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

DOC
  • 阅读 1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493.832 KB
  • 2024-12-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 已有1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docx,共(5)页,493.83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0061a1a79c825efcb831fe7aef2a85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文科)出题人:沈小雯审题人:张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

,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

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所谓“六部之上,更无领袖,而天子总其成”,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中枢制度A.秦朝B.唐朝C.元朝D.明朝2.明清皇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皇宫外为皇城,皇城外又是北

京城,城城包围。(如下图)明清皇宫设计体现的理念是A.皇权至上,等级分明B.以民为本、休养生息C.民主集中、社会和谐D.天人合一、崇尚自然3.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

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B.宦官职掌裁定权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D.丞相制度被废除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

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设立了内阁、司礼监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5.“戚家军,纪律

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其历史功绩是A.稳定了东南沿海的形势B.促进对外政策转向封闭C.平定了西北地区的叛乱D.抗击欧洲列强侵略活动6.宣德八年(1433年),提升安南(今越南)州土巡检李保担任州判官,成为当地土司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石南龙州(今四川青川

等)土知府段龙死,养子段进忠杀死段龙儿子段嘉龙,自任土知府,朝廷派兵镇压并在此地改设流官。以下对明朝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A.因地制宜,保持西南地区稳定B.改土归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C.统筹全局,推进西南社会进步D.先设后废,扼制地方武装增长7.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

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8.现在去故宫时会发现乾清门

的一个角落有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在这一建筑的一间小房子里,曾经形成了一种由皇帝任命的大臣掌控、能够迅速应对皇帝指示的体制。此文所说的“体制”实际指的是A.政事堂B.枢密院C.内阁制D.军机处9.“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

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10.光绪

《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11.从明代中期开始,民间的图书编纂出版事业出现了一个高潮,包括历

史在内的各个学术领域名著不断。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可能是A.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B.杂剧散曲等市民文学兴盛C.官府放松了思想控制D.明清之际思想启蒙的影响12.有学者在评论古代某一时期思想状况时发出感慨:“

这一阶段思想的特殊风貌及其大趋向和心性之学垄断的时代比起来,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最难得的是,他们的言语之间往往充盈着人道的热情,形成一股感人的张力。”这一时期是A.春秋战国B.秦汉之际C.明末清初D.清末民初13.雍正八年(1730年),刑部尚书之子徐骏作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

不留人”而被人告发,按照大不敬律被“斩立决”。历史上把清朝这一做法称为A.焚书坑儒B.独尊儒术C.八股取士D.“文字狱”14.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

物以通有无。”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A.完全禁止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只是禁止对英贸易D.对外自由开放15.“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史学家戴逸评价康乾盛世的主要视角应为A.古今的历史变迁B.政治经济的互动C.中

外的历史比较D.民族意识的消长16.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17.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中国“选择了陆地”是指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B.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C.完全没有积极作用D.使中国赶上世界发展潮流18.明

、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19.历史上的徽商活跃在中国的都市和乡镇,形成了“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的民谚。

此类“民谚”较早流行于A.黄河流域河套地区B.陕西关中地区C.长江流域江南地区D.两广岭南地区20.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A.经济重心开

始南移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1.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进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A.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B.进一步得到民众

的支持C.受到儒家民本思想影响D.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22.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B.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D.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23.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

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反映了人们的世俗追求C.冲破了理学对思想的束缚D.说明科举制度的发展24.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

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资治通鉴》25.《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

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2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

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A.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B.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D.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27.《贼情汇纂》记载,杨贼说:“已骑虎背,岂容复有顾恋?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略城堡,舍要

害,专意金陵,而据为根本。”与材料相关的是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C.义和团运动兴起D.日本侵华南京沦陷28.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能支持该论断的

是A.拒绝英国列强的无理要求B.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C.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D.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29.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深得民心者,显得落后。一个适应进步潮流者,又无法深入民心。前者是A.《天朝田亩制度》B.《海国图志》C.《定国是诏》D.《资政新篇》30.下图是郭廷

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A.英国的炮舰政策B.清的外援与曾军的奋战C.西方国家的携手D.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第Ⅱ卷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合计40分31.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

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

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材料二《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

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8分)(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6分)32.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两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

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

。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

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8分)(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

法失败的教训。(6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56年是太平军胜利与危机纷呈的一年……材料二1856年发生的震撼太平天国的那场灾难……要归咎于他们自己中央领导方面的动荡不定……这种动荡性在运动最初年代中就已经孕育于太平军的制度之中。政权要继续下去,就需

要一种在共同事业中形成的兄弟情谊,以刹住诸王之间的不和。但是兄弟情谊不久都被东王杨秀清的无情野心所毁。(1)材料一中的“胜利”和“危机”主要指什么?(6分)(2)归纳材料二中“那场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你认为材料二

的说法是否全面?为什么?(6分)一:选择题答案12345678910DACBAABDDB11121314151617181920ACDBCBBCCB21222324252627282930DDBBDDACAC3

1、(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8分)(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成功实

现远航的技术条件。(6分)答案:(1)原因:丝绸之路的往来沟通使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举例: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2)目的: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技术条件: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

高;指南针的广泛应用。32、(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8分)(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6分)答案(1)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

政机构,裁汰冗员。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提高行政效率。(2)教训: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打击面不能过宽,不能树敌过多;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33、(1)材料一中的“胜利”和“危机”主要指什么?(6分)(2)归纳材料

二中“那场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你认为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全面?为什么?(6分)答案(1)“胜利”指太平军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危机”是指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2)原因:材料认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太平军制度的缺陷造成维护中央领导的

兄弟情谊被破坏,从而发生动荡。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材料只看到了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是天京变乱的重要原因,但没有看到其发生具有必然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者不思进取,腐朽思想日益滋长,为争夺权力而自相残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

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