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济南市山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15)页,2.220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33d6606043b377c6c09d532ba13af1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19级2021-2022学年秋季开学考试历史学科试题一、选择题1.孔子希望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孟子希望建立“王道乐土”,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们所说的“道”是A.建立理想社会的
规则B.追求平等和谐的共同标准C.加强伦理纲常的规范D.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孔子、孟子、老子三人都提出了各自主张,他们的主张都是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之下对建立理想社会的一种设想,故A项正确;他们的主张并不一样,因此不是共同标准,排除B项;C
项是儒家的,D项是道家的,排除CD项。故选A项。2.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商代“顽民”强行迁移到这里,以军队八师驻守。隋炀帝即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认为必须“因机顺动”营建东都洛阳。两朝营建洛阳A.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旨
在控制前王朝的残余势力C.力图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D.反映了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周时周公营建洛邑,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均是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故答案为C项;周公营建洛邑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A项;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与控制前王朝残余势力
没有关系,排除B项;两个朝代没有表现出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排除D项。3.有一本著作,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涉及畜牧业等。它的内容中“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该书作者为A.王祯
B.贾思勰C.徐光启D.沈括【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涉及畜牧业等”,结合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
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B项正确;王祯是元代《农书》的作者,与题意不的2符,排除A项;徐光启是明代科技著作《农政全书》的作者,排除C项;沈括是宋代科技著作《梦溪笔谈》的作者,排除D项。故选B项。4.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
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弟子。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B.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D.团结鲜卑贵族推
进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
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D项错误。5.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这一制度A.是郡县与分封
并行制度的延伸B.开创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先河C.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属国制度的实行缓和了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冲突,有利于缓解民族对立情绪,适应了边疆民族
关系复杂的形势,故D项正确;材料中对属国制度的定义是管理少数民族的一种体制,而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主要是解决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冲突,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明清以来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治理的改革,排除B项;边疆与内地管理一
体化,与材料中保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矛盾,排除C项。6.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B.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
倾向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答案】B3【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隋朝时期,门下省从分管皇家事务演变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由此可知这反映了国家治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故选B;门下省职能的变化不能体现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和国家的廉政建设无关,排
除AC;仅根据门下省一个部门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隋朝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排除D。7.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文献记载《夷坚支癸》卷5《神游西湖》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厢佣,负担远适”。《夷坚支景》卷
5《郑回客》“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o,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B.推动
小农经济走向瓦解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受他人雇佣,负担远适”可知出现了雇佣关系。根据“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可知反映了海外贸易发展。根据“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
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可知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发展的表现。由此可知农村劳动力“溢出”的这些记载体现了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故选A;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
;宋朝“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动摇,排除C;材料记载并不能说明我国当时人口分布的问题,排除D。8.明末到清嘉庆年间,江南松江府经过几次政区重组,县愈分愈小,愈分愈多,原来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这反映了A.社会经济的发展B.基层治理的低效C.百姓税负的沉重D.城乡差距的缩小【答
案】A【解析】【详解】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因此会出现县愈分愈小,愈分愈多,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A正确;基层治理效果和政区重组以及“原的4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无关,排除B;C与题干
信息无关,排除;题干没有对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进行对比,排除D。9.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
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也改《户役》为《户口》”并结合所学可知,“役”需要为官方出劳力的事,对“役”的改动说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正
确;A、B、C与材料无关。10.如图为列强侵华时“京师形势”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与图中所示对应正确的是A.“两个抢到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B.“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C.“庚子年发生义和团……其勇锐之气疏不可当,
真是令人惊奇佩服。”D.“国难日亟,东北四省沦亡之后,华北五省又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之下了!”【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的列强(即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京师形势与“庚子年”(1900年)的
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相对应,C项正确;两个走进圆明园的强盗指的是发动第二次战争的英法联军,与“列强侵华”形势不符,A项错误;“(中国)竟被东方小国打败”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并未进攻“京师”,B项错误;东
北沦亡、华北危急是1930年代日本加紧侵华的表现,与1900年的列强侵华形势不符,D项错误。511.鸦片战争中,道光帝给前线官员发密旨称,“该逆如果真心求和,于通商而外别无妄求,朕亦何乐而不罢兵?即令仅止求给□□一处栖止贸易,或该国船只偶至闽、浙口岸,暂时停泊,售卖货物,旋即驶去,虽
非旧例,然随时变通”。文中□□位于图中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本题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道光帝认为可在香港(东南沿海)一处开辟通商口岸,或者允许英国船只偶尔到闽、浙一带停泊贸易,后发展为英国强行割占香港岛,开辟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③处即香港符合题意,C项正确;图中①处为重庆,在1895年《马关条约》中开放为通商口岸,A项错误;天津即②处,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为通商口岸的,B项不符合题意;图中④处即汉口,1858年的《天津条约》将其开放为通
商口岸,D项错误。12.乾嘉时期,《墨子》、《老子》等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道光与同治年间,社会上出现了“通子致用”的言论,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文化专制日益松动B.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C.儒家思想受到冲击D.启蒙思想影响
不断加深【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列强的侵略和“西学东渐”的逐渐扩大,社会上出现了“通子致用”的言论,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这体现了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学的地位受到了挑战,C项正确;清朝一直在加强对文化的专制,且
材料中体现不出文化政策的松弛,排除A项;西学的传入并不能看出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材料中只提及有人提出,并未体现深入研究,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科举改革的相关内容,与题意不6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农民造反是“心腹
之患”,外国侵略是“肢体之患”,从而调整了对待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之间的政策。这一政策调整A.导致了清王朝中央权力下移B.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C体现洋务运动获得广泛支持D.标志着汉族地主掌握了朝廷实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
所学内容可知,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放权给汉族官僚地主组织地方武装,使得清王朝的中央权力下降,故选A;《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并不能证明洋务运动得到广泛支持,排除C;这一政策调整使汉族地主官僚开始获得更多实权,但并不是掌
握了朝廷实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14.下表反映了1871-1893年美、英、日、俄四国对华贸易比重变化(单位:%)其中与①所示国家有关的是①②③④年份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1871—187334752.90.514.10.23.33.71.7
1881—188323.833.33.712.40.27.34.92.41891—189320.41134.59.80.68.64.77.2A.提出门户开放,共同宰割中国B.发动鸦片战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C.
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D.出兵侵占伊犁,制造西北边疆危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①国在对华贸易中,进出口比重都是最高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对外进行殖
民扩张和商品输出,所以①应该是英国,它在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7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B项正确;提出门户开放,共同宰割中国的是美国,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的是日本,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出兵侵占伊犁,制造西北边疆
危机的是俄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1919年8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辛亥革命让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下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可以说
可以做的。”该文所描述的现象表明辛亥革命A.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B.推动了民主思想的萌发C.实现了国民思想启蒙D.增强了民众的政治意识【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众认识到专制君主制度是可以推翻的,民主制度
是可以建设的,由此可知增强了民众的政治意识,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而非封建专制制度,排除A项;民主思想的萌发是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政治意识方面的启蒙,没有
体现国民思想的启蒙,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到:“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
,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结合所学周代有关史实,构建出“互相配合”“一整套”制度的关系示意图,并对所示关系进行合理阐释。【答案】示意图8阐释: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在继承传统制度基础上,创造了-整套互相配合的制度。在政治上推行宗法分封制,分封制是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宗法制是分封的
内在依据,两者结合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特点,促进了天下-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稳定了西周统治。西周统治者还制定礼乐制度,用以维系宗法分封秩序。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在
层层分封的基础上,形成了井田制度,这也构成了整个西周统治秩序的经济基础,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开始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宗法分封秩序走向崩溃。【解析】【详解】本题相对,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本题作答需要结合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及井田制等制度的相互关系及对西周社会
带来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在继承传统制度基础上,创造了-整套互相配合的制度。在政治上推行宗法分封制,分封制是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宗法制是分封的内在依据,两者结合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体现了血缘关系
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特点,促进了天下-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稳定了西周统治。西周统治者还制定礼乐制度,用以维系宗法分封秩序。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在层层分封的基础上,形成了井田制度,这也构成了整个西周统治秩序的经济基础,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开始出现
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宗法分封秩序走向崩溃。17.某同学学习明清专题史时,搜集了以下史料,并得出了两个分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论点1:16世纪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分论点2: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从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史料,对分论点1进行阐释。(2)探讨分论点2
时,以上史料哪些可作为直接证据。请说明其史料价值。(3)从材料中选取合适的史料,为该专题再提炼一个分论点,并说明理由。(4)为使该同学更全面掌握本专题知识,请你帮他再搜集一个史料,并简要说明【答案】(1)图1和图2
。阐释: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2)图3和图5。图3和图5都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著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3)图4和图6。论点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图4是徽商会馆,是安徽商帮活动的见证,反映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图6是银锭,则反映了白银的广泛使用和商品经济发展。(4)示例1史料:军机处的设立。说明: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
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这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添加军机处设立这个史实,可以印证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10示例2史料:十三行的设立。说明: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
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添加十三行这个史实,能够印证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解析】【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论点1是16世纪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因此可选择图1和图2。阐释时,可概括得出天主
教传教士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2)论点2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因此可选择图3和图5。根据所学可知,图3和图5都是明末
清初时期的历史著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3)根据所学可选择图4和图6。可提出论点为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可得出图4是徽商会馆,是安徽商帮活动的见证,反映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图6是银锭,则反映了白银的广泛使用和商品经济发展。(4)材料主要涉及
的是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可补充政治方面的内容,如军机处的设立。说明时可从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原因、职能、影响等方面概括。18.历史学家李剑鸣说: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是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变成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关于戊戌变法的若干信息序号信息1康有为说“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2康有为说“弱亡中国皆此物也(指旧的官僚体制),诚宜尽撤。”3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4康有为
说如要“尊君权”,“非去太后不可”。115维新派认为“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6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7积威既
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闻雷辄变色云。……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8赫德说维新派“不顾中国的吸收力量,三个月内所想改革的政事,足够中国九年消化”9《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
仅顽固派难以接受,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翁同和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10“皇上下诏定国是。决行改革,于是诸臣上奏,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五月初王下诏废八股取士之制,举国守旧迁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之术矣
。”上面材料是关于戊戌变法的一些零散信息,请你围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主题,将这些零散信息概括整理出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答案】弄巧成拙的理论依据:托古改制不仅顽固派反对,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罔顾国情的盲目乐观:认为“变法三年可以自
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严重失误的政治策略: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太后和旧的官僚体制。急于求成的改革措施: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诸臣“
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阴谋与新政为敌。”【解析】【详解】回答本题时,可结合所学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知识,先拟定几个方向,比如失败的根本原因、顽固势力的阻碍、变法过程过急、策略的失当、缺乏群众基础等。然后再对应地去找材料中的信
息点,并提出出来,从而得出相应的答案。19.东印度公司12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大事年表时间大事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一批伦敦商人贸易的垄断权,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对中国、印度、印尼等国的贸
易。英国女王、贵族和一些政府官员也参与了投资。1699年东印度公司将英国毛纺织品输入中国,发现无人购买。1720年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赚取丰厚利润。1730年东印度公司有五艘商船来华,共载白银58万余两,货物只值13711两,白银占比高达97.7%。1
736年东印度公司开始购买畅销欧洲的棉布“南京布”。1757年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在英国社会个阶层普及。1773年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广州,并垄断了对清朝的鸦片走私。1797年东印度公司取得鸦片生产制造的垄断权,利润逐年增加。1818年东印度公司为了独霸鸦片
贸易,发动了马拉塔战役,最终控制了印度西部地区。1829年英国国内工业资本家陆续供给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1833年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权。后来东印度公司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为贷款给印度农民,让其从事鸦片生产,再将收购来的鸦片贩卖到广东。1858
年东印度公司被撤销。——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等阅读上表,划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主要阶段并进行评析。13【答案】示例:阶段划分示例一:1600—1757年为东印度公司的正常对华贸易阶段1757—1858年为东印度公司对华的鸦片贸易阶段阶段划分示例二:1600—1829年
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阶段1829—1858年为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丧失阶段。评析:1600-1829年,英国处于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追求海外扩张,推行重商主义,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授予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许多贵族和
官员都参与了投资,从中攫取海上贸易利润和海外财富。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茶叶、瓷器、棉布等中国商品的贸易,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也向欧洲传播了饮茶习俗。但由于清朝农业、手工业生产发达,处于农耕经济的发展鼎盛
时期,以自然经济为主,对东印度公司运来的商品并不需要,而欧洲却急需中国的茶叶、瓷器和棉布等商品,所以在对华贸易中,东印度公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并且发动战争,控制了对清朝的鸦片贸易。通过对华走私鸦片,东印度公司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利润逐年增加。1829-1858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国内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贸易,重商主义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不适合英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终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鸦片贸易从此成为东印度公司获得利润的
主要收入,罪恶的鸦片贸易不仅给印度当地的农民及农业发展带来了损害,也极大危害了中国人的健康,使得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林则徐开始禁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东印度公司代表英国殖民帝国的利益,
它在不同阶段的对华贸易的政策,体现的是它作为一个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为谋取利润不择手段的本质。它的兴衰,与英国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密不可分,从获得垄断权到丧失垄断权,是英国由贸易保护主义走向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解析】【详解】阶段和评析:首
先阅读材料,按照要求划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主要阶段,如以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地位得失为标准,可将其划分为1600—1829年垄断阶段和1829—1858年垄断权丧失两个阶段;接着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时代背景、表现和结果等方面,分别对两个阶段进行分
析,并展开辩证评价,如根据“1600年东印度公司,垄断对中国、印度、印尼等国的贸易”“1699年东印度公司将英国毛纺织品输入中国,发现无人购买”“1720年,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赚取丰厚利润”“1757年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在英国社会个
阶层普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00—1829年间,处于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英国追求海外扩张,14推行重商主义,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东印度公司被授予贸易垄断权,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垄断茶叶等中国商品,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向
欧洲传播了饮茶习俗,但清朝以自然经济为主,对外来商品需要少,欧洲急需中国的茶叶等商品,在对华贸易中,东印度公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根据“1773年,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广州,并垄断了对清朝的鸦片走私”“1829年,英国国内工业资本家陆续供给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为扭转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走私鸦片、发动战争,控制了对清朝的鸦片贸易,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利润逐年增加;根据“1833年,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权”“1858年东印度公司被撤
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9—1858年,即工业革命中,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不适合英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终止了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鸦片贸易为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利润,给印度农民及农业发展带来了损害,极大危害了中国人的健康,使得中国白银
大量外流,英国借口中国禁烟运动发动鸦片战争等;最后在分别分析评价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基本规律或认识,如指出东印度公司代表英国殖民帝国的利益,其不同阶段的对华贸易政策,体现了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为谋取利润不择手段的本质,东印度公司的兴衰,与英国国家对外政策的制
定密不可分,从获得垄断权到丧失垄断权,是英国由贸易保护主义走向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15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