他们的记忆里保存着最本真的戏

曲信息,包括师徒传承、唱腔流派、独门演技、剧本台词、演出心得、日常交流等。现在,愿意学习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②,那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口头资料会随之消失,戏曲传承也就失去了载体。近些年,我国的戏曲保护工作取

得了很大成绩,③,也没有得到系统采集。把戏曲传承人的口述材料转换成文字材料,将传承人心中的珍贵记忆以影像和文字的形式留存下来,留住的不仅是传承人的个人记忆,更会形成戏曲研究传承最原始、最基本的材料,从而大大丰富我国的戏曲史料库。另外,针对学

术上模糊或有争议的问题,对传承人进行有目的的访谈,对获取的口述资料进行考证和研究,会大大拓展戏曲的研究空间。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21.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对戏曲传

承人口述史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原因和价值,不超过8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

兹)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当前现实的狭隘基础上,有高尚理想,全面

的计划;在一步一步行动上,想到远大前途,脚踏实地地稳步前进,才能有所成就。(徐特立)以上内容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为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